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電影她另一個名字

法國電影她另一個名字

發布時間:2025-05-07 00:42:02

❶ 蘇菲瑪索的個人資料及出演的電影最經典的是哪一部呀

經典之作很多。
《初吻》是她的成名作,還拍了《初吻2》;
《芬芳》為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成績平平的10年裡贏得了掌聲和關注;
《勇敢的心》在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
99年的她在《007之黑日危機》里飾艾麗卡·金
01年的《盧浮魅影》發人深省;
08年的《超級女特工》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驚奇。
個人比較喜歡《勇敢的心》。
演員生平:
蘇菲·瑪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就讀高中時因為尋找打工的機會,而被一家廣告商看中,因此幸運地從七百名應征者當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初吻】的女主角。這部描述少女懷春情懷的電影於1980年在法國上映,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在其它歐洲國家以及日本及台灣上映時也是盛況空前,蘇菲·瑪索的少女魅力也因而風靡了全世界。兩年之後,蘇菲·瑪索乘勝追擊,又主演了續集【初吻2】,推出後依然轟動,並為她贏得一座凱撒獎。
16歲時,她與法國影帝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dieu)及法國影後凱瑟琳丹妮芙合演【沙崗堡】,第二年又與傑哈德巴狄厄再度搭檔合演【警察】。1984年,蘇菲瑪索和波蘭導演安德列左拉斯基合作【狂野的愛】,為她的演藝生涯以及個人生活帶來大轉變,她從此擺脫玉女戲路的局限,也和左拉斯基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親密伴侶。
接下來的幾年,蘇菲瑪索一直企圖嘗試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作品包括【雪琳娘】、【來自巴黎的女孩】、【心動的感覺】、【情書戰場】、【留住有情人】、【豪情玫瑰】等片,其中【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藍色樂章】以及最近的【情慾寫真】。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觸角擴展到美國,在梅爾·吉布森的力邀之下,蘇菲瑪索在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里飾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發生一段情的法國公主。接著,她又在【安娜·卡列尼娜】擔任女主角。之後,又接演了【Firelight】和【失去與得到】兩部美國片。除此之外,她的近作有【仲夏夜之夢】。當然最受矚目的還是她加入007系列影片【黑日危機】的演員陣容。
蘇菲瑪索在【黑日危機】的片中,我們看到的已經是一個全然成熟形象的蘇菲瑪索。除了演戲之外,蘇菲瑪索也嘗試多方位發展,她所執導的短片【L』 Aube a l』 Envers】曾經獲選參加1995年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而在1996年她也在法國出版了一本自己寫的書《La Menteuse》。
蘇菲瑪索在影壇可以說是資歷頗深的老演員了。說起她走上銀幕的經歷還是頗具戲劇色彩的。1980年,14歲的蘇菲瑪索就開始拍電影,在這之前她是在遠離攝影棚現場和對電影完全陌生的環境下成長的。她一直住在巴黎市郊,而她的父親是一個卡車司機。她在一次外出尋找工作時,從一個朋友處得知法國導演 Claude Pinoteau(克勞德·皮諾蒂奧)正在為他的一部電影《初吻》尋找一個新人,結果她竟一試成功。她的這部處女作推出後獲得了巨大成功,該片在巴黎上映間,觀眾蜂擁而至,在歐洲各地亦所向披靡。不久《初吻》續集的推出,這部影片則為她獲得了「凱撒最有希望女演員獎」,從此步入法國影壇。
成名後的她開始不僅僅滿足於青春野少女之類的形象,嘗試著其它性格角色,然而這一切並不是電影公司所需要的,他們不希望這棵搖錢樹過早因轉型而夭折。索菲瑪索16歲時,她做出令全世界震驚的事:用壹百萬法郎買回了與高蒙電影公司的合約。她說:「這樣做當然使我不得不借錢,我沒有那麼多錢。可人們為了不讓我與安德澤祖拉伍斯奇拍《偷情者》做了各種各樣的事。這是暴力的、幾乎是種族主義的。我屬於高蒙電影公司,我是他們的小寵物,我不得不聽從他們。但這使我無法忍受,可我又很害怕因為違約而進監獄。」也正因為如此,她獨立的個性卻使她成為法國一位最受歡迎和尊敬的女演員,並且走紅於世界影壇。
八十年代末期與九十年代初期索菲瑪索的成績平平,近十年間只有一部《芳芳》(即留住有情人)表現出色,為了打開市場,她接下了好萊塢影片《勇敢的心》的邀請。《勇敢的心》是她飾演的第一個英文片角色,當問及為什麼請蘇菲瑪索飾演女主角伊薩貝爾時,導演兼男主角梅爾·吉布森回答說:「因為她很漂亮,她是法國人而且她是個好的女演員。這個角色需要至少兩種以上的因素。」一位給她拍過多次照片的攝影師稱她是「最漂亮和最感性的女演員」。
蘇菲.瑪索對法國電影的批判性看法是:「美國電影造成如此大的威脅。在法國我們有許多冒充有個性的電影導演,而實際上他們腦子里沒有一點新思想。」她有一位好萊塢的代理人,但卻沒有興趣移居洛杉磯。
