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與電影相關的展會有哪些
今年在上海有一場國內唯一專業的電影展會 2012中國(上海)國際電影技術展覽會 11月份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舉行。
㈡ 電影教育要注重藝術與技術的結合
6月13日下午,全球電影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著名導演陳凱歌,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院長伊麗莎白·戴利(Elizabeth Monk Daley)就電影教育與電影技術展開對話。陳凱歌從中國電影教育水準出發,強調中國電影人才教育需要注重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才能完成電影產業的創新發展。伊麗莎白·戴利則認為人是電影的靈魂,但我們也要擁抱先進的技術,探索這些新技術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和創造什麼。
作為上海電影學院的院長,陳凱歌從中國電影教育水準出發,強調中國電影人才教育需要注重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才能完成電影產業的創新發展。他認為電影的真正偉大之處是把人聯在一起。希望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人都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上海電影學院應該是一個門戶大開,助力年青人實踐夢想,通過電影得到快樂。
伊利莎白•戴利擔認為先進的技術不可能是電影的靈魂,人才是電影的靈魂。但是我們也要擁抱技術,探索這些新技術的成果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和創造什麼。技術讓電影製作、游戲設計越來越便宜,可以達到的效果越來越好,技術擁有強大的力量,但是技術不是一切。戴利院長認為,談論技術遠遠比談論講好一個故事簡單,但是技術讓合作更為復雜,讓每個崗位的人必須懂得和各個部門做更好的溝通。電影製作是一個高智商的工作,各個門類的精英聚集在一起,所以年青的電影製作者更應該學習、探索,知道技術的真正用途,進而為故事服務。
在圓桌論壇上,伊麗莎白•戴利戴利、於冬、克里斯•高德福萊與陳凱歌展開了深入的對話。於冬認為技術在電影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技術所產生的強化的劇場效果,是使電影區別於小屏幕的重要因素,也是電影工業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2016年博納發行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幀的效果讓國內許多電影院一次性地進行了技術升級。好萊塢視效大片仍是電影市場的主流,中國電影如果要迎頭趕上,必須要在主賽道上與好萊塢競爭,這樣才能帶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
此外,《血戰鋼鋸嶺》視效總監Chris Godfrey憑借其豐富的經驗,就視效如何達到導演的初衷發表了精彩的演講,Katie Hinsen也與廣大聽眾分享了分享了他在電影後期製作中的成功案例和寶貴經驗。所有與會嘉賓還就「電影人才教育如何運用先進電影科技更好接軌電影產業創新發展」共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㈢ 國際電影分為幾大類A B兩大類ABC三大類ABCd四大類
國際電影分A、B、C、D四大類。
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通常都設立一個國際評選委員會,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它的舉行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把電影節分為四類,即A、B、C、D類,電影節具體分類方式是:
A類: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電影節以競賽為主,但沒有具體的主題)
B類: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電影節以競賽為主,有具體的主題)
C類:非競賽型電影節。(不以競賽為主,以電影展映為主)
D類:紀錄片與短片電影節。
(3)上海國際電影技術擴展閱讀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每年批准認可55個有質量的國際電影節。通常根據電影節的性質,將其分為A、B、C、D四類,即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非競賽型電影節,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A類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有評獎,可以沒有特定的主題。
15個國際A類電影節分別為: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
印度-印度國際電影節;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
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
B類
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 此類電影節突出特定的主題,截至2016年,共有24個。例如: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錫切斯電影節;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C類
非競賽型電影節,此類電影節不設評獎,主要展映入選的各國影片,例如: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D型
此類主要是紀錄片和短片電影,例如:
芬蘭-坦佩雷國際電影節
德國-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
波蘭-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畢爾巴鄂國際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
㈣ 上海電影技術廠的歷史發展
