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國的電影配額制是什麼意思
3月7日上午韓國國務會議通過了縮減電影配額制的試行令改進案,根據這個改進案的規定,原有的在韓國本土,所有電影院必須每年放映146天國產電影的「銀幕配額制」被削半,改為每年只放映73天國產電影。
削減配額制的試行令將從今年7月1日開始實行,這意味著從1970年對韓國國產電影產生了巨大保護和促進發展作用的「銀幕配額制」被大大削弱,從今以後,韓國影院不再是每年用2/3的時間來放映國產電影,而是用2/3的時間來放映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的外國電影。這個結果讓韓國電影人非常絕望。
早在1999年,美國一度以WTO為砝碼,要求韓國取消配額制,導致當年韓國電影人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電影人集體削發,保護了韓國電影配額制的繼續實行,為韓國電影近年來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保障。韓國總統盧武鉉也公開表示:「當年我們實行配額制,是因為韓國電影還很脆弱,就像一個學步的孩子,需要大人的扶持。但是現在,孩子已經長大了,難道我們不該讓這個孩子獨立行走,而是永遠攙扶著他嗎?當然,我們知道這個孩子還不是非常強壯,所以政府也提出了很多輔助政策。」從民眾和政府態度來看,此次維護配額制的運動,因為時過境遷,並沒有得到當年「光頭運動」那樣的支持。韓國電影人面臨著本世紀最嚴峻的挑戰。
❷ 什麼是電影進口配額制
電影配額制度是最常見的一種電影保護政策,規定進口影片與本國影片要成一定比例。
從國產片保護的角度來看,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措施,中國設置配額制,也在情理之中。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增大,讓更多的國外電影進入市場,一方面是供應觀眾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對國產片的刺激和促進。
❸ 進口買斷片的配額
在中國每年64部的引進片配額里,除了近34部的分賬大片外,「批片」佔了30部左右。
❹ 中國每年引進外國電影有數量限制嗎
進口外國影片是有配額限制的。
普通分賬片20部,3D和IMAX電影的特種分賬片14部,進口買斷片(又叫批片)30部。
❺ 其他國家有電影保護月嗎
1、韓國:
和中國內地限制好萊塢大片數量、上映檔期不同,從1996年開始,為了應對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入侵,韓國政府立法規定全國每家電影院的每一個廳每年必須放映146天以上的韓片。
4、泰國:
1970年代起,泰國電影艱難起步,泰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土電影嚴格限制進口大片,盲目排外讓保護月成為了保護年,沒有憂患意識的本土電影人個個都成了害群之馬,每年僅有個位數電影能拿的出手遠銷海外,最終泰國政府不得不開放進口片配額。
❻ 電影配額制度是什麼
配額制度 (QUOTA),最常見的一種電影保護政策,規定進口影片與本國影片要成一定比例。
電影審查: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范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6)電影配額法國擴展閱讀:
電影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❼ 請問:就目前來說,哪些國家的電影綜合水平是比較高的中國的電影排在什麼位置謝謝
觀點:世界電影市場己為全球性寡頭所壟斷
作者:李懷亮
目前,國際電影市場已經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一場文化貿易的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隨著新的數字技術的發展及國家和地區國際性的政策調整,在整個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產業結構格局迅速重新調整,文化產業經歷了一個"國際化-重新調整-主動集中"的過程,最終導致了幾個超大型綜合媒體公司的出現。時代華納、新聞集團、迪斯尼集團
、威卡姆集團、貝塔斯曼集團、美國電訊公司等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全球性壟斷寡頭。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視公司的總營業額是1180億美元,僅僅4年後,最大的7家綜合性媒體公司的營業額就達到了這個數字。全球文化貿易額的絕大部分是在很少幾個國家之間進行的。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最大的出口國,占當年全部出口額的55%。進口也高度集中於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當年全部進口額的47%。 現在,全世界上映的電影大約有85%是好萊塢製造的。1993年,世界大影視公司有36%在美國,36%在歐盟,26%在日本。1997年,就有超過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國。歐洲影視貿易的赤字也隨之從1993年的35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6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商品貿易中所佔的份額更是越來越少。整個非洲大陸平均每年只生產42部自己的電影,其市場上95%的電影都是進口的。 法國與好萊塢的殊死搏鬥 英國著名導演大衛.普特南的《不宣而戰:好萊塢VS.全世界》和比爾.