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部電影的名字
http://lib.verycd.com/2005/11/24/0000076352.html
中文名稱:王中王
英文名稱:Ace of Aces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82年
電影導演:蓋拉德·歐利 Gérard Oury
電影演員:瓊-保羅·貝爾蒙多
瑪麗-弗朗斯·皮西爾
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
簡介:
英文名:Ace of Aces
中文名:王中王
導 演:蓋拉德·歐利 Gérard Oury
主 演:瓊-保羅·貝爾蒙多、瑪麗-弗朗斯·皮西爾
上 映:1982年(法國 )
地 區:法國 ( 拍攝地 )
對 白:法語
字 幕:外掛中文
評 分:6.5/10 (415票 )
顏 色:彩色
聲 音:Dolby
時 長:98分鍾
類 型:喜劇/冒險
格 式:XviD + MP3
視 頻:576x336
劇情簡介:
喜劇難拍,戰爭喜劇尤其如此。從嚴格意義上,由明星貝爾蒙多主演的法國電影《王中王》(1982)不一定能算得上是喜劇,但其中的喜劇因素卻又十分顯見,可以將其視為一種邊緣性的戰爭喜劇片也是說得過去的。導演在把握題材的時候,並沒有一以貫之地通片貫穿喜劇韻味,而是運用辛辣的尖刻的諷刺手段,在關鍵的段落里對納粹進行了嘲諷。
故事發生在1936年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當年,就是在這個法西斯頭子的淫威下,在德國柏林舉辦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法國拳擊隊教練喬治·加瓦利耶雖然痛恨德國法西斯,知道希特勒妄圖利用奧運會的國際影響來為法西斯政權作宣傳,但他不得不率領自己的隊伍到柏林去參加拳擊比賽。
法國運動員乘坐由巴黎開往柏林的列車,一路上大家滿懷必勝信心。加瓦利耶曾經是一個出色的拳擊運動員,外號「王中王」。他本人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法國戰斗機飛行員,擊落過德軍飛機,在法國名氣很大。正是在這次大戰中,他與一名德國空軍軍官甘特在空中交手,雙方不分勝負。不打不相識。經過從空中到地面的較量,他們相互之間有了好感,成了好朋友。當時,他們都只有25歲。世事變遷,但二人仍保持著友誼。
在奧運會上他們又一次相遇了。在比賽中,甘特給加瓦利耶以大力支持,使法國拳擊隊贏得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巧,一個猶太孩子卡爾在偶然的機會中出現了。由於他的家庭遭到德國法西斯的迫害,父親的書店被查封搗毀,家人也不知去向。加瓦利耶和卡爾相遇,非常同情孩子的遭遇。為了解救卡爾一家,加瓦利耶在甘特的幫助下,與納粹分子進行了錯綜復雜的周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驚險。最後,英勇無畏的加瓦利耶終於戰勝了敵人,把卡爾一家護送出國境。
本是一個沉重的逃亡題材,但在這里成為一個並不沉重的有關人間冷暖關愛的感人的故事。死裡逃生成為最終結局,快樂正義的王中王,也給人帶來了歡樂和希望。總是一臉笑意的貝爾蒙多所扮演的「王中王」成功地演繹了一個拳擊運動員善良勇敢的精神氣質,給留下深刻印象
㈡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悲劇的誕生
——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那裡有湛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那院子有大樹環繞,後來還有了搖曳的鞦韆架。那裡是盛夏的鄉村,是理想中的樂園,但又的確是凶宅。那裡,有無數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著,卑躬屈膝,只為苟延殘喘,更有無數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濃煙么?那不是炊煙裊裊,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遲遲不肯落下。曾幾何時,在《辛德勒名單》不也有這樣的濃煙么,只是在這里,我們還聞道了那股嗆人的臭味。
活著,又如何?
《辛德勒名單》中,你有沒有聽到兒童那歡快的叫聲「GOODBYE JEWS!」在《鋼琴師》,你有沒有看到,只要是猶太人,活著,就無處可逃。本片中,編劇似乎給出了答案:「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笑吾族文學音律」「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滅猶的緣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時看《北洋水師》,那裡也有日本天皇的擔憂,作為島國的擔憂。難道這就是侵略的緣由?
