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觸不可及法版第一個鏡頭拍攝手法
從車內後排向前拍攝陪護德瑞斯。
《觸不可及》中採用了熱開場的模式,第一個鏡頭就是從車內後排向前拍攝陪護德瑞斯開車載著富翁菲利普戲弄警察的橋段。
Intouchables是一部法國電影,譯名《觸不可及》。觀影時讓人感覺很舒服,故事有趣又會帶些感動: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因為教育、知識、習慣等各種不同造成情節沖突及笑料。而彼此的影響和同化則是感動的部分。下面結合管理溝通的藝術與技巧這門課程的內容談談我的觀影後的感想。
Ⅱ 法國的電影有什麼風格或者特色形成這種風格或者特色的原因是什麼
文藝片風格是憂郁,凄涼,片中常有大段的沉默。再加上法國人特有的憂郁的眼神,沉默時會給你感覺無限感傷與抑鬱。代表片蘇菲瑪索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還有其他的你在網上搜法國文藝片即可。
如果說文藝片體現了法國人浪漫多情的一面,喜劇片則體現了他們幽默樂觀的一面。在喜劇片中他們通常喜歡誇張,喜歡戲謔,善意的嘲諷。讓你看到他們傻傻的一面。法國人有時很天真,很沖動。在他們的喜劇片里體現出來就是他們因為沖動卻做出一些傻事,總是把事情弄糟,卻能讓你笑的不停,無法自抑的喜歡上他們。代表片《的士速遞》系列片(四部),讓·雷諾《你丫閉嘴》
另外,法國的QS電影也是出了名的。但他們和我們普通低層次的SQ片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那些鏡頭包含在他們的文藝片中,格調很高,大都是通過X來表達某種哲學的深層次的思想。代表作蘇菲瑪索的一些電影,你在網上可以搜到。他們的特色是讓你帶著憂郁的心情去看那些SQ鏡頭,你感到的卻不是那方面,而是滿腔的悲涼和傷感。典型的就是前面說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
總之法國人有些兩面性,可以很搞笑很樂觀,也可以很憂郁很凄傷。總體來說他們是很感性感情沖動的民族。這些可以算作原因之一。
我對法國比較感興趣,所以幾年來看他們的電影,歷史,文化什麼的比較多。這些算是我的一些體會心得吧
Ⅲ 電影拍攝技法中,,有一種是法國人發明的,三個字,很有名,但是我只記得其中一個字,%蒙…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築學上的用語, 意為裝配、安裝。影視理論家將其引伸到影視藝術領域,指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
當我們描述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們將母親洗衣、做飯、帶小孩甚至連父親看報紙的鏡頭放在一起,就會產生母親很忙碌的感覺。
事實上蒙太奇不應說只是剪輯的手法,因為還有其它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簡言之即是中國文字中的「會意」二字,可以靠著剪輯將不同地方的人景事物前後排序,讓你以為有所關聯,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門,隨後人進屋內,事實上屋內屋外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
何謂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個鏡頭出現兩個人面對面的畫面,緊接一個鏡頭是其中一個人的面部特寫,觀眾藉由這個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個人的動作,雖然那個人並未出現於畫面。蒙太奇所呈現的時間是導演嚴格挑選的那個點。此外蒙太奇強調的是一件事發展後的結果,如:一個女人在酒廊爭吵,緊接一個鏡頭是她已死在卧室里,鏡頭強調的是爭吵後的下場,結局的考慮超過她被謀殺的過程。 蒙太奇突出事件結果所帶來的驚覺,先使觀眾瞬間知道死的結局,再讓觀眾看到客廳零亂的場面。由知到溯緣由和場景。
電影大家認為,電影的實質在於影片的構成,在於為組織一系列印象所拍攝的片斷的相互關系——怎樣由一個鏡頭轉換到另一個鏡頭,它們在時間順序上是怎樣構成的。他們確信通過蒙太奇剪輯可以創造非凡的效果,達到電影的敘事和表意。舉一個經典的例子:
