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俄羅斯電影奧加

俄羅斯電影奧加

發布時間:2022-06-23 03:21:14

1. 影片,沙皇秘使,的介紹

《皇帝秘使》CZAR』S EMISSARY

俄羅斯2000年法布利茲奧.科斯塔執導的古裝戰爭動作片

簡介:本片講述的是沙皇俄國前期,俄羅斯帝國的中央集權還不鞏固,在東西伯利亞地區,常有蒙古鐵騎汗國的威脅和進犯,在平定入侵的過程中,奧加里夫將軍背叛投敵,並勾結蒙古軍隊想千方百計地謀殺俄羅斯大公的皇太子。為剿平叛亂安定局勢,沙皇派斯托羅古夫上尉前去平叛,確保皇子安全。不幸的是托羅古夫妻子被叛軍殺害,並且在到處搜查皇子,身負國恨家仇的上尉在救皇子的過程中遇上了美麗勇敢的庫拉索夫伯爵的女兒,並在一次次的險境中產生了深深的愛情,是愛的力量使他們逃過了一場場劫難,成功地粉碎了敵軍並救皇子成功脫險,最終喜結良緣。

不懂俄文,估計是這部電影了。

2. 誰有《俄國新娘》百度雲高清資源在線觀看,柯賓·伯恩森主演的

鏈接:


提取碼: z4h6
《俄國新娘 The Russian Bride》
導演: 邁克爾·S·奧加達
編劇: 邁克爾·S·奧加達
主演: 柯賓·伯恩森、奧克薩納·奧蘭、克里斯蒂娜·碧曼諾娃、麗莎·古德曼、邁克爾·羅伯特·布蘭登、艾莉森·科曼、基南·約翰斯頓
類型: 驚悚、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9-03-19(美國)
片長: 101分鍾
一個俄羅斯女人與她的女兒遠嫁給一個在美國隱居的億萬富翁,然而這個富翁是一個瘋子,他讓這對母女的生活陷入了人間地獄

3. 請問誰有俄國新娘求百度雲高清資源鏈接

《俄國新娘》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 848d

《俄國新娘》是邁克爾·S·奧加達執導,柯賓·伯恩森和奧克薩納·奧蘭出演的恐怖片。該片講述了一個俄羅斯女人與她的女兒遠嫁美國,生活陷入了人間地獄的故事。

4. 俄國十二月黨人詳情

九世紀前期

進入19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學自身的進步,俄國文學也開始出現新的氣象。危機四伏。1801年上台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觸及這一制度的基礎。1812年,拿破崙率軍入侵俄國,激起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拿破崙兵敗後,俄國軍隊遠征西歐。一些青年貴族軍官回國後,成立了以推翻專制政體為宗旨的秘密團體。1825年12月,他們在聖彼得堡發動了起義,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遭到沙皇政府的鎮壓,但是它揭開了俄國貴族革命的階段,喚醒了一代年輕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國內採取了高壓政策,但是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的斗爭並沒有停止.如當時莫斯科大學就出現過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和別林斯基十一號文學社等進步組織的活動。四十年代俄國思想界還發生過斯拉夫派和西歐派之爭。19世紀初期,俄國開始出現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後出現的是思想上更為激進的以雷列耶夫為代表的「十二月黨詩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鮑耶陀夫(1795—1829)分別以他們的寓言和劇本推動了俄羅斯文學向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30年代前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開始形成。果戈理的創作使這一文學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終確立。傑出的批評家別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論著作為其推波助瀾。當時著名的作家還有赫爾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維奇(1822—1899)等。

5. 赫爾芩是誰

赫爾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 俄國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作家。