我無法想像,德意志,那個哲學大師輩出,崇尚理性的國家,竟會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施行過種族滅絕的政策。是德國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還是擔憂太多,以致無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兒童顯然是未經思考,受了大人們的教唆的。兒童又真的那麼無辜嗎?不是。兒童本身固有的輕浮與好事,大概也是一個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會不會也在其中,興奮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經經歷了滄桑,然後,你說:「那是我年少輕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不僅在德國。文革其間,誣蔑師長的,毀滅文物的,為了各式派別而爭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輕狂,無知又沖動,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蠱惑,托詞不外乎如此。那麼,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麼?要麼基於從眾心理,你這樣,我也這樣;要麼,是自我的彰顯。這樣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但這不是真相。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人盲從。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
真相在於人類創造了「我」與「我們」,而「我」與「你」便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我們隸屬與這樣集體,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許就是敵人,或者,就是那個不幸人中的一員。真相在於人類有了國家這一組織。庫切在《凶年紀事》中這樣說:「我們生而就有歸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臣民。」「法律保護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對於國家的意志,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更改的,那麼,做個良民就意味著屈服與順從。
這不是真相。真相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家意志。倘若國家意志是每個公民的意志,也許,就沒有悲劇的誕生了。但經濟學家已經給出了證明:這個美好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所謂國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數人的意識提煉出來的少數人的意志。少數人的意志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說猶太人不好,那麼,人人都得說,猶太人不好,否則,便是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
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即便它那麼荒唐可笑(中國的大地不也曾上演過?罷黜馬寅初,消滅麻雀)。倘若,有多種聲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滿,倘若,你是對的,國家又真的夠虛心接受,那麼,悲劇也就不會發生。關鍵在於個人的意志成為國家意識,而對於這種意志唯有俯首貼面,老老實實去執行。這便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罪惡在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為他人的意志,皇權時代,軍閥時代,斯大林時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個獨裁者。極權主義的時代,你要麼躲避,要麼執行,要麼就是犧牲品。
但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誕生?真相在於,是誰選擇了這樣的獨裁者。意志可以歸結為個人的醜陋,但選擇,卻是民眾的結果,受蠱惑只是一時,但圖新鮮,為自己謀利不是大眾選擇的一個因素嗎?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各種限制條件下,給自己選擇一個最優解——基於精神或物質。人生來就有慾望,有些人終生鬱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實現了願望,卻坑害了他人。就是這樣。
你可以不選擇嗎?當一個國家沒有了領導者,你會心安理得,穩如泰山嗎?你需要一個領導者,我也需要。我們都被奴役化了。幾百年前,一位法國作家這樣寫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經是臣民的平民突然會徹底忘掉他們早先渴望獨立的要求,以至於要喚起他們並重新獲得這種信念已經不可能了;事實上,他們無需敦促就在盡心盡力地做了,做得相當自在,乃至有人會說,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穩了奴隸。實情也許是,一開始,這種服役是不得已的,因為受到了外力的強迫;但後來那些無怨無悔盡心效勞的人,卻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從事他們的前輩被強迫做的事。」
悲劇的誕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是一個壞人,辛德勒但並不像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是一個近乎神聖的救世主形象。透過一本書《辛德勒名單》解讀辛德勒這個人,還原了英雄也是人這個常識,辛德勒早就是納粹黨成員;辛德勒竟然是間諜,辛德勒本質就是資本家,辛德勒或許是瘋子,諸如此類種種頭銜。 富賈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戰前作為間諜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從事偵察活動,他大發戰爭財,是當地有名的納粹信徒。他也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哪怕20歲時的那場婚姻也是出於對方的豐厚聘禮,並以此來挽救瀕臨破產的家族企業。「二戰」後,他又拋棄了發妻。從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蘭克福的辛德勒,處境卻極為悲慘。身無分文,蝸居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附近的一個單間居室,且頻繁酗酒,最終因煙酒過度而死。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英國作家威爾遜說:「辛德勒是個騙子,一個酒鬼,一個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也就沒辦法從納粹集中營里拯救出上千個猶太勞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猶太人,但僅僅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卻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經解讀:「我對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墮落之人跟他們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間的斗爭總是讓人著迷。(辛德勒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曾不止出現過一次的特殊時代:在那些時代,聖人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對你已經沒有任何好處,唯有那些講求實際的無賴漢才能擔當起拯救靈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寫出人類精神的偉大力量,同時又竭盡全力要為辛德勒「去魅」,驅散籠罩在這個偉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猶太民族的「大義人」身上的光環和「迷思」,還他這個「如此含混復雜又如此崇高偉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去展現這個人物,但同時又「力避一切向壁虛構」,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瑣碎的細節全部都有歷史文件以及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支撐,而且就算是當事人的回憶,作家也還要進行排比擇選,只選用經過判斷後認定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事實證明,基尼利的這種創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實的力量勝過一切虛構,真實的面容也比一切設計都更精妙復雜,《辛德勒名單》不但將那段久已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沒人能夠否定辛德勒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猶太人的事實。他善與惡之間倫理取向的驟然轉變,讓學者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可我們又何必勞師動眾地去揭開這個謎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單的真假亦無需考證、辨偽,只要他在險境中確確實實拯救過一千餘條生命,此舉足矣。並且,這是他在當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以為,只有國人才會對「高、大、全」式的人物鍾情萬分,才會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錙銖必較甚或無原則地打造、粉飾、塗金。從國外對《辛德勒名單》以及辛德勒本人的爭議中,不難看出,「高、大、全」其實是一種普適的心理需求,造神運動並無時空的界限。這種普適性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訴求,更是人類對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過度補償。
一個一生清白的人或許對身邊的世態炎涼從來漠不關心,而一個墮落放縱之徒或許曾經對身陷絕境者攙扶過一把。英雄沒有必要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更沒必要以神的標准來奢望他人。人類道德的恆古原則,一是無需極致,二是必須踐行。"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在基尼利的筆下,真實的辛德勒的本來面目纖毫畢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經過了種種磨難,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個猶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眾生」……我想,也正因此,歷史才不至於僅僅成為一部征服和壓榨史,不論在多麼黑暗的時刻,不論邪惡的力量何等強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也總有人類的靈魂在成長。
電影開始,普通一猶太家庭圍立桌旁聖詠進行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經過去,讓我們擁抱來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舊聞新讀:東方早報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單」副本澳大利亞被發現,新南威爾士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作家托馬斯·肯尼利的6盒舊手稿時,在一堆研究紀要和德國剪報中發現了這份「辛德勒名單」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驚的程度。當子彈射入腦顱,鮮血尚未濺到地上;當利刃插進胸腔,心臟仍在舒張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跡,也只如流水滑過指縫後,手上殘留的水漬般輕易蒸發。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鍾時間,強迫我接受這個震撼——
身處戰爭中的人,就如我們指尖下的蟲蟻。
為什麼?為什麼造物創造了人類,卻又讓我們如斯羸弱,不堪一擊?而究竟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當我經歷了那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二十五後,我以為我明白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堅持正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鏟除奸惡。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沖上那名叫諾曼底的法國海灘與德國人作戰時。我腦中想到的是中國古賢們所謂之「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就義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流血犧牲,為的是全人類的安寧與和平。依然活著的戰士和倒在海水與沙灘上的屍體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我錯了。當我看到那位在兩天中被戰爭接連奪去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瑟瑟發抖地倚靠著門邊時;當我看到原本掛在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滿地時,我意識到:我錯了!任何一個人都沒那麼偉大,任何一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不僅僅體現於它能那麼輕易的被打碎,更在於我們對於這種脆弱的強烈恐懼。為什麼要派遣一組戰士去尋找那一個名叫瑞恩的大兵?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僅存的一子。答案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系,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熱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可是,我又錯了。錯在以偏概全,錯在有失偏頗。直到影片後半程才終於出現的大兵瑞恩,在上級命令他離開戰場的前提下,堅持留下完成任務,與戰友們在一起;帶領著自己的小隊歷經了生死考驗的米勒上尉,在即將完成使命時,卻決定戰斗,用自己受傷的軀體與一支手槍,阻擊敵人的坦克。還有其他那些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戰士們。他們大義凜然,勇不畏死。是什麼支持著他們的神經與肉體?是什麼使他們即使為之拋卻生命,也無怨無悔?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思想。而在「那一刻」來臨時,他們又都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同輩中最傑出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由於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許會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落水的兒童……但我們每個人的生之價值,決不會體現在那日日重復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會在我們一生中所僅有的幾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閃現,而平時我們只是普通人。
當我最終看完這部影片時,留於腦中記憶最深刻的,再不是開場的那二十五分鍾。而是已經受傷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殘垣斷壁上,無力但卻堅定的舉起手槍向德軍坦克射擊的鏡頭。
還記得他戰前的職業嗎?而「那一刻」他已成為英雄!
