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什麼好看的法國動畫電影
《瘋狂約會美麗都》 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2003)
《魔術師》 L'illusionniste (2010)
《凱爾經的秘密》 The Secret of Kells (2009)
《怪獸在巴黎》 Un monstre à Paris (2011)
《王子與公主》 Princes et princesses (2000)
『貳』 只知道情節的法國動畫片,請問名字
美麗城三重奏 目錄[隱藏]影片簡介 我的電影觀後感 劇照及海報 花絮
[編輯本段]影片簡介出品國:法國
又名《瘋狂約會美麗都》、《佳麗村三姐妹》
英文名: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導演:西維亞·喬邁(SylvainChomet)
主演:米切爾·切泰克斯Michele Caucheteux、珍-克勞德·唐達Jean-Claude Donda、米歇爾·羅賓
MichelRobin、莫妮卡·維加斯Monica Viegas
出品:索尼
類型:動畫片
上映日期:2003年11月26日
音樂製作:查雷斯特
片長:77分鍾
榮譽:
* 2003哥本哈根特別評審團大獎、2004年76屆奧斯卡動畫長篇入圍影片
* 全球商業運作最成功的動畫影片
* 在製作過程中即被全球18家著名電影公司與發行商搶定播出權的動畫片
* 全球業界人士公認具有高超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
* 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英國聯合打造的動畫佳釀
* 奧斯卡電影節唯一可以抗衡《海底總動員》的提名動畫影片
* 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備受關注和好評
2003年,動畫長片《美麗城三重奏》先在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備受關注和好評,又被今年奧斯卡電影節提名,雖然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但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它是藝術性極高的動畫片,是近年來難得的優秀作品,也是動畫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美麗城三重奏》描述的是由奶奶撫養長大的Champion,參加自行車環法大賽中途遭黑手黨綁票,救孫心切的老奶奶在愛犬陪同下,冒險來到黑手黨大本營海港大城,她在當地巧遇怪里怪氣的爵士老女子三人團體,四個老太婆一拍即合同台演出,並和黑手黨鬥智鬥法,設法營救愛孫。
電影講的是上世紀30年代,法國某小鎮上住著祖孫二人。孫子名叫「冠軍」。「冠軍」從小就只喜歡騎自行車,祖母自然就是無條件支持。每天「冠軍」騎車訓練,祖母就坐在自行車後面的跨斗里猛吹哨子監督,訓練完了就用打蛋器和吸塵器放鬆肌肉,還讓他坐在秤上吃飯控制體重。後來「冠軍」參加了環法自行車賽,卻被神秘的黑衣人給綁架了。於是祖母就帶上家裡的老胖狗布魯諾、騎上自行車一路追到了一個古巴比倫式古城,遇到了黑白片時代的演唱組合「美麗城三重奏」。她們現在已經是老太太了,於是四個老太太和一條狗組成了隊伍,從壞蛋資本家手裡救回被當做賽狗用的「冠軍」。
此片人物造型極其誇張,自行車運動員都很恐怖:腿上肌肉如山,上半身骨瘦如柴;而老狗布魯諾則恰好相反,身體像氣球而腿細如柴,祖母則是個大圓球。此片背景特別美,特別是其中的城市、街道、建築等「外景」就像印象畫派的油畫一樣。
片中人物基本沒有語言,「冠軍」一句話不說,而老祖母基本也是吹哨。自行車比賽進行了一段後,老祖母搭乘救護車跟在孫子後面吹哨加油。美國黑衣人在路上撒上釘子讓他搭乘的救護車爆胎,老祖母一動不動,趴在司機汽車下面吹哨監督司機換輪胎。而老狗布魯諾在篇中的位置也很重要,影片開場不久「冠軍」和老祖母忙著訓練、放鬆、吃飯的時候,那條狗就趴在自己的飯盆旁邊看鍾,到點了就上樓去對著附近的鐵路橋上的火車狂吼,那場面的忙亂,可是絕了。 [編輯本段]我的電影觀後感對於電影而言,我相信自己心裡的那塊感應面已經被塗抹的五顏六色了,赤橙紅綠青藍紫,一應俱全。有時覺得這是財富,有時也覺得是種悲哀。漸漸的,看電影總在麻木中進行,各種作料雜碎噴灑到眼球上,流動到耳朵里,滲透到大腦中,那塊曾經敏感的皮層似乎總也打不起精神,疲憊不堪。
