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1919》觀後感 快!!!
《我的1919》觀後感
張文雅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美英等國操縱會議,無理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全國人民為拒簽和約進行斗爭,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讓簽字。」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這是一位中國外交官講述的一段屈辱的外交史,當我在寫這些的時候電影中的一幕幕又呈現在我的腦海里。憤怒!當日本無恥地要求佔領山東的時候,當顧維鈞正義的呼聲遭到拒絕的時候,當中國人民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我們自動么能不憤怒?當中國人民展開拒簽和約斗爭的時候,當顧維鈞、陸征祥不顧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簽和約的時候,我們又怎能不感動呢?
顧維鈞,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在巴黎和會上做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當國際委員會向中國代表發出最後通牒的時候,是他,只有他,站出來。他通曉英語、法語,但他卻在會上用漢語發言,痛斥日本的無恥行徑,他是一隻「智慧的老鼠」。
陸征祥,中國代表團團長,面對中國外交的失敗,他努力過,放棄過,但他的理智,他的愛國心戰勝了一切,他沒有逃避,而是昂首挺胸地拒簽和約,離開會場。
肖克儉,一個熾熱的愛國青年,他組織人民運動,將海外華僑團結起來以示他們的不滿。為了祖國他拋下了深愛著的妻子,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英美政府,利用自己的職權,為了本國的利益,不惜出賣了中國的利益。再次驗證了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北洋政府,面對人民的抗議,殘酷鎮壓,還強令中國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表現了反人民的階級本質。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更多知識,長大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來自: 優習網(www.YouTheme.cn)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youtheme.cn/gaozhongzuowen/houganguanhougan/2007-12-27/39558.html
Ⅱ 《我的1919》讀後感100字
讀後感之家:《我的1919》觀後感800字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近代史直接告訴我們的道理,它告訴我們自1840年以後中國如何被迫簽訂一個個不和理條約。甚至在一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竟然沒有得到戰勝國應有的待遇,沒有得到在戰前各盟約國給出的承諾。甚至中國的主權也遭到破壞——山東屬於我國領土卻被日本搶去。
《我的1919》這部電影向我們證明,當個人很「要強」,但國家太弱,那麼這個人是要吃虧。同時也展現當時帝國侵略者為了自身的利益把中國的利益出賣了,也把中國被日本侵略的事實生動的展現給觀眾。同時也表明了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敗,為了自身的利益,向日本妥協把國家的主權出賣了。
但中國也有自己的「脊樑」,也有那些為國家利益,把自己的時間自由,甚至生命獻給國家的人。顧維均是巴黎和會上中國的代表之一,為了中國的利益不斷的掙扎著,與外國侵略者鬥智斗勇,不顧個人的安危。同時又不顧但是腐敗政府的命令,以國民的利益為重,拒絕在戰勝國合約上簽字,生動的展現了中華民族那種為民族的利益頑強的抵抗外來的侵略,同時也表現出了中華民族所固有的愛好和平,希望與其他民族友好的相處,熱於助人的傳統美德。
同時也展現了當時熱血的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兒女用不同的方式來保衛中國的利益,顧維均從小到大的兄弟,中國革命的一位革命者即使在國內被迫離開,但在國外仍堅持自己理想,仍在外國不斷的奮斗,帶領中國華人維護國家的利益,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不忘告訴自己的妻子國家已是一片熱土,中國的覺醒必將帶領中國走向光明,因為中國兒女的血是熱的。他們不願自己的同胞,國家受到侵略。同時也展現當時新的思想流入中國,中國的思想領域也開始活躍起來。由顧維均與朋友的爭吵可知,思想的活躍 必將推動中國革命的進步。同時這部電影也展現了「美學與史學」的完美結合,在最後顧維均的朋友去世所展現的雄雄烈火,不僅表現了中國人的憤怒,同時也表現了中國革命烈火在雄雄燃燒,中國將在世界的叢林中站起來,中國將會結束受侵略的歷史。因為有那些為了中國利益犧牲自我的中華兒女,他們不怕危險在屈辱的外交上仍用智慧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自強,自尊,自愛。
Ⅲ 《建國大業》或《我的1919》觀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建國大業》在毛主席的庄嚴宣告中結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腦海里久久回盪,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Ⅳ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2000字
