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槍斃三個替罪法國電影

槍斃三個替罪法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5-08-05 05:58:04

1. 找一部致命阻擊電影

生死狙擊 2007
豆瓣評分7.5
別名: 狙擊手 / 狙擊生死線
演員: 馬克·沃爾伯格 凱特·瑪拉 邁克爾·佩納 丹尼·格洛弗 伊萊亞斯·科泰斯 羅娜·邁特拉
導演: 安東尼·福奎阿
地區: 美國
簡介: 這是一部諜中諜式的電影,不過主角換成了狙擊手。美國退役優秀狙擊手鮑勃(馬克·沃爾伯格 Mark Wahlberg 飾)正在阿肯色州享受退役後的休閑時光,不料,平地生波,他的前上司前來拜訪他,希望他能接受一項新的任務――在總統街頭演講那天充當隱形狙擊手暗中保護總統。雖然十萬分不情願,但禁不住上司的游說,鮑勃最終答應了。總統演講那天,鮑勃正在仔細觀察著四周情況時,突然會場遭到槍手襲擊,總統身邊的衣索比亞主教被殺。鮑勃被當成暗殺者遭遇警方追捕。心知成了替罪羔羊,鮑勃在身中兩槍的情況下奮力逃走了。鮑勃此時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出幕後的真凶,為自己洗刷罪名。

======================再推一部給你,也是狙擊電影====================
《兵臨城下》[電影] - 影片簡介

《兵臨城下》

在二次大戰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蘇兩軍對峙,成千上萬的士兵互相廝殺、屍橫遍野,傳奇性的俄國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憑著他神準的槍法,殲滅無數敵軍,他的響亮名號甚至傳到敵軍陣營,於是德軍派出最頂尖的神槍手科尼格上校和他一決高下,他們就在槍林彈雨中,展開一場個人的生死之戰。

雖然瓦西里百發百中的槍法令敵人聞之喪膽,但是他卻是一個行事低調性格內斂的軍人,一名蘇聯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認為這是宣傳蘇聯軍力的大好機會,於是把這名平實的士兵塑造成一名民族英雄,這時蘇聯紅軍連連敗退,德軍即將攻佔斯大林格勒,到時候蘇聯便會瓦解,於是斯大林親自派赫魯曉夫到斯大林格勒指揮大局。

由於丹尼洛夫成功地塑造出瓦西里的英雄形象,因此大大地提升了蘇俄全體軍民同胞的士氣,並激發了他們高昂的鬥志,但是後來丹尼洛夫卻對他一手塑造出的英雄產生妒意,更糟的是,他們兩人竟然同時愛上一名在戰場上和男同胞出生入死的女軍官坦妮婭。

這時候瓦西里的名號越傳越響亮,他的威名甚至在德軍陣營中也是人人皆知,狙擊手科尼格上校追殺他,而就在千軍萬馬之中,這兩大神槍手展開了一場搏命殊死戰。

《兵臨城下》劇情介紹:
瓦西里.澤索夫(裘德.洛)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與此同時黨代表達尼洛夫也向瓦西里的愛人——女狙擊兵塔妮婭(瑞切爾.薇茲)發起了「進攻」,一時間瓦西里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高手過招,最忌心浮氣躁,對於狙擊手來說,錯誤永遠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 「整個早上都在等,為的是不讓瞄準鏡的反光暴露位置……太陽轉過去了,對面的掩體後隱約有閃光,難道狙擊手就在後面,難道是偽裝……子彈穿透了鋼盔……有人在慘叫……是圈套!槍響了……」
影片《兵臨城下》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該書的英文全名是Enemy at the Gate: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主人公瓦西里·澤索夫在現實中確有其人,瓦西里的原型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因此,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在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

片中澤索夫和康尼之間的決斗完全是虛構的。根據現代研究還沒有發現任何有關這場戰斗的證據。盡管沒有證據以及文字記載作證,但是在俄羅斯軍隊中始終流傳這樣的一個故事(由此也許可以推測這就是俄軍內部編造的傳聞由此來激勵俄軍士兵的鬥志)。在戰斗中喪命的德國人是納粹黨衛軍狙擊兵海因茲·托爾瓦德上校。德國人不願承認自己的高級將領遇害,於是對外宣稱在戰斗中被打死的士兵叫康尼。而根據澤索夫本人的說法,他在死者身上找到的身份證明則是托爾瓦德。

電影在法國巴黎上映之際,宣傳海報上打出的片名是「斯大林格勒」。
現實生活總是天意弄人,瓦西里和塔妮婭並沒有像電影一樣有情人終成眷屬:戰爭結束之後,彼此都以為對方已經犧牲。多年之後,塔妮婭終於知道舊情人還活著,非常不幸的是,他剛結婚不久。

影片耗資達到9千5百萬美元,成為當時英國乃至歐洲影史上投資最高的一部電影。

2. 請問有什麼西方臭名昭著的大惡棍

開膛手傑克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於倫敦東區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殺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兇手代稱。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寫信至相關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其大膽的犯案手法,又經媒體一再渲染而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

阿爾·卡彭
綽號芝加哥王. 這座美國第二大城市迅速取代新奧爾良成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阿爾·卡彭,是黑手黨「暴徒時代」當仁不讓的標志。
那場載入史冊的屠殺始於1924年2月14日,一個充滿著玫瑰花香和情人熱吻的日子。下午4點,卡彭和他的手下身著警服,沖進一座汽車房。裡面的人沒有反抗,老老實實地靠牆站成一排等待搜查。但是他們等到的卻是一陣瘋狂掃射,空氣里彌漫著火葯和鮮血的味道。14人當場斃命,包括控制城北的教父「甲殼蟲」莫蘭。接下來的日子裡,一個又一個的對手死在卡彭槍下。除了手槍、沖鋒槍等常規武器外,卡彭甚至動用了手榴彈和重型機關槍。
連續10個月清洗行動的成功,全仰仗卡彭的新發明——「G2」小組。這是一個負責搜集情報、進行間諜和反間諜的行動部門。全芝加哥的理發師、酒吧侍者、旅館服務生、飯店守門人、計程車司機、擦皮鞋的,甚至要飯的,都知道一個特殊的電話號碼。卡彭能夠又快又狠又准、例無虛發地清除對手,「G2」小組居功至偉。
卡彭時代的黑手黨徒風衣下藏著沖鋒槍,火並時用手榴彈開路,強硬殘忍的作風令其他黑幫膽寒。卡彭親手幹掉的不下百人,僥幸躲過的伏擊至少百次。卡彭不是西西里人,他出生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但是,當卡彭在10個月內連續幹掉322個對手之後,他就升級為第一個非西西里裔的黑手黨教父。

黑鬍子海盜. 愛德華 蒂奇,1680年出生於英國,十幾歲時他便登上一條英國海盜船當了一個小海盜,這條海盜船擁有英國政府頒發的私掠許可證,因此可以在英國政府庇護下攻擊和掠奪敵對國家的商船。這個十八世紀初活躍在加勒比海的海盜頭子今天在西方彷彿已是海盜的形象代言人。但實際上,黑鬍子劫掠的商船數遠不及他同時期的大海盜巴塞羅繆 羅伯茨,他積累的財富也根本比不上早他一百多年的皇家海盜德雷克.