大約三個月前,遭遇《21克》,大約兩個月前,遭遇《美麗城三重奏》,慶幸的,讓我重尋回了觀影的樂趣。原來,自己一切依舊。不同的是,好片子越來越少而已。
今天來侃侃《美麗城三重奏》吧。
兩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每天的某一個時刻都會在腦海中迸發出為《美麗城三重奏》寫點什麼的願望,因為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但每每又覺得無從下手。似乎總也抓不住當時被觸動的那份感覺。前天偶然讀到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上帝創造鄉村,人類創造城市」,頓然間,那種淡淡的憂傷與悲憫,竟與看片兒時別無二致。真是以外的收獲。
如果沒看《美麗城三重奏》,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海底總動員》絕對是2003年最棒的動畫片。然而面對《美麗城》之後,《海底》則象個小孩子似的,缺乏歷練與堆積,不論大笑或痛哭,都率直的明擺在你面前,毫不掩飾。《美麗城》則完全是位經歷初戀、愛情與婚姻的少婦,一笑一嗔,一舉手一抬足,不但散發著嫵媚、矜持,青春年華漸漸逝去的淡淡憂傷與愁苦又伴隨其中,那份成熟的氣息,絕對可以將人俘虜。不用說,面對天真無邪的《海底總動員》,我被少婦俘獲了。
原諒我用了上面的比喻,但真的覺得恰當不過了。顯然《美麗城三重奏》不是拍攝給兒童觀摩的電影,她的精巧與睿智,兒童們是無法理解的。這也似乎秉承了法國動畫片的一貫傳統。記得第一次看完《美麗城》時,馬上想到的,便是《國王與小鳥》了。我心釋然,二十多年過去了,法國動畫片的精髓,得到了延續。
我相信本片導演絕對具有詩人氣質,否則肯定把握不住那種快樂與哀傷共存的尺度,這也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全片在濃郁傷感的大基調下,並沒有撲滅作為動畫片所應當承載的樂觀與調侃,而且兩者相處的又那麼和平友善,毫無沖突,這真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兒。而且更為重要的,全片中許多充滿智慧火花的快樂點,恰恰就因為那個傷感的大基調才更添了幾分不平凡。影片中的這類「不平凡」也為整部影片注入了不平凡的藝術氣息。
當主角所住的小樓屋,從花海漫天的田園詩歌般的氛圍所包圍到被火車轟隆隆震動的搖搖欲塌的窘景,全片的基調便在這幾分鍾的鏡頭過度中充分表達,到了後期的變化了的哥特味道極濃烈的高樓大廈與如同復製品般的行人,全片真可謂是「哀傷的展示場」;然而,千萬別忘記了,那條聰明的狗,那顆手中的手榴彈,還有老奶奶的那隻高底鞋,等等這些精巧的充滿智慧的設計,又在處處提醒著觀眾,動畫片的巧妙與無限的可能。
或許說這是「悲劇的力量」有些過分,但以一部動畫片便能夠傳達出「哀傷的力量」,也是絕對不易的。而這種力量,也是整部影片的力量所在。
當然,能夠完成此種力量的表達、傳遞與升華,與其同樣抓人的影像風格是分不開的。其實這與前面所講到的「哀傷的力量」是相輔相成的,誰也離不開誰,誰有不會比誰更重要。這就象一副繪畫,她所散發的氣息與創作者本身的風格絕對是對應的,是無法剝離的。
其實分析這部影片的影像風格,其結果與之前的情況類似,也同樣是個「大」與「小」的構成。誇張、雜亂與瘋狂的大基調下,是精緻、小巧的細節亮點。同樣,導演很完美的整和了這兩種看似水火不溶的磁極。當我看到可愛胖狗狗著急的看著體重測試儀,盼望著那頓豐盛晚餐的降臨的時候,我便已預見到了這部影片的優秀:她的細節之處,簡直堪稱完美表達。稱《美麗城》為「完美的細節電影」,也不為過。同樣正是由於導演對於自己把握細節能力的高度自信與完美實施,才使得影片可以保留最少的對話而不失樂趣,避免了拖沓與沉悶。這正是導演技巧的高超之處,也是全片得以散發出濃重藝術氣息的使因。
