『壹』 介紹一下「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
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橫穿巴拿馬地峽。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寬150米至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船舶通過運河一般需要9個小時,可以通航76000噸級的輪船。
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過程是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多少年采,帝國主義一直試圖控制拉美國家,包括這些國家的主權領土、能源、交通等。處在這一地區的巴拿馬共和國曾經就是一個受到擴張、侵佔的國家,巴拿馬人民在歷史上總是陷入復雜的國際角逐,巴拿馬運河就是最好見證。
【歷史】
在遙遠的殖民時代,巴拿馬地峽是連接太平洋與西班牙宗主國的交通樞紐,每年一度的波托弗洛交易會吸引著歐洲各大商行的代理商,在這里,成噸的秘魯白銀與歐洲貨物進行著有利可圖的交易,巴拿馬因商業和海運日益繁榮。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它從屬的地位,18世紀,巴拿馬是西班牙的領地,19世紀則成為新興的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個省。
也許從那時開始,巴拿馬成了冒險家的樂園,官僚、軍官、商人、海員、工匠、奴隸和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代理商們充斥著這座城市。商業的興盛對航運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們發現在狹長的巴拿馬地峽開鑿一條運河,溝通兩大洋,將是一項事半功倍、惠及萬代的壯舉。其實,早在15世紀,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瓦斯科•科爾特斯就提出過修建運河的主張,但他未指明適合開鑿的地點,後來,在瓦斯科•努涅里•巴爾沃亞征服巴拿馬之後,1523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明確提出了開鑿一條中美洲運河的主張。
當時,根據已知的勘查資料,人們列出了可供開鑿運河的四個備選地點:
1、墨西哥南部的特萬特佩克地峽;
2、哥倫比亞西北部的阿特拉托河附近的某個地點;
3、尼加拉瓜地峽
4、巴拿馬地峽
1534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對巴拿馬地峽進行勘查,西班牙人沿著山脊用鵝卵石鋪出了一條穿越地峽的驛道,算是為開鑿作了准備。從18世紀開始,西班牙殖民政府陸續派員勘查了四個備選地點,1771年,勘查了特萬特佩克地峽,1779年,勘查了尼加拉瓜地峽,然而到1814年,當西班牙終於決定開鑿運河時,拉美獨立戰爭的爆發卻打亂了整個計劃。1823年,由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五國組成的中美洲聯邦共和國成立,這個徒有虛名的小國雖然擁有200萬人口,但從未真正統一過,1825年,它正式向美國提出了援建運河的請求,次年6月,拉美自由之父西蒙•玻利瓦爾在巴拿馬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也提出了相同建議,中美洲運河的開鑿正式提上了日程。
在擬議的四個開鑿地點中,巴拿馬地峽以最窄(61公里)、尼加拉瓜地峽以有尼加拉瓜湖和聖胡安河可資利用,逐漸成為眾望所歸。
在經濟上,開鑿運河的好處不言而喻,隨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運日益發達,一條更為便捷的航路顯然會帶來很多好處,如果運河開通,紐約至舊金山的航程可以縮短16%,利物浦至舊金山的航程縮短43%,而紐約至悉尼的航程也縮短28%,意義非凡。
【開鑿權的爭奪-美、英、法的三角博弈】
在19世紀,巴拿馬地峽處於哥倫比亞共和國的管轄之下,1831年-1858年,哥倫比亞改稱為新格拉納達,這個年輕的小國顯然希望未來的運河能在它的版圖之內,但其有限的財力又無法支撐如此浩大的工程,於是,借重外部力量成為合理的選擇。然而,拉美民族天生的敏感,使得新格拉納達政府小心地規定開鑿運河的租讓權只能交給民間公司,而不允許外國政府介入。1838年,一家法國公司曾派人對巴拿馬地峽進行了勘測,卒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作罷。1843年,新格拉納達政府照會英、法、美、荷、西班牙等國,提議由它們合建巴拿馬運河,並由各國共同保證運河未來的中立地位,但除美國以外,各國均未予理睬。
早在1835年,美國即與新格拉納達就開鑿運河一事進行過磋商,當時無果而終,這次新格拉納達舊事重提,美國自然樂於接受。1846年12月12日,經過歷時一年的談判,美國與新格拉納達締結了《美國、新格拉納達和平、友好、航海及通商條約》,也稱"彼得拉克-馬利亞里諾條約",條約共36條,有效期為20年,其中第35條規定美國獲得以下權利:
美國公民、船隻、商品在其境內可以享有新格拉納達公民所能享有的種種權利(全部免稅、特權和豁免),通過巴拿馬地峽的美國旅客、郵件和商品也應給予同等優惠,將來在巴拿馬修建任何交通設施時,其通行權或過境權應對美國政府和公民自由開放,新格拉納達政府不得向美國公民徵收高於新格拉納達公民的通行費用,對美國商品也不得徵收進口稅。
在此基礎上,美國政府也對新格拉納達作出三項承諾:
1、保證巴拿馬地峽地帶的完全中立;
2、保證未來運河的自由通行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中斷或受到阻礙;
3、保證新格拉納達政府擁有巴拿馬地峽的主權和財產權。
考慮到新格拉納達政局動盪,為防意外,美國人也還留了幾手。1848年美墨戰爭結束後,美國與墨西哥簽訂《瓜達盧佩-伊達爾哥條約》,掌握了在特萬特佩克地峽開鑿運河的權力,1849年,又與尼加拉瓜簽訂《斯誇爾條約》,取得了開鑿尼加拉瓜運河的特權。
1849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經濟飛速發展,運河的開鑿日益受到各方關注,羽翼未非的美國預見到實力雄厚的英國可能會參與開鑿運河的爭奪,於是未雨綢繆,搶先向英國提出未來巴拿馬運河中立化的建議,得到英國熱烈響應。1850年4月19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萊頓與英國全權代表亨利•布爾沃在華盛頓簽訂了《美國和英國關於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運河的條約》,規定:美國和英國均不得對前述通航運河為自己取得或維持任何排他性的控制,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在該運河的要沖地區或附近建立或維持任何要塞,也不得對中美洲的任何部分實施佔領和統治。條約承諾,當締約雙方發生戰爭時,任何一方也不能向對方封鎖運河,美、英兩國共同負責保護任何一方修建運河工程的財產不受侵犯,運河完工時,雙方將保護它,使其不受阻礙、劫奪或不公允的沒收,雙方共同保證運河的中立,以使該運河永久自由開放,所投入的資本穩固可靠。通過這一條約,美國排除了英國以武力獨占運河的危險。
然而,"克萊頓-布爾沃條約"是一個充滿妥協和折衷的外交文件,存在許多漏洞,它雖然使未來的巴拿馬運河中立化,但文字含糊不清、模稜兩可,執行中存在極大的爭議。1850年,美國耗資750萬美元在巴拿馬地峽修建連接兩大洋的鐵路,歷時五年完工,1849年,一家美國公司准備開鑿以格雷敦為終點的橫貫尼加拉瓜的運河時,英國人援引"克萊頓-布爾沃條約",指責美國侵犯了受英國保護的印第安人莫斯基托王國的合法權益,致使工程下馬,這個挫折讓美國人認識到也許在巴拿馬地峽開鑿運河是一個更為合算的選擇。
按照美國與新格拉納達簽訂的條約,從1846年起,美國公民獲得穿過巴拿馬地峽的權力,潮水般涌來的美國遊客帶來了美元,但在對北方強鄰懷有恐懼的巴拿馬人看來,這種經濟上的輸血卻幾近侵略,1856年發生的一起看似偶然的流血事件就是證明。
當年4月15日,一名美國人在巴拿馬火車站購買西瓜時與攤主發生糾紛,拒付貨款,雙方遂起爭端,由於圍觀的巴拿馬人和美國人情緒激動,沖突很快演變成一場持續數小時的槍戰。作客的美國人自然難討便宜,死傷31人,巴拿馬方面傷亡15人。事件發生後,美國的特派全權專使警告新格拉納達政府:如果拒絕迅速賠償損失,美國將立即佔領巴拿馬地峽。對此,新格拉納達總統的回答很簡單,但卻形象地反映了弱小民族的微妙心態:
硬要使任何一個地峽的過客有權向我們的公民開槍,而我們的公民必須逆來順受,這是極不公平的,也是橫行霸道的,容忍這種屈辱的民族是不配生存的!