弗蘭克•盧卡斯,1960到70年代美國紐約最重要的黑幫頭目之一,是一名非常有傳奇色彩的罪犯,擁有著多重的身份,包括海洛因走私犯、居家好男「黑人教父」弗蘭克·盧卡斯人、殺手、民間領袖等,電影《美國黑幫》就是根據他的事跡改編的。但聽過他名字的普通人不算多,相比之下他的手下名氣比弗蘭克要大很多。原因很簡單,弗蘭克•盧卡斯相當低調,是個又有頭腦又沉得住氣的頭目。而且,一直以民眾領袖姿態出現的弗蘭克,很多時候給人的印象都是慈善家而不是黑幫老大。
但實際上,盧卡斯是「鄉村男孩」的領袖。「鄉村男孩」是紐約黑人住宅區一個兇狠的販毒團伙,控制著東南亞到紐約的絕大多數海洛因交易。盡管盧卡斯只有初中文化,但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他建立了獨特的毒品交易方式。據當時越戰中的美國士兵透露,盧卡斯的這些毒品是在越南叢林中交易得到的。為了將毒品運到美國本土,他把毒品藏在裝有士兵屍體的棺材中,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屍體運輸」方式。盧卡斯曾自我炫耀地稱,街頭販賣毒品讓他聚斂了大量的錢財,他每天可以賺取100萬美元。有些錢甚至被藏在弗朗辛的玩具娃娃和家裡的滾筒烘衣機中。

John C. Lester、John B. Kennedy、James R. Crowe、Frank O. McCord、Richard R. Reed及J. Calvin Jones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 這六個失落的南方軍隊老兵在田納西州普拉斯基成立三K黨. 在其發展初期,三K黨的目標是在美國南部恢復民主黨的勢力,並反對由聯邦軍隊在南方強制實行的改善舊有黑人奴隸待遇的政策。這個組織經常通過暴力來達成目的。三K黨在全國擁有55萬男性成員,而且能夠在5天內召集4萬三K黨員。

查理·盧西安諾 Charlie 'Lucky' Luciano1898年-1962年,美國知名罪犯、黑幫大哥(被稱為美國「現代有組織犯罪之父」)、娛樂界大亨,義大利裔美國人,江湖綽號人稱Lucky福星盧西安諾,美國芝加哥地下市長艾爾·卡彭是他表弟;盧西安諾帶領一名義大利友人、兩名猶太人會計師共四人共同創造沙漠奇跡拉斯維加斯開基祖師爺。1933年,集合全美國24大黑幫,主持召開美國第一屆黑手黨全國代表大會,奠定美國黑手黨此後50年繁榮.

約翰·赫伯特·迪林傑(John Herbert Dillinger,1903年6月22日-1934年7月22日),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活躍於美國中西部的銀行搶匪。他是一個十分危險的罪犯,曾被指控對數名警官的死亡有關,組織過對至少24家銀行和4家警察局的搶劫,還曾兩度越獄。但是當時人們卻十分尊崇他,認為他是現代的羅賓漢。[1]其發跡和成名主要是因為當時大蕭條的社會背景,同時期的邦妮和克萊德,凱特·巴克中文維基網路未有凱特·巴克頁面,可參考英語維基網路的對應頁面Ma Barker。(人稱「巴克媽媽」,Kate "Ma" Barker)等罪犯也都受到了媒體的關注。這些罪犯的猖獗活動推動了聯邦調查局的發展與完善。
1934年7月22日,迪林傑在芝加哥的傳奇劇院門口被擊斃。但由於他震驚世人的犯罪行為,在死後仍不時被人提及,尤其是他的越獄和搶劫事跡,已經成為了都會傳奇。

齊亞德·賈拉(Ziad Jarrah, 1975年5月11日-2001年9月11日)是美國九一一事件中的劫機犯之一,一般認為9月11日當天聯合航空93號班機被劫機後,他充當飛機的機師,並曾試圖把飛機撞向美國國會大廈。

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Joseph Raymond McCarthy,1908年-1957年)),美國政治家,美國共和黨人,狂熱極端的反共產主義者。 1946年他依靠反共觀點當選為參議員,任參議員期間,經常發表攻擊共產黨的演說. 在全美國清理共產黨製造的影響,指揮調查委員會調查美國民主黨成員以及他的政敵、對他有意見的新聞人物,不少人被撤職、逮捕甚至被處死。後來他在軍隊中搞忠誠調查,引致艾森豪威爾的不滿。1954年,參議院通過法案譴責麥卡錫的政治迫害行為。

邦妮·派克 (Bonnie Parker, 1910年10月1日-1934年5月23日) 和克萊德·巴羅 (Clyde Barrow, 1909年3月24日-1934年5月23日) 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鴛鴦大盜,1930年代在美國中部犯下多起搶案,其中克萊德至少殺害了9名警察。1934年5月23日,兩人被路易斯安那州警方埋伏並射殺身亡。

黃道十二宮殺手(Zodiac killer,又譯黃道星座殺手、黃道殺人魔,以下簡稱黃道帶殺手)是一名於60年代晚期在美國加州北部犯下多起兇案的連續殺人犯。直至1974年為止,他寄送了許多封以挑釁為主的信件給媒體,並在其中署名。信件中包含了四道密碼或經過加密的內容,目前仍有三道密碼未被解開。
已知黃道帶殺手於1968年12月至1969年10月期間在本尼西亞、瓦里荷、伯耶薩湖和舊金山殺害五人。目標是介於16歲至29歲的四名男性和三名女性。此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兇殺案被認為可能是黃道帶殺手所為,但並沒有決定性的證據。
舊金山警察部門在2004年4月一度將此調查案標示為「閑置」(inactive),之後在2007年3月前的某個時間點將此案重新開啟。目前這個案件仍然開放調查。
目前最具嫌疑者為Jack Tarrance。

尼克·李森(Nick Leeson,1967年2月25日—),是一個英國的投資交易員。他的交易行為導致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投資銀行 - 霸菱銀行倒閉。
李森秘密地開始於1992年做投機買賣,雖然只有很粗略但是仍然是易辨的追蹤紀錄。回溯的發生開始是在1995年1月16日,當李森在新加坡和東京股市交易市場為衍生性證券投資了賣出跨式(又稱賣出鞍式,,short straddle,放空交易的一種),整夜主要都在打賭股市的指數不會移動。然而,在1月17日發生了神戶地震,把整個亞洲股市都打亂了,且李森的投資也跟隨著這些股市遭殃。李森企圖回復他的損失,而作了一系列越來越多高風險的新投資,這次打賭日經會從下跌中快速地回復回來,但是這些都無法實現且他只有繼續地往下挖掘更深的洞。李森最後到達了14億美金的損失,也就是兩倍於銀行可以交易的資本,導致銀行在發現之後便倒閉了。
李森逃到馬來西亞,汶萊,最後到德國之後被逮捕,並且於1995年3月2日引渡到新加坡。而他有起初的賣出跨式的授權,盡管某些觀察家對於銀行自己有缺陷的審核制度和風險管理慣例給了很多的責備,但他對於有關交易行為之風險和損失的量級來欺騙上級的詐欺行為被起訴。判決宣判他必須在新加坡監獄關六年半,最後在1999年被釋放出來,被診斷檢查出罹患結腸癌。
李森回到英國並且發行他的傳記"Rogue Trader"(中譯:《A錢大玩家》)詳細描述他的行為。這本書後來以同樣的名字拍成電影,由 伊萬·麥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和安娜·弗瑞爾(Anna Friel)主演。

傑克·雪柏德(英語:Jack Sheppard,1702年3月4日-1724年11月16日),倫敦十八世紀早期惡名昭彰的英國強盜、破門盜竊者與小偷。雪柏德生於窮苦人家,跟著木匠做學徒,但於1723年,離訓練完成僅剩一年多之際,犯下了竊盜與搶劫案。他在1724年被拘捕並監禁了五次,但成功逃獄四次,讓他成了人人皆知的公眾人物,而在低下階層大受歡迎。最後,雪柏德遭到逮捕、定罪,於泰伯恩處以絞刑,結束了他二年不到的短暫犯罪生涯。知名「盜賊將軍」強納生·威德對雪柏德的無力控制,以及雪柏德的同行,「藍膚」約瑟夫·布雷克下手傷害威德的事,讓威德勢力垮台。

