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五大電影公司
1、派拉蒙公司
經典作品有《教父》、《周末夜狂熱》、《奪寶奇兵》、《阿甘正傳》和《變形金剛》等。
2、米高梅公司
經典作品有《亂世佳人》、《賓虛》、《淘金記》、《貓和老鼠》、《摩登時代》、《魂斷藍橋》、《大獨裁者》等。
3、雷電華
經典電影《公民凱恩》出自雷電華,雷電華因為同步錄音系統的開發而進入大電影公司的行列,但在1951年,雷電華離開電影行業轉戰電視行業。
4、華納兄弟公司
經典作品有《蝙蝠俠》、《超人》、《黑客帝國》、《哈利波特》、《指環王》、《地心引力》、《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
5、20世紀福克斯公司
經典作品有《星球大戰》、《泰坦尼克號》、《埃及艷後》、《X戰警》、《加菲貓》等。
三小為
1、環球公司
2、哥倫比亞公司
3、聯藝公司
「五大三小」這樣寡頭壟斷美國電影市場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50年代。雷電華公司在1951年退出電影界轉戰電視領域。而由於在動畫片領域的異軍突起,迪斯尼公司發展壯大後也成為電影公司巨鱷之一。聯藝公司(一般也稱聯美公司)在1981年並入米高梅公司。所以在過去漫長的一百年中,人家口中所最經常被提起的。是「米高梅、派拉蒙、華納、20世紀福克斯、環球、迪斯屁、哥倫比亞」這七個電影公司。
⑵ 試分析美國電影各發展階段的特點
一、起源
有記錄的第二張捕捉並再現運動的照片記錄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拍攝的一組奔馬照片。在拍攝時,他將一組靜止的照相機擺於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發明家開始嘗試製作類似功能的裝置,以捕捉此類運動。
在美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就是最早開始製作這類裝置的人之一,他製成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但由於該裝置的專利實施很嚴格,致使早期的電影製作人只能尋找替代品。
在美國,最初只是在輕歌劇的間歇為許多觀眾放映電影。企業家的各種電影展示活動,促使了戲劇性電影製作的首次世界范圍性的嘗試。
在美國電影業發展的早期,紐約是電影製作的中心。位於皇後區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亞製片廠(Kaufman Astoria Studios)創建於無聲電影時期,那時馬克思兄弟和費爾茲(W. C. Fields)在那裡工作。
此外,曼哈頓的切爾西也是電影製片的主要場所。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瑪麗·畢克馥的很多早期電影也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氣候,好萊塢成為電影拍攝的更佳選擇。
二、好萊塢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他的演員團隊到西海岸去拍攝電影,演員包括巴蘭徹·斯威特(Blanche Sweet)、呂倫居殊、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等。
他們在洛杉磯市中心喬治亞街附近的一個空曠外景地開始了拍攝。當時,公司又決定開發新地區。於是他們又向北前進了幾英里,到達好萊塢。當時還是小村莊的好萊塢,非常願意讓電影公司在那裡拍電影。
之後,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傳記式情節劇,描述18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當時還隸屬於墨西哥。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的人員在好萊塢呆了數月,又繼續拍攝了幾部電影,才返回紐約。
當時是1913年,在聽說了該公司在好萊塢取得的成功後,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向西挺進,以避免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影製作工藝的專利費。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電影公司和好萊塢同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電影僅能在幾個美國的城市完成。
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電影製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因為那裡氣候溫和、陽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戶外拍攝,那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布景。雖然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的起始點眾說紛紜,但是格里菲斯於1915年拍攝的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電影詞彙,至今仍在膠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早期,當媒體還是新事物的時候,很多猶太移民在美國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臨街的五分錢劇院(Nickelodeon)中放映電影短片(劇院取此名是因為當時的門票價格為五分錢)。
一些年後,其中有抱負的電影人,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威廉·福克斯、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爾(Adolph Zukor)、路易斯·B·邁爾(Louis B. Mayer)和華納兄弟(即哈利、亞伯特和傑克)紛紛轉到電影製作上,很快就成為了新型企業,即電影公司的巨頭。
(當時還有一位身兼女導演、也是製作人和電影公司巨頭的人物愛麗絲·蓋·布蘭琪(Alice Guy-Blaché))他們為電影業的國際化奠定基礎;不過美國電影業常被指責為以美國為中心的偏狹觀念。
一戰後,一些歐洲導演恩斯特·劉別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朗、讓·雷諾阿,以及演員魯道夫·范倫鐵諾、瑪蓮娜·迪特里茜、羅納德·考爾曼和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等電影人紛紛來到美國。