我一直以為,能夠僅靠細節與鏡頭來講故事的導演,是充滿才華與天分的,王家衛如是,科波拉如是,《美麗城》的導演亦如是,雖然這僅僅是部動畫片。其實細節處理如同CG技術一樣,同樣應當屬於技術問題,只不過後者偏重客觀創造,而前者偏重主觀創造罷了。沒有這種強烈的對細節敏感的天分,這種技術是很難模仿的。
與另一類影片不同(這類影片則主要靠思想與信息取勝,技術、表達方式等等則無須廢話),《美麗城》在技巧方面的成就與其外延的思想與傳達的信息是同等重要的,這也是我對她的細節表達方式極為推崇的原因之一。或許可以更為直接的說,因為有了影片中的那些瑣碎的小細節,《美麗城》才會如此美麗。
除了上述的分析以外, 還有一點是不得不提的,便是本片的配樂了。在這里請先容許我發幾句牢騷話,前段時間的奧斯卡獎項,最佳配樂沒有給《美麗城》真是叫我郁悶了半響。對於一部對白極少的電影,如果配樂不優秀的話簡直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場噩夢。《美麗城》的優秀之功,配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顯然,音樂在本片成為了角色之一,這與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如出一轍(順帶再羅嗦一句,呵呵,《看電影》里的羅展風專欄,是我每期必讀的文章之一,尤其之前他對《花樣年華》配樂的詳細分析,讀來真是痛快)。用音樂來彌補由於對白過少而喪失掉的情景表達,是本片的最大特色之一。當身著黑色西裝狀若木樁的反派角色第一次出現時,音樂馬上由歡快變為陰沉……如此等等,均很好的彌補了對白過少而面臨的窘境。音樂之功,莫過於此。
前段時間,在論壇上聽一位朋友說,《美麗城三重奏》被歐洲媒體評為2003年歐洲最佳電影,但很多人也有疑問,說有《再見列寧》,有《夢想家》……一部動畫片承擔此種盛譽似乎有欠公允。其實,依我看,這樣評價也未嘗不可。《美麗城市三重奏》的干凈與純粹,氣息與思想之火花,相比充滿政治與情色寓言的電影而言,是絕對值得稱贊的。這是部干凈的不能再干凈的電影,純粹的不能再純粹的電影,這是關於電影的暢快淋漓的藝術回歸!
讓我用一位極偉大的法國人的至理名言,來結束這篇文章吧,同樣的,也送給同是法國的電影,《美麗城三重奏》:我越是思考我們的生活問題,我就越相信,我們應該選擇「嘲諷」與「憐憫」做我們的評論員與法官,就如同古埃及人讓女神伊希斯、女神內弗提斯來評判死者一樣。嘲諷與憐憫都是好幫手。第一個用她的微笑讓人生變的愉快;另一個用她的淚水讓生活變的神聖。
嘲諷與憐憫,微笑與淚水,這不正是《美麗城三重奏》嗎? [編輯本段]劇照及海報老太太們的雷人表演
Champion正在比賽
海報 老太太們的表演 [編輯本段]花絮作者在《美麗城三重奏》中加入了之前在《老婦與鴿》中創作的執法者形象(如下圖中右下角的那個人),這算是作者設置的一個彩蛋吧。
擴展閱讀: 1.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18672(《美麗城三重奏》:被氣息俘獲 - DVD暢談 - DVD不完全手冊)
『叄』 推薦法國動畫片
以下都是我看過的法國動畫片
《獵龍人》
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動畫片,從8歲到88歲都會喜歡。這一次,我們嘗試用最現代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最悠久的傳說,就像是《指環王》的技術配上最經典的迪斯尼故事。」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存在著另一個世界。
在這里,即使沒有雲彩,天空也不會寂寞,因為空氣中漂浮著小到塵土,大到整塊整塊建築物殘骸,甚至彷彿空中島嶼般的大塊陸地。
然而這一切的製造者,不是仙女或者上帝,而是一條兇殘威猛企圖吞掉世界的惡龍。
Zoe是個喜歡仙女騎士之類傳奇故事的小女孩。她愛做夢,不單是因為她天真,還是因為她天生就會被這樣的故事吸引。為了幫助她當國王的叔叔除掉惡龍,小小的她踏上了尋找英雄的旅程。
Gwizdo和Lina-Chu是兩個半吊子龍獵手,為了擺脫財政危機,他們四處需找願意僱用他們的人,但是往往卻變成別人的笑柄,可是即使這樣,愛幻想的Zoe仍然相信他們可以戰勝惡龍於是帶領他們去見自己的叔叔。
然而帶著如此重大使命前往「世界盡頭」—惡龍的棲息地的一行人究竟能夠成功嗎?
