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馬尼拉國際學校電影

馬尼拉國際學校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15 19:35:46

① 城南舊事的一些賞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六歲的小英子是在《驪歌》的旋律中,在楓葉瑟瑟的秋天坐在馬車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別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幾乎是圍繞著「秘密」與「謊言」來完成敘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懷疑主義者,她喜歡質疑,喜歡刨根問底。她問當教授的父親:「賊幹嘛要偷東西?」父親的回答讓她更糊塗:「他要吃飯,可又沒錢。」她問家裡的傭人宋媽:「為什麼宋媽的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的錢又給人家(宋媽的丈夫)弄去?」宋媽的回答是:「說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夥伴妞兒告訴她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以後,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英子的膽子也很大,別人都不敢搭理的瘋女人秀貞,她不僅沖著她笑,還經常跑到她那裡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個重要段落都是以離別來結束的,第一個段落是一場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團聚的瘋女人秀貞和妞兒(她們結伴去找妞兒的父親),自己大病了一場,然後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學;第二個段落,英子無意中在荒草堆里發現了被埋起來的贓物,從而她也結識了一個人——「他」,他說自己有個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沒能耐,為了供弟弟上學,才幹了這一行,他還問英子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壞人。」後來,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英子看見考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下來後把獎狀交給了一個人,正好就是草叢中的那個「他」。過了幾天,英子聽見有人喊賊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帶走,英子含著眼淚目送著「他」遠去。影片的第三個段落,父親去世。宋媽坐著小毛驢回家(她的兒女一個死了,一個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馬車的後座上,向那個為了帶自己和弟弟,連自己的親生孩子也顧不上的宋媽作別,也向童年作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一) 80年代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扛鼎之作

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傳統若隱若現地延續著,在激烈的民族斗爭、階級斗爭的大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著。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為電影藝術家們的探索提供了難得的創造空間,「詩化風格」傳統也因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吳貽弓的《城南舊事》便是這一時期對「詩化風格」作出了最好闡釋的一部經典之作。

影片《城南舊事》創作拍攝於1981-1982年間。是根據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的這部影片,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風格及藝術探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氣派的中國電影名片。《城南舊事》先後曾榮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菲律賓)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基多城(厄瓜多)國際電影節二等赤道獎。

1、 影片內容

《城南舊事》表現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舊北京的所見所聞,即英子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片斷。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構成,這就是英子與秀貞及妞兒、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的相聚與「離別」。

第一段落講的是英子偶然認識了一位叫秀貞的「瘋女人」,秀貞的男人是一位大學生,因從事革命活動遭到當局逮捕,從此再沒回來。二人的愛情結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當作私生子,送到齊化門城牆底下,從此不知下落,秀貞也因此「瘋」了。英子從秀貞那裡還得知她一直在尋找她的小桂子。

妞兒是英子結識的一個小夥伴,被狠心的「父親」逼著唱戲,經常被打得渾身是傷。一次妞兒告知英子自己是撿來的,她要去找她親生父母。聰明的英子看了妞兒脖子後面的青痕,覺得與秀貞說的小桂子的特徵一樣,便冒雨將妞兒領到秀貞家中。激動不已的秀貞便把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帶著行李箱沖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說是乘火車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車呼嘯的煙霧中,秀貞與妞兒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進了新簾子胡同的新家,不斷聽大人們說起附近鬧賊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時碰上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好奇的英子便與他交上了朋友,從他那裡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話和故事。後來英子看到他參加他弟弟的畢業典禮。一次找他玩,順手將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發現。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們都為這個小偷、這個「賊」被抓到而高興。英子用驚訝的目光又送走了一個「朋友」。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出身貧苦,靠當老媽子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幾年後,宋媽才得知自己的兒子早已病死,女兒也被丈夫賣到不知什麼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親既嚴厲又慈愛,是個大學教授。他經常在家裡接待從事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由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辭世。父親去世後,英子全家便遷離了北京。

影片最後一幕是,英子與媽媽和弟弟祭掃了英子父親的墓,在秋風瑟瑟中,乘上一輛馬車告別了北京,而宋媽和丈夫則坐上一頭毛驢,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窮苦的鄉下去了。英子與宋媽淚水漣漣,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對視著,在灑滿了紅葉的蜿蜒山路上,漸漸離去……

2、 影片風格

本片導演吳貽弓在影片風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確而自覺,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來概括本片的總體基調。

「淡淡的哀愁」,體現為主人公小英子與周圍人們從相識相交到離別分手的一個個故事。小英子天真單純的童年生活中,由於相遇了這樣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許多有趣味有意義的內涵,但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劇性生活,也使小英子為之不解或驚訝,而一個個「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離她而去,卻又增添了許多的傷感與心痛。同樣的故事,在另外導演手下,可能被處理為具有濃烈悲劇性、強烈情感性的風格,而吳貽弓則既落在「哀愁」處,又盡可能將這些較為強烈的悲劇沖突點、情感爆發點「淡淡」的處理,使之「引而不發」,保持很強的內在藝術張力。如三個段落的結束處本可以賦予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小英子與三個「朋友」分手離別的場景),但影片卻在抒緩、靜默的情調中慢慢展開。

