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風流寡婦的編劇經歷
劉別謙生於柏林,是一位猶太裁縫的兒子。中學時代在Sophien Gymnasium劇院的經歷讓劉別謙十六歲時就決定離開學校投身舞台。不過他不得不與父親妥協同時掌管家族裁縫生意的賬本。1911年,他作為配角演員加入了著名導演、製片人和劇院經理人Max Reinhardt的Deutsches劇院,在短期內他就獲得升遷,在劇院中扮演主要角色。同時他也在柏林Bioscope電影製片公司做兼職並學習默片表演。
1914年,劉別謙首次出演一部講述猶太人生活的電影。這個角色是個心不在焉、常出意外的服裝店助手,樹立了他作為猶太喜劇角色的形象。在1914年到1918年之間他出演了大約20部這類喜劇,其中一部分也由他編劇和導演,比如《Schuhpalast Pinkus》(1916年)和《Der Fall Rosentopf》(1918年)等。
劉別謙是德國在一戰期間最重要的電影天才,他的展現肢體語言和著重於視覺效果的喜劇,從戰前就逐漸為觀眾所熟悉。但他的作品拘於特殊的種族背景下——德國猶太人中低階級,其中大多數則專注於早期德國電影的主題:社會提升。他的作品中集中了性別倒錯,女性易裝等性喜劇元素。1918年以一部由Pola Negri出演的悲劇《Die Augen der Mumie Ma 》(The Eyes of the Mummy),樹立了劉別謙作為嚴肅導演的名聲。同年,他再次與Negri合作拍攝了《Carmen》,這部影片獲得了世界范圍內的商業成功。
劉別謙的天賦不僅表現在喜劇上,同時也表現在宏大的歷史劇上,二者都使他獲得了國際性的成功。1919年,劉別謙導演了七部影片,其中較為卓越的兩部是場面華麗的《Madame DuBarry》及詼諧的諷刺美國上層社會禮儀的作品《Die Austernprinzessin》 (The Oyster Princess)。後者初步展現了後來被稱為「劉別謙筆觸」的風格特色。在發行了《Madame Du Barry》 (Passion, 1919年) 和《Anna Boleyn》 (Deception, 1920年)之後,劉別謙作為國際電影大師的聲譽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峰。 1922年,劉別謙帶著他的作品《Das Weib des Pharao》 (The Loves of Pharaoh)去美國做宣傳,這次備矚目的旅行使劉別的名字更為家喻戶曉,並使他結識了影星Mary Pickford。
Mary Pickford這位美國甜姐想在角色上轉型為「致命美女(Femme Fatale)」,便邀請劉別謙前往好萊塢拍片。1922年劉別謙離開德國前往好萊塢,導演了《Rosita》。這部作品獲得了好萊塢的認可,但在Pickford來並不成功,這便成為兩人合作的唯一一部作品。 劉別謙1924年的作品《The Marriage Circle》開創了前所未有的世俗喜劇。作品機智的諷刺了美國社會狀況,同時也刻畫了人類處境。1925年的作品《Lady Windermere's Fan》和1926年的《So This Is Paris》等風格化影片為劉別謙在好萊塢樹立了聲譽。
劉別謙的默片大多是為華納公司拍攝的,1928年他 加入了派拉蒙公司,在那裡,他開始了有聲片的拍攝。劉別謙平穩的度過了無聲向有聲的轉變期。聲音的到來不僅使劉別謙的喜劇錦上添花,讓他的喜劇片中增加了 機智幽默的、喜劇情境下的對白,更提供給他嘗試新創作的機會。30年代,劉別謙開始導演音樂片,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音樂喜劇片作者。他的《The Love Parade 》(1929年),、《Monte Carlo》 (1930年)和 《The Smiling Lieutenant 》(1931年) 被評論界認為是新誕生的音樂類型作品中的傑作。
1932年,他導演了由Samson Raphaelson編寫的浪漫喜劇《Trouble in Paradise》 。這部作品在評論家和觀眾那裡都受到好評,但作品完成之後,美國開始執行的《海斯法典》(Proction Code)使得這部電影在1935年被撤銷放映,直到1968年才重新與觀眾見面。劉別謙素來被認為是喜劇片導演,而他在1932年出人意表的導演了一部反戰情節劇《Man I Killed》(或名為Broken Lullaby。一些列電影的成功使得派拉蒙在1935年任命劉別謙為成為製片經理,從此他可以監制其他一些導演的作品。
1939年,劉別謙在米高梅公司執導了由Billy Wilder編劇、Greta Garbo演出的諷刺喜劇《Ninotchka》。這部節奏輕快的作品描寫了頹廢的西方人遇到俄國共產黨所引發的一系列故事,片中,Garbo展現了她極富魅力的「Garbo的笑」(Garbo's Laugh)。1942年,劉別謙導演了頗受爭議的作品《To Be or Not to Be》,這部諷刺納粹政治的影片保持著他一貫特有的鋒利機智的筆調、精彩而精確的對話、簡潔的故事與場景。1943年,劉別謙簽約20世紀福克斯公司。但因為嚴重的心臟病,他不得不削減工作量。他最後一部帶有明顯個人風格的作品是《Heaven Can Wait》 (1943年),一部精緻的諷刺性喜劇。1944年底,他不得不將A Royal Scandal交交給Otto Preminger拍攝。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That Lady in Ermine》,這部作品最終由Otto Preminger完成,並於他逝世後在1948年發行。1947年,劉別謙因「25年來對電影的貢獻」獲奧斯卡特別獎,同年去世。在他的葬禮上,兩位他的合作者留下了簡潔的墓誌銘,Billy Wilder 說「再沒有劉別謙了」(No more Lubitsch),而William Wyler答到,「比這更糟的是,再沒有劉別謙的電影了」(Worse than that. No more Lubitsch pictures)。
Ⅱ merrymⅰdow是什麼意思
merry 歡快的,興高采烈的,愉悅的,喜慶的。
widow 寡婦
The Merry Widow 《風流寡婦》(北美電影名)
merry widow 快樂的寡婦,風流的寡婦。
Ⅲ 風流寡婦的創作背景
《風流寡婦》
三幕輕歌劇(喜劇),是根據法國梅雅克的戲劇《大使館隨員》,由雷翁和史坦恩改寫成劇本的。
匈牙利作曲家雷哈爾譜曲,1905年12月30日在維也納喜歌劇院首次公演。首演時從第一日起的幾個晚上,都是由作曲家親自指揮的,後來又由史托茲指揮,而且成為連續上演五百次的大暢銷劇。同時在許多國家也博得空前歡迎盛演不衰,甚至被拍成電影。
此劇德文上的「lustig」是《風趣》之意,英文譯為「Merry」是《快樂》的意思。不是中文習慣譯成那種「淫盪」的意思。盡管「風流」一詞又可解釋為「高尚又清雅」但由於是年輕貌美的寡婦,被冠上這形容詞後,就會令人聯想到後者的含義,這對此劇中的主要人物漢娜·格拉麗來說是很冤枉的。
Ⅳ 找兩部電影
第一部是《出水芙蓉》,第二部是《風流寡婦》。後者的情節敘述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