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極盜車神》
我對它的評價:非常精彩。看完這部電影我真正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打開豆瓣卻發現目前很少有人關注它。我想細數一下它的優點,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給自己兩小時的難忘時光。
優點一:節奏快
影片以主角Baby伴著音樂飆車作為開場,從加速,閃車,撞車,到在天橋下巧妙換到左車道躲過直升飛機,到換衣服、換車、集合、分錢,情節緊張,節奏很快,絲毫不拖泥帶水。
你以為這只是開頭的虛張聲勢、為了吸引眼球的一個片段?不是!影片的全程無尿點,始終在滲透信息,不斷地吸引注意、引發思考。
放心,節奏雖快,但你完全能跟得上、看明白,沒有過快的思路,沒有燒腦的劇情,你可以輕松地享受它的快節奏,enjoy!
優點二:音樂好
因為主角耳鳴,必須一直聽歌來分散注意力,所以影片自然代入了很多優質曲目。每一首歌都非常應景,有飆車時的速度與激情,有槍戰時的鏗鏘節奏、冷酷暴力,還有談情說愛時的小資風情。坐在大銀幕前的我有好幾次都忍不住跟著音樂搖晃了起來。
當匪徒在銀行搶劫的時候,音樂透著危險;當Baby的回憶呈現在腦海中的時候,音樂流淌著悲傷的親情;當Baby不得已再次參與犯罪的時候,音樂透露出無奈;當Baby用妥協化解矛盾、避免危險的時候,音樂敘述著膽戰心驚;當男女主角共用耳機、深情對視的時候,音樂煥發著青春的美好戀情……
看完電影後毫不猶豫地收藏了原聲帶。我會一遍又一遍地聽這些歌,不只因為它們是認真創作、精挑細選出來的,而且因為,每當我聽到這些歌,我都會想起電影中的劇情、情感和氣氛。
優點三:演技到位
沒有浮誇的演技,沒有背誦式的語氣,演員的神態、語氣、一舉一動都非常合適,秉承著好萊塢一向的高品質,《極盜車神》在演技上有很多亮點。
有三位老戲骨的加盟,為影片增色不少:奧斯卡影帝、格萊美獎獲得者傑米·福克斯(飾演黑人狠角兒);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金球獎獲獎者、紙牌屋主角凱文·史派西(飾演戴眼鏡的頭目);行屍走肉、超膽俠、東鎮女巫等一系列美劇的演員,喬·博恩瑟(飾演華爾街白人男)。
年輕的主演Ansel Elgort,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主角的形象,比起《星運里的錯》裡面特長是會耍帥、會賣弄情懷的青澀男孩,BD中的他顯然演技成熟了許多。演戲劇出身的他,在影片里大放光芒,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堪稱完美。
優點四:元素很多,卻不沖突
全片「元素」概覽:
搶劫、槍戰、故意殺人等犯罪行為
好聽、入耳的配樂
Baby父母不斷爭吵,因為爭吵出了車禍,Baby很想念愛音樂、唱歌動聽的母親
Baby對音樂的迷戀
Baby和女主之間純朴、真摯的愛情
Baby和聾啞老人的親情,他對老人有責任感,老人對他光明的未來滿懷希望
Baby的犯罪惡行和他正直、善良的品性之間的矛盾
Baby和眼鏡男道格之間父子般、師生般的情誼
犯罪團伙內部,成員之間的矛盾和糾葛
……還有很多
這片子裡面錯綜復雜的關系和情感,太多了,以至於我在觀看過程中不禁心裡犯嘀咕,編劇下了好大一盤棋,這么多的元素會不會影響劇情的真實感和人物的塑造啊?事實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如此多元素的混合起來的劇情,雖然觀眾也許不會對任何一個人物有充分、深刻的理解,但是每個人物、每份情感都有分量,都能讓情節出彩。
優點四:有豐富的細節,讓我在驚訝和唏噓中捧腹