《美麗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額額額,這是四篇、加上樓上的1篇剛好5篇
㈢ 電影資本之戰台詞主角最後說的話
㈣ 資本之戰的介紹
《資本之戰》是科斯塔·加夫拉斯執導,加布里埃爾·伯恩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馬克·圖爾紐耶面對對沖基金的故事。
㈤ 電影內容 二戰時期法國士兵投降德國,成為德國士兵,和俄國交戰被俄國俘虜成為俄國士兵,後有參加解放巴黎
你這是把韓國的《登陸之日》翻到法國了
影片中男主是韓國人,入日軍服役,諾門坎被俘後加入蘇軍,東線被俘成了的軍
駐守大西洋防線,諾曼底被美國人俘虜
㈥ 多推薦幾部關於法國大革命的影片
Les Mariés De L'an Deux.1971
影片名稱: 亂世冤家
主要演員: 讓.保羅.貝爾蒙多 瑪萊妮.約伯特
影片簡介:
1786年的某一天,在大西洋洋面上,航行著一艘印地安人的貨船。貨船的底艙躲藏著一個名叫尼古拉.菲利貝的法國人。他從小由南特市一家酒店老闆戈斯蘭收養,並和戈斯蘭的女兒夏洛特結為夫婦。有位男爵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憤怒的尼古拉將男爵殺死,畏罪出逃。1787年春,尼古拉輾轉來到了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憑著他的聰明才幹,僅在五年之內就成為該公司老闆阿瑟達維松身邊的紅人。達維松又將自己女兒瑪格麗特許配給他。尼古拉和瑪格麗特舉行婚禮時,有人揭露尼古拉早已結婚,這違背美國的教規,婚禮中斷。兩星期後,達維松派尼古拉去法國銷售小麥。這時的法國剛剛建立了共和制的新政權,國內局勢動盪。尼古拉銷售小麥,雖遭市政府議員的非難,但他是雪中送炭,受到當地市民的歡迎。尼古拉得知妻子夏洛特因愛上蓋朗德侯爵而逃往鄉下,為了找到夏洛特,他毅然救出了因謀反而被捕的侯爵的妹妹波麗娜,自己卻?鐺入獄被判處死刑。後來,在他兒時的夥伴西蒙的幫助下,尼古拉越獄逃到了偏僻的鄉村,與蓋朗德侯爵等保皇黨人不期而遇,一場混戰,隨尼古拉一同越獄的另一囚犯當場被打死,尼古拉倖免一死。爾後他又作為波麗娜的救命恩人被奉為上賓。尼古拉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夏洛特。他勸她回家去,但夏洛特不願離開。蓋朗德怕美女被別人奪去,決定和夏洛特結婚。波麗娜得知哥哥要結婚,她也執意要嫁給尼古拉,這就引起另一貴族青年聖奧班的妒意,便撥劍要與尼古拉決斗。聖奧班邊斗邊大聲叫嚷:「尼古拉是共和國派來的密探。」於是許多貴族紛紛拔劍助陣。尼古拉寡不敵眾,束手就擒。夏洛特意識到保皇黨不會輕易放過尼古拉,她當場言明:「他是尼古拉.菲利貝,是我丈夫」,在場的人目瞪口呆,夏洛特立即挽著尼古拉離開了大本營。途中夏洛特發現尼古拉的項鏈盒裡有瑪格麗特的照片,又聽說他回國是為了和自己離婚,不禁醋意大發。這時正巧法國親王路過,夏洛特忿然坐上了親王的馬車。親王令手下人給尼古拉強行灌入迷魂葯,並在他昏睡中辦了離婚手續。親王帶著夏洛特離去。被留下的尼古拉被人抬回了他自己的貨輪。戈斯蘭已破產,他意外地找到了生財之道:他將酒窖里囤積的酒全部裝上尼古拉的貨船返航了。尼古拉昏睡了幾個晝夜後,漸漸蘇醒。守在一旁的戈斯蘭拿出離婚證交給尼古拉說:「你回美國就和那姑娘結婚吧,你可要發大財了!」尼古拉聽後如夢初醒,縱身跳進大海游向岸邊。一陣海風把離婚證書也吹進了大海里。他去追尋夏洛特,途中加入了共和國軍隊,立了戰功。夏洛特坐在疾馳的親王馬車內。心裡一直思念著尼古拉,當馬車快要接近邊境時,夏洛特跳下馬車,奔向共和國軍隊……尼古拉和夏洛特再度重逢,和好如初。
簡體中文名: 雪琳娘
編劇: 丹尼爾 布朗熱 (Daniel Boulanger) / Jérôme Tonnerre / 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導演: 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主演: 索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上映年度: 1988
又名: 朱安黨人 / 痛苦的抉擇
《痛苦的選擇》,由巴爾扎克小說《朱安黨人》改編,反映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和歷程。主要人物是一個深沉的知識分子革命青年(後成為地方軍事政權領袖),一個樂觀熱烈的貴族青年,一個左右為難的女青年(蘇菲主演),一個擁護共和的老貴族。電影場景宏大,人物形象俊朗,服裝道具豪華,畫面層次豐富精美,主題深刻,情節曲折,感情熾烈,真正堪稱經典。
簡體中文名: 法國大革命
導演: Robert Enrico / Richard T. Heffron
主演: Klaus Maria Brandauer / Jane Seymour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義大利 / 西德 / 加拿大 / 英國
上映年度: 1989-10
語言: 英語
又名: The French Revolution
簡體中文名: 丹東
編劇: 艾格尼依斯扎 霍蘭 (Agnieszka Holland) / 安德烈 瓦依達 (Andrzej Wajda) / Boleslaw Michalek
導演: 安德烈 瓦依達 (Andrzej Wajda)
官方網站: http://www.douban.com/lpic/s1603683.jpg
上映年度: 1982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波蘭 / 原西德
法國大革命中,當革命政府公安委員會主席丹東意識到個體倫理的重要性後,也開始了自己和曾經的戰友、集體公義信仰者羅伯斯庇爾走向決裂。掌握國民議會的丹東號召結束恐怖,並在人民中樹立重塑地位,他不願再看到「斷頭台成為禮拜堂」,而掌握羅伯斯庇爾則在革命委員會壓力下,誓將「以革命的恐怖主義對付反革命的恐怖主義」進行到底。波蘭大......
簡體中文名: 絕代艷後
導演: Sofia Coppola
主演: Kirsten Dunst / Jason Schwartzman / Asia Argento
官方網站: 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marieantoinette/
上映年度: 2006
語言: English
製片國家/地區: USA
又名: 瑪麗皇後 / 瑪麗皇後 / 豆蔻風華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法蘭西王後的一生,講述了那個年代,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們奢華迷亂的生活。奧地利公主瑪麗(克爾斯滕•鄧斯特 Kirsten Dunst飾)非常聰明,生性活潑,14歲的時候,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從奧地利公主變成法國的太子妃。由於某些原因,王子對瑪麗非常的縱容,婚後,瑪麗一直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同樣,瑪麗也一直無法與內心的寂寞徹底脫離。這部電影將給我們帶來關於18世紀法國宮廷和社會的各種震撼,匪夷所思的奢侈,慾望交織的愛情,以及最後法國人民的怒吼。
簡體中文名: 亂世美人
導演: 查爾斯 舒耶 (Charles Shyer)
編劇: John Sweet
主演: Hilary.Swank
官方網站: www.AffairoftheNecklace.com
上映年度: 2001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又名: 揚眉女子 / 項鏈事件
㈦ 簡要說說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怎麼發展演變的
第四章 第二節 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的穩定發展;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放緩和衰退,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滯脹」;80年代的經濟復甦;90年代的經濟繁榮;二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聯邦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歐洲共同體;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原因;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緩和與矛盾;美國社會危機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極右勢力的活躍。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二戰後至9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變化的歷程,形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2)通過分析二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的內外因素,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
(3)通過對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矛盾與問題的分析,提高自己對資本主義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即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矛盾的緩和,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基本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二、知識點撥
(一)知識引導
1.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2.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背景:二戰中,西歐各國經濟都遭到破壞;戰後各國改革,調整政策,發展經濟。
措施:①密切同美的聯系,利用美國援助。②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③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結果:①50年代初,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②50年代~60年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上升,呈現繁榮景象。③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1967年歐共體成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④70年代以後,與日本沖擊美國霸主地位。
3.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
條件:①與西歐其他國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4.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
(1)背景
①戰後,進行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隨著冷戰加劇,美國開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國結束對日佔領。
(2)措施
①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
③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④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3)結果
①1955年以後,日本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③80年代,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增長。
④1987年,日本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⑤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70年代中期以後,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5.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和問題