1812年4月6日生於莫斯科一個富裕的官僚貴族家庭,在具有進步思想的家庭教師啟蒙教育下,從小就嚮往自由,憎恨專制制度。1825年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遭到鎮壓,對他影響很大。14歲的赫爾岑和摯友奧格遼夫在莫斯科城郊麻雀山上庄嚴宣誓,決心繼承十二月黨人的革命傳統,「替那些被處死刑的人報仇」。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1833年,赫爾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莫斯科大學,並獲碩士學位,曾計劃出版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但沙皇政府以「對社會極為危險的自由主義者」罪名於1834年逮捕了他。1835年被流放。在長達6年的流放期間,他目睹外省官場的腐敗和廣大勞動者的苦難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對農奴制罪惡的認識。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戰斗。從1842——1847年,他發表了一系列哲學著作。列寧稱贊赫爾岑的哲學思想,「竟能達到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水平」。

赫爾岑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寫了《科學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學研究通信》等哲學著作,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無限的。意識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維的規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律。宣傳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鼓吹「社會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當時在彼得堡的別林斯基齊名,成了俄國進步思想界領袖。

赫爾岑於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中篇小說《一個年輕人的札記》帶自傳性質。40年代中後期,他在別林斯基主編的《現代人》雜志上接連發表3部小說。長篇《誰之罪?》寫3個男女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是俄羅斯的優秀分子,最後卻都陷入同樣的「災禍和不幸」。誰之罪?小說沒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過3人的不同身世、經歷和社會關系的具體描寫,清楚地表明鑄成主人公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另兩部都是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這3部中長篇小說顯示了赫爾岑卓越的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立場鮮明卻又不給人以說教之感。作品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比較完美的藝術技巧,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

1847年3月,赫爾岑攜家來到孕育革命風暴的法國。10月,他趕到爆發民族獨立運動的義大利。當他在羅馬聽到法國1848年2月革命消息後,又日夜兼程趕回巴黎。他的革命活動招致反動勢力進一步迫害。法國政府搜捕他,沙皇政府不讓他回國。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使赫爾岑思想上發生危機。他對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感到失望,轉而寄希望於日益高漲的俄國農民斗爭,錯誤地認為俄國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況下通過農民村社實現社會主義,這又為後來的民粹主義奠定了基礎。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時候,他也沒有停止過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1849年他來到日內瓦,全家加入瑞士國籍。1852年他僑居倫敦,創辦《北極星》、《鍾聲》等革命刊物,刊物通過各種渠道傳入俄國,對俄國的革命運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後又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裡出版《北極星》和《警鍾》期刊,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資料,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民的民主思想。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展。到了1870年,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下第一國際的積極活動,他又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未來社會的希望。

在流亡期間,赫爾岑還寫了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 》。作者自稱它是「歷史在偶然出現於其道路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7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里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1870年1月21日赫爾岑病逝於巴黎。不久,他的骨灰被運到尼斯,安葬在他妻子的墓前。

由於各種條件的局限,赫爾岑一生未能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但是無論作為革命家、哲學家或文學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寧在評價赫爾岑時,一方面指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過向群眾發表自由的俄羅斯言論,舉起偉大旗幟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這個蠹賊的第一人」,稱贊他是「在俄國革命的准備上起了偉大作用的作家」。

6. 求《俄國新娘》2019年在線免費播放百度雲資源,柯賓·伯恩森主演的

鏈接:


提取碼: z4h6
《俄國新娘 The Russian Bride》
導演: 邁克爾·S·奧加達
編劇: 邁克爾·S·奧加達
主演: 柯賓·伯恩森、奧克薩納·奧蘭、克里斯蒂娜·碧曼諾娃、麗莎·古德曼、邁克爾·羅伯特·布蘭登、艾莉森·科曼、基南·約翰斯頓
類型: 驚悚、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9-03-19(美國)
片長: 101分鍾
一個俄羅斯女人與她的女兒遠嫁給一個在美國隱居的億萬富翁,然而這個富翁是一個瘋子,他讓這對母女的生活陷入了人間地獄。

