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阿黛爾的生活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我都不敢置信從昨天早上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整天都在回味劇情。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當你真實融入時,卻顯得太短了。它有太多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方:同性、同性的性、藍發的少女。而在這層撥不散的迷霧下,電影本身其實講的是有關少女的的愛情和成長的故事。愛情,它能讓每一個人成長和成熟,並且變得堅不可摧。
從拍攝角度來講,光影的運用,場景的設置,甚至演員的挑選,甚至很多朋友一直吐槽女主角的發型,都是這樣,阿黛爾一直蓬亂著頭發,如同她迷茫如麻的內心世界。基本使用手持鏡頭,透過主觀視角拍攝主角眼中的世界,真實感驟增,堆積成了一個觀者可以和導演一同經歷阿黛爾人生的感覺。於是,你隨她迷茫,隨她覺醒,隨她平淡,隨她爆發,隨她無奈。她很可憐,她還那麼年輕,卻已經像走過了一生。
②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悲劇是不可避免的,無論你做什麼,我們都無法逃脫。」
它是關於永恆。時間敏感的東西,它是關於規則的,它是關於人類內核的。在影片的核心,導演借用了阿黛爾文學課上的老師。所以,對於最後的結局,就說:放手吧,阿黛勒。
必須說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至少有兩件事:對細節的伏擊。影子三十小時,每一場戲,每一行,每一件,都想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每個演員的頭發、化妝、服裝、配飾,包括背景,每一幀都是導演巧妙的安排。典型的例子是老師在阿黛爾的文學課上的解釋,不是老師隨便說的,而是導演告訴你的。
安於現狀、知足常樂是人的本性。多少人像阿黛爾一樣,無知無覺就陷入停滯,一不小心就被甩開老遠。老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看應該改成: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么觸目驚心。
③ 阿戴爾的生活結局愛瑪為什麼說不愛阿黛爾了
之前壓根沒想到會是同性電影,看到阿黛爾萌噠噠的親上艾瑪後我愣上了幾秒,繼而羞澀了~~。。尼瑪!尼瑪!羞澀!對!你沒聽錯!就是羞澀!!我這是怎麼回事!主角都好好的我抓什麼狂~!!拿起杯子灌了口雪碧,內心喊淡定啊!這都是獲獎影片了說明沒有問題啊!繼續看吧!
於是我又很羞澀的看下去了...草。。真是吐艷!!
以紀錄片的感覺記錄發生的事情,這部片子放在以前我絕對睡著,誰愛看流水賬啊!可是導演太高明之處,不得不令人折服~~ 通片沒有戲劇式的起承轉合,沒有背景音樂,而且大量的特寫又特寫,整整3個小時的故事,電影院里的觀眾居然都沒有離開。。鏡頭總帶著細致里包含溫柔的感覺。
既然是純愛的電影,那麼總要剖析點她們的愛情。
文藝片放完無意外會給你些疑惑點,比如說大眾話題「艾瑪和麗X(或X麗...)先玩起曖昧,最後艾瑪卻受不了阿黛爾背叛分手,繼而與麗X在一起,所以果然花心的是艾瑪吧!。。」 再加上與阿黛爾分手見面後,艾瑪拒絕阿黛爾提出的復合,卻又補上一句「我會對你一直溫柔」,實在令人吐槽啊!尼瑪你到底還愛不愛阿黛爾了!!
