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的獲獎影片
1935年 《漁光曲》在前蘇聯為紀念蘇聯電影國有化15周年舉辦的電影節上獲「榮譽獎」,並獲得一枚金牌。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百萬雄師下江南》、《紅旗漫卷西風》、《大西南凱歌》、《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獲「紀錄片名譽獎」。《踏上生路》獲「短片名譽獎」。《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譽獎」、《中國民族大團結》獲「報道片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獲「電影編劇獎」、《翠崗紅旗》獲「攝影工作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獎」。
1956年 《水土保持》獲「威尼斯第一屆科教片電影節榮譽獎」。
《桂林山水》獲大馬土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銅質第二獎章。
《歡樂的歌舞》獲威尼斯第七屆國際短紀錄片展覽會及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展覽會獎狀。
《通向拉薩的幸福道路》獲第九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報道紀錄片獎。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乘風破浪過長江》獲第五屆加拿大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榮譽獎。
《機智的山羊》獲羅馬尼亞木偶片國際電影節獎狀。
《祝福》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獲威尼斯第七屆國際紀錄片和短片展覽會及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展覽會獎狀。
《中國的木偶藝術》獲威尼斯第七屆國際紀錄和短片展覽會及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展覽會獎狀。
1959年 《海魂》獲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電影節為世界和平而斗爭二等獎。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蘿卜回來了》獲捷克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狀。
《砍柴姑娘》、《一幅僮錦》獲捷克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狀。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金色的海螺》獲印尼第三屆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差不多》獲法國第十屆圖爾國際短片電影日青年獎。
《紅色娘子軍》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第三名。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7年: 中日合拍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和中國影片《邊城》在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上獲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袁霞獲南斯拉夫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獎。
《牧笛》獲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故鄉丹麥登塞城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
1980年 《狐狸打獵人》獲南斯拉夫薩格拉布第四屆國際動畫電影節美術獎。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梅花巾》獲菲律賓第一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詩瑪》獲桑德坦爾音樂舞蹈電影節最佳舞蹈片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灕江畫童》獲哥倫比亞薩拉曼卡短片電影節二等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極獎。
《中國冰川》獲「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科技片榮譽獎。
《藍色的血液》獲第12屆西柏林綠色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1983年 《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鷹獎。
《孔雀公主》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陌生的朋友》獲第三十三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泉水叮咚》獲第13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獎、第3屆印度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高獎—金像獎、各族兒童評委會最佳獎、最佳兒童女演員二等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
《筆中情》獲法國魯瓦揚電影節外國影片獎。
《馬路天使》、《三毛流浪記》、《甲午風雲》、《阿Q正傳》、《早春二月》、《林家鋪子》、《舞台姐妹》獲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
《四個小夥伴》獲法國郎市青年觀眾電影節青年觀眾獎。
《中國水城》獲第17屆法國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和音樂獎。
《中國旅行》獲第17屆法國國際旅遊電影節公眾獎,同時獲音樂二等獎。
《自古華山一條路》獲特蘭托第31屆國際高山探險電影節卡洛、阿貝爾·基耶薩特別獎。
《飛毽》獲波蘭國際短片電影節榮譽獎、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榮譽獎。
《內蒙古草原》、《江蘇秀色》獲法國塔布市第17屆國際旅遊電影節音樂獎。
《遺傳工程初探》獲法國第36屆國際科學電影協會年會榮譽獎狀。
《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4年 《河南尋古》、《江蘇秀色》獲法國蓬沙拉國際旅遊電影節最高金獎。
《貴州風情》、《絲綢之路上的甘肅》、《中國人參之鄉》、《北京之游》獲第18屆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
《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遊電影節旅遊片冠軍—金比利蕾娜獎。
《青春萬歲》獲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
《泉水叮咚》獲第5屆托馬爾青少年國際電影節小演員表演獎。
《城南舊事》獲第14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女大學生宿舍》的導演史蜀君獲第2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導演處女作比賽獎。
《沒有航標的河流》獲夏威夷第4屆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獎。(最佳影片獎和柯達獎)
