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數學的故事電影觀後感600字

數學的故事電影觀後感600字

發布時間:2022-09-07 03:40:57

Ⅰ bbc數學的故事觀後感600字,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

Ⅱ 數學的故事讀後感1000字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我從中讀懂了,數學也有技巧。只要掌握技巧就一定會成功!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Ⅲ 《數學的故事》讀後感(感想600字以上)

從圖形到數目,從幾何論證到代數消解,從特殊求解到尋找通式,……你可能無法感受每一次飛躍帶給發現者的驚喜,但想想你從Cantor那學來的對無窮的理解,那就是古人發現零時的心情。

透過三角學,幾何被翻譯成了代數;透過映射,我們在無窮間看出了大小;透過群,方程變得像某種對稱結構般美妙……每每一把利劍撕開未知的陰霾,那片少有人知的黑白就被抹上了色彩。

雖然自求解高次方程之後我就變成了過客,可我知道了:數學真的源於自然,源於生活,就好像n^2-(n+1)(n-1) = 1不是來自代數變換,而是源於某個染缸前的起舞。

(3)數學的故事電影觀後感600字擴展閱讀:

《數學的故事》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伴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變革,數學是如何適應社會、宗教、文化和藝術的需求逐漸發展至今的。

作者把自己對數學的深摯熱愛傾注於字里行間,用淺顯易懂但又不平庸的語言,將數學這門深奧和復雜之學科的發展軌跡和內在動因生動地描繪出來。

Ⅳ bbc數學的故事觀後感高中

BBC《數學的故事 》(BBC The Story of Maths)的劇情簡介 · · · · · ·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合適選定的公理及定義中建立起嚴謹推導出的真理。
本片分為4部分,為您講述數學之謎.
1-數學-宇宙的語言.
2-東方的天才.
3-空間的邊緣.
4-無窮大及其超越.

Ⅳ 《數學的故事》、《阿蘭圖靈》、《概率知多少》觀後感

《數學的故事》讀後感:
觀看完數學的故事後,我又看到了另一片天地,這本書有美國理查德曼凱維奇鎖住,一共24張,從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我發現了一些超人的智慧,一些現代人不敢想像的觀點與理論,就在他們那個時代發展且禁慾與完善了,劉輝能教我們用正方體切割籃球。平方根用切割立方體來求立方根,自認為發達的我們有幾個會這樣求平方根與立方根。人只不過記住幾個值而已。
有誰會去思考宇宙的構造空間的形成?畢達哥拉斯在公元500年前就開始思考了,至今也沒有人能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三維空間還是四維空間?有四維空間嗎?現在是我們思考了。
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好多古人留下來的智慧,遺憾的是有多少被我們解出來的呢?
數學的故事是歷史傳奇及《大眾科學》的巧妙集成,它使我們得以了解以前從沒意識到的數學重要性,數學發展的內容及數學的魅力所在。

Ⅵ 求《數學的故事》讀後感2000字。

翻開書頁,一副副神秘的古圖把我吸引住了。我放過一頁渴望再翻一頁……
直到前不久才把這本書看完,可以這樣說我腦質為之改。這本淺顯易懂的書中,有的只有生動的敘述與精美且神秘且引人深思的插圖。從米索不達米亞泥土板到現代計算機精美圖象的生成,從一張張殘缺的手稿到如今藝術與科技的傑作,從比達哥拉斯到牛頓……她告訴我們在數學領域這精妙的人類智慧故事。一本兩百多頁的書就能把讀者從神奇的遠古帶到今天,也只有《數學的故事》這本書才可以,真是一次非凡的創舉。
這本書由美國的理查德•曼凱維奇先生所著,一共二十四章,從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到劉徽的《算經》。我發現了前人超人的智慧。一些現代人不敢想像的觀點與理論,卻在他們那個時代已發展且近於完善了。劉徽能教我們用切割正方形來求平方根,用切割立方體來求立方根。自認為發達的我們,有幾人知道這樣來求平方根與立方根,只不過記住幾個值而已。
有誰去考慮過宇宙的構造,空間的形成。畢達哥拉斯在公元五百年前就開始思考了。至今也沒有人能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三維空間,還是四維空間,有四維空間嗎?現在是該我們思考了!

