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鳥朝鳳:一篇像極了《藝術人生》的情懷爛片
聽說《百鳥朝鳳》是講嗩吶的,我的內心是澎湃的。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而嗩吶,就是蒼茫黃土高坡上最嘹亮的吶喊。
所以我顛顛兒就去看了,抱著西北人那一點追求粗獷嘹亮的小心思,在嗩吶聲中尋找一個共鳴。
買票買的第三排,之後有點糾結,怕太靠前萬一嗩吶響起,會比較刺耳。因為我對《百鳥朝鳳》的期許就是,一開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聲響亮的嗩吶聲沖天而起,吊著人的心扶搖直上,而後在那高高拋起的聲音里俯瞰黃土高坡的蒼涼廣袤,嗩吶聲在幾個回合之後會突然降下來,如同黃土高原上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蜿蜒曲折,卻始終吊著你的心迂迴前行。終於循著這九曲小道,走上山頂,彷彿到處都是路,卻似乎一條路都沒有。那聲音於是炸開在天際,如沖天而起的火箭,最終留下余韻散作雲煙。
然而,然而,以上真的只是我想!多!了!
這部電影通篇都在講《百鳥朝鳳》,可是終到了我也沒能在腦海里留下《百鳥朝鳳》的旋律。百鳥朝鳳,到底是什麼?
每每一到關鍵時刻,電影立馬變成了《藝術人生》演播室,生怕你不知道這個地方要開始玩煽情了,給你來一段煽情音樂,媽蛋這是電影,你特么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講的是嗩吶?每次獨奏的時候都要配上背景渲染是什麼鬼?黃土高原上的嗩吶,不應該是二話不說光著膀子直接吹么?吹到整個天地都籠罩在這嘹亮到刺耳的嗩吶聲中,只有這種強盜式的粗暴的吹奏方式,才是黃土高原上嗩吶該有的靈魂好嘛?
這種聲音就如同匕首,在最開始的第一聲就迅捷的直抵你內心最深處的蒼苔,然後由里而外,用那近乎吶喊的聲音滌盪你的靈魂。可電影里的嗩吶吹奏,陰惻惻地配上背景音樂,彷彿生怕看的人不知道這個地方很感人。
我只想說,拍電影的人不懂嗩吶,也不懂黃土高坡。
他們懂的,是那些傳承下來的規矩,作為那個年代被奉為上賓的焦三爺,他傷感的不是嗩吶後繼無人,而是自己的地位,當再也沒有人給焦三爺下跪,這樣的落差可想而知。可這特么跟嗩吶真的有關系么?
還有一個橋段真是,嗩吶和西洋樂隊之爭,這到底想說什麼?傳統文化的沒落?可是拍電影的人你有咩搞錯噢,嗩吶原本就是波斯過來的舶來品好嘛,到中國明朝時候才有記載並大面積普及的啊大哥!所以想用這樣的爭執表明什麼啊?
之所以說「拍電影的人」而不說導演,是因為電影在一開始就放了兩個花絮,吳天明導演2014年去世了,這是他的遺作。所以誰知道現在電影拍成這個鳥樣到底是誰拍的呢?而另一個花絮是找了張藝謀和其他一個外國導演,說吳天明有多牛逼,然而,是想說什麼?牛逼的吳導演去世了,所以你們就有臉把電影拍成這樣了么?