6.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恢復時期:1945年至50年代初西方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發展時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3)「滯脹」時期:在1973年經濟危機影響下,西方生產低速發展甚至停滯,並與通貨膨脹並存。這說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生產的調節促進作用減弱。
(二)重點、難點
1.不同時期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1)戰後美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原因。
①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③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
(2)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主要原因。
①戰後西歐經濟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
②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③石油危機的沖擊。
2.戰後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及成功經驗
相同因素:
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外向型發展戰略。
成功經驗:
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技,發展教育,注意經濟發展戰略。
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概況:
①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確立的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19世紀中期,英國煤、鐵、紡織品的產量超過了法、美、德三國的總和;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確立: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喪失的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
喪失: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②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
表現:「二戰」後,美國操縱了國際金融,建立了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它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在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③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表現: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史學界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戰後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後期;80年代末以來。這三個階段各自發展狀況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
戰後初期至70年代: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豐富的黃金儲備,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起來。
原因:通過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橫財。而歐洲在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處於普遍衰落的時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開始向多極化方向演變。日本和歐洲共同體與美國在世界市場上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原因: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呈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進程。
原因: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世紀晚期到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發展的特點及產生的根源。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形成壟斷,以私人壟斷為主,壟斷資本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各部門各領域,並影響到政治生活。這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要求。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獲得高度發展,產品結構日益復雜,因而對生產組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產和資本的集中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機以後,西方國家紛紛加強國家的干預。美國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經濟軍事化則形成了世界大戰策源地。生產的社會化和現代化對資本主義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機也迫使各國加強國家職能以求出路,但各國國情差異導致了其不同的經濟體制。
二戰以後,西方各國普遍加強國家干預,並使之成為經常性手段,西方國家普遍進入國家壟斷階段。二戰後各國經濟嚴重困難是導致其加強國家干預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生產進一步發展,對經濟體制和國家職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協調各種矛盾和開拓國內外市場,這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
4.戰後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幾個怎樣的階段?並說明經濟恢復、發展和變化的原因。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從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角度,分析說明西歐加強經濟聯合的主要原因。
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50年代初,經濟迅速恢復階段。
第二階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70年代以來的經濟低速增長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恢復的原因:
①雖受戰爭影響損失巨大,但有較高生產力水平的基礎(或各國針對性地實施了一些經濟措施);②戰後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馬歇爾計劃)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迅速穩定。
第二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推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獲取了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場;西歐各國經濟的聯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三階段經濟低速增長的原因:
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滯脹」狀態下經濟政策的穩定。
歐共體的形成,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也是歐美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結果。戰後各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要求西歐各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協調經濟政策。
其次,西歐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較接近,貿易往來密切,促進了經濟上的聯合。
再次,美蘇爭霸世界,對西歐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威脅。對於這種威脅,西歐任何一國都無法單獨應付。生存與發展促成了西歐經濟走向了聯合。
5.不同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時 間
特 點
影 響
1825 ①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發生於英國 ①暴露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
②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社會條件
1847 因農業歉收引發蔓延歐洲的工商業危機 歐洲1848年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1857 ①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由美國開始,影響到資本主義世界 ①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的標志
②第一國際建立的社會條件
1929~1933 ①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
②由美國引發,演變為空前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①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20世紀
70年代 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油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滯脹狀態
6.歷史上美歐關系的發展
問題1:世界現代史上,美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概括每一階段的基本特徵並簡析其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但在政治上,歐洲仍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一戰期間美國利用中立地位賺取豐厚利潤,戰後歐洲國家的經濟復興為美國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場,美國出現了「柯立芝繁榮」。而英國盛極而衰,戰後經濟發展緩慢,許多殖民地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但在政治上,美國的軍事力量還無法和英法等歐洲強國相抗衡,英法操縱了國際聯盟,建立了有利於它們的新國際格局。
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名符其實的霸主,歐洲國家處於從屬地位。經過二戰,歐洲削弱,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進一步加強,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其對貨幣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政治上,美國拉攏西方成立了「北約」,並一度操縱了聯合國。軍事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唯一的核武器。
