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澳大利亞的電影觀後感

澳大利亞的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8-12 22:36:23

❶ 求電影《閃光的風采》一篇的觀後感,不少於八百字!

《閃光的風采》

在偶的榜單上,有《肖申克的救贖》,在酷似牢獄的生活中施捨希望,有《海上鋼琴師》,一個叫「TD1900」的奇人把大海的萬千變化駕御指間。《閃光的風采》里頭,只多了一個面目嚴肅,極盡苛刻的父親。主角大衛在夢想與親情的選擇前,最終張開了翅膀。為完成了自小也是父親的願望,他與一首不可能完成的樂曲搏鬥,最終遭遇精神的毀滅。故事隨著詭秘的音符和主角機械般的彈奏進入高潮,又隨著他的精神失常跌落谷底。接下的情節是偶愛煞的地方,大衛在琴鍵上重新找回了自己,盡管,他只能在父親的墓前絮絮低語了。人生如白馬過隙,患上了失語症的他,面對一直照顧自己的女占星師,只剩下一個擁抱的空隙。他用那斷斷續續的語言向她求婚,在這個已經有未婚夫的女人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告訴她:「去問星星。」星座這一次,把生活還給了他。《閃光的風采》的波浪,把親情、成名、愛人等貝殼沖上沙灘,當人人內心掙扎時,海妖的歌聲,早已把頭發變成霜的色澤。人人都無需要自責,畢竟,閃光的時刻,都只是一瞬間而已。

不知大家看過《閃亮風采》(英文名《Shine》)沒有,也是一部獲奧斯卡大獎的片子,是根據澳大利亞一個鋼琴家的真人真事改編的,最難得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在片中許多彈琴的鏡頭里都沒有用替身,親自彈奏了如《野蜂飛舞》等曲子,片中還有好多很棒的鋼琴曲,如拉二、拉三、肖邦等。強烈建議大家看看。

下面是KK的回答,比較詳細!!

電影《Shine》――閃亮的風采,講的是澳大利亞鋼琴家David Heilfgod(也許拼錯了)的故事。我看了兩遍,十分感動,獨特的情節設計,細膩的內心刻畫從男主角口吃的言語的體現,一切的一切都那麼讓人感動。那不是《Braveheart》的悲壯,也不是《TITANIC》的凄婉,而是一種對人性的表現--我……我說不清了!影片製作的很精緻,除了主演那出色的演技和琴藝之外――為此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之中有很多shining的地方,特別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電影原聲。

Shine的電影原聲包括由另一個叫david的音樂人彈奏的世界名曲,還有他自己為電影配製的原創音樂。我對著原聲大碟看了一遍電影後,才細細體會了電影的用意。如果你沒看過電影,那原聲大蝶也不失為一張優秀的鋼琴曲集,當然它和電影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開始製作人david就以《如有神助》拉開序幕―――Heilfgod的意思就是如有神助――為鋼琴家的一生埋下了伏筆。接著其中穿插了劇中david從少年到青年是演奏的不同曲目,包括蕭邦,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名篇。當然最重要的莫過於是拉赫馬尼諾夫的Rach 3了。它是劇中david所追尋的境界,也是他父親對兒子的期盼。為了音樂,為了追尋自己的理想,少年david不顧他那尤太人出生,把家庭完整看的十分重要的父親以斷絕父子關系相逼,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他拚命的練琴,為了自己的心願,也為了抹去父子決裂的傷痕。終於有一天,david公演了他窮其精力的Rach3,他的父親通過收音機聽到了自己期盼已舊的Rack3。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而david的精神徹底崩潰了。這時候聽到的rach3會讓你不由的想起劇中david演奏時候的情景,那種壓抑中迸發出的力量太有震撼力了,可是他自己卻沒能承受的住。
接下去的david就在樂壇上消失了,他住進了精神病院……他也彈琴,可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他了。而他的父親在遙遠的澳大利亞,也不知道兒子的消息。直到有一天,david到一家咖啡店,那時他認識了後來的他的太太,彈了一曲《野蜂飛舞》,把所有人都聽傻了,這個曲子代表了他生命的轉折,代表他走出了自己的陰影。報紙上刊登了他的照片,寫著David Shines.而他的父親最終也原諒了兒子。一個偉大的鋼琴家終於再一次的走向了顛峰。這其中用了數首vivaldi的作品,帶有教堂唱詩班的女聲背景的作品,用來表示david的心境的變化,包括他結婚時和電影結束時。曲終人散時,給人留以悠長的回味……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了,我只是寫了自己一點點不太有邏輯的感受,相信諸位熱愛鋼琴的朋友都會喜歡這個片子。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人物往往有一個強大的父親,一旦他走出了父親的陰影,也就走向了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而電影《閃亮的風采》里,那個彈完"拉三"最終精神崩潰的男主角,也許是個反例。

shine給我的感觸是很深的,但真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拉三是鋼琴技術的極至,所有鋼琴演奏者都以彈奏這總作品為一生的追求。DAVID的父親,那個偏執頑固的導師,從小就灌輸小DAVID:長大一定要彈拉三,一定要!DAVID幹了唯一一件違背父親意願的事,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然而從未能擺脫父親的影響力。我不知道他對拉三的「挑戰」,是不是想要一還父親的夙願,然後再無牽掛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惜他失敗了,他敗給了這部耗能相當於鏟五噸煤的巨作,他敗給了父親施加在他身上的影響……是他的妻子挽回了他的生活,給了他平靜和愛,讓他終能主宰自己,主宰生命。片子里嚴格說沒有什麼閃光的地方(我是指hollywood傳統的煸情手法),但DAVID的生命卻是真實得沉重的……

