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愛玲的《半生緣》最後結局如何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改名為《半生緣》。
《半生緣》講述了舊上海的幾對年輕人的愛恨情仇,他們曾經都是有緣人,最後卻各奔東西。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講述了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
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
沈世鈞本於顧曼楨相愛,可家裡卻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結婚,曼楨的姐姐顧曼璐為維持一家生活開支輟學當交際花,最後在萬般無奈之下與有婦有子的祝鴻才結婚。
由於喪失生育能力,曼璐生活在隨時被丈夫踢出家門的恐懼之中。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父權訓示下,這種因為生育或者不能生養男孩,而害怕被丈夫拋棄的恐懼感,正是構成女性傳統恐懼的其中一個主因。就在曼璐害怕喪失地位的傳統恐懼中,最後竟把自己的親妹妹視為可以成全她保有身份的貢品。
曼璐雖然對糟蹋她身心的男性社會——她舞女的身份充分說明了此點——表達了不滿,但同時卻又沒能逃離壓抑現場,她非但不能反制,反而成為儒家宗法父權的串謀者,讓祝鴻才對自己的妹妹逼奸成孕。
因此,在貢品和符號的意義之外,曼楨也成為曼璐討好丈夫的一種中介者。在主流文化下的閨閣政治敘述中,這故事表現了女性與父權體制復雜的聯系:即女性同時是主導文化的顛覆者,兼服從者。
2. 《半生緣》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一直覺得,黃磊的叔慧到底還是有點出入,吳倩蓮的蔓楨也不怎麼符合張愛玲的描寫,倒是黎明和世鈞象是本色。
可是最難過的, 並不是曼貞被強奸的時候,也不是她拼盡了力氣的呼喊,也無法讓來找她的世鈞聽見而。而是,若干年後,他們不期而遇。
那時候,蔓楨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見到世鈞,要把這些事情全告訴他,也曾經屢次在夢中告訴他過,做到那樣的夢,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來還是嗚嗚咽咽地流眼淚。
現在她真的在這兒講給他聽了,卻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為已經是那麼些年前的事了。
世鈞只默默地聽著。
他們很久很久沒有說話。這許多年來他們覺得困惑與痛苦的那些事情,現在終於知道了內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現在這時候,知道與不知道也沒有多大分別了——不過——對於他們,還是有很大的分別,至少她現在知道,他那時候是一心一意愛著她的,他也知道她對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種凄涼的滿足。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聽了曼貞的遭遇,世鈞說:"你現在才告訴我這些,你讓我怎麼辦?你讓我好好想想該怎麼辦。"
曼貞說:"我們回不去了,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
"我們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從前。"
餐館里是鼎沸的人聲,喧嘩之中,凸現這一對愛侶最深刻的無奈。突然讓我潸然淚下。
翠芝在新婚之夜對世鈞說:怎麼辦,我是不喜歡你的,你也是不喜歡我的,我們現在是不是已經太遲了......
記得曼楨寫給世鈞的那封信:世鈞,我要你知道,無論是什麼時候,無論是什麼地方,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個人在等著你,總會有這么一個人的。
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又是另外一些人。
註定了只有半生的緣,可是,要用一世的情來記憶。
你相信命中註定嗎?如果你相信,那麼就應該相信會有緣,那為什麼緣都有了,卻逃不過命呢?為什麼連千里迢迢都迴避了,卻避不過自己呢?
擦身而過的人是不是再也回不來了,當我們再回首張望時,只剩下模糊的輪廓,淡淡的一筆,卻像灰塵一樣,籠罩了原本已經慘淡的一生。
一個人的一生禁得起幾個十八春啊!當時只道是尋常。。。。。
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
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
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命運選擇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恨意。而我們選擇的命運,許多時候是含有恨意的。
銀幕上的曼楨不停地問世鈞:"你好嗎?你好嗎?"世鈞說:"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
故事的結尾是世鈞年輕的時候,打著手電筒在公園里幫曼楨找手套。
也許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樣的,真正感人的愛情故事都有著悲劇的結尾,那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尾巴經常讓人記不起,我們的惆悵常常是這樣的事實:很多很多年以前,我們刻骨銘心地愛過或被人刻骨銘心地愛過的,都已經是昨日黃花。
假如真的過了十幾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從前的戀人,是不是可能像電影或小說里寫的那樣,四目相對,傻傻地問:"你好嗎?"