如小王子般在漂浮大陸和星球的冒險即將開始!
這部電影之所以讓人期待,除了如詩般的畫面,奇幻的故事背景和天馬流星的想像之外,音樂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Klaus badelt(德國作曲家,近期作品《海神號》等) 主刀音樂。在Lian-chu 與怪獸單挑是出現的很中國味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襯托氣氛。
《愛情是什麼》
整個動畫都是一簡筆畫的形式繪出,配以好聽的歌曲,很不錯的短篇。 不相信愛情的人,是他們想得太多了,不相信愛情的人,是他們期待得太高了,其實愛情和生、死、苦、樂一樣,都是自然而然的東西,又何必強求,又何必給它添加太多的意義和負擔。放輕
松,只品嘗屬於自己的那一杯情水,無論它會更濃還是會付之東流……
《暗夜恐懼 》《怕黑怪談錄》召集8位藝術家、以黑白簡約畫風講述了一個個關於恐懼的故事。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個笑容邪惡的男人牽著4頭惡犬招搖過市,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它們將無辜人們撕成碎片;男孩來到沼澤地度過他的暑假,漸漸的他發現他周圍的人們一個個消失了;一個日本小姑娘備受噩夢的折磨(頗有伊藤潤二的風格);幾只詭異而充滿魔力的蟲子闖入了一個害羞的男孩的生活,從而將他引向噩夢般的旅程(卡夫卡式的臆想混合著大衛·柯南伯格式的視覺風格,讓人眩暈)……女人孤獨的旁白將這8個故事串起。
8位藝術家或從死亡的詩作、或從童年記憶與噩夢幻覺中獲得靈感,創從而造了這部視覺風格奇詭的「怪談錄」。電影更是融合了多種畫風,從炭筆繪畫到簡略的flash,有的線條龐雜柔美,有的帶著強烈幾何造型感、風格硬朗。
《悲慘世界-少女柯塞特》《レ・ミゼラブル》也就是法文的《Les Miserables》,沒錯,這部動畫就是眾人熟知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雖然動畫官網剛剛開通,但從這部動畫的副標題《少女柯賽特》我們可以推論這部動畫的主角將是原作中妓女芳汀的私生女——不幸的柯賽特。
『肆』 有哪些好看的法國動畫電影
看過的有小王子,機械心,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怪獸在巴黎,了不起的菲麗西,評分比較高。
『伍』 法國經典動畫片
在我的印象中,我在小學時看過這部動畫,不過我記得當年我看的時候,它的名字叫做《 佳麗村三姐妹 》,印象中是一部很經典的
動畫,特別是它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對白,但卻又讓人明白其內容,不太會有理解上的問題,這一點給我的映像十分深刻。推薦去看!