「沉沉的相思」,意味著影片對於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這既是基於原小說作者強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導演對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的哲理性思考的體現。「相思」——對故土、對童年、對一個個永遠逝去、不可再現的生命的追憶,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展現給觀眾,同時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奮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如三個段落中與小英子相識相交的「朋友」——「瘋女人」秀貞、小偷、宋媽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讓我們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境況,盡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貧窮、人生的苦痛,但卻從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這些內涵,而且這些內涵又伴隨著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長,在小英子不斷追問「為什麼」中得以較為深刻的表現。

導演吳貽弓曾對《城南舊事》的影片風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繪,認為它應當是「一條緩緩的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帶向前去,又碰到了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轉來,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見吳貽弓:《城南舊事》導演闡述,《城南舊事》資料,中國電影家協會藝術理論部編)。不論是「淡淡的哀愁」,還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著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二) 視 聽 語 文 讀 解

影片《城南舊事》在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及「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上,均有獨具匠心的探索。

1、 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

所謂電影畫面「意象」,指的是那些為烘托影片氣氛、表達特定思想、情感、情緒,可以引發觀眾的想像、聯想的人、景、物等形象,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進入影片內,住往往被賦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緒,有的「意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獲得豐富性、多義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作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難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說這雙「眼睛」在確立本片的「視角」、結構本片的段落等方面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單就這雙「眼睛」本身所蘊積的豐富內涵,就足以令人稱道。這雙「眼睛」在本片中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也傳達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誠;又體現了小女孩的敏銳、機智;還體現了小女孩的憂郁、多思……總之,本片所內蘊的思想、情感、情緒,或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這雙「眼睛」作為載體。影片《城南舊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成功地選擇、創造了小英子的「眼睛」為這一「意象」。

宋媽的「皺紋」,也在多個場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別反復呈現,讓人們從那「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又讀出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和不幸。

作為「意象」的「景」。為了體現20年代舊北京的風情,更為了營造全片「歲月流逝感」、「世事滄桑感」、「往事追憶感」,本片主創人員絞盡腦汁,搭設了井窩子、盧溝橋等場景,其中井窩子、學堂操場、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滿紅葉(楓葉)的山路等,給人印象最深。

作為「意象」的「物」。與「景」的功用一樣,影片中的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等既來自小說原著,又進行了「二度創造」,使之與場景、特別是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思索、情緒等結合在一起,使觀眾能夠藉以想像、聯想,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諦。

2、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

影片《城南舊事》的音樂音響設計與運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吳貽弓的父親是著名作家、畫家豐子愷的同學,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當吳貽弓著手拍攝《城南舊事》時,其父為他背誦了許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那個時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這使吳貽弓大受啟發,並因此重新創作了本片的導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呂其明據此精心創作、設計了本片的音樂音響。

本片的主題音樂。影片選擇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著名學堂《驪歌》作為全片主題音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歌詞與令人感傷、充滿離情別意的旋律有機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現,一次次將「離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本片的音響。影片對音響精緻巧妙的設計,獲得業內人士調度評價。井窩子邊,嘩嘩滾出的水流聲、歸鴉的呼叫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剃頭挑擔聲、駝隊的風鈴聲匯合在一起,用音響描繪出了20年代舊北京的獨特風情。學堂操場上,放學的鍾聲、孩子們奔出學堂的歡鬧聲;配上《驪歌》的琴聲與歌聲,將一種濃郁的思念、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瘋女人」秀貞將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兒連夜冒雨趕往車站,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此時在淡淡的音樂聲中,火車呼嘯的聲音、秀貞與妞兒的喊叫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這暗示著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

3、「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

「藝術重復」是藝術創造中經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著構成藝術作品的某些因素――語言、旋律、音符、線條、形體動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藝術作品中的反復多次呈現。作為綜合多種表現手段的藝術、電影的「藝術重復」運用時也許格外困難,如果不能夠起到推進電影展開、強化電影藝術感染力、表現力的作用,則有可能帶來節奏拖沓、進展遲緩、繁瑣屑碎、使人產生觀賞疲憊乃至厭煩之感。

影片《城南舊事》「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為它藝術探索最有價值的一個部分。

整體結構的「藝術重復」。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結構而成,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體感,本片緊緊抓住「離別」這個「魂」,每一個段落都按照「相聚→離去」的方式進行敘事、表達、展開。「瘋女人」秀貞與小英子把妞兒領到秀貞家後,秀貞與妞兒(小桂子)便離她而去。小偷與小英子在殘牆斷壁後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後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後小偷被警探抓走,離小英子而去。宋媽與小英子相聚家中,幾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員,最後也不得不含淚告別,消失在小英子的視野中。「相聚→離去」成為結構全片敘事方式的「藝術重復」,將「離別」一步步展開、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統一、完整的藝術品格。

畫面語言的「藝術重復」。小英子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的畫面,從各個角度、各個位置充分地表現,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藝術重復」最多、表現力也最強的畫面語言。而「井窩子」井台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規模較大、內容也較豐富的畫面,在本片中各重復多次。「井窩子」井台打水,是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畫面中緩緩流出的井水,伴著緩緩走過的駱駝隊,緩緩走過的街頭小販各色人等,造就出「歲月流逝感」和「世事滄桑感」。學堂操場放學則在孩子們沖出教堂、奔向操場、嬉戲在一起的畫面中,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的回憶,造就出「往事追憶感」。而「井窩子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畫面的多次重復,每一次都伴隨著主人公生活歷程一個小小的變動,或是離別了一個舊「朋友」,或是即將結識一個新「朋友」,或是告別舊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現某種變故(如父親病故)等。這樣的「重復」實際上起到了藝術表現「起承轉合」的作用。

