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典的二戰題材電影,請介紹一下,跪求!
關於二戰的電影太多了,
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聯)
2.《莫斯科保衛戰》(蘇聯)
3.《解放》(蘇聯),共5集,每一集的片名分別為:《炮火弧線》、《突圍》、《主攻方向》、《柏林之戰》、《最後一擊》。該影片拍攝曾得到蘇聯政府的鼎力支持,動用海陸空軍士兵30000名、坦克10000輛、飛機1000架參與拍攝,場面之巨大是任何一部戰爭片都難以相比的。這部電影應該是關於二戰的最宏大的電影了,二戰電影迷不應該錯過。遺憾的是,網上可以下載的都是剪切版的,很多鏡頭都剪掉了,完整版的解放已經很難找到。
4.《庫爾斯克戰役》(蘇聯),這場戰役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戰,參戰裝甲部隊坦克超過5000輛,空軍部隊參戰飛機也超過了2000架,雙方共損失兵力130萬,被人稱為攪肉機
5.《中途島戰役》(美國),也是根據真實戰爭改編,很不錯。這場戰爭中,感覺日本太背了,感覺日本之所以輸,很大願意是運氣太差(完全是個人觀點,看完後自己評價)
6.《珍珠港》(美國),這個熟悉吧,我說的是2001年版的,影片大部分都在珍珠港實景拍攝,動用許多飛機和艦船,據說影片中用於轟炸的時長達30分鍾,這在電影中還真不是一般的長啊!
7.《兵臨城下》(蘇聯),二戰中關於狙擊手的電影,二戰+電影+狙擊,我的最愛。經典瞬間:當蘇聯的一個士兵從已經炸斷的房子這端跳到另一端是過程中,被德國狙擊手給狙落(反一號),那感覺太爽了(別說我沒人性、沒正義感),就好像打cs一樣,在對方從掩體跳出的瞬間狙殺,干凈利落。
8.《黑鷹墜落》(美國),這個不是二戰的,是根據美國1993年在非洲國家索馬里的軍事行動改編的,很多人說看完《全金屬外殼》讓人害怕戰爭,我沒覺得,倒是這部電影讓我有那麼一點感覺。影片開始有點無聊(也只是相對而言),可是隨後長達一個小時的不間斷的戰斗場面絕對讓人震撼。
9.《細細的紅線》(美國),又名《紅色警戒線》。目前只能看到刪節版(約3小時),原始版長達6小時 (千萬別被沉悶的開頭嚇退了,否則你會錯過一部頂級佳作。這是一部絕對異類的作品,與政治、商業徹底地絕緣。影片對人性作出了深層的拷問:為何要戰爭?對於這個問題,劇情並沒有給出正面或者批判的回答,這不是一部影片所能解答的。本片名為戰爭片,但導演卻時不時地將鏡頭對准美麗的大自然,當官兵們在討論軍事戰術的時候,畫面上播放的卻是生態環境,彷彿在大自然的世界裡,人類是多麼的渺小,人類的戰爭是多麼的無足輕重,多麼的可笑,與狗咬狗沒有任何區別。
14.《血戰阿拉曼》(義大利) 。「在學校他們經常這樣教導我們:『像英雄一樣死去的人是光榮和偉大的『。在戰場上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光榮和不光榮、偉大與不偉大,他們就只是死了, 他們在工事里腐爛,連一句贊美的詩詞也沒得到。死亡只有在課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現實生活中,死亡是悲慘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還發出陣陣惡臭。」
10.《拯救大兵瑞恩》(美國),影片開始時的「諾曼底登陸」相當經典,作為一個二戰電影迷,可以錯過這部電影,但不應該錯過這部影片開頭的登陸部分,僅看這一部分也讓人熱血沸騰。
11.《決戰斯大林格勒》(德國),又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德軍的視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諸多戰爭中的敏感話題,如虐待戰俘、槍殺平民、搶掠民宅、誤殺戰友、視士兵為草芥、讓士兵充當炮灰、士兵的傷病和生活情感。
12.《血戰台兒庄》(中國),在網上常常看到影迷們找「關於二戰的電影」,後面還特產備註:「不要國產的」。雖說國產戰爭片確實不怎麼樣,但也不要太絕對,本片就相當不錯。
13.《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蘇聯),關於二戰的,經典。不過,想要看宏大、激烈的戰斗場面,這部電影就不是你想看的。
14.《血戰阿拉曼》(義大利)
2. 是小兵張嘎和雞毛信事件上扭轉了二次大戰
地道戰和武工隊並沒有將號稱世界第一單兵的日本百萬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呵呵,他們只是打敗了幾百日本兵而已,對於全局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決定性的作用。電影是為了表現那些無名英雄,自然有些藝術誇大。
另外,雖然我們中國是戰勝了日本,但日本的投降是全世界人民的功勞,不僅僅是中國的。當時中日戰爭正處於僵持階段,勝負未分,日本就主動撤退了,所以中國只是戰勝日本,但並沒有打敗日本。
還有,無論是小兵張嘎和雞毛信事件,地道戰和武工隊都只是在中國華北地區(現在的河北省)出現的,而在1945年初,日本在全中國總兵力只有100多萬。所以"小兵張嘎和雞毛信事件中戰勝了日本人,還以地道戰和武工隊將號稱世界第一單兵的日本百萬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我的解釋你看明白了嗎。
3. 有哪些二戰時期的電影,比如珍珠港,獵殺u571.之類的越多越好。