艾德·蓋恩(Edward Theodore Gein,愛德華·西奧多·蓋恩,小名艾德Ed)(1906年8月27日-1984年7月26日)是美國最有名的連環殺手之一。雖然他"只"犯了三起謀殺,但他對其受害者的所作所為卻震驚了整個世界。他犯了謀殺、毀屍、盜墓、食人和戀屍癖等罪。
警方在1957年11月16日開始調查雜貨店主Bernice Worden失蹤一案,他們懷疑蓋恩牽涉此案。警方進入他的房子,他們在廚房發現了店主的屍體。另外他們在卧室發現一顆頭顱,人皮做的燈罩和椅子、頭骨做成的湯碗、被當作麵包來烤的人心、嘴唇做成的項鏈、陰道和乳房做成的背心(這是他儀式用的)、乳頭做成的皮帶以及著名的木乃伊人皮面具。警方家中搜出了約15具女性屍體(不確定、因為屍體已被肢解),但艾德只主張從墳墓中挖出8具屍體。在詢問之下,艾德很大方的便承認最近自己曾經挖過墓,並將一個剛葬不久的中年女性屍體帶回家,並用他們的皮來做手工藝品。在更深入的質詢下,艾德也承認謀殺了一位1954年失蹤的酒店職員Mary Hogan。

強納生·威德(Jonathan Wild,1683年-1725年5月24日),在18世紀,倫敦最有名的罪犯——甚至英國。他發明的手段令他控制了該年代最成功的一幫賊。他控制了出版行業,再配上社會的恐懼,令他成為1720年代民眾最愛戴的人物。可惜當東窗事發,其罪惡揭發時,民眾的愛變了對他的仇恨。他死後,成為了赤裸裸的貪污和偽善的符號。

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Pablo Emilio Escobar Gaviria,1949年1月12日-1993年12月2日),哥倫比亞大毒梟,也是史上最大的毒販。他靠偷運可卡因進美國境內致富,其資產總值更可打入全球富豪榜,在1989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中,埃斯科瓦爾排名全球第七。
埃斯科瓦爾的犯罪是從少年時代開始的,他最先把別人的墓碑拆掉變賣,後於麥德林(Medellín)市當汽車銷售員期間成為了偷車賊。至1970年代,他開始建立其毒品王國。
在1980年代期間,埃斯科瓦爾的毒品集團麥德林集團已控制多個鄰近國家毒品市場,主要為美洲國家,包括墨西哥、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原料則從秘魯和玻利維亞采購。據說其集團的毒品遠至亞洲國家也能找到。
為逃避法律的制裁,埃斯科瓦爾以巨款收買了多名政府官員、法官和政治人物。同時,他也是一名總統候選人被刺殺的幕後黑手。
在美國和哥倫比亞政府把埃斯科瓦爾視為眼中釘的同時,麥德林市的人民把他視為英雄。埃斯科瓦爾熱愛體育,出錢為該市興建棒球場,以及贊助多支球隊。他也會以金錢和禮物扶助貧民,儼如一名大慈善家,因此有不少人甘願幫助埃斯科瓦爾逃避追捕。
埃斯科瓦爾在一次被捕後,被關進了私人監獄。及後由於他害怕會被引渡到美國受審,他於1992年7月22日成功逃獄。
1992年,哥倫比亞警方成立了一支特別行動組,目的是要追蹤、逮捕或殺死埃斯科瓦爾。
1993年12月2日,埃斯科瓦爾終被軍方擊斃,其恐怖時代終於過去。

科林·皮奇福克(Colin Pitchfork,1961年-,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是第一位因DNA指紋分析證據而遭逮捕定罪的嫌疑犯。皮區福克分別於1983年11月21日以及1989年7月31日,強奸並謀殺了兩名女孩,之後又於1990年7月26日,殺害了一名農夫。他在1991年9月19日被逮捕,並於1992年4月2日承認罪行,判處無期徒刑。

哈羅德·希普曼(英文:Harold Shipman,1946年1月14日-2004年1月13日)是英國家庭醫生、連環殺手。
在2000年1月31日,希普曼被英國法庭判處終生監禁,並被法官提議永不釋放。兩年後,英國內政大臣大衛·布倫基特(David Blunkett)接納法官的建議。2004年1月13日在獄中吊頸自殺身亡。
法庭審訊後,英國醫師協會(當時主席:德姆·珍納特·史密斯Dame Janet Smith)指有足夠證據證明希普曼殺了215個人,其中80%為女性。最年幼的的受害者是41歲的彼德·劉易斯(Peter Lewis)。但有非官方估計他共殺了250人。

納森·李奧波德(Nathan Freudenthal Leopold, Jr.,1904年11月19日-1971年8月30日)、李察·勒伯(Richard A. Loeb,1905年6月11日-1936年1月28日)於1924年因綁票謀殺一名14歲的少年而被捕。
年僅18歲的勒伯是密歇根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畢業生,即將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相貌英俊的他研究歷史學、酷嗜偵探小說,對「謀殺的藝術」饒有興趣,並希望能有機會實踐完美的謀殺。

李奧波德與勒伯在芝加哥大學認識。李奧波德同意成為勒伯實踐犯罪藝術的合夥人——只要勒伯願意和他成為性伴侶(李奧波德可能有受虐癖,之前有過女友,也與兩名少年男性發生過性行為。但他後來曾表示,寧可上絞刑架,也不願被檢查他的醫生宣稱是同性戀者)。他們從盜竊開始,策劃一次比一次嚴重的罪行,並逍遙法外。他們的犯罪藝術創作最後以冷血的綁票謀殺達到高潮——並結束。

他們鎖定勒伯認識的少年Bobby Franks,將他騙上他們租來的車子,在車上將其刺殺,用鹽酸破壞屍體外觀,棄屍於一處沼澤地附近的地下排水洞,死者衣服焚毀。李奧波德與勒伯將Bobby Franks失蹤布置成一起綁票案。然而富裕的他們擄人勒贖並不為了錢財,只為了實驗完美謀殺的創作過程,以及菁英份子可以宰制他人生命的權柄。
兩人東窗事發的原因,起先在於屍體過早被發現,再來附近又發現了李奧波德的眼鏡,因為眼鏡上那種昂貴的鉸鏈裝置,全芝加哥只有包括李奧波德在內的3人擁有,此時勒伯仍辯稱他們當晚在一起,駕駛李奧波德的車去獵鳥時遺失。很不巧的是,李奧波德的私家司機,在未知會李奧波德的情形下,當晚將他的車送修。兩人的不在場證明破滅,先是勒伯、再來是李奧波德認罪。
李奧波德與勒伯案受到萬方矚目,是最早在美國被稱為「世紀犯罪」的重大刑事案件之一。兩人的辯護律師是名滿全國的克拉倫斯·達羅,他一向以反對死刑著稱,對尼采哲學也有涉獵。達羅最後成功的使兩名未滿20歲的被告從檢方(還有輿論)求處的絞刑,到最後被判無期徒刑(謀殺)加上99年有期徒刑(綁票)。

H.H.賀姆斯(英文:H. H. Holmes,1860年5月16日-1896年5月7日)別名為哈里‧霍華德‧賀姆斯博士,是美國200兩百件失蹤/死亡與他有關。
自稱為葯劑師的他在芝加哥舉行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期間興建了一間名為「博覽會旅館」,其低廉的房租吸引了許多年輕女性入住,但這座建築物充滿了密道與小隔間,等到這些人發覺有問題後,他們早已在這迷失了方向。而賀姆斯會把受害者困在這里進行著折磨,並且把他們殘酷的殺害。而他殺害的受害者中大部份是金發的女性。
自博覽會結束之後,賀姆斯結束了旅館的生意,但沒有結束其罪行。終於在1895年被警方逮捕,而在隔年5月7日荷姆斯就被處以絞刑。