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
1.團伙頭目道格,在一邊流暢地回答問題一邊畫出清晰地作案平面圖之後,不無得意地說」我厲害吧「;在高級餐廳里用輕松的語氣惡狠狠威脅Baby,」你用輪椅,還是車「;看到女主出現在落難的Baby身邊的時候,飽含深情地說,「我也愛過」。
2.黑人狠角兒把「狠」字發揮到極致,動不動就拿槍抵著Baby,一言不合就槍戰,去商店買薄荷糖一下子偷了一大堆(「他要吃薄荷糖,難道我要付錢嗎?」);明知道坐在自己對面的人心狠手辣,照樣淡定地揭露對方的真實身份,引起對方仇恨之後照樣態度強硬;在飯店吃完飯就順帶拔槍搶劫,甚至沒有猶豫一下,就像教父中的克萊門扎指揮手下殺完人之後說「放下槍」、「拿上餅」那樣稀鬆平常。
注意:他的「狠」主要體現在這個細節上:
——保安:「我見過你嗎?」
——他:「你還活著呢。」
3.baby看著放屍體的汽車被銷毀時,回想父母被卡車碾成碎片的狀況,心中感慨萬千。
4..「他慢嗎?他不慢!」這段對話被Baby製作成鬼畜,甚至可以在電影中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讓人捧腹大笑。
5..影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搶劫,後兩次在行動之前,黑人男都要為自己辯護,「我們是把錢搶回來」,顯得有底氣,有的人會認為他完全是胡說八道,事實上看過《貨幣戰爭》的人可能知道,美國的幾次經濟危機(「剪羊毛」)讓百姓非常不滿,讓大眾和銀行家站到了對立面,所以說他們的「搶劫」還是有幾分「俠盜羅賓漢」色彩的。
6..(男主一開始介紹自己是司機,女主和他甜蜜約會之後,男主之後突然跟著幾個不三不四的人進了她的飯店,假裝不認識她,給她留了紙條約她見面,女主苦等沒結果,第二天來了個仇恨她和男主的殺人犯,這時男主走進飯店要和她一起出逃,男主奪槍擊中殺人犯之後,持槍搶了小混混的車,和她倉皇出逃,後面還有警車追捕)
女主說:「So,you are a driver」(對了,你是個司機啊)
這樣若無其事的話說在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大起大落之後,顯得非常喜感。
7.Baby在把提包扔回給女士,耽擱了短暫的時間之後,迅速把音樂往前調了幾秒鍾;駕車回到停車場的時候音樂正好停止。
8戴著耳機玩手機的金發小孩很逗。Baby奉命做搶劫前的准備,要數監控、數員工、數顧客、看有沒有防彈玻璃,帶小孩是為了不引起懷疑,結果他還沒數完監控呢,小孩就圓滿替他完成了任務,然後埋下頭接著玩游戲,讓「干正事」的Baby尷尬不已。
優點五:贊揚人性真善美
對真善美的贊揚和鼓勵,是本片的畫龍點睛之筆。
比如:
聾啞老爺爺鼓勵baby走上正道,讓他浪子回頭,送披薩,把歡笑帶給別人。
賣郵票的阿姨對baby非常和氣,baby的謊言被拆穿也不為難他,反而傳授給他生活經驗。
開運鈔車的司機被子彈打中後依然不屈不撓,誓要懲處罪犯。
……
當然,影片宣揚的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主角的態度、決定和最終的結局上。最初baby就是為謀生被迫參與搶劫,還清債之後就洗手不幹;無奈被逼又要犯罪;好心提醒郵政局大媽不要進去,救了她;拚命逃出重圍之後,馬上把奄奄一息的聾啞老人送到養老院;從來沒摸過槍的他,果斷地拿起槍捍衛他和女朋友的生命。我很難相信一個父母雙亡、從小靠犯罪謀生的少年居然就是眼前這個勇敢、正直、和善的男子漢。
結局是:男主心甘情願地繳械被捕,聾啞老人、女友、老太太和郵局大媽為他出庭作證,為他求情,最後他獲得了25年有期徒刑(5年後允許假釋)。聾啞老人進了養老院。犯罪五人組三個死去,兩個入獄。女主角給男主寄了很多明信片,他們依然相愛著。
這難道不是一個正能量滿滿、洋溢著著真善美氣息的結局嗎?