他們加入了一個演員的自我發掘時代——在有聲電影誕生後,紐約城劇院的演員紛紛加盟了這個20世紀最受矚目的發展行業。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行業達到高峰期——美國影院每年上映約400部電影,每周有近9000萬美國民眾前去影院觀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國電影業」,出自美國漫畫家賽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升起。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使用維他風唱片機,同年5月,西方電氣公司旗下分部電器研究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ERPI)在電影配音方面獲得壟斷權。
有聲電影一方面的影響就是許多無聲電影演員接不到工作,因為他們多數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記不住台詞。1922年,美國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離開政壇,組建了前身為電影製作室組織的美國電影製片發行商協會(MPDAA),該協會在其退休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
有聲電影的發展早期,美國的電影製片廠發現他們的有聲作品不為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語國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時的同步配音技術仍相當不成熟。解決辦法之一是製作與之對應的外文版好萊塢電影。
1930年左右,美國公司在法國橋連城建立了一家電影製片廠。多個不同的電影攝制組在那裡分時工作,他們使用相同場地,穿著相同服裝,甚至絕大部分的場景也是相同的。國外的失業演員、劇作家、選秀比賽中的優勝者經過篩選後被派往好萊塢去拍攝好萊塢英語電影對應的非英語版電影。
這些版本的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高,由二流的只會講英語的美國導演執導,通常在晚上拍攝。西班牙語攝制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爾,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維爾·庫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內維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萊塢電影絕對可以和它們的原聲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驚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外文配音就變得很尋常了。
三、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是指從1920年代末,即無聲電影時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成千上萬部電影在此期間產生。其開始標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僅結束了無聲電影時代,同時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鬧劇、音樂劇、動畫片還是傳記片,好萊塢影片幾乎都遵循一個模式——每個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自己特定製片團隊。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於米高梅電影公司,艾佛瑞·紐曼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工作了20年,賽西爾·德米爾的電影大多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而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電影則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時,人們根據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該部電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聲稱「旗下的電影明星比天堂里的還要多」。每個電影公司的電影題材和獨特風格也使得人們猜到每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這一現象在今已不復存在。但是每部電影都與其他電影有著些許區別。
不像汽車製造者,拍攝電影的人都是一些藝術家。譬如,1944年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男一號的扮演者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爾考,而且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出自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海明威和該劇本改編者威廉·福克納。
在整個1930年代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米高梅主宰著電影市場,並擁有大量好萊塢超級明星。同時,米高梅也因創造了好萊塢明星制而備受好評。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珍·哈露、諾瑪·舒利亞、葛麗泰·嘉寶、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賓塞·屈賽、朱迪·加蘭以及金·凱利。
在這一時期美國電影業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製作了當時最成功的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創作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亂世佳人》,盡管在大蕭條時期,這部電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電影歷史學家對這一電影高產時期創作出的許多偉大電影作品都做出了評價。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製作了這么多部電影,並不是每一部都必須成為熱門。
電影廠可以在一部有著優秀劇本與相對不是那麼出名的演員的中等預算故事片身上冒險:而由奧森·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另一些情況下,像霍華·霍克斯、希區柯克及法蘭克·卡普拉等堅定的導演們為了達到他們的藝術理念,而與片廠進行「斗爭」。