它是一部法國動畫片,在美國的三維動畫大行其道的時代,可能人們都認為傳統的動畫已經可以消失了,它已經沒有魅力了,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然而在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想你會改變這個想法,傳統的動畫依然魅力無限,他依然是那個無窮想像力的最佳代言者。美麗村三姐妹採用傳統的繪畫手法,誇張的造型,細致的畫面,使得電影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記得其中的一個畫面,是一條狗趴在地上,然後他的臉上有黑點在動,而且移動的路線非常詭異,開始沒弄明白這是什麼,感覺很奇怪,後來鏡頭一轉,這才明白,外面下雨了,雨滴在窗戶上向下流淌,在狗的臉上映出了影子,和高低不平的狗臉形成了詭異的路線,這個鏡頭實在太經典了,不得不佩服導演的能力。下面的是摘自VC,VC上的名字被譯成:瘋狂約會美麗都
轉載自VC
簡介
失去雙親的Champion自少與婆婆相依為命,
每天鬱郁不歡、苦口苦臉的,日日同忠心耿耿愛犬Bruno談心事,閑來陪婆婆對著古老公仔箱回味陳年殘片,最欣賞美麗都3美女的精彩表演。
唯一令小小Champion著迷的,是只得兩個輪的單車,只要他一騎上單車,整個人就生龍活虎起來。婆婆靈機一觸,決定投其所好、悉心裁培,讓他將來大個仔參加威盡歐洲的環法單車大賽。
日子有功,Champion由小胖子鍛練成精鋼型運動健將,不過,奸人當道,法國黑手黨為控制賽果,竟然以惡毒陰謀阻止大熱門Champion出賽,派出兩名黑衣人綁架他。
婆婆同狗仔Bruno來個拯救Champion大行動,遇上曾經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的美麗都3人組,芳華絕代的歌廳艷女郎,雖已鉛華盡洗,變成耆英樂隊,仍然義憤填膺、兩肋插刀,三個婆婆加埋六把刀,齊歡唱加入拯救行動,對抗黑手黨。
在尋找解咒之光的旅途上,肯耐遇到了小熊寇達,這個孤苦伶仃的小東西一下就粘上了肯耐,在不斷磨合的過程中,肯耐與寇達之間產生了一種超越親兄弟的感情,尤其是面臨自己的人類親兄弟不斷追殺,肯耐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
[幕後創作]
《瘋狂約會美麗都》中的『美麗都』(Belleville)雖然沒有點名說是美國,但從片中的一些蛛絲馬跡,觀眾不難發現『美麗都』其影射的是美國。當Champion的外婆乘船來到『美麗都』時,碼頭有一個類似自由神像的雕像;黑幫手下拍照留念,背景是山上寫著「HOLLYFOOD』,顯示是影射荷李活 (HOLLYWOOD)。自由神像和荷李活都是美國向外輸出的文化象徵,換言之,動畫中的『美麗都』的生活就是Sylvain Chomet眼中的美國社會。
『美麗都』很多人都是胖胖的,其中一個路人穿著一件『I BIG』(我愛大)T-shirt,這其實是模仿美國人穿著的『I NY』(我愛紐約)T-shirt。『美麗都』胖胖的人,一方面是反映Sylvain Chomet眼中的美國人很多都體胖;另一方面,加上『I BIG』,令人想起Michael Moore對美國社會『乜都要大』的諷刺,直指美國人自我膨脹。中文譯名中的『瘋狂』,可以說是Sylvain Chomet對美國社會的印象。片中當『美麗都三人組』抓青蛙當晚餐時,隨手丟個手榴彈把青蛙炸上半空;筆者認為這種獨狂是一種黑色幽默,諷刺美國的處事手法滿是暴力。另一方面,動畫中的黑幫雖然來自法國,但他們的黑色西裝,讓人聯想美國電影中的黑幫(如《Some Like It Hot》)和特警(如《Men In Black》),不論Sylvain Chomet是藉助哪一種原型,都可以產生一種借法諷美的效果。動畫中的黑幫崇尚暴力,以武力解決一切,例如在地下賭場槍殺不能完成賽事的單車手,是一種把人『物化』的行為,都不無諷刺美國之意。