蘇菲.瑪索曾經參加以抗議在吉爾若德射殺鴿子和在普羅旺斯的鬥牛遊行。「我憎恨任何形式的暴力。對我來說,折磨公牛的鬥牛士失去了他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任何人都應尊重生命,不能批准這種死亡游戲。」她曾經擁有過一個古老的農舍,但是在她的貓被獵人和他的狗捕殺以及她的11歲大的西班牙長耳獵犬被偷之後,她離開了那裡。 她除了為動物謀福利之外,還是Arc-en-Ciel彩虹福利基金會的資助人,這是一個幫助患病的兒童實現夢想的組織。
1995年春,蘇菲瑪索執導了她的第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以她在拍攝《勇敢的心》時寫的電影劇本為基礎的8分鍾短片。這部短片受到戛納電影節的充分認可。
1999年是蘇菲瑪索電影豐收的一年,首先是她的電影《心火》在全球發行,而她的另兩部英語影片分別是與戴維.斯帕德主演的《失去與得到》以及和凱文.克萊恩、米雪爾.菲佛主演的《仲夏夜之夢》都獲得較好的口碑。
1999年,由她參加的007系列影片第19集《危機世界》,這部電影在一個月的時間就突破一億美元,並將有可能成為最賣座的007影片,而索菲瑪索則再次讓全世界影迷欣賞到迷人的外貌與精湛的演技。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2001年的《盧浮魅影》,這部電影是利用了古代埃及法老王的超度,體現人對生命的渴望。從女主人翁祖母的去世到和男主人翁的相遇,無疑都體現了,人作為活著的靈魂,必須承擔起對生死理解的超度。而蘇菲瑪索的演技再次讓人們看到了這部驚悚電影背後對於生命的真諦.
由意、法兩大女星莫妮卡·貝魯奇和蘇菲·瑪索首次合作主演的新片《不要回頭》,此前曾曝光了兩款正式海報、一張劇照和先行版預告片之後,現又曝出首張現場工作照、第二版先行預告片及多張劇照——昏黃懷舊的色調中,驚悚、懸疑與情色場面交相融合。隨即影片的第二款先行版預告出爐,和首支預告主打蘇菲·瑪索不同的是,這次莫妮卡·貝魯奇搶鏡登場,作風一貫大膽的她再露香艷本色。
該片講述了一個作家和兩個孩子之間的心理故事。珍妮是一位作家,已婚,是兩個孩子的媽。她的身體和心理正悄悄地發生變化,但身邊的人毫不在意,他們把她的反常歸因為創作過程中遭遇的瓶頸和壓力。但珍妮自己清楚事情並非這么簡單,更蹊蹺的事還在後頭。某次她在母親的家裡看到一個義大利女人的照片,漸漸的,她開始覺得那個女人就是自己……
說起感情生活她至今未婚,和一位比她大24歲的波蘭導演安德烈·佐拉斯基一起居住在巴黎他們已經共同生活了15年。有時,蘇菲不由自主地問自己:這是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無論她搞明白沒有,這一切畢竟發生了……
15年前,安德烈·佐拉斯基準備在法國拍攝影片《狂野的愛》,這位特別喜歡啟用大明星的大導演決定讓蘇菲.瑪索領銜主演。還沒共事,蘇菲已經聽到不少有關導演的議論,最可怕的是人們說他是個瘋子,是個虐待狂……去見安德烈·佐拉斯基之前,蘇菲.瑪索提心吊膽,生怕弄個下不來台。誰知,見面不到十分鍾,她已經被他的魅力所征服……
法國電影圈中,蘇菲瑪索是個有名的直腸子,說起話來從不拐彎抹角,哪個導演讓她受不了,她便無所顧忌地大加「討伐」。《警察》一片拍過之後,她指責導演莫里斯皮亞拉在拍片時折磨她;《侯爵夫人》創作完成,她表示不能原諒導演韋拉貝爾蒙待……可是,一提起安德烈·佐拉斯基,蘇菲好像變了一個人,她顯得相當寬容,很少使用過激之詞。「在我們家裡,吵架是家常便飯,這正好磨練了我們的忍耐力。」每次吵得不可開交,多是年輕的蘇菲.瑪爾索做出讓步。她在這時把他當成「老人」看待,而這位「老人」卻執拗得像個孩子。蘇菲瑪索曾經表示:嫁給摩納哥王子恐怕都比和安德烈·佐拉斯基生活在一起容易。其實,這份「不容易」是她自找的。她覺得和一個年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好處多多,「他對別人更感興趣,受到的約束更少,而且更有思想。」他們互相交流,彼此補充,愛情確實會使人變得更美好。
1991年,在拍過《藍色樂章》之後,安德烈·佐拉斯基停止了電影創作。一方面,他的祖國波蘭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為他鄉遊子,終於可以自由回去了,他很想把更多的時間獻給波蘭,他兩次被推薦到文化部長的位置上,但都沒有應允上任,這位極有見地的電影家很想做一些實事。另一方面,他對法國失望了。他覺得法國人己失去鑒賞力,不再欣賞他的作品。而他們常說的「安德烈·佐拉斯基是個瘋子」那句話,終於傷害了他的自尊心。
安德烈·佐拉斯基一次又一次回波蘭,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不拍片時,蘇菲瑪索跟在他的身邊,他們在華沙有一個家,那是坐落在郊外一片樹林間的一座小屋。
1995年7月24日,蘇菲瑪索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名叫樊尚(Vincent)的男孩子。他們的兒子出生後,這個家顯得更溫馨了。 最近,有些記者還在講述著這對戀人的甜蜜故事,而另一些報刊則透露出他們之間的危機。佐拉斯基己公開抱怨和大明星生活在一起太難了,需要承擔和理解的東西太多太多。在他看來,蘇菲生活在一個非常實際的世界裡,而他自己卻常常邀游在某種精神境界之中。兩人間的溝通成了一種非常艱巨的工作!他感到很累……如果是這樣,蘇菲瑪索又何嘗覺得輕松?她少年得志,個性極強,難道就不想找回自我?
在拍攝《末日危機》期間,蘇菲瑪索需要在倫敦停留六個月,她把兒子帶到了那裡。過去,在蘇菲拍片時,茹瓦夫斯基總伴在她的身邊;沒有戲時,她就和他一起去波蘭。這一次,兩人各干各的,安德烈·佐拉斯基重新拿起了導筒,蘇菲瑪索離開了溫馨的家。
他們在找尋著自我,是不是也在嘗試放棄對方?天長地久,真的那麼難嗎?
人們期待著他們能夠重歸於好,同時也期待著蘇菲瑪索能在銀幕上再鑄輝煌!
蘇菲第二任男友美國製片人吉姆·朗里,已分手,但生有一女。
蘇菲的現任男友(第三任)好萊塢男星克里斯托弗·蘭伯特,兩人在出演逃之夭夭時相識相戀。

