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路遙的代表作有什麼曾獲得了哪些獎項
路遙(1949—1992)當代著名作家,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代表作有中篇小說《人生》與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在讀者群(尤其是青年讀者)中,他的影響很大,這與他創作的城鄉交叉地帶題材及個人奮斗的故事有關。他的作品以傳統價值觀念及現實主義手法為主,單線索,重故事,情節上又帶有較強的浪漫主義因素——這個我們可以從他兩部代表作的結尾上看出來。在我看來,路遙雖然算不上一位一流的作家,但其作品的可讀性是不容否定的。
路遙長篇作品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人生 ·在困難的日子裡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驚心動魄的一幕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 ·你怎麼也想不到
短篇、其它作品、評論等作品
·路遙散文隨筆 ·杏樹下 ·小鎮上
·醫院里 ·匆匆過客 ·賣豬
·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 ·痛苦 ·月夜靜悄悄
·姐姐 ·風雪臘梅 ·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青松與小紅花 ·早晨從中午開始
·我寫素箋寄何方 ·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② 路遙《人生》 思想主題和文化底蘊
思想主題:
事實上,高加林對土地逃離與回歸的人生歷程,正揭示出路遙對鄉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生命的兩難抉擇。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時,也要承受來自惡劣自然環境、封建陳規陋習和城市人高傲所帶來的深重痛苦和屈辱。
悲苦不僅來自物質層面,更主要來自個性壓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悶。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為實現個人理想提供了廣闊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媽式的小市民心理、黃亞萍式的極端利已主義、張克南式的人格萎縮,讓人倍感精神家園的雙重失落。
當巧珍第一次到縣城去見高加林,一進加林的辦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懷里撲來。加林趕忙把她推開,說:「這不是在莊稼地里,我的領導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給你倒一杯水。「他說著就去取水杯。
這里所揭示的城市環境對個體生命的壓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個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為群體,時時遭受生存環境和文明制度對個體生命的異化和弱化。
文化底蘊:
《人生》中飽含的濃郁情感和對傳統美學的贊美也是其藝術魅力的另一所在。文學作品的神力不僅在於曉之以理的理智,而且動之以情,掀起人們心靈中的震撼和激情。
路遙作品中對城鄉交叉地帶的細致描寫使其作品洋溢著濃厚的黃土氣息,作者對困苦中的情與愛的感受和表現完全遵循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勞動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潛在的傳統關系感人肺腑。
(2)路遙電影人生入圍美國什麼獎擴展閱讀: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因家貧7歲即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其間做過許多臨時性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教書一年。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8年完成百萬字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於1991年獲茅盾文學獎。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③ 求解,路遙的哪些作品獲得的獎項,分別都是哪一年
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
《在困難的日子裡》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同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榮獲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