《鷸蚌相爭》獲第34屆西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
《水面莊稼》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業組織獎。
《民族體育盛會》獲突尼西亞第4屆國際運動電影節獎牌1枚。
1985年 《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倫敦電影節倫敦電影研究所電影獎、第7屆(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
《邊城》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泉水叮咚》獲伊朗德黑蘭第15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教育類專片比賽銅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印度第4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國際評獎團授予金像獎和兒童評獎團授予的金牌。
《騰飛吧,中華健兒》獲義大利第14屆都靈國際體育電影節二等獎。
《九寨溝夢幻曲》獲波蘭第22屆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銅龍作曲獎。
《錦綉中華》獲第14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和蘇聯國家旅遊委員會積極宣傳旅遊,鞏固和平與友誼獎。
《體育盛會》獲第8屆匈牙利國際體育電影節匈牙利電影總局獎。
《灰喜鵲》獲葡萄牙第11屆聖塔倫農業環境國際電影節環境短片組科教片一等獎—金葡萄獎。
《昆蟲世界》獲第11屆國際技術電影節紀錄片一等獎。
《不當演員的姑娘》獲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獎。
《孔雀公主》獲捷克斯洛伐克第14屆兒童電影節水晶蝴蝶杯。
1986年 《郵緣》、《烏鴉與麻雀》獲「法國第1屆科羅朱埃國際消遣片電影節青年觀眾獎。
《飛來的仙鶴》獲法國阿朗松國際兒童電影節農業信貸銀行獎。
《四個小夥伴》獲伊朗第16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榮譽獎。
《流浪漢與天鵝》中的吳丹獲蘇聯第9屆塔什干國際電影節主角獎。
《良家婦女》獲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電影評論家組織獎、西班牙第18屆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獎、安達魯西亞電影作家協會評論獎、西班牙電影俱樂部聯合電影俱樂部獎、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皇家電影資料館發掘新電影獎。
《少年彭德懷》獲「葡萄牙第15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兒童片獎。
《絕響》獲義大利第四屆都靈國際青年電影節特別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美國第8屆洛杉磯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外國家庭電影優秀獎。
《野山》獲法國第8屆三大洲國際電影節大獎。
《移核魚》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尼特萊國際農業電影節A類一等獎和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埃及農業神獎。
《防治沙漠化》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森林與我們》獲銀穗獎、《籠養蒼蠅》獲銅穗獎。
《三峽情趣》獲法國第20屆國際旅遊電影節銀比雷娜獎和公眾獎。
《浙江山水情》獲法國第20屆國際旅遊電影節最佳音樂獎。
《魚桑爭秋》獲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發第13屆國際環境保護電影節一項主獎。
《紅蟻樹》獲波蘭克拉科夫第23屆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片獎。
《中國西南行》獲第19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旅遊電影節金花獎大獎。
《長江截流》獲第1屆瑞士洛桑國際能源電影節特別獎第一名。
《貓頭鷹》獲列寧格勒第38屆國際科學影片協會榮譽證書。
《三十六個字》獲南斯拉夫第7屆薩格勒布國際畫片電影節D組教育片獎。
1987年 《回聲》獲捷克斯洛伐克第14屆環境保護電影電視節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教育部獎。
《猴子撈月》獲保加利亞卡布洛沃第4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草人》獲第2屆廣島國際動畫片電影節C組一等獎。
《超級肥皂》獲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片電影節D組二等獎。
《老井》獲第7次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以蟎治蟎》、《蝴蝶》獲聖塔林第14屆國際農業與環境電影節特別獎。
《五虎將》獲第17屆德黑蘭國際科教片節金像獎、《灰喜鵲》獲銀像獎、《瀑布》獲榮譽獎。
1988年 《山水情》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
《不射之射》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盜馬賊》獲第4屆第三世界電影節頭獎。
《褐馬雞》、《中國珍稀動物》、《不能消失的顏色》獲第2屆國家公園紀錄片國際影視節優秀影片獎。
《井》獲義大利第29屆陶爾米納國際電影節銀質獎;女主角潘紅獲演員銀質獎。
《紅高梁》獲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老井》獲義大利第11屆大沙爾索國際新電影節一等獎。
《中國造船》獲米蘭第27屆國際海洋紀錄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南北少林》獲都靈第43屆國際體育電影節一等獎——都靈頭獎。
《植物內生菌》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一人一畝地》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銅穗獎。
《遠離戰爭的年代》獲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第10屆亞非拉國際電影節霍賈·納斯列金獎。
《化石寶庫》獲「第14屆貝爾格萊德國際科教片電影節金獎。
《生命的能源》獲第2屆洛桑能源電影節金獎。
《人鬼情》獲巴西第5屆國際影視錄像電影節
1989年 《大小夫人》獲保加利亞第5屆幽默與諷刺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紅高梁》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21電台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
《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江南居民》、《美在自然》獲瑞士能源博士後研究人員協會特別獎。
《少年犯》獲伊朗第7屆曙光旬國際電影節少兒影片國際賽類最佳演員獎。