然而,愛國的沖動和激情的表白無法掩飾國家的虛弱。7月,2艘美國巡洋艦"獨立"號和"聖瑪麗"號駛抵巴拿馬,9月19日,16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登陸,佔領了巴拿馬火車站,這才讓激動的新格瑞那達政府平靜下來。1857年2月,兩國開始談判,美國代表提出巴拿馬城與科隆城應成為自治的自由港,兩國共管以巴拿馬鐵路為中心的寬約40公里的地峽,巴拿馬灣的某些島嶼要割讓給美國,賠償美國公民在事件中的一切損失。美國代表也表示,如果新格拉納達政府接受這些條件,美國願支付200萬美元作為補償。然而,新格瑞那達政府顯得毫無誠意,除賠償外,它拒絕接受其它條件,談判一直拖延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才正式達成條約,1861年已改名為哥倫比亞的新格拉納達承諾賠償美國41萬美元。
1867年1月23日,因1848年的條約行將期滿,哥倫比亞照會美國,要求重新談判。12月,哥倫比亞將新約草案交給美國審議,該條約規定:哥倫比亞同意美國承建巴拿馬運河,提供修建運河的地區,對未來運河的中立,由兩國實行共同防禦,但此時的美國忙於南北戰爭的重建和1868年的總統選舉,因此遲至1869年1月14日,條約才正式簽署。
按照這份新約,哥倫比亞將巴拿馬運河開鑿權及運河地區租讓給美國,租期100年,期滿後歸還哥倫比亞,美國政府不得將租讓權轉讓給它國,僅可轉讓給私營公司。浮躁的哥倫比亞輿論認為條約遷就了美國的利益,群情激奮,3月,哥倫比亞國會否決了這個條約。
1870年1月,兩國簽訂了一個補充條款,規定美國軍艦可以隨時通過運河而對美國的交戰國則實行關閉政策,哥倫比亞輿論又認為這一條款事實上使哥倫比亞成了美國的軍事盟友,要求修改,結果被美方拒絕。美國的強硬態度令哥倫比亞政府感到失望,哥倫比亞輿論則認為,山姆大叔根本不急於修建運河,而只是對獨霸運河區感興趣。
為了"懲罰"美國,哥政府改弦更張,轉而把目光投向歐洲大陸,開始積極與歐洲國家商討開鑿運河的可行性,恰逢1869年,由法國主導的蘇伊士運河通航,歐洲金融資本順理成章地將目光轉移到中美洲。1876年,由法國控制的洋際運河工程國際公民協會在巴黎成立,著手對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進行相關論證,此舉得到了哥倫比亞政府的認可。
不久,協會派出以法國軍官呂西安•懷斯中尉為首的調查團赴巴拿馬進行實地考察,懷斯的活動能力很強,1878年3月20日,他居然以協會的名義成功地與哥倫比亞政府達成了由法國來承建巴拿馬運河的協議。規定:協會必須在五年內組成運河工程公司並完成運河工程的勘測,從第五年開始的12年內應當建成巴拿馬運河;運河通航後,哥倫比亞政府每年可從運河公司的收益中按比例提成,頭25年為每年5%,此後三個25年分別為6%、7%、8%,但最低數字每年不得少於25萬美元,租讓期為99年,期滿後運河即歸哥倫比亞政府所有,期滿以前,租讓權可轉給其它公司,但不得轉讓給其它大國政府。
1879年5月,協會邀請因規劃組織開鑿蘇伊士運河而聲名雀起的法國著名外交官費爾南德•德•雷賽布為主席,召開了審議巴拿馬運河問題的國際會議,英、美、德等國的代表也分別與會,會議不顧美國代表的強烈反對,通過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決定。7月5日,法國洋際運河工程總公司正式成立,得到開鑿運河的租讓權,開始積極籌備運河工程。
【費爾南德•雷賽布與人類史上最艱難的工程】
在雷賽布的領導下,法國洋際運河公司經過數年的准備,制定了8套施工方案,最後定於1883年2月,正式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整個工程由雷賽布本人親自主持,這使歐洲的投資者深懷信心。雷賽布是職業外交家,1825年以來,歷任駐里斯本副領事助理、亞歷山大領事、開羅領事、巴塞羅納總領事,最後升至駐馬德里公使,因為曾在埃及、突尼西亞長期工作,雷賽布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相當高的威信。1854年,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授權雷賽布開鑿蘇伊士運河,雷賽布詳細研究了拿破崙遠征埃及期間,法國工程師勒佩爾對蘇伊士地峽的考察報告,定下了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開辟直接通道的施工方案。由於准備充分、資金到位,運河的工程進展順利,1859年4月25日動工,到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就正式通航了。
蘇伊士運河的成功修建,使雷賽布的聲譽達到頂峰,他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得到榮譽軍團大十字勛章和印度星形勛章,英國皇室授予他倫敦榮譽市民稱號。往昔的成功令雷賽布十分陶醉,他機械地照搬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成功經驗,而對巴拿馬的特殊地形估計不足,在沒有詳細調研的基礎上草率地制定了施工方案,結果釀成了一場災難。
巴拿馬地峽是熱帶雨林氣候,潮濕悶熱、叢林密布、交通閉塞、地形復雜,基礎設施落後,缺乏起碼的施工條件,當來自55個國家的4萬施工大軍進駐之後,人們才發現那裡簡直是一個人間地獄:參天的密林中毒蟲遍布,令人難以容忍,炎熱的天氣使可怕的疫病蔓延開來,奪走了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生命,在加通水閘附近的希望之山上,林立的墓碑令人不寒而慄。
比炎熱氣候和惡劣環境更可怕的是人為的失誤,起初,雷賽布照搬蘇伊士運河的經驗,認為可以利用巴拿馬地峽眾多的湖泊修建一條海平式運河,誰知施工四年之後,傲慢的法國人才發現巴拿馬地峽臨太平洋一端的海面,要比加勒比海一端高出5-6米,根本無法修建海平式運河,這個過遲的發現給法國洋際運河公司以致命的打擊。
最令雷賽布煩心的還有美國人的拆台,運河的設計走向與美國人經營的巴拿馬鐵路平行,這主要是為了便於運輸物資,但美國人根本不予配合。鐵路部門對運河物資的配送百般設障,消極對待,最後逼得法國運河公司不得不以255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這條僅值750萬美元的鐵路,但留用的美國員工繼續搗亂,破壞怠工,致使鐵路根本無法正常運營。
最後,法國運河公司在經營管理上也出現了問題,以雷賽布為首的高管層在工程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卻大肆侵呑公開發行的運河股票資金;為掩蓋真相,繼續增發債券,公司動用大筆金錢賄賂官員,法國政府先後有150名部長和議員接受了賄賂,然而紙包不住火,到1889年,法國洋際運河公司山窮水盡,不得不宣告破產,雷賽布本人也上了法庭。
1894年9月,為了收拾這個爛攤子,法國政府牽頭另組了一家公司,接手運河工程,決定將原來的海平式運河改成水閘提升式運河,但是由於雷賽布的工程僅完成了三分之一,預算超過原計劃一倍以上,剩下的三分之二又是最艱難的地段,而距離原定的峻工日期只有6年了。眼看無法按期交工,1898年11月,法方不得不請求哥倫比亞政府將工期寬限至1910年10月,為此法國願意支付2000萬法郎作為補償。2月,哥倫比亞政府派代表尼科拉斯•埃斯格拉來到巴黎,他充分體諒法方的困難,提出只要補償500萬法郎即可,這樣,法國人就以比較有利的條件得到了延期4年峻工的權力,雖然如此,完成巴拿馬運河仍然是杳然無期。
【《海約翰-埃爾蘭條約》-山姆大叔的咆哮】
本來,美國政府就對法國如此輕易地得到巴拿馬運河的租讓權,感到不滿,時任美國總統的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指出:美國必須把巴拿馬運河控制在自己手中,它決不能放棄這種控制而將運河交給任何一個歐洲國家!