六七十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二戰後,經過五六十年代的迅速發展,西歐國家和日本的經濟實力得到壯大。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提高了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實力卻相對下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歐共體國家和日本在經濟領域同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開始積極擺脫美國的控制,奉行相對獨立的政策,美國喪失了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
7.戰後美日關系的變化
(1)美國同日本的關系
戰後初期,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圖改造日本,在日本實行政治經濟民主化改革。為了把它變成對抗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據點,美國結束對日佔領狀態,大力扶植日本經濟。從50年代起,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美經濟競爭和日本反對美國控制的斗爭逐漸激化。進入80年代後,日美經濟競爭繼續擴大。
(2)關於美國對日改革影響的評價
史學界傳統觀念對此持完全否定態度。美國為適應戰後它在全球的擴張需要,把日本扶植成為美國侵華反蘇與對付共產主義的戰略堡壘。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史學界對此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美國佔領日本並進行改革,在當時情況下具有客觀的進步性。首先,修改憲法,革除封建專制主義、法西斯主義因素,確立了三權分立政體,建立了與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憲制,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其次,在經濟上解散財閥的措施,革除日本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因素;在農村消滅了地主階級,從而促進了日本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8.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
(1)國家壟斷主義的基本概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的資本主義。1917年,列寧第一次提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一術語。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繼自由資本主義、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兩階段後,資本主義的第三階段。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期: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萌芽時期。它出現於個別國家的個別部門,規模很小,層次很低。畢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附庸。
②二戰結束前的不穩定發展時期。
歐美主要大國和日本為應付危機和戰爭,都曾大規模地實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929年~1933年大危機和二戰期間,在性質和方向上出現重大分化。
一是堅持資產階級經濟體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一是向法西斯專制畸變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③二戰後上升至主導地位和走向完善時期。
內容:
國有企業的發展。
國家財政收支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實行中央銀行國有化,加強中央很行對國家金融的干預和調節作用。
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管理和調節作用。
特點:
在地域范圍上,它成為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的統治形式。
在持續性上,它日趨成熟和鞏固,沒有出現二戰前不穩定現象。
在內容上,既當經濟基礎,又是當上層建築,是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總壟斷資本家。
9.「二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
(1)經濟特徵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1945年到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4年到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地位得以確立。但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
③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
(2)政治特徵
①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英國在對外政策上開始依附美國,法國徒有大國虛名。德意日法西斯成為戰敗國,不再是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長期以來國際斗爭中的以歐洲為中心的時代結束了,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60年代,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②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同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全民冷戰時期。在對共產主義冷戰中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③戰後初期,美國操縱聯合國作為其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
(3)經濟特徵和政治特徵的關系
①二戰後,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是美國稱霸的基礎。
②戰後初期,美國對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馬歇爾計劃,對經濟困難的歐洲進行經濟援助,為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鋪平了道路。
③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歐共體經濟力量的迅速增長為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現提供了經濟基礎。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提高
歐洲共同體的實質是( )
A.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國際聯盟 B.擺脫國際霸權主義的政治聯盟
C.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 D.資本主義生產力再發展的產物
分析:本題解題關鍵是明確歐共體主要是一個經濟組織,它加強了西歐各國的經濟聯合,是建立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的聯盟。故正確答案為C。
點擊思維
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鮮戰爭起,美國全球擴張和爭霸進一步加強,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名目繁多。這些開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億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億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達71億美元。
材料二:1950年~1975年間,美國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3.8%。英、法、聯邦德國平均為5.4%,日本為12.4%。1951年~1977年,美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2%,日本為8.8%,聯邦德國為4.4%,法國為4.3%。
——據宋則徐、樊元《世界經濟史》材料三:美國的進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註:+為順差,-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材料四: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外匯儲備比重變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資本主義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國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 1 1.3 3.2 12.4 12.3
西歐共同體各國 26.5 30 29.6
——據《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分冊)
回答:
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結合材料說明其原因。
分析:此題為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此題所選四則材料圍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這一核心問題。材料一說明美國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大量增加;材料二反映了美國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低於日本和西歐;材料三反映了美國在與日本、西歐的貿易中逆差增大;材料4則反映了美國的黃金外匯儲備逐漸減少。試題要求依據上述材料回答1973年美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四則材料即是四個方面的原因,只要能把握四則材料所說明的實質問題,此題即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時要揭示出每個方面的現象為什麼會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即揭示出四則材料所反映的現象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1)美國的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加劇了美元流向國外,增加其經濟負擔。
(2)美國經濟沒有持續穩定增長,其發展速度低於西歐、日本。
(3)美國進出口貿易與西歐、日本相比,逆差趨勢明顯,難以迴流美元。
(4)美國黃金大量外流,儲備減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難以鞏固。
學科滲透
二戰後西德和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60年代兩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國。
(1)西德和日本經濟騰飛有哪些相同因素?