(一)一個青年男子從左向右走來。
(二)一個青年女子從右向左走來。
(三)他們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點著。
(四)一幢有寬闊台階的白色大建築物。
(五)兩個人走向台階。
這樣連接起來的片斷在觀眾眼中變成了一個不間斷的行動: 兩個青年在路上碰見了,男子請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實際上, 每一個片斷都是在不同地點拍攝的。表現青年男子的那個片斷是在國營百貨大樓附近拍的,女人那個片斷則是在果戈里紀念碑附近拍的,而握手那個片斷是在大劇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築物卻是從美國影片上剪下來的(它就是白宮),走上台階那個片斷則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結果,雖然這些片斷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 可是在觀眾看來卻是一個整體,在銀幕上造成了庫里肖夫所謂的 "創造性地理學"。 這里利用人們的錯覺把不同時空的片斷構成一個整體,蒙太奇的分解組合功能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這回給你幾個片斷,你當回導演,進行一下編輯,看看領沒領悟蒙太奇。
(1)你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2)一隻手打開收音機,播到調頻FM92.5
(3)面部特寫,很高興的表情,還不時的偷笑。
(4)桌子上的電子表顯示今天是星期五,時間是九點整
(5)你開門進屋
Ⅳ 歐美喜劇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歐洲的喜劇電影很講究內容,主要是靠角色對白吸引人。一般通常會以一種特別平淡的方式,在角色之間很正常的交談,或者行為來吸引人。尤其是法國的喜劇片,感覺都會有一種很溫馨的感覺,特別平淡,但確實會讓你笑到肚子疼,比如說讓 雷諾和傑拉爾 德帕迪約拍的《你丫閉嘴》。而英國的喜劇片,一般都很喜歡那種冷冷的黑色幽默,看的時候會有中無奈的現實感。
美國的喜劇片,用比較通俗的話將是很賤,諸如法萊利兄弟的電影,他們是把生活中一切粗俗的東西拿到電影里做笑料,用通俗的劇情和拍攝手法製造輕松的氣氛,讓人們看完後就哈哈大笑,而不用思考太多意義。
再者就是科恩兄弟的電影,是以黑色幽默和風格化的拍攝技巧著稱,從他們的電影里能夠分析出很深刻的東西。
最近比較風行的還有就是塞斯 羅根和賈德 阿帕圖的喜劇。
一些個人見解。
Ⅳ 法國電影《蝴蝶》採用什麼樣的拍攝手法
整部《蝴蝶》就像一個大寓言故事,以尋找蝴蝶以線索,把本不相關,但命運和處境卻出奇相同的一老一小聯系了起來,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懸殊,但是你會發現,其實兩人的心理年齡實在相差不大:頭發白的那個,被公寓管理員評價為「有時候,你還跟孩子一樣」;只有八歲那個,所經所歷不亞於一個成年人,竟然還給老頭講********。這兩個人在一起,談話舉止,幼稚中透著成熟,頑皮里還有智慧。尤其是兩個人在阿爾卑斯山上尋找伊莎貝拉蝴蝶的時候,看似是小女孩懵懂不知,不諳世事,看見什麼問什麼。其實都是導演的匠心獨具,把許多成人世界中的虛偽和矯情通過小孩子的眼睛和嘴巴反映了出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導演的敏銳觀察。
既然是寓言,那就一定會有一個主題的道理告訴大家,(否則就只是一道視覺盛宴)。《蝴蝶》的點睛之筆就在於那種叫做「伊莎貝拉」的珍貴蝴蝶。兩個人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最後也沒有如願逮到這種蝴蝶,但是兩人回到家時,卻發現老人的朋友早就已經把蝴蝶的蛹寄給了老人。就像小女孩的媽媽,孩子在身邊的時候不去珍惜,只有在孩子下落不明的時候才會痛徹心肝。可是,如果僅僅認為影片的主題是「發現身邊的美好」,我覺得又小瞧了導演,不免又落俗套。如果僅僅為了發現身邊的美好,大可不用跋山涉水、不遠萬里到阿爾卑斯山去。導演既然有意為之,就說明在老人的心中,尋找也是發現美好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苦心尋找----驀然回首」這一模式。我們才能最終發現美好,並去珍惜這種美好。