㈡ 2022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為《犬之力》,為什麼這部影片能成為年度最佳
《犬之力》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是因為它在各方面都滿足評審需求。比如電影類型,人們看慣了好萊塢大片,對於這種講述人性且製作精良的作品,沒有任何抵抗力。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電影本身過於優秀,在得獎之前拿下了12個奧斯卡提名。導演、演員、攝影等諸多方面,可以說它是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之一。
該電影在人物設計和塑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男一號是粗野西部牛仔,內心卻無比脆弱;男二號是懦弱的文藝青年,在面對愛情時卻義無反顧;男三號外形無力憂郁,為了母親卻甘願挺身冒險。每個人物都有雙面性,演員也成功塑造了人物,以至於他們都在奧斯卡上獲得提名。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部電影堪稱完美。
㈢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涵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極具時代性和普泛性,且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其中主要包括「美國夢」、個人英雄主義、宗教文化和普世主義等。本文將通過對美國好萊塢部分影片的詳細解讀,試對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入闡釋,以期對好萊塢電影和美國文化價值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美國主流價值觀溯源和構建
美國,當初僅僅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卻在短短的幾百年歲月中從建立到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人將其成功的原因歸結於文化的優越性。追本溯源,美國主流價值觀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一統天下的清教文化(Puritan Culture)。早期的美國精神是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機會平等、勞動致富的信仰和推崇。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美國的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移民文化也就誕生了。在美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大熔爐般寬容的理念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美國處於上升時期的歷史階段,這一表現尤為明顯。美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指的是「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關於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和種種價值觀等等」。在美國佔主導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傳統,也即「WASP」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①。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則及對個人自主的追求的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成了美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構成美國文化的精髓。而「美國夢」是足以支撐起美國人奮斗中的失落與迷惘的力量,它不僅僅指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種美好事物,更意味著一種崇高的信仰和價值觀。宗教是影響美國人信念、態度和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它深深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西化的普世主義在美國文化的傳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美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以上構建了美國文化價值觀的綜合體系。
二、美國主流價值觀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
作為宣揚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載體,無論電影工業如何發展,好萊塢電影中所體現的美國文化色彩不會改變。好萊塢電影堅守的文化價值體系在一部又一部電影作品中傳承發展。
(一)「美國夢」(American Dream)
「美國夢」是一個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特定術語,其產生和發展與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探險殖民,當17世紀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陸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賦予了一種夢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權利開墾佔有,他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難,倖存下來的都是一些異常能幹、勇敢、有進取精神的人。正是這些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條件促成了「美國夢」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夢」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美國夢」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來看,「美國夢」是指個人通過自我奮斗而獲得成功的夢想。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美國夢」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聯系在一起的一切具體目標——享受高等教育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一群可愛的孩子,擁有昂貴的汽車和豪華的住宅,等等。