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的電影中心是怎樣從紐約遷到好萊塢的
美國的電影製作最初是在紐約、芝加哥、費城都東部城市開始的,後來製片人在尋找外景時發現了南加州溫暖的陽光和豐富的地貌,非常適合終年拍攝電影。同時,也是為了避開生產影片的專利公司,一些獨立製片人開始遷到這里,在好萊塢這個洛杉磯郊區小鎮落戶。很快,這里便聚集了許多製片公司,到1910年前後,美國電影的製作中心便從紐約轉到洛杉磯,好萊塢成了美國電影的同義詞。好萊塢位於美利堅合眾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市。
好萊塢集中600多家電影和電視製片廠。城郊農業發達,盛產蔬菜、柑類水果及乳、蛋、肉類等畜產品。商業和金融、保險業集中大市區從業人員的29%,銀行、儲蓄和信貸機構、保險公司等遍及全市。好萊塢越來越發達所以電影也被轉移過來。
Ⅱ 美國電影如何分級
美國電影分級如下:
G級:大眾級,所有年齡均可觀看大眾級,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內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沒有裸體、性愛場面,吸毒和暴力場面非常少。對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
PG級:普通級, 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而用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PG-13級:普通級,但不適於13歲以下兒童.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兒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觀看,一些內容對兒童很不適宜——該級別的電影沒有粗野的持續暴力鏡頭,一般沒有裸體鏡頭,有時回遊吸毒鏡頭和臟話;
R級: 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或者監護陪伴才能觀看.限制級,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承認陪同觀看——該級別的影片包含成人內容,裡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
NC-17級:17歲或者以下不可觀看 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該級別的影片被定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堅決被禁止觀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愛場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鏡頭以及臟話等。
(2)美國電影從擴展閱讀
美國分級制度的發展歷史: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一直按照海斯委員會(The Hays Commission)所制訂的《海斯法典》(Hays Code)來執行。
海斯法典》是絕對倫理化的、類似清教徒教規的一種電影法典,其嚴厲程度在今天的電影導演看來是難以拍出任何一部生動電影的。
在《海斯法典》中處處是禁忌,比如,該法典規定在電影中禁止表現黑白通婚,包括禁止表現有黑白種族的性關系;過多的擁抱以及富有慾望意義的鏡頭都不予表現;禁止有裸體和生孩子的場面,哪怕是側影也不可以。另外,像走私、吸毒、暴力的具體過程以及縱火都不予表現;
甚至是跳舞場面時的不雅動作和舞蹈時性動作的暗示都是不能表現的。這樣一種捆縛電影創作的規定,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被渴望享有拍攝自由的電影作者們沖破了。《海斯法典》在1968年以後徹底被另外一種方式代替--美國電影協會分級制度(MPAA ratings)
1968年11月,第一次來自美國電影協會的分級系統被宣布了,這個系統的分級相對今天的美國電影分級制度來說是比較簡單和籠統的,它分為四個級別。
G和M的級別是普通級別,對於年齡階層沒有限制,到了R這個級別就是限制級,16歲(後改為17歲)以下的觀眾必須有家長和成年人陪同才能觀看。而X這個級別是後來新增加的。
為什麼選用X這個字,其來源是古羅馬字母里的第10個,也表示10歲,古代羅馬的圓形競技場規定入場者必須超過10歲才能觀看。但X這個級別後來被更為具體的年齡限制級NC-17所代替了。
不過從此以後,X這個字母在電影放映系統里便成為一個人人皆知的色情電影的象徵性字母。 經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對分級制度的逐步修改,目前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由美國電影協會分為五個級別: G、 PG 、PG-13 、R、NC-17。
實踐證明,電影分級制度的引入,也確實在鼓勵藝術創作自由和強調藝術創作的社會責任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作用。一部影片的定級確實與票房收入密切相關,美國電影史上的票房十強集中在G、PG和PG-13級影片上。
Ⅲ 關於美國電影發展史
美國電影發展史:
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沒有什麼歷史底蘊,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而這些在其電影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這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電影所不具備的。
包容這一點尤其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電影《硫磺島來信》,能從侵略者和敵人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發掘敵人身上的閃光點與無奈,在全球恐怕沒有多少國家能做到。因而美國電影一直引領著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潮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
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鮑特,E.S.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意發展為一門藝術。
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來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自1897年開始,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
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該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並與電影膠片專營者之一的伊斯曼柯達公司達成協議:只有專利公司成員組織方能購買伊斯曼膠片。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這里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遠離專利公司的控制,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