聲音語言的「藝術重復」。作為主題音樂的《驪歌》,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奏,在片頭、片中與片尾多次出現,除了結構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復帶來的更多是情感、情緒的逐漸積累,對人們情感、心理世界漸次增強的沖擊。可以說,自20年作為學堂歌曲傳唱一時以來,《驪歌》大規模、廣泛地被傳唱,就是在影片《城南舊事》上映之後。藉助《驪歌》的「藝術重復」,影片《城南舊事》獲得了其獨特的魅力,而《城南舊事》多次「重復」出現《驪歌》,也使《驪歌》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讀背誦課文《我們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復出現,「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我們看海去……」朗朗的童聲蘊積了創作者們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這濃濃的情感記憶當會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

「節奏的藝術重復」。影片採用了不少長鏡頭和大停頓,當影片進展到一種情緒狀態或一個故事段落之時,常常採用長鏡頭和大停頓,以追求「動」與「靜」、「熱」與「冷」、「馳」與「張」結合,帶來的特有藝術張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靜思默想的鏡頭、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木然發呆的鏡頭,都是「大停頓」,同時為長鏡頭。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小英子與其他人物「對視」的鏡頭,如小英子與秀貞(談小桂子)、小英子與小偷(小偷被抓走時)、小英子與父親(在父親病床前)、小英子與宋媽(片尾告別各自離去時),加大了鏡頭長度,作了較大停頓;同時每當採用「長鏡頭」、「大停頓」時,鏡頭搖移的速度、鏡頭持續的時間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滿變化,又整體統一的節奏,這種統一「節奏」的多次重復,造就出一唱三嘆,餘音不絕的藝術效果。

4、本片的「視角」及其表現

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本片的「視角」或「視點」歸結為一個:小英子的「眼睛」。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影片的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為了使這一「視角」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情感邏輯,本片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視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盡量不拍。「視角」及「視角」表現的獨特,也是影片《城南舊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② 不是城南舊事啊,我也在找這本電視

電影《城南舊事》海報

編輯本段吳貽弓導演的電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城南舊事》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96 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製作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發行公司: Dove Proctions ..... (1984) (USA) (subtitled) 主題曲: 《送別》[詞]李叔同 [曲]美國人J·P·奧特威
演職員表
導演: 吳貽弓 Wu yigong 編劇: 林海音 Lin Haiyin .....原著 novel 伊明 Yi ming 演員: 沈潔 Shen jie.....英子 Xia Yingzi 張豐毅 Zhang fengyi .....小偷 Thief 張閩 Zhang min .....秀貞 Xiuzhen 鄭振瑤 Zhenyao Zheng .....宋大媽 Song Ma 嚴翔 Xiang Yan .....英子父 洪融 Hong Rong.....英子母 徐才根 Xu caigen.....馮大明 喬林 Qiao lin .....換火柴的 秦焰 Qin yan .....宋媽侄 譚宗堯 Tan zong yao .....油醬店伙計 李農 Li nong.....秀貞父 朱莎 Zhu Sha.....秀貞母 崇文平 Chong wenping.....老師 馬景龍 Ma jinglong.....密探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呂其明 Qiming Lü 攝影 Cinematography:曹威業 Weiye Cao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呂其明 Qiming Lü
劇情介紹
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像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幕後製作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鍾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曲話》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中這一最高境界。 主題曲有兩首,知名的那首大家都知道,「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還有一首,估計大家都不記得了。另外一首歌叫作《麻雀與小孩》,作者黎錦暉(1891---1967)。也許網路上還會有人因為相同的問題前來,希望他們在這里能找到他們要的答案。歌詞如下: 麻雀與小孩 「小麻雀呀,小麻雀呀, 你的母親,哪兒去啦。」 「我的母親飛去打食, 還沒回頭,餓得真難受。」 「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 我家有許多小青豆, 我家有許多小蟲肉, 你要吃吃喝喝和我一同走。 我的小麻雀。」 「我的好朋友,」 「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
獲獎經歷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南斯拉夫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厄瓜多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二等獎——赤道獎

③ 《城南舊事》英子「父親」嚴翔去世,他生前還飾演過哪些優秀的角色

《城南舊事》英子“父親”嚴翔去世。

嚴翔,原名嚴家聲,出生於哈爾濱,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1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專科學校表演系,任華東話劇團演員。因病搶救無效於2022年5月22日早上9時18分在上海市東方醫院離世,享年89歲。

一、嚴翔參演的《城南舊事》是怎樣的作品?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嚴翔、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也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一批導演的創作傾向。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其中英子更是說了一段整部劇經典語錄。你怎麼會在這里?哦,你是來拉屎的吧。