還有製片人下跪事件。我乍一聽說的時候,說是求著影院多排點片子。心裡挺感慨的,因為當年《萬箭穿心》和《賽德克•巴萊》那麼好的電影,排片量真的嗶了狗了。。尤其是《萬箭穿心》上映那會,碰上《1942》和《少年派》這種片子也就算了,連《王的盛宴》這種從頭到尾都散發著劣質氣味的東西,竟然也比《萬箭穿心》的拍片量多得多。《賽德克巴萊》忘了是跟哪個美國大片一起放的暑期檔,排片量也不多,我就去了兩趟電影院以示支持。所以看到製片人方勵下跪,心想有些影院是挺沒品挺不識貨的,難怪他下跪了。
後來看完電影的我表示,原來現在沒能力不能站著掙錢的人,都只能跪著掙錢了。
咱不能說自己講傳統文化,講藝術,有情懷就要讓人買單吧?問題是你那個情懷是個神馬情懷啊?看過《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嗎?那也是講西北的,也是講個人處在時代發展中所產生的矛盾的,人家的講法,那才叫情懷好嘛!鏡頭里的一隻蒼蠅都能幫人家延續情懷,你這加上再多的背景音樂也不能改變《藝術人生》的本質好嘛。
說物不平則鳴,看完電影真的是忍不住,吐槽能量已滿,不吐槽我就失控了,所以原諒我如此激動,事實上我已經很久都沒這么激憤了。
只是覺得,這幫人熱愛的不是嗩吶,不是音樂,不是藝術,而是那些對自己有利的社會規則,一旦規則被打破,他們就不能接受身份的轉換,這時候音樂、藝術這些東西都成了他們的提線木偶,來幫助表達他們自己的訴求。
其實,熱愛音樂,熱愛藝術,大家都是平等的。誰又能說街頭小孩望著彈吉他的大哥哥那雙熱切的眼鏡不陪享用天籟之音呢?
音樂從來沒有配不配享用,只有懂不懂。若懂了,所謂魔教的曲洋也是知音。若不懂,聽著廣陵散,也不過對牛彈琴。
所以《百鳥朝鳳》講的根本不是嗩吶,不是藝術,不是傳統文化,而是一個人以自己的價值觀對別人的功過評判,簡單粗暴,非黑即白,僅此而已。而那個所謂傳承,不是熱愛。
————————————————————————————————————————————————
當然,有好的一點,他說,要找能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人。是啊,嗩吶就是那種能吹到人的骨頭縫裡面的樂器。所有黃土高坡上的產物,哪個又不是呢?那蒼涼的信天游,嘶喊著的秦腔,哪一個不是滲入骨頭縫里的餘音蒼涼?
至於電影裡面的普通話,我實在是無力吐槽了。
不說了,我要再去看一遍《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
⑵ 《瘋狂的外星人》嗩吶配樂是什麼歌
《瘋狂的外星人》嗩吶配樂是歌曲《耍猴兒》。
歌曲:《耍猴兒》
演唱:梁龍
作詞:梁龍
作曲:梁龍
歌詞:
天天抖手,精神抖擻
天天抖手,精神抖擻
啦啦啦啦啦啦,三百六十行
各行有各長,奧運有健將
耍猴有猴王,花果山大舞台
歡迎來捧場,今天的主角
閃亮登場了,天天抖手
精神抖擻,天天抖手
精神抖擻,誰說耍猴滴
他不是藝術家,誰說耍猴滴
他不是國粹啊,誰說耍猴滴
他不是藝術家,誰說耍猴滴
他不是國粹啊,天天抖手
精神抖擻,天天抖手
精神抖擻,倒爬火焰山
筋斗雲里翻,大聖掃堂腿
鐵棍定乾坤,一根鐵棍震天下
兩根鐵棍闖天涯,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右手左手慢動作重播,誰說耍猴滴
他不是藝術家,誰說耍猴滴
他不是國粹啊,人爭一口氣
佛爭一柱香,咱靠手藝吃飯
咋就低人一等了,猴戲是國粹
香火斷不了,
對白:不看耍猴了,破耍猴的有什麼可看的
念白:好的,演出到此結束。
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還有垃圾離場
(2)嗩吶唱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這首歌曲獨具民族特色的配器和旋律,後勁十足朗朗上頭。旋律出現於電影多個橋段,但每段速度和配器都不一樣。
猴子與外星人舞動的場景,配上這搞笑的音樂,讓電影的畫面感十分的強烈,尤其是猴子歡歡舞動金箍棒的時候。
⑶ 電影《閃光少女》中斗琴為什麼嗩吶一出,西洋樂器就亂了
因為嗩吶聲音因為其音色等其他特性,一出場就把其他樂器蓋住了。但彈鋼琴的王文仍然不服輸,在給他打節拍。
這時候嗩吶開始耍第一個心機,開始變節奏,這時候鋼琴的節拍就打不上了。於是只剩下嗩吶solo。然後嗩吶又開始耍第二個心機,轉百鳥朝鳳。
《閃光少女》
是由安樂(北京)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出品發行的青春熱血校園電影,由王冉執導,徐璐、彭昱暢領銜主演,駱明劼、劉泳希、韓忠羽、魯照華、李諾、陳雨鍶主演,陳奕迅、閆妮、耿樂特別演出。