(2)兩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3)為什麼德國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內陸,而日本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沿海?
分析:這是一道史、地結合的綜合題,主要考查西德與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對我們的啟示、工業分布特點及其成因。第(1)問著重考查比較能力;第(2)問「借鑒」依賴於對「共同因素」的認識;回答第(3)問要結合兩國的交通條件、礦產資源的分布或來源來分析工業區分布特點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相同因素: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教育;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等。
(2)借鑒: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教;注重適時調整經濟戰略。
(3)德國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不遠,有萊茵河便利的水運,水陸運輸方便。所以德國最大工業區集中分布在魯爾區。日本缺乏礦產資源和能源,工業區建在太平洋沿岸,便於原料、燃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所以日本最大工業基地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高考巡禮
閱讀下列材料
國民生產總值比較(單位:百萬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國家 低收入國家
1965年 2 003 700 1 413 280 163 00
所佔% 70.53 8.14
1993年 231 12 566 18 247 536 990 262
所佔% 78.95 4.28
高收入國家的三種類型
美國 歐共體 日本
698 900 317 570 91 290
34.88 15.85 4.56
6 259 899 6 279 762 4 214 204
27.08 27.17 18.23
——根據世界銀行1991年和1995年的發展報告提供的統計數字
請回答:
(1)說明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高、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經濟狀況呈現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對它們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2)分別說明美國、歐共體、日本的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指出這種變化對三者之間的經濟格局有何影響。
(1996年全國高考)
分析:本題屬於多材料表格式分析型材料解析題。題目體現了歷史感和時代感相結合的特點。要求考生通過對圖表、數據的仔細分析,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本題對能力要求較高。
參考答案:
(1)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都在發展。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這種變化不利於低收入國家。
(2)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對衰弱;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日本和美國的差距縮小,成為世紀經濟強國。這種變化使原來美國獨霸的經濟格局演變為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一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學技術提高了生產力
B.進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改革
C.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
D.政局穩定,經濟實力雄厚
2l.1973 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它所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 )
A.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B.資本主義世界發生金融危機
C.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形成
D.日本、歐共體經濟迅速發展
3.20世紀60年代初居於第二位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是( )
A.英國 B.美國C.聯邦德國 D.日本
4.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利用的有利條件不包括( )
A.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B.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
C.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D.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
A.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B.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
C.消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D.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能力提高
1.下列各項按因果關系排列的是①「歐佩克」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制裁②西方經濟進入「滯脹」階段③西方國家發生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③① D.③②①
2.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首要條件是( )
A.戰後進行的民主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
B.朝鮮戰爭的影響
C.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D.採用現代科學技術
3.對20世紀70年代美、日、西歐歷史的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美國由最大債權國變為最大債務國
B.日本和聯邦德國上升為最大債權國
C.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黃金儲備減少
D.美國不再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4.二戰後,美國的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其表現不包括( )
A.廣大黑人為爭取平等權利掀起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
B.毒品泛濫,吸毒人數劇增
C.邪教組織名目繁多、五花八門
D.軍國主義思想有所抬頭
5.閱讀下列各表提供的統計材料
表一:1950年~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6.7
5.6
5.3
2.9
9.6
3.5
表二:20世紀70年代~80年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情況
年份 項目(%) 歐共體10國 美國 日本
1973年~1979年 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 2.5 2.6 3.5
1979年~1984年 同上 0.9 2.l 4.2
1979年~1982年 消費物價上升率 9.5 7.8 4.4
表三:20世紀90年代主要訹國家經濟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5.5 1.8 2.6 0.5 5.6 0.9
回答:
(1)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扼要指出從本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並分析其原因。
(2)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消長變化及其導致的主要後果。