超越「大師」理想的閃亮人生
我小時候住在離城市頗遠的三線廠內,大了跟母親交談,她頗為遺憾的說,要是當時在城市裡住就好了,可以幫你報個班學學琴棋書畫什麼的。我也一度這么想過,但是看看如今不少孩子周末還要背著比他還重的一堆文藝器具「上班」時,又有些慶幸,好在沒那條件,逃過一劫。但是,能接觸下這些文藝的東西總是好的,但是前景往往難以預料,比如《閃亮的風采》中的戴維,由父親引導上了音樂之路,又在父權下接近崩潰,這種經歷不比那些交響曲來的溫和。
對於懵懂無知的孩童來說,他至少在成長開始的原動力上,父母起了很大作用,那些類似還沒學會走路就爬向地上的小提琴,捧起來就胡亂拉一通透出天賦的故事扯淡的居多,孩子充滿了不可琢磨的好奇心,你在地上放顆手雷他也可能有興趣把玩,但是你不可能就此把他練成兵器之王。而戴維的父親曾經有音樂情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於是這份未能釋懷的情節成了他心頭的痛與希望。昔日未能了卻的願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於是我們看到這位曾經經歷過集中營的猶太人的孩子們都能彈鋼琴,而戴維又是其著力塑造的對象,同時也不經意間成為被他極力摧殘的對象。戴維長期生活在父權的陰影下,父親嚴厲、冷酷、自大、狂妄,對於戴維有著極強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認為只有他才是真正關心戴維的人,是能主宰戴維命運的人,當戴維有機會出國進修時,他百般阻撓,因為他不能讓戴維擺脫他的控制,因為他無法承受無法控制自己兒子的失落。和很多無意間傷害孩子的家長一樣,他總是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架式,如同自以為能替子民作主的暴君,他摧殘著戴維的自信,讓一個本該陽光的孩子變的敏感而畏縮。
片中也交代了父親變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為猶太人,他曾經在二戰承受苦痛,所以極端的相信叢林法則,相信強者才能生存。雖然沒這么深的程度,但是很多成人都有類似的處境,比如,因為過去沒有機會上大學,就將巨大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為此父母們可以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是一種自我的犧牲,但是在為孩子的同時,也多少在為自己能通過孩子實現夢想,出口鳥氣而犧牲。戴維的父親更加極端,而戴維的遭遇也更加悲慘,他的世界只有音樂,不是那很多音樂家滲透生命的具有張力的音樂,而是帶著痛的,摧殘式的機械的音樂。戴維的父親只在乎兒子技藝層面的提高,卻忘了沒有心靈相通的音樂是蒼白的,記得在記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師訪問剛開放的中國時,就為當時很多孩子在技藝上的水準而驚嘆,但是也指出孩子們對音樂缺乏熱情和真正的那種愛,戴維的父親正是短視的急於通過兒子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結果終於導致兒子的反抗。戴維個人意識的覺醒從反抗父權開始,終於,帶著被逐出家門的傷痛,他來到英國,開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經的傷害那麼沉重,父親留下的「拉三」的陰影揮之不去,惡果還是慣性般的釀成,他演奏了最高難度的鋼琴曲,卻倒下了,傻了,瘋了,曾經的音樂神童沉寂了。
但是,戴維的瘋實際上卻是他尋的音樂真諦的一次「以退為進」,看看瘋了的戴維,他終於不用再思索技藝上的難度,他如同一個孩子最不懂事的階段般頑皮,因為他不曾經歷這樣的階段,他的童年過早被粗暴的塑造,他在「補課」,補那放肆的孩童時代。感謝那麼多善良的人,他們沒有音樂大廳的人那般高雅,卻真正讓戴維放鬆的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於那些什麼大調、小調,只有生命才能讓樂譜上沉寂的樂譜跳動,戴維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愛情,同時,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樂。他和父親間很難再緊緊相擁,只能匆匆一見,隨著父親的死去讓他們失去最後的聯系。戴維的復出那麼令人激動,還顯得很頑童的他沒有高雅音樂的高雅,但是他不再緊張,不再畏縮,他開懷的演奏,面對如雷的掌聲,他開心的如孩子般歡笑,最後落淚,那淚水帶著多少心酸與感悟。正如他最後說得,「日子得繼續過,是吧?」,他已經自己做了回答,他繼續著自己精彩的故事。
戴維在不幸的童年後終於歷經挫折,有了還算美好的轉折,如今還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我是為你好」的寄託下進行著各個領域的通往大師之路的培訓。我想,無論任何領域,大師總是極少數的,所以,孩子們成不了大師不必感到挫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沒有成為大師,還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感知力,那麼看著漸漸長大的孩子的茫然,或許還帶著忿恨的眼光,那才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挫折感,所以,今天的父母,未來的父母都需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聽聽孩子的心聲,該止住的就止住吧,讓他歇歇,感受些快樂,這或許將成為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放棄。