1990-2008《紅河谷》《永樂大鍾》《一個都不能少》《一聲嘆息》《蘇州河》《站台》《月蝕》《我的父親母親》《卧虎藏龍》《霸王別姬》《戲夢人生》《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春光乍泄》《鬼子來了》《花樣年華》《本命年》《阮玲玉》《喜宴》《香魂女》《女人四十》《紅粉》《太陽有耳》《河流》《悲情城市》《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愛情萬歲》《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個都不能少》《過年回家》《可可西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孔雀》《立春》《西幹道》《左右》
參考自 唐懿馨:http://..com/question/68456033.html
Ⅱ 金球獎(美國年度電影和電視獎項)的歷屆獲得者都有誰
金球獎,是美國的一個電影與電視獎項,以正式晚宴的方式舉行,舉辦方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此獎從194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經舉辦79屆了。
2、(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朱莉·克里斯蒂《柳暗花明》。
3、(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約翰尼·德普《理發師陶德》。
4、最佳導演:朱利安·肖貝爾《潛水鍾與蝴蝶》。
Ⅲ 國際電影節的中國獲獎
中國電影人在國際A類電影節中所獲重要榮譽(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影帝、影後):
上海國際電影節
1993年王童《無言的山丘》獲最佳影片
1995年郭柯宇《紅櫻桃》獲最佳女演員
1997年潘予《安居》獲最佳女演員
1999年艾麗婭《一代天嬌成吉思汗》獲最佳女演員
2001年彭玉《月圓今宵》獲最佳女演員
2002年霍建起《生活秀》獲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陶紅)
2004年顧美華《美麗上海》獲最佳女演員
2004年侯詠《茉莉花開》獲評審團大獎
2005年趙薇《情人結》獲最佳女演員
2007年田壯壯《吳清源》獲最佳導演
2008年馬國偉《千鈞一發》獲最佳男演員
2010年劉傑《碧羅雪山》最佳導演
2011年韓傑《HELLO!樹先生》最佳導演
2001年呂星辰《郎在對門唱山歌》最佳女演員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9年侯孝賢《悲情城市》獲聖馬克金獅獎
1991年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最佳導演銀獅獎
1992年張藝謀《秋菊打官司》獲聖馬克金獅獎;鞏俐獲最佳女演員
1994年蔡明亮《愛情萬歲》獲聖馬克金獅獎
1994年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獲最佳男演員
1999年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獲聖馬克金獅獎
1999年張元《回家過年》獲最佳導演獎
2005年李安《斷臂山》獲金獅獎
2006年賈樟柯《三峽好人》獲金獅獎
2007年李安《色.戒》獲金獅獎(三連冠)
2011年蔡尚君《人山人海》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2011年葉德嫻《桃姐》獲最佳女演員
戛納國際電影節
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獲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94年張藝謀《活著》獲評審團大獎、最佳男演員(葛優)
1997年王家衛《春光乍泄》(香港)獲最佳導演獎
2000年梁朝偉《花樣年華》(香港)獲最佳男演員獎
2000年姜文《鬼子來了》獲評審團大獎
2000年楊德昌《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
2004年張曼玉《清潔》(法國電影)獲得嘎納影後
2005年王小帥《青紅》獲評委會大獎
2012年賈樟柯《天註定》獲最佳原著劇本獎
2014年侯孝賢《聶隱娘》獲最佳導演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1988年張藝謀《紅高粱》獲金熊獎
1989年吳子牛《晚鍾》獲銀熊獎
1992年張曼玉《阮玲玉》獲最佳女主角銀熊獎
1993年謝飛《香魂女》和李安《喜宴》同獲金熊獎
1995年蕭芳芳《女人四十》獲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99年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獲銀熊獎
2005年顧長衛《孔雀》獲銀熊獎
2006年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獲金熊獎
2014年廖凡《白日焰火》獲最佳男演員金熊獎
東京國際電影節
1988年吳天明《老井》獲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獎(張藝謀)
1991年趙麗蓉《過年》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3年田壯壯獲《藍風箏》獲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呂麗萍)
1994年嚴浩《天國逆子》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1994年牛振華《背靠背,臉對臉》獲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吳天明《變臉》獲最佳導演獎,朱旭《變臉》獲最佳男演員獎
1997年曾靜、劉若英《美麗在唱歌》同獲最佳女演員獎
2003年霍建起《暖》獲最佳影片大獎
2005年金雅琴《我們倆》獲最佳女演員獎
2010年王千源《鋼的琴》最佳男主角,范冰冰《觀音山》最佳女主角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1990年滕文驥《黃河謠》獲最佳導演獎
1995年謝飛《黑駿馬》獲最佳導演獎
1996年李少紅《紅粉》獲最佳影片獎
2000年鞏俐《漂亮媽媽》獲最佳女主角
2004年范偉《看車人的七月》獲最佳男主角
2006年倪萍《雪花那個飄》獲最佳女主角
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
1994年寧靜《炮打雙燈》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9年張元《洗澡》獲最佳導演獎
2002年陳凱歌《和你在一起》獲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劉佩奇)
2004年徐靜蕾《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獲最佳導演獎
2007年王穎《千年敬祈》獲最佳影片獎
2009年陸川《南京!南京!》獲最佳影片金貝殼獎
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2年胡雪楊《留守女士》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修晶雙)
1998年梅婷《紅色戀人》獲最佳女主角
2000年馮小剛《一聲嘆息》獲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張國立)、最佳女主角(徐帆)
2003年宋國鋒《父親》最佳男主角
2006年張靜初《芳香之旅》獲最佳女主角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1950年石連星《趙一曼》獲最佳女主角獎
1988年謝晉《芙蓉鎮》獲最佳影片 水晶地球儀獎
1995年歸亞蕾《女兒紅》獲最佳女主角獎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1935年蔡楚生《漁光曲》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1年於藍《革命家庭》獲最佳女主角
Ⅳ 梅艷芳資料