戈蘭色姆(BillGrantham)的《資產階級大妓院:法國與好萊塢文化戰爭的由來》(英文版),具體深入地為我們展現了歐美之間--特別是美國和法國之間電影貿易戰的波瀾壯闊與驚心動魄。 這兩部著作都回顧了從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經開始的歐洲和美國之間--特別是法國和美國電影之間的明爭暗鬥和刀光劍影。 戈蘭色姆在書中透露了美國企圖利用關貿總協定向全世界傾銷好萊塢電影的一些內幕。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就十分關注電影出口,多年以來,好萊塢在華盛頓一直有代表自己的非常出色的說客。在其出色的游說者傑克瓦倫迪的率領下,好萊塢發起了對歐洲配額制的攻擊,並及時地在柯林頓政府中找到了知音。於是開始進行反配額斗爭的討論,研究出來的辦法是要把關貿總協定的范圍擴大到服務領域,包括電影電視節目之類娛樂服務。對於美國來說,這意味著什麼非常明確:自由貿易決不會容許配額的存在。但在談判中,法國提出了"文化例外"原則,對美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的抵制。 而普特南的敘述語調卻要更加深沉。他的《不宣而戰》是以對關貿總協定談判的回憶開篇的。他生動地記述了談判達到白熱化的最後一夜。普特南作為著名的英國大牌製片人,有曾經在好萊塢工作過的經歷,比較能夠理解歐美兩種電影體制之間的差異。他被指派參加了一個歐洲委員會的小型智囊團。這個智囊團的任務是"研究可以幫助重病纏身的歐洲電影及電視業對付好萊塢挑戰的政策提案。"這就決定了普特南的出發點。他是要"為歐洲找一條極富創意又極具商業生機的路子,而無需求助於過去經常實施的那些帶有破壞性和負面影響的政策"。因此,我認為普特南的立論更為持重公允。 相比之下,戈蘭色姆毫不掩飾自己完全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說話的態度。他認為法國人就為了這么一個無關全球貿易宏旨的影視節目配額,差點毀了一個關貿總協定,是十分非理性的。 美國人說:"不要保護!" 隨著文化的傾銷與反傾銷的斗爭而來的是關於要不要進行文化保護,以及要不要對美國的影視產品實行配額的激烈爭論。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美國用來反對加拿大、法國、韓國的文化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自由貿易理論。在自由貿易理論看來全球化的主題導致了產品和服務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通,每個地方只要有需求存在就可以得到滿足。可供選擇的產品和服務極為豐富,消費者喜愛全球化為他們所帶來的這些選擇,無論就質量來說還是就價格來說,可供他們選擇的范圍極其廣泛,特別是他們可以與其他國家的人們進行同樣的選擇。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國際商業與戰略管理教授高皮納(Gopinath)1998年在一篇文章中質問這些國家:"政府在文化產業中所進行的這些干預管用嗎?法律和壁壘能擋住邁克.傑克遜的搖滾或麥當娜那張性感的臉嗎?……在現在這個互相聯系的世界上,對其他文化的限制會起作用嗎?" 在美國人看來,不但實行關稅壁壘和配額不會起作用,就連這些國家政府對自己國內的文化產業進行補貼或投資生產也不會起到促進其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甚至反而會是有害的。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業。然而根據美國學者威爾德曼(Wildman)和希維克(Siwek)最近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政府補貼會鼓勵一些本地公司為了得到政府的補貼,僅僅迎合政府的意志而進行影視節目的設計,製作,生產出許多配額快餐。這意味著有能力的生產商花在爭取得到政府補貼上的時間和精力要比在製作精品電影上的時間和精力多。" 貿易配額、關稅壁壘以及政府補貼,這些被傾銷國家的政府所能採取的辦法,在美國學者看來統統不靈。那麼,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該怎麼辦呢?美國學者說:"由於採取了先進的宣傳推廣方式,發行量巨大,美國在推銷其產品,服務和觀念時通常都佔有極大的優勢。如果一個國家感到它的文化具有與美國文化相同的力量,它就應該向美國學習,向國內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試圖把它保護起來。"面對好萊塢的沖擊,"需要先把這頭野獸喂飽了"。 中國對待好萊塢的方式:利潤分成,數量不限 正當世界文化產品--主要是影視節目產品貿易的戰爭烽煙四起、戰火紛紛的時候,中國邁進了世界貿易組織的門檻。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編纂的中國第一本"文化藍皮書"《2001-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披露的資料: "我國已經向美國政府就開放中國的版權產業市場做出以下承諾: 音像製品(主要指錄音製品,不包括電影等影視作品)。中國確認對音像製品的進出口將不實行配額、進口許可證要求或其他限制,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電影作品。……中國政府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此外,中國政府將允許中國公司在商業考慮的基礎上,以利潤分成的方式,進口數量不限的美國電影,這些電影須經內容審查。"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將按照自己並不熟悉的規則,加入到受到強手操縱的全球市場競賽之中。邁入戰火紛紛的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中國電影產業面對著槍林彈雨。 