戰勝童年記憶的暴君

本片男主角的父親的形象是最讓我覺得觸目驚心的部分。
在他的偏執狂的肆虐下,David的童年壓抑扭曲、不堪回首。他在父親凌人的氣焰下永遠抬不起頭、挺不直脊樑,自信完全被摧毀。總是囁嚅不清、氣喘吁吁,彷彿整個靈魂顫抖著蜷縮匍匐在暴君的腳下。浴缸里的一幕事隔這么多年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堪。
他這一生都要被這噩夢童年毀了,如果不是因為音樂。諷刺的是,給他帶來這么多痛苦的恰好也是音樂,或者說是他父親對於音樂和名譽的偏執追求。
他因為父親殘酷無情的教育方式而孤僻內向,性情古怪,能給他力量的只有自己的才華和也許曾是強加但已經內化的對音樂的熱情。幸好後來遇到了一生之愛,陪伴他鼓勵他,不離不棄,才使他殘缺的精神慢慢站了起來。
不由得想起一位大學同學,來自破碎家庭的天才少女,控制欲極強的母親的好女兒。在她身上處處可見其母的影子,即使離家千里求學,仍時刻害怕不能達到母親的期望值而戰戰兢兢,飽受其「淫威」之苦卻又心甘情願地給自己套上枷鎖。可悲的是她心裡似乎只有學習,愛情彷彿遙不可及(這方面的缺失完全是她母親的教育造成),更不用說像David那樣鼓起僅有的勇氣反抗父親,走出獨立的第一步。她也學過鋼琴而且拿到八級證書,可惜的是她學的是技術而不是藝術,因此音樂並未能啟迪她的心智,打開她的心扉。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他們為我們的行為模式打下基礎),我們的焦慮感往往是童年體驗在新的環境下的復制,因此童年對於我們一生有著想像不到的意義和影響。當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成長歷程並作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它的超越,即向自覺的自我完善邁出了重要一步。
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這種超越的,大概就是自古以來無數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藝術和愛。幸運的是,David都擁有了。

狂人兩品
最近和瘋子結緣比較多,連看盜版VCD也是如此。上個星期某晚,我在碟店裡同時發現了《閃亮的風采》和《美麗心靈》,就一並買下。《閃亮的風采》我早聞其名,但一直敬而遠之。據說該片講述一瘋子鋼琴家的故事,我對音樂家並不感冒,何況是一瘋子?當年自己也曾想加強音樂修養,買了貝多芬的《命運》來聽。音樂不錯,但是自打我買了它以後,很是倒霉了一段時間。根據中國人的神秘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我從此打消了欣賞西洋音樂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對音樂的欣賞水準,只在《十八摸》上一點。如今要我欣賞一鋼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來。

《美麗心靈》的情況也類似,Nash是數學家。理科生都應該是志如鐵,意如鋼的那一種。臨進棺材了,也要半坐起來,對來賓說:「告訴棺材店老闆,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確多兩位。」《美麗心靈》里的Nash居然瘋掉了,這是嚴重違背原則的事。一如道學家死於酗酒,神父死於愛滋病。但是架不住一位女同學的反復勸說,說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看瘋子全無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瘋子就有了行動的合理性。

於是我把兩本片子都買了回來,18塊,盜版。老闆還用一片《天下無雙》當了添頭。

我一口氣看到了2點30,大呼滿意。鋼琴家David和他猶太爸爸之間的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傅聰和傅雷之間的關系。傅雷對子女的嚴厲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聰沒有瘋掉。David瘋掉了,因為要完成他父親的夢想---彈奏《拉赫曼尼諾夫三號鋼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於他比後者理性、不偏執,雖然有點象諸葛亮。家書里事無巨細,啰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沒有那麼幸運,老爸天天要他當勝利者,要他守著家不準去外國念書。等他終於反抗了老爸的權威,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念完書,老爸的陰影卻一直揮之不去。最後,他准備用拉三證明自己的時候,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瘋掉了。

David後來的故事就有點類似莫大先生了。他冒著雨在城裡找一架鋼琴,嘴上叼著香煙,臉上戴著難看的黑眼睛,整個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瘋瘋顛顛。等他進了酒吧,嫻熟的指法牛刀小試的時候,眾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樂在手,David哪裡是一個落魄的中年漢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閃,琴中劍一揮。

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剛剛病倒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手的主人已經全無知覺,但是那隻右手依然在床單上瘋狂彈奏。世多有瘋狂的人,但少瘋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瘋狂,也依然停駐在他內心世界最愛的那一部分上。音樂已經超越了David的生命,無論他是在什麼狀況下,音樂永遠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這讓人肅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過了音樂,人也會瘋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說的「求不得」苦---希望用音樂來證明自己的生命,這種人最多是個大匠師。大匠師瘋狂,人們有的只是同情。