「美國夢」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人們常把好萊塢稱作「夢工廠」(DreamWorks),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就是將「美國夢」作為主題,它們揭示了普通人、動物甚至是卡通形象依靠個人奮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雖然敘事角度不盡相同,但都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美國夢」的理念。美國文化中特別強調機會平等而並非結果的平等,強調政治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經濟結果的平等。正因為這樣,無數普通人才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一理念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電影成功塑造了阿甘這一經典形象,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一個低能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功。正如電影的一句經典台詞所說的那樣:「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電影的開始和結束都用一片飄飛的羽毛來象徵命運的無常,然而主人公的經歷卻告訴我們不要向命運低頭,任何人都有機會成功。人物和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影片恰到好處地宣揚了「美國夢」的理念,體現了命運給每個人均等機會的文化內涵。
(二)個人英雄主義(Heroism)
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它所包含的獨立奮斗、開拓進取精神成為美國人的生命基調,同時也是美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英雄是個人主義的化身,英雄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形式。英雄主義其實是來源於我們對於自身的生存環境、人文理念的憂慮和恐懼。當個人自由被束縛、個人利益遭到損害,對權威、災難的抗爭隨之爆發,英雄便順應而生。在美國文化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要特點是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別人認同,渴望自己受到關注,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②
「英雄就是超越自我,在傑出的行動中證明他們的勇氣、才智和領導才能。」③美國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模式是單槍匹馬拯救國家、人民於危難之中,在排除萬難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找尋到自我的價值。其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徵為:(1)擁有絕對強壯的身體或者強大的特異功能;(2)擁有卓越的聰明才智、冷靜的頭腦和超強的意志力;(3)擁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所有優點,並且多數英雄都是與美國政府抗爭的鬥士。從1939年的《關山飛度》中靈果一個人拖住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得救,到《終結者》中來自未來,組織核戰爭的機器人,好萊塢電影人給現代英雄神話披上一層傳統的、簡單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三)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其中,絕大多數的美國白人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則主要信仰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巫術。作為主流價值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數美國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們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19世紀20年代,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說過:「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其國民的靈魂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在美國,宗教對法律和社會輿論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但是宗教支配社會風貌,並且通過家庭生活而控制國家。」宗教信仰通過影響美國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上帝選擇的一個特殊國度,美國人對全人類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責任,要負責把世界上所有人從苦海當中拯救出來。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美國白人文化中,影響著美國社會大眾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電影《阿甘正傳》蘊涵的宗教意識十分豐富。在影片當中,帶有宗教色彩的橋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時候,她拉著阿甘向上帝做祈禱,祈求上帝給她一雙翅膀幫她逃離現在的痛苦;阿甘剛開始捕蝦的生活時,總是一無所獲,丹中尉提醒他可以去教堂祈禱,等等。
(四)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普世主義起源於歐洲,作為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美國的普世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繼承歐洲普世主義的基礎上的,同時在殖民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有顯著美國地域特徵的普世主義觀念。④「上帝選民論」和「天定命運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普世主義重要內容。