那麼,面對加入世貿,中國的電影產業准備好了嗎?從產業規模上來說,中國電影至今沒有形成產業自己的規模。中國現有的上影、北影、長影三大製片廠,16個省辦廠以及其他一些製片企業,全部加起來的總和實力也比不上好萊塢8大公司中的任何一家。 關稅壁壘和配額是對本國幼稚工業進行保護的兩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就意味著政府必然採取其他的手段和方式來對中國的民族電影產業進行扶持,否則,以現在的這種狀況讓中國電影產業去與好萊塢"自由競爭",真可謂讓小孩子"與狼共舞"了。 因此,政府應該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對民族電影補貼、投資力度和補貼投資形式。在這方面,英國的經驗可資借鑒。 從1950年8月開始,英國政府開始在所售電影票中加征"伊迪稅",部分伊迪稅所得劃入新建立的英國電影製作基金,用於資助想拍攝英國電影的製片人。50年代以後,伊迪稅成為英國電影製作的主要資金來源。伊迪稅對製片人的資助是建立在"完全自然和客觀的基礎之上"的,並且與其前一部影片所獲得的票房總收入掛鉤。事實證明,伊迪稅方案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毫無疑問,沒有伊迪稅,英國製片業可能已經全面崩潰,被勢不可擋的好萊塢吞沒掉"。 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文化產業,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還關乎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安全問題,關乎到一個民族的原創力問題。我們不可不努力。
歐美的浪漫:與敵人共枕? 本土與全球電影市場經濟大戰新策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3468/63472/4357020.html
2005世界電影市場狀態_1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d0c6f0100035t.html
全球電影市場十大:
http://www.ourznbbs.com/viewthread.php?tid=146363
❽ 廣電局有規定一年引進多少外國的電影么
每年的進口分賬影片配額為20部
❾ 2018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怎樣訓練歸納概括能力
歸納概括能力具體落實在考試中是以歸納概括題呈現,歸納概括題目前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屬於需考題型,無論是副省還是地市級別的考試中,歸納概括題往往作為開場題出現,分值一般是10分左右,難度屬於所有題型中最低的,可謂是基礎題也是送分題,考生們需須HOLD住!
但是歸納概括題也在求新求變,難度也在不斷增大,最大的變化在於目前的歸納概括題更強調要點之間的邏輯,也就是要求考生需須具備分類思想,回答時做到邏輯清晰。
下面本文以一道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為例,講解下歸納概括中分類思想的應用。
【例】根據「給定資料7」,指出法國在保護本國文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鑒。(10分)
要求:條理清楚,全面准確。不超過300字。(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地市級)
【解題方法】
第一步通過審題分析這道題是典型的歸納概括題,歸納概括的對象為法國保護本國文化的做法。因此,構建基本思路:「總+分」,總為總括句,高度概括法國保護本國文化的做法;分為法國保護本國文化的具體做法。
第二步選擇要點:通過閱讀材料7,不難發現,法國的做法主要有:一、主張文化例外,限制外國電影的配額;二、立法保護法語,限制外來語的使用,同時確保一定量的法語類節目;三、支持電影發展計劃,廣泛吸收外來民族的文化,發展本國文化;四、舉辦外國文化藝術活動,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五、建立文化推廣中心推介本國文化;六、動員社會力量,如企業和協會推廣本國文化。
第三步,加工要點就是關鍵了。很多考生一般在選擇完要點後就按照一般的並列邏輯書寫答案,這樣的做法雖然保證了要點的齊備,但是難以確保邏輯的清楚,缺乏對要點合並整合和歸類。
就上述這道題目,仔細分析不難看出,第一個要點和第二個要點屬於維護法國文化的做法,第三個要點屬於發展本國文化的做法,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要點屬於推廣本國做法。
因此,解題答案可以整合要點為:
一是加強維護本國文化。法國堅持「文化例外」的主張,拒絕文化產品的自由流通,實行外國影視產品配額限制;通過立法規范大眾傳媒,限制在法語中使用外來語,規定法語歌曲和法語電影的播放時段、播放比例,保證定量的法語節目。二是積極發展本國文化。制定電影發展計劃,扶持本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廣泛收藏和展現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作品。三是合理推廣本國文化。舉辦介紹外國文化藝術的活動,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在海外設立文化中心,動員社會力量,發揮企業和各類專業協會作用,宣傳和推介本國文化。
最後寫出總括句,法國在維護、發展和推廣本國文化三方面值得借鑒。規范書寫即可。
以上就是分類思想在歸納概括題中的應用,考生在回答歸納概括題時一定要注意,而不是簡單地羅列要點,要做到要點齊全,更要做到邏輯合理。如此才能答好歸納概括題,才能達到歸納概括題的能力要求,才能為做好其他題目打下基礎,從而成就整個申論考試。
❿ 世界電影史了解的進來!
