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小丑》這部電影在美國被抵制上映
因為很多人認為這部劇會激起左右派的矛盾,而且擔憂《小丑》上映期間可能會發生的「暴力行為」。
《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8月3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於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生活陷入困境的喜劇演員亞瑟漸漸走向精神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的故事。
劇情簡介:
亞瑟是個年輕人,他與生病的母親潘妮一起生活並照顧著她。亞瑟在哥譚市做一名小丑演員。同時,億萬富翁商人托馬斯對競選市長表現出了明顯的濃厚興趣。亞瑟一直被精神疾病所困擾,他的一些行為舉止自己都控制不了,這讓他時不時成為眾人的笑柄,而這些嘲笑都非常不合時宜。
他沒有真正的朋友,更沒有能讓自己的消極情緒回復穩定的出口。他一直密切關注著兩個人的生活,一個是電視脫口秀主持人莫瑞,一個是索菲,後者是位年輕的單身女士,就住在亞瑟的公寓里,對他表示過一些短暫的善意,這讓亞瑟進入了單口喜劇行業。
2. 《小丑》上映一周年,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
《小丑》上映一周年,記得當時關於這部影片分化兩級的評論可謂嗨翻了天,一年多的時間過去,這部電影的很多內容依然值得人們反復回味與討論。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 社會 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 社會 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
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 社會 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
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
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這些說法都有其合理之處,但關鍵有一點,「符號」和「站隊」並不是本片創作團隊立足的本意,他們其實最想刻畫的是向一切說NO的個人存在主義危機。
也就是說,在往其貼標簽之前,他們最想說的是其實是個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狀態,然後才是時代變革帶給個人的的沖擊和再塑。
如果本末倒置了這一點,那麼這片就會粗暴地貼上「空洞無力」和各色各抒己見的政治標簽。
在《小丑》開場的戲中,華金·菲利克斯飾演的小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無名之輩」,他甚至有名有姓——亞瑟·弗萊克。
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冷眼旁觀著哥譚市的 社會 運動暗流涌動,在這一刻時,他既沒有想到將來會是這場運動的助燃劑和圖騰,也沒有喪失一個普通人的理想與追求。
在這個時刻,雖然他窮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醫生輔導,排遣自己內心的絕望與孤獨,但總體來說,他並不是日後的「小丑」,他只是一個可憐的中年人。
轉折點在於地鐵站上發生的那起槍殺事件,注意這個事件的安排。
在這場戲之後,小丑才會真正關注「自己到底是誰」,「是什麼樣的人」,而在這場槍殺案之前,小丑並沒有關心自己的由來和 社會 屬性。
他只是卑微地想上檔喜劇脫口秀夜間節目,以取悅他人為己任,甚至幻想和漂亮的女鄰居談個戀愛,也就是說對人生還抱有期望。
被施暴後的意外反抗,然後槍殺三人讓亞瑟突然間看清楚了自己所處的黑暗深淵。
他是一個無人關懷的人,所寄予的夢想也被其偶像——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莫瑞(羅伯特·德尼羅飾)隨意踐踏,連戀愛都只能在顱中幻想,一切都是假象,但殺戮讓他體會到了另外一種人生,一種可能性。
否定今日的一切,成了小丑頓悟後的人生指南,而「否定」,也變成了本片的關鍵詞。
這是一部為了「否定」而拍的否定電影。
它不僅否定了超英電影的劇作套路和類型屬性,還否定了好萊塢 娛樂 至上的准則,是一部反好萊塢體制的電影。
進而,它還否定了主流 社會 秉持的道德觀和意識形態,它還否定了理解和站隊,否定了夢想與追求,它否定的是一切貼上的 社會 標簽和意義屬性。
它強調的是「否定」,它並不關心人權,自由,民主和其爭鋒相對的所有政治概念和秩序,所以它並不想提出什麼政治綱領,更沒有政治訴求,它連善惡都不想區分(電影中兩次殺人在現實世界都是極端邪惡的。)
甚至連虛無本身也否定,亞瑟的階梯之舞恰恰也是向虛無挑戰,亞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那就是變身成為「小丑」。
《小丑》從頭到尾圍繞的是一個人的精神苦難和存在主義的難題。
恰好在於,它在DC和華納能夠提供資源的框架之內,把DC宇宙漫改電影的概念抽離,它依然成立,這就是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聰明之處,用「小丑」這一身份洞悉了庸碌大眾面對世事變遷和自身困境之內心的疑惑。
這一漂亮招數,它跳過了福柯的「文明與瘋癲」的二元指代,又直面了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和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所以,把它視為無政府主義或者單純的暴力運動的宣言,未免太過簡單。
這也是它區別《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地方。
它剝離了馬丁·西科塞斯強行塞加其上的 社會 屬性,它更接近保羅·施拉德(《計程車司機》編劇)想要闡述的「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和人生困境」,所以說,與其說它是在致敬《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不如說它更抽離在 社會 運動和 歷史 變遷之外。
所以它必須存在和依附在一個抽象的世界裡,沒有比哥譚市這一場合更合適了——從抽象出發,它抽象討論了人的後現代主義困境。
另一個劇情關鍵點「與蝙蝠俠的血緣關系」,解讀豐富的人總視為《黑暗騎士》一個硬幣兩面的寓意,從而為光明和黑暗的斗爭鋪下墊腳,但個人並不同意這種淺顯的解讀。
托馬斯·韋恩是否是亞瑟之父為何要模糊處理,我覺得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真實用意恰恰是摒棄蝙蝠俠和小丑在血緣上的聯想,但又能讓漫畫原著粉絲有找到彩蛋的樂趣。
其實《小丑》里更強調的是斬斷 社會 屬性的紐帶,因為人類 社會 里最強的紐帶恰恰是血緣,從血緣上否定父母,乃至殺害「父母」(間接殺害托馬斯·韋恩),否定血緣帶來的羈絆就是亞瑟轉變成「小丑」的終極象徵。