不是不可能的,但前提必須是:愛過的人心底里只有對對方的愛和對上蒼的感激。不能走在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們自已的選擇。
命運選擇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恨意,而我們選擇的命運,許多時候是含有恨意的。
多年以後,無敵的歲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個人,很難再有什麼感覺,如果有,也許只是問自己,"我喜歡他什麼呢?"
感情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時間和地點,某一種氛圍之下,因某一件細小瑣碎的事打動了我們。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
因此,我們只看小說,我們不談情說愛。我們看銀幕上別人表演的生生死死的愛情,聽流行歌里喧器不已的傷感。
如果午夜夢回,我們在意志最薄弱的時候可能會想起某一個人的名字,想起在一起時,他曾經如此地深情過,盡管一切不可能再重來,而我們記住了那一刻的溫馨,一切都還是值得的,我希望還有這么一刻,可以在心底里說:你好嗎?你好嗎?
如果我們用半生的時間去懷念某一個人,在現代人的觀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狀況太差,總是遇人不淑,顯得前面的人太好,就是活得太寂寞了,無所事事,只好在回憶里過日子。
但我希望有這樣一個人,值得我這樣去無所事事,我希望有這樣一個人,可以像電影里的世鈞那樣說:"我只希望你好。"
雖然我想,很多人這半生恐怕只能在有心境的黃昏里抱一本張愛玲的小說,漸漸地讓自已漫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
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
3. 《半生緣》電影的影評~~100分找原創!!!
十八載過後春如舊
比起好評連連的電影和收拾甚佳的電視劇《半生緣》,我更偏愛那部原來曾叫《十八春》的小說。
所謂這半生的一個緣字,最後也終是不免了了的凄婉結局。若說錯肩而過的幾對人兒,分明是有緣無份。
時光荏苒,在要與不要的選擇中掙扎十幾年,感情便一沉再沉,變作了平靜河面下的洶涌流沙。但只等稍不留神,這一生的隱忍苦痛和哀傷就出來翻江倒海一回。
人是矛盾到不能再矛盾的動物。一邊懷戀著過往的溫情,聲聲斷斷地念著青春華年,另一邊流連著膝下的半童,支支吾吾地捨不得眼下長久的安寧。
世鈞與曼禎,叔惠與翠芝,還有豫謹與曼璐,那些戀愛都全然沒有轟轟烈烈,甚至過於平淡和暗啞。然而短短的篇幅發展下來,竟也千回百轉,幾番錯過的遺憾累加而成的巨大落寞,無疑使人更盼梳理清那幽幽曲徑的走向,卻不曉得這兜兜轉轉之後,終點才看見最廣闊久遠的蒼涼。
愛與錯過,如同兩條平行線,你走在這一面,我走在那一面,以為並肩卻遠隔天涯無邊。莫說相愛,曼璐與曼禎這對共生的姐妹,也同樣一個當是百般安穩的歸宿,另一個卻看不入眼。拋開世鈞與曼禎的數度失之交臂不提,那叔惠和翠芝僅隔著一桌之遙時,照例脫不開背後友情與家庭的負累,對面不敢說愛。而豫謹離開了曼璐,又得不到曼禎的愛,即便終是找到個可疼惜的女子,仍失去了。曼璐更是如此,一生苦苦掙扎,到底丟了愛人圈不住男人,連最親的妹妹也恨透自己,凄然離世。
這些在緣字上糾纏不清的人們,沒有一個幸福結局,沒有一個真正遂了所願。
所謂人生,大致也就如此吧?