本人理解是艾瑪依然愛阿黛爾~~
包括導演柯西胥在影片公映後也說了:分開後艾瑪還是深愛著阿黛爾的。
關於艾瑪為神馬拒絕阿黛爾,我扯淡的分析如下:
1. 思想分歧。 這個很容易看出來,初見時哲學方面兩人就有偏頗,見雙方父母時,父母們差距也表現了兩人受教環境不同。在一起後,艾瑪的朋友聚會,一群人聊天都是哲學、作畫風格等高大上的玩意兒,阿黛爾在一邊只能做點義大利面,全心全意當艾瑪君的小主婦,插不上嘴啊!。。。後來艾瑪為了忠實自己的畫和電話那邊吵起來,阿黛爾卻絲毫不受感染,很high的吃著美食~~這種生活是足矣的,雖然有點小寂寞,可無風無波,平平安安,心愛的人在身邊不就好嗎?艾瑪提的建議,發表小說文學類,何必呢,太累了不喜歡!功名利祿於阿黛爾如浮雲! 另一邊艾瑪不那麼想,所謂人生啊,就是要追自己所求~~絕不能局限於一方天地,艾瑪有堅守的事物,有這些年都在追求的事情,有自己的風格,。她雖然蠻寵阿黛爾,但很明顯的,她心裡估計會對阿黛爾這種安享天命的觀念嗤之以鼻。。
2. 安全感。 艾瑪要的安全感來源於藝術,作畫才是她最親密的愛人,阿黛爾在這方面是不適合她的,雖然稱阿黛爾為自己的繆斯女神,但阿黛爾除了當個模特,啥用也幫不上~~麗X不同,她們有感情基礎,而且也是畫畫的,共同話題一大堆。艾瑪是個強勢的角色,影片里絲毫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一但有觀點不合,馬上氣呼呼走人~~ 比較起來,阿黛爾實在是純潔善良可愛好姑娘,她有著普通人的孤獨感,她很愛艾瑪,希望艾瑪給她這份安定。阿黛爾本就在意世俗眼光,艾瑪又從來沒心思琢磨怎麼去給她世俗的安定,藝術家嘛!總帶點灑脫不羈,Les怎麼了嘛~ 有什麼不對嗎?小阿黛爾你又何必介意,我們活我們的不就好了嘛!~~
3.為了阿黛爾。其實我真覺得艾瑪離開是有原因的。
阿黛爾在求和的時候,艾瑪也紅了眼睛,猶豫了很久還是說出我們不再可能這樣令人傷心的話,後又補上句「你沒有打擾到我,會對你永遠溫柔下去」,觀眾看來本身這就是很矛盾的話,於是就歸咎為艾瑪又玩曖昧了。。
影片最後的畫展,艾瑪留有的關於阿黛爾的畫只有一幅,剩下全是孕婦,然後阿黛爾終於心灰,放下這段感情,轉身離去。
於是觀眾掩面,暗自惋惜。
。。。
啊,艾瑪離開原因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阿黛爾出軌後,艾瑪意識到自己是給不了阿黛爾世俗的,她們之間在意的東西,除了彼此的愛情什麼都不合;
阿黛爾強調多次自己喜歡小孩子,並且要做幼教。但是現在科技還沒有發達到同性有子的技術,艾瑪與阿黛爾是不可能有孩子的;
畫展上那些孕婦,是艾瑪對阿黛爾的期冀與祝願。
並且阿黛爾在畫展上瞎轉悠的時候,不少鏡頭是從艾瑪這里透視過去的,也就是說艾瑪一直在注意阿黛爾行蹤。
所以,大部分原因是為了阿黛爾,小部分原因是性格思想方面的不合,艾瑪終究與阿黛爾分手。
④ 《阿黛爾的生活》有何深層含義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評價
《阿黛爾的生活》真正的意義,不在愛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條看不見卻隱隱存在的階層鴻溝。影片中有真實且熟悉的校園生活,三個小時的影像記錄中,最忠實的,就在於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
導演暗下省略語:愛好閱讀的普通女孩,與受藝術熏陶的拉拉之間,其實隔著一百個薩岡。《阿黛爾的生活》之所以能問鼎金棕櫚,入圍各家年度Top10。
除了女孩愛情歷險的內心經歷,更是愛過之後的外部殘酷。與男人和吃醋無關,這些表面上的溫暖和迷戀,只不過是陽光下另一個美好的謊言罷了。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朱莉·馬洛的漫畫《藍色是一種暖色調》,原著中主角的名字叫做克萊芒蒂娜,被改成阿黛爾 ,與演員名字一致。這個名字在阿拉伯語里阿黛爾是「公平」的意思。它混合了導演阿布戴·柯西胥曾經想拍的一部電影的概念。
2003年的《躲閃》之後,阿布戴·柯西胥曾想拍一個法國女教師熱愛教學的故事。阿布戴·柯西胥對於發展女性角色熱愛某種職業的角色很有興趣,通過這種故事來描述女性的熱情。