在美國,以阿爾弗雷德·馬漢和西奧多·羅斯福為代表的海權論者,非常重視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美國新式戰列艦"俄勒岡"號為了從西雅圖趕往古巴參戰,居然要繞道合恩角,這一事實極大地刺激了美國政府和輿論。
為了向哥倫比亞和歐洲國家施壓,與法國運河公司抗衡,美國也組織了一個巴拿馬運河工程臨時協會,由南北戰爭的著名將軍、前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為主席,1880年,美國2艘巡洋艦駛抵哥倫比亞港口"訪問",炫耀武力,1881年2月,美國與哥倫比亞簽署了一項協定:兩國應在巴拿馬地峽的戰略要點建立海上軍事防衛據點,這些據點平時由哥倫比亞人守衛,戰時則由美國海軍陸戰隊負責,不過,這項協議很快又被哥倫比亞國會否決。
為了紓解美國的壓力,哥倫比亞呼籲歐洲國家共同保證巴拿馬運河的中立地位,但這一要求遭到美國政府的堅決抵制,這時的美國逐漸意識到原來的"克萊頓-布爾沃條約"是一個束縛,於是策劃拋開英國,獨享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之後,美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都成為世界強國,而英國卻深陷於布爾戰爭的泥潭,在這種背景下,英國政府決定放棄原來對巴拿馬運河的分權要求,以換取美國的外交支持。
1898年12月到1900年2月5日,英、美兩國歷經曠日持久的談判,終於簽署了《美國和英國關於促進建造通航運河的條約》,也稱《海約翰-龐斯福特條約》,以取代原來的"克萊頓-布爾沃條約"。新約確立了美國主持開鑿巴拿馬運河並享有制定運河管理規定的特權,英國只保有運河通航的自由權,12月20日,美國又拋出三個修正案,進一步強化了對運河的控制,英國亦無條件接受,至此,美國完全排除了英國的干擾,可以專心對付法國了。
法國人在開鑿巴拿馬遭遇滑鐵盧後,1899年8月,美國派一個以海軍專家約翰•沃爾克為首的技術委員會來到巴黎,與法國政府接觸,探尋轉讓運河租讓權的可能性,次年4月,又提出收購法國運河公司的要求,但遭到該公司總經理於坦和法國政府的拒絕。此後,美國加緊向法方施壓,1899年12月27日,美國新澤西州成立了一家巴拿馬運河公司,展開大規模游說活動,為收購法國運河公司製造輿論。此招未能奏效,美國轉而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故意放風說要與尼加拉瓜合作,另建運河與巴拿馬運河抗衡,這個故意散布的假消息收到了奇效,被嚇懵了的哥倫比亞駐美公使馬丁內茲·席爾瓦,在未請示本國政府的前提下,就匆忙草擬了一個將法國運河公司的租讓權轉讓給美國的協議,建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開鑿運河,租期為100年,期滿後可續租,美國可以在運河區駐軍,每年只需支付給哥倫比亞政府60萬美元。
席爾瓦的草率方案遭到了哥倫比亞政府的嚴厲批駁,但它的內容卻意外地泄漏了出去,成為美國要脅哥倫比亞的一張王牌,席爾瓦因此很快被撤職。為了給內外交困的法國運河公司施壓,1901年12月,美國議會開始討論撥款建造尼加拉瓜運河的問題,這對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造成了很大沖擊,迫使態度強硬的法國運河公司總經理於坦辭職,新任總經理莫理斯•博無意與美國人叫板。1902年1月4日,在徵得公司董事會同意後,莫理斯•博電告美國政府,願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其財產和租讓權,1月28日,美國國會授權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完成對法國運河公司的收購,但轉讓還須得到哥倫比亞政府的同意才能生效。
這時,哥倫比亞新任駐美公使文森特•孔查接到本國政府指示:只要美國付給法國的4000萬美元中有一半屬於哥倫比亞,可與美國進行談判。哥倫比亞政府的方案是:將寬度為6英里的運河區劃歸美國,租借期為99年,期滿後運河由哥倫比亞收回,不得續租,運河治安由哥國軍警負責,租金也需相應提高,但這個方案遭到美國的堅決反對。
6月28日,美國通過《斯普納法案》,規定美國以4000萬美元取得法國運河公司的財產,並對運河區的治安作出了符合美國利益的規定,法案強調如果哥倫比亞政府拒絕上述建議,美國就著手開鑿尼加拉瓜運河,並立即撥款1000萬美元籌備工程。此時,巴拿馬已經出現了由美國策動的獨立運動,內外交困的哥倫比亞卻幻想藉助美國的力量平定叛亂,於是訓令孔查立即接受美國的要求,並且只索取1000萬美元及每年60萬美元的租金。消息傳出,哥倫比亞輿論嘩然,孔查更是拒絕執行,11月15日,哥倫比亞外長保拉再次訓令孔查無條件接受美國的建議,孔查以辭職作為抗議,11月28日,他竟作為精神病人被美國驅逐出境。
孔查離職後,哥倫比亞駐美公使館一秘托馬斯·埃爾蘭繼任談判代表,此君是親美分子,為使美國滿意,他甚至將運河年租金降至25萬美元,1903年1月22日,美國與哥倫比亞簽訂了《海約翰-埃爾蘭條約》,該條約純粹是席爾瓦草案的粗暴翻版。哥倫比亞媒體一致認為《海約翰-埃爾蘭條約》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號召人民起來反對,甚至提出"寸權不能失、寸土不可丟"的口號。美國駐哥倫比亞公使也不得不承認:"哥倫比亞輿論在情緒上是堅決反對批准條約的,他們把這個條約看成是強國企圖花幾個小錢來剝奪它所享有的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財富!"1903年3月17日,美國參議院悍然批准了《海約翰-埃爾蘭條約》,但8月12日,哥倫比亞國會懾於公眾壓力,否決了這個條約。
【"為了便宜而嫁給美國?"-巴拿馬的獨立】
《海約翰-埃爾蘭條約》遭到哥倫比亞否決後,美國轉而策動巴拿馬獨立,這樣在奪取運河的開鑿權時,就不必再與討厭的哥倫比亞國會打交道了。
長期以來,巴拿馬就存在獨立傾向,1821年,當巴拿馬最終脫離西班牙獨立時,不情願地與委內瑞拉、厄瓜多一起成為了大哥倫比亞聯邦共和國的一員,然而,巴拿馬的精英階層對於這個純粹由玻利瓦爾的個人魅力拚湊起來的聯邦國家缺乏認同感,為此,波哥大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用武力鎮壓巴拿馬的獨立運動,其結果是增加了仇視和膈膜。1830年,當所謂的大哥倫比亞聯邦共和國煙消雲散時,巴拿馬成了新格拉納達共和國的一個省。
一方面,巴拿馬的精英階層抱怨哥倫比亞在與美國的條約中出賣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這個城市的經濟又因美國遊客的湧入而受益,1896年,巴拿馬的人口增加到31.6萬,鐵路的修建和運河工程的展開,使巴拿馬的精英階層對未來充滿了幻想。
當美國與法國、哥倫比亞為運河租讓權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時,巴拿馬的精英階層很憂慮,他們意識到哥倫比亞國內過於激忿的愛國情緒會使運河開鑿成功的前景變得暗淡,而當法國運河公司因經營不善陷入困境時,巴拿馬人深切地感到了對自身利益的巨大威脅。