㈧ 論述一戰的 必然性 從 國家 體系 人物 上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不是偶然的,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合乎規律的現象,是具有深厚的經濟政治根源和長遠的歷史淵源的」。【1】
要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否可以避免,就應從一戰爆發的成因說起,下來,筆者則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對一戰爆發的必然性加以闡述。
(一) 壟斷資本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厚根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並在不斷的激勵競爭中導致了壟斷的產生和發展,並先後在各個資本主義大國形成壟斷組織。
斯大林曾說:「不是平局利潤,也不是那照例比平局利潤稍為高的超額利潤,而正是最大限度的利潤才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動力」,【2】斯大林十分清晰的指出了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正是在這種本質的驅使下,「壟斷資本主義比起壟斷前的資本主義更加貪婪,更富有掠奪性、侵略性和冒險性」。【3】這些壟斷組織不僅要壟斷國內市場,也要壟斷國外市場,這是使得他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勢必走上對外侵略擴張和對外發動戰爭的道路。
當壟斷組織的金融資本不斷增加之時,他們就開始尋找更加廣闊的國外投資場所、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而殖民地無疑使最方便的地方,但是,當帝國主義紛紛形成之時,世界領土已經被瓜分完畢,在想對外擴張,只能重新瓜分,但這絕不可能用協商來解決,因此世界掠奪者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正是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掠奪本性,他的基本特徵和經濟規律決定了二十世紀初這場前所未見的世界性帝國主義大屠殺必然來臨」。【4】
(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5】到了帝國主義時期,由於身纏的高度集中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特別是壟斷的確立,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型衣長加劇了。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往往以跳躍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趕上甚至超過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 特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成為第一批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堅持要重新瓜分已經分完的世界,攝取新的銷售市場和勢力范圍,一場激烈的新老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對抗在所難免。
尤其是德國,在德國統一之後參與了對殖民地的爭奪, 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並開始尋求對歐洲的領導地位,但是, 德國人發現, 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的殖民地的阻擋,於是英德矛盾日益尖銳。
然後,不僅是英德之間,幾乎所有的強國都捲入了這場對絕對統治權的爭奪,因此,他們在一個有一個的地區發生沖突。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英國和法國在暹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南非。局部沖突的不斷,使歐洲國家逐漸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預示著一場全球性的武裝沖突即將到來。
(三)、帝國主義經濟危機的到來使一戰不可能被避免
「經濟危機這個『社會瘟疫』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天然夥伴,它在帝國主義時期,不僅無法擺脫,反而更加頻繁,更加深刻」【6】,20世紀初,各國的壟斷組織相繼形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這一基本矛盾更加尖銳,當壟斷的強度越來越大時,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如期而至。
1900年和1907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接連發生,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因此,各國壟斷資本採取各種辦法來轉嫁危機。在國內,他們把危機轉嫁給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身上,壟斷資本家一方面縮減生產,使大批的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家中對在業工人的剝削,這一做法,使無產階級和資本階級的矛盾尖銳化,各國的工人罷工運動不斷的發展和壯大。在國外,「壟斷資產階級還千方百計的向經濟落後國家,特別是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輸出危機』」,【7】壟斷資本主義不斷的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傾銷過剩商品,壓低原材料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和擴大資本輸出等。並且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進行更加殘酷的剝削和掠奪,尤其是對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工業進行嚴重的摧殘,給各國落後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帝國主義還將危及互相專家,都企圖把災難引向對方。他們通過關稅政策、降低產品價格、低息貸款和施加政治壓力等方法,竭力的奪取對反給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而對方則以保護關稅、重建心的經濟、政治、軍事聯盟等方法相對抗、因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就更加激化了。
國內與國際的矛盾和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迫使歐洲國家的政府走向通過戰爭解決這些問題的道路。都想利用戰爭,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擺脫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這樣,即將爆發的這場經濟危機,就成了戰爭的催化劑,使世界性規模的大戰不可能被避免,只能到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列強准備和醞釀了整整幾十年的結果,是他們幾十年來所推行的擴張政策的積蓄,「根據列強侵略意圖,早在七十年代末歐洲便開始形成各種秘密軍事政治集團和同盟」,【8】正是列強們合縱連橫的結果。隨著兩大軍事同盟的形成,歐洲的力量分布狀況最終被固定下來,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觀前提,影響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斷迫近。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他有著深刻的經濟和政治根源,這是在長年的日積月累中不斷形成的,尤其是在20世紀初那樣的背景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了當時列強們侵略擴張的最好途徑和方式,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軍備的競賽以及局部沖突不斷,都在無形的推動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利益的沖突和經濟危機的產生,更是成為列強們對外侵略的最好借口,所以筆者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 薩那、孫成木、余定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頁
【2】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0頁
【3】 薩那、孫成木、余定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頁
【4】 薩那、孫成木、余定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頁