巴托里伯爵夫人(Báthory Erzsébet,1560年8月7日?-1614年8月21日):巴托里伯爵夫人是匈牙利的伯爵夫人,來自於著名的巴托里的家族,是一個保衛匈牙利不受土耳其人侵略的知名家族,但她同時也是歷史上殺人數量最多的女性連環殺人犯,被冠名為「血腥伯爵夫人」、「德古拉伯爵夫人」、「恰赫季斯血腥夫人」等稱號。
巴托里伯爵夫人一開始的目標都是附近的農女,由於城堡內的傭人待遇很好,所以不少的少女就被吸引到城堡內工作。後來她的目標轉移到來城堡里學禮儀的少女,大部分都是被父母送到城堡內來學上流社會禮儀。

虐待的方式包括了:長期的毆打致死、火燒手、臉、下體、切斷手、將身體的肉咬下、冷死、餓死、以及性虐待。而且發生的地點不只在她的城堡內,也會在她還有他先生名下的房子內。也據說也有人會提供少女給她。

雖然有80人有被證實死在巴托里伯爵夫人手下,但是她從未被正式的起訴審問,而是直接關在恰赫季斯堡固定的幾間房間里直到死亡。當時的匈牙利國王有命令人將她召喚到宮里審判,但是一直是毫無進展。在4年之後,1614年8月21日,巴托里伯爵夫人被人發現時早已死亡,有很多餐的食物都沒有動,所以真正的死亡日期不明。她的遺體原本是要安葬在恰赫季斯的墓園里,但由於居民的強烈反對,所以後來轉移到位於匈牙利奈局夕德的家族地下墳窟安置。

瑪莉瑪德蓮·瑪格莉特·德奧貝(Marie-Madeleine-Marguerite d'Aubray,Marquise de Brinvilliers),是一位法國連環殺手。因為用毒葯毒死四位家人包括父親、一位兄弟與兩個姊妹以爭遺產,所以被警方人員逮捕,還有人報警說她在醫院探院的同時下毒毒死無辜的病人。
她的情夫Godin de Sainte-Croix跟她是共犯。被抓之後她被判水刑,連續喝下16品脫的水後被斬首並被炮烙;情夫被放逐出境。

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1934年11月12日-),美國殺人犯,1960年代後期在加州帶領一群仰慕他的追隨者,組成一個殺人集團「Manson family」,瘋狂作案,其中他們最有名的一宗案件是在1969年殘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身孕八個月的妻子沙倫·泰特(Sharon Tate)。1971年在加州接受審判,曼森與他的三名女性手下都被判死刑,翌年,加州通過法案廢除死刑,對他們四人的判決也自動減為終身監禁。

3. 請介紹幾部二戰經典影片

最震撼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最難忘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最傷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最悲情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最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實

《最長的一天》美國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0435431.html?fr=qrl3

4. 有誰能給我介紹一些經典的關於二戰的片子嗎越多越好!

二戰經典電影及海報

《巴頓將軍》:兩部回憶錄描述出的傳奇英雄《巴頓將軍》
英文片名:《Patton: Lust for Glory》
出品時間:1970年
導演: 富蘭克林·J·沙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編劇:弗朗西斯·科波拉
主演:喬治·C·斯科特
影片簡介:
《巴頓將軍》根據《巴頓:磨難與勝利》和《一個士兵的故事》兩部回憶錄改編,影片以傳記的形式描繪了巴頓將軍的傳奇經歷。
該編劇是當時年僅30歲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並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在二戰期間曾以海軍中隊長的身份參加了巴頓指揮的西西里島登陸戰,這種特殊經歷使他在影片處理上顯得游刃有餘。
扮演巴頓的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稱經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這位桀驁不遜、威嚴傲慢的傳奇將軍。盡管奧斯卡將影帝桂冠授予了喬治·斯科特,可這位性格古怪的「銀幕巴頓」卻毫不買帳,不但拒絕到場領獎(他是奧斯卡歷史第一個拒絕領獎的人),還特別發表聲明以表達自己對奧斯卡的蔑視:「奧斯卡頒獎典禮是一場兩小時的肉食動物的表演……讓演員們彼此競爭,實乃墮落的表現。」
該片曾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

《中途島戰役》 片 類:經典戰爭
對 白:英文原音/中文字幕
主演:奧斯卡影帝 查爾頓.赫斯頓 (Charlton Heston)
奧斯卡影帝 亨利.方達(Henry Fonda)
導演:傑克.斯米特