與此同時,深陷危機的法國運河公司的董事和股東們也為未來感到焦慮,公司的董事兼總工程師菲利普•比諾•瓦里亞為了將公司以合理的價格出售給美國,自願充當後者與巴拿馬獨立者之間的聯系人,瓦里亞的想法得到美國律師威廉•納爾遜•克倫威爾的贊同,後者是公司大股東的代言人。這樣,美國、巴拿馬獨立者和法國運河公司組成了一個奇怪的利益共同體。
當時,由於哥倫比亞政府的固執,美國有一部分人主張在尼加拉瓜開鑿運河,與巴拿馬運河競爭,1902年,美國會已准備為開鑿尼加拉瓜運河撥款,這是瓦里亞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位能乾的法國工程師決心讓美國參議員們改變意見。正巧,加勒比海的一座活火山噴發,轟動世界,瓦里亞靈機一動,他想起幾年前尼加拉瓜曾發行過一張郵票,上面有著名的摩摩通博火山噴發的照片,而這座火山就在尼加拉瓜運河開鑿路線附近,雖說摩摩通博是座死火山,但郵票上印有一縷煙圍繞著山頂,恰如活火山那樣。瓦里亞設法搞到了90多枚這樣的郵票,把它們分別寄給美國國會的參議員,郵票背後有瓦里亞的親筆附言:"尼加拉瓜火山活動的官方見證。"意料之中的,當美國參議員們看到郵票後,他們果然否決了尼加拉瓜路線。
現在,討厭的哥倫比亞成了瓦里亞眼中的惟一障礙,為了法國運河公司能賣一個好價,游說美國人支持巴拿馬獨立運動,將是排除哥倫比亞干擾的最好辦法。
在巴拿馬,獨立運動的主要首領是大庄園主何塞•奧古斯丁•阿蘭戈父子,還有托馬斯•阿里亞斯、費德里科•博伊德等人。1903年3月,美國陸軍部長按照總統的指示,派出情報人員到巴拿馬地峽協助親美分子組織獨立運動時,就看中了阿蘭戈父子,以他們為首組成了"巴拿馬愛國者小組",5月,曾任科隆省長,並長期在美國巴拿馬鐵路公司任職的曼紐埃爾•阿馬多•格雷羅加入了"愛國者小組",成為其首領。6月14日,美國《紐約世界報》發表文章,鼓吹如果哥倫比亞政府一意孤行,仍然為美國收購法國運河公司的租讓權設障,則巴拿馬人民為捍衛自身利益,應該脫離哥倫比亞而獨立。
7月,"愛國者小組"開始討論獨立起義的具體計劃,8月,阿馬多到紐約會見了克倫威爾和瓦里亞,得到了美國政府將會支持獨立起義的消息,瓦里亞表示,他已得到西奧多•羅斯總統和米爾頓•海約翰國務卿的明確承諾,美國政府將承認巴拿馬獨立並保護革命者。
9月1日,美國國務院將起義需要的文件等物品交給了瓦里亞,包括軍事計劃、密電碼、獨立宣言文稿、巴拿馬憲法、國旗等等,瓦里亞自己預支了50萬法郎給阿馬多,作為起義經費。10月20日,阿馬多返回科隆,他雖對此行的成果感到欣慰,但又覺得光憑一個法國人的承諾,就拿自己的命運、事業甚至生命去冒險有些不妥,關鍵時刻,阿馬多的妻子多尼亞•瑪麗亞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這時,經過革命者的游說再加上5萬美元的贈款,哥倫比亞駐軍司令埃斯特萬•烏埃爾塔斯決定加入"愛國者小組",這對起義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很快,阿馬多又用3.5萬美元收買了一位哥倫比亞炮艇艇長,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哥倫比亞政府終於察覺了巴拿馬政局的異常動向,立即派2名將軍率領40名士兵乘一艘炮艇前往科隆,以防非常事變,但此時美國巡洋艦"納什維爾"號突然開進科隆港,公開阻止哥倫比亞軍隊進入巴拿馬城。11月3日,兩位將軍剛到巴拿馬城,下午17時就被已經叛變的烏埃爾塔斯逮捕了,阿馬多通知美國領事館,巴拿馬已經與哥倫比亞正式脫離關系,阿蘭戈父子
『貳』 紐蔓mp4多少錢
我同學有個 256M的
那個MP4網上報價是299!~
『叄』 紐蔓M822的視頻怎麼播放不了
有兩種可能
1視頻格式不對!
2視頻文件的存放位置不對!
『肆』 求一篇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影評
正確回答:
看了幾篇,本打算挑一篇給您,但是覺得都不錯。您都看看供您選擇!!
這個殺手不太冷》影評大合集
這個殺手不太冷.呂克·貝松的第一部美國電影。講述一個職業殺手認識一個12歲的女孩子後到死之前的生活的故事。除了作為一部出色的黑幫電影外,影片還那老少戀作為噱頭,這是本片一個小小的亮點。
影片開始,殺手裡安接受僱主指派,刺殺一個胖子。刺殺過程中,里安沒有露面就將胖子的N個保鏢幹掉,手法干凈利落,高手。
接下來,里安在自己居住的公寓里認識了瑪利達,一個鄰居12歲的小女兒。故事真正開始。
隨後的故事毫無新意。瑪利達的父親因為私藏毒品,被掃毒組的警員假裝的毒犯殺害。全家人除了瑪利達也都慘遭毒手。瑪利達幫里安買牛奶回來,強忍悲痛機智的直接路過家門口,去敲里安的門。一直通過門眼觀察門外局勢的里安動了惻隱之心,把門打開,救了瑪利達一命。
從此,瑪利達開始了和里安的亡命之路。瑪利達讓里安教她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殺手,里安經不起她的死纏爛打,被迫答應。
最後,里安為救獨自去報仇的瑪利達大鬧警局,殺死警員,掃毒組頭目開始害怕,調動特警隊包圍了里安住的公寓,里安與幾百名警察周旋,並成功救回瑪利達並幫助她從通風管道逃走。自己最後與掃毒組頭目同歸於盡,為瑪利達報了仇。
影片最後結尾,瑪利達到了福利院重新生活,並把里安生前最喜歡的綠蘿從盆栽中移植到土地里。
影片片尾曲是STING演唱的《SHAPE OF MY HEART》。
本片是一部尋常的警匪片。但是,呂克·貝松巧妙的加入了一個瑪利達的角色,這個12歲的小童星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演技,將一個幼稚卻堅毅的女孩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影片後半段里安和瑪利達的那種彼此不分離的跨越年齡的愛情更是為影片奠定了凄婉的基調。
影片中段,里安和瑪利達相依為命,一起生活的片段是影片最舒緩的一段,在這段鏡頭里,里安作為一個殺手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瑪利達對里安悉心的照顧令人輩感親切和窩心。
其實,呂克·貝松很好的設置了影片諸多細小的矛盾,從而使影片得以區別與同類型的其他影片而獲得成功。
首先,作為一個職業殺手,里安不殺女人和小孩,那句「NO WOMEN NO KIDS」很難令人把里安和他一個優秀的殺手身份聯系起來。此外,里安每天早晨會打開窗戶,擺出那盆最中意的綠蘿,這個細節頻繁在影片中出現,不論里安居住在哪裡。這說明裡安雖然是個殺手,但是也是一個極其熱愛生活的普通人。影片進行到後半段,也交代了里安之所以當一個殺手也是身不由己。其次,瑪利達對害死她家人的壞蛋恨之入骨,那股怨恨異常強大,以至於她甘心委身里安做一名殺手也要報仇,但同時,她的里安純純的朦朧的愛情又同樣表現的很直接與深刻。這樣的劇情設計令人會遺忘他們兩個的殺手身份,沒有譴責與責難,有的更多的只是憐憫與惋惜。
[這個殺手不太冷]雖然有個過於灰暗的結尾,但是作為導演,呂克·貝松還是給了它以希望。最後,瑪利達重新回到福利院過正常人的生活,放棄了當殺手的意願,隱喻了她將會有個美好的未來,至少不用象里安生前那樣從來不曾在床上塌實的睡過一覺。而瑪利達將里安的綠蘿移植到土地里,也包含了某種隱藏的希望。
里安,這個不太冷的殺手,在天堂里,是會有更美好的未來的吧?!