【5】 薩那、孫成木、余定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頁
【6】 薩那、孫成木、余定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頁
【7】 薩那、孫成木、余定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頁
【8】 N.N.羅斯圖諾夫,《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第54頁
倪樂雄:《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再思考》,《軍事歷史研究》
時殷弘:《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
代麗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巴爾乾地區形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科技信息,2008年第11期
陳欣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社科縱橫,2006 年3 月總第21 卷第3 期
㈨ 誰知道《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這本書到底講得什麼呢
60年代末,我參加了《美國的挑戰》一書的撰寫工作,這本書是由讓-雅克・塞爾旺一施萊貝爾署名發表的。此書在全球各地曾是一本暢銷書。這本書的目地是讓輿論,特別是歐洲輿論關心正在日益增長的美國經濟體制的實力。當時,提出這種看法還是很新穎的,因為,我們不要忘記,自50年代末以來,隨著歐洲共同市場的啟動,共同市場的創始國像後來的亞洲「龍」和「新興市場」一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
到了90年代初,人們不再談論《美國的挑戰》,而是談論《美國的衰落》了。今天舊事重提是為了說明,有時連最確定無疑的事情也不能下斷語了。當時的《財富》雜志曾發表一篇長文,現在看,連這篇文章的標題都有點使人吃驚:《美國造即將消失》。那時,紐約市中心的象徵性建築――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人收購了。麻省理工學院在它那篇題為《美國造即將消失》的著名報告里,痛心地分析了美國工業衰退的原因。這份報告的作者強調指出,美國的工藝技術統治終結了,同美國的對手――歐洲和日本相比,它缺乏工人和管理於部的競爭能力。
此後不久,我於1991年寫了《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一書,這本書已被世界五大洲譯成20種文字出版,其中包括這個中文譯本。我在本書中分析了兩大資本主義模式之間,即新美國資本主義(1980年裡根總統發動新保守主義革命以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與萊茵模式資本主義之間的深刻分歧。萊茵模式遍布於萊茵河谷的所有國家,從奧地利到荷蘭,包括今日屬於歐元區的大陸歐洲所有的國家,只是各國的具體表現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萊茵模式的典型形式是「社會市場經濟」,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建立在企業自由與競爭之上的經濟,但是,市場在這種經濟中只是一個繁榮經濟的工具,目標卻帶有社會性質,即在社會各階層之間公平分配這種繁榮。從這個角度看,萊茵模式中最先進的機制是大公司的共同管理制度,這種共決制在德國是強制實施的。按照共決制,公司監事會的組成,一半是股東,另一半是雇員代表。當時我得出的結論是,同盎格魯一撒克遜模式相比,萊茵模式具有雙重優越性:一方面,它在經濟上更有效率,從勞動成本的比較中便可以看出:1998年工業部門中的平均時工資,德國是28.7歐元,法國是25.5歐元,美國只有20歐元;另一方面,萊茵模式在社會領域方面更加平衡,因為它保障了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一種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這種社會保障制度部分地同比美國更為平等的收人分配製度聯系在一起。不管怎麼說,我至少預見到了,正如「疲軟的貨幣趕走了堅挺的貨幣」,「壞的資本主義」也壓倒了「好的」資本主義。但是,當時我自己也確實沒有想像到近幾年出現的這種令人瞠目的轉折,美國經濟正在遙遙領先於歐洲經濟,尤其是萊茵國家經濟。這是又一次《美國的挑戰》,是2000年的挑戰。
德國人對這種轉折的反應象徵性地表現在一個可能是德國統一以來最重要的日子裡――1996年6月15日。這天是星期六,歐洲杯足球賽半決賽的前夕,對手是英國足球隊。盡管這場足球賽有很大的吸引力,卻有30萬人走上波恩街頭示威遊行,這是1945年以來在德國規模最大的工會遊行。更有甚者,中產階級也走上了街頭,這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他們喊出的口號非同尋常:「反對德國社會美國化!」這個口號本身就象徵著「兩種資本主義之戰」進入了第二個回合。近半個多世紀以來,「American way of life」曾經使全世界,特別是德國人走火入魔,現在卻被棄之如敝屣!
然而,1996年6月15日這個日子也標志著德國的再一次分裂。當然不再是1990年以前東德與西德之間的地理性分裂,而是一種政治性的,甚至是哲學性的分裂。他們圍繞社會市場經濟的前途,即圍繞能否堅持萊茵模式的問題展開了一場大辯論。誠然,正如我在上面指出的,萊茵模式的衰落是始料未及的。我在《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這本書中甚至用了整整一章來談論這個問題。我曾設想,這種衰退將是逐步地漸漸地衰退,而事實卻是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里,似乎一切都改變了。此前5個月,即1996年1月23日,科爾總理、僱主協會和工人工會曾經通過一項關於就業問題的協議,這個協議曾被看做是「歐洲獨一無二的創新」,顯示出萊茵模式應該成為21世紀的參照榜樣。然而,6月15日的示威遊行卻明白無誤地揭示出,這個模式已被動搖到何等地步了。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么快?可能是因為在德國和歐洲聯盟的大多數國家中,兩種新的現象不期而遇。第一個現象是失業率居高不下,超過了10%。30年代危機之後,失業爆炸曾經是導致納粹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們至今對此仍記憶猶新。在這樣的國度里,失業特別令人難以接受。對失業現象的這種變態反應,導致過分誇大了美國在這方面的成就,並且過分誇大了美國新模式在實現充分就業方面具有的越來越大的合法性。而且,由於這次危機,導致在是否堅持實施社會共決制和實現創造性妥協方面出現了一次思想分歧,一次深刻的不一致,其混亂程度不亞於1945年建立民主德國時的形勢。對萊茵模式的這種否定,在很大程度上對歐元區所有國家都產生了一定影響。產生這種否定的主要原因,是關於企業至上的政府新觀念佔了上風,這些新觀念的特點是強調金融市場和股東價值(shareholder value)應該起越來越大的作用。難道因此可以得出萊茵模式已經死亡了的結論嗎?進而可以認為,在21世紀,只有一種資本主義模式,即新美國模式嗎?難道可以把它強加給整個世界嗎?在談論這樣一個如此狹隘的決定主義結論之前,不妨讓我們回顧一下,萊茵模式的一些基本價值觀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這些價值觀是把經濟效率、社會互助和團隊精神結合在一起的價值觀。既然歐元已經取得成功,未來的時代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在歐洲能否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政治聯盟。正如1982~1998年期間執政的科爾總理喜歡重復的那樣,「對世界化的回答,就是建立大歐洲」。
大歐洲創造了社會市場經濟,大中國創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二者之間自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在我看來,二者之間也有某些相似性,如果它們能夠融會在一起,必會成為21世紀的幾大法寶之一。
㈩ 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長津湖》戰役電影
電影也是一種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剩餘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
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之一,是資本家在銷售商品後所獲得的超過生產成本的余額。當剩餘價值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它就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資本的一切部分都表現為利潤的源泉,這就掩蓋了可變資本所購買的雇傭工人的勞動力是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具體到這部電影上,投資13億,目前票房50多億,估計會產生二三十億的剩餘價值,資本家把這個當做利潤,落進了自己口袋。
如果再深入分析的話,就牽涉到資本的壟斷利潤,以及動用國家機器為資本服務等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