《美麗心靈》里的Nash也是個瘋子,他對藝術沒有什麼心得,在數學方面他倒是個天才,獲得了諾貝爾獎金。Nash是真人真事,此君今天尚在人間。他20多歲時就奠定了博弈學的數學基礎,但是隨後他就瘋掉了,一瘋三十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歡。在剛進入普林斯頓的時候,由於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勵和安慰他。畢業以後,Nash沒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溝通方面舉步維艱,所以他又創造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以滿足他對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後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他又想像出一個密探,對方委託他為美國服務,分析雜志上存在的密碼。這一切導致了他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數十年間,他一直為這三個人困擾。他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的,但是又無力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們沒有隨歲月流逝而變得衰老!Nash沖出家門,攔在即將駕車離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幾乎被車撞死。大雨淋濕了他的頭發,他凝視車窗後的妻兒,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語調說:「我明白了,他們不是真的。因為他們沒有變老!」

我非常喜歡這一段,覺得這體現了人類的偉大之處。一個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殘零亂的狀況下,依然不放棄任何轉好的可能。而在狂亂和絕望的掙扎中,他沒有放棄理性之光,沒有放棄一個智慧生物對世界的觀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觀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時,依然能注意到他們沒有隨時光流逝而衰老,從而證明他們是虛幻不實的,這讓人深深感動,也因為自己和他一樣,為自己被冠以人類的名號而驕傲。即使是瘋狂如斯,也堅持使用理性,人因為肉體而脆弱,卻因為理性而堅強。

這種迷人的魅力和人文科學沒有任何關系,是理性獨特的光芒。Nash約會女友的時候,他拙嘴笨舌,無法象個文科生那樣表達自己的感情。藉助於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後,抱著女友的雙手,逐一指點天上的群星。在他不發一言的指引中,一隻巨大的天蠍從無序的繁星點點中慢慢出現,巨螯清冷,尾鉤如月。兩人相擁,星輝搖曳,在無限的寧靜和永恆中無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難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學會說他SEXY和CHARMING了。

把兩部片子一起來看,真是妙不可言的事。 David 試圖將自己的生命無限逼近他所熱愛的音樂,因而瘋掉。最後在音樂和愛情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Nash從事的數學工作,因為抽象和復雜的緣故,需要關閉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以節省精力。他因為這自閉的緣故,因人性中渴望友愛親情的緣由,最後瘋掉。最後,依然是愛情和理性,帶他重回他心愛的世界。一個是藝術天才,一個是科學天才,兩人的歷程卻如此相似。

在攀登人類藝術和科學高峰的路上,這要求一個人有寧靜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總為我們的肉體所束縛,心靈世界掀起無限恐怖的驚濤駭浪,甚至把自己葬身其間。這是一種悲劇英雄的宿命,也是人類的宿命,正如人永遠不可能了解自身一樣。但是,憑借柔弱的人類的智慧,憑借著人類獨有的情感,人能奮力游出迷亂的內心世界,更加逼近那雲霧繚繞的群山。人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

D版影迷協會和菜頭為您報道

❷ 看了 《澳大利亞》,求英語影評。150詞左右

Australia is a magnificent film crafted to perfection by director, Baz Luhrmann. The film definitely lives up to all the hype stimulated by the media and also met my own very high expectations.

Australia has everything in it to make a great film. The visuals of outback Australia are truly awe-inspiring and Luhrmann's decision to make an epic using the Australian landscape as his backdrop is genius. The acting also is absolutely superb. Nicole Kidman although many doubt her ability to act shows that she is a great actress as she played her role in the film wonderfully. Hugh Jackman also plays a great role as "The Drover". He evoked emotion into the audience with his performance. The real star of the film however is Brandon Walters who plays the young boy Nullah. Walters played a role that is a challenging test for any youngster however, he passed this test with flying colours.

Australia is a masterpiece. Baz Luhrmann has done a fantastic job with creating and writing such an engaging story and turning it into a magnificent film.

❸ 較量無聲 觀後感

觀後感首先就是把電影主要內容加以概括,再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最後聯系實際生活,抒發下真情實感。

正文

近日黨支部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觀看了一部紀錄片《較量無聲》,這部影片所述內容的確應該引起每一位懷有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愛國者的警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成為了一條真正的「東方巨龍」,也正是中國近年的飛速發展和和平崛起,讓很多周邊國家產生顧慮和擔憂,而充當世界霸主的美國不會甘心讓和平崛起的中國打破其苦心建立的冷戰後的國際戰略格局,一種無聲的較量正在悄然的進行中。

影片記錄了美國對中國的一系列包括意識形態、政治,乃至軍事領域的顛覆滲透的事實。影片特別強調中國改革開放國門打開,真正走向世界的同時,美國的顛覆滲透也趁機取得了許多進展,培養了一批崇尚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知識分子、官員、軍隊將領,人民群眾中間也不乏喜歡西方宗教喜歡美國生活方式的風氣,不難看出美國在實施對中國的和平演變戰略。

和平演變讓擁有世界上最強大軍隊的蘇聯無奈解體,也讓美國嘗到了這種無聲較量的甜頭。美國人對這種無聲較量有著豐富的經驗,目標明確地瞄準了中國的年輕人。政治上,物色中國政府中可能青雲直上的年輕官員,威逼利誘,使其成為西方制度的鼓吹者,企圖在日後掌控政治走向。