出演的電影:
1.1980年 《初吻》(laboum),又名《第一次接觸》,飾薇克Vic Beretton。
2.1982年 《初吻2》(laboum2),又名《再一次接觸》,飾薇克Vic Beretton。 處女作《初吻》中經典鏡頭
3.1984年 《薩卡納要塞》(fortsaganne),又名《沙崗堡》/《薩卡納要塞》,飾馬德萊娜Madeleine of Saint-Ilette。
4.1984年 《最後一次接觸》(joyeusespues),又名《初吻3》/《快樂的復活節》,飾朱麗Julie。
5.1985年 《狂野的愛》(lamourbraque),又名《野戀》/《狂野之愛》/《冒失的愛》/《虐戀》,飾瑪麗Mary。
6.1985年 《警察》(police)》,又名《末路刑警》,飾諾麗雅Noria。
7.1986年 《墮入地獄》(descenteauxenfers),又名《落入地獄》/《愛比死更冷》,飾蘿拉Lola。
8.1988年 《女學生》(ltudiante),又名《曲折的愛》/《女大學生》/《心動的感覺》/《含苞欲放》,飾瓦倫蒂娜電影《芳芳》Valentine。
9.1988年 《雪琳娘》(chouans!),飾塞利納Céline。
10.1989年 《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麗》(),飾布朗什Blanche。
11.1990年 《來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palisades),又名《太平洋的圍欄》,飾波娜戴特Bernardette。
12.1991年 《情書戰場》(poursacha),又名《為了薩莎》,飾勞拉Laura。
13.1991年 《藍色樂章》(lanotebleue),飾索朗日。

