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譯製片的製作單位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成立於1955年,現名為「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長影是我國譯製片的誕生地,前身東北電影公司翻版組,譯制了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之後又誕生了上千部優秀譯制電影和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永恆的愛情》(巴基斯坦)1980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媽媽的生日》(日本)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神秘的黃玫瑰》(羅馬尼亞)1982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金牌》 (菲律賓)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浪花之戀》(日本)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弗蘭西絲》(美國)1985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電影廠改組成為一個聯合企業性質的公司。後經過多次改制,組建成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好的的譯制外國影視片的專業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翻譯片組。初創期的翻譯片組,設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漢彌爾登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內。基本成員只有組長陳敘一和翻譯陳涓、楊范;譯制導演周彥、寇嘉弼;演員姚念貽、張同凝、陳松筠、邱岳峰以及錄音師、放映員十餘人。
當譯製片這朵藝術奇葩正待艷麗怒放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摧殘了文藝的百花園,譯製片這朵小花自然難以逃脫凋謝的厄運。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國影片成了「封資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僥幸的是上譯人有賴於當時所謂「內參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從事著譯製片的創作。《創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廣闊的地平線》、《第八個是銅像》等阿爾巴尼亞影片系列,被譯製成了中文。《簡愛》、《紅菱艷》、《鴿子號》、《魂斷藍橋》、《巴黎聖母院》、《基度山恩仇記》、《鴛夢重溫》、《羅馬之戰》、《音樂之聲》、《警察局長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經典名片的對白,也悄悄地被演繹成中文。墨西哥的《葉塞尼亞》(1977年)、義大利的《佐羅》(童自榮配佐羅、假總督)、法國的《黑鬱金香》(一開始譯作黑馬丁花,但因歐洲對鬱金香有特定的歷史原因,故譯作黑鬱金香。童自榮配兄弟倆)、法國的《虎口脫險》、美國的《愛德華大夫》等各國的優秀影片譯成中文並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追捕》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安重根擊斃伊騰博文》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啊!野麥嶺》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國家利益》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勝利大逃亡》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黑鬱金香》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譯製片獎
《斯巴達克斯》獲1986、1987年優秀譯製片獎
《謎中之謎》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靡菲斯特》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隨心所欲》獲1989-1990年優秀譯製片獎
《追尋鐵證》獲1991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國際女郎》獲1993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亡命天涯》獲199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真實的謊言》獲第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5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失落的世界》獲第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7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諾丁山》獲第六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9優秀譯製片獎
《哈利·波特與密室》獲第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2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愛有天意》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3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翻譯風波》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驚濤大冒險》獲第十二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5-2006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功夫熊貓》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7-200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八一電影製片廠目前是我國唯一譯制電影製作的事業單位。1954年,八一廠為配合部隊作戰、訓練以及科研需要,開始譯制以前蘇聯為主的軍事教育片、紀錄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譯制了140餘部。
1969年,八一廠開始譯制外國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譯制了內部參考片《翠堤春曉》、《山本五十六》、《啊!海軍》、《日本大海戰》、《巴頓將軍》、《俠盜羅賓漢》、《阿福》、《莫斯科保衛戰》、《敦煌》等30餘部(以上部分影片未發行)。
1994年開始,是八一廠譯製片的輝煌時期,共譯制了40部外國故事片,譯制質量逐步提高。影響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斷箭》、《龍卷風》、《空中大灌籃》、《拯救大兵瑞恩》、《西點揭秘》、《U—571》、《珍珠港》、《指環王:護戒使者》、《指環王:雙塔奇兵》、《指環王:王者無敵》、《公主日記》、《星球大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烈火雄心》和《國家寶藏》、《星球大戰前傳:希斯的反擊》、《國家寶藏》、《漫長的婚約》、《小戰象》、《加勒比海盜1-4》、《誤入歧途》、《光榮歲月》、《女王》、《舞女純情》、《火線戰將》、《黑客帝國2、3》、《納尼亞傳奇1-3》、《飛行者》等片。
八一廠譯製片獲獎的有:
《阿甘正傳》1996年獲第十六屆「金雞獎」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
《拯救大兵瑞恩》獲1998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U—571》獲2000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珍珠港》2002年獲第八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同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雞獎」 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這是中國譯製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時獲得兩項國內大獎。
《烈火雄心》獲十一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提名。 從1973年開始創作譯制影片,成為中國譯製片製作四大廠之一,曾譯制了很多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典影片,給中國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南斯拉夫 1973年、《山村女教師》、《小火車站》越南 1973年、《瑪麗婭》墨西哥、《沸騰的生活》羅馬尼亞 1977年、《大象音樂會》蘇聯 1977年等片。
2012年成立北京電影譯制廠 ,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譯製片製作部門。 由於成立中影集團後,北京電影製片廠名存實亡,因此中影集團在2003年在北洗廠成立了譯制中心,2004年譯制的《亞瑟王》獲得了中國電影華表獎(十一屆)優秀譯製片獎。
2011年隨著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洗印分公司譯制中心也掛牌成立了。
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關系,中影譯制中心近年來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國大片的譯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