直到某天,眼瞧著從前愛得心碎的那個人從身邊走開去,從此永別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樣。
說到底,電視劇總是由對白撐起的場面,可這般平淡清遠的情感河流又豈是絮絮叨叨能說得清?反而是無聲的默默相對,隔了十年八載的時光之後,曼禎能對世鈞說的不還是只有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也許對於曾經愛過的那個人,等上個十八春,也不外是為了最後說一句保重。
只有真正地告別過,那些記憶、那段時光,才肯在生命中淡去,才是個完滿的Ending。
至於歡欣抑或是哀愁,自己明白。
4. 《半生緣》剛一開播就吐槽聲不斷,人物不符合形象只靠演技就不行嗎
不行,演員的演技出色,劇情不行,人物不符合原著的形象,看上去很尷尬。
如果劇本都存在問題,那麼演員演技再好也不能讓劇情有多大的改變。就像張一山版的《鹿鼎記》一樣,導演說張一山的演技沒有問題,那麼是誰的問題讓一部翻拍的劇被網友頻頻吐槽,還遭遇歷史最低評分。《半生緣》這部電視劇也是翻拍的,也出現了像張一山版的《鹿鼎記》一樣的問題。不是演員演技有問題,而是劇本真的有問題。難道真的是寫不出什麼好劇本了嗎?動不動的就翻拍,翻拍出來的作品真的是毀經典。
5. 電影半生緣裡面的人物分析···
第一嘆:沈世鈞。嘆他性格還是懦弱,對愛情還是不夠熱烈,執著!若是他對足夠強烈的愛著顧曼貞,那麼他就不應當那樣輕信曼璐的那些欺騙他的話。即使他真信了,他也應當一定要與曼貞見上一面。試想,曼貞曾經那樣的對待他,怎麼可能連見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給她姐姐,如此絕情呢?因為沈世鈞性格不夠堅強,所以才輕易放棄了繼續尋找曼貞的決心,而又那麼快的與別人結了婚。他與曼貞的愛情,哪怕是要終結,也一定要親自見面說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鈞稍腦子想一想,就應該發現在他找不到曼貞的那段時間,一定是有事情發生了。可惜他放棄了!沈世鈞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此人有點小心眼。比如他吃張豫瑾的醋便可說明。這原本可以是一個成大事的人,如果他與曼貞在一起的話;可是沒想到,那個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居然也如此平常。沒有多少抱負,最後還不是成了最普通的一介市民,娶個老婆-----雖然這個老婆他自己未必喜歡,生幾個孩子而已。
第二嘆:顧曼璐。嘆此人命苦,有奉獻精神,也可嘆愚蠢,頭腦簡單。她為了家人而去做了舞女,這一點的確顯出了她的奉獻,剛烈精神。可是她為了自己的一個破老公,竟然協助他害她妹妹,讓自己的親妹妹受到自己老公的強奸!如果說她妹妹欠了她什麼,也絕不應該用這種方法來要求自己的妹妹來報答自己。更何況,她的老公實在也不是個什麼好東西。將自己的親妹妹活活的給害了,不知道她是想出來的。更可笑的是她的出發點,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來穩住老公。試想,就算曼貞依了她,給她借腹生子,她又會有什麼真正的幸福?!她又怎能得到老公的心?這個人真是愚蠢至極。也可以說,整個悲劇的產生,她是最關鍵的人物了。
第三嘆:顧曼貞。嘆她的悲劇人生,也嘆她的軟弱無助。這個人是可以讓人真正同情的一個人!她對愛情的執著要遠勝於沈世鈞。她有性格剛強的一面,但仍然擺脫不了作為女人的軟弱的一面。她不應該那樣隨便的將沈世鈞給的戒子輕易當著他的面脫下來;她不該對自己生的那個兒子表示什麼母愛;她更不應該跟那個姓祝的結婚。可能講到第二點,沒有人會同意我的觀點。雖然孩子不是顧曼貞自己想生的,但畢竟是她的親骨肉,豈能沒有母子之情?我想起了一篇外國小說,說的是好象一戰期間,一個德國兵強奸了一個法國女孩。但後來那個德國兵卻真的愛上了那個法國女孩,尤其是得知那個女孩懷了他的骨肉之後。但那個法國女孩始終對他恨入骨,哪怕他表示了怎樣的真心與柔情!所以當那個法國女孩生下孩子後,她親手殺了孩子!讓那個德國兵徹底絕望。當然我不是說顧曼貞一定也要親手殺了自己的孩子一樣。但她最應該做的事是:盡快與孩子脫離關系----實在不行,鐵了心在殺了孩子也未嘗不可,去找沈世鈞。這樣,一切還有挽回的希望。
第四嘆:除了上述三人之外的所有人。這些人雖然沒有給我留下多少印象-----但他們畢竟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他們或可恨,可笑,可同情,或愚蠢,或不值一提。然而沒有了他們,便也沒有了完整的故事了。他們之所以也值得別人感嘆,我想是因為他們都沒有擁有完美的人生吧!