在一個慵倦而無所事事的下午,一部影片洞穿了我。無論它是叫《這個殺手不太冷》,或是《終極追輯令》,還是《殺手列昂》,影片中那種極度張揚的力度已經完全令我忽略了這些細節。我感到心臟怦怦跳起來,已經淹沒在太多平庸和繁瑣的生活背後的情感像火把被剎那點燃,已經為太多細碎空洞的影片變得麻木的審美能力忽然尖銳起來,敏感起來,像是其上布滿了神經末梢的一根釘子,深深地楔入到靈魂深處。
當我們習慣於把「殺手」簡單地定義為「壞人」之際,我們失去了殺手的細節。就在我們的眉睫之前,盧貝松還原了一個超級殺手列昂。殺手並非殺人狂,對於列昂,殺手只意味著一份職業,一份他別無選擇、非此不可的職業。影片只用了5分鍾就讓我們明白,冷酷無情、無所畏懼的列昂是一位天生做殺手的不二人選。
他甚至不是為了錢。當他走進那家咖啡館,突然變得害臊起來,向老闆托尼囁嚅著說起錢的時候,我為他感到無比的心痛:10次賣命得來的報酬,他甚至連見都沒見過。所有的酬金都保存在可疑的托尼那裡。哪怕被托尼出賣了之後,列昂還叮囑瑪迪達去托尼那兒享受這筆不知其數的「血錢」。
在列昂身上,我感受到殺手的魅力。殺手具有一種在暗處的魅力,他在暗處保持著生殺予奪的權力。他們像上帝一般,在暗處,在高處,在不可見之處,懸在每個人的頭頂,昭示著生命的脆弱與虛無。
列昂是個冷靜的殺手。他的信條是「永遠保持最佳狀態。永遠保持清醒」。每晚,他戴著墨鏡,手裡拿槍,坐在沙發上睡覺。他的房間里永遠那麼簡單,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具有一種簡單的力量、簡單的美。在一個殺手的生命里,他必須拒絕柔情和矯飾,否則,他將狠不下心射出一顆顆掠奪性命的子彈。唯一能暗示列昂的內心生活的,只有那盆茂盛的蘭花。他似乎把它當成自己的靈魂來培育,在任何時刻都不會舍棄的靈魂之綠。
列昂也是一個寂寞的男人。他乾脆利落地完成那單生意,回到家,取下所有的裝備,開始淋浴。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赤裸的無助與疲憊。隨後,他細心地熨衣服、噴花肥,一個人到空盪盪地影院津津有味地看歌舞片,滲透著中年男人的落寞與孤寂。
如果沒有瑪迪達的闖入,他會活得更好嗎?
無疑,他完全可能活得更長久、更安全。他的手不會因柔情而發抖,談生意不會因難舍而遲到,殺人不會因牽掛而受傷。
當瑪迪達的全家被殺,瑪迪達捧著牛奶到他門口求他開門的時候,他的殺手生涯也就即將結束了。從來得不到溫情與呵護、滿嘴謊言的問題女孩瑪迪達無依無助地闖進了他的生活。夜間,他忽然跳起身,裝上消聲器,將槍口對准瑪迪達睡夢中的頭顱。
他必須推開她。殺手的世界容不下一點溶化。他能成為超級殺手的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弱點,只有殺氣。他必須推開她,否則就只有沉墮和泯滅。
然而,命中註定,瑪迪達闖進了他的生活。瑪迪達具有超乎年齡的成熟與冷酷,而賣弄風情的外表卻又掩不住她天真的雙眸。
兩顆冷透了的心在相互接近中發出了微弱的光芒,互相溫暖、互相救贖。他成了她的信仰,她卻成了他的弱點。「與子彈跳舞」的殺手列昂開門時滲出的血跡寓示著殺氣的消減,因為心中那點柔情與牽掛,他極為少有地受傷了。
個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強?為了復仇他們能走到多遠?
為了替瑪迪達復仇,他碰上了有生以來最強大也最不可戰勝的敵人:比黑社會更黑的警署反貪組。他的悲劇是註定的,這么多全副武裝的人以正義的名義來殲滅他時,他哪裡有路可逃?那個邊談貝多芬邊殺人的反貪組「老大」,已經完全泯滅了人性,連小孩和女人都殺,卻因為占據了權力位置而以合法的身份為所欲為。
在那場血戰中,對方用上了所有的武器,而他用上了一個殺手所有的極限生存智慧。可他終究還是逃不掉,當他滿面血污地走向咫尺之隔的大門時,一隻手槍跟在他的後腦勺。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主觀鏡頭:逐漸傾斜的地面宣告了他的死亡。他死了。一切都該結束了。一個殺手的時代結束了。他對瑪迪達說:「你不會失去了。我剛嘗到人生的喜悅。」可他已經死了。
我沉浸在一片不能自拔的憤怒與傷痛之中。「老大」將逍遙法外了。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將永遠逃出懲罰。我喘不過氣來。
可一切並沒有結束。轟隆隆的爆炸聲以一種兩敗俱傷的方式毀滅了一切。殺手與「老大」,正義與邪惡,善良與殘忍,一同在巨大的火光中化為灰燼。感謝盧貝松的理想主義,也許在現實生活中,「老大」將永遠占據上風,可盧貝松卻讓我們獲得了暫時的滿足。
瑪迪達走進了正常的生活。
她回到學校,把那株無根的蘭花種到了大地之上。這株無根的蘭花,和《阿飛正傳》中那隻無腳鳥可謂殊途同歸,都是對殺手的隱喻。
可是,經過了那樣的慘烈、那樣的同生共死,瑪迪達真的能夠回歸到正常的、平淡的生活之中嗎?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一部電影,,非常的好看.
講的是一個估計是義大利的殺手叫里昂,在美國生活.他住的隔壁有一個超級美麗的小姑娘.這個小姑娘也是演<星大戰前傳>的那個美女.這個小姑娘生活的很不幸福,他在家裡常常挨打.但殺手和這個小姑娘還說過幾句話,估計這個殺手還是比較喜歡這個小姑娘的.一天小姑娘的父親因為把一個警察的毒品偷藏了一些(10分之一).警察殺了她的全家,小姑娘卻很幸運的沒在家裡,她到商店裡去買東西,回來時她很機智的沒進自已家,而是走進了里昂的家裡.里昂救了她.
然後兩個人生活在了一起,里昂是一個很好的人,而小姑娘很喜歡里昂.那一夥警察殺了小姑娘的弟弟讓小姑娘一直想報仇,有一天她又看到了那個警察.她去殺警察未果,,,里昂又救了她,然後警察動用權力來殺他們,他們和警察展開了一場大戰,最後里昂和警察同歸於盡了..
這部片子,導演的手法干凈,簡潔,明快.非常的舒服.