這個時代普遍存在一種思維模式,這一模式的實質可以用「數學=學校」來表示.與人們談及數學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直接反映是:那是學生時代的經歷,我一點也不擅長數學.然而,這種想法是很糟糕的.數學是人類文明活動的核心之一,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本書通過把當時的數學發展情況與數學家本人的評述結合起來的手法,淺顯易懂地介紹數學歷史,展示出在人類創造文明的實踐活動中,數學是怎樣與興趣和實際需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而不是羅列一些「偉大的定理」.本書的重點放在對數學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數學思想的重大進展上,展現數學隨著世界各大文化的興衰而興衰的精彩片段.知識的火焰從沒熄滅過,但在特定的時期,特定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加耀眼.
數學到底是干什麼的?它有什麼用處?它為什麼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 數學的所有概念都產生於如何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描述問題的研究中.隨著計算能力的增加,數學變得形象化,而數學的精確性和藝術的感知相結合,又會產生一種新的審美觀.
讀了此書之後,我在思想方法上有所收獲,並加深了對數學直至藝術和人文科學的理解.對學理科的人而言,此書尤能讓我明白:學習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加深對現有知識的理解.我希望通過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加入它栩栩如生的一面,使數學教育更加充滿活力,並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Ⅶ 有關數學的故事讀後感或數學家的故事讀後感(各400字)

我最敬佩數學家是華羅庚。他聰明、好學、勤奮、愛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 華羅庚很聰明、好學。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很勤奮。他上完初中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櫃台,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華羅庚很愛國。 1936年夏天,已經是傑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僕僕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像華羅庚那樣,成為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像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這些天,閱讀了校長給數學教師推薦的《人民教育》中蔡宏基的《捕捉數學史中的教育基因》一文。剛開始,看到以「字母表示數」為例,正好是我們年級選擇上實驗課的內容,所以粗略瀏覽了導入和體驗部分,覺得我們如果要上這節課,也會如此設計,於是就沒有看下去。想著讀了還要交體會,於是拿起來重新看了一遍,讀到文章的反思和運用部分讓我耳目一新、心為之一震。在多年注重課堂形式多樣之後,這節課卻以純數學的設計,體現了數學本身的魅力。在這節課蘊含了豐富的數學學科知識和深厚的學科素養,還有就是從數學發展史較好的捕捉了教育基因,是數學學習變得豐富有趣。我想,這樣的一節課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本身的樂趣,並愛上數學這門學科。讀完這篇文章,我思緒澎湃,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對數學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原來數學是如此之美,數學課也能上得如此精彩!想想之前的我,每當家長詢問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學數學時,我一直都很理直氣壯的回答,是因為數學是一門很抽象,枯燥的學科。學完此文,我深感慚愧,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是數學真的就是枯燥乏味,還是教數學的我們沒有了解數學的樂趣呢?我也在思考著,為什麼在我的數學課中沒能將數學之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被數學的魅力吸引而萌發濃厚的興趣呢?要做到這些,我缺少了什麼?帶著這些疑問和思考,結合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我覺得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在教學中,也能從設計中較好的體現數學基礎知識,突破教學重、難點,也能考慮學生的特點,設計有趣的練習幫助學生學習數學。例如:在學習對稱圖形時,我能讓學生在設計圖案時感受圖形變換之美。可是,根本沒能深入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出數學本質的美並以此去引導學生,由此去探究數學魅力,激起學習的興趣。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師,很少有接受過高等數學的教育的,大部分教師還是中師畢業,然後去進修到大專的,有些進修的也不是數學專業,我也是如此。所以以我們的知識和能力,要上出一節如此精彩的數學課,我想我還有很多不足,具體如下:首先是本人對數學本質美的認識和對數學發展史的了解欠缺。學生之所以不喜歡這門學科,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門學科,沒有認識到這門學科的美妙之處,如果我們教師能在課堂上時不時的向孩子們講一些數學的歷史,一些數學家的故事,也許真能找到一條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的捷徑。這不禁讓我想起在校本思維訓練課程中的嘗試,正是那一個個的數學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才使得孩子們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當中。我何不將之帶到數學課堂當中呢?要做好這些,必須先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儲備。通過上網收集資料,我將在08閱讀年中,於本學期認真閱讀M·克萊因的《古今數學思想》一書,了解數學的樂趣所在,下學期將閱讀有關數學發展史的書籍,提高對數學學科發展的了解。第二是對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不了解,從而在教學設計中很少思考中小學數學的銜接問題,沒有從的大教學發展觀去設計教學。以前就聽到過中學數學教師埋怨小學數學教師的話,當時很是憤憤不平。可讀了這篇文章後,感到確實如此。要實現小學到中學的順利過渡,我將在今後的閱讀計劃中加入學習初中,甚至高中數學課本的內容,提高數學學科知識的儲備。第三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之前的我,還很滿足於目前的狀況,所教班級在年級排名不錯,公認的年級差班成績也在不斷提高,達到了中等。在每學期的實驗課中獲得了幾次「十節好課」,感覺真不錯。可讀完文章,我感覺自己要這樣下去,就會跟不上時代脈搏。感謝校長推薦了這樣一篇好文章,不止是找到自己的不足,更明確了個人發展的方向。最後,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結束。