1939年是片廠制度的鼎盛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在這一年發行,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驛馬車》、《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嘯山莊》、《天使之翼》、《異國鴛鴦》與《午夜》等。
黃金時代以來的電影中,現在被譽為經典的有:《卡薩布蘭卡》、《風雲人物》、《一夜風流》、原版《金剛》、《叛艦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紅河》與《大禮帽》等。
四、片廠制度的沒落
「小三」(環球影城,美國藝術家和哥倫比亞影業)沒有自己的劇院,拒絕分享同意裁判書。許多獨立製片人也對折衷和形成一個眾所周知的獨立運作電影製片人的體系,控告派拉蒙壟斷底特律劇院不滿意-因為派拉蒙通過控制演員,像鮑勃霍普,波萊特戈達德,維朗妮卡湖,貝蒂赫頓;
經紀人透露賓克羅斯比,艾倫拉德和長期為加里庫珀工作室工作的長期演員-自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五大電影公司沒有達到同意裁判書的要求,沒有發生重大後果。但是二戰結束後,在好萊塢反壟斷案中,他們作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主要製片廠電影院的所有權和影片發行是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結果,工作室開始釋放演員和技術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合同。好萊塢主要的工作室改變了電影的模式,因為每個工作室都挺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演員陣容和創新團隊。
這導致了逐漸失去特色,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倫比亞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電影公司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某些電影人,例如塞西爾B德米爾公司同演員的合同也是到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後或者電影使用相同的創意團隊,以至於德米勒電影無論是1932年製造還是1956年製造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模式。並且每年電影製作的數量隨著平均預算猛增而下降,在行業策略上標志一個重大變化。
現在工作室目的在於生產娛樂,而這種娛樂是電視無法提供的: 壯觀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還開始出售部分電影膠片庫給其他公司去銷售電視。到1949年,所有大型電影製片廠放棄了他們劇院的所有權。
電視也有助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下降,因為它打破了電影業在美國娛樂界的霸權地位。盡管電影業在19世紀50年代隨著長期政府檢查制度淡化,在未來電影中能夠獲得一些影響力。在派拉蒙反壟斷案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不再擁有電影院,因此致使美國影片能夠在美國電影院不需要審查制度。
這補充了1952年奇跡在斯泰因公司同約瑟夫威爾遜事件的決定。 美國最高法院改變了其早期的立場。從1915年的相互電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業委員會的案件中,陳述了電影是藝術的形式,有權保護第一修正案;美國法律不再審查電影。
到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脅檢查後,其現在極大侵犯了美國電影協會,證明准則的起源已經同電影分級制度一起結束了。
五、新好萊塢和後經典電影
後經典電影這詞用來形容新好萊塢變化的故事敘述方式。人們認為新的劇本與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觀眾在經典時期培養起的期望:打亂的年份,以結局出人意料為特色的故事情節,主角與反派間模糊的台詞。
後經典故事敘述的本質展現在黑色電影中,如1955年《無因的反抗》,以及希區柯克情節支離破碎的《驚魂記》。
「新好萊塢」一詞用來描述新一代電影學院培養的導演的崛起。他們掌握了六十年代歐洲發展起來的技巧。1967年電影《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電影重振的開端,也意味著此後新一代電影,在票房上能夠取得成功。
好萊塢一直堅守製片人中心制的原則,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開創了導演和製片人融合的趨勢,形成導演資本制。
同時擔任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盧卡斯、布萊恩·德·帕爾瑪、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萊德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向電影歷史致敬的影片,並發展了現有的電影體裁與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們的電影不僅受到好評,還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萊塢電影,例如邦尼與克萊德,逍遙騎士是成本較低的影片,沒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各自憑借《教父》,《大白鯊》以及《星際大戰》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有助於現代大片的產生,也吸引製片廠更加關注製作更多大片。
這些年輕導演的更多投入並沒有帶來好處。通常,他們把時間表排的太滿,預算超支,因此導致自己或攝影棚破產。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科波拉的《舊愛新歡》,最典型的是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單是這部影片就使美國聯藝電影公司破產。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2)美國電影產業的五大三小擴展閱讀:
今日好萊塢
一、運作特色
好萊塢電影常會有透過片廠(電影發行商)與製作人簽約合作的方式,分別讓片商負責販售的通路,而製作人則專注於電影本身,出產行銷全球的大型製作影片。
二、敘事美學
在好萊塢影片的劇情鋪陳,少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其主題多是可跨文化傳播的高概念電影,這樣的作品因為主題符合主流市場,故全球都容易推銷。因此現在好萊塢也成為世界許多地方電影的代名詞。