梅艷芳生於香港,祖籍廣西合浦,少時家境拮據,四歲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大中華地區歌壇和影壇巨星,香港演藝人協會主要創辦人及首位女會長,在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具有影響力。她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華麗多變的形象著稱,引領粵港一個時代的潮流,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保持著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紀錄。梅艷芳同樣獲得過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被譽為「香港的女兒」。2011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舉行「芳華絕代-梅艷芳珠寶手錶珍藏」拍賣會。
中文名: 梅艷芳
外文名: Anita Mui,アニタ ·ムイ
別名: 何加男(乾爹何冠昌所起)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10日 農歷八月廿三日
逝世日期: 2003年12月30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
職業: 歌影表演藝術家、慈善家
主要成就: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高榮譽金針獎
CCTV-MTV音樂盛典特殊貢獻獎
主要成就: 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
中國原創歌曲獎傑出貢獻獎
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香港電影金像獎演繹光輝永恆大獎
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樂壇稱號: 「百變天後」,「樂壇大姐大」
音樂代表作: 似水流年,似是故人來,女人花等
電影代表作: 胭脂扣,男人四十,半生緣等
個人基金: 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
她風格多變,被大眾稱為「百變天後」;她台風大膽,被外媒贊為「東方麥當娜」;她俠骨仁心,被樂壇尊為「大姐大」;她愛崗敬業,被港人譽為「香港的女兒」。 梅艷芳, 第一位在音樂界和電影界都取得巨大成就的香港女藝 梅艷芳
人, 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 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 音樂上, 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 至今保持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紀錄, 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 四十歲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致敬榮譽: ——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 ——中國原創歌曲獎(政府獎)「傑出貢獻獎」, 至今仍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 電影上, 她獲得過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 在二十年(1985-2005)香港電影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位。 去世後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演繹光輝永恆大獎」, 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為「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梅艷芳縱橫歌壇、影壇二十餘載,參與創立了香港演藝人協會,為演藝界培養了多位優秀歌手和演員。她曾帶病發起演藝界抗擊「非典」《1:99慈善演唱會》,在去世前一個月仍站在舞台上表演。她成立的《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至今運作,近二十年來為各地華人捐助大量善款。她為推進大中華演藝事業的交流合作不遺餘力,曾多次率團赴京交流,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梅艷芳成長於貧苦的單親家庭,歷經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她依靠自身的不懈奮斗,從舊時期身份卑微的「歌女」成長為新時代引領潮流的「歌後」,在功成名就後能以愛心和責任心回饋社會。她一生追尋真愛,希望擁有完整的溫馨家庭,卻在自己人生的謝幕時刻,身披婚紗嫁給了舞台。「生於舞台,逝於舞台」,正詮釋了梅艷芳短暫而又璀璨的一生。
梅艷芳,1963年10月10日出生於香港旺角,家中兩兄一姐,她排行最小。梅艷芳的父親
少年影像(20張)早逝,其母獨力供養四名子女,家境十分窘困,全家僅靠母親經營破舊的「錦霞」歌舞團維持生計。小小年紀的梅艷芳深受影響,加上本身具有音樂天分和表演慾望,四歲半便踏上舞台,與姐姐在香港荔園游樂場登台表演,從此與舞台結下不解之緣。 梅艷芳未曾正式拜師學藝,少時四處登台,打下扎實的演藝功底。對於此種表演生涯,她起初並未感到不妥,但隨著年齡漸長,梅艷芳既要表演又要兼顧學業,十分不易。而令人嚮往的校園生活也沒有給她帶來歡樂。在那個年代,像她這樣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並不被人們認同,相反,她會唱歌卻遭到同學的恥笑,說她是個「歌女」,是個沒出息的孩子。她曾回憶:「以前藝人不受尊重,被人們呼為『歌女』、『戲子』。在他們眼中『歌女』是個不正經的行業,於是便阻止了同學與我來往,看著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自己永遠是一個人,感覺十分孤單。」梅艷芳曾談到,為賺錢養家,她喪失了寶貴的童年,少年時出入最多的地方並非學校,而是大小歌舞廳,有時甚至在街頭獻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她坦言希望多讀書,不用一顆小小心靈便擔憂挨餓。 梅艷芳少年時期歷經坎坷,姐妹兩人表演常遭白眼和欺侮,時常忍凍挨餓。後來母親的歌舞團遭遇火災,欠了債款,梅艷芳便被迫輟學。然而坎坷的經歷同樣造就了梅艷芳俠義豪爽的性格和大氣滄桑的氣質,這段特殊的少年境遇深深影響了她日後的人生道路,並為其傳奇一生埋下伏筆。
初出茅廬
1981年,香港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現改名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拉開帷幕,梅愛芳為自己和妹妹報了名,然而最終只有梅艷芳晉級決賽,姐姐便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她身上。 出道時的清純形象
梅艷芳回憶當時的自己只想爭取個好成績,不讓姐姐失望。1982年,她以一曲《風的季節》奪得大賽冠軍,其低沉磁性的嗓音和沉穩大氣的台風給評審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曲家黃沾給了滿分,顧嘉輝則以藝術無滿分為由硬扣一分,媒體報道「分數勝亞軍幾條街」。就這樣,19歲的梅艷芳嶄露頭角,不久後便簽約當時唱片業巨頭華星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心債》,正式踏入歌壇。 1983年,梅艷芳推出第二張唱片《赤色梅艷芳》,其中主打《赤的疑惑》一炮而紅,唱片也拿下五白金銷量。著名形象設計師劉培基為其精心打造的形象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令她丟掉了初出道時「徐小鳳第二」之名。就這樣,一代巨星冉冉升起,梅艷芳伴隨著香港流行樂壇輝煌時期的到來而越發紅火。