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在多部影片中集中闡釋了普世主義的內涵。2010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以科幻與魔幻相融合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以「愛與永恆」為主題的故事。這部影片不僅在技術和藝術上震撼了我們,更讓我們體會到電影背後西方化的普世主義思想。在潘多拉星球上,當伊娃選擇部落首領和精神首領之後,實際上這星球上的各種族就成了外化的美國人,而入侵的地球生物則成了美國之外的異族,薩利所代表的美國人和潘多拉星球就是美國普世精神的化身,只不過潘多拉星球是物化了的美國領土,薩利所代表的潘多拉之魂是內化了的美國普世精神。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存在價值,世上的一切生靈應該平等對待。故而在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中,美國民眾本著平等、尊重的心態,開始接受外來人,並不遺餘力地將本民族的一切成就交給外來者,允許異於本族的聲音存在。這也是美國作為文化大熔爐的文化態度的精髓之所在,在吸收和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輸出本國文明,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謀求人類共同的發展,正是普世價值觀的精髓。
三、結 語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使文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其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為美國本土觀眾所追捧,同時也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可以說,好萊塢電影為全世界了解美國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參考。通過對美國主流電影的賞析,我們可以深刻全面了解到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各個層面。同時,在美國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下,需要用好萊塢電影的感官沖擊,幫助他們重拾那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向世界傳達美國國家的良好形象,以求受到更多關注和認同。
㈣ 美國電影為什麼這么「牛」
不過到了後來,電影和電視相結合,電影把電視技術引入自己的領域,用電視手段播放電影,保證了投資收益,才又起死回生,恢復電影被人們所關注的地位。特別是通過互聯網播放電影,對電影的影響力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電影才終於從沒落中振興。 當今世界,電影事業最發達的國家無疑是美國,美國電影的趨勢和變化,引領著世界電影的潮流,這是近百年來世界電影史上的事實。美國的米高梅、派拉蒙、哥倫比亞、20世紀福克斯等等電影公司的片子風行全世界,確實「牛」到極點。 電影發展應該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其一是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它決定電影事業所需要的資金保證和電影技術的硬體支持;其二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程度,因為電影畢竟是文學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歷史的和文化的支持;其三是社會思想的開放程度,它決定電影允許在多大程度上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以及用什麼方式來做出反映,也就是社會對電影有多大的包容性。 簡而言之,電影是在有資金有技術支持並且有創作源泉的條件下,在社會對其題材和內容廣泛包容的條件下,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美國建國前的歷史最多也只能從1620年算起。當102個清教徒為逃避迫害,從英國乘「五月花」號帆船來的新大陸開始,新來的移民逐漸成為這片大陸的主人,而不像發現新大陸的歐洲人,看了一眼就匆匆走了。這片大陸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也就從那時起,退出了社會主流地位。而後,移民們又經過1775年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從列剋星敦打響獨立運動的第一槍起,到1783年,英國王室終於承認這個合眾國為止,世界上才有了個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的歷史就從1783年開始,如果說它有什麼歷史傳承,也只是從這時開始,上溯至1620年為止。因此,美國是一個沒有歷史遺存的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因而又是一個文化多元國家。美國有歐內斯特·海明威,從《太陽照樣升起》到《老人與海》,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但這些作品都是作家自己的經歷和對當時世界的感悟,沒有歷史因襲的影子。美國還有德萊塞,寫出過《嘉莉妹妹》,也寫過《金融家》、《天才》、《美國的悲劇》等等不朽巨作,但是也同樣沒有歷史的影子。美國電影最「古老」的片子應該是《十字路口》( the crossing), 描寫華盛頓領導的民兵和英國殖民者作戰的故事,陰沉,灰暗,不是很好看。晚一點的故事片是南北戰爭的片子,最著名的是《光榮戰役》,另一部因描寫南北戰爭時期發生的故事而聞名於世的影片是《亂世佳人》(即「飄」)。 相對於我們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家,美國可以說是一個近乎沒有歷史的國家。我們的《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哪一部的背景都比上述美國影片的歷史背景悠久得多,我們的歷史文化底蘊不是美國可以和我們相比的。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們在電影的資金和硬體設施方面也逐漸縮小和美國的差距,但還是很難拍出象美國那些好看的大片。其中原因是什麼? 有古老的歷史文化可以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許多素材,這是好事,古老的歷史文化也可能發生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作用,產生一種「思維定勢」,對外來的文化影響是可以做選擇性地接受,但不是和自己原有的思想文化相交融,從而在新基礎上形成新的文化形態。這樣,傳統的和外來的就成為兩個部分,格格不入的兩個部分。 美國沒有文化,美國的文化是英國、法國、義大利、墨西哥、西班牙、加勒比海沿岸各國以及中南美國家、若干非洲國家和印第安部落文化等等等等全世界化雜七雜八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開放的文化,是一鍋大雜燴,大雜燴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包容性,最大的優點是進取性。而這一點,正是電影事業發展最有利的條件,電影創作,沒有因襲的包袱,在「麥卡錫主義」以後至今,電影除了接受市場檢驗以為,幾乎不受其它限制地任意發展。 美國人對待電影和電影演員等等,有著成熟的心態,追捧明星的瘋狂,大概終止於馬龍·白蘭度時期,和歐洲終止追捧約翰·菲利普時期差不多。美國的演員在近幾十年裡,有曾經是二流牛仔的里根做了總統,有硬漢施瓦辛格做了州長,有童星秀蘭·鄧波兒後來當了駐外大使。