❷ 記得是一部法國電影,男主角的白人妻子最後生產的時候,生了一個黑人的孩子 求這部電影的名字 謝謝

這部電影的標題是《邊緣人》(英文名:L'enfant),由讓-皮埃爾·達內和奧利維埃·阿薩亞斯共同執導。影片講述了一位名叫D(由加斯帕·德·塞納飾演)的單身男子,他在街頭找到一個棄嬰,並決定撫養這個嬰兒。D的妻子,由艾爾莎·澤貝斯坦飾演,是一位白人女子,對這個非預期的孩子持有復雜的情感態度。在影片的高潮部分,D的妻子在生產時,意外地生下了這個黑人孩子,這個情節揭示了她內心深處的矛盾和掙扎。影片不僅探討了家庭、責任和道德等深刻主題,也通過細膩的描繪展示了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在社會中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電影中的確有提到生活很苦逼,男主角D後來成為了一名保安,這與他曾經的生活和職業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他生活境遇的轉變。配角之一,由斯蒂芬·勒沃特飾演的角色,對健美的狂熱追求和對雞胸肉的偏食,也成為了電影中諷刺現代社會對身體美學的過度追求的象徵。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電影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深層次的敘事結構,使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也能反思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

《邊緣人》以其深刻的主題、精湛的表演和引人深思的劇情,贏得了觀眾和評論家的高度評價。它不僅在視覺上呈現出法國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在情感層面上觸動了人們的心弦,激發了對社會公正、家庭責任和個人道德的深入思考。通過這個故事,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在看似平凡的生活背後,隱藏著的復雜情感和人性的光輝。

❸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66 彩色片 107分鍾

法國巴黎13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克羅德·勒魯什 編劇:克羅德·勒魯什 彼埃爾·雲戴爾荷文 攝影:克羅德·勒魯什 主要演員:阿努克·埃梅(飾安娜·戈蒂葉) 讓—路易·特蘭迪尼昂(飾讓—路易·杜羅克) 彼埃爾·巴胡(飾彼埃爾·戈蒂葉) 瓦列麗·拉葛朗熱(飾瓦列麗·杜羅克) 安東·希爾(飾安東·杜羅克) 蘇雅德·阿米杜(飾弗朗索瓦茲·戈蒂葉) 西蒙娜·帕麗(飾寄宿學校校長)