本片是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之一,劇情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在當年的一批同類電影之中,以傳統戰爭片風格處理的本片不算是很突出之作,編劇刻意加入美國將軍之子愛上日本女孩的通俗劇情節也相對比較平庸,但超級明星陣容卻可以令今天的觀眾重睹上一代巨星風采,而海戰的場面也實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942年5月5日,日本城鄉到處是成群結隊的人群。他們舉著色彩鮮艷的鯉魚旗和風箏,在慶祝一年一度的「男孩節」。東京帝國參謀本部選擇這個吉日,頒布了海軍第十八號命令,批准了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進攻中途島的計劃。
中途島是太平洋中一個環狀的珊瑚島,距東京2500英里,距美國夏威夷群島不到1000英里,是美國重要的航空基地。山本主張進攻並佔領中途島,是想把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殘存的太平洋艦隊,引誘到中途島,然後一舉加以殲滅。
日本聯合艦隊有近200艘艦只,其中戰列艦11艘,航空母艦8艘,航空母艦上載有700架飛機。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由於5個月前在珍珠港戰役中受到重創,只能集中3艘航空母艦、7艘重巡洋艦和17艘驅逐艦。
但是山本在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有些得意忘形,在這次進攻中途島戰役部署中,忘記了海軍應集中力量的原則,把他的艦隊,分成了6支小艦隊,這就削弱了自己的優勢。特別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作戰情報處事先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對日本這次進攻的目標、時間、戰斗部署的細節,早已了如指掌。
早在5月中旬,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作戰情報處,在截獲日本的電報中,發現了「AF」一詞,引起了情報人員的注意。到了5月20日,他們又截收到一份電報,內容是日本聯合艦隊給各部隊下達的作戰計劃。裡面多次提到「AF」,看來「AF」好像指的是一個地方。經過分析,作戰情報處認為可能是指中途島。但這個情報到底准確不準確呢?
作戰情報處的羅徹福特海軍中校苦思苦想,最後想出了一個能證明「AF」指的就是中途島的計策。他通過潛艇電報系統向中途島發出指示,要守島的指揮官用普通英文發出緊急無線電報,說中途島上的供水蒸餾塔壞了。又由第十四海區司令官布洛克海軍少將立即回電說,有一艘供水船正前往該島緊急供水。這個計策果然很靈,不出24小時,作戰情報處就截獲日本從威台島的電台發出的密電,上面說「AF」顯然缺水。
接著日方又在密電中發出命令,要部隊多帶水。
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立即制訂了對付山本五十六的作戰計劃。要求避免同優勢之敵進行正面對抗,必須以消耗戰來削弱敵人的兵力,用潛艇和轟炸機襲擊各個孤立之敵。尼米茲下令,利用情報優勢來彌補數量上的劣勢,以便集中力量挫敗日本突擊進攻部隊。為了保證美國的航空母艦在合適的時間到達合適的地點,尼米茲命令作戰情報處必須提供「AF」行動的准確時間。可是經過三天三夜緊張的破譯,隱藏在這些密碼中的關鍵的日期還是沒有解開。5月24日,在尼米茲召集的作戰會議上,頭天晚上忙了一個通宵,為破譯日軍難以對付的5位數密碼絞盡了腦汁的羅徹福特,雙眼布滿血絲,精疲力盡但又神氣十足地報告:6月4日,日本艦載機攻擊部隊將襲擊中途島。他們將從西北方向來,方位325°。在離中途島175英里處,他們將被我方發現,時間是中途島時間6時。
1942年6月1日,日本聯合艦隊全部出動了。這天,陰雲密布,掩護著日艦向東駛去。從塞班島起航的士兵,深信他們一定會佔領中途島。
他們囑咐留在島上的人,如果收到他們的家信,就請轉寄「日出之島」——這是日本給即將佔領的中途島起的新名字。而山本五十六在出發前,曾經寫信給他的情婦說:「現在已經到了關鍵時刻。」至於他一手策劃的這場決戰,他在信中卻含糊其詞地說:「我對它並不抱多大的期望。」這同他在部下面前那種信心十足的勁頭形成鮮明的對照。
山本的決戰計劃一開始就亂了套。前往珍珠港攔截美國艦隊的13艘潛艇晚到了一天,而兩支美國特快艦隊,根據日方密電中進攻的時間表,早已從珍珠港出動,正悄悄駛往中途島海域,進入有利的位置。
6月3日,日本各艦隊進入進攻位置,山本等人這時所得的情報是,在這個海域里沒有美國航空母艦,它們都遠在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
其實,這是中了美國人假情報的計。
4日清晨,負責主攻的日本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命令「赤誠」、「加賀」、「飛龍」、「蒼龍」四艘航空母艦上的108架飛機立即出動,去襲擊中途島。這時島上的119架美國飛機,由於事先得到了情報,都升空迎戰和逃避轟炸。
在第一批飛機離開母艦後,南雲忠一又命令第二批飛機升到甲板,裝上魚雷,准備去襲擊美軍軍艦。這時候,第一批轟炸中途島的日機指揮官返航,報告要求對中途島進行第二次轟炸。於是,南雲忠一又命令士兵卸下魚雷,換上炸彈。頓時,甲板上忙得不可開交。就在此刻,日本偵察機報告,發現10艘美艦正位於東北200英里處。這個消息,使南雲忠一大吃一驚,因為他知道,這么大的艦隊,至少擁有一艘航空母艦。
於是南雲忠一又下令甲板上的飛機,改去襲擊美艦。這樣又要卸下炸彈,裝上魚雷。恰巧又碰上第一批轟炸中途島的飛機歸來,而第二批飛機又停在甲板上,使它們無處降落。南雲忠一又下令把飛行甲板騰出,讓返航的飛機降落。
戰機貽誤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從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直撲「赤誠」、「加賀」和「蒼龍」,炸彈呼嘯而下。這8艘大型航空母艦中彈後,立即引起艦上飛機起火和堆在甲板上的炸彈連續爆炸。霎時間,彈片橫飛,穿過甲板,又在艦體深處引起爆炸,機艙破壞,艦舵失靈。甲板上許多飛機不是燒毀,就是落海。不久,這三隻龐然大物就變成一堆堆廢鐵,沉入到太平洋中。
南雲忠一正在旗艦「赤誠號」上指揮,眼前這一切使他呆若木雞。在部下的催促下,他離開正在燃燒的旗艦,轉移到一艘巡洋艦上,向山本五十六報告。這時候,山本正威風凜凜地坐在他的旗艦「大和號」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慘敗的消息,使他的胃劇烈地疼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棍,命令所有的艦隊向他集中,企圖誘使美國艦隊繼續西進,想用他的艦隊猛烈的炮火摧毀美國艦隊。但是美艦指揮官識破了山本的計劃,沒有上當。
6月4日中午,倖存的「飛龍號」航空母艦,派出飛機,把美國航空母艦「約克頓號」炸成重傷,而美國艦隊飛機很快又報了仇,把「飛龍號」炸沉。
日方敗局已定。5日凌晨,山本發出命令:「取消佔領中途島的行動!」
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的慘敗,使它喪失了4艘航空母艦、一艘重巡洋艦、234架飛機、幾百名海軍飛行員和2200名水兵。東京參謀本部為了掩蓋他們慘重的失敗,6月10日在電台播放響亮的海軍進行曲之後,宣稱這次戰斗後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的最強國」。4天之後,當聯合艦隊返回駐地時,東京還舉行了燈籠遊行,慶祝這次「勝利」。
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慶祝會上,尼米茲海軍上將派自己的車去接作戰情報處羅徹福特海軍中校。這位平時不修邊幅的青年軍官,由於換衣服的時間太長,當他趕到會場的時候,香檳酒都喝光了。尼米茲當著他的全體部下的面,誇獎羅徹福特,說:「中途島的勝利主要功勞應歸於這位軍官。」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個轉折點。美國海軍總司令金海軍上將說:「中途島戰斗是日本海軍三百五十年以來的第一次決定性的敗仗。它結束了日本的長期攻勢,恢復了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均勢。」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就每況愈下了。

《大不列顛之戰》 英文片名:《Battle Of Britain》
出品時間:1969年
導演:Guy Hamilton
主演:邁克爾·凱恩 肯尼思·莫爾 勞倫斯·奧立弗
影片簡介:

影片以紀實的風格展現了二戰中盟軍自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德軍空襲英國的戰爭場面。片中戰機空襲漫天陰霾的場景拍攝得壯觀而逼真,加之英國影壇群英紛紛加盟此片,使影片的故事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1944年6月6日,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下令執行諾曼底登陸。聯軍的反攻,標志著德國納粹對歐洲統治的結束。由超過三百萬人力、一萬一千部飛機及四千艘船隻組成全規模最強大的艦隊向諾曼底進軍…… 該影片來源於263mov.com
這部電影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桂河大橋》 英文標題:《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導演:戴維·里恩 (David Lean)
出品時間:1957年
影片簡介:
劇情描述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上校尼柯遜率領的六百官兵在新加坡被俘,日軍將他們運往緬甸叢林中的戰俘營囚禁,並逼令他們在該營所在的桂河建築一座橋梁,藉以接通曼谷與仰光之間的鐵路運輸。尼柯遜根據日內瓦條約堅拒軍官從事勞動工作,被單獨囚禁在暗室仍不屈服。營長齋藤大佐逼於無奈退了一步,讓尼柯遜取回對手下的指揮權,豈料當英國士兵將橋築好時,從戰俘營逃出的美軍少校希斯卻奉命回來突擊炸橋……
此片是極為出色的反戰影片之一,更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七項大獎

《虎!虎!虎!》 英文片名:《Tora! Tora! Tora!》
出品時間:1970年
導演:理查德·弗萊舍 (Richard Fleischer)
影片簡介:
本片由美國與日本電影界合拍,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與其它大型戰爭片不同,本片並沒有強大的戲劇性和視覺沖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了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拍得宏大逼真,更因此榮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隆美爾傳》 英文標題:《The Desert Fox》<br />
導演:亨利·哈撒韋(Henry Hathaway<br />
<br />
主演:詹姆斯·梅森<br />
出品時間:1951年<br />
影片簡介:<br />
有「沙漠之狐」稱號的艾爾溫·隆美爾(Rommel)將軍,是軸心國北非軍團的主帥,他所率領的北非軍團令同盟國備感困擾。1942年6月的利比亞圖卜魯克(Tobruk)戰役,德軍以15000名的弱勢俘虜了33000名英軍,更使隆美爾聲名大噪。英美同意聯合進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Montgomery)率領比德軍多五倍的坦克車於1943年5月在大沙漠進行摧毀性的決戰。此時,隆美爾知道希特勒(Hilter)的氣數已盡,個人無力可回天,返回德國,在聯軍保證其家人生命安全之下自殺。但由於影片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頗受爭議。