文化上,通過互聯網等媒體渠道惡意中傷人民政府,蓄意製造反政府氛圍,利用互聯網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腐蝕中國青年,改變中國青年的價值觀、世界觀。思想上,不斷向中國青年鼓吹所謂的民主和自由,實則是煽動青年背離共產主義信念。有人會問為什麼美國人會將目標瞄準青年人?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強盛的希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他們會投身於社會的各行各業當中,其中不少人會成為各行業的骨幹精英,他們管理並影響著下一代人。試想,一旦一些警惕性不高的青年無法抵禦美國的誘惑,落入對方的圈套之中,將會對我們的社會、國家造成多麼大的影響。

青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提升民族自豪感,抵禦不良外來文化的隱蔽滲透,同時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奮發圖強,攜手共進,使泱泱大中華永遠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❹ 求電影《八國聯軍》的觀後感,一定要簡要點兒。謝謝!!

寫作思路:從介紹電影的作者作為開頭,描述劇情的來龍去脈,之後描述主人公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在故事中發生了什麼,最後總結觀看以後產生的感受,正文:

八國聯軍侵華,使我國徹徹底底地論為伴殖民半封建的社會。

無法忘記的國恨,讓人就就不能平息心中的憤怒。使中國人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是軟弱無能的清朝政府?還是貪得無厭的列強呢?還是因這是中國人的命運呢?

義和團的同志們也是愛國的,雖然做法比較偏激,但是他們也有努力過。他們喊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最終卻被清政府屠殺。可見那時的政府善惡不分,慈禧為了保住自己而不理後果。真讓人感到悲哀!

據不完全估計,庚子教難中天主教被殺害的有主教5人,教士48人,教徒18000人;新教被殺害的有教士188 人(其中1 /3 是內地會的教士),教徒5000 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事實。

❺ 求電影black robe黑袍的觀後感!謝謝!

近輿論普遍關注阿富汗的塔利班綁架並殺死韓國人質的事件。我一直以為這些韓國人質是去阿富汗旅遊的,不幸被綁,直到看到這個:《韓報:人質是去阿富汗傳教》這使我想到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黑袍(Black Robe)》,故事大意是:一名基督教傳教士去加拿大北部的魁北克傳教,捲入當地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戰爭,差點喪命,最後被迫撤出。韓國人質事件和電影《黑袍(Black Robe)》的故事有一些相似之處,我本人不信任何宗教,對此抱中立態度。不過,我想到一個問題:這一事件,可能只是同一化之禍中的一件小case。

我說的「同一化之禍」,指的是「任何試圖將事情單一化的行為所帶來的災禍」。我們這個世界具有某種神秘的同一化的趨勢,導致這種趨勢的原因還不清楚。例如,全球化就是同一化的一個例子;其他的例子還有: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產品的標准化;建築物的趨同化;基因的混合;不同文化的融合;稱霸世界的企圖(包括政治的、宗教的);統一思想,等等。傳教士的傳教行為,實際上就是要將自己信仰的宗教傳播開去,使其成為人們的單一信仰的行為。

同一化是一個趨勢,但是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帆風順的。成吉思汗、愷撒、希特勒都企圖稱霸世界,但是都沒有成功。現在美國人正在繼承這一夢想,只是形式有所改變----不再是某個狂人,而是一個階層----想要控制世界。成功與否,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照樣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也會帶來災禍。

孫中山說過: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他說的「世界潮流」其實就是同一化的潮流,中國人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到底同一化是在哪一點上同一呢?這就好象技術標准,到底是採納某一家的標准,還是大家共同協商、擬訂出普遍認同和遵守的標准?可能還是要憑實力。孫中山先生100年前就窺探到世界潮流,但是他和他的支持者並沒有使中國融入這個潮流,就是因為實力不足。

為什麼有人要抵制同一化?當然是利益上的考慮。如果這套體制使我過得很不錯,我為什麼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改變呢?如果我的努力使我得到了我應得的,我為什麼要再冒風險去爭取更多呢?前一個問題使人們拒絕改變,後一個問題使人們拒絕繼續改變。這都會使同一化的步驟減緩。

抵制同一化還可能只是處於本能的需要。例如,為什麼我要和你們一樣呢?穿同樣的衣服,說同樣的話,住同樣的樓,看同樣的書,信同樣的教,我為什麼不能表現得有個性一點呢?