好萊塢電影般都會把本國的人描繪成英雄人物,把外國人——尤其是亞洲人——描繪成反派和恐怖分子,充斥著大美國主義 (American-Chauvinism)。《瘋狂約會美麗都》的導演Sylvain Chomet雖然是法國人,但動畫中卻沒有充斥著大法國主義(French-Chauvinism)。相反,動畫中的反派黑幫首領卻是法國人,明顯和很多美國荷李活商業電影中把本國人描繪成必然的正派不同。另一方面,荷李活電影中的女性很多時都是被邊緣化或淪為花瓶的,她們主要的『功用』是滿足男性,如瑪麗蓮.夢露以一個Dumb Blonde的形態出現。《瘋狂約會美麗都》沖著這個美國文化的性別定位,片中英雄人物是Champion的婆婆和『美麗都三人組』,後者是美國1930至1940年代的女性形象,但她們卻不是花瓶,在電影中占據主導(active)的角色。筆者以為,這是藉著美國文化的表象,諷刺荷李活電影的父權意識形態(patriarchal ideology)。
[創作手法]
創作手法方面,《瘋狂約會美麗都》亦和美國主流動畫很不同。在迪士尼和華納動畫中,大部分(《Finding Nemo》除外)一開始就刻意營造一個美麗的幻想世界。《瘋狂約會美麗都》有點像《Finding Nemo》,一開始已營造了一個不完滿的環境:《Finding Nemo》的Nemo的母親早已死亡,而且有先天缺憾,有一邊魚鰭發育不健全;《瘋狂約會美麗都》的Champion父母雙亡,而且有自閉症,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則有長短腳,他的狗Bruno則是『棄嬰』。《瘋狂約會美麗都》開首已營造了一個『兒童不宜』的世界,和美國大部分動畫的『凈化』世界不同。另一方面,當美國動畫極力追求視覺感官,透過3D動畫吸引觀眾,《瘋狂約會美麗都》卻反其道而行,以簡單的線條勾勒人物,全片對白極少,彷彿向觀眾說明,除了大量輸出的美國文化外,觀眾還可以有另其他選擇。
『陸』 求法國、英國動畫片電影!
我覺得英法動畫電影最這兩部優秀,藝術性極高。
《瘋狂約會美麗都》 法國
失去雙親的查賓自少與年老的蘇沙婆婆相依為命,每天鬱郁不歡,唯一興趣就只有兩個輪子的單車。蘇沙婆婆決心裁培查賓,日子有功,查賓由小胖子鍛練成精鋼型運動健將。不過,奸人當道,法國黑手黨為控制賽果,竟然派出黑衣人綁架查賓,阻止他出賽。蘇沙婆婆聯同小狗Bruno,以及曾經人見人愛,今日鉛華盡洗的『美麗都3人組』齊歡唱加入拯救行動,對抗黑手黨。
好萊塢一向是動畫重鎮,但歐洲動畫又是另一番風味。來自法國的《瘋狂約會美麗都》,雖然角色造型和設定不及迪士尼動畫般討好,但講到人情味卻毫不輸蝕,難怪會被喻為「法國版《海底總動員》」。
《瘋》片以小子冠軍仔及其相依為命的婆婆為主線,夢想參加環法單車賽的他被黑手黨綁架,婆婆便攀山涉水拯救乖孫,情節恍似《海》片中小丑魚父親千方百計追尋失蹤的兒子。該片角色造型誇張,色彩運用亦刻意配合片中的50年代懷舊背景主題,同時又用上大量數碼技術來營造立體效果,令單車比賽中的群情洶涌場面更具看頭,不過全片不足十句對白,全靠角色間的動作和場面交代劇情,盡顯導演蕭凡蘇美(Sylvain Chomet)的功力,更剛獲紐約影評人組織大獎選為今年最佳動畫。
《僵屍新娘》英國
19世紀歐洲某村莊,家道平凡的單身青年維克多(約翰尼•德普 配音) 氣質憂郁、蒼白瘦弱,頗有鋼琴天賦,父母想安排他娶身為破落貴族後裔的維多利亞(艾米莉•沃特森 配音)為妻,希望藉此婚姻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維克多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在婚禮舉行的前夜,內向害羞的維克多對即將到來的新婚儀式相當緊張,嘴裡一直反復默念著結婚時的誓詞,不知不覺走入了林間,維克多跪在了地上,把定情戒指套在了拾起的一根枯樹枝上想多練習一遍,誰知突然間山搖地動,翻開的泥土中爬出了一位身披婚紗的僵屍新娘(海倫娜•伯罕姆•卡特 配音),原來那根樹枝就是她腐爛的手臂,她矗立在萬分愕然的維克多面前,幽幽嬌媚地說:「你可以吻你的新娘了……」