是中國歷史較長、產品較全、年產量較高的影片技術加工基地。前身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製作處。1953年改為技術處,後獨立建為上海電影技術供應廠,1959年改用現名。主要承擔各類影片攝制過程中的底樣片洗印和後期製作,包括音樂錄音、混合錄音、聲畫合成拷貝的製作和大量發行拷貝的洗印等。廠部下設有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影片洗印、染印法、錄音及機修、水電冷暖等工作車間。主要產品有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的彩色、黑白拷貝和35毫米染印法彩色拷貝。平均年產量達4500萬米。
1951年,該廠自製了中國第一台光學錄音機,並開始設計、製造洗印機。1953年,經查瑞根、萬國強等反復試驗,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洗印任務。1958年,該廠與上海電影機械廠合作,製造了中國第一台亮室彩色復式洗片機。同時進行了錄音工藝的技術改造,從自製設備著手,在國內首先推行磁性錄音新工藝。1962年又自行設計了一台磁轉磁、磁轉光轉錄機。1963年,試制了國內第一台技巧印片機。同年,又製造了國內第一台字幕攝影機並改裝了攝影台,使字幕攝影達到了一定的質量要求。1975年實驗成功並開始試產採用平版工藝製作染印法彩色拷貝。1978年,為全國洗印單位提供了高溫快速洗印工藝的資料和數據。1980年,該廠進行了強吸聲、多聲道音樂錄音新工藝的試驗;自行設計製造的24路多功能混合錄音設備正式投產使用。
30多年來,上海電影技術廠共加工了1247部影片,其中故事片 443部、翻譯片573部、科教片904部、美術片 228部,此外還有廣告片70部、電視片26部、教學片25部,洗印的發行拷貝總長度近4.7億米。
㈤ 12個A類國際電影節都是什麼
1、柏林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51年,於每年的2月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熊獎」,很多著名的導演和演員都視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獎為榮譽的象徵,是世界電影藝術家嚮往的獎項之一。 顧長衛來之不易的銀熊中國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備受青睞,獲得銀熊獎的有《三個和尚》《本命年》《紅粉》《太陽有耳》《我的父親母親》,《香魂女》、《喜宴》同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05年顧長衛憑借電影《孔雀》獲得了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2007年,大年初一,之前名字只為少數圈內人所知的中國導演王全安,憑借影片《圖雅的婚事》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戛納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39年,於每年5月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以充滿藝術氣氛且不受政治左右而著名,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是最受關注的世界資深電影大獎。 《無極》主創亮相戛納中國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結緣許久。1956年導演蔡楚生到戛納參加電影節,但是沒有參賽影片。1975年電影《俠女》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陳凱歌的《孩子王》《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張藝謀的《菊豆》《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王家衛的《春光乍泄》、《花樣年華》,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都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摘得重要獎項。而中國著名影星鞏俐應邀擔任評委會委員。05年,王小帥執導的《青紅》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3、威尼斯電影節 創辦於1932年,8月底到9月初舉行,是世界上年頭最久的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以「新、奇、快」發掘導演而著稱,被稱作「電影大師的搖籃」。它挖掘過黑澤明、溝口健二、薩蒂亞吉特·雷伊這些亞洲電影泰斗。 1956年,《神筆》獲得中國第一個威尼斯獎項。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都在該電影節上獲得大獎。1994年,夏雨因在姜文執導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成功表演而摘得影帝。此外,張元的《過年回家》、田壯壯的《小城之春》以及蔡明亮執導的《不散》均獲得獎項肯定。05年,是中國電影人在威尼斯大火的一年,李安的《斷臂山》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關錦鵬的作品《長恨歌》獲威尼斯電影節歐洲藝術交流獎,李玉導演的影片《紅顏》獲威尼斯電影節歐洲藝術獎。 由賈樟柯執導的《三峽好人》在(07年)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擒獲」金獅獎。
4、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1946年創辦於捷克,於每年的7月5日至1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水晶球獎」(分為大獎和主要獎),但因為該獎項帶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近來不太為人所知。 《鋼鐵戰士》《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人民的戰士》《祝福》《聶耳》《良家婦女》《女兒紅》等均在該電影節上有所斬獲。
5、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59年,兩年一屆。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 《老兵新傳》《小鯉魚跳龍門》《革命家庭》《鹿鈴》《出嫁女》等影片都在該電影節上獲得過大獎。