本片獲1966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20周年大獎,天主教國際電影評審委員會大獎,電影攝影高等技術委員會大獎,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安娜·戈蒂葉是一名電影場記,雖已年近三旬但仍婀娜多姿、秀美動人。影片開始時,她正在法國西部大西洋海邊的多維爾市海濱沙灘上,給五歲的小女兒講故事。小弗朗索瓦茲天真可愛,對她的故事不感興趣,堅持要母親給她講蘭鬍子的殺人故事。在銀幕上打出演職員表的同時,一位30歲年紀的中年人戴著墨鏡、叼著雪茄走到一輛賽車式樣的紅色小汽車旁邊,向司機坐著的方向打了一個響指,用命令的口氣說:「去高爾夫球場!……不,去賽車場!……不,去港口!」汽車開動之後,他又說:「還是去高爾夫球場!……不!我想好了,安東,咱們去賽車場吧。」當汽車跑偏了的時候,他趕忙側過身去抓住方向盤。這時我們才發現開車的司機原來是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這位中年男子名叫讓—路易·杜羅克,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工程師,小兒子叫安東。父子倆高聲談笑著把車子開到了海濱沙灘上。汽車在沙地上快速地兜著圈子,後面掀起一片塵埃……

在海邊玩了一天之後,安娜又提著大包小包,有說有笑地把女兒送到寄宿學校門口,把弗朗索瓦茲交給了女校長。在這多雨的季節里,天空又堆滿了烏雲。安娜看了看天空,希望在下雨之前趕到車站。正在這時讓—路易和兒子也趕了回來,原來安東和弗朗索瓦茲在同一所寄宿學校讀書。女校長建議讓—路易把安娜送到火車站,因為開往巴黎的火車馬上就要開了。

讓一路易建議安娜搭他的汽車回巴黎,安娜欣然接受。兩個人在雨中向巴黎駛去,擋風玻璃前的雨刷不停地擺動著。一路上,安娜和讓一路易愉快地交談著,從在同一所學校上學的孩子談到了各自的身世。安娜和丈夫都在電影界工作,丈夫彼埃爾·戈蒂葉是替身演員,也是一名業余歌手,倆人相愛甚篤。伴隨著安娜的敘述,我們看到彼埃爾·戈蒂葉正在拍攝一個戰爭場面:炮彈在四處爆炸著,一片火光,煙雲密布。彼埃爾從樹林中跑到開闊地上,他迂迴著向敵方陣地沖去。突然他大叫了一聲,倒在地上。導演立即下令停拍,原來出了事故。彼埃爾不幸中彈當即斃命。安娜在丈夫死後,把對丈夫的感情全部傾注到女兒弗朗索瓦茲身上。

讓—路易把安娜送到她的住所門口,建議下星期日他們一起去看望孩子。安娜讓他星期六給她打個電話再行決定。這一天,讓—路易在福特汽車廠研製新型跑車的試驗室里,透過環形的巨大玻璃窗,一邊監視著在試驗場跑道上疾駛著的一級方程式賽車,一邊不停地看著手錶,不知他是在計算跑車的速度還是等待給安娜打電話的恰當時間。長途電話接通後,兩人約定次日上午9時出發。

星期日上午,讓—路易提前駕車來到安娜住所門口,耐心地在車中等待著。不太守時的安娜終於走出家門,抱歉地坐到讓—路易身邊。又是一個雨天,汽車在巴黎通往大西洋海濱城市的高速公路上中速行駛著,雨刷在窗前不停地相會又遲疑不決地分開。安娜問讓—路易是做什麼工作時,畫面上出現的他叼著雪茄,穿著大花格西裝,走在一條 *** 聚集的胡同里,每個 *** 都畢恭畢敬地把掙來的錢交給他,但也有的姑娘把錢藏在貼身的內衣里,他把錢翻出來,給她一記耳光以示懲戒。