格里菲斯此時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於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他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塞納-馬恩省特,M.、璧克馥,M.和吉許,L.姐妹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也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市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美國電影風格: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地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Ⅳ 美國電影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在中國上映
中國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我國的本土電影有保護措施,每年只進口少量的美國電影在中國上映(20幾部吧,這還是在世貿協定下才有這么多,否則更少),這些電影還要經歷層層審批,保證不侮辱中國,不詆毀社會主義,還要積極健康,才有機會在中國上映,很多經典美國片是不符合這些要求的。其實美國電影很早就在中國上映了,如《亂世佳人》,《魂斷藍橋》,1994年11月中旬,由中影集團公司進口,第一部與外商採用票房分賬形式發行的美國華納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鄭州、重慶、廣州等6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首輪放映,觀眾人次達139萬,票房收入1127萬元,所以第一部在中國上映的商業大片為《亡命天涯》,真實謊言在它的後面上映。很多經典電影不可能還在中國上映了,一般只會上映最新的美國片。
Ⅳ 全球公認最好看的十部美國電影
《教父》、《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辛德勒名單》、《盜夢空間》、《肖生克的救贖》、《美國往事》、《亂世佳人》、《十二怒漢》、《低俗小說》等。
一、《教父》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柯里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Ⅵ 好看的美國電影有哪些
1、留下我(電影)
主人公傑克(艾恩·鄧萊普RyanDunlap飾)深陷妻子艾米(薩拉·凡曼SarahVanEman飾)意外逝世的陰霾情緒中不能自拔,老父親(馬克·格里克森MarkGullickson飾)拿過艾米生前拍照使用的相機上前寬慰。快門按下時奇跡發生了。傑克進入了照片記錄的世界裡。從寧靜安詳的午後廣場到杯酒交酌的深夜party,傑克一頭霧水...
2. 大獨裁者(電影)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電影上映後,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2014年9月5日,在該片上映20周年之際,《阿甘正傳》IMAX版本開始在全美上映。
Ⅶ 美國電影必看前十名
好萊塢電影在最近兩年表現疲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中國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審美疲勞只是一小方面,並不是全部,畢竟好萊塢電影也有進步,只不過創新乏力。其實不僅是中國電影市場,好萊塢電影近些年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影響力也在下降,這得益於好萊塢之外國家和地區電影的質量越來越好了,而好萊塢「吃老本」嚴重。
說白了,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下降,正是說明全球電影市場的繁榮,電影大片不止你好萊塢能拍了,現在好萊塢電影在觀眾眼裡跟國產電影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頂多就是外國演員和國內演員的區別,就連背靠好萊塢的奧斯卡金像獎也放下了曾經高傲的身段,也在努力的改革,讓其變得多樣化。
Ⅷ 美國電影的發展歷史
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沒有什麼歷史底蘊,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而這些在其電影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這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電影所不具備的。包容這一點尤其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電影《硫磺島來信》,能從侵略者和敵人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發掘敵人身上的閃光點與無奈,在全球恐怕沒有多少國家能做到。因而美國電影一直引領著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潮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 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鮑特,E.S.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來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自1897年開始,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該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並與電影膠片專營者之一的伊斯曼柯達公司達成協議:只有專利公司成員組織方能購買伊斯曼膠片。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這里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遠離專利公司的控制,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格里菲斯此時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於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他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塞納-馬恩省特,M.、璧克馥,M.和吉許,L.姐妹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也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市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Ⅸ 有哪些推薦的美國電影
看到美國電影我真是太激動了,我自己平時看美國電影比較多,最近碟中諜上映,《碟中諜6》真的是暴力推薦,56歲的湯姆克魯斯真的太拼了。
1、《碟中諜6:不可能的任務》
其實也是推薦整個系列。每一部都是圍繞著湯姆克魯斯飾演的伊森執行間諜任務而展開的,在第六部中,伊森的IMF小組又接到了CIA下達的任務,這次他要找到缽元素,上級派來了沃克與他執行任務,但沒想到竟是連恩身邊的人,IMF小組行動危在旦夕,不僅這些,在這一部伊森的感情生活也很棘手,原來的未婚妻茱莉亞再度出現,而伊森早已與伊爾莎漸生情愫,在結尾,死後重生的伊森對茱莉亞說對不起,而對伊爾莎滿是笑容已說明了一切。
Ⅹ 美國電影為什麼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是彩色的而我國電影20世紀60年代為什麼還是黑白的
技術引進及成本問題,主要是成本問題和彩色電視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