也許,同一化只是個偽命題、偽現象,它只是事物發展到一個階段時表現出來的現象,尤其是事物發展到高潮階段的一個表象。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應該認真研究和對待了,因為高潮之後,往往是迷惘和失落。

❻ 求一篇黑鷹墜落觀後感

今天看了《黑鷹墜落》,這部電影的著力點是要描寫美國軍人如何在索馬里英勇作戰,為維護世界范圍內的人權而流血犧牲。 音樂很棒,尤其是結合了非洲土著的音樂,很有憂傷的感覺;鏡頭的運用也很棒,把復雜的情景勾勒地遠近分明;效果當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鷹直升機,悍馬裝甲車,連我這個對軍事不感興趣的門外漢都覺得很酷。 有不錯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錯的地方。 我覺得最讓我對這部電影不滿的一點就是電影試圖掩蓋美國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電影的開始,講到游騎兵隊長被問到為什麼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因為索馬里的政局動盪,因為有30萬人在屠殺中喪失生命,因為這些人沒有受到教育,因為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視,所以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非常良好的願望,非常誠摯的心靈。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當美國總統在痛心那些因為911事件失去親人的兒童時,他有沒有想過伊拉克因為禁運,有數十萬的兒童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當美國的大兵一邊在奢談人權、奢談改造世界的時候,他們一邊在揮起鞭子虐待俘虜,並以此來打發軍營生活的無聊;當美國的將軍下命令說不準射殺平民,即使是結婚的車隊也被當成是恐怖分子而遭到轟炸,即使是美國的保安公司都可以開著車,拿著槍,在大街上隨意射殺平民,就象是一場打獵游戲…… 「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這時候我還能相信這是一個有正義感,有良知、理性的人的言語嗎? 什麼?人權?狗屁人權! 不就是為了石油嗎?說出來,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不可理解。但是,一邊要做婊子,一邊又要豎牌坊,讓人覺得真他媽的惡心。仔細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象所說的那麼干凈,不要總是盯著達爾富爾! 歷史上這種事情發生的次數還少嗎? 哥倫布屠殺美洲土著,澳大利亞改造原住民……,有哪一件不是打著拯救落後的民族去的? 這部電影的開場白就是「這部電影基於真實的故事」,我覺得如果有個問題沒有弄明白,這種真實的故事,就永遠不會停止發生。 這個問題就是——「這個世界,真的有人需要拯救嗎?」

❼ 電影觀後感 媽媽你到底在哪

中心思想:我看了電影《媽媽!你在哪裡!》看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電影中小主人公陽陽自強不息、孝敬父母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小主人公陽陽5歲的時候,去澳大利亞留學的媽媽不幸遭遇車禍去世了。爸爸怕他受傷所以一直沒有告訴他,陽陽的老師一直「冒充」媽媽和陽陽通信。陽陽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爸爸那麼的愛他,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他,周圍的好多好心人也在關愛他!陽陽沒有受到任何傷害,他在快樂的成長。我也暗自為他高興!

可是卻沒想到更大的不幸正等著他——他的爸爸患了癌症!但是這位堅強的父親,在生命的最後時期,想的不是如何治自己的病而是教會兒子自己生活。他把當家權給了兒子。陽陽也十分懂事,知道父親生病,每天早早起床買菜、燒水、做飯。他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畢竟他只有10歲,要做這么多的家務,多麼不容易啊!可他卻做到了,這一點真讓我自愧不如。

想想我自己已經8歲了,可是在家裡什麼也沒干過,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和陽陽比起來我可真是太幸福了!陽陽的父親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可陽陽已經變得堅強。我想,他一定從自己的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

看完電影,我也想了很多。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付出了很多,可是我們做兒女的卻常常忽略了父母的辛苦,覺得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的。陽陽的做法讓我感動,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多,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關心一下父母呢?

❽ 瘋狂外星人的觀後感怎麼寫350字

剛剛看完了電影《瘋狂外星人》,果然不負期望,和之前看過的《瘋狂原始人》、《馴龍高手》一樣精彩,或者說精緻。觀影中多次被感動。故事情節處處透露出親情和友情的力量。

影片從啵啵星人的視角講述了他們入侵地球的故事。在浩瀚的宇宙中,啵啵星人四處流浪並面臨著敵方Gorg人的威脅。在發現地球後,司馬船長帶著啵啵星人登陸,並將人類原住民轉移到了澳大利亞。可是,啵啵星人中的小歐在某次發送派對邀請時,不小心把信息擴散到了整個星系,直接暴露了啵啵星人的地理位置。這讓小歐成了啵啵星人的全體通緝目標。

秉承著啵啵星人"逃跑永遠不晚"的信條,小歐開始亡命天涯,並希望通過努力,阻止Gorg人收到那封派對邀請。他在途中偶遇了地球女孩小錢,她想與被啵啵星人轉移走的媽媽再次團聚。於是,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小歐和小錢,開啟了一段瘋狂而令人捧腹的公路旅程。

在這段故事的開展中,"謝耳朵"與小錢的相遇開啟了一段真摯的友誼。雖然期初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一個是為了逃脫啵啵星人的搜索,一個是為了找尋失散的母親,但他們在彼此的幫助和生活過程中,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對方,到最終的時候不惜犧牲自己來完成對方心中的願望。感情真實感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❾ 寫一篇澳大利亞的觀後感800-1000字

2008年1月8日,我們一行十二人,到達了澳大利亞,,行色匆匆,10天時間,純屬走馬觀花。有一些印象與感觸,與大家一起分享。

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臵——南方的土地

早已盼望能到澳洲看看,
知道那是人類最後發現的一塊大陸。
那裡土地廣袤,
人煙稀少,有袋鼠和悉尼歌劇院。

澳大利亞,7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萬,有土著人30萬,還有20%的人口是當年英國囚犯的後裔。