雖然此類電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評論者批判若獨尊高概念電影,會造成電影敘事風格如出一轍,了無新意,「是一種商業化和專斷化,最終將導致多樣化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全球霸權,負責任的電影人和批評家應該讓眼光超越好萊塢,建設多元的電影模式」。
三、產業規模
美國因為電影相關的文化產業,造就了許多的工作機會與龐大的商機。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電影業造就的就業總數超過220萬人,其中約有70萬名為直接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另外150萬名為間接受雇支援電影製作工作的各種人員,2012年美國電影業收入為107億美元。
⑶ 急求!!美國電影業的產值資料,在全球電影業的佔有率,在美國GDP的比重.最好說明出處
第一節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縱觀美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主導產業而逐漸成為世界強國(現在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只是一個普通的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少參與國際事務。但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美國以外交手段為渠道,著重發展軍工產業,逐漸成為世界霸主。從冷戰後期到上個世紀末,美國逐漸轉變為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產業引領世界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在發展網路產業的同時,漸漸轉向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頗具影響的「文明沖突論」。該理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文明沖突」模式成為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國家間的對抗和聯合;最可能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雖然這種理論還存在爭議,但該理論認為文化將成為將來國際競爭中的決定因素卻得到認同。可以說,美國現階段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大國,有多元的文化。同我國相比,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也不是文化資源大國,卻是一個文化產業強國。在美國,文化產業有著多種不同的提法,例如,版權產業、創新產業、內容產業、信息產業、藝術產業、休閑娛樂產業等,而版權產業使用最多。通過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表述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美國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尖端技術和雄厚資本的支持下,美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另世人驚嘆的發展。根據《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2004年報告》提供的數據,在1997年-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速是3.51%,超過同期美國GDP2.4%的年均增長速度;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1.97%。在就業方面,2002年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548.4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同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於飛機、鋼鐵、葯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
目前,美國有1500多家日報,8000餘家周報和小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都超過100萬份。有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電視台1440家,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好萊塢是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其先進的電影生產流水線和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使它多年來壟斷世界電影市場,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製作世界聞名。音像業已經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行業之一,曾以每年12%—20%的勢頭增長,其出口額已經超過航空業的出口額。到20世紀末,美國的傳媒產業走向集約化和巨型化,如2000年有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而成的媒體巨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鏈,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以上。文化產業與製造業、金融業相互融合,共同組成的產業群憑借其規模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和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美國文化產業不斷向世界各國滲透,成為對外擴張的重要渠道,音像產品占據了40℅以上的國際音像份額,電影出口額占據世界電影市場80℅的份額。1996年,其文化產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圖書雜志和計算機軟體)的出口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航空和軍火等傳統行業,位居所有出口產品之首。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當然與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美國有眾多產業為何文化產業獨樹一幟,這要從美國內部去尋找答案。美國是一個極賦創新精神的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顯得那樣與眾不同。