1895~1910●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 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 莫斯科成立國家電影協會,俄國教育局電影部嚴格管制膠卷(1918)
● 法國電影受「百代公司」與「高蒙公司」壟斷(1919)
● 蘇聯將電影收歸國有,並設立第一個電影學校:「蘇聯國立電影學院」(1919)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高潮(1919)
● 葛理菲斯、卓別林、瑪麗.畢克馥與范朋克成立「聯美公司」(1919)
● 法國的路易.德.呂克創設第一個展示與保存過去電影的社團(1920)
● 蘇聯電影銳減,戲院關門4/5以上(1920)
重要作品:
《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美國第一部片長超過12本的電影,同時也是美國自有電影以來賣座最高的影片。但因電影中
的種族問題而引起社會上很大的反彈,甚至禁演。
《偏見的故事》Intolerance
1916/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製片費200萬美金,同時為了電影中巴比倫一段故事而建了一段城牆。影片共分四段,內容深
刻。可惜因為結構復雜而抽像,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而票房慘敗。又譯為《忍無可忍》、《黨
同伐異》。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Cabinet Des Caligari
1919/羅勃.韋恩/德國/黑白
德國表現主義的濫觴,開啟後來表現主義電影在畫面處理上的獨特手法。
《尋子遇仙記》The Kid
1920/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當時卓別林官司纏身,為了怕這部影片被法院收押而在旅館中剪輯,亦開啟了他笑中帶淚的
風格。
《杜麗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olly
1908/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葛里菲斯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因為大受歡迎而將每況愈下的傳記公司扶持起來。1921~1930
● 戰後經濟困頓,列寧實施新經濟計畫,允許私人企業,電影製作環境因而改善(1921)
● 20年代,美國開始*縱全世界電影市場(1921)
● 20年代開始大量拍片的「烏發公司」發明平面式剪輯機(1921)
● 約翰.福特加入福斯公司(1921)
● 戰後外片恢復進口,票房收入轉用於本國製片(1922)
● 戰後組「國家電影企業」,壟斷本土電影製作、發行與進口,「教育委員會」則負責意識型態方向(1922)
● 蘇聯,維多夫開始製作「電影真理報」,實為半紀錄、半宣導、半實驗的非劇情片 (1922)
● 「美國電影製作與發行組織」(M.P.P.A)或稱「海斯辦公室」成立,是美國影片公司本身 的審查組織(1922)
● 列寧鼓勵紀錄片與新聞片的製作(1922)
● 加拿大的羅勃.佛萊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 院放映的紀錄片(1922)
● 艾森斯坦開始接觸電影,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1923)
● 蘇聯政府再度將影業收歸國有(1923)
● 美國的華納兄弟公司正式成立(1923)
● 德國導演受聘到好萊塢發展(1923)
● 「人民電影企業」成立,負責製作與共黨意識型態一致的政治電影(1923)
● 德國電影面臨財政困難,愈來愈倚靠好萊塢出資,德國電影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萊塢(19 24)
● 1924~1929為蘇聯電影的黃金時期
●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與米高梅此年相繼成立(1924)
● 華納公司買下維他公司(1925)
● 英國成立電影學會(1925)
● 蘇聯將「國家電影企業」改組成「蘇維挨電影托拉斯」(1925)
● 蘇聯政治局決議國家不幹涉藝術形式,俄國蒙太奇運動得以全面發展(1925)
● 蘇聯宣稱已發展出一種電影配音系統(1926)
● 20年代中期,貝爾以電傳送聲音和留聲機的技術配合記錄(1926)
● 首部彩色片《光榮歷險記》完成(1926)
● 華納公司發明維他風錄音設備,福斯公司隨後和通用電器發明穆菲通奠定有聲電影基礎(1926)
● 由特藝彩色拍攝的《黑海盜》出品(1926)
● 第一部有音樂聲帶的《唐璜》由華納公司出品,影片的攝制費升高,但是較傳統在戲院僱用樂團演奏更為經濟(1926)
● 英國國會通過電影法來保障英國的電影事業(1927)
● 法國的手持攝影機發明(1927)
● 第一部有音樂、對話聲帶的《爵士歌手》由華納公司出品,有聲片流行後,許多默片演員成為過去式(1927)