兩個人說說笑笑地來到多維爾城。把孩子們從學校接出來以後,四個人到一家餐館 *** 進午餐,兩個孩子玩得十分融洽。吃過午飯,他們又坐著漁民的船,到海上玩了半天。黃昏時,把孩子送回學校後,安娜和讓—路易又登上了回巴黎的路途。安娜委婉地請讓—路易介紹一下他妻子的情況。鏡頭又把我們帶回賽車場上:這是一場盛況空前的大賽,歐洲20餘家電視台都為這次比賽進行實況轉播。我們看到戴著頭盔的讓 路易駕駛著一級方程式車離開了起跑線,他的妻子瓦列麗緊張地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地看著一輛輛風馳電掣般的賽車從眼前掠過。突然屏幕上出現了一輛救護車,人們把翻車受傷的讓—路易用擔架抬上汽車,送往醫院。他在手術台上休克了三個多小時之後才恢復知覺。等在手術室外的瓦列麗以為丈夫已經死去,她忍受不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殘酷打擊,神經崩潰,回到家裡就自殺了。

汽車開到安娜住所門前時,讓—路易告訴她,下周他要去蒙特卡羅參加汽車拉力賽,如果星期天趕不回來,請她照看一下自己的兒子。回巴黎後,立即給她打電話。

讓—路易離開巴黎後,安娜在報亭買了過去不曾看過的《運動隊》和幾本其它體育雜志。到拍攝場後,盡管工作十分緊張,但腦子里不時地閃過一隊揚著灰塵轟鳴而過的賽車畫面。這時銀幕上彩色和黑白畫面快速地交替出現:黑白鏡頭是讓—路易駕駛的福特牌跑車穿山越嶺、涉水爬坡,車身和擋風玻璃上濺滿了泥濘,忽而在雪山腳下疾駛,忽而在沙漠地帶費力地爬行。彩色畫面是導演和安娜及攝制組成員在現場跑來跑去的忙亂場面。黑白和彩色畫面交替的節奏越來越快,使人目不暇接。

拉力賽結束了,讓—路易和他的助手通力合作,領先到達終點,榮獲第一名。安娜從實況轉播的電視上獲知這一消息後,跑到郵局向蒙特卡羅拍出一封祝賀電報。電文是「太棒了,我愛你。安娜。」正在參加慶祝晚會的讓—路易,看到這封意想不到的電報,欣喜若狂。他拋開蜂擁而至的記者,離開為他舉辦的慶賀晚會,回到旅館,立即結賬。半夜裡叫醒加油站的值班人員,加滿汽油,晝夜兼程向巴黎駛去。

次日拂曉,筋疲力盡的讓—路易趕到安娜的住所,心裡想著安娜為他打開房門時的幸福場面。不料,安娜房門緊鎖,幾次按鈴都沒有半點聲響。公寓的看門人告訴他,安娜已經在前一天晚上去了多維爾。讓—路易又不顧疲勞地趕到海邊,看見安娜正和兩個孩子在沙灘上玩耍。

傍晚時,兩人把孩子送回學校以後,走進了一家旅館。在這里,他們做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熱戀時想做的事。伴隨著一起一伏的身體,響起了安娜亡夫彼埃爾的歌聲,又連續出現了安娜和彼埃爾相親相愛的動人畫面。在雲雨 *** 時,讓—路易聽到安娜興奮地喊出了彼埃爾的名字。這一聲叫喊,使兩人都頗感尷尬。安娜不願意再搭讓—路易的車同返巴黎,請他送自己到火車站。安娜上火車前,讓—路易痛苦地質問安娜:「你為什麼騙我,說你的丈夫已經死了?」安娜真誠地答道:「他是死了,但對我來說,現在還活著……」

安娜坐在開往巴黎的火車上,回憶著在去旅館前,和讓—路易共進晚餐的情景。他的詼諧幽默趕走了她的憂傷。火車到達巴黎聖·拉薩爾站時,她驚奇地發現,讓—路易正在月台上等著她。兩個人在經過短暫的遲疑以後,情不自禁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讓—路易雙手捧起了安娜充滿幸福的面頰……