20世紀80年代,以粵語為主的香港本土音樂迎來黃金時期。梅艷芳在粵語歌壇的華麗盛世大紅大紫,舞台形象從早期的一反傳統到後期的高貴華麗,期間不斷創新求變,憑借精湛的歌藝、多變的裝束、誇張的濃妝和大膽的表演,引領粵港地區一個時代的潮流,開啟了華語流行樂壇「百變形象」的先河。以往的華語樂壇,歌後以周璇、鄧麗君等甜美細膩的風格為主流,梅艷芳的出現打破傳統,憑一身時尚不羈的形象和大膽前衛的表演紅遍香江。梅艷芳出現之後,歌手的表演不再限於「聽」,而從此多了「看」。她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流行時代,雖基於粵語的地域性,梅艷芳的歌曲傳唱度有所局限,卻無可掩蓋其獨辟蹊徑的卓越貢獻,成為華語流行樂壇「包裝時代」的先行者。 「梅艷芳是香港八十年代最紅的女歌手,也是香港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她唱過《壞女孩》的叛逆,也唱過《似是故人來》的典雅;唱過《烈焰紅唇》的性感,也唱過《夢里共醉》的傳統。她的風格是中國與西洋的結合,彷彿香港這座城市的時代文化縮影。」 1983年,梅艷芳的音樂天賦開始得到認可,在當年的東京音樂節上獲得亞洲特別獎,成為備受矚目的樂壇新星。1984 年推出唱片《飛躍舞台》,與上張專輯相比,這張專輯少了份三十年代的哀怨而多了份八十代的時尚,鮮明的時代形象已然展現在初出茅廬的梅艷芳身上。1985 年推出唱片《似水流年》, 「壞女孩」形象打破傳統
服裝設計師劉培基把梅艷芳包裝成「男兒漢」,西裝加上墨鏡寬墊肩給人以豪邁的感覺,一舉打破了傳統女性的溫婉形象,給大眾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主打歌《似水流年》由著名音樂家喜多郎作曲,是梅艷芳音樂生涯中最經典的粵語歌之一。 1985年推出的另一張唱片《壞女孩》則在業內外製造了異常轟動的話題,這是梅艷芳紅透香江,奠定香港樂壇一姐地位的唱片,打破了當時香港唱片的銷量記錄。《壞女孩》一曲不僅歌詞大膽,梅艷芳的表演和裝扮也時尚前衛。挑戰傳統的嘗試很快引致強烈反響,一度遭到電台的禁播。但是《壞女孩》在公眾中卻廣受歡迎,一舉拿下八白金銷量,成為香港本地銷量最高的唱片之一。可以說,《壞女孩》是第一首直接不避忌地描述女性情愛慾望的粵語流行曲,而梅艷芳任性不羈的叛逆造型和濃重的妝容,引領了當時粵港的潮流,自這一形象面世後,眾多香港女孩都追逐模仿她的發型和有型有款的衣著。梅艷芳自此開始了自己的「百變舞台」生涯,同時也拉開了華語流行樂壇的百變序幕。 1985年12月,梅艷芳在香港紅館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百變梅艷芳盡顯光華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聲勢之盛一時無兩。《壞女孩》之後百變系列正式登場,梅艷芳也逐漸顯露出她具有無限可塑性的氣質。如果說《壞女孩》還只是一個對情愛好奇的小女孩話,那麼1986年推出的《妖女》,則讓梅艷芳搖身一變成為感情世界的性感女郎。《壞女孩》和《妖女》是梅艷芳百變形象中的兩個經典,隨後的《似火探戈》、《烈焰紅唇》、《淑女》、《夢姬》等前衛的女性形象,正是《壞女孩》和《妖女》的變奏和延續。這些打破傳統的性感形象配合梅艷芳的表演天賦和富有磁性的嗓音,一反傳統的時代潮流就此開啟。 1986-1987年跨年,梅艷芳在香港紅館創下連開二十八場演唱會的紀錄,贏得「梅廿八」的稱號。1988年梅艷芳推出專輯《夢里共醉》,形象一改之前時尚性感造型,而是走三四十年代的復古路線。主打歌《夢里共醉》是由著名電影《末代皇帝》的主題曲填詞而成,加上梅艷芳本身具有的傳統藝人氣質,令人在女中音的娓娓道來之間,彷彿置身昔日的十里洋場。同年,梅艷芳以唯一亞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韓國漢城奧運會參加「奧運前奏大匯演」。1990 年梅艷芳在香港連開三十場個人演唱會,隨之而來的「梅三十」稱號將其事業推向一個巔峰。當時的香港樂壇正值輝煌時期,資深歌手雲集,後輩新人迭出,競爭極其激烈,而梅艷芳卻穩坐香港樂壇「最受歡迎女歌星」寶座五年之久(1985-1989)。此外,她在1987-1989連續三年於同一年奪得電影最佳女主角及音樂最受歡迎女歌星獎。80年代的她獲獎無數,推出過多張白金唱片,開過多次世界巡迴演唱會,更獲得香港藝術家年獎「歌唱家獎」和香港八十年代「十大演藝紅人」,使她成為那個時代無可替代的「天皇巨星」。 八十年代的梅艷芳開創了樂壇先河,她的舞台表演聲色藝俱全,以獨特的形象和挑戰傳統的音樂重新定義了華語流行曲,創造出一種前無古人的中國女性舞台形象。她的嗓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唱來帶著獨特的霸氣;她的舞姿常是冶艷和性感的結合體,加上傳統女藝人的風情,隨時隨地迸發出攝人魅力,「百變梅艷芳」的稱呼也就此產生。 「梅艷芳的音樂里,不只是唱曲那麼簡單。她是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將自己的千愁萬緒,將自己的愛恨,很真地披露在我們眼前。她在舞台上的即興,可以看到她對音樂節拍的敏銳感以及她那份信心,她不同的舞姿可以看到她澎湃的想像力,她在舞台上付出的體力,亦都反映到她的生命力,梅艷芳就是舞台。」(音樂人倫永亮) 進入九十年代,由於從四歲半開始動盪的舞台生涯且樂壇新人輩出,梅艷芳決定退出競奪音樂獎項,尋找自己安穩的生活。也許成長於單親家庭,她的理想是如偶像山口百惠那樣急流
生活照(20張)勇退,在事業成功之後追尋一個幸福的家庭。梅艷芳於1990年公開宣布退出競奪音樂獎項(其後所獲均為音樂致敬榮譽)。1991年初梅艷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張國語專輯《親密愛人》後決定暫別舞台,並舉行了「告別舞台演唱會」,共開30場,場場爆滿,她與歌迷在這次演唱會中都顯得難舍難離,場面非常感人。 然而三年時間匆匆而過,感情方面依然沒有著落,梅艷芳這才恍然自己離不開舞台,最終敵不過熱情的歌迷,於1994 年舉行「感激歌迷演唱會」復出歌壇。雖然如此,她仍比以前低調了許多,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對於音樂和舞台表演她更加重視質量,繼續尋求突破,並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慈善和栽培新人方面,對社會作出很大貢獻。自90年代中期起,梅艷芳逐漸轉戰台灣及海外市場,推出了多張高質量國語專輯。 復出後的梅艷芳依然形象百變,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氣質由最初的放盪不羈漸漸轉為成熟高貴。不再領獎的梅艷芳更加註重唱片的質量。1994年,梅艷芳推出唱片《是這樣的》,中性帥氣的造型英氣逼人,此時的她無論是事業成就還是個人氣質,都展現出「樂壇大姐大」的風范。至此,梅艷芳過往專輯銷量累計突破一千萬張。此後,她又一連推出了《鏡花水月》、《女人花》和《床前明月光》等專輯,形象依然突破多變,歌曲風格多樣。其中《女人花》和《一生愛你千百回》等歌曲成為梅艷芳國語歌的經典代表。「中國風」歌曲《床前明月光》則是梅艷芳在新領域的一次嘗試,配合其魅力四射的獨舞演繹,充盈著濃厚的文藝氣息。1998年梅艷芳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成為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1999年初,梅艷芳受邀至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 「我領會到她的意思:就是死,她也情願死在舞台上」(梅艷芳紅館絕唱音樂總監金廣誠) 進入新世紀後,梅艷芳不再活躍一線,卻更加積極致力於大中華演藝事業的