④ Mario Maurer馬里奧毛瑞爾現在正在讀大學嗎

他在泰國的藍康恆大學讀大4., 目前是邊學習邊拍戲。 新電影已經在泰國上映。! 卡車爛漫率的收視不錯、。 當然。時尚活動和雜志封面拍攝他也會出席的

⑤ 中國電影史上哪些影片是里程碑式的記錄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便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帶有買辦性質。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出版,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次出現「導演」專用名詞,1922年陸潔在《影戲雜志》發表的文章中首先將指揮拍攝影片者稱為「導演」。自此,影劇界有了「導演」這一專用名詞。 中國第一部電影理論專著,1924年中國最早的電影理論專著《影戲學》出版,由徐卓呆譯著。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部電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學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創辦昌明電影函授學校。《電影講義》是該校之教材。 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1926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出版。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孫瑜詞、孫成壁曲)。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濱導演的《橋》是新中國成立後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麵塑造中國工人階級崇高形象。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1957年由謝晉導演的《女藍五號》,不但是謝晉成名之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該影片榮獲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1960年又獲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的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導演的《農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難生活的影片。影片於1981年獲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雞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中國第一部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1989年由陳荒煤主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專著《當代中國電影》出版。 阮玲玉唱出第一首電影歌曲: 1930年 12月聯華公司的《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孫瑜詞、孫成壁曲)。 第一部長動畫片: 1941年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⑥ 城南舊事主要內容

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後來,被趕出家門的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味道不對,英子很傷心,想了一個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使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爸爸很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著爸爸的離開,真正地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真正的長大了。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一、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二、《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三、作品影響
《城南舊事》是文壇名家林海音女士獨步文壇三十多年的經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來,不但在台灣暢銷不衰,在大陸也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通過主角一一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將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風光恰切地融人字里行間,在展現真實熱鬧的市民生活之餘,更為讀者架設一個明晰的時空背景。全書在淡淡的憂傷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詩意,讓人禁不住再三尋思個中深意。
多少年來,《城南舊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5年,本書在中國大陸搬上銀幕,電影《城南舊事》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大獎金鷹獎章」、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等多項大獎。
兒童繪本版《城南舊事》由當今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水彩畫家關維興,運用優雅詩意的風格和穿透人心的獨到技巧,將創作的圖畫全然融人故事的情節。畫中舉凡服飾、器物和建築,考據翔實,沒一點隨便或含糊。人物細致的表情、光線和空氣的律動、圓熟豐美的調子,使文圖呈現無懈可擊的呼應。繪本《城南舊事》甫出版即獲選1993、1994年「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圖展」、1993年「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以及1994年「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
從小說到電影,從成人書到兒童繪本,《城南舊事》是故事、是夢幻,讀時仿若音樂,輕輕扣動人心,字里行間所隱含的深意,更令人撼動,久久不能自已。 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⑦ 馬尼拉大學怎麼樣

馬尼拉大學最初由法律學院、文學院、哲學及語文學院、教育學院及企業管理學院所構成,並於幾年內增加了研究所部門、工學院、音樂學會及國際事務學院,使其早期即成為一所具備各種課程提供的綜合大學,而本著教育理應是順應潮流及不斷求新進步的理念,其更於80年代加入了觀光事業、飯店及餐飲管理、計算器科技等課程;在90年代,馬尼拉大學更規劃了教育博士、公共行政管理博士及企管碩士等課程,為企業及政府部門之高階主管提供了進一步學習之管道。 八十年來,馬尼拉大學提供了菲律賓及亞洲的年輕人第二個家,這個家透過品性教育給予他們更好的環境去學習未來工作的技能,正如馬尼拉大學的口號一樣「對優秀的學術完全的投入」,是對教育事業希望的重申及信念的再造。

