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新浪潮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流派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通常被劃分為三個主要流派,分別是新現實主義美學的倡導者、"作者電影"的旗手以及"左岸派"的創新者。
首先,電影評論家巴贊在《電影手冊》中推崇新現實主義,高度贊揚其紀實美學成就。他認為電影應深入探索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奇幻和想像,這與好萊塢側重於講述故事的電影本質有所不同。
接著,"新浪潮"電影倡導者提出"作者電影"的理念,強調電影創作的重點在於創作者本身,而非製作工藝。他們採用低成本製作,如啟用非職業演員、在實景拍攝,追求的是真實感而非戲劇性的場面。電影手法獨特,運用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等表達主觀感受,以及打破常規的鏡頭技巧,如"跳接"和"跳剪",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傳記色彩。特呂弗的《四百下》(1958)和戈達爾的《精疲力竭》(1959)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另一方面,"左岸派"電影注重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的結合,通過剪輯手法如跳剪和循環剪輯,打破時空界限。他們重視自然音效、台詞和音樂,採用職業演員,同時在攝影上講究構圖和布光,賦予作品濃厚的文學和戲劇色彩。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以及高爾比的《長別離》都是這一派的典型代表。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尚盧高達、法蘭蘇瓦楚浮、克勞德夏布洛、賈克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亞蘭雷內的《廣島之戀》(1959)和尚盧高達的《斷了氣》(196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