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征服世界的電影第一IP的《星球大戰》,為什麼在中國不吃香
因為進入國內市場晚。星球大戰在國內不吃香的原因有這幾個,分別是:進入國內晚,系列太長,以及不完整。
原因一,進入國內市場晚。《星球大戰》這個IP在國外市場很火,並且也是很早就被翻拍成了電影。而在星球大戰被翻拍成電影的時候,國內還處於不穩定的階段。要知道第一部星球大戰可是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拍攝的,在那個年代國內根本不會有人去關心這部電影。
試想一下,觀眾看電影自然是想從頭開始看,而並非從中間開始。但是星球大戰上映的版本偏偏就是從中間開始,因為有系列斷代,所以影響了觀眾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電影市場對它的熱度降低。
以上就是為什麼星球大戰系列在國內不吃香的原因了,那麼,你怎麼看?
Ⅱ 為什麼歐美很多尺度很小的高質量電影不能在國內上映
很簡單,兩個大原因。1:因為沒人看,所以賺不到錢,其實這跟中國電影的營銷體系有關,電影院和上層都想賺錢啊,而且中國人去電影院基本都看爆米花商業大片,這樣他們才能賺到大錢啊,像那種小眾文藝片在中國基本沒人看,因為大部分人都看不懂,這和整個中國人的審美和素質有關,電影院好不容易排的檔期結果沒人看。2:中國電影院相對歐美,尤其是美國實在是太少了,美國大大小小的電影院加起來是中國的好多倍,而且美國的有些電影院就是小眾的,專門放這些比較高端的片子,關鍵人家也有許多人看。所以說中國的電影市場其實還很不成熟
Ⅲ 2.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影視市場發展現況以及趨向
過去20年,美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研究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未來的趨勢和變化,我們不得不說說美國市場,畢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們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電影票房數據,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我們的第一個結論讓人感覺有些震驚,1995到2018年經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1995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是53.15億美元,經過通脹調整後折算到今天大約是108.74億美元。
2017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9.72億美元,和22年之前幾乎一樣。我們從電影票銷售數量的角度能夠更加清楚看到這個特徵。1995年全美總共消費了12.2億張電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費的電影票數量居然也是12.2億張,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電影票的價格伴隨著通脹水平而上漲。1995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8.97美元。所以,進入成熟期的美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量價齊升,而是依靠通脹帶動了電影票價格的上漲。
2、市場集中度是分散的。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我們僅僅從電影發行的數據來看,全美六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影業)在1995年發行了110部電影,非六大電影公司的產品在1995年的發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電影公司當年發行了79部電影,非六大的發行數量為46部。雖然電影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更多的獨立第三方製作方起來,包括著名導演George Lucas成立的盧卡斯影業。
3、什麼類型的電影最賣座?我們按照不同的風格做了劃分。冒險類(Adventure)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27.26%,排名第一;動作類(Action)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9.20%,排名第二;劇情類(Drama)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6.36%排名第三;喜劇類(Comedy)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5.3%,排名第四。之後是驚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劇(Romantic comedy)。
4、市場份額最高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節前)票房份額最高的公司,總計票房330億美元,製作了543部電影,平均票房6087萬,累計市場份額15.65%。關於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對超級英雄系列的商業化分不開,我們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業化,對迪士尼整體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緊隨其後的是老牌製作公司華納兄弟,總計票房321億美元,製作了707部電影,平均票房4543萬,累計市場份額15.21%。其實華納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最近幾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後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別擁有12.31%和11.59%的累計市場份額。不過索尼單片平均票房3850萬美元,低於福克斯的4997萬美元。
5、賣座的超級大IP。最後我們羅列了過去10年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從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分別是:2007年的蜘蛛俠3(全美票房3.36億),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美票房5.31億),2009年的變形金剛(全美票房4.02億),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全美票房4.14億),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結局(全美票房3.81億),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美票房6.23億),2013年的鋼鐵俠3(全美票房4.08億),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全美票房3.33億),201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全美票房7.42億),2016年的尋找多利(全美票房4.86億),2017年的星球大戰前傳2(全美票房5.17億)。
我們發現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大IP,而且都是系列電影。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靠內容推動
看了美國過去20年的電影票房發展趨勢,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從總量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高增長肯定是過去了,未來電影票房的波動更多依靠當年的優質內容。我們發現1995到2017年,美國電影票消費的數量是沒有增長,票房的增長源於票價提高,所以通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市場基本上飽和不增長了。某些年份的增長主要依靠這一年的一大批超級電影。所以逐漸的電影市場不再是一個趨勢增長的模式,而是看單獨每個年份的產品。
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
春節我們看到三四五線的人都在看電影,因為渠道已經完成了下沉,這些地方也都有設備精良的電影院,能看到最新的電影。渠道下沉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信息鴻溝。
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通過互聯網也知道一二線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關注些什麼,再看哪些電影。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現在互聯網成為了電影票購買最主要的渠道,這一點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我們可以提前購買好電影票,然後算好時間來到電影院。不再需要排隊購票,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列印電影票。這讓電影觀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這些,都推動了電影在國內的高速發展。
