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誰能幫我,我急要電影《城南舊事》的影評!
原著:林海音
導演:吳貽弓、吳永剛
編劇:伊明
演員:沈潔
張豐毅
嚴翔
張閩
鄭振瑤
出品:上海電影製片廠1982年攝制
要寫好影評,就必須對下列各項作出解釋和評價:
1。影片的主題
2。技術質量
3。影片的思想質量和性質
4。影片的思想正當性
5。個人的貢獻(如表演)
6。影片和同一導演的其他作品的關系
零零散散也不記不得自己曾經寫過多少影評。一般寫的時候都是出於應付考試,這是第一次打破上面提到的常規這樣去寫影評。在我看來有點象小時候分析語文課本時老師讓我們分段,然後再劃分段意。如果要讓我給〈〈城南往事〉〉也影評我會這樣去寫。〈〈城南舊事〉〉可以分為四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惠安會館門口站著一個瘋女人,她的家人被帶走去過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別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願意跟她玩,妞兒是英子的夥伴,她不是她父母親生的,所以經常挨打。妞兒發誓要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英子沒料到她們後來會慘死在火車輪下。
第二個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開始上學了,並交了一個朋友,她不知道那人為了送弟弟上學,當了小偷後來被捉去了。
第三個段落宋媽是英子的奶媽,她的親生兒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兒賣了所以她才來英子家當上了英子的奶媽。後來宋媽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個段落英子爸爸是位愛孩子的好老師,如今也長眠在台灣異地冰涼的地下。一切都遠去……。
為什麼要給這個電影分段呢?我是這樣想的。在我看完〈〈城南舊事〉〉以後我覺得它就好象一篇質朴清新的散文。具有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影片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形成一種具有較強段落感的敘事風格。另一方面它在真實自然的基礎上,更強調了整個影片藝術表現的情感化和主觀色彩,為影片創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調。導演吳貽弓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確定為影片的總基調,成功的再現了原作那種
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還有:
http://..com/question/4058037.html
http://bbs.oluojie.com/Dispbbs.asp?boardid=220&ID=96177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0894/
http://218.94.91.132/printpage.asp?ArticleID=133
❷ 1983年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1、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2、影片1982年公映後,在海內外均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三項大獎,以及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等獎項,該片是「文革」結束後中國內地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城南舊事》人物簡介
1、英子,主人公英子是一個善良、聰明、大膽,5、6歲的小女孩。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滿童真的眼光觀察著世界,關注著她周圍的各色人等。最終在小學畢業典禮上,爸爸因病離世,英子意識到,自己長大了。
2、秀貞,惠安館痴傻的瘋女人秀貞與英子成了朋友,在英子的幫助下,瘋女人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兒,然而,命運弄人,秀貞母女相認的晚上便慘死在了火車輪下。
3、蘭姨娘,父母的朋友,心地善良,敢於追求愛情。爸爸對蘭姨娘日久生情,小英子撮合同住家中的德安叔與蘭姨娘,事成後兩人相約離開。
4、宋媽,英子的奶媽,是個朴實的鄉下人。宋媽幾年前撇下孩子來到英子家中伺候,卻收到兒子溺水身亡,女兒被賣給別人的噩耗,宋媽含淚離開。
5、爸爸,喜歡過蘭姨娘,最終因病去世。
❸ 吳貽弓簡介
吳貽弓(1938~)
中國電影導演。1938年12月1日生於浙江杭州。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歷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導演助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廠長,上海市電影總公司總經理、上海市電影局局長。1980年導演影片《巴山夜雨》,1981年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本人獲文化部1979年度青年優秀創作獎。後導演影片《城南舊事》,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1984年獲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後又導演影片《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1992年導演的影片《闕里人家》,於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故事片獎及最佳導演獎。
『主要經歷』 國家一級導演。
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本科
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
『主要作品』 1979年起,先後執導影片
《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兼策劃、編劇)、《海之魂》(兼編劇)等。
先後導演的電視劇
《十八歲的男子漢》、《決定關頭》、《絕非偶然》、《陳香梅》、《好人壞人》、《風帆》等。
2003年將經典話劇《日出》改編為音樂劇,擔任編劇,作詞和導演。
2004《十月西行》任總導演
❹ 介紹一些80年代的國產喜劇老電影,越全越好。
1.1980《廬山戀》
1980《廬山戀》 豆瓣評分:7.5
中國第一部吻戲,是「文革」後國內首部體現愛情主題的電影,女主角張瑜片中的服裝換了43套,遠遠超越《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的23套旗袍;當年的新人張瑜也憑這部電影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觀眾心中的「夢中情人」,並中選第一屆金雞獎和同年百花獎的「雙料影後」。如今在廬山上,有一座非常聞名的廬山戀電影院,每天從早到晚只放映《廬山戀》一部影片。看《廬山戀》已成為廬山的一個固定旅行項目。
2.1981《三個和尚》
1981《三個和尚》 豆瓣評分: 8.6
這部影片是依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而成,是70後的寶貴幼年回想。憑借著高明的藝術水準,這部電影在國內外取得多項大獎,包含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第四屆丹麥世界兒童和青年電影節銀質獎1982年第三十二屆德國柏林世界電影節銀熊獎。
3.1982《茶館》
1982《茶館》 豆瓣評分: 9.2
這是一部由原著改編而來的威望電影。影片中「北京人藝」絢爛群星的扮演非常超卓,影片充分發揮電影藝術手法的優勢,影片根本保留了原舞台表演的魅力和民族化的風格,將電影化的處理與原作風格有機交融,使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愈加傑出。該片獲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異影片獎特別獎。