7. 赫爾岑來到倫敦之後為革命事業做了什麼貢獻

1852年8月,赫爾岑來到倫敦。首先,他創辦了一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專印宣傳用的俄文刊物。1855年,赫爾岑著手創辦了一種定期刊物雜志《北極星》。在創刊號上,赫爾岑以十二月黨人五領袖的側面像作為封面,繼承十二月黨人的傳統,刊印了大量在沙皇嚴密監控下不能發表的作品,例如普希金等人的政治詩等。1856年,赫爾岑的戰友奧加遼夫也來到此地。在他的幫助下,又增加了一個定期文集,主要刊登來自俄國的信件,稱之為《俄羅斯之聲》。但是,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這些刊物仍不能滿足斗爭的需要。1857年7月1日,赫爾岑又創辦了《鍾聲》。

8. 俄國貴族護衛的強擊是多少來著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逗俄國文學之父地、逗俄國詩歌的太陽地(高爾基)。
2、 尼古萊·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是俄羅斯作家,善於描繪生活,將現實和幻想結合,具有諷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靈》(或譯:《死靈魂》)和《欽差大臣》。
3、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家,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他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復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復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說逗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地。主要作品有《雙重人格》、《女房東》、《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幾篇中篇小說,以及其代表作《罪與罰》。
4、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逗最清醒的現實主義地的逗天才藝術家地。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逗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地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逗第一流地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學語文書。
5、列林。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列寧是他的筆名。 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建立者和第一位領導人。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逗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地。
6、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柴可夫斯基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7、瓦西里•安德烈耶維奇•茹科夫斯基( 1783-1852)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出生在圖拉省的地主家庭,母親是被俄國人擄來的土耳其人。茹科夫斯基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很早就對文學感興趣,嘗試自己創作劇本。1797年進入莫斯科大學附屬貴族寄宿中學,在校期間同時受到古典主義和感傷主義兩種流派的影響。
8、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俄國劇作家。1795年1月15日 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1829年2月11日在任駐波斯大使時被殺害於德黑蘭。曾就學於莫斯科大學文學系、法學系和數理學系。大學時代結交不少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青年。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受到株連。1828年出任俄國駐波斯大使,在波斯人對俄國駐德黑蘭使館的襲擊事件中喪生。格里鮑耶陀夫的戲劇代表作《智慧的痛苦》(又譯《聰明誤》)深刻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政治沖突和思想斗爭。在塑造具有革命傾向的貴族青年形象恰茨基的同時,也描畫了以法穆索夫為首的一群貴族頑固派。恰茨基單槍匹馬地與法穆索夫集團進行搏鬥,終因勢孤力單而敗下陣來。同時代的不少俄國人把恰茨基看作是十二月黨人的藝術形象。《智慧的痛苦》也有較高的藝術性,除人物性格鮮明外,戲劇台詞也十分生動,其中不少成了俄國家喻戶曉的成語。格里鮑耶陀夫的劇作 還有《年輕夫婦》、《佯裝的不忠實》、《大學生》。
9、俄國作家。原名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別斯土舍夫。出身於破落的貴族家庭,曾任軍職。1824年參加十二月黨人的團體逗北社地,屬於激進派。曾率領部隊參加起義,失敗後被判死刑,後改為流放西伯利亞雅庫次克服苦役。1829年被遣送高加索當兵,在同山民作戰中陣亡。
10、克雷洛夫(1769年2月13日 - 1844年11月21日)是俄國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寓言家、作家,全名是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克雷洛夫(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Крылов)。著名的作品有:《大炮和風帆》,《剃刀》、《鷹與雞》等等。 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之家,是個貧窮的步兵上尉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特維爾度過的。克雷洛夫除了讀書,還經常到集市上去,在這里他學會了義大利文,學會了拉小提琴,學習了繪畫。