《戰場》 英文片名:《Battleground》
導演:威廉·A·韋爾曼 (William·A·Wellman)
出品時間:1949年
影片簡介:
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 (Bastogne)發生遭遇戰的故事。當時,德軍元帥馮德倫斯特企圖在歐洲的西部戰線進行最後一次大反撲,不料在巴斯涅鎮被美國空降步兵師奮勇阻截下來。德軍包圍小鎮,脅逼美軍投降,但美軍寧死不屈,終於獲得最後勝利。
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坦克大決戰》 英文片名:《Battle Of The Bulge》
出品時間:1965年

導演:肯·安納金 (Ken Annakin)
主演:羅伯特·肖 亨利·方達
影片簡介:
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與德軍的一場坦克大戰,德軍企圖在聖誕前夕對盟軍作全面反擊,但計劃功敗垂成,被盟軍的凱晨將軍發現,因而雙方發生殊死戰。影片具有很強的戰爭氣勢,同時又保留了相當的娛樂性。

《最漫長的一日》: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最漫長的一日》
英文片名:《The Longest Day》
出品時間:1962年
導演:安德魯·馬頓 (Andrew Marton)
主演:約翰·韋恩 亨利·方達
影片簡介:
《最漫長的一天》以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不同的視角,展現了諾曼底登陸戰時盟軍對盤踞歐洲的納粹發起進攻的情形,不但大事件敘述平實逼真,而且從將軍到士兵一系列人物也刻畫得栩栩如生。由此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影片也讓人們認識到戰爭不是簡單的武力征服,不是僥幸的死亡游戲,而是殘酷無比的智與勇的搏鬥。

《辛德勒名單》:用閃光的人性震撼全世界《辛德勒名單》
英文片名:《Schindler's List》
出品時間:1993年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
本·金斯基
拉爾夫·芬尼斯
影片簡介:
奧地利人辛德勒是一個堅定的納粹黨人,也是一個投機商人,他看到了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受到了震動,引發了他的良知。為了保護猶太人,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的名單,賄賂納粹軍官,最後使1000多名猶太人倖存了下來。按猶太人的傳統,辛德勒死後被作為「36名正義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該片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原著音樂七項大獎。以其強大的人文氣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觀眾,成為電影史上反法西斯題材經典之作。
人性是如此醜陋罪惡,難怪西方不斷有傳說詛咒人類滅亡。但《辛德勒的名單》在暴露人性醜陋的同時,卻給了人們希望和光明。

美國夢工廠與派拉影片公司合拍
級別:R
片長:170分鍾
導演:史蒂文· 斯皮爾伯格

主演:湯姆.漢克斯(飾約翰.米勒上尉)
馬特.達蒙(飾詹姆斯.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而且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

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被影迷、軍事迷、槍械迷奉為寶典,至今無人可出其右。

該片以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為背景:美國依阿華州瑞恩太太的三個兒子先
後在戰爭中為國捐軀,小兒子瑞恩在前線又與部隊失去了聯系,下落不明,為了防
止後方人民產生厭戰情緒,美軍決定派遣一支由上尉約翰.米勒(湯姆.漢克斯飾)
率領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尋找瑞恩。8 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迎
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 決戰中的較量)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USA)2001年出品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Joseph Fiennes)
裘德-洛(Jude Law)
瑞切爾-薇茲(Rachel Weisz)
艾德-哈里斯(Ed Harris)
導演: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

瓦西里·澤索夫(裘德·洛)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與此同時黨代表達尼洛夫也向瓦西里的愛人——女狙擊兵塔妮婭(瑞切爾·薇茲)發起了「進攻」,一時間瓦西里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高手過招,最忌心浮氣躁,對於狙擊手來說,錯誤永遠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

整個早上都在等,為的是不讓瞄準鏡的反光暴露位置……太陽轉過去了,對面的掩體後隱約有閃光,難道狙擊手就在後面,難道是偽裝……子彈穿透了鋼盔……有人在慘叫……是圈套!槍響了……」

影片幕後:

影片《兵臨城下》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里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里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里展出。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同時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千萬美元,主要演員基本上都是走紅於好萊塢的英國明星,其中有近年來憑借奧斯卡大贏家《莎翁情史》《伊麗莎白》迅速走紅的約瑟夫·費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現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漢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闖奪命島》),在99年的熱門冒險影片《木乃伊》中飾演可愛的女探險家的瑞切爾·薇茲也在影片中再顯身手,與裘德·洛上演一場「火線戀情」。

虎口脫險 Grande vadrouille, La (1966)

導 演: Gérard Oury
主 演: Louis de Funès Pierre Bastien Pierre Bertin Jacques Bodoin Bourvil Claudio Brook Colette Brosset Helmuth Schneider
上 映: 1966年12月08日
地 區: 英國 法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法語 德語

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三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所逼,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而在巴黎的熱情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

《虎口脫險》可謂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這部在輕松幽默中殲滅敵人的影片的確是讓人痛快,如果說虎口脫險是件好事,那《虎口脫險》則是天大的好事。這部法國國寶級的電影,一手抓藝術,一手抓抵抗,兩手都硬。

戰爭中的暴力、血腥也隨著這部電影而淡化,歷史雖不能忘記,但痛苦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來表現。

油漆匠:「戰爭時期,有一位油漆匠,長得一表人材!他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戰爭結束了,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姑娘:「戰爭還沒結束呢!」

倫敦上空的鷹 Battaglia d'Inghilterra, La (1969)
導 演: Enzo G. Castellari
主 演: Van Johnson Ugo Adinolfi Jacques Berthier Edy Biagetti Umberto Di Grazia Luis Dávila Eardo Fajardo Ida Galli
上 映: 1969年09月20日 ( 義大利 )
主要演員:
弗朗西斯科 雷保 范 約翰遜 路依吉 皮斯泰利
弗雷德里克 斯塔福德

劇情簡介:
二戰爆發不久,希特勒妄圖與英國媾和的建議得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斷然拒絕。於是,德國決定對英國實施「海獅行動計劃",即入侵英國本土。然而,英國研究發明的雷達系統使德國空軍惶恐不安。要進攻英國,必須掌握制空權,摧毀英國的雷達系統和空軍基地指揮部。為此,德國趁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敦刻爾克撤退的混亂之際,派遣了一個特工隊打入英國部隊。

英軍陸軍上尉保爾接到上級的撤退命令後,便吩咐手下一部分人先撤出陣地前往約定地點匯合。但他趕到地點時,卻不見自己人。於是,他焦急地返回查明情況,原來自己的部下均已遭遇不測,他們的身份證件全部被人取走。保爾斷定,德國特工人員可能冒充英國士兵,隨撤退人馬去英國了。回到英國後,他奉命搜捕已經潛入英國的德國特工。為了迅速捕獲這些德國人,英軍立即更換了證件。

德國特工人員在克魯格率領下,在英國展開了秘密活動。他們主要的目標是掌握英軍的雷達站及空軍基地指揮部情況。為得到新證件,德國特工開始動手謀殺一個又一個英軍士兵。保爾終於在朴茨茅斯雷達站與這伙德國人短兵相接,並將其殲滅,為皇家空軍贏得空戰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原 名:Stalingrad