Ⅷ 紀錄片《數學的故事》觀後感500字

數學故事觀後感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可以說人類的每一次重大進步背後都是數學在後面強有力的支撐。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發明了蒸汽機,沒有數學又哪裡會有現在先進的汽車自動化生產線。現在的信息化革命,沒有數學,又哪裡使信息可以如此快速的交換。數學是一種工具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往往數學上的突破,會帶動很多其他學科的重大突破。 學數學的真正效果不是體現在應試教育上,而是將來自身的腦力思維上。數學好的人往往能在很多事情處理上思路清晰,邏輯連貫,主觀能動上更勝人一籌。很多人用笨辦法解決的問題,他們往往能用自己的思維一針見血。,而且會各種反向思維,變換性思維。隨著積累是有很大用處的。當你感覺數學很枯燥的時候,惟一的原因是你沒有自己動過腦子、走過彎路,你體會不到它帶來的「高效」,只有被劇透的麻木,越是在數學路上「浪費」時間多的人,往往越有著創造力與難以為常人理解的特殊直覺。 哥尼斯堡七橋問題本來看起來與數學毫無關系,但是歐拉提煉了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的本質開創了兩門數學領域;除了好玩之外似乎沒什麼意義的數論是現代密碼學的基礎……這些與現代生活有著很密切聯系的東西確實與食色性也的東西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如果你需要更有理性、更有規律
的生活而不願做被規劃者的話,數學幾乎是一條必走的路——不一定是數學課,而是無可替代的數學思想。 既然說起來了,那我可以告訴大家幾個本人從數學中得來的、絕對可謂影響一生的信條: 腦洞大開是有意義的 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語重心長的告訴你不要多想,但並不是任何事物都像生活一樣經不起推敲。數學中最異想天開的想法得到的看似無實際用途的數學工具都在科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生活中將事物關系進行抽象化分析的過程讓我對生活的本質有了更深的理解,沒有比數學更能培養的深入思考的習慣的學科了,它是最純粹的思辨。請大家想想,同樣是思考,為何會有「思想深度」一詞呢?製造印刷電路版、設計飛機氣動翼型表面並沒有用到勾股定理,但是任何與人類相似的有機文明必然在邏輯思維上經歷這一步才能發現更深刻的規律,根據歷史經驗,哪怕人類演進重來一萬次,幾乎可以斷定勾股定理比阿波羅登月要早。我從數學中明白了這樣一句話:人類懼怕成功。深入的思考是那麼那麼的困難,你只要心存一點點疑慮、有著一點點膽怯,努力就徹底前功盡棄,而大膽地猜想與證明簡直是反人類的習慣,要經過痛苦與孤獨的試煉才可能養成。縱然我在數學方面是渣,但是我曾經體會過一道沒人關心的題畫了十七條輔助線用一周時間終於解答出來是那種極致的快感,那莫名的感動與孤獨的體驗每每回憶起來,就
超越了我所有青春時代的悸動。 簡單事物背後有著深刻規律,而深刻的規律往往是簡潔的 社會生活中的規則看似復雜,其實如同圍棋一般規則極簡而變幻極多,在混亂與無序之中總結規律的人絕地擁有著較高的數學歸納能力,當你從人性、從政治、從經濟等多角度分析某社會現象時,其實你正在應用著最為高深的數學思想,只不過因著個人的水平,同樣面對面對一圖書館的書(信息),有人總結出來的是《滿分作文》,有些人總結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非洲農業為什麼不發達……哎呀,扯遠了 不知道一個額外的收獲算不算數學的作用。從小父親給我灌輸「世界是規律驅動的」這一概念,長大了看任何宗教典籍其思辨性除佛教外大多NAIVE,連我都自創了一個自洽的「科學」宗教,在這世界上你要麼把一切因果都向上遞歸給一個視你為草芥的全能的神省去探究的麻煩,要麼老老實實從最基本的規律一點點理解,除此之外想活個明白再無他法。因此我不信鬼不敬神,作為一個曾在原始森林裡大半夜從古墓里掘出骷髏還面不改色的人,我認為就短暫的生命而言,沒有畏懼的活著、只有未知去探索的感覺真好。相信世界可以被認識,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沒有這一信仰先輩絕無走出愚昧、對抗世俗的引力的悲壯努力

閱讀全文

與數學的故事電影觀後感6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看3d電影用什麼眼睛 瀏覽:484
神州第一刀國語電影全集 瀏覽:299
電影右岸2016百度雲 瀏覽:53
魔鬼日本電影 瀏覽:720
一張好看的電影票怎麼畫 瀏覽:547
播放劉德華的電影神話 瀏覽:402
哪些電影是書改編的 瀏覽:876
2017五月有什麼電影 瀏覽:78
電影頻道電視表 瀏覽:326
王大陸最近拍的電視劇電影 瀏覽:292
國外搞笑電影鼻祖 瀏覽:240
韓國卧底電影電視劇在線觀看 瀏覽:450
憐憫電影2018豆瓣 瀏覽:981
動畫電影蘭登 瀏覽:966
床戲什麼電影最多 瀏覽:620
中國第一部從頭到尾配樂的電影 瀏覽:302
3d電影表 瀏覽:51
韓國電影中毒的結局 瀏覽:548
怎麼看電影中獎 瀏覽:142
電影鏡頭法國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