11、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 (1814~1841)俄國詩人。1814年10月15日生於莫斯科一個小貴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於高加索。3歲喪母,在奔薩省外祖母的庄園度過童年。上中學時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課余寫了近300首抒情詩和幾首長詩,絕大多數在生前沒有發表。1832年因參與反對保守派教授被迫離開大學,轉入聖彼得堡近衛軍騎兵士官學校,1834年畢業後到近郊驃騎兵團服役。
12、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不僅通過他的著作宣傳了革命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而且第一個系統地總結了俄國文學發展的歷史,科學地闡述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學和美學見解,成為俄國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奠基人。他的文學評論與美學思想在俄國文學史上起過巨大的作用,它推動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對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美學觀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1848年6月,別林斯基因病去世,年僅37歲。
13、赫爾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 俄國哲學家,作家,革命家。 1812年4月6日生於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貴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於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繼承父姓,但他的父親十分愛他,給他取赫爾岑為姓,德語意為逗心地,並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
14、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 ,英文: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俄國革命家、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1828年7月生於薩拉托夫城一個神父家庭。18歲進彼得堡大學文史系。從此經常接近先進知識分子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潛心研究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也產生濃厚的興趣。1850年大學畢業,次年重返薩拉托夫,在中學教授語文,宣傳進步思想
15、魏列薩耶夫 V. V. Veresaev(1867~1945) 俄羅斯著名作家,生於圖拉的大家庭,父親是醫生也是社會運動者。自幼即展現優異的語文天賦,十三歲開始寫詩。彼得堡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攻讀醫學,此後便一邊從事醫學,一邊繼續文學創作。一八九四年發表首篇小說《走投無路》,述說滿懷理想的醫生深入民間,防疫治病犧牲奉獻,卻不為民眾相信,反被當作傳播瘟疫的巫師,毒打至死。魏列薩耶夫與勞工及革命份子的密切往來,引起了當局關注,於一九○一年遭開除,且勒令兩年內不得於彼得堡居留。同年,他依據自身經歷寫成《醫生札記》,再度呈現了醫生面對重重社會問題的無助。除了創作,魏列薩耶夫同時潛心文學研究,最卓著的成果莫過於《普希金資料匯編》和《果戈里資料匯編》兩部傳記資料,《果戈里是怎樣寫作的》便是在編纂後者的過程中,應邀寫成。其他著作有:論析托爾斯泰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Zhivaya Zhizn》,論創作的《作家的條件》,小說《姐妹》等。
16、庫普林(1870~1938)俄國作家。1870年8月26日出生在奔薩省納羅夫恰特市一小職員家庭。早年喪父,隨母遷居莫斯科。1880年進士官學校,軍校生活對他的性格產生很大影響。1890年畢業,編入駐波多利斯克省步兵團。這時期他開始創作。1894年退伍,在基輔以寫作為職業。1896年曾任頓涅茨礦區工廠職員。1897年在波列西耶邊陲地區當過誦經師。1901年遷居彼得堡,次年結識高爾基和知識出版社作家。後寫了反映1905年革命的特寫《塞瓦斯托波爾事件》。第一次革命失敗後,思想趨於消極,同知識出版社斷絕往來。對十月革命態度矛盾,既贊美革命中表現出的英雄主義,又擔心祖國文化的命運。1919年全家流亡國外,主要在巴黎居住。1937年身患重病,回到祖國,次年病逝於列寧格勒。
17、布寧,全名:伊凡·布寧(1870-1953),俄羅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俄國中部波羅涅日市一破落貴族世家。布寧的創作繼承了俄國古典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寫作中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小說不太重視情節與結構的安排,而專注於人物性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富於節奏感,被高爾基譽為逗當代優秀的文體家地。
18、安德列耶夫(1871-1919)著,俄羅斯風格獨特的小說家,他的出眾才華曾經得到列夫·托爾斯泰、柯羅連科、勃洛克等同時代名家的贊賞。《瓦西里·菲維伊斯基的一生》描寫鄉村神父菲維伊斯基篤信宗教,一心以為只要不動搖地信仰上帝,奇跡就會出現。為此,他一生都蒙受各種恥辱和苦難,最後只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勃洛克回憶自己讀了這部小說,逗感到震驚,覺得到處都充滿不安,災難已經臨近,可怕的事件就要在門口發生……地 魯迅稱安德列耶夫是逗絕望厭世的作家地、逗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地。
19、綏拉菲莫維奇,1863年1月7日生於頓河州下庫爾莫雅爾斯克鎮哥薩克軍人家庭。1877年因起草反對沙皇的宣言被流放。其間,他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01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出版。1902年參加逗星期三地文學社,不久就成了高爾基支持的逗知識地叢刊撰稿人。
20、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的小說不僅迅速及時地反映了當時的俄國社會現實,而且善於通過生動的情節和恰當的言語、行動,通過對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語言簡潔、朴質、精確、優美,為俄羅斯語言的規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9. 赫爾岑的生平介紹