譯 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導 演:Joseph Vilsmaier
編 劇:Jürgen Büscher
Christoph Fromm
演 員:Dominique Horwitz .... Obergefreiter Fritz Reiser
托馬斯·克蘭特曼恩 Thomas Kretschmann .... Lt. Hans von Witzland
Jochen Nickel .... Unteroffizier Manfred Rohleder
Sebastian Rudolph .... GeGe Müller
Dana Vávrová .... Irina
Martin Benrath .... Gen. Hentz
Sylvester Groth .... Otto
Karel Hermánek .... Capt. Hermann Musk
Heinz Emigholz .... Edgar Emigholz
Ferdinand Schuster .... Double Edgar
Oliver Broumis .... HGM
Dieter Okras .... Capt. Haller
Zdenek Vencl .... W?lk
Mark Kuhn .... Sgt. P***er
Thorsten Bolloff .... Feldmann
類 型:劇情/戰爭
片 長:137 分鍾
上 映:1993年

前蘇聯經典戰爭影片。

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蘇、德軍隊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進行了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會戰。莫斯科戰役以後,受到重大損失的德軍無力再對蘇聯發動全面攻勢。希特勒決定集中力量進攻南線,企圖佔領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的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1942年夏,德軍集中150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進攻。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從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阿勃加涅羅沃西部地區突破了蘇軍防禦,29日,進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9月13日,市區爭奪戰全面展開,德第6集團軍組成兩個突擊團向市區中部和南部進攻。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繼續向北部工廠區突擊。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

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於在斯大林格勒發動全面反攻行動,以圍殲該地域的德國重兵。反攻前,蘇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開了三個方面軍,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外,還有頓河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三個方面軍總兵力達1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

1942年11月,蘇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東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和市內進行的防禦戰中英勇抵抗,成功阻止了法西斯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的進攻。11月中旬,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轉入全線反攻,並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了22個敵軍師(33萬人)。12月蘇聯紅軍在粉碎了德軍突圍的企圖後全殲該部。1月31日到2月2日,德軍第6集團軍殘部(91000人)投降,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聯紅軍的巨大勝利而宣告結束。

斯大林格勒戰役具有巨大的政治、戰略和國際意義,是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根本轉折點,對發展歐洲敵戰區各國的抵抗運動具有重大影響。

《哈特戰爭》中德軍指揮官菲瑟爾有一句話:我的兒子已經死在俄羅斯前線,那真是一個令人恐怖的地方!

空前慘烈的二次大戰中,蘇德戰場最為血腥。整個二戰中,蘇德戰場戰死的人數最多。

相信任何一個德國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心靈上都會受到震憾,戰爭不是游戲,戰爭會給國家人民帶來無窮的

5. 死刑犯在刑場反抗被開槍擊斃和執行槍斃,這兩個本質上有什麼不一樣...

1. 死刑犯在刑場反抗被開槍擊斃和執行槍斃,本質上都是執行死刑的方式。
2. 死刑犯被決定執行死刑流程首先,為被執行人(死刑犯)驗明正身,並確認被執行人為真正被處決的死刑犯,由被執行人(死刑犯)簽字畫押拍照並存檔封存。
3. 接下來由法警為被執行人解除手銬改由「法繩」所替代進行捆綁。
4. 然後由看守所的工作人員使用專用工具為被執行人(死刑犯)解除「腳鐐」同樣以麻繩所取代。
5. 接下來,就是可以與家屬見上最後一面並說一些道歉臨別之言(可留遺書)。
6. 同時也享有臨別之前最後一頓餐飯的權利。
7. 其實大多人對於「法繩」的概念並不是很了解。簡單的說所謂的「法繩」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農村)常用的一種麻繩。
8. 早在七八十年代為了制約犯人通常都以此繩進行捆綁。
9. 但「法繩」的運用與捆綁技巧是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
10. 它需要對被執刑人友清(死刑)的主要活動肢體部位進行嚴格控好橋前制,用以達到在臨刑出現「反抗」的舉動。
11. 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有執行方式的不同一般來說,在現場執行死刑的指令沒有發出之前,罪犯的反抗行為是妨礙執法,這是新的罪行。
12. 如果反抗劇烈(一般沒有機會的),現場執行的總指揮應該會授權執行法警擊斃罪犯,完成執行死刑的任務。
13. 萬一,我們消此假設一下,如果他反抗劇烈,並且有人配合劫法場,那樣應該在保障挫敗他們圖謀的同時,盡可能的把他們一起抓獲歸案。
14. 死刑延緩執行,新罪行起訴,連同參與者,一並審判,再判,他不過是多活幾天,但是,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15. 犯罪的死刑犯在庄嚴的法律判決面前還頑抗囂張,死到臨頭還不思悔改!是一種抗拒法律的嚴重違法行為!
16. 理應得到在特殊場合,特殊手段的果段處理結果!
17. 以達到維護嚴肅庄嚴,神聖的法律之目地!
18. 而正常的死刑判決下達後,執行死刑的罪犯,一般絕大多數罪犯都是認罪伏法的!
19. 在兩個罪犯對待法律執行方面態度表現為:一個是抗拒法律的執行,性質惡劣!
20. 另一個罪犯是承認犯罪事實,伏法認罪!
21. 服從法律的正確,庄嚴的判決!
22. 屬態度上服從的這一類罪犯!
23. 所以說,死刑犯在刑場上反抗被開槍擊斃的概率幾乎為零。
24. 我們不妨再退一步說,即便是一名死刑犯在刑場上反抗被開槍擊斃,也屬於《就地正法》的范疇之內。

6. 好看的二戰影片有哪些

當仁不讓的是《拯救大兵瑞恩》啦!
其次是德國在8幾年拍的《斯大林格勒》(注意不是蘇聯拍的那部啊!這部是從士兵的角度描寫這次戰役的。)
然後就是《兵臨城下》,狙擊手之間的對決也是比較精彩的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描述了蘇德大戰背景下,兩位狙擊手的單獨較量。盡管江湖味道濃重,但導演讓-雅克-阿諾並沒把影片簡單地變成兩位宗師不識人間煙火的華山論劍,相反,群像對抗的巷戰戲 份安排得適時適量,不僅很好地襯託了兩大高手過招,更營造出人群中的孤獨感——一種獨孤求敗的情緒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賣,為英倫帥哥裘德·洛徹底打開了北美市場,從此,他擺脫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開始穩步擔綱男一號。如沒有這部《兵臨城下》,日後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會跟誰配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珍珠港》就是那電腦特效漂亮,個人認為不如《虎!虎!虎!》來的真實。《虎!虎!虎!》和《中途島》、《沖繩島》都是經典的二戰戰爭片

