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電影方面,怎麼體現美國的霸權主義
303jk_com 英國和美國的霸權都是資本主義的霸權,如果說區別的話,一個是依託殖民地的資本主義(指非壟斷資本主義)霸權,一個是依託政治控制的帝國主義霸權。英國是歐洲國家,其外交核心是與歐陸第二強國結盟,打壓最強的歐陸國家。美國的外交核心是控制別國政府,使其政策符合美的利益,而這個范圍不限任何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都是為了爭奪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因此英國和美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他們的不同。英國是建立殖民地,廣泛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樣使得英國的商品生產不用追求最高的質量和低廉的價格就能通過殖民地的壟斷實現價值。而美國不同,美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殖民地,後來雖然領土屢有擴張,但是就殖民地大小而言,其實並不大。但是他們通過種種手段可以控制獨立國家的政府,(譬如,曾經有人問羅斯福為何不推翻古巴的獨裁政府。對古巴獨裁政府,羅斯福說那是一個狗娘網路養的政府,但是那是美國的狗網路娘養的。)如此種種使拉丁美洲成了美國的後花園。相對於英國的方式,美國的方式隱蔽性更強,而且相對不易受反抗。另一個說明兩者思路的是,美國對中國清政府分割說,門戶開放,而英國是劃長江流域為勢力范圍。造就的結果就是美國的工業品質量在後期勝於英國,而英國在失去殖民地後,其工業部門不可避免的縮水。而英國也失去了霸權。但是如果是美國失去了殖民地,也不會傷筋動骨。 我認為雙方建立霸權主義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獲得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從而為本國資本家獲得利潤。不同在於雙方的手段有所區別,英國以殖民地方式為主,政治網路控制為輔,軍事打壓歐陸第一國家,防止其侵害英國的利益。 美國以控制政府為主,如果有政府反抗其政策,那麼就通過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推翻舊政府或組織傾向美的新政府。當然了,方式方法很多,譬如戰爭(伊拉克戰爭),扶持專制網路政府,譬如越戰時的吳艷婷政府,也可以是和平網路演變,甚至還有顏色網路革命。但是,本質不會改變。
2. 中國管理審查電影和游戲的部門 美國也有么 或者其他國家是個什麼情況
一,西方的電影審查制度,針對電影可能觸及的社會規范,在電影後期的放映上作出了幾個方面的限制與規定。這幾個方面集中體現在:
性
暴力
吸毒
非常態生活展示
二,具體的電影檢查措施也因這四個方面而展開。在美國,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電影審查制度按照海斯委員會所遵循的《海斯法典》來執行。《海斯法典》是絕對理論化的,類似清教徒教規的一種電影法典,其嚴厲程度在今天的電影導演看來,是難以拍出任何一部生動的電影的。
三,這樣一種捆縛電影創作的規定,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被渴望享有拍攝自由的電影作者們沖破了。《誰害怕弗吉尼亞-活爾芙?》與《放大》成為1966年的違規電影,《海斯法典》在1968年以後徹底被另一種方式代替(即美國電影協會分級制度MPAA ratings)。這個系統的分級相對今天的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分級系統是比較簡單和籠統的。它分為以下四個級別:
G:General Audiences 普通級,對於年齡階層沒有限制
M:Mature Audiences 普通極,對於年齡階層沒有限制
R:Restricted Persons under 16(later 17) not premitted unless accompany by an alt 限制級,16歲以下的觀眾有家長和成人帶領才能觀看
X:Alt only. No one under 17 admitted. X這個級別後來逐漸被NC-17所代替了
四,經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對分級制度的逐步修改,目前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由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分為五個級別:
G:General Audiences--All Ages Admitted
PG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PG-B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R:Restricted,under 17 Rep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NC-17:No one 17 under Admitted
五,美國電影的電檢制度惟一的權力是把那一類特殊的電影用限制電影院票房的經濟收入的方法納入美國電影業的商業體系,而不是用強制性的政府手段來禁止某類電影的生產和發行。在電影工業的這個環節里,沒有被禁止的,只有票房失敗的。
3. 美國電影公司的品牌戰略如何
以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為例
(Warner Bros.)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後華納與時代合並成為時代華納。
不像米高梅,華納兄弟可沒有大公司的架子。因為四兄弟原本是貧窮的波蘭移民的後代,不知財大氣粗是什麼意思。最窮時,四兄弟兜里不到一塊錢,全靠賣明星----一條名叫「零丁丁」的狗的照片,來給大家開工資。他們用錢摳摳唆唆,像個二流的公司。一次傑克.華納很生氣,因為劇組跑出去拍外景:「我們花了那麼多錢在片場建了一個公園,還要出去,難道別人的草地都比我們的綠嗎?」