該片講述了神經少女陳驚與男閨蜜和小夥伴組成2.5次元樂隊,大戰西洋樂的勵志青春故事。該片於2017年7月20日在中國上映。
⑷ 《百鳥朝鳳》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中國電影大師級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即將在明天正式上映,與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美國隊長》正面對抗。在昨晚舉行的首映禮上,包括世界級電影大師張藝謀、馬丁斯科塞斯在內的大導演、電影人、文化名人、政府官員都對影片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希冀與期待。而《百鳥朝鳳》似乎也成了檢驗中國電影良心的又一塊試金石,但無論票房表現如何,《百鳥朝鳳》在劇情上是值得交口稱贊的。
作為一部主打嗩吶文化傳統、繼承的主旋律影片,《百鳥朝鳳》劇情並不枯燥乏味,反倒有著張力十足的戲劇沖突和情感張力,甚至有好幾個地方都戳中了淚腺,讓人有淚如泉涌的沖動。其實,這類影片是很容易讓人困頓、乏味的。但鄉土情懷濃郁的吳天明卻以扎實的情感入手,將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刻畫的細膩而真摯,以傳統文化載體嗩吶的承襲、弘揚為主軸,以嗩吶情為堅實、豐厚紐帶,將兩代糙老爺們間的朴實情感牢牢勾聯在一起,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特有民俗民風。
吳天明導演是中國第四代電影導演的大師級人物,其導演的《生活的顫音》《人生》《老井》《沒有航標的河流》《變臉》記錄的都是中國百姓最民間也最素樸的真摯情感。這些影片我早期是在露天電影院看的,後來又在錄像廳、電影頻道、現代化影院中有所欣賞到。可以說,吳天明導演的這些作品,雖數量不多,但幾乎部部都是精品,不僅在國際上收割大獎無數,在國內更是拿獎拿到手軟。更挖掘了張藝謀等巨匠級電影人。吳天明導演作品所橫跨的30多年,正是中國電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30多年。如今,中國電影已經邁進世界大國行列,可惜的是,吳天明導演已經駕鶴西去,無福親眼所見。但頗感欣慰的是,其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百鳥朝鳳》終於要上映,與廣大觀眾見面了。無論票房幾何,這部交口濯濯,獲贊栩栩的口碑佳作,一定可以慰藉吳天明導演的在天之靈。
《百鳥朝鳳》承襲了吳天明導演細膩而精緻的敘事風格,這部電影與《老井》《人生》一樣,有著濃烈的黃土地氣息,而在傳統文化嗩吶所發出的陣陣情聲中,我們更可以切膚感受到西北民風的淳樸、熱烈、豪邁、奔放。電影雖然講的是嗩吶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但實質所涉獵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愛真情,人與嗩吶之間的真情實感,人與鄉土與大地間的淳厚情感。吳天明導演以犀利的鏡頭語言,精準捕捉到了人與人,人與嗩吶的精妙關系,故而能在劇情上燃動觀眾的心緒,激活情感共鳴,激發心理共振,也就順理成章了。
《百鳥朝鳳》以嗩吶寫人,以人寫社會,將嗩吶、人與社會的命運有機勾兌在一起,以小博大,以點帶面,切片式呈現出社會發展對人的命運的沖突,對嗩吶文化的沖突。也因此,影片構建了幾組非常精彩的矛盾沖突,也正是通過這幾組矛盾沖突的立體呈現,讓觀眾切實體驗到了嗩吶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緊迫性與現實性。
其實,又何止是嗩吶,在中國有很多類似嗩吶一樣的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也許,這並非人人有責,但這些事情總有人去做,去堅持,就好像電影中的嗩吶師徒。就好像不忘初心,鄉音不改的吳天明導演一樣。我想,作為一名觀眾,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進影院去欣賞、傳播這部電影。去傳播嗩吶文化的承襲與發展,去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