《鐵翼藍天》也不錯啊!講的是捷克被佔領後飛行員來到英國做志願飛行員的故事,比較感人的。

《帝國的毀滅》也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會改變你對希特勒的印象。

《鋼琴家》《辛德勒名單》講的都是猶太人的悲慘遭遇,但後者更經典。
《鋼琴家》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最經典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橋》南斯拉夫, 最難忘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最傷感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最悲情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最幽默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用喜劇的方式調侃二戰的佳作,法式浪漫與幽默的二戰形象代言片。雖然拿佔領區下的不光彩歷史大加戲謔的勇氣多少有點沒心沒肺,但法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對本片的喜聞樂見卻徹徹底底令評論界和史學界閉上了嘴。差點忘了說,本片是法國電影票房史上當之無愧的冠軍,堅持至今。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最長的一天》美國 ,最真實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8。《偷襲珍珠港》(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5周年,美日聯手攝制的商業大片,將40年代的「9·11」——偷襲珍珠港事件搬上銀幕。本片導演為日本電影界大師級人物深作欣二,深作先生大膽地將視角鎖定在侵略國一方,從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策劃陰謀開始,將其鎖定目標、部署具體的作戰計劃、外交上欺騙美國……直至最終偷襲成功的每一步有條不紊地呈現給觀眾,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通過美國軍方的麻痹大意、姑息養奸加以對比,充分警示了和平年代的人們,防範於未然的必要性,比數年前的那部弱智特效大片《珍珠港》要經典百倍。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眾星雲集的商業大片,七十年代的銀幕硬漢、當紅男星們幾乎在本片中大聚首: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梅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湯姆-塞萊克、三船敏郎……講述的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擁有如此奢侈的票房號召力,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映可謂意料之中。雖然電影本身品質平平,僅僅是眾多好萊塢商業戰爭類型片里中規中矩的一分子,但現在看來仍頗具感染力的海戰場面,在沒有光魔(《星戰》系列的特效公司)、維塔(《指環》系列的特效公司)的年代裡,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辛德勒名單》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巨匠斯坦利·庫布里克(《辛德勒名單》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良師益友,代表作《漫遊太空2001》、《大開眼戒》,《人工智慧》系斯皮爾伯格為紀念他的創意而拍)曾譏諷本片徹頭徹尾地虛偽。盡管如此,小金人依然毫不猶豫地擁抱了《辛德勒的名單》,並最終圓了此前7次空手而歸的斯皮爾伯格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夢。雖然好萊塢商業氣息的存在令本片在藝術層面上不夠純粹,但作為一名猶太人,導演斯大叔致敬、祭奠的真摯情懷仍感人至深。特別是當銀幕上出現那雙小紅鞋的時候,在另一位猶太裔藝術家伊薩克-帕爾曼大師用小提琴表述的柔腸百轉的無盡哀思里,觀眾無不聲淚俱下。

《拯救大兵瑞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斯皮爾伯格聯手湯姆·漢克斯「申奧」的作品,雖然在最佳影片單元匪夷所思地敗給了《莎翁情史》(奧斯卡評委涉嫌舞弊的焦點事件,米拉麥克斯不擇手段的宣傳攻勢的巔峰),但老斯在最佳導演獎項成功地梅開二度。本片站在了前輩作品《漫長的一天》的肩膀上,在承認了《漫》是好萊塢傳統手法描述「諾曼底登陸」的頂點的同時,巧妙地進行借鑒,在霸王行動的背景下,以拯救瑞恩這一令人不解的軍方指令,探討生命的價值,從而以小見大、感人心脾,尤其是開篇的登陸場面,堪稱20世紀末戰爭電影的點睛之筆。

二戰電影大全
愛在戰火:當愛情遭遇殘酷戰爭
中國戰場:穿越歷史再現台兒庄血戰
血腥殺戮:殘酷歲月造就《辛德勒名單》
傳奇將領:銀幕英雄演活悲劇巴頓
海底出擊:U571掀起深海連環獵殺戰
空中對壘:古董戰機助陣《珍珠港》
地面激戰:大兵瑞恩還原戰爭殘酷
諜影重重:梅艷芳演繹川島芳子

《莫斯科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卡薩布蘭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細細的紅線》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逃離索比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辛德勒名單》是好萊塢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慟展示,《逃離索比堡》則可謂歐洲電影界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最撕心裂肺的鏡頭既不是牧師請求替暈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國軍官與猶太姑娘絕愛的生離死別——閑適的田野、旖旎的陽光、清澈的長空,塵世以最純潔的軀體陪襯焚屍爐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罪惡,天清氣朗,萬籟俱寂,甚至無情得不曾流過一滴淚水。

《桂河大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1957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第30屆),二戰電影中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被世人關注甚少的亞洲滇緬泰戰場,以被俘的英美士兵為主角,講述了在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殘暴管制之下,囚徒的悲慘生活——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侵略者以戰養戰的工具,擔負修築的桂河大橋,實際上是日軍補給線的運輸要沖。在自身嘔心瀝血創造的桂河大橋,與配合游擊隊毀壞敵方交通線的炸毀任務面前,男主角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英國病人》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第69屆奧斯卡獎(1996年)最佳影片,堪稱描述二戰史事的各類影片中,最婉約的一部。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以如詩如畫的鏡頭,講述了一段令人悵惘的愛情悲劇。無論開篇飛機俯瞰的沙丘綿延如縷,抑或破敗的療養院內孤獨的痴男怨女……雋永的畫面、樸素的敘事賦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別樣的嶄新的靈魂。而雷夫-范恩斯、克里斯汀-托馬斯-斯科特、朱麗葉特-比諾什、威廉-達福四位主角令人心悸的完美表演更將纏綿悱惻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在本作中得以完美結合。在納粹佔領區組織反抗運動,同時又要清除革命隊伍內部潛伏的卧底,既不乏《平原游擊隊》的大智大勇,又充斥《無間道》的暗藏機鋒。反映了東南歐解放前夕,偉大的南斯拉夫人民在敵人後方開辟自由的斗爭歷程。

《美麗人生》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還有哪部關於二戰的喜劇片,能與《虎口脫險》相提並論,那麼《美麗人生》定是無二之選。本片僅僅是德軍迫害猶太人的無數慘劇中的滄海一粟,但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卻更顯悲情,直指人心。主人公一邊繼續哄著孩子開心、一邊從容地被納粹士兵押赴行刑,隨著孩子視野之外傳來一聲冷酷的槍擊,在觀眾凄絕而模糊的視線中,最偉大的父愛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升華——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難怪小金人將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男主角打包送給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本片的締造者——義大利喜劇之王羅伯特·貝尼尼。

《風語者》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吳宇森執導的另類戰爭史詩,將英雄惜英雄的武俠元素(這種男性之間的友誼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融於其中,堪稱「二戰版」《翻譯風波》。本片投資過億,而票房幾乎血本無歸,不僅使吳導拍《華工血淚史》的願望落空,也直接導致了派拉蒙的高層改組,更是日漸衰微的米高梅決策失敗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月終於被索尼兼並)。對電影界的影響,遠比其對二戰的紀念意義大得多。

《U-571》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00年的商業巨制,對潛艇戰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在幽閉狹小的船艙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挖掘了情節。既有潛艇戰的水下對抗,又有破譯密碼的高科技鬥智,而獵殺U-571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出驚心動魄的深海捉迷藏。

7. 德國有哪些不錯的犯罪片值得一看

德國有哪些不錯的犯罪片值得一看?今天給你推薦幾部!

一、《羅拉快跑 Lola rennt》 :影響最深的是羅拉頂著一頭紅發不停地奔跑,一次次與時間賽跑,這才是真正的含義,為了救自己的戀人。羅拉和曼尼是一對年輕的戀人,男主曼尼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而女主羅拉則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愛情頂著」的愛情至上主義者。考驗羅拉愛情的時候到了,為了在20分鍾內籌到10萬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銀行家父親求助的路上。

閱讀全文

與槍斃三個替罪法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解說怎麼找詞 瀏覽:295
韓國千牛電影 瀏覽:651
2018年喜劇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6
日本小說圖片電影電腦在線 瀏覽:97
法國電影熱心腸2018介紹 瀏覽:387
港澳動作電影推薦 瀏覽:490
島國動作愛情電影h站 瀏覽:700
電影2017外出 瀏覽:974
2015年的美國特工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410
第五屆浙江省微電影節 瀏覽:186
蚯蚓電影韓國圖解大全 瀏覽:265
南瓜電影手機電視片源不一致 瀏覽:898
嘎納電影節獲獎中國導演 瀏覽:918
美國十部動物電影下載 瀏覽:249
古裝喜劇電影大全集 瀏覽:416
電影愛情片段配音 瀏覽:369
美國電影怪胎超能力在線觀看 瀏覽:972
電影票代理怎麼自己出票 瀏覽:960
南瓜電影電視apk 瀏覽:420
電影票房超李煥英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