掌管公司的華納兄弟
,希望他們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能獲得最大的利潤。他們做電影和做事的方法都很直接。當有聲片只存在與別人的想像中的時候,他們已經付諸行動。為按時完成《爵士歌王》的製作,以便能及時參加1927年10月6日在紐約舉行的首映式,他們沒日沒夜工作,在即將首映的時候,山姆.華納突然腦溢血被送往洛杉磯醫院。傑克.華納和哥哥們租了專列,帶了兩名專家趕回來,但仍然晚了,39歲的山姆在華納兄弟即將取得巨大勝利的前夜病逝了。《爵士歌王》簡直是一夜之間轟動了世界,華納兄弟以自己家庭的悲劇成功結束原本由派拉蒙和米高梅電影公司統治的朝代,站到了電影行業的最前沿。
華納兄弟是粗人,他們喜歡葷笑話,最鍾情的產品是生猛的強盜片和黑色片,他們尋找電影素材的方式,是翻看報紙的司法版。所以在這個造夢的行業里,華納是離社會現實最近的電影公司,他們的電影具有凶險性又特別突出下層社會生活,如現實主義風格強烈的《小愷撒》和《慾海情魔》都是如此。
華納兄弟之間也窩里斗,最後是最小的弟弟傑克.華納掌控了實權。有趣的是很多華納公司的明星身上都有老闆傑克.華納的影子,從外形到個性都是,比如亨弗萊.鮑嘉和保羅.穆尼,都是個子不太高,脾氣急躁,好鬥但討厭是非。尤其是蓓蒂.戴維斯這樣的「一姐」,外在條件不佳,完全憑的是精湛演技和個人奮鬥成為兩屆奧斯卡影後,那個性真是任性刁蠻極了。她在第二次獲獎的《紅衫淚痕》中演一個倔強的南方美女,因為人性失去男友,後來又想盡辦法將已成有婦之夫的他搶回來,簡直就是她本人性格的真實寫照。不過華納有邁克爾.柯蒂斯這樣的王牌導演在,以速度快,講實效和多面手著稱,而且還能管住這些難處和桀驁不遜的明星。
一無所有出身的華納兄弟常常冒險去做不太有把握的事情,這使得華納最具革命性的公司:它出品了世界第一部有聲片,推出影響一代人的青春偶像詹姆斯.迪恩,還在1967年同意拍攝《邦妮與克萊德》,結束了舊好萊塢時代。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創建
始建於1923年,創辦者是兩個大學生Henry Luce和Briton H ad den。最初他們發行一份新聞周刊,然後又創辦了有關生活、人物和體育等方面的其它雜志。作為雜志出版、新聞報道和圖片新聞的先驅,他們對整個20世紀新聞出版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發展
華納兄弟公司同樣建於1923年,1927年因製作第一部長篇有聲電影《爵士歌手》而名勝大噪。華納公司的其它經典影片還包括《卡薩布蘭卡》(1942年)和《無故反叛》(1957年)。
Turner廣播公司(TBS)則比前兩家創辦得晚的多。該公司1980年開辦24小時播出的優先新聞網 CN N,從而使電視新聞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從50年代開始,時代公司向廣播電視和有線電視網HBO和Cinemax公司投資,從而將自己向其他領域拓展 .1973年這家野心勃勃的出版界巨子甚至購下木材生產商Temple公司,准備向造紙業進軍,十年之後這項計劃終於難逃厄運。
1972年華納公司更名為華納通訊公司,並最終成為音樂和有線電視業的主力軍。1990年,華納公司被時代公 司以140億美元收購,最終形成時代華納公司。
6年之後,Ted Turner同意以76億美元的價格售出TBS,TBS正式加入時代華納的大家庭,從而使 時代華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公司。
上升
隨著Internet和「新媒體」技術的巨大沖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公司正被新的趨勢締造者美國在線吞並。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2007-2011
2011 哈利波特與死聖 下
2010 泰坦之戰 哈利波特與死聖 上
2009 終結者4:救世主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12月12日【奧特曼--超銀河傳說】 《弱點》(《The Blind Side》) 姐姐的守護者
2008 《yes man》 金凱瑞主演,又叫《好好先生》 返老還童
2007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2003-2007
2006 超人歸來 L Change The World 300
2005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康斯坦丁:地獄神探 蝙蝠俠:開戰時刻 毀滅戰士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2004 極地快遞 百萬寶貝 飛行者 12羅漢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2003 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 最後的武士 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 火柴男人 紐約時刻
1999-2002
2002 間接傷害 向左走向右走 哈利波特與密室 訓練日
2001 劍魚行動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人工智慧
2000 致命羅密歐 完美風暴
1999 綠色奇跡 挑戰星期天 黑客帝國
1942
卡薩布蘭卡
4. 電影配額制度是什麼
配額制度 (QUOTA),最常見的一種電影保護政策,規定進口影片與本國影片要成一定比例。
電影審查: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范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4)美國電影政策擴展閱讀:
電影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5. 華納兄弟取消窗口期,電影實現線上同步播放,這對影院來說是不是滅頂之災