澳大利亞之旅

從北京直飛大約12個小時,即可到達澳大利亞的北部海濱城市「凱恩斯」(Cairns )。

澳大利亞旅遊路線

印象之一:夢中的綠色

一出機場,
我們就感到氣候上的差異。
在中國北方已天寒地凍,
在南太平洋
澳洲北部正屬於炎熱夏季,滿眼綠色

那一片片紅紅的三角楓,
開的象火一樣,
一樹一樹紫色的木本紫羅蘭,
把天
空印的一片浪漫,我們一下子彷彿臵身於花的海洋。

在和風細雨中,看澳洲大牧場,別是一番情致。那蔥翠的綠色,讓人萌生臆
想。

寬廣整齊之上,
有緩緩的坡和一簇簇深綠的樹錯落其間,
靜穆生動之中不時
有一群群的牛羊悠閑地點綴著。

澳大利亞熱帶雨林面積約九十萬平方公頃,
它們曾經覆蓋整個澳洲大陸,

目前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雨林。

一個地區年降雨量至少要達到
1.3
米才能被劃定為熱帶雨林。
澳大利亞熱帶
雨林平均年降雨量在
1.2

3
米之間,其中
60%
來自
12
月到
3
月的夏季。熱帶
雨林是世界上最富有生態多樣性的自然地區。

印象之二:溫情的海洋

澳大利亞是個島國,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
36735
公里。

澳大利亞有許許多多海灘,黃金海岸最富盛名。

黃金海岸位於布里斯班以南
78
公里處,終年陽光普照,空氣濕潤,這里有
明媚的陽光、連綿的白色沙灘、湛藍透明的海水、一年四季都適宜旅遊。

陽光明媚的日子,許多人就會聚集在海灘沙的沙灘上享受陽光的沐浴。

小城凱恩斯,
13
萬人,每年有遊客
100
萬,其中日本人
30
萬,中國人
20
萬。這里更有世界聞名的大堡礁。

大堡礁,其實就是大珊瑚礁。綿延
2000
公里,只知道它是海里的動物,死
後便成了樹一樣的石頭。
南太平洋陽光明媚,
風平浪靜,
無邊的藍天和著無邊的
大海,一碧無垠。臵身在這環境中,真是物我兩忘。

印象之三:多元的張力

早在
4
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

1770

4

19
日,英國人庫克發現澳洲大陸,在悉尼登陸後,
200
多年來,這
塊土地一直由英國人在開墾和發展。

1931
年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

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英女王,女王任命總督為其代表,但澳大利
亞總督實際上不幹預政府的運作。

2010

6

24
日起,澳大利亞總理朱莉婭〃吉拉德,是澳大利亞歷史上
第一位女性的總理。


200
多年歷史發展中,
澳洲奉行的是多元文化政策,
現有民族
146
個。

大利亞法律保護多民族,反對種族歧視。同時,不允許性別歧視、年齡歧視、職
業歧視、身高歧視、體重歧視等。如果在就業時,遭到這些方面的問題,你有把
握在法庭上獲勝。

印象之四:面北的太陽

由於經緯度的關系,
澳大利亞與亞洲大陸產生了時空上距離。
在澳洲是南面
比北邊冷。
澳大利亞的房子朝北才是向陽的。
人行道行車也正好相反,
一律靠左
邊行駛。冬天是熱的,道路是彎曲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也同中國的不一樣。

曾經有一個中國畫家到澳洲賣畫,
他畫的月亮,
澳洲人看後覺得不對,
原來
是畫家犯了個錯誤。月亮彎的方向不對。

澳大利亞的城市

悉尼

Sydney

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也是商業、貿易、金融、旅遊和文
化中心。
悉尼在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其產值佔全澳的
30%
左右。

墨爾本與悉尼是澳洲開發最早的二個地區。
尤其是墨爾本,
它作為澳洲的工
業重鎮,佔全澳洲工業的
60%
,羊毛產品佔全澳洲的
80%
。澳洲的汽車工業也主
要的墨爾本。
由於它開發早,
它擁有了歐洲精緻的文化特色,
但同時帶有澳洲的
豪邁和樂天。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
堪培拉市
32
萬人口,
位於悉尼和墨爾本的中間。
1901
年,澳大利亞獨立,當時,堪培拉只是個小山村。只是因為,悉尼和墨爾本相互
爭首都,
10
多年下來,毫無結果,最終澳洲人選擇在悉尼和墨爾本中間位臵的
堪培拉作為自己的首都。

澳大利亞的三大國寶:
(樹熊)考拉、澳寶和羊

澳大利亞,最大的產業是羊,全世界
80%
的羊毛製品出於澳大利亞。

我們以為袋鼠象中國的熊貓一樣,其實,考拉在澳大利亞比袋鼠

更稀少。

考拉終身在按樹上生活,吃按葉,按樹有毒性,有安神作用,所以考拉在
24
小時中
18
小時處於睡眠之中,所以考拉有永遠睡不醒的覺,從不喝水,它毫
無攻擊能力,好在澳大利亞也沒有攻擊性的動物。