所以,所有持有派系斗爭觀念,為之辯護或者反對的人都可休矣。《小丑》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質疑和反抗性,從而各色派系都能找到與之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它不僅對弗朗西斯·福山所稱的「民主的終結」發出質疑,也對宗教信仰和媒體及資本的操縱提出了質疑。
你既可以在其中找到極端原教旨主義崛起的原因,也能找到唱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聲音。
你既能找到巴格達迪能成為ISIS的頭目的原因,也能找到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的深層動因。
它就像一枚照妖鏡,高明折射了現實中 社會 普遍性的各種痼疾,但它並不打算揭示 社會 動盪成因,也不提供 社會 困境的解決方法。
因為所有的主義,無非是人的選擇,是人選擇了主義和道路,而不是主義和道路選擇了人,最終的落腳處還是在於個人的憤怒和懷疑。
這在《小丑》的結尾就可以發現,小丑並不在乎街頭暴動和遊行示威,他完成了自己的訴求,擯棄了自己的一切,從血緣、親情和愛情,乃至理想,他獨自一人躺在街頭的熊熊大火之中。
哪怕其他的人視他為挑戰秩序的英雄,但他的孤獨還是無從排遣,他也不在乎,從嘴角牽動的是一抹標志性的小丑的微笑。
「我笑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我只是無名之輩。」在亞瑟摒棄了其 社會 屬性時,他反倒成了富有象徵意義的圖騰,僅僅代表著反抗和混亂之神。
小丑的笑是《黑暗騎士》里邪惡與恐懼的化身,但《小丑》的笑其實是一種對自身乃至對 社會 對客體徹底的否定,從討他人歡喜的「笑」轉變成「我笑故我在」。
如果僅論其內涵,《小丑》的「笑」無疑比《黑暗騎士》豐富得多。
而「笑」也是小丑和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共同的武器,屎屁尿喜劇起家的托德·菲利普斯,曾用層出不窮的笑料讓自己變成了R級喜劇之王,但他這次的華麗轉身,讓「笑」附加了層悲愴的深意,讓人深深體會到小丑語錄中那句——
「我曾以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劇,但我現在意識到,它是一出喜劇」的反意同樣成立,最偉大的喜劇都是笑中帶淚的。
華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紀七十年代那些最偉大演員的精髓,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達斯汀·霍夫曼,他無疑從這些電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靈感——《教父》、《沖突》、《熱天午後》、《列尼傳》、《喜劇之王》、《計程車司機》。
但讓他區別於那些方法派演員唯一一點就是,對「笑」的闡釋。
從最開始的略帶哭腔的笑聲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無不嘲諷意味的笑,最終歸結到嘴角牽起的恐怖的笑,因為具有豐富層次的笑的表演,從而使得華金·菲利克斯同樣和方法派拉開了距離,就像本片和 社會 寫實派拉開了距離。
因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層抽象的味道,從而讓本片真正成為了「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的自畫像,等待世界新一輪變革的到來。
也因為這層表演上的新意,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
3. 美國小丑殺人事件的背後真相,究竟是怎樣
這其實是美國一個電影專業的學生製作的一個16分鍾的獨立短片,其中有一個手拿氣球的小丑,這個小丑和這個十六分鍾的短片就是後來一系列的小丑殺人事件的導火索。那段時間,美國人民被這個喪心病狂的小丑搞得心神不寧的,因為其過於囂張而且似乎無處不在,即使是警察圍堵了他們,最後也只能落得小丑自爆的結局。
而後來的美國電影中,時常會出現小丑的蹤影,最著名的應該是《蝙蝠俠》里最大的BOSS了。這一次這個事件,應該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想要利用美國人一直以來對於小丑的恐懼和這個電影專業學生製作的短片中形象來造成恐慌,從而導致美國社會的不安定,是出於他們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行為。
4. 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社會影響
2012年7月20日,一個悲劇性的事件震驚世界,丹佛的一家影院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的首映之夜發生了慘劇,導致12人失去生命。這一事件與電影有著緊密的聯系,嫌疑人詹姆斯·伊根·霍爾姆斯[14]被發現深受《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12]的影響,他自稱為電影中的角色「小丑」。因此,他面臨一級謀殺和謀殺未遂等142項嚴重的刑事指控。這場血案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中國中央電視台[15]、省級衛視、鳳凰衛視[16]以及各地電視台紛紛對事件進行了深度報道,持續追蹤案件進展。盡管案件仍在審理中,但《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影響力與這場悲劇性的社會事件緊密相連,成為了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12]
這次槍擊案不僅震動了電影界,也引起了對影片內容可能對極端行為產生影響的討論。《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作為一部具有深度和廣泛觀眾基礎的作品,其對社會的反映和潛在的心理影響成為了公眾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電影中的黑暗元素和復雜角色是否激發了某些人的極端行為,成為了學術研究和公眾討論的課題。此案提醒我們,藝術作品可能對個體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在處理極端人物和暴力情節時,應謹慎考慮其可能的社會後果。[12]
《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是由美國DC漫畫公司、美國華納兄弟影業聯合策劃製作、指文圖書翻譯引進的終極電影解密報告。由三部曲影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作序,知名電影書作者朱迪·鄧肯·傑西與賈妮·普羅伊·艾布拉姆斯采寫。全書採用大度16開,19印張,304頁,全彩印刷。30萬字全部來自對主創團隊的獨家訪談,並配有180張電影設定圖、200張幕後劇照。 書中還有角色設定分析、三部影片製作始末、演員分析、道具製作始末、特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