在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日,華納兄弟影視公司宣布將對即將在2021年上映的17部電影取消窗口期,即影院上映的當天線上平台也能同時付費看到相應的電影正片。消息一出,最受打擊的自然是各大院線和影院,本來影院區別於線上平台的競爭優勢就是能更早獲得電影的首批放映權,吸引觀眾前來觀看。華納兄弟的這一決定無疑極大地削弱了影院的競爭能力。
但可以確認的是,華納兄弟的此番舉動將註定一路布滿荊棘,據悉,包括參演演員和其他電影出品方在內的電影從業者已經對華納的這番舉動提出強烈抗議,華納未來的發展是否會一如往日的順利,都變得更加難以猜測。
6. 美國為何成為世界頭號的電影輸出國
好萊塢在美國的全球化戰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電影的全球化不僅創造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創造美國式的"世界趣味"。 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世界各民族利益相互聯系的緊密,20世紀以來,以軍事佔領和政治顛覆為手段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政策逐漸被歷史所遺棄,一種新的世界圖景開始出現:當世界各國紛紛走上現代化道路之後,資本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便成為可能,隨著跨國資本、跨國企業和信息工業、媒介工業的迅速發展,民族國家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個前所未有的一體化世界體系逐漸相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依賴其經濟力量和文化力量進入不發達國家開辟更具活力的市場,獲得更廉價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在創造利潤的同時創造一種消費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後殖民主義狀態。 顯然,建立在"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基礎上的世界體系,由於各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基礎本來的不平等而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不公平的全球格局。正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分析,當今的世界格局主要由三類國家和地區組成:1、"核心國家"(core states):美國同盟國歐盟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擁有某種"不分地區的權力";2、"邊緣地區"(peripheral areas):具有依附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基本屬於"毫無權力的地區";3、"半邊緣地區"(semi-peripheral areas):介乎於核心國家和邊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角逐之間。核心國家的優勢是建立在對半邊緣和邊緣地區的剝削上的,而半邊緣地區則在被核心國家剝削的同時也剝削著邊緣地區,邊緣地區則尋找機會超越半邊緣地區而靠近核心。就在這種"不分地區的權力"與"毫無權力的地區"的不均衡關系網路里,世界體系成為在核心國家的支配下各國各地區為本身地位而斗爭的領域 。而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經濟大國和最主要的核心國家,其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所佔有的優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美國經濟在新經濟支持下強勁增長,其軍事力量在前蘇聯解體以後也舉世無雙,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甚至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國控制。正是這樣一種地位,促成了美國的國家政策和自我定位,美國政界和學術界不少人提出美國追求世界"單極化"是歷史必然。被小布希委任為安全顧問之一的華盛頓大學教授威廉·沃爾福思在2000年大選時發表題為《單極世界的穩定性》文章,明確認為"美國在目前國際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美國占支配地位的單極世界可以避免兩極世界或多極世界為爭奪領導地位而發生的無休止的爭奪"等等。從小布希與戈爾的三場電視辯論和競選綱領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代表人物對追求世界"單極化"的策略雖然不同但立場並無分別,雙方都認為美國"超強的綜合國力"、長期奉行的"國際道義"和"現實的國家利益"三大因素決定了美國在新世紀"領導世界"的地位。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棋子。當文化成為一種產業以後,其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相互重疊,文化產品的全球輸出不僅能夠擴展經濟市場,獲得大量的經濟利潤,同時也可以通過文化媒介承載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通過文化來銷售商品,通過商品來宣傳文化,文化即商品,商品即文化,文化商品在獲得現實利益的同時也在創造廣告意義,那些影像、聲音、文字、圖畫、造型都共同開發著美國政治經濟的廣大市場。正是因為文化產品具有這樣一種特殊意義,美國一直努力達成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特別是被看作最有國際傳播效果的電影的全球化。 