【鑒賞】

這部影片敘述了一個十分普通的愛情故事:一個鰥夫邂逅一個寡婦,情投意合墮入愛河。雖然女人不忘前夫舊情,但經不住這個男人的執著追求。這是世上再自然不過的事。這類故事層出不窮,拍成的電影也不勝枚舉,但要真搞出一部不落俗套的好影片,卻又的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每天都可能發生的這類普通故事,由於距離生活最近,所以最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認同。《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是導演克羅德·勒魯什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影片幾乎全部都是描寫這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構成西方社會主要階層的中產階級是他影片的主人公,這些人的夢想是海濱渡假,浪漫情懷,現代化大公司高薪職務,穿著雖非高級時裝但要雅緻入時,出入劇場影院或到咖啡酒巴閑坐,至少也要三五知己聚在朋友家裡,喝著開胃酒,發表一通無關宏旨的高論。這些場面在勒魯什影片中處處可見。他的鏡頭總是對准鄉村別墅、豪華賽車、海濱太陽傘下的紅男綠女,高速公路上冒雨出遊汽車前窗那對不停擺動的雨刷。這類雄心不大的題材,反映出布爾喬亞的理想生活,使他們心馳神往。影片的結局總是主人公各得其所,如願以償,皆大歡喜,每個觀眾都會心滿意足地走出影院。

當有人問到這部影片大獲成功的原因時,勒魯什說:「要使這類極普通的故事受到觀眾喜愛,第一要真誠,要使觀眾感到自己似乎也和影片的某些情節或所描繪的事情有直接的聯系,使他們產生親身經歷的感覺,才可能出現強烈共鳴的效果。因為主人公的經歷是真實的(取材),他們講的話都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表演),只要在最通常的角度、不加技巧地把他們拍下來(攝影),就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第二要把細節拍得既真實可信,又生動活潑耐人尋味,一部影片可能因為一兩個故弄玄虛或被忽略的細節而遭受失敗,性急的觀眾會罵一句『胡編』立即離座退場。編導也會因此而名聲狼藉。我想,一部片子如果既不真誠又不可信,千萬不要既浪費金錢又糟踏觀眾的時間,因為觀眾寧願去看那類神乎其神的超人或天外來客,也不願意來影院受人愚弄。」

這部影片確實使人感到真誠。勒魯什認為影片的畫面構成和演員的表演,必須以「出自本能的自發性」為基礎,絕不能依據早已設計好的拍攝角度,讓演員按規定好的動作去表演和背劇本台詞。因為每個演員都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個性和特點,怎麼可能讓不同的演員做同一個動作、用同樣的語氣說同樣的話來表達他的感情呢?按照這種傳統的程式拍出的影片,不應該叫電影。勒魯什說,畫室是畫家的創作天地,書房是作家的創作天地,在那裡他們的思想和靈感可以自由馳騁,而導演的創作天地只能在拍攝現場:只有面對著流露真實感情的演員,導演才能根據故事情節的精神,把自己的靈感和感受,用最好的表現方法,記錄在攝影機里。

這位並非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著名導演,從來不寫分鏡頭劇本,他認為那樣做只會束縛他的手腳,束縛他的創作靈感,妨礙他的現場發揮,導致拍出不真實的影片。他的拍攝原則永遠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他對演員總是給予最充分的信任,只要他們正確把握住了角色的心理,他從不對他們的表演指手劃腳,而讓他們盡情發揮。集編導和攝影於一身的勒魯什,永遠是自己扛著輕便攝影機,指揮著不離左右的燈光、錄音、化妝師,與演員們一起在拍攝場共同創作。他說:「導演的攝影機和畫家手中的畫筆一樣,如果梵高把畫筆交給自己的朋友去畫,即使題材、顏色和光線都由他確定,甚至每一筆的長短粗細深淺都完全遵從他的意旨,這幅作品的署名也不應該是梵高了。」