百變舞台形象(20張)交流合作以及提攜後輩。2002年為紀念加盟樂壇二十周年,梅艷芳傾力製作音樂大碟《with》,當中收錄她與十一位好友合唱的歌曲,專輯雲集香港樂壇不同時代的當紅歌星,演唱陣容空前豪華。同年舉行紀念入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極夢幻演唱會),由於當年內地解禁,梅艷芳提出在京滬兩地開唱的請求,最終只獲准上海一場,亦成為梅艷芳人生中唯一一場粵語地區以外的內地演唱會。 2003年初,外界不斷傳出梅艷芳身體欠恙的消息。出於各方考慮,梅艷芳於9月召開記者會公開承認患癌,並表示有信心戰勝病魔,希望朋友和歌迷不要擔心,同時坦言不會改變工作計劃。同年11月,身患癌症的梅艷芳帶病踏上紅館舞台,舉行了人生最後的演唱會。謝幕一刻,她身披白色婚紗把自己嫁給了深愛的舞台。從五歲登台到人生謝幕,這個女子把自己大半輩子獻給了音樂,她是真正屬於舞台的百變女王。 2003年底梅艷芳獲得兩項中國歌壇的致敬榮譽,成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獎的香港歌手: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和中國原創歌曲獎(政府獎)「傑出貢獻獎」。2004年初,MTV亞洲大獎和音樂風雲榜追頒梅艷芳致敬榮譽,贊揚了這位亞洲天後奉獻音樂的一生。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梅艷芳以全球個唱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百變影後
曾有人用「霞玉芳紅」(林青霞、張曼玉、梅艷芳和鍾楚紅)來形容8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員。事實上,梅艷芳是歌手出身,最初演戲算作副業,然而初出茅廬的一部《緣分》即讓她獲得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極大鼓舞了她闖盪影壇的信心。1988年,一部《胭脂扣》轟動香港,憑藉此片梅艷芳一舉拿下了金像獎、金馬獎、金龍獎和亞太影展四料影後,確立了她在影壇的地位。當時梅艷芳在歌壇大紅大紫,有著「百變天後」的稱號,而在其熒幕旅途中,同樣延續了「百變」的特色,拍戲涉足文藝、動作、喜劇等各類角色,且都拿捏得當,以自己獨特的氣質天賦,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演技倍受肯定與贊賞。 文藝片——囊括三地影後 1988年電影《胭脂扣》轟動一時,該片在當屆香港金像獎上拿到最佳影片、最
電影封面(20張)佳導演等六項大獎,至今被列為香港電影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片中一段凄美的東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艷芳成為「四料影後」,角色「如花」也成為留名影史的經典人物。梅艷芳自此成為第一位既是「歌後」又是「影後」的香港女藝人,並逐漸成長為歌壇和影壇的雙棲巨星。1990年電影《川島芳子》公映,川島芳子是近代中國充滿爭議的傳奇人物,角色對演技考驗極大,梅艷芳的表演神形具備,恰當地詮釋了主角的特殊身份、傳奇經歷和復雜內心,雖然較《胭脂扣》的演繹略欠深度而未能獲獎,卻同樣贏得不少好評。1991年梅艷芳憑借戰爭文藝片《何日君再來》提名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7年出演電影《半生緣》,她在影片中把張愛玲筆下的顧曼璐演活,將其復雜的情感世界宣示人前又拿捏准確,在角色心境的刻畫上絲絲入扣,出色的表演令其再度榮膺香港金像獎。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艷芳人生的最後一部戲,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刻畫了主角平淡而又細膩的內心。此時的梅艷芳對文藝片已駕輕就熟,一舉摘得中國長春電影節的影後桂冠。 喜劇片——展現喜劇天分 電影《審死官》是梅艷芳的喜劇代表作,她與「無厘頭」搞笑之王周星馳搭戲,表演絲毫不顯遜色,其中經典對白和拿捏得當的動作神情更成為電影亮點,該片在1985-2005二十年香港電影票房中位列第七。此外,梅艷芳與周星馳的另一部喜劇片《逃學威龍III》以及同成龍的兩部喜劇動作片《奇跡》和《醉拳II》均屬電影佳作,梅艷芳在其中大展自己的搞笑天分,為電影增色不少。《醉拳II》更於2005年入選《時代》雜志「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2001年電影《鍾無艷》是梅艷芳最後一部喜劇,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將昏庸好色的齊宣王演得活靈活現,並憑此片獲得《明報周刊》演藝動力大獎的最突出女演員獎。 動作、武俠片——展現俠女本色 梅艷芳出演的動作片不在少數,加上天生的俠義性格,使得女俠一角更像是她的本色演出。從《東方三俠》中的女俠客「東東」到《新仙鶴神針》里仙風道骨的「白雲飛」,從《英雄本色III》中大情大性的「周英傑」到《赤子威龍》里正義勇敢的女警「方逸華」,梅艷芳展示了屬於女性的俠骨和勇敢,塑造了多個堅強干練的形象。著名導演杜琪峰曾這樣回憶:「梅艷芳天生有俠氣,她和楊紫瓊、張曼玉演《東方三俠》時有個「甩斗篷」的鏡頭,梅艷芳那種俠氣自然天成的感覺,就是比另外兩人濃。」 主演電影票房情況: 2005年UA院線公布近二十年香港票房數據,梅艷芳位列香港女演員第三位。
電影劇照(20張)至2008年7月,在香港地區票房TOP50中,梅艷芳出演的電影有四部: 排位 電影 年份 主演 票房
4 紅番區 1995 成龍、梅艷芳 $56,912,536
8 審死官 1992 周星馳、梅艷芳 $49,884,734
16 醉拳II 1994 成龍、梅艷芳 $40,971,484
45 奇跡 1989 成龍、梅艷芳 $34,036,029
主演電影獲獎/提名情況: 梅艷芳從影二十載,拍戲四十餘部,獲得過眾多電影獎項榮譽。2004年初,梅艷芳留名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演藝光輝永恆大獎」。2005年適逢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梅艷芳因對電影貢獻卓著,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梅艷芳在電影中也不乏唱歌跳舞的角色演出,諸如《奇跡》、《偶然》和《愛君如夢》等電影中的歌舞表演均是電影亮點。梅艷芳也經常為電影配唱主題曲,當中更有八首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梅艷芳電影獎項一覽表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2)
《審死官》(1993)
《紅番區》(1996)
《男人四十》(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緣分》(1984)
《半生緣》(1998)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胭脂扣》同名主題曲
《雙鐲》主題曲《似是故人來》
《現代豪俠傳》主題曲《女人心》
提名 《緣分》同名主題曲
《似水流年》同名主題曲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
《東方三俠》主題曲《莫問一生》
《金枝玉葉2》主題曲《有心人》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7)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
《慌心假期》(2001)
《男人四十》(2002)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
香港金紫荊獎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慌心假期》(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半生緣》(1999)
東京國際電影節 最佳女演員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
亞太影展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台灣金龍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中國長春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Ⅳ 鞏俐現在已經成為了國際影星,她有哪些好作品