1847年初,赫爾岑攜家到歐洲,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和法國,成了政治流亡者。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使赫爾岑思想上發生危機。他對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感到失望,轉而寄希望於日益高漲的俄國農民斗爭,錯誤地認為俄國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況下通過農民村社實現社會主義,這又為後來的民粹主義奠定了基礎。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時候,他也沒有停止過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後又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裡出版《北極星》和《警鍾》期刊,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資料,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民的民主思想。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展。到了1870年,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下第一國際的積極活動,他又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未來社會的希望。
在流亡期間,赫爾岑還寫了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 》。作者自稱它是「歷史在偶然出現於其道路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7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里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 ■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子」,給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爾岑(1812年—187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個大貴族家庭,但他卻是其父和一位德國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養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無法繼承父親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爾岑」是父親為他生造出來的,據說來自德語的「心」(Herz)一詞。
這種既尊貴又屈辱的處境,對於赫爾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許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不過,赫爾岑的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子」,赫爾岑因而也得到了當時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爾岑進入莫斯科大學數理系學習,在接受嚴謹的科學方法訓練的同時,也受到了當時崇尚自由的校園和社會氛圍的熏陶。以他為中心形成的「赫爾岑小組」,顯示了他作為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的個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學之前的1827年,他就與好友奧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個莫斯科發出誓言,將為社會的平等和正義奉獻一生。 ■在19世紀40年代的莫斯科
他是最顯赫的風雲人物之一。1834年,「赫爾岑小組」的大多數成員被逮捕,赫爾岑在審查之後被流放,先後在彼爾姆、維亞特卡、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等地被監禁,或在當地的衙門當差。在斷斷續續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赫爾岑閱讀了大量哲學和思想著作,深受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同時,對俄國民間生活的深入了解,更強化了他的反抗精神,他也因此具有了更為堅定、清晰的社會理想和政治抱負———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1842年,結束流放生活的赫爾岑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這幾年(1842—1847),是他一生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時段,流放時期積累起的見聞和思考,反抗的精神和堅定的理想,在19世紀40年代莫斯科熱烈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找到了噴發口。在關於黑格爾哲學的辯論中,在對現存制度合理性的質疑中,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論爭中,處處可以聽見他的聲音,他和別林斯基、格拉諾夫斯基、霍米亞科夫等人,被視為40年代中期俄國社會思潮高漲時期最顯赫的風雲人物。
在這一時期,他先後發表了《科學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書簡》兩篇哲學論文。他同時從事文學創作,連續發表了三部中長篇小說,即《誰之罪》(1845)、《克魯波夫醫生》(1847)和《偷東西的喜鵲》(1848),其共同主題是對社會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說」和「問題小說」,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他的「俄國式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847年,為了獲得一個自由的政治活動空間和思想傳播場所,赫爾岑以給妻子治病為由離開俄國來到西歐,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0餘年的流亡生涯。赫爾岑來到巴黎的時候,恰逢歐洲大革命前夕,蓬勃高漲的革命形勢使赫爾岑對歐洲和俄國的未來產生了樂觀的憧憬。但與此同時,他也對西歐社會中的資產階級及其道德和作為進行了抨擊,這使他與大多數俄國西方派之間的裂痕進一步擴大了。法國革命之後,赫爾岑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認為是對廣大人民利益的出賣,他的失望和對歐洲命運的擔憂也由之而來,《寄自彼岸》一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他這一時期的情緒。
1850年,赫爾岑拒絕了沙皇尼古拉一世要他回國的命令,從此成為一位政治流亡者,不久他就加入瑞士國籍。19世紀50年代初,為了擺脫「家庭噩夢」(夫妻的感情危機,母親和兒子在海難中喪生),赫爾岑遷居倫敦,並開始了《往事與沉思》(又譯《往事與隨想》)的寫作。與此同時,赫爾岑還寫了《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展》一書,向歐洲讀者介紹了俄國人民及其反抗奴役的歷史,介紹了俄國那些維護人民利益的社會活動家、思想家,尤其是文學家們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大約就是在寫作此書的前後,赫爾岑的「俄國式社會主義」理論開始成熟,在他看來,俄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相對而言不太發達,社會主義思想比較容易為人民所接受,俄國由來已久的村社制度實際上就可以被看成是「社會主義的萌芽」,只要能在俄國消滅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社會主義理想就完全有可能在俄國實現。赫爾岑的這一學說在俄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稍後出現的民粹派運動的理論先聲,後來無疑也影響到了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 作為俄國思想家的赫爾岑,其一生是具有某種典型意義的。為了捍衛真理,他成為了本階級的叛逆,最後被迫流亡國外,但仍然念念不忘「精神上的回歸」。他的沉思和寫作,他創辦的《北極星》、《警鍾》和「俄國印刷所」,目的均在於此。他寫作長篇回憶錄《往事與沉思》,就是為了真實地記錄「歷史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映」,既是為了回憶個人的精神成長過程,也是為了論證歷史發展的合理性。甚至連他自己立場上的不斷「搖擺」,也都成了19世紀中後期俄國思想脈搏跳動的記錄———他曾是一個地道的西方派,到了西方之後卻倡導起具有斯拉夫派色彩的「俄國式社會主義」來。
能將他的一生聯結為一個整體的,能說明其所有行為之邏輯性的,就是別林斯基很早就在赫爾岑身上發現並推崇的那種「思想的力量」。高爾基說過,赫爾岑一個人「就代表整整一個領域,就代表一個思想飽和到驚人地步的國度」。

