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師父中鄭山傲的功夫叫啥名字
徐浩峰的《師父》,是沒有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這是電影剛開場,我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隨即冒出來的第二個念頭,但這絕不是第二部《一代宗師》。
《師父》和《一代宗師》很像,同是詠春、踢館、獨行俠一樣的武師俠客,時間線應是葉問後,台詞正是《一代宗師》范兒,畢竟徐浩峰是《一代宗師》的聯合編劇,但沒了王家衛掌鏡的肆意,台詞反而妥帖了不少,「有些事,不老想不起來」,「我是一個門派的全部未來,得按世上的規矩來」,台詞短道理深,跟裡面的武打場景一樣。這才是徐浩峰的骨徐浩峰填的肉。
王家衛的電影,不管放在什麼時代,都是講孤獨,《一代宗師》講的是葉問的孤獨,宮二的孤獨,一線天、張永成的孤獨,在大時代小時代背景下人類永恆的孤獨。
而徐浩峰的電影,是有俠的,男男女女,紅塵過往,就像廖凡手上的兵器,唯兵器爾,內里還是功夫,而徐浩峰的功夫就是「俠」。可惜的是,他把俠放在民國,寫的是俠的沒落。
「武行不是黑幫政客」,是鄒館長下的定論。規矩就是規矩,是無數人維系的面子,偌大江湖,靠的法度就是規矩,而規矩,就是人情。俠義,就在這份人情上。
但俠義沒落了,世情變了,人情就跟著變了。鄒館長說,「這世上的事兒,不就是裝裝樣子么?」《一代宗師》講了面子和里子,這部片里也是一樣。只是王家衛若即若離,徐浩峰刀刀見肉。他的打戲都是近身肉搏,沒有一點點花頭,利落爽快,即便是穿著旗袍的女武師,也沒有一點點輕慢之意。
還會忍不住跟侯孝賢的《聶隱娘》比較,同樣都是寫意,侯孝賢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徐浩峰練的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侯孝賢拍的是入世的人,存的是出世的心,而徐浩峰相反,寫的是出世的人,有的卻是一顆熾熱的入世心。
影片盡可能地還原了民國時期天津的群像,街頭討生活的人,武館的人,政界,軍閥混戰,武俠小說的興起,白俄和咖啡館,非得要對舊時代老天津有點兒了解才能覺出味來。
徐浩峰是有野心的。
姜文拍女人大腿,那真是一種紙醉金迷的赤裸裸的肉身誘惑,徐浩峰拍女人大腿,看得是練舞的人對肌肉力量的控制,與練武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大的反派應算是黃覺飾演的督軍副官林希文,他插手是為了一統武行,這源於他的見識和身份,「武館必沒落,前途在軍界」,從這個角度看也沒什麼錯,而且他不下死手留有餘地,最後誇小耿的幾句倒是見了真意。
林副官對背後勢力督軍和師父鄭山傲評價准確,強者和聰明人。督軍雖然一直沒有露面,卻是這風雲詭變的背後之手。而金士傑老師飾演的津門武行老大鄭山傲,是個很復雜也很普通的角色,是武痴,也是識時務的「生意人」,老驥伏櫪,也是廉頗老矣。他對陳師父和傳真藝,雖然存了幾分狡黠,但,是真心的,後來的事情,他也看出來了,津門的老大早已不是他了,這是科技和武技龍頭位置的交替,所以他也認了。他是聰明人,但俠丟了。簡而言之,他是影片的內核,俠和沒落都在他肩上。
廖凡演的陳識陳師父,看著是主角,卻不過為著名利,要在津門闖出一番事業,和鄭山傲並無兩樣。他是眼看著徒弟被帶走的,一早就設下計謀,說出了「毀的是個小人不可惜」這樣的話。雖然後來立定主意要為徒弟報仇,但見了槍也軟了,最後的反起不過是為了保命,並沒有「封門大戰,以寡擊眾,力盡而亡」這樣瑰麗的壯烈。
蔣雯麗看得透徹。這里也不會有挾持了女人逼主角出手相救的戲份。人心的軟弱,有了女人,貪了生,逃跑了,就算死。沒有俠義的武人,跟死沒兩樣。而她步步為營,所做一切不過是為了守住男人的大業。年紀輕輕嫁給天津武行大佬,男人死了,她以一己之力挑起重擔,「男人打天下,女人要守住」,個中辛酸血淚又豈是一部《師父》可言語。
真正「高貴」的倒是一開始賊眉鼠眼的徒弟,他輕佻,自負,但為了天津人一口氣,硬是走了死路,得了個「有骨氣」的評語。他喜歡的女孩子,臨死怕嚇著她,也遠遠看一眼走開。邪氣的笑容,前頭覺著心術不正,這里倒顯出暖意。沒有那麼多煽情,悲情都在《蜀山劍俠傳》的血內頁和最後推的幾下車里。
金老師寶刀未老,和廖凡對戲是酣暢淋漓;蔣雯麗是提名金馬最佳女主的戲,有勁兒,但我估摸著輸在勁兒拿得太足,反倒顯用力過度;演徒弟的宋洋很好,用師父廖凡的話說,是大才,查了一下,徐浩峰的兩部電影《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都是主角;美的是小宋佳。
男人並不會尾生抱柱,倒是女人違背了不離開天津的誓言,就像《色戒》里的戒指,陳師父的三皮箱珍珠換了師娘真心。小宋佳尺寸拿捏得很好,上海女人的千嬌百媚,東北娘們兒的烈性,奇妙地融合在她身上,腰肢款擺,旗袍穿得,素衣也穿得,任是無情也動人。
⑵ 電影《師父》感覺很真實,八斬刀真能練到電影中境界么
特效部分一輩子都練不到,但是熟練度上幾年應該能行。
⑶ 電影《師父》里會不會誇大了詠春北方的武術真的打不過詠春么
