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羅斯聖彼得堡哪裡好玩
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是是聖彼得堡最著名的歷史街區,是聖彼得堡社會、文化中心,它建於1710年,是連接市區和涅瓦河的主要幹道之一。這條路長有4.5公里,道路兩邊集中了18~20世紀最傑出的建築。在街道兩側和毗鄰的廣場有很多歌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和電影院等。街區有大百貨公司、食品點、教堂和名人故居等。這里的建築依舊保持18世紀、19世紀的風貌,每一幢建築都精雕細刻。此外,涅瓦大街還是一個信仰寬容的地方,在這里東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聖彼得和保羅教堂、天主教的聖凱瑟琳教堂、荷蘭教堂、亞美尼亞教堂等等。這條街道橫貫3 條著名的河。我們路過了兩條河,其中一條叫噴泉河,河上有15座橋,在涅瓦大街上的橋叫安尼可夫橋,建於1841年,在花岡石基上的馴馬銅雕,形象逼真。
普希金村
普希金村位於聖彼得堡南郊24千米處,又被稱為皇村,皇村由兩座皇宮組成,葉卡捷林娜宮和亞歷山大宮;同時也是各種園林藝術風格的綜合體,巴洛克的華美、古典主義的自然、浪漫主義的感傷,以及中國風格的異國情調,共同編織成一個結構完整、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築綜合體,是世界園林藝術中的典型。1937年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之際,皇村改稱普希金城。
冬宮
冬宮座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原為俄國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後辟為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奇博物館的一部分。初建於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紀中葉俄國巴羅克式建築藝術最偉大的紀念物。1837年一場大火將其焚毀,1838年至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冬宮再次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修復。
冬宮是一座蔚藍色與白色相間的建築,高三層,宮殿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宮內有廳室1057間,門1886座,窗1945個。冬宮的亞歷山大柱於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紀念1812年亞歷山大一世率俄軍戰勝拿破崙軍隊這一偉績。在冬宮寬敞明亮的展廳里,共有各類文物270萬件,其中繪畫約1.5萬幅,雕塑約1.2萬件,版畫和素描約62萬幅,出土文物約60萬件,實用藝術品26萬件,錢幣和紀念章約100萬枚。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東方民族文化與藝術、俄羅斯文化、西歐藝術史、錢幣、工藝7個部分,並按地域、年代順序陳列在350多間展廳里,展覽線路加起來有30公里長,因而有世界最長藝廊之稱。
夏宮
彼得夏宮位於芬蘭灣南岸的森林中,距聖彼得堡市約30公里,佔地近千公頃,是歷代俄國沙皇的郊外離宮。夏宮是聖彼得堡的早期建築。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下令興建夏宮,其外貌簡朴莊重,內部裝飾華貴。當時的許多大型舞會、宮廷慶典等活動都在這里舉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來此度夏。1934年以後,夏宮辟為民俗史博物館。如今,夏宮已成為包括18世紀和19世紀宮殿花園的建築群,由於它的建築豪華壯麗,夏宮因而被人們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夏宮的主要代表性建築是一座雙層樓的宮殿,當年彼得大帝住在一樓,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第二個妻子)住在二樓,樓上裝飾極為華麗,舞廳的圓柱之間,都以威尼斯的鏡子作裝飾。[
斯莫爾尼宮
位於聖彼得堡市的斯莫爾尼宮建於19世紀初葉,是一座外觀典雅的三層建築。原為貴族女子學院,曾是蘇共列寧格勒州委和市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正面長220米,主體建築的兩翼伸出,每翼各長40米,組成宮中的主要庭院。20世紀60年代又在正門增建8根壯麗的圓柱和7個拱形門廊,和其右側巴羅克式建築風格的斯莫爾尼修道院渾為一體,形成巧妙的組合,合稱斯莫爾尼建築群。「斯莫爾尼」一詞來自俄語「瀝青」,初建時這里屬瀝青廠。[22]
彼得要塞
彼得要塞坐落在聖彼得堡市中心涅瓦右河岸,是聖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築。該要塞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後幾經擴建,建成這座六棱體的古堡。古堡的牆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要塞中有聖彼得堡大教堂、鍾樓、聖彼得門、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幣廠、兵工廠、克龍維爾克炮樓、十二月革命黨人紀念碑等建築物。