⑧ 唐國強考學經歷

他的幼年時代生活在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使他的心靈、得到的美的陶冶,讀小學的時候就擔任學校兒童藝術團的團長,中學時期任文體委員。1970年中學畢業後進入青海市話劇團,五年話劇舞台生活鍛煉,使他成長為劇團的業務骨幹、主要演員。
1977年擔綱主演八一廠故事片《走在戰爭的前面》,唐國強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在墜馬受傷後仍堅持拍攝,雖然該片公映後反響平平,但這也讓年輕的他清醒地面對他的事業,並逐步走向成熟。
1979年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歲月,也是唐國強演藝生活一次全新的高峰,由他擔任男主角的影片《小花》被譽為中國軍事題材影片創作在觀點和手法上一次成功的嘗試,該片榮獲了該年度的「政府獎」、「百花獎」,唐國強也獲得文化部青年優秀創作獎,並隨中國電影代表團首次參加戛納電影節。
1978年調入八一廠,在影片《今夜星光燦爛》中扮演男主角何戰雲,該片榮獲文匯電影獎。可唐國強不滿足於現狀,意識到自己在角色創作上的雷同,重新雕琢自我,在神話故事片《孔雀公主》中飾演傣族王子,他一改過去的「兵」味,把這個古老的傣族愛情傳說演繹得如詩如幻,該片獲得首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但是,當時的中國影壇,日本影片《追捕》中高倉健的「冷酷」傾倒了無數觀眾,而作為某種類型演員代表的唐國強卻被冷落,處境尷尬。
這期間,唐國強又先後參加了故事片《路漫漫》、《四渡赤水》的拍攝,這兩部影片均獲得了政府獎,《四渡赤水》還榮獲「金雞特別獎」,他卻仍感到自己在演技上的困惑,他堅信:「只要自己不倒,別人就永遠不會也不可能把你打倒。」,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著他經歷了冷落和寂寞,機遇終於降臨,他毛遂自薦扮演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男主角趙蒙生,這是他認為自己從影以來扮演難度較大、內心復雜的人物,而且是全片中最出力不討好的角色,可是他成功了!在該年度的百花獎最佳男主角評選中,他的得票居第二位,他用自己的努力證實了他的演技,《高山下的花環》也成了他表演生涯中的一個新起源。
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被選為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電影表演學會常務理事,同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幹部專修班,擔任班長,兩年後以十項學科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在他的畢業作品——話劇《趙氏孤兒》中扮演了年齡跨度30多年的主人公程嬰,積累了一些人物塑造的經驗,也為他以後扮演一些歷史人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87年應邀出演《共和國不會忘記》中鋼廠廠長藍雨蒙,該片榮獲年度政府獎,百花獎。1988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演員,93年晉升部隊文藝6級,這期間拍攝了不少連續劇,有中國第三部室內劇《明天不是夢》、《冷血》、《「長征」號今夜起飛》等等。
1990年,唐國強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大型歷史劇《三國演義》(八十四集),扮演諸葛亮,三年的拍攝期間,他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成功塑造了這個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第一賢相近乎完美的形象,該電視劇播出後,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榮獲了「飛天」、「金鷹」、「五個一工程」等多項大獎,他也被評為「電視十佳演員」、「首屆全國百佳電視工作者」,多年來坎坷崎嶇的經歷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終於使他在表演上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1993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轉業到中國青年藝術劇院,1996年入選「中華影星」,同年在電影《長征》中扮演毛澤東,能夠飾演毛澤東是唐國強多年的心願,這次既是一個實現願望的機會,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他面臨著雙重的壓力,因為許多演員演過毛澤東,他塑造的領袖形象是否能被觀眾認可、作為一名從影多年的演員,觀眾能否完全融入他所扮演的角色中?在人物塑造的「形似」和「神似」上,他更注重於後者,他所扮演的毛澤東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認可,並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男主角。
1997年唐國強在四十四集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飾演男主人公雍正皇帝,這是一個在歷史上頗有爭議的君王,但功不可沒,他如履薄冰地創作,准確而真實地詮釋了這一藝術形象。該劇在全國播出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榮獲年度「金鷹獎」優秀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他也獲得「金鷹」最佳男主角和「飛天」提名。
繼《雍正王朝》後,他分別參加了《戰國紅顏》、《開國領袖毛澤東》、《包公出巡》、《包公生死劫》等電視劇的拍攝。在《開國領袖毛澤東》中,他第二次扮演毛澤東,他的演技也再次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肯定,並成為2000年金鷹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唐國強不僅在表演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書法上也造詣頗深,現為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他以他出色的演技、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豁達寬廣的胸懷,成為中國最優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
2006~2007拍攝 <<貞觀長歌>>