原來自從她在新婚之夜被殺後,她就一直在等待著一個丈夫的出現,尚未擺脫愕然的維克多並不情願,而且維多利亞也不甘心退出,雙方的家長和牧師使出了一切的手段去證明維克多與這具僵屍的婚姻不成立,但維克多居然在不經意之間被這具有著幾分嬌嬈的僵屍所吸引。在僵屍新娘的引領下,維克多來到了「死人之地」,這里雖然是僵屍的地盤,但他們卻跟陽間的活人一樣瀟灑地享受著生活,維克多發覺生與死的概念居然變得如此模糊,他居然開始喜歡上了這個地方……
『柒』 法國有哪些經典的動畫片值得一看
法國經典的動畫片有
《機械心》是一部極具法式浪漫的成人動畫,因為在那天馬行空的奇想以及誇誕化的風格交融下,電影所一展的愛情是絕望的,而在絕望之中電影卻又有著希望的微光,只有經歷過愛的成人才能讀懂主人公傑克,才能真正走進這場關乎愛的悲劇。文/夢里詩書
『捌』 求好看的法國動漫電影!
法國
有幾部老片子《國王與小鳥》、《弗蘭德斯的狗》和《克萊芒蒂娜》
《國王與小鳥》的介紹很多,隨手查一下就知道了。
《弗蘭德斯的狗》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動畫,好像是和日本合拍的。
《克萊芒蒂娜》,這個差不多是傳說中的動畫了。
還有就是《瘋狂約會美麗都》,我去年看的,畫風不是很唯美,一開始看的時候以為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勵志故事,沒想到故事的進展居然讓人大吃一驚!絕對值得一看。
聽說還有一部叫《雨之子》(大概),我沒看過,不過朋友一直在推薦給我,也推薦一下吧。
『玖』 有沒有好看的法國動畫電影
《狐狸夫人狗獾先生》一個法國的動畫片,很可愛
主角和小夥伴們都是各種居住在森林中的小動物,因而他們的行為和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許多動物界的小常識,比如狗獾和狐狸都是居住在洞穴中的動物、松鼠喜愛囤積松果、野豬會洗泥巴浴來趕走跳蚤……
將知識點巧妙融進故事情境
動物家長們會依次給森林裡的小動物們上課,教會他們不同的生存本領:野豬媽媽教大家洗泥巴浴去跳蚤;狐狸奶奶帶大家去清理動物們的糞便;狗獾爸爸教大家要活用耳朵來聆聽周圍的聲音……
擬人化了的小動物也保持了原有的習性,譬如狗見到狐狸會去追趕,小松鼠也能用牙齒啃木頭幫助露露製作小板凳……像這樣藏在劇情中的知識點還有許多。這些大人眼裡的常識,在孩子眼中卻能生出一個個奇奇怪怪的「為什麼」,比如:那隻狗為什麼要去追狐狸爺爺?所有動物都會長跳蚤嗎,人呢?為什麼松鼠的牙能啃木頭我的牙不行?
狐狸相對還比較常見,狗獾卻是一種在國內知名度不太高的動物。為了解答小朋友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可是好好地惡補了一番自然科學,也是經由此才知道原來狗獾還是一種保護動物。
『拾』 好看的法國動畫片推薦
迪麗麗的奇幻巴黎 Dilili à Paris (2018)
魔術師 L'illusionniste (2010)
貓在巴黎 Une vie de chat (2010)
阿祖爾和阿斯馬爾 Azur et Asmar (2006)
瘋狂約會美麗都 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2003)
青蛙的預言 La prophétie des grenouilles (2003)
嘰哩咕歷險記 Kirikou et la sorcière (1998)
國王與小鳥 Le roi et l'oiseau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