盡管評論界對勒魯什影片的評價眾說紛紜,但大家一致公認,他是「攝影機—鋼筆」和「作者電影」最典型的代表。一般劇作家創作電影劇本時,首先想到的是劇情,而勒魯什在寫劇本和對白時,首先想到的卻是畫面。他按照自己認為最適於表現劇情的畫面來設計情節,然後再根據拍攝場地的氛圍和演員的表演給他帶來的靈感,親自把它們攝入鏡頭。他的攝制組成員屈指可數,完全聽命於這位導演兼製片人,他是作品獨一無二的主人。特呂弗在「新浪潮」時期,當他創立「作者論」的電影創作方法和批評原則時說:「作者論的出發點是,具備某種意念的導演,他所製作出來的電影必須完全來自他自己的意念,完成的作品必須和他所構想的完全一樣。換句話說,影片和導演要密不可分到混若一人或『影如其人』。」用這條原則來衡量勒魯什,他是完全合格的。在意念方面,勒魯什曾經說過:「海明威認為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是值得一寫的,這就是:愛情、兇殺、戰爭。而我認為,只有愛情才是值得一拍的,因為我們總是生活在兇殺、戰爭、死亡、殘忍和暴力等惡勢力包圍之中,我不願意觀眾在銀幕上再看到這些令人可憎的東西。」這個表現美好愛情的意念貫穿了勒魯什一系列影片,如:《帶有假設的愛情》(1962)、《一個姑娘和槍》(1964)、《偉大的時刻》(1965)、《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1966)、《為生活而生活》(1967)、《在法國的十三天》 (1968)、《生活、愛情、死亡》 (1968)、《一個討我喜歡的男人》(1969)、《艷遇就是艷遇》(1972)、《好年頭》(1973)、《整整一生》(1974)、《結婚》(1974)、《另一個男人,另一次機遇》(1977)、《只有咱們倆》(1979)、《一些人和另一些人》(1981)、《艾迪和馬賽爾》(1983)、《生活萬歲》(1984)、《二十年後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1986)等等,這些影片都達到了導演「使觀眾度過一些溫馨的時光」的目的。

勒魯什認為,不少影片顯得不夠真誠,原因是「該加速時剎了車」。故事發展到 *** 時,一定要加速沖剎,一氣呵成,絕不可戛然而止。當讓—路易接到安娜「我愛你」的電報後,如果過多描寫慶功場面或讓他第二天再回巴黎,就等於「剎車」了。必須讓他星夜出發馬不停蹄,在巴黎未見到安娜撲了空,還不能休息,再繼續飛奔到多維爾市。這樣才能表現讓—路易真誠急切的感情,也才能以這種真誠打動安娜。旅館中因安娜不忘舊情而出現意外波折時,再叫讓—路易跑得比火車還快,先安娜而到巴黎火車站,即使是鐵石心腸的人,恐怕也要為之動情,這時安娜情不自禁投入他的懷抱,就自然真誠可信了。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細節,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影片開始時,鏡頭只拍讓—路易登上一輛轎車的近景,他莫衷一是地向司機亂下指示,觀眾會覺得這個人頭腦出了問題,這時我們看不到司機的反應。當汽車啟動左右搖擺險出意外時,變焦後拉鏡頭才讓觀眾看到,坐在司機位置上的原來是一個五六歲孩子。人們恍然大悟,既覺有趣,又感到這父子二人不同凡響。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她另一個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百億電影推薦 瀏覽:195
2017年火的電影大全 瀏覽:162
四大名捕電影主演 瀏覽:956
像之後的歐美電影 瀏覽:300
歐美電影經典片段混剪 瀏覽:393
成龍用背砸門板是哪部電影 瀏覽:380
五年級兒童電影觀後感作文 瀏覽:780
中國和美國戰役電影全集 瀏覽:305
豬不戒電影網 瀏覽:339
曹妃甸電影院今日電影 瀏覽:270
如何從網路電影中截取5分鍾的片斷 瀏覽:291
電影院滿是 瀏覽:422
電影尋槍導演 瀏覽:347
2018最暴露的電影 瀏覽:284
超感人的法國動畫電影 瀏覽:170
美國電影11個字 瀏覽:179
美國拳擊被黑人打死電影 瀏覽:847
美國湖景娛樂公司出品的電影 瀏覽:660
我喜歡看周星馳的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13
吳孟達跟周星馳合作了多少電影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