里昂由法國演員讓.雷諾扮演.那種真正殺手的平凡感覺他闡釋得令人信服.小姑娘由星戰前傳里的那個公主扮演,美麗的讓人心醉..
總得一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愛」。那實在是一個很難思考的問題。我以為那必定是一種超呼人類一般感情的存在,偉大而聖潔,足以拯救所有的人——無論誰;我以為那決不是如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些卿卿我我纏綿悱惻的故事,而是藏在人類心底在不經意間才能流露的最深的美麗……
我是太固執的一個人,我容不得「愛」含有哪怕僅僅一絲的不純潔。
所以,當熒幕中Mathilda輕輕說: Leon,I think I』m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的時候,LEON被牛奶嗆住,那液體撒了一地。我的心砰然而動……
其實我看的《LEON》,並不是完全的版本。那是一個太老的片子,Luc Besson讓LEON死去的時候,我甚至還不懂得什麼是感動。我沒有找到那部片子,只在學校的放映廳中看了經過剪輯的美版——少了整整24分鍾。但是前輩給我的解說,讓我終於將全篇貫通,也終讓我找尋出心中那「愛」的全部含義。
那實際上,是一種對於世界,對於生命的包容,與理解……
關於殺手有過太多雜亂的印記,無非是一支手槍、一柄利劍,或者是其他可以致人於死地的武器,在黑衣墨鏡的掩飾下,一臉酷斃的表情,甚至是眼神一眨便可以在蔚藍的天空下看見血紅的顏色,「生命」在殺手的詞典里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每個人存在的意義只不過是給蔚藍的天空點綴不同的顏色,使大自然看起來更為和諧,一個生命的消逝,只不過是另一生命的即將開始……
毫無准備的在一個昏暗的下午,蜷曲在窗頭的角落,看完了《這個殺手不太冷》,一個12歲的小女孩與一個40歲殺手之間亦師亦友,亦父亦女,似有還無的感情故事,沒有纏綿悱惻、沒有風化雪月,甚至唯一的激情也僅是瑪蒂達孩童般偎在里昂肩上滿足的睡去,等待著黎明醒來後的不歸路……
殺手是不能夠有愛情的,這是江湖規矩,千百年來,江湖的事情沒有人可以去跨越,退出江湖無疑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或是說意味著一個標點符號的書寫,當事情暫告一個段落,另一件事情終會正在悄悄發生,就向里昂可以成功逃出特種部隊的重重包圍,卻終究沒有走出那一段通往光明的窄窄的通道……
影片的最後,瑪蒂達將里昂珍若生命的蘭花移入沃土,瑪蒂達輕聲的說:「在這兒我們安全了,里昂」,鏡頭穿過女孩的頭頂,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蔥蘢、旺盛,夏日的紐約陽光很明亮……
「人生好辛苦,還是長大就好了?」(瑪蒂達)
「一直如此。」(里昂)
陽光下的海洋,只有絕望。當里昂輕輕的賀盍上沉靜的眼,Sting的歌聲漸漸響起:And if I told you that I loved you You』d maybe think there』s something wrong I』m not a man of too many facesThe mask I wear is one……
人生好辛苦!
一直如此……
這個殺手不太冷:
看似最無情、冷血的職業殺手,卻有最簡單的思維和真摯的情感,所以也最打動人心。一段忘年悲情。最後里昂付出了生命,問題少女馬蒂達在愛的感召下也最終回歸。
本來不想看這個片子的,因為一見到「殺手」兩個字,就使我想起的偵探片,總是撲朔迷離,案情復雜,讓觀眾看得滿頭大汗,但是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好像對「殺手」這樣一個冷冰冰的名字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覺得它們有時也不是像想像中的那麼恐怖。聽爸爸說這是部老片,他二十多歲就看過,當然了,這些事我是全然不知的,因為我那時還未降生於人世,看著這比我還要大的影片,心裡不知是什麼滋味,也沒認真去揣摩它,畢竟這名字太俗氣了,又是傳統的「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看完之後卻發現也沒有那麼俗套,相反倒是挺吸引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不太冷的殺手。故事的主題也是在贊頌正義,勇敢和善良尤其是作為一個殺手,雖然他外表冷酷,而內心卻是熾熱的。當利益和良知進行最後的較量時,他還是選擇了良知。這不禁使我想起了《三字經》中的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每一個人在童年代都是純潔而天真的,但最後變成什麼樣兒都取決於所受環境的影響。誰都不想別人說自己是「壞人」,但有時又身不由己,也許被逼無奈,也許淪落逆境。但是人人都有善惡兩面。看了這部影片,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在適當的情況下也要善待「壞人」,用真心喚醒他們內心殘存的良知,救人一命,甚造七級浮屠啊!
她很小,只有12歲,可是,急不可耐地成熟,因為,童年這么苦。
童年這么苦。她的生父與繼母倒在血泊中,還有與她有一半血緣的姐姐,她哭了,但不是因為他們,他們習而慣之地冷遇她,眼淚,也許是為了弟弟,「他那麼小,只有4歲,什麼也沒有作,只會依偎在我懷里。」一點點的溫情,在冷酷的童年裡,是唯一的稻草,這稻草標志著職業殺手的方向,否則如何自處,她只有12歲,一個問題女孩通向職業殺手如此順理成章。
萊昂怔了一下。問題綿綿不絕。本能地拒絕,不僅僅因為對方只是一個小女孩,還有,潛意識,對自己的職業殺手的厭倦與木然。「人生就是如此。」他種著一種虎尾蘭似的綠色植物,植繁葉茂,在密集的槍火中,它孜孜不倦地活著,像塑料作的---極品殺手從技術的角度上也可以如此,在天羅地網的武裝警察的布控下,他從從容容走向門口,如果他有辦法將警中之匪史丹利置於死地從而完成承諾並保證瑪蒂達以後的生活,他一定有辦法逍遙天外,除非,厭倦。
瑪蒂達胡亂扣動手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她義無反顧地將他裹挾進來,幸虧她只有12歲,除了純粹的依杖,她的惡意別無指向。
是的,他完全可以隨時扔下她,但是,他為她古怪的智慧所吸引,比如,她說,她要雇他為她的弟弟報仇,以她的家務勞動抵兌他的傭金。
與其說是亡命天涯的處境催生出不倫之戀,不如說,相互的拯救與需要。他培訓她作一名職業殺手,細至每天堅持鍛練與喝牛奶,像照料那株虎尾蘭,這樣的照料原型可以找到<小王子>,馴服是一種需要,從塑料花返回到生死如常的人間植物。她幫他洗衣服擦玻璃作家務,情竇初開的女孩子,妝扮成性感女星請他猜星,同時,他忽然發現,除了作一個殺手,不會認字也不會其它的笨拙的自己,居然也有嬉戲胡鬧的另一面。「我愛你」。瑪蒂達的聲音如此驚世駭俗,好在,她只有12 歲,所以如此純潔。而萊昂勢必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像<海的女兒>中的小人魚,放棄永生;「人生就是如此。」的句號在這兒變成破折號,殺手冷酷的人生因為一個小女孩純粹的愛情有了童話的色彩。
畢竟是殺手。死人如麻,翻譯成新聞,亡命之徒與一個身份不明的小女孩負隅頑抗,警方死傷無數。
一個最好的殺手。小女孩向負責她的中年女人說。
她返回了她的學校,她的童年,像一名行跡無疑的小學生,在草坪下將他的虎尾蘭種下,脫離准職業殺手的生涯--一度,那個缺乏溫暖的小女孩試圖藉此將就生活。
這是一部發行於1994年的作品.雖然發行時間距現在已經相隔了10年之久.但是這部影片的經典程度足以讓影迷作為永久的珍藏.有一個著名的影評網站曾經搞過一次民意調查.評選最受觀眾喜愛的銀幕殺手.本片的主人公LEON以絕對優勢位列第一。影片可以說是一部具有藝術美感的電影,處處顯現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滿含繞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LEON是一個從義大利來到紐約謀生的孤獨僱傭殺手,他住在一所公寓里,當他以殺手的身份出現時,冷靜而神秘,殺人手法令人熱血沸騰。但當他卸下殺手面具時,則又回歸成為平凡的市井小民.總之,他是個具有雙重身份的人。他唯一的愛好便是擺弄自己一盆心愛的蘭花.每天向上班族一樣穿梭於人群之中.當然,沒人知道他的另一重身份.