一篇不能讓人回味的小說肯定不是一篇好的小說。我因了一些對《半生緣》的回味,便生出了一點感嘆----雖然故事離我已經很久遠了。當然,若故事真的按我的所嘆發生,故事也便不成為故事了。但好的小說不能僅僅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它總得反映一些東西。我想《半生緣》所要反映的,便是-----人有時候有現實面前真的會很軟弱!
6. 劉嘉玲版《半生緣》對比許鞍華版的,誰更勝一籌
繼張一山版《鹿鼎記》之後,又一部「群嘲」的電視劇來襲,那就是《情深緣起》,這個名字沒有印象的話,那我說《半生緣》應該就明白了。《情深緣起》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不知道什麼原因改了個言情味的名字,本身改名字已經讓原著黨不滿了,我們再看看選角:
7. 半生緣電影簡介
《半生緣》由東方電影製作有限公司於1997年出品,該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半生緣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半生緣》由東方電影製作有限公司於1997年出品,該片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由許鞍華執導,由黎明、吳倩蓮、梅艷芳、葛優主演。
該片以193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主要講述了黎明和吳倩蓮飾演的一對戀人在保守的時代因承受生命中不可得知的遭遇,飽受命運折磨的故事。
三十年代的上海,性格內向的沈世鈞(黎明飾)和顧曼楨(吳倩蓮飾)在同一工廠做工,兩人產生感情。曼楨早年喪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當舞女維持。張豫瑾(王志文飾)先愛上顧曼璐(梅艷芳飾),後來又追求其妹曼楨。後來曼璐又離棄戀人,當了妓女,最終嫁給投機分子有婦之夫祝鴻才(葛優)。世鈞的母親撮合他和表妹石翠芝成婚,而世鈞卻她沒有好感。翠芝所暗戀的人卻世鈞表弟許叔惠(黃磊飾)。為了保全自已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設下圈套讓曼楨被祝強奸。曼璐小產後,要求曼楨陪她,當天晚上,喝醉了的鴻才把曼楨玷污了,曼璐企圖勸曼楨嫁給鴻才做姨太太,更把曼楨軟禁。曼楨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已的戀情。世鈞失去了曼楨,父親又病逝,在家人的安排下與富家女翠芝(吳辰君飾)結婚。曼楨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終於找到機會逃走,她馬上四處打探世鈞的消息,後來知道他結了婚,也沒有再找世鈞,姐姐死後,她也嫁給了祝鴻才。十幾年後,世鈞與曼楨重逢,世鈞希望再續情緣時,曼楨說此情不再,大家都回不去了。
與小說相比,電影《半生緣》以曼楨與豫瑾的糾葛為主線,人物的復雜性有所降低,但人物個性更加清楚。近鏡鏡頭的運用削弱了人物間的情感交流。作為女性世界細膩情緒的表露,許鞍華展現了現實的無奈與回憶的永恆,提示人生的蒼涼,錯失情緣的主題以及大時代改變個人命運的感嘆。這是十三年後許鞍華與張愛玲的二度結合,之前是《傾城之戀》。
影片風格如同小說,精緻、刁鑽、敏銳,觀察事物很細。本片在香港上映票房不俗。張愛玲小說原著《十八春》的結局,寫男女主人公走過十八年曲折的情路之後,雖然各有家庭,但還是一同去參加國家剛解放時東北的建設,化哀怨為淡泊。許鞍華如今的《半生緣》則讓這個哀怨的故事徹底以宿命的結局完成“蒼涼”的主題。
《半生緣》的導演很少採用寬闊的取景空間,這一點正可包容了故事中人物的所有特徵:紛亂中的平靜,沒有準確目標的循規蹈矩,沒有大悲亦沒有大喜的灰色心緒。在這樣的環境中,所有的喜怒哀樂也都被克制在很小的限度里,絕對無法張揚。
《半生緣》還有很多有味道的地方,譬如現場原聲錄音產生的真實感,回憶引出陳年往事時營造的遙遠的陳舊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吳倩蓮的表演,曼楨這個角色就是為她度身定做的。沒有誇張的表情,除去矯飾的作態,純粹是一種素凈、含蓄的本質,這才是真正的美。