同時這位女教師的職業也對其私生活產生影響,比如愛情、親人逝去、與男友分手等。為此阿布戴·柯西胥和很多真正的老師見過面,在製作《躲閃》期間阿布戴·柯西胥被他們的職業熱情所打動。
⑤ 《阿黛爾的生活》兩個女人怎麼就不能在一起
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漫畫,和漫畫的出入,大致在於,漫畫的敘述主角應該是Emma,而電影是Adele;漫畫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現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兩個人之間關系未明的糾纏,而電影則更著重與Adele在分手之後的種種;結尾的變化,還有Adele的職業的確定為老師而非公司職員。
很佩服Abdellatif Kechiche的大膽嘗試,很少有一部電影,在一部三個小時的長度里,前兩個小時居然幾乎用的都是大特寫的鏡頭,拍主角上課,吃飯,睡覺,自慰,做愛,洗澡,調情,但是卻不讓觀影者對此手法心生厭煩,沒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這種手法的運用,另一方面帶入感極強,特別是在面對電影巨幕觀影時,整個屏幕上充滿著女主角的影像,她對Emma的眉目傳情,她吃飯時候的愉悅,她的困惑與迷茫,甚至做愛的時候,還在用大特寫。給人的感覺 -- 震撼。還有長達十幾分鍾的性愛場面,非常的讓人震撼,倒不是說內容,而是完全沒有任何配樂,最直觀的方法去呈現。
想來阿黛爾的生活,其實也就是把她人生中這段經歷,用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呈現,當然它也在呈現兩個人的愛情故事。
「愛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千種,萬種,是擦身而過的一瞬,是陽光下的回眸,是某種氣味或一句聰明的調皮話,但是分手的理由,總是單調的一致,無非即是不愛了。」
幾個眼神的對視,幾段曖昧的調情,交待了兩人的相愛,而常規的愛情電影總是更喜歡表達--「成為愛情的過程」,往往對情侶之後,生活之下的情景較少如此事無巨細的展現。
想必導演很清楚,負面情緒的感染力遠勝簡單輕松的快樂。
藍色是第一章里愛情的主色調,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轉為分手的寫照。
Abdellatif Kechiche從電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線,兩個家庭聚餐的場景與布置上的不同,對話和氛圍上的差異。
雖然沒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廚房拿牛奶喝,以致於被Adele的媽媽發現兩人的關系」,這段在漫畫里算是有張力的情節放入到電影里。
⑥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看完之後挺反感的。也許是我太直了吧,女主角情不自禁被吸引的禁忌之戀完全無法引起我的共鳴,裸露鏡頭是皺眉看的,只有結局兩人分開後的悵然若失稍微有點文藝片的氣息。
⑦ 為什麼《阿黛爾的生活》評分這么高
先說《阿黛爾的生活》的同性題材。
同性題材是帶著天然的沖突和矛盾的,星星火苗掩藏在太平之下,但凡有一些風吹草動,火星都可以燎起一場災難。把這種如履薄冰放置在一段感情之間,兩個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會被放大、被美化,無論是團圓收場還是悲劇結局,只要處理得當,都帶著一股子天然的美感。
而導演柯西胥還特意放大了這種美。阿黛爾和艾瑪在人潮內的相遇就很有「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宿命感。從下意識地否認到努力地去嘗試,再到被愛人忽略,最後轉身離去,阿黛爾的戰戰兢兢和蠢蠢欲動在無限推近的特寫鏡頭下展露無遺。
但除此之外,影片並沒有在同性戀題材上大做文章,兩人順應著引力而互相靠近,順其自然發展,爭執與矛盾都只從感情衍生而來,與性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