在行政體制上,美國沒有文化部;在文化政策方面,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文化政策文件。其實,這正是美國文化政策的精妙之處,美國採用「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高水平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府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首先是美國政府注重通過法律加強對版權的保護。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版權法》、《半導體晶元保護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電子盜版禁止法》《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等一系列有關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為版權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是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規范的團體,鼓勵多元投資機制和多種經營方式,鼓勵非文化企業和境外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現在美國投資主體非常多樣,一是政府投資大。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政策導向的團體。二是吸收非文化部門和外來投資,來自於各大公司、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的數額遠遠高於各級政府的資助。
再次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融資體制。一些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如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背後都有金融大財團的支持。
第二,政府高水平地的引導和管理。在美國,政府機構中保護版權產業的機構很健全。政府機構中設有版權辦公室——隸屬於國會圖書館,主要負責版權的登記、申請、審核等工作,以及為國會等部門提供版權咨詢;美國貿易代表署——負責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貿易談判;海關——主要負責涉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出口審核等相關工作;商務部國際貿易局、科技局和版權稅審查庭。此外,隨著版權產業的需要,美國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加強對版權的監督和保護,如柯林頓政府設立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信息政策委員會等機構。
各州政府和市政府等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產業。例如,紐約市政府比國家藝術捐贈部門有更高的年預算。在布隆伯格(Bloomberg)市長的領導下,文化產業在紐約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並且通過電影戲劇廣播市長辦公室等機構改進了對文化產業的服務。的職責是使每個地區都有文化生活,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由政府核定,議會審查批准。同時要保證這些活動符合法律的規定,凡是背離法律規定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美國在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時不僅運用經濟的、行政的、行業自律的手段,還非常重視法律的約束。
第三,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並能引導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在經濟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礎上,科技含量高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直接構成了美國文化產業的輸出機。如果缺少了電視、電影、收音機、印刷新聞媒介和廣告這些傳媒的支撐,那麼,至少美國文化的傳播不會如今日這般普泛與深入。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地球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文化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展的「橋梁」和「利器」。
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品,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幾大電視網的肥皂劇及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這種媒介霸權。首當其沖的就是《星球大戰》、《阿甘正傳》、《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諜中諜》等好萊塢大片,特別是那些投資巨大的娛樂影片搶佔了全球票房的大部,甚至全球正在放映的電影中85%都來自好萊塢。
第四、放眼全球,充分吸收國際資本、世界文化資源和各國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藉助貿易自由化潮流,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向全球輸出的主導權,且正在從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中受益。特別是在資本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在文化產品製作中,則立足於全球市場需求並引領潮流,牢牢把握海外銷售市常美國的電影產量僅佔全球的6%,而市場佔有率卻高達90%。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並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來進一步培育消費市場成了美國人發展文化產業的法則。