喀山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是根據沃羅尼欣的設計於1801一1811年建成的,它的外貌具有典型的當時帝國風格的特徵。教堂最顯著的特徵是它有一個呈半圓形的柱廊。柱廊的後面露出高達70米的教堂圓頂。喀山教堂名稱來自於教堂內所供奉的喀山聖母像。當恐怖伊凡的軍隊突擊喀山時,在烽火中發現了這尊聖像畫。由於喀山聖母像不斷地傳出顯靈的事跡,故成了俄羅斯東正數教徒最敬奉的聖像之一。
「阿芙樂爾」巡洋艦
「阿芙樂爾」巡洋艦是著名的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巡洋艦。該艦造於1900年,艦長124米,寬16.8米。1916年,它因作戰受損被送到造船廠去修理。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阿芙樂爾」號按照信號,向冬宮發射了第一炮,揭開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
1948年根據列寧格勒市蘇維埃執委會的決定,它被作為軍艦博物館,永遠地固定在涅瓦河上。目前,該艦被政府移交給納希莫夫海軍學校。該博物館除了軍艦本身外,還有500餘件與該艦光榮歷史有關的文件和物品。
青銅騎士青銅騎士是聖彼得堡市標志性雕塑,位於十二月黨人廣場上。著名雕塑家法兒科內創作的這一藝術佳作,被安置在一塊巨石上駿馬前腿騰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騎上,兩眼炯炯有神,目視前方。該馬象徵著俄羅斯,而馬匹踐踏著的蛇,代表著當時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力量。這一塑像曾受到偉大的俄國詩人普希金的高度頌揚,寫下了他最出名的敘事詩《青銅騎士》。
伊薩基夫斯基大教堂
位於聖彼得堡市中心的伊薩基夫斯基大教堂與梵蒂岡、倫敦和佛羅倫薩的大教堂並稱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高102米、長112米、寬100米,整個建築可同時容納1.2萬人。教堂於1818年開工,1858年完工,歷時40年,用工44萬人。教堂的四面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成雙排托起雕花的山牆。每根石柱就重120噸。四面的柱廊建完後砌牆,再豎起上層的細石柱,最後覆蓋上圓頂,整個建築蔚為壯觀。伊薩基夫斯基大教堂現設有一博物館,遊人參觀完博物館後,還可登上大教堂的屋頂遠眺聖彼得堡市的全景。
⑵ 在阿芙樂爾拍的什麼片
在阿芙樂爾拍的《偉大的曙光》。
蘇聯電影《偉大的曙光》由蘇聯第比利斯電影製片廠於1938年出品,由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1年譯制。該片由姆·齊阿烏列里執導,克·繆佛凱、米哈伊爾·格奧爾基耶維奇·蓋洛瓦尼、瑪卡洛娃、斯·巴迦施維里、阿·斯米爾諾娃、符·馬陀夫等領銜主演。
阿芙樂爾人物介紹:
阿芙樂爾號,曙光女神是俄羅斯海軍波羅的海艦隊的一艘防護巡洋艦,完工於1903年,滿載排水量6932噸,這條船還有兩艘姊妹艦,分別叫帕拉達和黛安娜(Diana,月神,阿波羅他妹),這一級巡洋艦都是俄國自己的船廠建造的。
帕拉達級防護巡洋艦最高航速19節,裝有8門152毫米炮和24門75毫米炮,在當時的防護巡洋艦當中火力並不算太強,主要執行的是偵察和對抗對方的巡洋艦隊,在擁有十多艘戰列艦的俄國海軍中屬於打下手的角色。
不過阿芙樂爾也是為沙皇盡過忠的,她跟隨遠征的第二太平洋艦隊參加過對馬海戰。在那次把俄國艦隊打得稀爛的大戰中,阿芙樂爾號跟另外一兩艘巡洋艦和驅逐艦抱成團取暖。
⑶ 俄國「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特點是什麼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重6731噸,艦長124米,寬18米,吃水7米,主機最大功率2萬馬力,甲板等部位有防彈裝甲覆蓋,其厚度為63.5毫米,主要武器有152毫米主炮8門,75毫米副炮24門,37毫米小口徑火炮8門,另有魚雷發射管3座,編制艦員578人。1900年5月,「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在涅瓦河畔的聖彼得堡下水,當時,沙皇與皇後親臨造船廠,參加了它的下水典禮。
⑷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地位爭議
救救阿芙樂爾:
最近,你會聽到俄羅斯共產黨這樣的呼籲。
事情源於「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即將退役,到今年12月1日,軍事人員將離別船艦,只留下幾位非軍方的工作人員:三位清潔工,和六位保安。這是俄羅斯海軍司令韋索斯基的決定,也似乎就是這艘傳奇之艦最後的命運。而在今年2月,海軍副司令斯穆格林還說軍艦退役後,仍保留軍官和水兵。看來計劃快不過變化。
「它成了象徵,蘇聯的象徵。」伊萬諾沃第一蘇維埃博物館館長加琳娜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蘇聯政權的起點是這艘船,通過授予榮譽來灌輸政權合法性,使之成為革命的聖地,供人膜拜。