Ⅵ 《天使愛美麗》,濃郁的法國情調,演繹的是輕松幽默的愛情喜劇嗎
這是一部簡單而溫暖的電影,輕松幽默的喜劇,全片洋溢著濃郁的法國情調,畫面唯美浪漫,情感細膩。一部充滿生活浪漫氣氛的法國文藝片,聚焦在了可愛的市井人物,又像是結合了法式幽默的王家衛電影。也可以說是一部非常沁人心脾的愛情文藝小品,同時,奧黛麗塔圖的天使般容貌也為電影注入了無可替代的畫面和情調。
導演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些富有意味、優美的時刻,並發掘出童話般的神奇和理想化的人性。那些發自真實生活但又被賦予了浪漫詩意的細節使整部影片細致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電影里法國人的愛情總是荒誕又浪漫,法國真是一個浪漫的國家,電影的配樂很棒,畫面很美。如果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那麼我願意終身愛自己。法國人的幽默很好理解,法國人的愛情心理倒是比較難揣摩。愛美麗為什麼因為一本荒誕的相冊而愛上那個男子?思來想去,只好拿緣分說事兒了。
Ⅶ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推鏡頭指攝影機向被攝物體推近或是用變焦距鏡頭逐漸拉長焦距,使觀眾有一個移近被攝物的感覺。
2、拉鏡頭則和推鏡頭正相反,造成畫面上的被攝物逐漸遠離觀眾視點的感覺。並逐漸擴展視野范圍。
3、搖鏡頭是指攝影機在原位置不變,通過機身的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畫面呈現動態構圖,產生巡視、環視周圍環境事物、揭示動態中的人物內心世界、烘托情緒的藝術效果。
4、移動鏡頭又稱「移動攝影」,將攝影機放在可移動的車輛或升降機上,對被攝物體作各方向移動所拍攝的畫面。
基礎景別有以下這些:
1、遠景:在拍攝人像時不要總想著拍攝人物,帶著環境可以很好地渲染氣氛。
2、全景:全景景別有助於表現人物的動作。
3、近景:為了將人物表情表現得比較好,可以使用近景。
5、特寫:特寫能夠讓你完全注意人物的細節,是表現細節最好的方式。
(7)中法國喜劇電影拍攝手法擴展閱讀:
鏡頭語言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
鏡頭語言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Ⅷ 法國喜劇電影藝術特色有哪些
沒有法國電影,就沒有世界電影藝術。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藝術上說,電影的誕生要給法國人記頭功.電影誕生以來的一百多年間,發生的革新或革命,法國人的作用一直很巨大。喜劇片是法國電影藝術中的一支奇葩。中國觀眾熟悉的法國喜劇電影,大都是動作誇張、對白逗樂、噱頭迭出的通俗喜劇。其實,法國喜劇電影中還有一類被稱作「文人喜劇」或文雅喜劇的電影,就是用情節設計、人物刻畫來展示幽默、調侃人生或社會,抨擊、諷刺假、丑、惡。這類喜劇充分表現了法國人善於寓大於小、舉重若輕、高度概括的藝術天賦。但是,這類影片很難成為經典。美國喜劇電影就是讓人輕松,法國喜劇電影讓人在輕松中深沉地思考。
Ⅸ 電影有哪些拍攝手法
蒙太奇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學音樂或美術的組合體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入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和敘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總之,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視頻技術。
Ⅹ 法國喜劇電影特點,急!
輕松,歡快,有誇張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但不做作,很自然。語言簡駭,很多時候屬於冷幽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