這在咱們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事。美國人知道演員也是平常人,演電影和干別的,都是平常事。對於象安吉麗娜·朱莉或者法國的蘇菲·瑪索這些「艷星」所演的那些「出格」片子,美國人也是包容的,他們懂得,討這種人做老婆不行,不能天長地久。但她們是演員,乾的就是這行當,只要有很好的演技就行,他們可以天天結婚也可以天天離婚,而這些和電影觀眾毫無關系。有成熟的電影市場就一定有成熟的觀眾。 美國是憑借自己獨特的歷史條件才使電影事業發展到今天的地步,這是其他國家,特別是那些「文明古國」難以辦到的,文明古國往往背著歷史的因襲重擔,帶著傳統的相對凝固的思維方式對待新的事物,是妨礙電影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不認為其它國家提出在電影事業上趕上美國的提法是正確的,美國的文化來源於橫向傳遞,我們更多的是縱向繼承,不同歷史背景,不同發展道路,沒有什麼可比性。倒是自己如何做到社會思想更開放,社會對電影發展有更多的包容,如何把繼承社會傳統和推動社會發展結合得更好,在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做出取捨,而不是一味的兼收並蓄、兼容並包。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才是正理,一味模仿別人是不行的。可以想像,讓美國人來模仿我們,通過電影來描述中華文化,或者讓他們拍一部《紅樓夢》,也是不行的。 電影和電視作品作為社會文化產品當然應當遵循社會大眾的共識,其中包含公共道德等等,才能被社會接受,而社會共識又受到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制約,這就決定了電影就是在接受制約和突破制約上逐步前進,或者說它必須在已有的基礎上引領這種共識向未來前進,而非不能越雷池一步地受限於現有的一切。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它應該有自己發展的空間,把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轉化為積極的促進發展的動力,而不是成為包袱。
㈤ 國外電影缺點和優點
它的缺點是劇情雜亂,畫面露骨,而優點是能夠擴寬視野,增長知識。
很多網友表示,外國電影故事有創意,製作精良,後期良心,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外國電影的劇情,尺度,表達方式,贊同廣電總局禁令之聲也不絕於耳。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力,學習外來文化好的那一面,對多種文化有包容性。
㈥ 有什麼高質量的好看的美國電影推薦
以下是一些高質量的、好看的美國電影推薦:
1.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2. 《教父》(The Godfather)及其續集《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
3.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4. 《泰坦尼克號》(Titanic)
5.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6.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7.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8.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10. 《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
這些電影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美國文化和社會的不同側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又很好看。無論你對什麼類型的電影感興趣,這些電影都值得一看。
以下是一些關於這些電影的更多信息:
1.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該電影改編自Stephen King的小說,講述了兩位囚犯之間的友誼和希望的故事。該電影獲得了國內外眾多獎項,被認為是電影史冊迅上最好的影片之一。
2. 《教父》(The Godfather)及其續集《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這一系列電影是美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講述了黑幫家族卡拉馬索的故事。這一系列電影因其人物描寫、情節設計和演員表現等方面而備受贊譽。
3.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這部電影由Steven Spielberg執導,講述了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執政時期波蘭猶太人間發生的真實故事。該電影獲得了眾多獎項和贊譽,被認為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電影中的佼佼者。
4. 《泰坦尼克豎此號》(Titanic):這是一部關於泰坦尼克號海難的史詩級愛情電影,由James Cameron執導,講述了一位貴族女子和一位年輕的窮畫家之間的愛情故事。該電影獲得了數百項獎項和提名,並成為了一部票房冠軍電影。
5.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該電影講述了一位智商較低的男子的故事,他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遇到了幾個歷史性事件,並在這些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均獲得了巨大成功。
6.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這是一部由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科幻電影,講述了一組太空人穿越宇宙的故事,以拯救人類的未來。該電影因其視覺效果和科幻元素而備受贊譽。
7.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這是一部基於漫威漫畫中的角色製作的電影,講述了一組超級英雄的故事,在其中他們團結一致,抵禦外來威脅。該電影因其視覺效果和動作場面而廣受歡迎。
8.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這是一部科幻電影,講述了一個洛杉磯警探追蹤一組造人罪犯的故事。該電影因其視覺效果、原創性和哲學意味而成為了一部不容錯過的電影。
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少年和一隻孟加拉虎在一艘沉船上掙扎求生的故事,被認為是一部州纖此技術可觀且視覺效果非常出色的電影。
10. 《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這部電影改編自Mark Bowden的非小說類書籍,講述了一次美國特種部隊在索馬里行動中所遭受的挫敗。該電影因其動作戲劇和戰爭場面而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