● 霍金遜組成新「派拉蒙公司」(1927)
● 20年代末,蘇聯電影發展蓬勃(1927)
● 「美國影藝學院」由米高梅總裁路易梅耶提議創立(1927)
● 法國亞伯.岡斯的《拿破倫》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個銀幕構成的電影(1927)
● 好萊塢進入「古典好萊塢時期」,產生多位著名導演如: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等。類型電影在這時期發展至成熟,敘事手法產生通則如:連戲剪接、線性敘事等。(1928)
●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頓結束自己的片廠,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製片場的拍攝體系讓基 頓無法適應,不久其電影生涯及告結束(1928)
●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蘇聯當局斥為「形式主義」(1928)
● 美國影藝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范克朋提出頒發金像獎的構想(1928)
● 完全有聲對白電影《紐約之光》上映(1928)
● 雷電華公司成立(1928)
● 華特.狄士尼創造出米老鼠(1928)
● 2月10日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產生,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飯店頒發,最佳影片是《鐵翼雄風》(1929)
● 20年代晚期,大眾的興趣轉向廣播,默片市場已達飽合,法國的印象主義沒落(1929)
● 超現實主義內部分列(1929)
● 艾森斯坦到好萊塢學習有聲技術(1929)
● 1929~1937年,蘇聯電影*縱在薛姆亞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義的藝術家都合乎黨的路線(1929)
● 英國人約翰葛里遜拍攝出描寫漁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評,並且使他成功說服英國之E MB成立電影處,全力推動英國的紀錄片運動(1929)
● 30年代的電影確定劇本是影片創作的基本原則(1930)
● 1930年代彩色底片廣為流傳,為彩色攝影的高亮度燈光出現,直接影響深焦效果(深焦攝 影)的拍攝手法產生,並成為40年代的特色(1930)
● 西電、RCA兩家公司製片廠成為摩根洛克裴勒的擁有物(1930)
● 羅馬天主教徒馬丁奎格萊、丹尼爾洛德草擬好萊塢製片法案(1930)
● 隔音設備(隔音罩)可以直接包著攝影機,不必再連機帶人藏在亭里,攝影機至此可活動 自如(1930)
● 日本電影大致分為時代劇與現代劇兩類,重要導演包括衣笠貞之助、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1930)
重要作品:
《吸血鬼》Nosferatu
1922/穆瑙/德國/黑白
承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而來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時也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西血鬼作品。選擇拍攝戶外的自然景來對比古堡中的陰郁,塑造出極為恐怖的氣氛。
《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
1922/羅勃.佛勒赫提/美國/黑白
美國紀錄片之祖。這部作品並非完整的紀錄片,以愛斯基摩人的人物和背景的經驗去自然發展電影,情感較為抒情。
《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1923/西席.地米爾/美國/黑白
全片最大噱頭是摩西將紅海分成兩半的特技場面。這部片使西席.地米爾成為大場面電影的 權威。
《波坦金戰艦》Potemkin
1925/艾森斯坦/蘇俄/黑白
每個畫面以節奏性的正確秒數停留在銀幕上,並透過不同鏡頭的相互對比而產生不同意義。 艾森斯坦的撞擊蒙太奇的最佳表現。
《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巴斯特.基頓/美國/黑白
電影意念與導演技巧皆非常復雜,默片喜劇鉅匠基頓的代表作。
《大都會》Metropolis
1926/佛列茲.朗/德國/黑白
佛列茲.朗在德國時期的代表作,是一深刻的政治寓言電影。其中未來世界的畫面成為後來 多科幻電影的模仿對象。
《母親》Mother
1926/普多夫金/蘇俄/黑白
與艾森斯坦同時期的蘇俄電影大師,比較不同的是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論為「堆積蒙太奇」 。
《拿破倫》Napoleon
1927/亞伯.岡斯/法國/黑白
首用三重銀幕型式,對電影技術貢獻良多。
