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電影一門炮三支槍四人阻擊德軍一個聯隊叫啥
《猛烈開火》產地:俄羅斯,時間:2007年。1941年6月22日, 在一個古老的城堡碉堡附近,蘇哈諾夫中尉和薩諾夫收容了兩個落單的蘇軍士兵,他們找到了武器彈葯和一門炮及食品. 四個人將大炮和武器彈葯安置在碉堡里,向公路上向東推進的德軍行軍大隊猛烈開火.
❷ 俄羅斯戰爭電影,講述二戰時期一個城堡被德軍空襲,然後全力反擊突圍...
該電影講述了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軍隊對蘇聯發起突襲。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處的布列斯特要塞,成為了一場激烈戰斗的焦點。這個要塞不僅是連接華沙和莫斯科的交通要道,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德軍的猛烈攻擊下,盡管武器短缺、建制混亂,且犧牲巨大,但8000名英勇的蘇維埃紅軍堅守陣地,以血肉之軀在狹小的空間內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堅持戰斗達三十天之久。
影片《布列斯特要塞》再現了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的全過程,視角和內容都相當豐富。故事通過兒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的視角來串聯整部電影,同時以三位紅軍指揮員的視角分別講述了要塞內三個不同據點的戰況。戰斗不僅僅是憑險據守和與敵對射,還包括要塞外的野戰肉搏,以及悲壯的突圍。這些場景共同展現了戰事的真實、激烈和血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巧妙地選取了幾個小人物作為主角,使戰爭的細節故事更加豐富,戰爭與人性的主題更加突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紅軍小學員的視角,觀眾得以窺見蘇德戰爭史上交戰時間之長,紅軍戰士之勇敢頑強,以及戰斗場面之慘烈悲壯的真實場景。
在這部戰爭中,隱藏的英雄情懷是戰爭片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布列斯特要塞》中並沒有一位獨當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少年號角兵。在戰爭中,信鴿代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的信仰和勇氣,而親情也是一條重要的線索,代表著戰爭下被血洗的人民的傷與痛,血與淚。
❸ 電影《獵殺T34》你看完之後的感覺怎麼樣呢
如下:
《獵殺T34》無疑在商業上是成功的。該片總會讓觀眾聯想到1965年上映的電影《鬼戰車T-34》,該片與《鬼戰車T-34》雖然故事相似,但在細節處理上存在許多不同。
這或許與兩部電影分處不同時代有關,拍攝於20世紀60年代的《鬼戰車T-34》,在片中極力渲染納粹德國的暴虐成性、殘暴不仁,而在《獵殺T34》里,德國人的形象就變得極為平面化、符號化。
《獵殺T34》基本信息:
《獵殺T34》是由阿列克賽·西多洛夫執導,亞歷山大·佩特羅夫、文森茲·凱弗、伊琳娜·斯達森保姆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19年1月1日在俄羅斯上映。2020年12月1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1944年,一群英勇的蘇聯士兵駕駛一輛半損壞的T-34坦克從德國人手中成功脫險的故事。
❹ 求一部二戰電影的名字,德軍和另外一方的軍隊為爭奪一棟樓打仗,大樓幾度易手。謝謝!
斯大林格勒
2013年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導演俄羅斯電影
《斯大林格勒》是俄羅斯第一部IMAX-3D巨幕影片,共耗資3000萬美元。影片講述的是1942年秋蘇聯紅軍在跨越伏爾加河、向伏爾加河左岸的德軍發起反悉禪旦攻後失利,然而幾名蘇聯士兵卻在這次行動中得以到達伏爾加河左岸,並潛進了一座被德軍占襲爛領的房屋。睜擾在這里他們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羅斯姑娘,並與德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
❺ 俄羅斯二戰電影《最後的前線》
俄羅斯的二戰電影《最後的前線》聚焦於1941年10月在莫斯科郊外發生的一段悲壯歷史。電影以波多利斯克軍校學員的英勇抵抗為藍本,他們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線,面臨著幾乎不可能的防守任務,因為決策失誤,德軍的攻勢若得逞,後果不堪設想。這些只有二十齣頭的青年,明知可能是赴死之行,卻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保衛國家的重任。他們的犧牲,盡管大多數在持續近兩周的慘烈戰斗中犧牲,但那份年輕生命的犧牲價值在於他們為國家的榮譽而戰。
電影中的情節感人至深,當一位失獨女軍醫在片尾質問校長和指揮官:「士兵們為何為國家獻出生命,而國家是否應該為他們的犧牲做些什麼?」她的話語飽含對那些未能倖免的年輕生命的深深哀悼,以及對決策者們提出質疑。她的話語不僅僅是對犧牲兒子的悲痛,更是代表了無數年輕生命在戰爭中無聲的控訴。這提醒我們,那些握有權力的人,應當珍視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在戰爭中付出巨大代價的人。
❻ 哪部俄國的戰爭片最震撼 - 知乎
蘇聯與納粹德國之間的衛國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犧牲最為慘重的戰爭之一。在這一背景下,蘇聯電影工業創作了眾多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電影,其中不乏震撼人心的作品。以下,我們精選了12部蘇聯/俄羅斯戰爭片,帶你領略那段歷史的悲壯與英勇。