早在30年代,美國政府就意識到,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都不僅具有產業意義,而且對於宣傳美國政治、文化和擴大經濟影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輸出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歷史意識、社團意識、宗教意識以及文化意識、甚至語言,淡化甚至重寫這些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從而創造新的民族文化記憶,促使其與美國的信念和價值融合。所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便通過各種政治和經濟手段向全世界推銷電影和推銷電視節目、錄音唱片以及其他大眾文化產品。在羅斯福執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電影則成為推銷美國形象、美國民主,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 。 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 來自: 免費論文網 www.paper800.com 由於媒介經濟和媒介科技是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產物,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經歷了百年以上的發展過程,而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媒介發展的基礎遠遠不能於歐美國家相比。特別是80年代以後,少數跨國化、集團化、集中化的"音影恐龍"誕生,這些媒介集團以在國際政治上具有主導力的國家機器為前導與後盾,更加促成了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東西方之間、南北之間、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平衡的信息流越來越明顯。以台灣為例,美國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佔領了70%以上的影院收入,5大音樂集團占據了60%以上的音樂唱片銷售,跨國集團所屬的各類電視頻道在約450萬有線電視用戶中普及率高達95%,而跨國廣告集團則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承攬了60%以上的廣告業務。 顯然,在美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戰略中,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如今全球100大音影企業集團85%都位於第一世界,特別是美國,其營業總額高達1100億美元; 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由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僅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財富》雜志推出的全球最大500家企業排行榜中,美國娛樂業巨頭就佔了多位。
7. 如何看待美國近7成中小型影院面臨破產或停業這件事
疫情形勢下的必然,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美國經濟受到的打擊。美國疫情目前仍在成持續惡化的狀態,日新增病患人數、日死亡人數都在持續增加,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影院作為一個小型、封閉性場所,將加劇疫情的發展,不管是從政府角度,還是從個人角度,只要對疫情有一定程度的重視,都會避免到影院消費,沒有人消費,對於中小型影院來說,則無疑面臨這破產的結果,而這僅僅是美國經濟受到影響的一小方面。
一、疫情形勢嚴峻,影院將造成聚集性感染。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極易造成聚集性感染,而影院無疑是病毒感染的溫床,其封閉性的環境,將給病毒的傳播營造很好的條件,因此,只要是稍微對疫情有所認識的人群,在疫情沒有得到良好控制的前提下,都不會到影院去消費。
更多關於美國中小影院破產的話題,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評論。
8. 中國電影審查制和美國電影分級制的不同
先說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的前身是:電影製作守則,這個電影製作守則也就是中國現在的所謂的廣電總局。這個守則主要適用的時間段在1930到1960之間。美國所有拍攝的電影必須要遵守這歌電影製作守則,要播出也必須過審查,這根中國現在的廣電的審查制度類似,這個守則有三大原則,不得降低觀眾道德標准,不得嘲諷對象,不得出現**,暴力等挑逗性鏡頭在上映的舞蹈類電影裡面(這就是早期歌舞片藝術水準之高的原因)必須真實客觀的還原生活狀態,不得羞辱美國國旗,不得出現犯罪過程描述等等。到了1968年,由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的民間組織「美國電影協會「制定並延續至今,這種制度誕生的原因最早是規避政府官員來管制電影和電影藝術,同時又起到引導家長陪同孩子觀看電影(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遲遲不肯執行電影分級制度了,要是實行了,那當官的少拿多少外水)美國電影分級分為G級(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層次人觀看,沒有性愛場面,暴力場面也很少。PG級普通級,建議父母陪同觀看。PG-13級,也是普通級類型,但13歲以下的兒童需要父母陪同觀看。R級17歲以下的需要父母陪同觀看。NC17級,17歲以下的不準觀看,NR OR級,還沒定義的級別 MX OR級,不適合在大眾院線播放,也就常在作坊裡面播放