⑷ 美國電影公司那麼多,以什麼為依據去給他們排名
這可能是近期最難回答的一道題,真是扒了兩天的大數據,今日來聊一聊我心目中的美國電影公司排名:
1、迪士尼;
2、華納兄弟(現應該叫做華納傳媒);
3、環球影業(看大家的回答,都在說夢工廠,其實夢工廠已經被環球收購);
4、索尼(米高梅與哥倫畢業悉數被索尼買下);
5、派拉蒙。
以上結果主要以票房影響力為參考值。根據2018年「藝恩」大數據統計,這5家公司新上映電影的票房高達225億,占據好萊塢整個票房市場的92%。
2018年派拉蒙全球票房「起死回生」,同比上升2%,光是《碟中諜6》就輕松拿下超過10億美元的高票房。2019年派拉蒙會有《刺蝟索尼克》《火箭人》《寵物墳場》等新片面世,至於結果怎麼樣,觀眾已經「等著買票排排坐」。
上述排名,以近年來票房為評價標准,基本客觀。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讓我們再回顧一下目前的5大電影公司名稱:1、迪士尼;2、華納兄弟;3、環球影業;4、索尼;5、派拉蒙。
以上。
⑸ 劇本,打工,愛情,事業,破產,離婚,東山再起
20世紀20年代左右開始的經典好萊塢時代,基於五大製片廠和三小製片廠
「五大」:二十世紀福克斯、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雷電華
「三小」:環球、聯美、哥倫比亞
電影作為工業
美國電影的代名詞。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的好萊塢,原是一個小村莊。20世紀初,為逃避東部電影專利控制的製片商們,紛紛來到此地拍片,逐漸形成了一個電影中心。由於格里菲斯、卓別林等電影為美國電影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也由於華爾街大財團的插手,好萊塢電影城迅速興起。資本雄厚,產量巨大,使美國電影在30、40 年代在世界電影場獲得了霸主地位。此後迄今,好萊塢便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
一、麥克·塞納特:製片廠制度的創始人。
年,在賭場老闆支持下,創立啟斯東製片廠。
- 專門的編劇部門:出主意者、劇本會議、噱頭部。
- 演員班子固定,根據外形和演技歸入類型模式,如警長、、模特、啟斯東和女郎。
- 製片人專權。著名的浴盆。啟斯東是傳送帶式製片廠的最早雛形。它強調集體智慧和細密分工,制
片人決定一切。
1,大而全的壟斷性企業。 年時,美國電影制發放有1萬多家。
電影專利的成立:由美國東部七個製片商愛迪生、維他格拉夫、比沃格拉夫、愛賽耐、山裡格、劉賓、卡勒姆,和兩個法國製片商梅里愛、百代,以及發行商克萊恩聯合組成。
專利權戰爭:製片商為逃避專利的干涉,紛紛向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轉移。戰爭以 年代中期電影專利的失敗告終。
年開始,華爾街大財團插手電筒影業。出現第一家壟斷性派拉蒙。20年代中期開始,兼並風浪興起,最後剩下 「八大」: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環球、聯美、哥倫比亞。前5家為制發放,後3家為製片。取代法國電影,稱霸全球。作為電影王國:規模巨大,巨大的攝影棚,廣闊的外景地,巨大的牧場,以及專門的藝術、技術隊伍。
2,製片廠內部分工細密個人作用消解於集體合作之中。編劇部門提出意圖,結構主要情節,添加次要情節,寫對話,加噱頭,各種專家主持其事。導演部門有主要導演和負責類型場面的各種助理導演:戰爭、舞、競爭等。演員被分成許多類型,扮演各種類型人物。攝影、錄音、道具、服裝等部門也各司其職。在好萊塢,除極少數導演外,任何導演斗都不能從頭到尾參與影片。製片人多是歐洲,文化水平不高,然而長袖善舞,知道迎合觀眾心理。製片人可以改動情節,決定演員陣容,審看取捨。製片廠風格淹沒個人風格:米高梅浪漫豪華(《亂世佳人》),派拉蒙一派歐洲格調,環球擅長恐怖片,共和專搞西部片,華納贏得注意真實的名聲。
4,明星制度
原因:電影技術和觀眾興趣是電影藝術生存的條件。為避免以上兩個可變因素的破壞性影響,製片人便明星偶像,讓觀眾根據明星陣容票。年前後,電影演員還是一種不光彩的職業。好萊塢第一個明星的誕生。年,環球老闆卡爾·萊默爾第一個打破現狀,破格給「比沃格拉夫女郎」 弗洛倫斯·勞倫斯更高片酬和署名權。明星制度建立。明星制度是人為出來的東西。不需要高深演技,只需要鏡前魅力和類型角色所需要的外形和氣質。一個演員一生被限定於一種類型之內。例如,瑪麗·碧克馥- 飄零弱女;嘉寶-神秘莫測;約翰·韋恩 - 西部牛仔;亨弗萊·鮑嘉- ;凱瑟琳·赫本-賢良淑女;此外還有浪子型、型…… 明星生活在夢幻般不真實的生活中。專業分工、傳送帶式的製片廠制度,與強調個人化創作的歐洲寫實主義大不相同。好萊塢成為吞噬人才的地方,個人化創作與技術主義之間的沖突於此可見。
但是,在30、40年代,好萊塢也確為有才華的導演提供了理想條件,使他們生產出一大批具有進步思想和藝術價值的優秀影片。(二、參閱《禁止放映-- 好萊塢禁片史實錄》,邵牧君著,中國電影出版社年版。)
八大電影機構:
1,,好萊塢作為美國影都的誕生年。原為紐約小放映。,老闆洛伊下米特洛電影,經營製片和發行。,洛伊與塞繆爾·高德溫、路易·梅耶合組「米高梅」。路易·梅耶為製片部經理,到好萊塢建造先進的製片廠。洛伊坐鎮紐約,控制著這個集制發放於一體的電影王國。梅耶有「好萊塢君主」 之稱。來自,家貧,入境時無名無生日。在其領導下,米高梅成為豪華巨片和優質影片的同義詞。總管塔爾堡精明強干,羅織了大批明星。洛伊死後,梅耶聽命於尼古拉斯·興克。塔爾堡對電影質量有一個名言:「一個好片子必須觸動觀眾的這兒(指指腦袋),和這兒(指指心口),和這兒(指指)」。真知灼見,人格結構理、情、欲三層面。如《亂世佳人》、《泰坦尼克》、《西雅圖夜未眠》。
2,派拉蒙紐約發軔。創辦人阿道夫·楚科爾來自匈牙利, 辦了鎳幣影院, 有一小院線和一個部,稱「名演員」。,與傑西·拉斯基、塞繆爾·高德溫、西席·地密爾合組派拉蒙。運行模式- 「垂直壟斷」,制發放一條龍。好萊塢第一個全城控管的。營銷模式--「成批訂購」,想購名角影片,則要搭配別的。「盲目訂購」--根據一句承諾訂購。意外引起了各州電檢官員和聯邦的不滿,認為有強迫放映商上映 「不道德」影片之嫌。,聯邦以違反反壟斷法為由,肢解了該,打破了一條龍壟斷。20年代末,派拉蒙已有 座電影院,其中許多是電影宮。每年拍片百部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電影王國。
3,20世紀福克斯也是紐約街頭鎳幣影院起家。老闆威廉·福斯是來自匈牙利的猶太人。為保片源,辦了發行。但愛迪生電影電影專利揚言擠垮他時,他辦了製片廠。,移師好萊塢. 先期獨資經營,與眾不同。為競爭巨額貸款,辦了多座電影院,其中有最豪華的福斯電影院(舊金山)和洛克西電影宮(紐約)。車禍,倒閉東山再起,與達里爾·柴納克聯手組建了20 世紀福克斯。
4,華納兄弟華納四兄弟傳奇創業史。,修鞋鋪老闆本·華納用美元了個鎳幣影院。老四傑克出任總經理。已在匹茲堡和諾福克各有了發行。移師好萊塢,業務重點由東向西轉移。傑克決定打進製片領域。胡亂改造了《我在德國的四年》,了廢棄「谷倉」作攝影棚。隨著狗明星零丁丁主演的《北方的起源》大獲成功,規模迅速擴大。維塔格拉夫,發展過快,頻臨破產。為解危機,老四決定進軍有聲片。 世界電影史第一部有聲片《爵士王》問世,華納兄弟一舉扭虧為盈。華納兄弟隨後成為擁有一流製片基地和 多座影院的電影業巨擘。跟隨狗明星一起走紅的,還有眾多明星,其中有唐納德·里根。