⑨ 菲律賓的大學都有哪些專業

建校之初,全校僅有兩個教學單位,即1908年成立的美術學院和農學院。1910年,菲律賓醫科學校(成立於1907年)並入菲律賓大學,並於1923年擴大為醫學院。 在建校後的頭10年內,該校先後建成了醫學系、工程學院、教育學院、音樂學院、法學院、文學系、獸醫學系等7個院系,第二任校長是菲律賓人伊格納西奧·比利亞莫爾(Ignacio Villamor)。他重視課程設置,希望建立一支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均有競爭性的教師隊伍,並逐步使他們菲律賓化。 菲律賓大學在第四任校長拉斐爾·帕爾馬(Rafael Palma)執政期內(1923-1934年)發展較快。校長積極維護學術自由,但反對把大學辦成與世隔絕的象牙塔。 1941年12月,菲律賓被日本佔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校校舍遭到破壞,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極大影響,當時只有部分院系開課。 1945年6月,比恩韋尼多·M·岡薩雷斯博士(Bienvenido M Gonzalez)再次當選為校長後(他曾於1939年起擔任第六任校長,1943年被迫辭職),開始制定搬遷校址計劃。1948年12月,即在校慶40周年時,設在馬尼拉市的菲律賓大學除醫學院和衛生研究所外,全部遷至大馬尼拉市的另一個重要城鎮奎松市的迪利曼。 1953年,該校根據克拉克空軍基地(全國最大空軍基地)的要求,共同設立菲律賓大學克拉克空軍基地學院。現開設3個本科生專業和3個研究生專業。 1968年,菲律賓大學已擁有28個學院(分散在3個校園內)和5個地方性學院(其中碧瑤學院規模最大,自1961年重新組建後,先後開設9個本科專業和兩個碩士學位專業)。 1972年11月20日,當時的共和國總統馬科斯下令對菲律賓大學進行重大改組,旨在將該校辦成全國一流大學,同時實施統一和分散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部分學術機構獲得自主權。第十一任校長薩爾瓦多·P·洛佩斯(Salvador P Lopez)博士於1969年上任後積極推行民主協商制,擴大教學和科研設施,增加教職工薪金,建立助學金制度,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1973年1月1日,大學董事會正式批准成立第一個分校——洛斯巴尼奧斯分校,具體落實分散管理和分校自治的機構改革方案。該分校在馬尼拉以南80公里處,那裡是菲律賓主要農業區和全國最大的森林自然保護區,是開展農林專業教學和科學實驗的最佳地區。 1977年,大學董事會決定在馬尼拉市建立保健科學中心,1979年,菲律賓大學馬尼拉分校正式成立。馬尼拉校園和迪利曼校園位於首都區,因此,教學和科研以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醫學為主。同年5月,第三個分校——米沙鄢分校宣布成立,該分校位於馬尼拉東南,是漁場和水產養殖基地,因此側重開辦漁業、水產業等專業。這種因地制宜的辦學方針既有利於地方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適應各地青年的入學要求。 菲律賓大學於1979年同邦板牙省政府簽署實施推廣教計劃,在該省省會聖費爾南多市招收本科生117名,研究生40名,本科生專業包括經濟學、工商管理、心理學,碩士生專業是管理學。 1982年4月26日,既是分校又是總部所在地的迪利曼校園正式建成。 1984年,第二個推廣教學點在奧隆加波市開設管理碩士學位專業。
編輯本段師生
截止1990-1991學年,菲律賓大學(共4個分校)共擁有51個學院,在校學生人數達33,800名。 在菲律賓,大學教師一般分為4級: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而菲律賓大學卻增設「大學教授」這一特級教授職銜。在全校3,270名教師中,「大學教授」5名,教授463名,副教授527名,講師1,134名,助教1,141名。在教師總人數中迪利曼分校兼大學本部的教師達1450名,馬尼拉分校、米沙鄢分校和洛斯巴尼奧斯分校的教師人數分別為546人、456人和818人。 菲律賓大學的學生分正式和非正式兩大類,前者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後者包括非學位生、跨校注冊生和特殊學生。在全校33,800名學生中有27,177名本科生,5,918名研究生,705非正式學生。其中包括646名外國留學生。此外還有1,112名非正式外國留學生,他們大多數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孟加拉國、伊朗和圖書資料方面,均居第一位。 迪利曼分校是菲律賓大學總部所在地,校園佔地493公頃。全校共有51個學院,其中27個可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而迪利曼擁有的可授予學位的學術機構達23個。 該分校1990-1991學年的注冊學生為18,010名,約佔全校學生總數的53%,其中本科生13,800人,研究生3,670人,非正式生540人。 該分校同期的各類教師達1,450名,佔全校教師總數44%強,而且高水平教師居多數。現以1989年年中的統計數為例,在所有教員中,大學教授2名,教授381名,副教授455名,助教401名,教員177名。在這些教師中,332人(在總數中所佔百分比為23.44%)獲博士學位,624(44.07%)有碩士學位,447人(31.57%)獲學士學位,13人(0.92%)有其他學銜。除此之外,還有526名兼職教師,其中171人為教授級講師,174人是高級講師,179人為講師,兩人為客座教授。迪利曼分校還有3,042名輔助教職人員,其中2,508人從事科學研究和推廣教育,534人為專業人員。
編輯本段圖書館
迪利曼分校圖書館是全國第一大圖書館,由中心圖書館、21個學院圖書館和5個獨立圖書館組成。1990年12月的館藏圖書達76.9萬冊、雜志14900種。而菲律賓大學同期館藏圖書量為116萬冊,馬尼拉分校有圖書12.5萬冊,米沙鄢分校為8.4萬冊,洛斯巴尼奧斯分校的圖書擁有量為18.2萬冊。
編輯本段學科
如前所述,在菲律賓大學的4個分校中,馬尼拉分校以醫學為主,洛斯巴尼奧斯分校以農林學校為主,米沙鄢分校以漁業和水產養殖等專業為主,而迪利曼分校學科齊全,本身就是一所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經濟管理科學在內的綜合性大學。 迪利曼分校的23個有學位授予權的學術單位是菲律賓大學的縮影,並設有92個本科生專業和112個研究生專業,以下是這些機構的簡況。
美術學院
和菲律賓大學同時誕生,除開設美術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兩個專業外,還設有繪畫、雕刻和視象傳播學(Visual communication)等3個畢業證書專業。
工程學院