經過修整後,1948年它為了革命文物,並作為蘇聯中央海軍博物館的一個分館,永久地停泊在涅瓦河畔。
「阿芙樂爾」號大部分被布置為陳列室。在它的艦艙內陳列著500餘件與該艦光榮歷史有關的文件和物品:有當年的水兵們使用過的物品,有記載著昔日輝煌的老照片。另外還包括很多枚勛章。其中一枚是1968年授予的、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為主題設計的「十月革命」勛章。這些勛章與其被看作是授予這艘冰冷的鋼鐵之軀,不如說是對政權自身的肯定。
包括「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在內的,分布在蘇聯境內大大小小的十月革命遺跡們,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熏陶了一代代蘇聯公民。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
蘇聯的公民們受夠了蘇聯的生活。人們希望享受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擇:「為什麼我們只能穿蘇聯的衣服?為什麼商店裡只有蘇聯製造的食品?為什麼我不可以隨便看西方的媒體……」
商業的限制也讓老百姓感到不自由。「上世紀80年代,一切都被國家計劃決定。生產多少,報怎麼樣的價格,任何企業的改進都得通過最高領導的批准。」現任進出口公司經理的瓦夏向本報回憶道:「我哪有動力去工作?」
八十年代末,公開性的提出,使得整個社會開始反思十月革命的後果。
很多歷史書、雜志與節目痛快淋漓地否定著蘇聯的共產主義價值觀。「那個時候對蘇聯體制的批判,導致了人民扭轉了對以往榜樣的看法:如建國英雄列寧變成了紅色恐怖的發起者、集中營的創造者、神職人員的殺手、持不同觀點的知識分子的鎮壓者」——這是歷史學家加格拉丁所著的《祖國歷史:20世紀-21世紀初》中的一段話。
蘇聯的愛國精神已經沒有那麼強的影響力。1991年底的「別羅韋日協定」,使得蘇聯這艘巨艦沉沒了。
列寧格勒就改名聖彼得堡。幸運的是,「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已經被俄政府移交給納希莫夫海軍學校。這所學校還是保持了它原來的展覽狀況,不過意義下降了很多。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十月革命沒有了,那一聲炮響意義何在?
「阿芙樂爾」號繼續停靠在涅瓦河畔,繼續充當著景點。
但名艦畢竟是名艦。
隨著中俄之間旅遊的升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這條船前,回憶那一聲傳到中國的炮響。
俄羅斯的新貴們也打上了這艘船的主意。俄羅斯財閥普羅霍羅夫去年夏季曾在阿芙樂爾舉辦晚會。晚會來賓在軍艦上徹夜飲酒狂歡。來賓中包括了俄羅斯政府高官、工商巨頭和文化藝術界名人。
對他們來說,這樣的名艦上的派對也許才更有情調。
「去蘇聯化」進行時:
俄海軍艦隊的首腦決定「阿芙樂爾」號地位時,也是俄共發出抗議呼聲時。雖然表面上只是爭論這艘巡洋艦是否具有軍事地位,背後卻反映了俄羅斯「去蘇聯化」的過程。
確切而言,對於蘇聯的紀念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對蘇聯疆域的懷念;其二則是從意識形態角度,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懷念。爭論主要圍繞第二點展開。
剛獨立的俄羅斯民主派們盡量和蘇聯拉開距離。他們通過媒體與其他國家資源(如教科書)推廣新的生活方式:傾向歐洲,否定蘇聯。
《祖國歷史:20世紀-21世紀初》說:「剛剛告別蘇聯的公民,在極端民主派媒體的影響下,學習西方國家的體制。人們把它們當作法律和政治生活,社會保障的樣板。」
最懷念蘇聯時代的是老人家。他們是現在俄羅斯共產黨的主要選民。老人家失去了在蘇聯的生活地位。當時的退休金算很高,而且還有很多補貼,現在相對來說少了。年輕人可以去賺外快,但他們只能靠退休金而已。再加上很多老年人很難以接受私有化的過程。「這個土地是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解放的,我們為了解放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而去奮斗,但為什麼現在這塊土地屬於這個人,那塊屬於那個人?國家的土地應該是公有的而不是私有的。」庫爾斯克的一位老先生如是說。
「最近我常常想:我們把多麼的偉大的國家丟了,這個國家叫做蘇聯。這是一個又偉大的又獨立的國家,它可以不管別人決定自己的政策。當時沒有失業,沒有恐怖主義,沒有民族沖突,人們的交往很容易理解,感情真實。」一位30多歲的俄羅斯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這段話。
不過,社會上也有不同的聲音。《俄羅斯記者雜志》的一篇文章就認為現在的俄羅斯社會比蘇聯社會自由得多,國家根本不幹涉人們的私人生活,沒有老師會管學生的發型,大學畢業之後人家可以隨便選工作而不是通過國家分配去別的城市。出國、看外國的雜志、買國外的書、入反對黨都可以。這些事實是沒辦法否定的。
蘇聯解體後,十月革命節被改為「和諧和解日」。前幾年,俄羅斯節日調整的時候,把11月7日的節日也給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11月4日的民族統一日。