由於經濟的發展,澳大利亞的社會福利很好。失業了,每星期的失業金
170
澳元(澳幣比人民幣為
1

6.3

,醫療全免費,教育
12
年全免費,他們每星期
工作
38
小時,平均每薪為
675
澳元(已扣稅)


這樣的高收入,
一方面反映出社會的發達,
一方面也滋養了人的惰性。
澳洲
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安逸、
休閑。
享受生活已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為爭取一星期工

33
小時,討論了大半年,他們盡量想不工作,少工作,多享受。

從墨爾本到企鵝島沿途風光

高爾基《海燕》中的兩句話:

1.
在蒼茫的大海上,
風聚集著烏雲。
在烏雲和大海之間,
海燕象黑色的閃電
高傲地飛翔。

2.
「一堆堆的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


澳洲有羊二億多隻。那麼多羊,由誰來管,主要靠神奇的牧羊犬。一隻牧羊
犬能管二千隻羊。

我們看了牧羊犬的表演,犬的忠誠和責任心,是某些人所不能比擬

我不明白,
澳洲人為什麼不能把牧羊犬列為國寶呢,
難道非要病厭厭地稀少
的樹熊作為國寶?

看!澳大利亞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水果、蔬菜、鮮花一塊兒賣!

蔬菜水果多麼新嫩鮮亮。西紅柿、青椒都好像打了臘,亮得嚇人。

其實,太陽的朝向,並沒有影響人們享受陽光的恩賜。

澳洲人在
200
多年裡,
創造了空前的成功,
現在他們正日夜吹拂著南太
平洋上的溫情的風,
將考拉作為國寶,
整天抱著按樹睡覺,

200
年會怎麼樣?

這個問題,連曾經將庫克船長的渡船送到澳洲的大海也難以回答。

❿ 400字的觀後感

<士兵突擊> 觀後感

早就聽說有一部軍事題材電視劇,叫〈士兵突擊〉,看過的人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自然不能錯過。買了張碟,一連五天,看完了全篇28集,發現自己真的被震撼了,而且是久久的,深遠的。

在這部片子里,沒有智慧美麗的女戰士,沒有鹵莽隊長和政委女兒的愛情,沒有軍長師長的英明指揮,只有一個兵,就像電視劇的名字那樣,叫做士兵突擊。
主角許三多是普通農民的兒子,老實的有點傻,傻的差點連入伍的機會都沒有,相反,他的老鄉成才,過於機靈,懂得見風使舵,很快成為了班長身邊的紅人。他們所在的七連有一句連訓:不放棄,不拋棄,而這區區六個字,卻區分了他們不同的人生。

許三多,笨的讓人無法理解,走到哪裡都被人看不起,被人嘲笑,而就是這樣一個毫無希望的小戰士,他不放棄希望,加上自己的努力和戰友的鼓勵,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他的同鄉,成才,雖然成績拔尖,個人優秀,卻因為過分的好強,拋棄了自己的戰友,最終沒有贏得特種大隊的信任。

還是來看兩個場景:

1.誰不拋棄:在特種部隊的選拔中,前三個跑到終點的人就能被錄取。許三多,成才和副班長三個人一組,第一名被別人得到,而面對餘下的兩個名額,副班長又受傷了,許三多硬是要背著副班長艱難的走向終點,而成才,卻不顧副班長的傷勢,拋棄了別人,自己跑了。

2.誰不放棄:在反恐怖演練當中,當總部宣布,小隊的傷亡率超過三分之一的時候,成才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主動撤退,不顧事情的後果,而許三多,面對幾乎絕望的境地,對著無線電說,「如果我死了,把撫恤金 寄給我爹」,沒有放棄,然後繼續行動。

許三多老實,憨厚,也許在他看來,父親,兄弟,還有戰友就是他的全部,他很傻氣,卻沒有壞心,卻知道什麼叫:不拋棄,不放棄。

成才 聰明,精明,也許對他來說,自己,自己,還是自己才是他的全部,他很拔尖,卻沒有責任,卻不理解何為:不拋棄,不放棄。
那你願意和他們中的哪一個一起沖鋒,你認為,絕望的時候,誰才是你值得信賴的夥伴?

看了以後,才明白「不放棄,不拋棄」的含義,不放棄自己,不拋棄別人,說不難,做到卻很難。

不放棄,才有希望,不拋棄,才有責任,這六個字,伴隨著一個小兵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特種部隊成員,也應該成為所有有理想的人所追求的精神狀態。也許這就是〈士兵突擊〉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的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
泰劇2021最新電影大全 瀏覽:598
韓國電影美容室在線 瀏覽:1000
九七電影院網路電影 瀏覽:896
日本電影推薦航班 瀏覽:852
沈騰2021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 瀏覽:317
推薦好看電影的視頻林正英演的 瀏覽:882
吸血鬼電影推薦動畫電影 瀏覽:743
法國電影初吻二簡介 瀏覽:212
電影最後勝利插曲 瀏覽:289
看3D電影的最佳位置是第幾排 瀏覽:955
古裝劇大全古裝電影 瀏覽:363
沒有女人的國家電影印度免費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