6、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1977年創辦於加拿大,於每年的8月25日至9月4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美洲大獎」。1983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邊城》、《黃河謠》、《山水情》、《黑駿馬》、《太陽鳥》等均得到過電影節大獎。2000年,鞏俐憑借《漂亮媽媽》獲最佳女演員獎。06年9月,由楊亞洲執導,倪萍、劉威主演的電影《雪花那個飄》獲得第30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7、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1953年創辦於西班牙,於每年的9月21日至30日舉行,為期10天左右,地點在海濱城市聖塞巴斯蒂安。開始兩屆只有西班牙語電影參展,以後影響逐漸擴大,現已成為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最高獎名稱為「金貝殼獎」、「銀貝殼獎」。
8、東京國際電影節 1985年創辦於日本,兩年一屆。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舉行,目的在於藉助電影節的影響促進日本電影市場的發展。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
9、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1989年創辦於阿根廷,於每年的11月6日至2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樹商陸獎」。
10、開羅國際電影節 1976年創辦於埃及,於每年的11月7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是非洲最大的電影節之一。 2000年,馮小剛的《一聲嘆息》獲第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字塔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特別提及獎等諸多大獎。
11、上海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93年,從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惟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
12.瑞士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是瑞士舉辦的最早、最大的一個電影節,也是與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同級的國際A類電影節。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豹獎。
㈥ 上海影視科幻產業論壇與上海國際電影節有什麼關系
2 0 2 1年,雖然病情還沒完全過去,但在我國嚴防死守的防病措施下,國內大部分群眾的生活已經恢復正常,而國內影視行業在遭受了去年病情的嚴重打擊下,今年漸漸回溫,很多優秀的國產電影初入鋒芒。尤其是在去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自此,我國的科幻影視產業正全面進入快車道。在此次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中,科幻元素再次成為重點板塊內容。
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是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的科幻板塊,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上海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任指導單位,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和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任支持單位,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和上海影者工會(影者商務咨詢有限公司)承辦,第三屆上海科幻影視產業論壇將於6 月19-20日在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舉行。
㈦ 上海國際電影原型藝術展有地鐵到那裡嗎周邊有什麼明顯一點的標志性建築
上海國際電影原型藝術展
地點 :上海浦東新區東方路3539號,在東方路和南碼頭路路口!(近地鐵7號線高科西路站) ,四號門出去(千萬別右轉),左轉十字路口再左轉,過橋很快就到了!
浦東東方尚博創意園區藝術展覽館;上海國際電影原型藝術展
展會主要展出國內外比較成功的科幻,動作製作的技術方法,以及電影原創模型,手稿。展覽將匯集電影《阿凡達》,《指環王》,《金剛》,《蜘蛛俠》,《龍貓》,《千與千尋》,《喜羊羊與灰太狼》等一大批東西方電影原型,創作手稿的精品。
時間:2010年8月5日—11月5日
票價:
成年人票 80元
學生票 30元
地址:浦東新區東方路3539號(東方尚博創意產業園區)
軌道交通:6,7號線高科西路站下(距會展280米)
公交線路:734 780 119 338 715 988 992 南川專線 徐川專線等
㈧ 中國電影都有哪些獎項它們有什麼區別
1、中國電影金雞獎(1981年)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2、大眾電影百花獎(1962年)
中國電影百花獎(大眾電影百花獎),始創於1962年。百花獎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曾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第三屆)。從1992年開始,金雞、百花合並舉辦、共同頒獎。但如今,百花獎和金雞獎已經不在同一個重量級,百花獎已經淪落成了一個小「配角」。