鞏俐是我國一個十分知名的女演員,自從出道以來也是拍攝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並且這些作品,也是獲得了很多網友以及粉絲們的認可,從而評價鞏俐是中國的一個實力派女演員。而她所拍攝的電影《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等都是十分出色的影視作品,這些作品分別獲得了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而她也是世界影史上第二個包攬了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演員,也是中國唯一一個獲得這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的演員,由此能夠看出鞏俐的演技和表演能力不僅在中國十分受到關注,在世界范圍內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幾乎鞏俐每拍攝一部電影都能夠獲得一個獎項,因此鞏俐也是中國經常亮相各種電影節的女明星,也是中國少有的亮相世界范圍電影節的明星,由此能夠看出鞏俐的優秀。
Ⅵ 在你看來,電影史上最優秀的女演員是誰
張曼玉,華語影壇中最優秀的女演員是張曼玉,演技千變萬化,寂寞哀愁的阮玲玉、風騷潑辣的金鑲玉、妖嬈嫵媚的青蛇、世俗真摯的李翹、風情萬種的蘇麗珍、頹廢堅強的艾米麗……每個角色都令人過目不忘,成為不可復制的經典,張曼玉是華語影壇獲獎最多的女演員,獎項涵蓋十餘個國際影展,直至今日華語影壇沒有一個新生代女演員能與之比肩,從張曼玉25歲獲得第一座金馬獎最佳女演員開始,一直到36歲(中間息影兩年)共獲得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演員,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演員,一屆最佳女配角,獲獎頻率在演員中實屬罕見,而張曼玉在2004年又憑借法國電影清潔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成為亞洲首位華人迄今唯一一位戛納影後,(評委會主席昆汀.塔倫蒂諾評價張曼玉是當今世界影壇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也是華語影壇唯一一位既能憑借西方電影獲得世界頂尖電影大獎,又能憑借中國電影獲得世界頂尖電影大獎的華人演員(1991年憑借阮玲玉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是中國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得主)也是亞洲影壇迄今唯一一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雙料影後,2006年成為首位登上戛納影展官方海報的亞洲演員,2004年40歲的張曼玉宣布息影至今。
Ⅶ 中國電影及演員在國際大獎上的獲獎情況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譽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獲「電影編劇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獎」。
1956年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 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1959年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獎。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獎。
1983年
《陌生的朋友》獲第三十三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泉水叮咚》獲第13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獎、第3屆印度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高獎----金像獎、各族兒童評委會最佳獎、最佳兒童女演員二等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
《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4年
《河南尋古》、《江蘇秀色》獲法國蓬沙拉國際旅遊電影節最高金獎。
《貴州風情》、《絲綢之路上的甘肅》、 《中國人參之鄉》、《北京之游》獲第18屆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
《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遊電影節旅遊片冠軍----金比利蕾娜獎。
《鷸蚌相爭》獲第34屆西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
《水面莊稼》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業組織獎。
1985年
《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倫敦電影節倫敦電影研究所電影獎、第7屆(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
《邊城》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泉水叮咚》獲伊朗德黑蘭第15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教育類專片比賽銅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印度第4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國際評獎團授予金像獎和兒童評獎團授予的金牌。
《昆蟲世界》獲第11屆國際技術電影節紀錄片一等獎。
1986年
《良家婦女》獲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電影評論家組織獎、西班牙第18屆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獎、安達魯西亞電影作家協會評論獎、西班牙電影俱樂部聯合電影俱樂部獎、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皇家電影資料館發掘新電影獎。
《移核魚》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尼特萊國際農業電影節A類一等獎和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埃及農業神獎。
1987年
《猴子撈月》獲保加利亞卡布洛沃第4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老井》獲第7次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以蟎治蟎》、《蝴蝶》獲聖塔林第14屆國際農業與環境電影節特別獎。
1988年
《山水情》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
《不射之射》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紅高梁》獲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植物內生菌》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一人一畝地》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銅穗獎。
1989年
《紅高梁》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21電台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