它以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絕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這一事件為創作背景,以「從個人角度回顧歷史」的紀實性敘事手法,從全新視角還原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同時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作為中國的外交大使顧維鈞等人為此發聲,並且拒絕在合約上簽字。這是在近代國際外交風雲中,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發出的第一聲吶喊,是中國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上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維護自己的利益。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奮起反抗,也領悟了「弱國無外交」這一真理。
顧維鈞,27歲出任駐美國公使,是當時最年輕的外交使節。1919年,他以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出席和會。在會議上,他針對日本代表對山東的無理要求據理力爭,從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駁斥了日本代表的種種狡辯。堅決的態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論辯,博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但日本憑著自己強大的勢力威脅和會主席,這是何等的無恥。而英、美、法三國,不顧中國代表的強烈抗議,仍然宣布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切權益。中國人民運動不斷湧起,顧維鈞等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而中國政府卻要求簽字。中國政府的腐敗妥協令中國人民憤怒,也令顧維鈞憤怒。最後,顧維鈞只說了句「中國人民將永遠記得這天」,轉身走了,拒絕簽字。
還記得在這部影片中,由陳道明飾演的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發言。他說:「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這充分地表明了中國的態度。看完了這些我不知是激動還是感動,在心裡一百次的默念著:我願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即使讓我倒在血泊中,我也毫無怨言。
Ⅳ 電影 我的 1919觀後感寫 800字
《我的1919》觀後感
張文雅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美英等國操縱會議,無理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全國人民為拒簽和約進行斗爭,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讓簽字。」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這是一位中國外交官講述的一段屈辱的外交史,當我在寫這些的時候電影中的一幕幕又呈現在我的腦海里。憤怒!當日本無恥地要求佔領山東的時候,當顧維鈞正義的呼聲遭到拒絕的時候,當中國人民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我們自動么能不憤怒?當中國人民展開拒簽和約斗爭的時候,當顧維鈞、陸征祥不顧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簽和約的時候,我們又怎能不感動呢?
顧維鈞,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在巴黎和會上做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當國際委員會向中國代表發出最後通牒的時候,是他,只有他,站出來。他通曉英語、法語,但他卻在會上用漢語發言,痛斥日本的無恥行徑,他是一隻「智慧的老鼠」。
陸征祥,中國代表團團長,面對中國外交的失敗,他努力過,放棄過,但他的理智,他的愛國心戰勝了一切,他沒有逃避,而是昂首挺胸地拒簽和約,離開會場。
肖克儉,一個熾熱的愛國青年,他組織人民運動,將海外華僑團結起來以示他們的不滿。為了祖國他拋下了深愛著的妻子,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英美政府,利用自己的職權,為了本國的利益,不惜出賣了中國的利益。再次驗證了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北洋政府,面對人民的抗議,殘酷鎮壓,還強令中國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表現了反人民的階級本質。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更多知識,長大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Ⅵ 對《我的1919》觀後感
《我的1919》觀後感
張文雅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美英等國操縱會議,無理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全國人民為拒簽和約進行斗爭,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讓簽字。」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這是一位中國外交官講述的一段屈辱的外交史,當我在寫這些的時候電影中的一幕幕又呈現在我的腦海里。憤怒!當日本無恥地要求佔領山東的時候,當顧維鈞正義的呼聲遭到拒絕的時候,當中國人民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我們自動么能不憤怒?當中國人民展開拒簽和約斗爭的時候,當顧維鈞、陸征祥不顧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簽和約的時候,我們又怎能不感動呢?