電影中的情節是有一些誇大的成分,但是北方的武術和詠春各有各自的特點,沒有打不打得過,這個還是要看各自的水平,兩者並沒有高下之分,這是電影需要的一種效果而已,詠春這種拳法力量不是一個最大的力值,很多動作是打沒練過的人可以,好用,但要放在拳擊、散打面前,還是有點差距的。
總的來說《師父》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詠春在其中是被導演當做一個敘述故事的載體,事實上影片里的功夫與現實中的詠春拳及其他拳術沒什麼太大的關系,裡面的故事情節還是非常不錯的,讓人非常的喜歡。
⑷ 電影師傅中最常用的兵器
八斬刀:刀體短、刀面窄、刀鋒尖,這些特別就有一種使用的便利性,在鴉片戰爭的三元里抗英中,農民就是用的八斬刀抗擊英國侵略者。電影中,廖凡飾演的師父使用的武器也是八斬刀。
單鋒劍:劍型匕首,只開一邊刃,另一邊留著不開,等於刀背,劍成刀用。常見的清朝腰刀也會在刀背頂端開刃,稱為反刃,刀頭成了劍尖,刀成劍用。單鋒劍反手持,貼在小臂下,具隱蔽性,用於偷襲。
三尖兩刃刀:相傳為二郎神的權杖,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構成其法門獨特,隨一般大刀之使用法門外,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鎖、鏟之用,加上配合各種步法、身法演舞,構成一套完整的套路。
子午鴛鴦鉞:鉞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練時開合交織,不即不離,酷似鴛鴦,故名「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門派的獨特兵器。子午鴛鴦鉞是短兵器演練,演練起來千變萬化,具有強身健體,自衛防身的價值。
戰身刀:八卦門留下的古代部隊打夜戰的刀,這把刀如果立起來能有一人高,掄起來很費勁,要一手握柄一手扶著刀背,兩手持刀。長刀都有盾牌功能,戰身刀更明顯,刀杵地到胸口,重達九斤四兩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短匕首: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長22CM,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柄要比刀身長,有單刃和雙刃之分,短小易藏。
⑸ 電影 師父 里功夫有多真
電影 師父 里功夫兵器還可以,拳腳不真實。
電影用很多手法表現了傳統功夫,有很多擒拿手,許多纏繞手,這在現實中實用率不高。我們可以看到網上有很多監控視頻,格鬥真實就是拳法擊打頭部,然後摟抱,再拉入地面戰。
⑹ 電影師傅說的是什麼
民國年間師父陳識(廖凡飾)為完成「詠春北上,弘揚武學」的使命,來到天津。初來乍到的師父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於一家西餐廳邂逅了師娘(宋佳飾)並一見鍾情,後經人說親二人喜結連理。
為了在天津開武館立足,師父陳識收當地青年耿良辰(宋洋飾)為徒,徒弟需按照江湖規矩代替師父踢館,二人由此被捲入一場江湖巨變。最初二者各懷心事,卻在經歷了一番「生死劫難」後,生出難以割捨的情義。
師父本以弘揚武學為終生寄託,徒弟只是他圓江 湖之夢所藉助的手段,卻在不經意間為其命運所牽系。徒弟飛揚勇決,放盪不羈,卻總在重要關頭堅守使命。他們既初心仍在,卻也難負真情。
(6)電影師父中的鍘刀是什麼功夫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陳識
南派宗師。陳識因佛山戰亂家破人亡,輾轉南洋十三年後來到中華武術的中心——天津,他深知自己是一個門派的全部未來。來到天津,一心開武館。但是天津武林規矩森嚴,對於外來人想要在天津開武館立足,挑戰非同小可,稍有不慎,心願無法達成且性命也很難保全。
趙國卉
師娘,一個嫵媚堅決的天津女人。師娘趙國卉本是俄國餐館的女侍應,即使對陳識早已芳心暗許,卻依然在婚前與他「約法三章」。師父與師娘在西餐廳一見鍾情並結下連理,在師父開武館立足、完成詠春北上使命的一路上,師娘始終無言陪伴、守候左右,譜寫了一段亂世下的摯誠之戀。
鄒榕
武林操盤手鄒館長,颯爽英姿的女子,一位決定武行乾坤的「女中英豪」。「天津18館」結盟成立武士會,鄒榕繼承亡夫留下的館長之職,「武館不教真功夫」是不成文的規矩。
鄭山傲
作為津門武行正宗的領頭老大,在恪守武行潛規則的同時滿懷武人之氣,時而逆流而上間或順流而下。認為「武館必沒落,前途在軍界」,並聯手館長暗自操縱著整個江湖,然而這盤大棋卻因詠春師徒的出現而亂了陣腳。
⑺ 電影《師父》里,幾個老頭用的大菜刀,是用來搞笑的嗎
不是搞笑,那是天津的戰身刀,八卦門留下的古代部隊打夜戰的刀,這把刀如果立起來能有一人高,掄起來很費勁,要一手握柄一手扶著刀背,兩手持刀。長刀都有盾牌功能,戰身刀更明顯,刀杵地到胸口,重達九斤四兩。師父里的武術動作基本都是刀刀實,而不華,這部片子拍的還是很好的。此外,它也不是商業片,電影是按小說《師父》改編的,劇情很嚴謹,感情線路復雜。
⑻ 拍電影的小鍘刀起什麼作用
上面寫有哪段戲時間,和拍攝的具體次數,開始拍攝前會擋住鏡頭,單拍響之後就進入正是拍攝時間了,日後在導演剪輯的時候,那上面的數據會其到標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