10. 奧加爾科夫當年反對蘇聯出兵阿富汗,為何意見沒有被接受

當時的蘇聯領導集團只想著守護自己的眼前利益,最大的因素就是蘇聯內部的腐朽,並沒有為軍事化的下一步進行考慮。但是事實證明出兵阿富汗是非常錯誤的決定,也印證了此前的建議。

在面對阿富汗的時候,蘇聯人是狂妄自大的認為阿富汗的餓兵力根本無法抵擋蘇聯軍隊的進攻,但是事實上蘇聯在阿富汗的實力很弱,阿富汗軍隊利用地形優勢把蘇聯軍隊打敗了。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電影奧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愛情電影台詞截圖 瀏覽:348
西安電影院2017 瀏覽:141
街頭攤位韓國電影 瀏覽:423
2017哪買電影票便宜 瀏覽:234
白堊記恐龍電影動漫 瀏覽:491
2020年海南三亞電影節嘉賓 瀏覽:938
好看的電影推薦歐美的 瀏覽:30
第11屆青年電影節劇本 瀏覽:408
和美國禁忌電影相近有哪些 瀏覽:888
武俠電影2020推薦 瀏覽:371
韓國搞笑的r級電影 瀏覽:398
浙江鎮江橫店電影城 瀏覽:830
如何剪輯電影上抖音 瀏覽:730
法國電影偷珠寶妹妹是瞎子 瀏覽:364
電腦能看多少幀的電影 瀏覽:164
南京4d電影院 瀏覽:360
舊宮永輝電影院如何 瀏覽:698
松原恆大電影城電話 瀏覽:593
在線電影網價格 瀏覽:854
藍精靈電影1插曲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