顧維鈞,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在巴黎和會上做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當國際委員會向中國代表發出最後通牒的時候,是他,只有他,站出來。他通曉英語、法語,但他卻在會上用漢語發言,痛斥日本的無恥行徑,他是一隻「智慧的老鼠」。
陸征祥,中國代表團團長,面對中國外交的失敗,他努力過,放棄過,但他的理智,他的愛國心戰勝了一切,他沒有逃避,而是昂首挺胸地拒簽和約,離開會場。
肖克儉,一個熾熱的愛國青年,他組織人民運動,將海外華僑團結起來以示他們的不滿。為了祖國他拋下了深愛著的妻子,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英美政府,利用自己的職權,為了本國的利益,不惜出賣了中國的利益。再次驗證了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北洋政府,面對人民的抗議,殘酷鎮壓,還強令中國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表現了反人民的階級本質。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更多知識,長大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來自: 優習網(www.YouTheme.cn)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youtheme.cn/gaozhongzuowen/houganguanhougan/2007-12-27/39558.html
Ⅶ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
---《我的1919》
我只記得三個鏡頭。
許晴扮演的梅扛著兩個大箱子,出現在火車站。她戴著一頂小圓帽,容貌姣好,粉蒸肉似的臉蛋,眼波流轉。這是一個女人,一個嬌滴滴的女人。她丈夫肖克儉掀開箱蓋時,一張他兩的合影,剩下的都是書籍和報紙。她轉過身靠在椅背上,看著他驚喜的表情。我總覺得有一點覺醒的東西在裡面。女性的覺醒。她不再是舊式的,逆來順受,哭哭啼啼,沒有原則只求一家安穩的小女人。她站在了丈夫是背後。她懂他,她知道他的需要。男性的覺醒。他呢,他知道中國的需要,是進步的思想。所以新青年雜志真讓他欣喜若狂,好像曙光降臨。
肖克儉出獄時,當獄警把他的東西一件件經他過目後塞進一個紙袋第還給他時,他一件件拿出來,在獄警的注視下佩戴在自己的身上,鋼筆別在上衣口袋,打火機放進褲子口袋···頗有從容鎮定的風度。這是一種自信的大將風度,一種睥睨天下的姿態。當他的手觸摸到那塊麒麟玉佩,那塊獄警不曾見過的贊不絕口的中國古代神獸麒麟玉佩時,他像他展示,並說道,他象徵著幸福。而後佩上自己的脖子,轉身離去。大踏步。就像有美好的事物在等待他的降臨。我總覺得這句台詞別有深意。是肖克儉的期許,是中國人的心願,恐怕也是導演的一種信念吧。中國人終究會過上幸福的日子。
第三個。法國貴族春日的庄園。湖泊,大樹,草坪。這是一個春光的舞台。湖泊泛起層層漣漪,是盪漾的金色,樹葉在風中顫動,像小姑娘笑得花枝亂顫,載著光的粒子翩然起舞。草坪上顧維鈞,肖克儉,梅自在的散步。他們曾是童年玩伴。只是這樣的相聚在戰火的硝煙中經過了多少波折?總之他們擁有了片刻的安寧。這一刻,是難忘的回味無窮的幸福。梅對顧維鈞說,少川,讓娜姑娘好像對你有愛慕之心。遠處的法國姑娘讓娜挎著竹籃在草叢里采蘑菇。籃子快裝滿了,蘑菇朵朵豐滿。她不時的看一眼湖邊的他們三人。梅穿過樹的陰影走向讓娜,讓娜天真的問,他們不會同時愛上你嗎?然後,她跟著她一口一聲的學慣用漢語說「我—愛—你」。遠處顧維鈞和肖克儉又開始了他兩的爭論---怎樣的行動最有益於中國的現狀和前途。陽光給他倆的臉抹上一層光輝。他們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和信念,並為之付諸行動。這兩個有魅力的男人。讓娜把頭轉向顧維鈞,一字一頓的念著,「我—愛—你」,眼神凝固在他身上。梅一遍一遍的教,讓娜認真的學。兩個女人的聲音越來越大。「我—愛—你」三個字伴隨著笑聲在這春日的庄園婉轉盪漾。兩個男人終於停止了爭吵,轉過頭來,微笑的看著她們。在硝煙和不安中翻滾了夠久,這就是一直渴望的安寧吧!