中國廣電審查制度。廣電審查分為兩級審查制度,一級是廣電專業審查機構,二是下屬的一些單位也具有審查的權利,我國審查制度的主體是行政機構,這與美國的分級制度的機構不屬於統一范疇,這就造成了審查者和被審查者地位的不平等性,同樣美國分級制度遵行的是導向和自願的原則(但這幾年自願,也談不上了)中國審查制度遵循的是強迫原則。美國電影協會也是一個半官方性的機構,他對電影沒有所謂的審查的權利,只能做出大眾的引導的作用,對於美國的電影審查,主要由各州的政府依據各州法律條列進行審查。所以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所審查的范圍,是以法律為核心的審查規定:比如不能違背憲法,泄露國家機密,傳播淫穢,擾亂社會制度,還比如抽煙鏡頭不能超過幾個,裸背裸身鏡頭也不能超過幾個(其實也蠻詳細的) 美國分級制度和廣電審查制度的區別。
美國分級制度核心是引導,並不同中國的電影制度一樣,它起到的一種作用是引導,這種引導與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和美國人民對電影需求有種緊密的聯系。電影作為第7藝術,它在表現形式上,和藝術手法上,內容上,都具有很多不同形態,美國電影工業是成熟的體系,分工詳細,加之美國人所謂的不同的價值觀標準的思想,導致美國人對於電影內容和種類的要求也很多,但這種多形式的內容,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堪的場面,對未成年人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所以分級制度的出現並起到了一種引導作用(其實最早這種分級制度也是比較具有商業化,服務於幾個大型的製片公司,因為這種分級制度早期的禍根,對於獨立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和製片人的影響其實蠻大得)其實這也是極具美國特色的一種方式同時也促進了美國電影行業自律化的出現。而廣電的審查也是極具社會特色的一種審查方式,這種審查方式是基友行政機構進行審查,通過法律的作為依據,這種審查方式,從初衷上來講是可行的,因為這種審查方式在規避很多不堪電影的出現,促進了電影的健康發展,但同時又忽略了電影製作機構和電影發行商之間種種利益矛盾。中國電影行業缺少一種自律化,如果在沒有自律的情況下出現了分級制度,這難免會使得電影發行商和製作機構在商業票房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大肆發行DVD,這樣會使得盜版,不堪電影橫行(這個作用說了當沒說)所以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在促進電影行業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也是值得表揚的,但為什麼說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已經落後了,因為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電影工業也開始成形,趨於成熟,電影生產模式也從以前的製片廠時代(這個時代主要是深受蘇聯的電影制度的影響,製片廠是國有企業,這也能說明審查制度的落後性和滯後性)發展成為製片人的時代,電影分工也越來越細,並且觀眾對於電影內容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多(這就是為什麼肉蒲團上映的時候,內地觀眾組團去觀看)所以導致了中國電影制度與電影市場發展越來越脫軌。中國電影制度應該走一條已審查為主,分級為輔,受眾廣泛參與的一種模式,好在這幾年再審查人員上面,也不再是廣電老頭為主,而社會階層的人也有參與到了審查之中。
9. 美國是如何保護本國電影的
美國MPAA分級制度
MPAA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最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而出現的。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電視家庭攝影(home video)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
MPAA制定的影視作品的分級制度如下:
G級(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級(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有些鏡頭可能產生不適感,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特別輔導級,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會有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10. 作為三大電影市場,英、美、印分別有何特點
美國電影產業發展成熟以劇情片為代表,在全球電影市場名利雙收。而英國電影產業多樣性,還需要加強政府用優惠稅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而印度電影今年來收到全球影迷關注,有望進一步擴展市場成為黑馬。
而對於印度來說,印度潛力有望進一步得到釋放。因為作為電影拍攝地,印度對於全球電影市場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特別是有一些國際電影公司都在考慮在印度拍攝影片。印度一直被用作好萊塢電影的拍攝場地,但是印度成本低,這是印度的一個劣勢。盡管存在一些障礙,但印度生產的電影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印度每年生產1500到2000部電影,超過20種語言。但是盡管印度擁有龐大數量的電影和影院,但是電影業的收入和其他全球性收入相比,影響力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