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電影《國際市場》
電影《國際市場》如同《阿甘正傳》般巧妙地串聯了韓國歷史與人物,展現了一個時代風貌。
故事中,德秀幼年時的擦鞋老顧客與眼鏡兄,這位「嘴炮造船」的人物,後來被司機稱為鄭社長,其所駕駛的車輛上寫有漢字「現代建設」。這位喜感大叔正是韓國現代集團的創始人鄭周永。現代集團在韓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隨著德秀返回德國,一位行為酷似娘炮、滿嘴英文夾雜韓語的大叔,即國際時裝界備受矚目的頂尖設計師金峰南(安德烈·金),出現在了劇中。劇情設定下,金峰南受到了德秀姑姑的韓服綉花靈感啟發,這一情節頗有《阿甘正傳》中貓王的影子。
最後,電影還提到了南珍,這位韓國知名流行音樂人,曾在1968年以海軍身份參與越戰。在劇中,南珍與德秀在越戰中結緣,成為生死之交,這一設定讓德秀即便在年老後仍維護著這位被外界視為「娘」的年輕偶像。
然而,《國際市場》在串聯名人時略顯生硬,這可能成為影片的一點瑕疵。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該片依然成功地展現了歷史與人物的巧妙融合。
Ⅱ 韓國電影《國際市場》中國上映
絕對不可能上映,戲中主角老家在北方,北方老百姓為了躲避中朝軍隊哭著喊著登上美國軍艦,而美國將軍扔掉了坦克軍車,讓南韓平民登船,也太歌頌美軍,首先就否定了韓戰,對本朝政治不正確;其次還有越戰,戲中越共游擊隊首先在西貢搞了恐怖行動,然後對南越平民肆意屠殺,夷平了主角救走了村民的村莊,又是狠狠扇了在背後支持北越的土狗一個狠狠的大嘴巴子,廣電總局要是能讓這種片子在中國公映,除非他們吃錯葯了。另外戲中韓國從53年停戰的時候,主角不能相信韓國能生產汽車和船舶,但到70年代韓國就可以造大型船舶,直至片尾韓國人已經以消費國貨為榮,盡量少用進口產品的劇情,更是對本朝上台後幾十年不幹人事的諷刺,對比今日中國人以消費西方產品為榮的德行,這戲不可能拿到中國來公映。
Ⅲ 故事篇|韓國電影為什麼那麼煽情——以《國際市場》為例
韓國電影之所以充滿煽情元素,《國際市場》是其中的典範。該片不僅榮獲多項獎項,更以火爆的市場表現,成為尹濟均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在觀影過程中,我們被德秀的堅韌和親情深深打動,他的一生都在為家庭付出,無論是在朝鮮戰爭中尋找妹妹,還是在海外勞作以供弟弟讀書,他都盡心盡力。韓國文化強調孝道與長子責任,長子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需承擔贍養父母和照顧弟妹的義務。這種文化背景下,德秀的行為動機和韓國電影的煽情元素得以理解。
韓國文化中蘊含的「恨文化」源自歷史的創傷與現實的壓力,這種文化在集體中形成了一種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德秀一家因戰爭分離,最終重逢的場景讓韓國觀眾感同身受,他們理解這種內容基於現實,更容易引起共鳴和情感的共鳴。
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是推動韓國電影創作的動力之一。在《國際市場》中,德秀的選擇背後蘊含著對國家的「恨」,這種情感激發了韓國人對國家發展的追求和犧牲。韓國電影在表達「我」的概念時,更多地採用集體思維,這反映了韓國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
結語中,我們看到德秀的故事是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織,他的一生充滿了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和求而不得的苦澀。韓國電影的煽情不僅僅是情感的渲染,更是對家庭親情、責任夢想、個人與社會多重矛盾的深刻探討,這使得觀眾在情感共鳴中獲得心靈觸動。
Ⅳ 《國際市場》這部電影中為什麼說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我覺得《國際市場》這部電影中說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的原因如下:
3、即使在這樣一個在某種程度上值得「幸福」的時刻,德洙還是哭了,彎下腰,痛哭了一場,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說他們「哭了」,甚至有人大聲哭了。這不是虛偽,也不是低沉的淚水,但這部電影本身就有很多這樣感人的淚水。怎麼說呢,任何一個對生活有一定了解並且不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人都可能會被感動。
Ⅳ 韓語電影《國際市場》讀後感
《國際市場》是尹濟均導演的一部作品,匯集了黃政民、金允珍、吳達洙等演員,它講述了一個名為德秀的角色,他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卻從未真正為自己的生活奮斗過。影片通過德秀的故事,展現了一代人在戰爭和艱難環境中努力維持家庭的故事。該片於2014年12月17日在韓國上映,並在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全景單元的提名。影片在2015年獲得了第35屆韓國影評獎的年度十佳影片獎,並且在第3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中獲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獎和最高觀影人次獎。影片的背景設定在1950年的韓國戰爭時期,講述了一個家庭因戰爭而被迫流離失所的故事。
德秀一家在6.25事件中逃亡到釜山,依靠親戚在國際市場開店。然而,父親和妹妹在逃亡途中走散,德秀成為了家庭的支柱,不得不去德國當礦工。在那裡,他遇到了護士英子並結為夫妻,回到了釜山。隨著孩子的誕生,德秀為了養家不得不前往越南工作,一生都在為家庭奔波勞碌。尹濟均導演通過這個角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國民父親的形象,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導演不僅在幽默方面表現突出,還在細節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使得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
黃政民在影片中扮演了從兒子到父親再到爺爺的角色,展現了從青年到老年的轉變。他的演技得到了廣泛贊譽,他那憨直帶點傻氣的形象,與國民父親的形象不謀而合。影片通過德秀的故事,展現了戰爭和艱難環境中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對家庭的執著與奉獻。整部影片在兩個小時的篇幅內,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代人的生活畫卷,盡管有些細節處理得過於刻意,但整體上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影片的內容適合全家觀看,特別是對6.25事件有深刻印象的老一輩觀眾,會更加感慨萬千。盡管影片在2小時內演繹了一個男人的一生,但卻不會讓人感到速度過快或情節過於戲劇化。不過,導演在細節上的刻畫過於明顯,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