這三個鏡頭只能算是電影中極其不起眼的小插曲。我看到是卻是人性的光輝和未來的終將來臨的希望。戰爭給每一個人都帶來了創傷。梅和丈夫被分離,她為他終日擔心受怕,於是遠渡重洋,背井離鄉,來到這異域;讓娜的家族在戰爭中沒落,她甚至衣食無著,她沖過去抓起顧維鈞桌上的食物狼吞虎咽而後涕淚滿面。經歷了,但人性依然完美無缺。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是從一個感性的角度來詮釋一段沉痛的歷史,以普通人在戰爭中被刻下的烙印來痛斥戰爭帶來的災難,是啊,存在最多的就是普通人。但痛而不哀。他們歷經了戰火,卻依然心存愛。這就是閃爍的希望的光芒。
更多觀後感詳情請登錄:http://movie.mtime.com/26578/comment.html
Ⅷ 我的上高觀後感。
電影《我的上高》以上高會戰為背景,再現了上高會戰時期,上高普通民眾支援抗戰、痛擊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聞名中外的「上高會戰」又稱「上高戰役」或「錦江會戰」,被稱為是上世紀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島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Ⅸ 我的黃金時代 觀後感
有生之年,此生之年,能夠看到這部電影是我的幸運。
每個人都喜歡看自己星座那一塊,同樣,每個人看這部電影前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性格背景,所以說每個人對一部影片的感觸和理解的深度都是不盡相同的。前提擺下,說說我的看法。
注意到這部DV拍在1999年,到今年整整十年,可以說十年來中國大學校園DV劇中沒有能夠超越這一部的。中國沒有拍關於校園題材的導演,也可以說在影視業關於校園題材的,包括外國校園題材的電影都沒有出其右者。
這就是我對這部影片的直接印象。也許影片中的色調有些「土氣」,可是絕對掩蓋不了它耀眼的光芒:
1,故事發展過程穿插主創人員的談話。這種敘事方式可謂前無古人,頗有新意,有些人看的時候可能會有點郁悶,這是什麼玩意?其實不過是導演給我們開的一個小小玩笑,記得有次談話這么說,「交大哪有這樣的女生,死乞白賴的喜歡你一男的」,直接質疑劇本的創作,可謂是一點幽默元素,也不乏導演對待觀眾真誠的態度(不像有的導演拿觀眾當白痴)。還有最後主演和導演打起來那一幕,荒誕可笑,又極具技巧般的結束了故事。
2,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老套的三角戀,放在大學這個環境裡面,作為大學生的你,哪個能不為之共鳴?
3,創意的結局。哪個不曾為這個結局眼前一亮?一分三類,直接和其餘普通電影劃清界限。
4,人生的感悟。這其實是最重要的,也是這部影片在世界上關於校園題材電影拔高的一個地方。故事的結尾黃鶴的第三個願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夠幸福的活著。」生活終究是生活,我們誰都逃離不開。。蔡楠最後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將和這個城市裡大部分男人一樣,結婚,生子,買房子,賺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說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這么說顯得我層次不高,但是對於這一切,我,無能為力。」大學畢業後對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畢業生都不可避免的。。。
影片的結尾重播了一段剛開始的鏡頭,我激動的從床上做了起來。寓意啊,曾經的我們擦肩而過,曾將又有多少愛恨情仇,最後又有誰會記得。。。人生苦短,世事無常。。。
Ⅹ 速度 關於《我的1919》的電影的觀後感
有感《我的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會議,目的是重新瓜分列強在世界的勢力范圍。中國作為戰勝國也出席了巴黎和會。影片《我的1919》以電影藝術的形式揭示了巴黎和會上,以顧維鈞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向和會及帝國主義列強據理力爭中國合法權益,遭拒,最後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的歷史事實。展示了「弱國無外交」的中國外交官在內外交困的艱難處境中可歌可泣的愛國之心。
和會上,「……有人說中國是一戰中未曾出一兵一卒的戰勝國,但我要說的是,一戰中,世界各地都有中國華工的身影,他們在戰爭中為戰爭修鐵路、運物資,戰死異國,大家請看照片,在法國像這樣埋葬著中國人的公墓隨處可見……」這是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擺出的證據,鐵證如山;「……山東是孔子、孟子的出生地,……中國之山東,就如西方的耶路撒冷一樣必不可少……」這是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入情入理的分析。雖然鐵證如山,雖然入情入理,但談判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中國作為一個戰勝國,理應受到公平待遇,而且中國並沒有提出瓜分其他國家的領土的什麼過分要求啊,只是要求歸還本國領土的完整和解除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而已,但事實卻是這樣的殘忍與不公,這充分證明了歷史的血淋淋:弱國毫無外交可言。
弱國無外交,這個慘痛的教訓,使我們中國人清醒地認識到:不能盲目地依靠所謂公理公正的維護者——帝國主義列強。我們要在革命的斗爭中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才有了後來的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新中國的建立。
鋒交必先自強富國,雖然中國的這條道路走的曲折、坎坷,但走到今天我們中國人可以自豪地對世界說:看啊。我們正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們有了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的科研成果,有了可以與世界水平相抗衡的科技人員,有了現代化設備的工廠,有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些曾經在巴黎和會上輕視中國及中國利益的列強們所料不及的吧!
弱國無外交,我們全體中國人民會永遠記住這一年、這一段歷史,絕不讓那部血淋淋的歷史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重演了。
看完《我的1919》更使我認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目前,我國正處於發展時期,各個領域還不成熟,祖國的各個地區、各個行業還需要大量有知識的人才。我會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同時,深研我的專業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知識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