《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1990年
《黃河謠》獲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山水情》獲最佳短片獎。
《本命年〉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菊豆》法國第43屆戛納電影節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第35屆巴利亞多利德電影周金穗獎。
《晚鍾》獲哥倫比亞第7屆波哥大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和音響效果獎。
《童年往事》獲美國洛杉磯奧斯卡學院電影節銀獎。
《芙蓉鎮》獲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1989年發行影片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
《三個女人的故事》獲第12屆克雷黛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
1991年
《出嫁女》獲第1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中國岩溶》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家地質學電影節大獎棗最高藝術質量獎。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最受歡迎影片;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西影廠和台灣合拍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艾維拉諾莉特別獎。
北影廠香香港合拍故事片《過年》獲第4接訥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趙麗蓉獲
最佳女演員獎。
1992年
《來自火焰山的鼓手》獲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義大利大衛獎評選活動「最佳外語片獎」。
《四十不惑》獲第四十五屆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
《秋菊打官司》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留守女士》獲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金字塔金像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心香》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93年
《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獎;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
《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獲最佳女演員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棗最佳創意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合榮譽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69屆奧斯卡攝影獎提名。
《太陽有耳》(導演:嚴浩)獲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最佳導演「柏林銀熊獎」。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孔雀獎。
《紅櫻桃》獲第5屆不結盟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大獎「火炬金獎」,導演葉大鷹獲最佳導演獎,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7年
《鴉片戰爭》(導演:謝晉)獲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金秋鹿鳴》獲第七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長故事片金獎和兒童評委獎。
1998年
《變臉》(導演:吳天明)獲第29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金孔雀獎」。
《我也有爸爸》獲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金象獎」。
兒童演員王泉(影片中飾病童大志)獲本屆影展「特別獎」。導演黃蜀芹獲由兒童和青少年觀眾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頒發的「最受歡迎的兒童故事片」--「金匾獎」。
《紅色戀人》獲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1999年
《紅河谷》獲第十七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幕獎」。
《永樂大鍾》獲第一屆布達佩斯國際科學電影節「國際電影、電視和廣播合作理事會獎」。
《一個都不能少》獲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Ⅷ 張曼玉得獎電影有哪些
她是獲獎最多的香港女演員,獎項包括四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四次台灣金馬獎,以及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獎。
獲獎作品:《不脫襪的人》(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人在紐約》(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阮玲玉》(金馬獎、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2年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銀熊獎
錯過又如何 Clean (2004) 再獲獎
Ⅸ 2009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以及她獲獎的影片
凱特 溫絲萊特 獲獎影片:the reader 朗讀者/生死朗讀
其他獲獎影片金球獎2009 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浮生路
2009最佳女配角朗讀者/生死朗讀
英國學院獎 2009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朗讀者/生死朗讀
歐洲電影節 2009年第二十二屆 獲獎 最佳女主角(Best Leading Actress) The Reader (2008) 朗讀者/生死朗讀
2002年第十五屆 獲獎 最佳觀眾歐洲女演員 Iris (2001) 長路將盡/愛莉思的情書/ 攜手人生 1998年第十一屆 獲獎 最佳觀眾女演員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德國班比獎2009年 最佳國際女演員獎 (Best Leading Actress) The Reader (2008) 朗讀者/生死朗讀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1995年 最佳女演員獎 Heavenly Creatures 天堂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