Mathilda,(中文譯音: 瑪蒂爾達)這十二歲的女孩,被「親人」呵斥著忽略的問題少女,在樓梯上悄悄的吸煙,安靜的掩飾那些青紫的傷痕(這些傷痕,這些親人給予的傷痕,對一個小女孩意味著什麼?)在樓梯拐角靜靜的流淚,茫然的問Leon「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just when you're akid?"
她無疑是聰明的-雖然生長在那樣畸形的環境里:沒有正當職業卻販毒的父親,(好像還是警察的線人)一位極為神經質的母親,已經長大成人的卻粗俗姐姐,幸好還有年僅四歲天真的弟弟--在發現家人慘遭毒手的瞬間,震驚,傷心,然後迅速的判斷,直直的走過家門,走向Leon的房門,投奔不可知的未來:怎樣的聰明呢,讓這個小女孩可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在與LEON想處的過程中。無意間,她發現了LEON的殺手身份,於是她要LEON收下自己做一個小殺手——「清潔工」。她同LEON住在了一起,她幫 LEON管家,並教他識字,LEON則教瑪蒂爾達怎樣用槍。逐漸發現自己愛上了LEON,而LEON也對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保護欲,就這樣,兩個人的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
一個偶然的機會,瑪蒂爾達發現了殺他全家的警察斯坦的行蹤,斯坦是個極度神經質的人.而且有著一課邪惡的心.貿然報仇,反倒被抓住。幸虧LEON及時趕到,一陣槍戰之後,他救回了瑪蒂爾達。為了盡量少惹麻煩,LEON和瑪蒂爾達決定搬家,他們收拾了簡單的東西,還抱上了LEON最喜愛的蘭花。
他們的行蹤一直受到警界的注意,斯坦更是下定決心要除掉他們兩人以斷絕後患。瑪蒂爾達又一次落到了他的手裡,而警察也包圍了LEON的家.LEON用自己的能力幹掉了數名警察後為了不引人注意,LEON要瑪蒂爾達通過通風管道逃生,而自己則從另一樓梯下去。瑪蒂爾達要和LEON守在一起,LEON最終說服了她,並將他的蘭花託付給了瑪蒂爾達。
在濃煙中,LEON化裝成警察,帶上了防毒面具。正當他快要走出時,卻不料被迎面而來的斯坦遇見,敏感的斯坦認出了他,向他射出了子彈,LEON倒了下去。然而就在最後一刻,他躺在地上,對著洋洋得意的斯坦掀開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綁在身上的重磅炸彈,最後,在他的「記著瑪蒂爾達的問候」聲中,炸彈爆炸了……
瑪蒂爾達順著通風口來到了街上,她知道LEON已經身遭不測,她沒有回頭,一直向前走去,臉上滴落著兩行熱淚……
瑪蒂爾達最後進了福利院,她一直隨身帶著LEON的蘭花,在一片和煦的陽光中,她把蘭花種進了泥土裡。
殺手的童話
有關職業殺手的故事,古今中外已有多部電影對其做過闡釋。然而,幾乎沒有一部影片能像《這個殺手不太冷》那樣將動作及感情共冶一爐,別具一格。
《這個殺手不太冷》又名《殺手萊昂》,由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執導,可以說將好萊塢式的槍戰片作風與法國片特有的影像風格及故事情節完美融合,構成了一部藝術感極強商業電影
對於瑪蒂爾達,LEON有發自內心的愛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瑪蒂爾達好好地活下去。但作為一個殺手,命中註定是不能有感情的,有了愛就是有了弱點,殺手的童話結局必然是悲愴的。
所以LEON一舉成為經典角色,你可以拒絕一個殺手,但你無法不愛LEON。這是我對LEON的評價.
leon:the professional使我比較喜歡的的電影之一,有娛樂性,有商業味,還有人性,不過主人翁的命運是悲哀的,他是一個聰明的殺手,戰無不勝,但生活中他卻是愚蠢的人。
錢被最信任的人騙走,最後連命都沒了。他只得到了一分感情,這份感情還很朦朧,是男女的愛?是父女的愛?還是兄妹?愚蠢,他連自己的感情是什麼,都不知道,太愚蠢了。
一個連字都不認得幾個的人,一個連自己的前途在何方的人,就是愚蠢。但是我羨慕他,他能為自己的愛去轟轟烈烈一次,多少年後他始終有人記得,因為還有她。一個小殺手,而且他向社會證明了,「好」人不一定好,「壞」人不一定壞。
愚蠢的人慣於用暴力解決問題,何況暴力主動著上門。殺人如麻,辦事干凈利落,連特種部隊都不是對手,利害,專業。他就要逃出圍捕時,卻被人發現,只能有最專業的結局——死亡。
敵人(反派警察)以強者的姿態伏在他身上,喋喋不休地訴說自己的勝利,卻好奇的拉開了一個園環——leon隨身手雷的保險環。轟!同歸於盡,觀眾會驚嘆多專業阿,多有頭腦阿。
我認為那卻是最愚蠢的,就像一個農夫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leon只是在努力殺人,壞人)一天惡霸來了,田被奪走(警察圍捕),他只能選擇死(抗暴而死),留下了她(一個角色函蓋了妻子、妹妹、女兒,的感情),孤獨的活著。
一篇言不由衷的影評,完了。(如果我是片中的人,我會記得他——LEON,愚蠢的人)
影片開場就是一段精彩的刺殺行動,充分表達了一個殺手的冷酷無情,殺手Leon部署周密,冷靜無畏的執行著行動。這也導演處心積慮為之後表現Leon真實一面的鋪墊。
Leon和小女孩Mathilda在樓梯道的兩次短暫相遇時的對話,是Mathilda和Leon兩個生命相交的開始。Mathilda的全家慘遭黑幫的殺害,她憑借這自己的聰明倖免於難,從此跟隨著Leon開始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他們那亦父亦女、亦師亦友,似有似無的感情讓人感動不已。 Leon因為Mathilda感受到了人生的樂趣,Mathilda則因為Leon才有了家庭般溫暖和關心。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導演是法國著名的呂克·貝松,影片當中充滿著藝術的氣息,甚至殺人的現場也象那藝術品一樣的獨特和唯美。導演在影片中更多的表達了對現實中的一些丑惡事物的批判,為了利益警察可以成為殺人的匪徒,他們在正義的大旗下肆意屠殺。還有Mathilda那毫無親情可言的家庭,最終因為他們的貪婪而葬送了性命。
片中的音樂也製作精良,主題曲《Shape Of My Heart》則由老牌歌手Sting演繹,如此優美的旋律烘托出了故事的真諦,起到了煽人淚下的效果。
影片中當Leon戴上他那副墨鏡時,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執行殺人任務的機器,而深居簡出的Leon不戴墨鏡的時候,過著枯燥無味的什麼,與一棵無根的蘭花相伴,單純的表情卻有點象那憨豆先生。
看過影片之後我不得不對出生於耶路撒冷,拍攝影片時只有12歲的小女孩娜塔麗·波特曼的演技拍案叫好。天真無邪的眼睛流露出來的是 Mathilda的無助,角色在她的表演之下被賦予了靈魂,她在影片中的光芒甚至超過了影星讓·雷諾。在和Leon玩游戲的時候,娜塔麗·波特曼展現了她豐富多變的表演天賦,令人捧腹不已。再加上她那不可多得的年輕美貌,前途無可限量。