創建於1910年,規模較大,9個學士學位專業是:計算機科學、化學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大地測量工程、工業工程、機械工程、冶金工程和礦業工程;9個碩士學位專業是:化學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功工程、能源工程、環境工程、工業信息系統、機械工程、冶金工程和水力資源;博士學位專業是工程學哲學博士專業;另外還設有水力資源和工業工程畢業證書專業。
法學院
成立於1911年,1981年底和法學中心等學術機構建立法學聯合體(下設政體與法律改革研究所、人權研究所、司法管理研究所和國際法學研究所)。該院的兩個專業直接培養法學學士和法學碩士。
音樂學院
建於1916年,當時取名音樂學校,1968年起正式以學院建制。開設的學士、碩士學位專業分別有作曲、樂器、音樂教育、音樂學、聲學,此外學士學位專業分別有作曲、樂器、音樂教育、音樂學、聲學,此外學士學位專業還包括指揮,碩士學位專業包括音樂理論。音樂畢業證書專業有音樂、音樂藝術創作與表演。
教育學院
成立於1918年,本科生專業主要培養中小學師資;碩士學位專業包括教育學、教育藝術等,博士學位專業包括教育學和教育哲學。
商業管理學院
其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商業管理學校,商學士專業開辦了1916年(當時由人文科學學院的經濟學系主辦)。兩個本科生專業培養商業管理學士、商業管理與會計學士,同時還開設商業管理碩士、博士學位專業。
統計中心
1953年根據菲律賓政府和聯合國簽訂的有關協議創辦,現開設統計學學士、碩士和博士3個學位專業。
勞工與勞資關系學院
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勞工與勞資關系學校。除開設勞資關系畢業證書專業外,還設有4個碩士學位專業方向:比較勞資關系、人力資源開發,勞工—管理關系、勞工政策與管理。
行政管理學院
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行政管理研究所,現開設行政管理學士、碩士、博士及專業學位等專業。
建築學院
建築學專業於1956年在工程學院開辦,1959年,藝術與建築學學校成立後開設藝術與建築學兩大專業,1970年建築學院獨立建院。兩個本科生專業培養建築學士和園林建築學士,還與家政學院共同開辦室內設計學士學位專業。
家政學院
成立於1961年,7個學士學位專業是:室內設計、服裝工藝、社區營養、食品工藝、家政學、飯店餐館管理、家庭生活與兒童開發;5個碩士學位專業包括家庭生活與兒童開發、食品服務管理、家政學、食品科學和營養學;3個哲學博士學位專業方向是食品科學、家政學和營養學。
圖書館研究所
創辦於1961年,但1941年由當時的人文科學學院開設圖書館學專業,1916年開始頒發學士學位,1962年始授予碩士學位。3個圖書館學專業培養圖書館管理員、學士和碩士。
經濟學院
成立於1965年,1974年菲律賓政府創辦經濟開發中心後,大力資助經濟學院的教學、研究和培訓工作。兩個本科生專業培養商業經濟學士和經濟學士,研究生專業則培養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哲學博士。
大眾傳播學院
根據菲律賓共和國第4379號法令創辦於1965年,現開辦傳播藝術學士與碩士學位兩個專業以及傳播學哲學博士學位專業。
城市與地區規劃學院
1965年成立時定名為規劃研究所,1974年更名為環境規劃研究所,1983年取現名。該院主要從事研究生教育,設城市與地區規劃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專業。
亞洲研究中心
根據菲律賓共和國第5334號法令創辦於1968年,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亞洲研究所,自1967年起成為研究生教育和基礎研究機構,同時也是共和國總統辦公室領導的特殊研究中心的成員。開設兩個碩士學位專業,即菲律賓研究(含官僚政治、外交關系、社會與文化等3個專業方向)和菲律賓研究藝術(3個專業方向同前),以及菲律賓研究哲學博士專業(3個專業方向同前)。
社會工作與社區開發學院
成立於1969年,社會工作和社區開發兩個專業可授予學士、碩士學位和畢業證書。
伊斯蘭教研究所
根據菲律賓共和國總統1973年11月2日頒發的法令而成立,現設伊斯蘭研究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兩個專業。
人體動力學學院
(College of Human Kinetics)為適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舞蹈、娛樂等事業之需於1976年成立。體育教育專業可授予學士、碩士學位和畢業證書,另設舞蹈、運動兩個畢業證書專業。
亞洲旅遊業研究所
成立於1976年,以適應企業經理、教育者、規劃者、研究者以及旅遊部門的需要,主要開設旅遊科學學士學位專業。
藝術與文學院
是1983年10月從原文理學院分離出的3個學院之一,開設的12個本科生專業是:藝術研究、比較文學、英語、英語研究、菲律賓語、菲語研究、菲律賓文學、西班牙語、戲劇藝術、戲劇語言、(Speech-drama)、歐洲語言(包括德語、俄語、義大利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碩士學位專業方向是:藝術史、比較文學、英語研究、菲律賓語、菲律賓文學、菲語研究、西班牙語、戲劇語言和戲劇藝術;而哲學博士學位的專業方向則包括比較文學、英語研究、菲律賓語、西班牙文學。
理學院
是1983年10月從原文理學院分離出的3個學院之一,是全國自然科學和數學中心,宗旨是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亞洲教學與科學中心。理學院下設全國物理學研究所、全國地質科學研究所、海洋科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自然科學研究所(除開除研究外,還從事推廣教育)、數學研究室、氣象學與海洋學研究室,並設有3個課題組(環境科學、科學與社會、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工藝學)。院內開設7個學士學位專業(生物學、化學、地質學、教學、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工藝學,同時還與工程學院合開計算機科學學士專業),12個碩士學位專業(應用數學、生物學、化學、物理海洋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工藝學),以及8個哲學博士學位專業方向(生物學、化學、地質學、海洋科學、數學、氣象學、物理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工藝學)。
社會科學與哲學學院
是1983年10月從原文理學院分離出來的3個學院之一。該學院開設的8個學士學位專業是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科學、哲學、語言學、歷史、考古學;10個碩士學位專業除8個與學士學位專業相同外,另外人口統計學和國際研究;7個哲學博士學位專業包括考古學、歷史、語言學、菲律賓研究,心理學、社會學、政治科學。