1.《列寧格勒戰役》(1965年):影片以列寧格勒保衛戰為背景,展現蘇聯軍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與德軍殊死搏鬥的場景,揭示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偉大。
2.《士兵》(1972年):通過一個普通士兵的視角,展現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深刻探討了戰爭與人的關系。
3.《夜班》(1986年):影片講述了蘇聯士兵在東普魯士的艱難征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任務的故事。
4.《虎口脫險》(1977年):一部喜劇戰爭片,以蘇聯紅軍與德軍間的小規模沖突為背景,展現幽默與智慧在戰爭中的獨特價值。
5.《黑鷹》(1987年):影片通過描述蘇聯飛行員在極端條件下執行任務的故事,展現了蘇聯軍民的勇氣與犧牲精神。
6.《風暴的邊緣》(1989年):影片以蘇聯在東歐的軍事行動為背景,展現了蘇聯軍隊的英勇與堅韌。
7.《鐵血衛國》(1972年):以蘇聯紅軍在東線戰場的戰斗為背景,展現了蘇聯軍民為保衛祖國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8.《雪國列車》(1988年):影片以蘇聯軍隊在北極地區的戰斗為背景,展現了士兵們的勇氣與毅力。
9.《紅場上的士兵》(1984年):影片以蘇聯紅軍在紅場的戰斗為背景,展現了一群士兵在逆境中為國而戰的感人故事。
10.《鐵流》(1949年):作為蘇聯電影工業的開山之作,影片以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中的英勇表現為主線,展現了一代英雄的風采。
1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969年):影片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背景,深入描繪了蘇聯軍民在戰爭中的英勇與犧牲。
12.《勝利的曙光》(1970年):影片以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中的勝利為背景,展現了蘇聯軍民在戰爭中的堅韌與智慧。
這些電影不僅展現了蘇聯/俄羅斯軍隊在衛國戰爭中的英勇與犧牲,也揭示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它們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對勇氣、犧牲與和平的深深呼喚。在觀看這些影片時,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更能體會到那些為國家、為和平而戰的英雄們的偉大。
❼ 俄羅斯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英雄本色,雖敗猶榮
在2010年上映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又名《布列斯特要塞》),是一部根據蘇聯作家小說改編的戰爭巨作。它以獨特的回憶視角,深情揭示了布列斯特要塞那場慘烈戰役,將戰爭的殘酷與英勇交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蘇聯紅軍堅韌不拔的戰斗精神。這部電影堪稱戰爭題材中的瑰寶。
故事發生在1941年6月,德軍突襲布列斯特要塞,面對8000多紅軍的守衛,一場生死較量拉開了序幕。盡管力量懸殊,他們憑借要塞的堅固壁壘,展開了一場頑強的抵抗。然而,英雄的代價是巨大的,最終,這座要塞淪陷,無數英勇的紅軍戰士為國捐軀。直到二十多年後,他們才被追授英勇的榮譽,這不僅是對他們付出的肯定,更是對戰爭中無畏精神的崇高致敬。
在那力量懸殊的戰爭年代,每一個蘇聯士兵,無論年齡大小,都在強敵壓境、國運危殆之際,挺身而出,用生命詮釋了英雄本色。他們的壯烈犧牲,雖敗猶榮,成為了歷史的永恆記憶,成為我們銘記的英勇篇章。
❽ 俄羅斯二戰電影義人劇情介紹
《義人》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俄羅斯二戰題材電影,分為多集製作,講述了蘇軍士兵在極端環境下拯救猶太人的壯舉。以下是影片的核心劇情與背景:
影片以二戰期間德軍佔領區為背景,聚焦一名蘇聯紅軍士兵的救援行動。這名士兵在發現280名猶太人面臨納粹屠殺的危急時刻,毅然決定帶領他們穿越德軍控制的危險地帶,展開一場長達千里的生死逃亡。因這一壯舉,他被譽為「蘇聯摩西」,突顯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光輝。
逃亡與追擊:影片通過緊張的敘事展現逃亡隊伍與德軍的周旋。德軍設置重重封鎖線並瘋狂堵截,而蘇軍士兵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和戰術智慧,多次化險為夷。
群體刻畫:倖存者中包括老人、婦女和兒童,影片通過個體故事反映戰爭中的集體苦難與堅韌,如體力透支、食物短缺和信任危機等細節。
影片基於真實事件改編,還原了東線戰場的殘酷性,尤其是蘇德雙方拉鋸戰的慘烈場景。
主題上強調勇氣與犧牲精神,同時批判戰爭暴行,謳歌平凡人在絕境中迸發的英雄主義。
分集敘事:第一集側重救援的起源與初期突圍;第四集則深入描寫穿越敵占區的過程,情節更為緊湊。
視聽風格:採用冷色調和紀實手法,突出戰場的壓抑感,動作場面如叢林遭遇戰、夜間躲避空襲等極具張力。
與《勒熱夫》等作品類似,《義人》也聚焦小人物視角,但更突出「拯救」而非純粹戰斗。影片將個人命運與宏大歷史結合,類似《士兵之歌》的人文關懷。
目前公開信息顯示,該系列自2023年首映後持續更新,最新一集於2024年10月發布,延續了高口碑。觀眾可通過主流影視平台觀看部分片段或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