《安達魯之犬》Un chine Andalou
1929/路易斯.布紐爾/法國/黑白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濫觴。
1931~1940
● 有聲片的准備階段完成,好萊塢的概貌顯現(1932)
● 美國多數電影公司與院線有很親密的關系(1932)
● 8月6日「威尼斯影展」開始,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影展(1932)
● 明星制度全面運作,片廠制度(美國片廠時代)亦繼續發展。經濟不景氣未能對技術(如彩色、聲音)全面投資開發(1933)
● 電影業第一次受經濟低迷打擊,票房猛跌,產品驟減。電影業的因應措施:兩片聯映,以渡危機(1933)
● 好萊塢製片法案通過實施(1933)
● 桃樂絲.雅茲諾的《Christopher Strong》描寫一個女飛行員未婚懷孕及自殺的故事。是古典好萊塢時期唯一女導演,片中常出現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限於當時好萊塢風氣,多無好下場(1933)
● 電影公司渡過經濟不景氣危機,開始賺錢(1935)
● 特藝七彩的出現讓弧形燈又重新問世。到了30年代中期,特藝七彩的花費減少,大片廠才在「鉅片」時使用,如李穆林的《浮華世界》是全部彩色的劇情片(1935)
● 福斯與廿世紀公司合並成「二十世紀福斯公司」(1935)
● 所有八大電影公司的主要股源都在Morgan與Rockefeller兩大銀行集團中(1936)
● 英國製作225部電影,是當時世界第二多產國家(1936)
● 美國嘗試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攝,代替黑白,終獲成功(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演藝工作人員約有4萬人從軍,勞軍活動與激勵士氣影片蓬勃 ,在國內市場興旺,而劇情片產量減低(1939)
● 9月1日舉行第一屆的坎城影展,藝術電影在世界影展中獲得肯定。此時期重要導演有尚.雷諾、卡爾.德萊葉、路易斯.布紐爾等(1939)
重要作品: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卓別林作品本質內涵的表徵。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詹姆斯.惠爾/美國/黑白
片廠時期美國環球片廠以恐怖片最為叫座,本片即為當時的代表作。
《疤面人》Scarface
1932/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華納公司以警匪片最為有名。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法蘭克.卡普拉/美國/黑白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大滿貫(獲得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的電影,也是美式神經 (脫線)喜劇的代表作。
《禮帽》Top Hat
1935/美國/黑白
30年代美國歌舞片大受歡迎,其發源地為雷電華公司。這部即為當時雷電華旗下最有名的舞 王佛雷亞士坦與金姐羅吉絲的作品。
《白雪公主》Soow White and Seven
1937/華德.迪士尼/美國/彩色
第一部動畫長片。
《游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尚.雷諾/法國/黑白
風格詭譎諷刺,場面調度淋漓盡致,描寫愛情與道德相抗的故事。
《驛馬車》Stagecoach
1939/約翰.福特/美國/黑白
約翰.福特再創個人西部片的第二個高峰。
1941~1950
● 年僅26歲的奧森.威爾斯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大國民》,內容描述大人物的內心空虛與社會黑暗面,手法新穎獨特,得到當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與奧斯卡九項提名,在影史上影響極大。(1941)
● 「新寫實主義」是義大利影評人恩柏脫.巴巴洛討論1942年的義大利電影所定之名詞(19 42)
● 在墨索里尼時期,電影由其弟弟管轄。專注於歷史宮闈片及煽情的上層社會通俗劇,即是 「白色電話電影」(1942)
● 墨索里尼1943年下台後,許多導演開始拍攝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形成以後的新寫實主義運動(1943)
● 政府支持與美國的援助,新寫實主義運動能夠維持,到了1948年以前,這個運動已與政府有密切的聯系而少受到檢查的干擾(1943)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停止拍攝政宣電影。歐洲電影因為戰火而沒落,致使美國 電影在市場上獨大。蘇聯等共產國家強調國家主義的電影,因為冷戰在西方國家中不復存在,電影又恢復其藝術特質。