3、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4、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1993年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舉行。主會場設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電影院為分會場。當時,有1100名中外賓客參加了這一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電影人士竟相聚首的盛會。中國導演謝晉、美國導演奧立弗•斯通、日本導演大島諸、香港導演徐克、澳大利亞導演保羅•考克斯、俄羅斯導演卡倫•沙赫納扎洛夫、巴西導演赫克托•巴本科組成國際評選委員會,在19部參賽片中評出了四項金爵獎和一項評委會特別獎,中國台灣中影公司出品的《無言的山丘》獲最佳影片獎,有30萬觀眾觀摩了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和評委個人影片回顧展。國際影片交易市場共有來自海內外16家製片商設展,成交額達2700多萬元。電影節還邀請了著名國際影星索菲亞•羅蘭、德博拉•拉勞、張藝謀、鞏俐、張曼玉等參加電影節有關活動。共有200餘名中外記者對電影節進行了采訪報道。經世界國際製片人協會的嚴密考查和論證,上海國際電影節被例在世界九大國際電影節之列。
5、第一屆中國長春電影節(1992年)
金鹿獎:《秋菊打官司》 編劇:劉恆 導演:張藝謀
6、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其間中斷 22年,從 1979年繼續進行一年一屆的評獎活動。 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調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 1986年與 1987年、1989年與 1990年合並評選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華表獎一般包括優秀故事片、戲曲片、紀錄片、科教片、合拍片、電視電影、電影技術、譯製片、特殊貢獻等9個獎項,以及優秀導演、男女演員、電影歌曲、電影新人、中外合作榮譽等6個獎項。最初幾屆華表獎的評獎條件大都只看重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而不大注重票房、拷貝發行量和影片投資成本回收。而有的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影片雖然榮獲了華表大獎,但票房拷貝發行量極低。有的獲獎電影則嚴重虧損投資成本根本無法回收。從2003年開始中國電影華表獎評選范圍和相關條件較往年進行了重大調整,優秀故事片獎的市場參評增添了新的條件:
1影片的總成本與市場的總收入(含電影後產品)持平,即投入與產出比為1 :1;
2票房總收入達到 500萬元;
3票房總收入達到300萬元。並且在電視台的電影頻道或其他電視頻道的觀眾收視人數達2200萬;
4農村直供影片,16毫米銷售拷貝達到 250個。
對於優秀戲曲片獎和優秀對外合拍片獎,可參照優秀故事片獎的市場參評條件評選。而且將會採用商業化操作模式,不提前公布獲獎名單,而是改在現場揭曉
㈨ 中國電影上除了金雞百花獎,還有什麼獎
1、█中國電影金雞獎█(1981年)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2、█大眾電影百花獎█(1962年)
中國電影百花獎(大眾電影百花獎),始創於1962年。百花獎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曾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第三屆)。從1992年開始,金雞、百花合並舉辦、共同頒獎。但如今,百花獎和金雞獎已經不在同一個重量級,百花獎已經淪落成了一個小「配角」。
3、█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4、█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1993年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舉行。主會場設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電影院為分會場。當時,有1100名中外賓客參加了這一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電影人士竟相聚首的盛會。中國導演謝晉、美國導演奧立弗·斯通、日本導演大島諸、香港導演徐克、澳大利亞導演保羅·考克斯、俄羅斯導演卡倫·沙赫納扎洛夫、巴西導演赫克托·巴本科組成國際評選委員會,在19部參賽片中評出了四項金爵獎和一項評委會特別獎,中國台灣中影公司出品的《無言的山丘》獲最佳影片獎,有30萬觀眾觀摩了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和評委個人影片回顧展。國際影片交易市場共有來自海內外16家製片商設展,成交額達2700多萬元。電影節還邀請了著名國際影星索菲亞·羅蘭、德博拉·拉勞、張藝謀、鞏俐、張曼玉等參加電影節有關活動。共有200餘名中外記者對電影節進行了采訪報道。經世界國際製片人協會的嚴密考查和論證,上海國際電影節被例在世界九大國際電影節之列。
5、█第一屆中國長春電影節█(1992年)
金鹿獎:《秋菊打官司》
編劇:劉恆
導演:張藝謀
6、█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其間中斷 22年,從 1979年繼續進行一年一屆的評獎活動。 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調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 1986年與 1987年、1989年與 1990年合並評選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華表獎一般包括優秀故事片、戲曲片、紀錄片、科教片、合拍片、電視電影、電影技術、譯製片、特殊貢獻等9個獎項,以及優秀導演、男女演員、電影歌曲、電影新人、中外合作榮譽等6個獎項。最初幾屆華表獎的評獎條件大都只看重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而不大注重票房、拷貝發行量和影片投資成本回收。而有的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影片雖然榮獲了華表大獎,但票房拷貝發行量極低。有的獲獎電影則嚴重虧損投資成本根本無法回收。從2003年開始中國電影華表獎評選范圍和相關條件較往年進行了重大調整,優秀故事片獎的市場參評增添了新的條件:
1、影片的總成本與市場的總收入(含電影後產品)持平,即投入與產出比為1 :1;
2、票房總收入達到 500萬元;
3、票房總收入達到300萬元。並且在電視台的電影頻道或其他電視頻道的觀眾收視人數達2200萬;
4、農村直供影片,16毫米銷售拷貝達到 250個。
對於優秀戲曲片獎和優秀對外合拍片獎,可參照優秀故事片獎的市場參評條件評選。而且將會採用商業化操作模式,不提前公布獲獎名單,而是改在現場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