5,雷電華 年成立。製片廠首腦喬治·謝弗。成立最晚,實力不弱。後台是洛克菲勒旗下美國無線電。前身是院線,後建立了好萊塢五大攝影棚之一的雷電華攝影棚。奉行低成本電影和利用合同演員。為轟動效應,啟用奧遜·威爾斯拍攝了《公民凱恩》,諷刺了報業大王赫斯特。梅耶曾想毀滅這部電影。商業一敗塗地。雷電華被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
6,環球卡爾·萊默爾在芝加哥以鎳幣影院起家。後打進製片業。,在好萊塢下 公頃的牧場,創辦巨大製片廠,定名為「環球城」。塑造了好萊塢第一個電影明星。啟用鄰居歐文·塔爾堡作製片總管。歐文·塔爾堡的座右銘: 「1,永遠不把一個人的意見視為定論;2,永遠不認為自己的意見無懈可擊;3,永遠不指望別人的幫助,得靠自己」。塔爾堡後被梅耶挖走。
7,哥倫比亞 由柯恩兄弟(哈里和傑克)創建。看家明星是弗蘭克·卡普拉。30年代開始了大規模挖角活動。沒有制發放的垂直運作系統,但也在紐約設有一個發行影片的機構。
8,聯美與上述有所不同。 由查理·卓別林、瑪麗·壁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里菲斯創建。最初目的只是發行這幾個藝術家自己主演或導演的影片,扶植的優質影片。開始沒有自己的製片廠和放映網。 約瑟夫·興克接任總管,建立院線,與著名製片人合作。後格里菲斯離開,卓別林和璧克馥也掉股份。藝術家辦的自己的佳話徹底結束。
時至今日,雷電華被、聯美倒閉、米高梅倒閉,早期製片廠也已經多次換血
下面介紹一些新製片廠、工作室
新線電影
新線是年就成立的一家製片發行,以面對美國高校發行歐洲及本土低成本恐怖片為主,年進入製片業,投資拍攝低成本恐怖片。 年通過向FOX購其不敢發行的香港嘉禾電影《者神龜》並大獲成功後,成為有廣泛影響的電影發行。年新線被電視巨頭特納,因特納控股時代華納,因此新線隨即被並入時代華納集團,但新線的原總裁謝伊當年在被特納時仍持有新線主要股權,並且享有的自主經營權,所以新線目前雖然同屬時代華納集團,但其電影經營與集團內部的其他電影並無相關。
影片:黑暗物質、黃金羅盤 The Golden Compass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在瘟疫蔓延時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火星的孩子/火星來的孩子 Martian Child
迪士尼
迪士尼全稱為The Walt Disney Company,取名自期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在香港和地區的譯法有不同,見下),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大型跨國,主要業務包括娛樂節目,主題公園,玩具,圖書,電子游戲和傳媒網路。石電影,Mirax電影,好萊塢電影(名),博偉音像製品,ESPN體育,ABC電視網都是其齊下的(品牌)
夢工廠
夢工廠(DreamWorks SKG)是美國排名前十位的一家電影洗印、和發行,同時也是一家電視游戲,電視節目。參與的或發行電影在北美票方面,有2部過4億,5部過3億。在短短十多年中,超過30部電影過億。曾出品過經典動畫《史萊克》,《馬達加斯加》,《馴龍記》,《功夫熊貓》等,在真人電影方面,出品過《美麗心靈》《美國麗人》《角鬥士》《拯救大兵瑞恩》《追夢女郎》等優秀電影,同時也出品過《變形金剛》《逃出克隆島》等商業大作
皮克斯
皮克斯動畫工廠,年史蒂夫·喬布斯了喬治·盧卡斯的電腦動畫部,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的技術一直領先於業界,其自行的 RenderMan 在許多電影中出盡了風頭。年,皮克斯被迪士尼,成為子的一員。皮克斯已經獲得七次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榮譽。
此外
歐洲國家電影也十分發達,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典、波蘭、捷克等,都是電影大國,但近年來歐洲電影業被美國好萊塢侵蝕嚴重,已經沒有昔日的光輝
日本的電影工業也是十分發達的,老製片廠松竹、日活等都有過大量佳片,印度的寶萊塢在本國內自成一體,十分成熟
欲了解這方面詳細知識,可以閱讀喬治·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
⑹ 好萊塢有哪幾大電影公司影響力有多大
1、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20th Century Fox):
是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
2、環球影業公司(Universal Picture):
在好萊塢8大公司中資歷排行第二,環球電影公司創立於1912年6月8日,創始人卡爾·萊默爾是德裔猶太人,後來才移民到美國。
5、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
是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之一,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⑺ 什麼是派拉蒙判例
背景:
從1912年起,好萊塢製片廠已經擴張形成寡頭壟斷。這些公司一起運作,控制著整個行業。最大的公司採用垂直整合體系——兼顧製片、發行,並在自己的院線中放映影片。它們受益於這一有保證的產品渠道,以及相當容易預測的收入。較小的公司也從中受益,因為他們的影片可以填補這些影院的空閑時間。在有聲電影的時代,八個主要的好萊塢公司繼續排斥任何其他競爭者進入電影業。
派拉蒙判決:
於是,司法部在1938年提出了一個訴訟:美國訴派拉蒙影業公司及其他公司,通常稱為「派拉蒙案」。政府指控「五大」(派拉蒙、華納兄弟、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和雷電華)和「三小」(環球、哥倫比亞和聯藝)相互串通壟斷電影行業,違反了反壟斷法。「五大」擁有院線,包檔發行影片,並且使用其他不公平手段把獨立電影排斥在大型首輪影院之外。「三小」沒有自己的影院,但也被指控通過合作排斥其他公司進入市場。
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判決、上訴和法律行為,美國最高法院在1948年下達了判決,宣布八家公司都有壟斷行為。法院下令這些大公司剝離它們的院線。它還指示著八家好萊塢公司結束包檔發行以及其他有礙獨立放映商的做法。為了避免進一步的訴訟,這些好萊塢公司簽署了一系列和解協議,同意與最高法院達成妥協。
⑻ 電影業是美國第四大工業嗎 那麼美國各大工業排名是什麼
首先電影不屬於工業而是文化產業,而且美國的工業發展是不斷變化的,排名也是浮動的不過鋼鐵、機械、汽車、化工是他發展比較好的工業,望採納。
⑼ 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結構和體制是什麼
好萊塢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特點