● 1945年因為電影片廠受到戰火的摧殘,有聲設備也極匱乏。因此新寫實主義的場面調度大 量採用寫實的外景,攝影品質也接近粗糙的紀錄片
●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從1947年開始對好萊塢展開政治調查並引發「十君子」事件,好 萊塢的古典模式漸漸受到現實生活挑戰
● 1947~1957年,法國政府以強制配額、貸款等手段輔助電影。且國際合作亦流行(1947)
● 40年代末,磁性錄音帶取代唱片,電子處理音樂的方法(剪接)出現(1948)
● 戰後,美國最高法院對派拉蒙公司耗時多年的法案作出最後裁決,規定電影公司必須賣掉他們的戲院(1948)
● 米高梅宣布減薪與大量裁員(1949)
● 非美活動委員會的「好萊塢十君子」黑名單時期(1949)
● 美國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的「黑色電影」是在當時陰沉偏執的氣氛中所產生結果(1949)
● 法國的亞斯楚克提出「攝影機鋼筆論」。十年後法國新浪潮實現,運用此理論拍片。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如楚浮、高達等在電影會中結識。(1949)
● 黑澤明的《羅生門》對於西方電影的技巧與風格有深入接觸,另一方面仍從日本傳統中發 掘與創新(1950)
重要作品:
《幻想曲》Fantasia
1940/華德.狄士尼/美國/彩色
改變音樂在影片中的從屬地位的迪士尼動畫電影。
《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奧森.威爾斯/美國/黑白
電影鬼才奧森.威爾斯的導演處女作,使深焦攝影成為後十年好萊塢的標准技法。同時也是
影評人票選的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1941/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公認的黑色電影濫觴,改編自達許.漢密特的同名小說。
《對頭冤家》Ossession
1942/維斯康堤/義大利/黑白
對戰後產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很大,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肯恩的小說,因為版權問題而被米高梅公司禁止在美國上映。
《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1945/羅塞里尼/義大利/黑白
戰後第一部引起國際震驚與注目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
《單車失竊記》Thief
1946/狄西嘉/義大利/黑白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中最傑出的標記。採用非職業演員,並在父子尋找被偷的腳踏車過程中,插入許多周遭社會現象。1961~1970
● 法國人類學家尚.胡許拍攝《夏日紀事》,利用輕便錄音設備與攝影器材,創造出新的紀 錄片拍攝風格:「真實電影」。強調整部電影就是「捕捉真實的實驗」(1961)
● 美國羅勃.朱成立朱氏公司,採用多機作業與長時期跟蹤拍攝對象,創造紀錄片的「直接電影」風格(1961)
● 德國拍攝短片的導演們發表「奧伯豪森宣言」:短片是劇情片的訓練與實驗場所。這個宣言並非以創作或理論出發,而是以創造良好的製片環境為出發點(1962)
● 「青年德國電影處」提出無息貸款資助年輕導演拍片,如克魯格、雪朗多夫等皆是。但是 電影界抗議輔導不公,之後將這筆預算的一半拿來資助商業電影。此時期德國電影發行管道 大都被美商把持(1964)
●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也逐漸為大公司吸收(1964)
大部份史家以為到了1964年,新潮的形式特質逐漸消失,而外國開始模仿如英國米尼.李 察遜所拍之《湯姆瓊斯》,這個運動便算告罄(1964) (法國)
● 60年代中期,美國女性主義運動者開始拍攝紀錄片,從自身經驗出發,做翻案文章式的重 新尋找女性運動的淵源或彰顯被凐沒的女性成就
● 到了60年代中期,寬銀幕電影 的革命已經跟1930年代的有聲革命一樣徹底,而且寬銀幕 也和音響一樣,成為新一代的電影美學基礎(1965)
● 類似美國AFI的機構在歐洲存在已久,對於支持本國電影發展發揮相當大的功能。
● 海灣及西方企業收購派拉蒙,全美企業吸收聯美。(1966)(美國)
● 塞內加爾的歐斯曼.桑賓拍出非洲第一部劇情片《黑女孩》(1966)
● 艾略特海曼 Eliot Hyman買下華納(1967) (美國)
● 60年代末期,「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被大眾廣為接受,同時電視頻道成為紀錄片主要的放映管道與資金來源
● 冬季,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洛,撤換法國電影會亨利朗瓦的職務,在高達、楚浮的領導下示威,為二月示威運動(1968) (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