Leon和Mathilda的相遇註定將要走上一條不歸路,但是Leon的死卻非常的有意義,不是利益的沖突,不是人性的貪婪,而是小人物為了他們所追求的友情、親情、愛情可以無畏的付出。一個殺手成為了我心中的英雄。
剛看完影片之後,我就對影片有了無窮的回味和領悟,我深深的被影片所打動,一個感人而又頗賦有悲劇色彩的經典電影,已經不需要吹毛求疵的去注意它細節上的不足,我們只需要沒有雜念的專注和感動就夠了。一部好的電影就會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道理在裡面,激勵人們奮發圖強。
影評1
由義大利來法國謀生的萊昂,一直是孤獨的僱傭殺手。直到有一次,他為了救一個
面臨死亡危險的小女孩打開了自己的房門,兩個人從此開始相依為命。萊昂教她「殺人
技術」,她教給萊昂法文,兩人的關系日趨親密。殺害小女孩一家大小的瘋狂警察找到
了這兩個人,一場血戰之後,萊昂與該警察同歸於盡。
義大利殺手在美國的亡命生涯,這本來就是個法國電影中少見的題材。我們似乎能
在馬丁·斯科塞斯的美國義大利社區黑幫片中約略找到一點影子。在這個大片橫行的新
時代,貝松出於對娛樂性的追求,著眼點、處理手法、影像風格都完全不同於馬丁的紐
約社會寫實派電影,充斥影片始終的更多是槍戰和爆炸的刺激性場面。盡管影片以感官
刺激和誇張的漫畫手法增強娛樂性,但成功的卻是對兩位主人公的獨特刻畫,其中的細
膩浪漫之處,是我們無法對好萊塢動作片強求的。
雷諾飾演的「酷」殺手萊昂,把內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外化為冷漠麻木的行為舉止和
自我封閉的風衣墨鏡,這種造型可以在阿蘭·德龍全盛時期的法國黑幫片中找到根據。
比較之下可以看出,新時代電影強調的是外化的、平面的、簡明極端的影像風格。萊昂
的思維在現代社會顯得簡單、固執,種種行為使他像個都市中最「酷」的「鄉巴佬」—
您自己選擇您需要的吧!
『伍』 為什麼巴黎13區(華人區)在法國電影素材中是暴力區
要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沒有拆除,「已類/另類」的界限就始終存在,漠視和歧見會使無數的城市飛地成為醞釀仇恨和暴力的溫床。
巴黎北郊的騷亂令人猝不及防。
去年年末,法國本土上映了新銳導演皮埃爾·莫萊爾的法式功夫片《第13區》。影片虛構的是未來年代的法國故事,看起來卻像今天法國現實政治的寓言。導演當然不是預言家,但是卻對法國社會內在矛盾有深刻洞察。
影片中的2010年代,政府對郊區的暴力犯罪已經失去控制,無奈之下,只能用圍牆與鐵絲網、機關槍分隔出一個巴黎「第13區」。這里沒有學校,也沒有郵局與警察。這里是貧民與移民的聚居地,更是犯罪分子為所欲為的亂世。在「第13區」,暴力是唯一的生存法則——無論對於平民,還是對於罪犯——誰強誰就是老大。
「第13區」就像巴黎美麗肌體上的毒瘤,政府首腦決心鏟除這塊罪惡之地。故事最後,陰謀鏟除「第13區」的壞人被逮,「第13區」也將會有學校與警察。這是一個愉快的結尾,平等和公正終於被捍衛。然而,電影終歸是樂觀的政治寓言,現實政治卻充滿吊詭奇異的變數。在這次巴黎北郊騷亂中,政府強調在事件處理中要確保平等和公正,以安撫那些早就心懷不平、怒火中燒的「壞小子」。但是,巴黎市民對蔓延的暴力充滿恐懼,並且對政府不力充滿抱怨。政府如何承受這樣的雙重夾擊?在電影《第13區》中,政府的天平倒向了富裕而守法的市區公民,而把犯罪和貧困留在了被隔離的土地上。但是,分隔並沒有帶來安寧,卻使沖突加劇,這不能不說是法國電影人對社會現實的警醒。
事實上,19世紀以來,由於人口流動的加速,在共同的政治經濟體系內,出現了建立於形形色色基礎上的階層或族群分隔——「第13區」就是這樣一個分隔象徵。顯然,今天的法國並不存在柏林牆曾經分隔過的意識形態沖突,在以體面文雅的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法國,主要是由貧窮的外來移民、沒文化的底層平民形成的差異。援引這種差異,劃分「已類/另類」的界限,幾乎是所有人類社會的建構方式——只不過有些界限是看得見的,比如電影中「第13區」的圍牆和鐵絲網,現實中大量窮人聚居的巴黎郊區;有些界限則是看不見的,比如說在不同階層或族群間幽靈般游動的歧視和偏見。
面對上述人類社會必然存在的階層/族群分野,我們所該做的,並非是以「第13區」富於象徵意味的暴力分隔加固壁壘,而是要想法子拆除壁壘。對於目前正在蔓延的巴黎騷亂,法國政府一面加大警力撲火救急,一面允諾今後要為底層平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並在貧困街區開設更多學校,使得「人在邊緣」的「壞小子」們能夠融入主流社會。然而,族群熔融的「熔鍋理論」熬煮的並不是一鍋大白菜,而是帶有各自不同歷史經驗的社會人。就像那些在影片最後依然存在的路障與圍牆,只要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沒有拆除,「已類/另類」的界限就始終存在,漠視和歧見會使無數的城市飛地成為醞釀仇恨和暴力的溫床。
在中國現實中,來自鄉村的打工者聚居於城市邊緣,他們往往以籍貫和血緣為紐帶,形成建立於籍貫基礎上的原籍族群。在「起點公正」尚難保證的情況下,文化差異和階層分隔進一步使他們成為城市建構中的「另類」或「他者」。無論如何,這回的巴黎騷亂也該是為我們敲響的警鍾。
『陸』 請問紐蔓Q90用怎樣的電影轉換器
用紐曼裡面專用的轉換工具,或者使用官方網站下載的轉換工具,確切點的AVI4.0的版本,試試吧,一定行的
『柒』 紐蔓MP4為什麼不能播放ASF格式的視頻等
碼率、楨數的限制
『捌』 請問這是什麼電影據說還有曼字還有紐字
艾曼紐 Emmanuelle(1974)
導演:賈斯特·傑克金
編劇:Emmanuelle Arsan/讓-路易·里夏爾
主演:阿蘭·蓋音/西爾維婭·克里斯蒂/瑪莉卡·格林/Daniel Sarky/Jeanne Colletin
類型:劇情/情色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
上映日期:1974-06-26
片長:105 分鍾/ Argentina: 98 分鍾 / USA: 89 分鍾(R-rated version) / USA: 95 分鍾 / South Korea: 85 分鍾 / West Germany: 93 分鍾(cut version)
又名:艾曼妞
『玖』 紐蔓和愛國者哪一款MP4好啊性價要350左右。
愛國者的性能和質量都比紐曼強
紐曼返修比較高
350元價位的紐曼和愛國者都並沒MP4 只有400以上的MP4 350價位的都是視頻MP3
視頻MP3:
愛國者 MP-F986(1GB) 399
愛國者 E5811(1GB) 379
愛國者 F585(1GB) 399
自己看怎麼樣 我推薦第一款
『拾』 紐蔓527播放格式我知道是AVI大小是128x128的但是轉換後還是格式不正確
用格式工廠1.65轉一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