學術機構
迪利曼分校還擁有9個學術機構:菲律賓大學法學中心(成立於1963年)、地方政府中心(1963年)、大學計算機中心(1966年)、小企業研究所(1966年),菲律賓大學電影中心(1976年)、第三世界研究中心(1977年)、全國工程學中心(1978年)、大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1985年)、大學婦女研究中心(1988年)。
編輯本段其它機構
該分校內還設有大學出版社、大學印刷廠、豪爾赫·巴爾加斯藝術博物館、大學劇院、大學體育場等輔助機構。 菲律賓大學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是董事會,校長和分校校長均由董事長由大學校長兼任。菲律賓大學現任校長是1987年9月1日就職的第十五任校長何塞·V·阿布埃瓦(Jose V Abueva)。 菲律賓大學的行政管理機構由校長和5位副校長以及秘書組成,各副校長分別主管學術事務、公共事務、行政事務、發展與開發、計劃與財政等部門。
編輯本段研究機構
菲律賓大學的研究工作幾乎涉及人類思想及其活動的所有領域。每個學院都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既有研究機構承擔的項目,又有師生共同參加的研究課題。其中值得特別介紹的研究機構如下:
經濟研究中心
隸屬經濟學院,除開展經濟學傳統研究項目外,還特別注重研究諸如就業、收入分配、健康與營養、教育、人口等重大社會問題。為推動研究工作,該中心每周舉辦一次討論會,由教師、研究生和特約人員討論研究成果或正在進行的課題。
全國水力資源研究中心
根據政府水力資源局倡議成立於1973年,主要開展兩方面的工作;根據物理和數學模型研究結果為規劃和設計部門提供建議和咨詢;加強基礎研究並擴大自身的科學評估能力。該中心的室內模型實驗大樓佔地3500平方米,大型模擬室實驗常在野外進行。除了主要的科研工作外,該中心還為工程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水力資源課程,為政府機構提供培訓,並承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地區性培訓。
工業研究中心
根據校董事會1954年10月的決議而創辦,最初由工程學院管轄,1978年成為全國工程學中心成員。該中心主要職能是:為工業界解決技術難題;為工業部門提供特殊研究和技術開發;開發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和生產工藝;提供各類技術服務(如對材料、設備和生產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標準的測試)。
自然科學研究所
成立於1983年,是全國生物學、化學、數學、氣象學與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中心,後來又將研究范圍擴大至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工藝學、環境科學、應用數學和材料科學。1990-1991學年正在開展的研究項目達49個,此外還開展推廣教育、咨詢、培訓等工作。
大學婦女研究中心
通過跨學科的調查研究,喚醒全社會重視和關心婦女問題(如性別歧視),尋求男女機會平等、教育平等、晉昇平等的途徑。
其它
菲律賓大學作為菲律賓國著名大學之一,除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外,還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各類服務,如政策論證與研討,人類智力開發、咨詢服務等。該校學者和研究人員曾於1988年參與了一項「國家現狀」的科研項目,旨在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的狀況進行實事求是和權威性的評價,使國民了解和認識現狀,為國家1987年新憲法提出的目標而奮斗。
編輯本段學生團體
菲律賓大學共有200個學生組織,既有學術機構、文化團體、社會服務社,也有聯誼會(分兄弟會和姐妹會)、寄宿協會、體育團體。而學生會機構最大,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學生會由主席、副主席、12名會員以及各學院學生團體代表若幹人組成,下設學院學生會分會。全校有30-40%的學生參加上述各類學生組織。 在各類學生團體的組織和領導下,學生課餘生活豐富多彩。 《菲律賓大學》(周報)在迪利曼分校出版,完全由學生資助和編輯發行。該報創刊於1910年,當時取名《大學新聞》。 菲律賓大學作為菲律賓大學體育協會、全國女大學生體育協會成員,經常與其他大學組隊參加東南亞體育運動會和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各類比賽並取得名次,如籃球、女子體操、游泳、排球、射擊、舉重和田徑項目。 菲律賓大學舞蹈隊曾在國內國際舞蹈比賽中獲獎,表演項目包括現代舞、菲律賓民族舞、爵士舞和古典舞。 大學合唱團自1962年成立以來,曾先後在亞洲、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和歐洲許多國家巡迴演出並受到歡迎。演出節目有歌劇、小歌劇、民歌、古典歌曲、爵士樂歌曲、美國音樂會、音樂晚會等。 菲律賓青年樂團既是演出團體又是培訓機構(招收7-24歲的青少年參加樂團強化培訓,效果較好),該團曾在本國和部分亞洲國家巡迴演出。 其他重要文娛團體還有大學吉他演出隊、大學交響樂園、戲劇團、室內音樂樂隊等。

閱讀全文

與馬尼拉國際學校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理論電影片免費看 瀏覽:113
關於奇異博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09
萬枚導彈毀滅地球什麼電影 瀏覽:305
購買電影票哪個最劃算 瀏覽:182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戰電影 瀏覽:391
印度劉德華阿米爾電影 瀏覽:899
第一集下載電影毛片 瀏覽:327
2018有什麼青春勵志電影 瀏覽:791
販毒卧底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218
韓國電影年輕的表妹 瀏覽:535
筆記本電腦投影電影機上網 瀏覽:836
2018年恐怖科幻vip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53
小汽車比賽電影動漫 瀏覽:786
老電影推薦泰國 瀏覽:775
張剛喜劇電影大全 瀏覽:734
周星馳電影笑圖片 瀏覽:150
歐美經典超燃的電影 瀏覽:100
韓國電影男人女人 瀏覽:18
電腦下電影到手機教學 瀏覽:998
愛的體驗電影韓國電影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