過去幾年電影屏幕數的增長是超過了觀影人次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影屏幕的更新換代也接近尾聲,更多是存量的增長了。那麼整個國內電影票房也逐漸會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作為一個整體,票房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還是需要看電影本身的質量。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電影製作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包括這次火爆的幾部國產電影,製作能力已經相比過去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也是受益於過去10年的城鎮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以前去三四五線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線差異比較大。現在這些三四五線的人也上網買東西,也去看電影,也逛大商場,也買車。
基本上和一二線的人消費差異不大。所以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微博,阿里,京東,甚至美團和快手的增長都是來自這些三四五線城市,背後也體現了這種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總結: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趨勢
我們不應該因為此次春節電影票房的爆發,就對2018年整體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過於樂觀。畢竟沒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業發展最快的那一段也過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優秀的電影集中在春節檔期上映。對比美國,我們看到其實行業進入飽和階段,電影票數量就不太增長了,票價的提高還是要和通脹掛鉤。
比電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的生活發生出現了一二線化的特徵。這也符合城鎮化的規律,越來越多人被同化。消費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高緯度打低緯度。這幾年消費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廣義的渠道下層,不僅僅是物理渠道,還有線上的信息渠道下層,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
Ⅳ 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為何不再吃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一:好萊塢大片在內地不再吃香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為何不再吃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說到好萊塢大片,相信平時有經常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都不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吧。沒錯,美國好萊塢作為高質量電影大片的生產基地,它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都是電影票房的保障,其中,中國人貢獻出來的票房一直都在好萊塢大片的總票房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在近幾年的票房數據中,我們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內地的票房變得越來越低了,它在內地電影中占據的市場份額也變得越來越少了。對於現在的內地觀眾來說,“好萊塢大片”這個詞已經不再是自己走進影院的唯一原因了,內地觀眾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消費,而對於內地的影院來說,“好萊塢大片”也不再是他們售票的強推主題了,他們的主推影片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和類型。不得不說,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內地是真的越來越不吃香了。
Ⅳ 為何國外「大片」不再令國人輕易「買賬」了
近幾年國外大片越來越多的選擇在中國提前上映,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特別是美國已經開始重視中國的市場。
甚至還會邀請一些漂亮的中國女星,在電影里擔當某些角色,其中不乏扮演毫無存在感的配角,但是其目的也是拓寬中國市場。
而如今中國的電影產業也有了大的發展,掌握了更多電影技術。
無論是什麼類型題材的電影,因為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拍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才更加有認同感。
在劇情和製作都不掉鏈子的情況下,與其費盡心思去理解外國大片里的「文化梗」,倒不如看著我們自己的電影更能會心一笑。
說了那麼多,其實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中國電影質量回升,觀眾重拾文化自信,外國大片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力,不再是安插一個中國演員進去就能無腦收割票房了。
無論中國電影還是外國電影,最終還是要靠質量取勝。在文化認同上,當然國產電影更有優勢,所以外國大片不再令國人輕易買賬了,畢竟自己民族的文化還是更加有認同感。
Ⅵ 好萊塢的電影在中國總能大賣,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用中國的一句俗語來說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用專業一點的話來說,那就是在中國電影工業化成熟度正在發展的今天,好萊塢電影生產線的高水準,高投入和高產出是它們在中國締造賣座奇跡的一大優勢,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總覺得別人碗里的飯菜香」。
中國現在約有1.2萬塊銀幕,電影票房在迅速增長,根據金融信息咨詢及研究機構IHS Markit及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平均預測,中國的影票銷售額有望在明年增長22%至104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最大票倉。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與電影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間風口,隨著中國資本深入滲透好萊塢電影產業,也是學習好萊塢的項目開發方法和先進的製作經驗與科技的好時機,但現時國產電影市場卻交出了越來越多的爛片,電影工業化水準依然堪憂,這對於好萊塢來說自然是一大利好。因為對比之下,好萊塢在中國資本的助推下,優質大片自然能在中國票房大賣,但即便是爛片,也將迎來圈錢的黃金時代。
Ⅶ 很多好萊塢大片到中國都有水土不服的現象,為什麼好萊塢大片在中國不香了
有很多好萊塢大片在中國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這是因為中外的文化差異比較大,而且大家所生活的環境也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國外的劇情設定在他們看來非常的精彩,而在我國的網友看來就顯得漏洞百出,因為大家的考慮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國外有一項法律稱之為《病人權利法案》,也就是說病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醫生不得對這個病人進行任何的治療。
除此之外這幾年我們國家的影視發展的也很快,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大家完全可以選擇支持國產劇,而並非是這些好萊塢的大片。雖然有些好萊塢的大片在特效等一系列的角度上看確實非常的出色,但是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最終含義和我們一直以來所堅守的是不一樣的,因此網友們覺得看國內自己的片子要更舒服一些。
Ⅷ 你們有沒有感覺這兩年美國電影質量越來越低了現在是不是最好的中 國電影崛起的時機
這兩年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美國的電影質量確實存在一路下降的情況,就像過山車一樣,現在處於低谷期,中國的電影質量現在變得越來越好。
尤其是近兩年的一些國產大片,包括長津湖等最新上映的電影,不得不說中國的電影比前10年有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演員們的演技還是電影的大製作場面,都有了一個質的飛升。
我們現在回過頭看一看中國電影10年走過的艱辛道路,有很多電影人也受到了埋怨,不理解,但是也有一批始終堅持在崗位上的人,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中國的電影行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Ⅸ 如何評價最近大部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不吃香了的現象,只有口碑好的才會有票房
最近大部分好萊塢電影只有口碑好的才會有票房,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1、中美兩國觀眾喜好不同
有些電影美國人特別喜歡,中國觀眾就是不太感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星戰系列。《星戰7》在北美有近10億美元票房,是目前單一市場最高,那第二名就是咱們《戰狼2》單一市場票房第二。但星戰7在中國票房才多少點?只有8億多。去年的《俠盜一號》中國票房更是只有5億多。
中國觀眾打心眼裡,還是更支持講述自己故事,由自己人出演,感情上更親切的國產片。但前提是國產片本身質量也要過硬,讓觀眾愛得起來。如果一再讓觀眾失望,最終寒了觀眾的心,那就再也無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