半生後再重逢,是不是我們都回不去了?這是曼楨和世鈞的結局抑或是張愛玲自己的故事?……記者昨天獲悉,由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的多媒體音樂話劇《半生緣》將從香港、新加坡、澳門一路輾轉演到張愛玲小說的發生地上海。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1997年由許鞍華導演,吳倩蓮、黎明主演的電影版曾讓許多影迷唏噓不已。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世鈞和曼楨兩情相悅,叔惠與石翠芝互生愛慕之心,在時間無涯的亂世里幾個男女陰差陽錯地上演了一幕幕的錯過,重逢在上海之時,一切只剩下枉然。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電影節新科影帝廖凡也曾與話劇《半生緣》有過不解之緣,他在2005年胡恩威和林奕華共同編導的話劇《半生緣》中飾演世鈞,展現了不凡的舞台功底。時隔多年,當時在舞台上啟用廖凡版世鈞的香港導演胡恩威又將《半生緣》帶了回來。
胡恩威表示,《半生緣》這部戲是獻給楊德昌導演的,“我們回不去了”的感受是相對的,相對於不同年紀時的不同心情。對他來說,以楊德昌為代表的黃金時代好像永遠回不去了。所以,胡恩威自己特別喜歡《半生緣》的第一段。
據了解,話劇《半生緣》由進念·二十面體(中國香港)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並將在6月獻演於上海文化廣場。擁有超過30年歷史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團,是香港先鋒文化的代表,此次《半生緣》聚集了知名導演胡恩威、電影《藍宇》的編劇魏紹恩等,主創陣容極具實力。
據悉,《半生緣》曾兩度亮相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並受邀分別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及澳門藝術節演出,在華語市場上備受好評。據主創人員介紹,呈現上海文化廣場的演出將在多媒體影像的表現手法上推陳出新,代表“時間”的元素將在舞台上以不同方式頻頻出現,時刻提醒觀眾,這是“一場回不去的戲”。連續兩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得主金燕玲將以上世紀20年代的爵士老歌風格,演繹為該劇特別創作的歌曲《半生緣》和《你也在這里?》,而蘇州評彈代表性傳承人金麗生將搭檔評彈新秀郁群,特別創作彈詞《回首往事》、《尋訪曼楨》等。(記者陳熙涵)
8. 強烈推薦,這五部超好看的民國劇,你都看過哪幾部
這兩年,民國劇的質量大不如從前。前幾年的民國劇,質量上乘,劇情、演員、服化道無一不佳。今天想來推薦幾部好看的民國劇,不知道你們都看過哪幾部呢?
金粉世家
堪稱經典的一部劇,裡面個個角色都非常性格鮮明,演員們塑造的非常好。陳坤的金燕西,董潔的冷清秋,劉亦菲的白秀珠。還有舒暢、徐露、寇振海等人。因為冷清秋,很多人對董潔非常包容。也因為這部劇,陳坤一直跟董潔是朋友。
半生緣
由蔣勤勤、林心如和譚耀文主演的《半生緣》,豆瓣評分7.0.林心如的演技還是不錯的,就是近年來總演一些不合適的角色。蔣勤勤的顧曼璐漂亮的不行,林心如的顧曼楨嫻靜優雅。陰差陽錯錯過的顧曼楨和世鈞,也讓人心疼不已。
來不及說我愛你
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由李小冉和鍾漢良主演的一部民國愛情劇。李小冉太適合民國扮相,鍾漢良軍裝也超級好看。這部劇豆瓣評分高達8.3.確實拍的很好看,雖然很虐。
京華煙雲
可以成為趙薇《還珠格格》之後的另外一部電視劇代表作,趙薇演《京華煙雲》的時候,整個人的氣質沉澱了很多。不再跳脫,變得沉穩端莊。扮相很好看,潘粵明老師顏值也非常高。對裡面的紅玉印象很深,性格很像林黛玉。
偽裝者
給《偽裝者》打call啊!總說我們拍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然而《偽裝者》就不是這樣的!胡歌王凱和靳東的演技炸裂了,再加上大姐,四個人飆戲超級爽!劇情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