好萊塢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體制完備、實力雄厚的經濟體,它在製作發行上主要具有兩個特色:
1. 資金雄厚且能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美國拍片,一般來說有三種資金來源。
(1)個人投資或親友合資
這最小規模的集資方式,通過這樣的非主流的融資渠道產生的電影組成了美國獨立電影的主流(或者說是名副其實的獨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自始至終都貫徹了導演自己的創作意願,而像《指環王》這樣的電影雖然由於全部由新線電影公司投資也可以被叫做獨立電影,但是從劇本到卡司都要通過新線的審核管理,所以獨立性相對較弱),如《女巫布萊爾》只花了幾萬美元,《殺人三部曲》更極端,劇組總共才兩個人,製作成本如下:2300美元買膠片,1300美元沖洗,2800美元膠轉磁。攝影機是借來的,剪輯用錄像機來做。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部《殺人三部曲》的製作費用不到一萬美元,但是影片並未因此而粗製濫造,相反,在眾多好萊塢商業大片中,它的質量絕對可算上乘,相應的票房也非常可觀;
(2)電影公司投資
這種資金由經紀人拿項目資料找電影公司(也就是所謂的「七大」或者「八大」)談判獲得,也是好萊塢電影最主要的融資渠道,資金相當可觀,但是程序繁多,一個電影項目從雛形到成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比如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因為劇本問題而被耽擱了好幾年,最後他修改了劇本的前十頁才獲得米高梅的首肯;
(3)吸引外資
這在如今好萊塢也相當普遍,尤其現在的大片製作成本越來越高,由一家或者少數幾家電影公司承擔製作費用風險非常大,他們通過與更多的人合資來分擔風險,比如德國人。由於德國政府收稅過重且鼓勵境外投資,德國的資本家們很喜歡與國外的企業合作(比如中國的一汽大眾),好萊塢就是他們的首選目標,不過德國人對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發行不熟悉,所以他們的投資往往顯得有些盲目,例如2000年的《地球戰場》,德國人投資了上億美元,但是票房慘敗,導致投資公司股價猛跌,資金都差點周轉不過來。類似於這樣的投資者在好萊塢不在少數。
當然,好萊塢賺錢主要不靠外國人,而是靠他們的發行和放映體制。
我們所說的「七大」或者「八大」,他們主要的職責其實是影片的發行。發行有多種渠道和方式,比如院線放映,錄像帶碟片出租和銷售,電視播映權轉讓,以及一些周邊產品(比如蜘蛛俠的玩具)的生產。院線放映分為北美和海外兩個市場,北美票房收入發行商抽取30%的提成,海外票房則提取40%(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賬大片)。北美院線放映發行商還會和放映商談分成,有兩種分成方式,一種是發行商交付放映商一定的租金(視影片賣座情況而定,一般是一萬美元左右),上映後每周放映商抽取提成(第一周為10% ,越往後越高,但是不會高於30%),第二種是發行商不交租金,放映商直接抽取提成,一般是30%,越往後越高,但是不高於50%。一般來說,院線放映所得的票房佔一部電影所能創造的利潤總數的30%(北美票房佔全球總票房收入的25%左右),錄像帶和碟帶佔50%,電視播映權的轉讓和周邊產品銷售一共佔20%。我們以放映商每周抽取40%提成計算,一部製作、宣傳成本5000萬美元的片子,只要保障北美院線有625萬美元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換句話,就北美市場來說,好萊塢電影發行商的風險率只有0.125,而如果是《哈里波特》這樣的超級商業大片,風險更是微乎其微,事實上華納在影片上映前便收回了成本。
所以,好萊塢的「七大」或者「八大」自從定型以來,便一直屹立至今,很長一段時間米高梅公司因為財務上處於窘困狀況而被稱為「好萊塢病夫」,但是它並未退出好萊塢舞台,這跟影片發行放映體制離不開關系。所謂的「病夫」只是一時資金周轉不靈而已,只要生產出一部北美票房能上千萬的影片,米高梅的資金就能順利回籠,這個對007專業戶來說並不難。
2. 機構繁多且分工明確
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的機構總體來看可以分為行政和製作兩大機構,行政機構可以分為決策、創意和製片三個部門,製作機構可以分為劇務、技術兩大部門,這些職位分工相當明確,而且不會出現越俎代庖的現象。
此外,真正和一部電影的產生有直接聯系的還有導演、劇作組、演職人員(劇組獨立於公司體制之外,必須嚴格執行美國勞工局的規定,比如一天工作不得超過八小時),以及以上人員的經紀人和律師,還有其他像市場分析公司之類的好萊塢附屬機構,這些機構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有三四十萬人,當然,這個數字不包括那些抱著明星夢但是還沒有正式進入好萊塢編制的年輕人。在這么復雜而井然有序的機制的運行之下,好萊塢能最大程度地保證一部影片創收。當然,你可以說好萊塢催生了一大堆不穩定的職業(比如流動的群眾演員),但這種說法是具有兩面性的,同時你也可以說好萊塢創造了無數工作崗位,這些工作人員雖然只是臨時聘用,但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洛杉磯勞工局規定,好萊塢無論何種形式的從業人員日工資不得低於105美元。
⑽ 世界有名電影公司,有哪些,代表作哪些,如華納等
這是美國六大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 《泰坦尼克號》《埃及艷後》《音樂之聲》、《虎膽龍威》《真實的謊言》《生死時速》《獨立日》《小鬼當家》《X戰警》《我,機器人》神奇四俠》《冰河世紀》《博物館之夜》《阿凡達》
華納兄弟《哈利·波特系列》《卡薩布蘭卡》《蝙蝠俠》《廊橋遺夢》《黑客帝國》《超
人》《劍魚行動》《完美風暴》《海神號》《亡命天涯》《致命武器》《諸神之戰》《特洛伊》《三百斯巴達》 哥倫比亞《蜘蛛俠》、《精靈鼠小弟》、《霹靂驕娃》、《變相怪傑》《卧虎藏龍》、《第五元素》、《黑衣人》、《空軍一號》、《絕地戰警》、《達芬奇密碼》、《絕密飛行》、《佐羅的面具》、《愛國者》、《全民超人》、《洛杉磯之戰》
派拉蒙
碟中諜系列
變形金剛系列
星際迷航11
特種部隊 迪斯尼
硫磺島來信
香水
兵臨城下 勇敢的心阿甘正傳
變臉
楚門的世界
拯救大兵瑞恩 環球《大白鯊》《E.T外星人》《辛德勒的名單》《侏羅紀公園》《木乃伊》《角鬥士》《諜影重重》《美國派》《哈姆萊特》《回到未來》《山崩地裂》《龍卷風》《羅賓漢》《未來水世界》《金剛、《速度與激情》
迪士尼(旗下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驚奇漫畫公司,試金石電影公司,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博偉影視公司,好萊塢電影公司) 加勒比海盜系列
愛麗絲夢遊仙境
創戰紀
總動員動畫系列
動畫就太多了哈
還有一些比如獅門
米高梅
夢工廠
新線
他們都曾經或者現在被收購(獅門好像沒有哈)
但有自己的班底出品類型電影
也都有經典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