01、《莫斯科保衛戰》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02、《卡薩布蘭卡》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03、《巴頓將軍》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04、《鋼琴家》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06、《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07、《細細的紅線》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4. 戰爭中的孩子是怎樣生活的
戰爭中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每天提心吊膽,生怕被敵人抓去,打死,有一些小小年紀就拿槍了,家園被毀,父母和親人被奪去了生命,很可憐。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斯里蘭卡的叢林中,都可以見到被脅迫拿起武器的娃娃兵。他們挎著比自己還高的槍支,並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世界上沒有一場戰爭是由兒童發動的,但面對戰爭,兒童往往是最為脆弱的群體之一。
戰爭和沖突奪去了許多兒童的生命和肢體,使他們無法接受教育和獲得基本保健服務,並加重了貧困、飢餓和疾病。沖突同時迫使兒童們與父母分離,或者背井離鄉,目睹戰爭罪行,或淪為戰爭罪犯。
當戰火燃起時,孩子往往直接或間接地成為首當其沖的犧牲品。戰爭從許多方面改變他們的生活,即使他們沒有死亡或致殘,也可能淪為孤兒,或遭受綁架和強奸,或目睹親人死亡,或經受暴力和流浪的苦難,最終留下無法癒合的肢體和感情創傷。
與此同時,戰爭造成的社會破壞對兒童意味著失去教育和醫療等基本服務。在戰爭狀態下因失去教師和道路毀壞而造成的失學比比皆是。有時候,學校可能成為攻擊對象。在今年9月的俄羅斯聯邦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第一中學人質事件中,共有150多名少年兒童遇難。在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省,政府軍與分離主義武裝沖突不斷,殃及當地學校和兒童。僅2003年5月一個月間,當地就有460所學校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在尼泊爾,學校成為反政府武裝進行宣傳和招募新兵的場所,學校師生遭受攻擊和綁架的事件時有發生。
過去10年中,在戰火中蒙受苦難的兒童有增無減。盡管國際社會對這一問題日漸重視並採取了有關解救措施,但這形勢仍非常嚴峻,新沖突仍在發生。
大約9年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台了《反戰十點計劃》,敦促全世界關注和解決兒童遭受戰爭傷害的問題。如今,禁止讓兒童充當「炮灰」已經成為全球共識。2000年制定的《兒童權利公約有選擇性草案》將義務兵徵兵年齡上限從15周歲提高到18周歲,同時呼籲有關國家提高志願兵的年齡上限。在國際社會努力下,獅子山等國戰後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幫助娃娃兵坦陳自己的戰爭經歷,參與治療身心創傷的項目。作為應急措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還針對遭受戰爭傷害的兒童開辦心理治療項目。
國際法律文件的出台並不能完全解決娃娃兵問題。盡管戰亂地區有關各方作出不再招募兒童當兵的承諾,但在實際執行國際公約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與此同時,新的挑戰不斷顯現。近年來,戰爭中綁架兒童事件有上升趨勢,值得有關方面警惕。
此外,對於解除武裝的娃娃兵,還需要對他們進行連續幫助和關注,防止他們重操舊業,並順利地重新融入家庭、社區和社會。在基層開展促使娃娃兵重新融入社會的工作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反對招募兒童當兵的運動同樣重要。
當過兵的兒童常常被家人和常規教育機構拒之門外,尤其是如果他們曾經被迫進行過針對親朋和鄰居的暴力行動。此外,有關方面需要對有關社區和家庭進行教育,使他們為娃娃兵的回歸創造條件,同時提供心理和生理的醫治服務。為返回社會的娃娃兵提供包括識字、生存技巧和勞動技能在內的培訓也很重要。
5. 蘇聯小孩發現德軍是什麼電影
俄羅斯二戰電影《士兵/小兵/小戰士》
衛國戰爭期間,一名六歲小孩在家人被德軍槍殺後逃出了村子,被蘇聯紅軍偵察兵偶然發現並帶回團部,小男孩無意間發現德軍士兵為蘇軍立了大功。
6. 戰火無情人有情!細數10大經典戰爭電影都有哪些
雖然中國電影問題重重,戰爭片在電視劇領域,抗日神劇已經成為笑話的存在。但並不代表,中國並沒有好的戰爭電影。
第1:首推的《大決戰三部曲》
小成本戰爭片,《我不是王毛》和《捍衛者》也都非常不錯。
未來的國產戰爭片,最值得期待的,還是導演了《老炮兒》的導演管虎,執導的最新戰爭大片《八佰》,希望是中國戰爭片又一個高峰。
更多關於戰爭片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