但俄共等左翼政黨和組織仍將每年的這一天作為「十月革命」節進行紀念。在俄共主導下,上世紀90年代,國家杜馬通過決議,認為蘇聯解體的決議是非法的。
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諾夫說:「11月7日對全體俄羅斯人民來說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日子,應該了解並記住它。」 而和十月革命息息相關的「阿芙樂爾」號去年夏季的派對事件被媒體曝光後,引起了俄共的憤怒和抗議。俄共指責在軍艦上開晚會是褻瀆神聖的革命歷史文物。
但財閥普羅霍羅夫反駁說,「阿芙樂爾」巡洋艦僅是一件歷史文物,這艘軍艦早已不是十月革命象徵。俄羅斯應對十月革命認真反思。
俄共:挽救信仰
其實類似這樣的爭論還在繼續存在著。包括是否應該取消飛機上的紅五星,是否應該把列寧墓遷移出紅場。諸如此類。
偶爾也有回潮,讓蘇聯派們激動一陣子。比如,五星又重回了軍旗的圖案;比如,今年11月7日,莫斯科紅場列寧墓又出現了幾百米長隊等候瞻仰列寧儀容的現象,這是相對於平日久違的場面。但「阿芙樂爾」號最新的命運讓俄共失落,他們已經不是當權派,年輕的俄羅斯民眾也很少能說清楚11月7日俄羅斯「榮軍日」的含義。
不過,共產黨員們仍然堅決地捍衛著「蘇聯」,他們通過杜馬的講壇呼籲改變關於「阿芙樂爾」號命運的決定。他們依然在歷次遊行中高舉「十月革命萬歲」標語,高喊「我們的祖國是蘇聯」。
捍衛「阿芙樂爾」號地位是俄羅斯共產黨政治斗爭的宿命。而對另一些人則有不同的解讀,網友「Морква」在網上留言:「這下好了,關於在『阿芙樂爾』號開晚會的爭論會平息了,吵鬧的人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平靜地看待這件事,正如第一蘇維埃博物館館長加琳娜所言,「『阿芙樂爾』號是一個博物館,不管地位如何,記錄的是一段歷史。」
⑸ 「阿芙樂爾」號為什麼會開炮 俄國十月革命的
「阿芙樂爾」號開炮,是為了佔領克里姆林宮。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是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巡洋艦。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停泊在彼得格勒的涅瓦河畔。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接受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示,佔領尼古拉耶夫橋。7日晚9時45分,奉命開炮。「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成為十月革命的象徵。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經歷了三次革命和四場戰爭,參加日俄戰爭的對馬海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數次海戰。在日俄戰爭中,阿芙樂爾號參加了俄羅斯第二太平洋隊開赴亞洲的作戰,在對馬海戰中,俄艦隊的其他艦艇全軍覆沒,只有阿芙樂爾號逃脫戰場,被菲律賓扣留了整整一年,直到第二年得以返回祖國。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參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聲炮響摧毀了沙皇。起義官兵和工人以阿芙樂爾號打響的十月革命第一炮此為信號,向冬宮進發,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1923年起,阿芙樂爾號被編為訓練艦。在衛國戰爭中,阿芙樂爾號仍在作戰第一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阿芙樂爾號的9門主炮被拆解到陸地上,組建了「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部署在列寧格勒城郊,抵抗德軍的進攻。
因為德軍的持續轟炸,為了保護艦艇,阿芙樂爾號在涅瓦河的內港自沉,直到戰爭後期,被打撈出水並進行了修復。從1948年起,阿芙樂爾號作為「十月革命」紀念艦永久停泊在涅瓦河畔,成為蘇聯海軍博物館,供遊客參觀。1957年起阿芙樂爾號還在艦上建立了蘇聯中央軍事博物館的分館。
⑹ 阿芙樂爾號現在在哪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在前蘇聯衛國戰爭中,阿芙樂爾號拆下9門火炮,組成「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部署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城郊抵抗德軍的進攻,而阿芙樂爾號因無力抵擋德軍的轟炸在港口自沉,直到戰爭後期,於1944 年被打撈出水並進行了修復。 從1948年起,阿芙樂爾號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艦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並成為海軍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1957年在艦上建立了海軍中央博物館分館。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