4.1982《少林寺》
1982《少林寺》 豆瓣評分: 7.9
由張鑫炎執導,李連傑主演。是一部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劃年代含義的作品,影片一反舊式武打片中那種純扮演的花架與鏡頭技巧的做作,經過李連傑和他的一班功夫隊員們樸素真實的功夫讓觀眾真正賞識到了中國功夫。《少林寺》的顫動,使光頭和尚覺遠的形象成為一個年代的印記。
5.1983《城南舊事》
1983《城南舊事》 豆瓣評分: 8.7
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書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經過孩子的目光審視近代中國的變遷,對文革之後的中國電影來說彌足珍貴。
6.1985《黃土地》
1985《黃土地》 豆瓣評分: 7.9
根據珂蘭《深谷回聲》改編。本片可以說是陳凱歌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張藝謀擔任攝影,這也是當今國內最頂尖的兩位大導演在25年前的初次協作。賈樟柯曾說自己當年在街頭散步,溜進一個錄像廳,在放黃土地,其時就被震懾了,從此立志拍電影。
7.1986《芙蓉鎮》
1986《芙蓉鎮》 豆瓣評分: 8.8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6年,聞名導演謝晉執導,劉曉慶、姜文主演;這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屢次政治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影片經過芙蓉鎮上的女攤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書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運動中的遭遇,對我國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近20年的前史做了嚴厲的回憶和深入的反思。
8.1987《紅高粱》
1987《紅高粱》 豆瓣評分: 8.1
張藝謀導演,鞏俐姜文主演的電影《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而為人所稱道。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國人豪邁爽快的一面,跟中國內地電影一貫的哀傷沉重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攝影師顧長衛在取景和色彩的運用上有出色表現,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國電影罕見的「景人合一」之美。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9.1987《老井》
1987《老井》 豆瓣評分: 7.7
一部富有深刻哲理性的影片,它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當代農村青年的獻身精神,並由此歌頌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毅力。在上映後引起較大反響。呂麗萍、張藝謀主演,獲得過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員獎,1987年美國第7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11屆沙爾索國際電影節一等獎。
10.1987《末代皇帝》
1987《末代皇帝》 豆瓣評分: 8.6
這是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盡管這不是一部國產電影,但是它的選題與時代背景都是與中國密不可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那個時代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傳統社會縮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並沒有洋洋灑灑的去講溥儀的故事與中國的歷史,而是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榮獲了第六十屆(198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拓展資料: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務院法制辦於2018年2月2日—22日就《電影行政處罰裁量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❺ 上海有沒有知名的電影導演
上海知名的電影導演有兩位,分別是徐崢和王家衛。
1、徐崢
徐崢,1972年4月18日出生於上海,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編劇、監制。1994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1988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旺角卡門》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1990年,執導劇情片《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執導劇情片《重慶森林》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1997年,執導劇情片《春光乍泄》獲得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並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得主。
2013年,執導劇情片《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 。2019年5月15日,擔任了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創投項目」的評委會主席。
❻ 好看的中國老電影(含戲曲類)有哪些
黃英姑 白蓮花 歸心似箭 滿山紅葉似彩霞 今夜星光燦爛
最後八個人 第二次握手 戴手銬的旅客 梅花巾 神秘的大佛 天雲山傳奇 霧都茫茫 。。。太多了,再給你一個目錄:
1. 中國1979:歸心似箭(李俊)
2. 中國1978:小街(楊延晉)
3. 中國1978:剪輯錯了的故事(楊延晉)
4. 中國1980:小花(黃建中)
5. 中國1980:巴山夜雨(吳貽弓)
6. 中國1980:天雲山傳奇(謝晉)
7. 中國1980:三個和尚
8. 中國1981:廬山戀
9. 中國1981:西安事變(成蔭)
10. 中國1981:鄰居(謝非)
11. 中國1981:喜盈門
12. 中國1981:沙鷗(張暖昕)
13. 中國1981:巴山夜雨(吳貽弓)
14. 中國1981:人到中年(王啟明、孫羽)
15. 中國1982:牧馬人
16. 中國1982:少林寺
17. 中國1982:駱駝祥子(凌子風)
18. 中國1982:沒有航標的河流(吳天明)
19. 中國1982:許茂和他的女兒
10. 中國1982:城南舊事(吳貽弓)
11. 中國1983:鄉音(胡炳榴)
12. 中國1983:一個和八個(張軍釗)
13. 中國1984:人生(吳天明)
14. 中國1984:紅衣少女(陸小雅)
15. 中國1984:邊城(凌子風)
16. 中國1984:黃土地(陳凱歌)
17. 中國1985:獵場扎撒(田壯壯)
18. 中國1985:高山下的花環
19. 中國1985:青春祭(張暖忻)
20. 中國1985:良家婦女(黃建中)
21. 中國1986:黑炮事件(黃建新)
22. 中國1986:野山(顏學恕)
23. 中國1986:芙蓉鎮(謝晉)
24. 中國1986:人鬼情(黃蜀芹)
25. 中國1986:孫中山(丁蔭楠)
26. 中國1986:盜馬賊(田壯壯)
27. 中國1986:湘女瀟瀟(謝飛)
28. 中國1987:老井(吳天明)
29. 中國1987:紅高粱(張藝謀)
30. 中國1988:棋王(滕文驥)
31. 中國1988:孩子王(陳凱歌)
32. 中國1989:本命年(謝飛)
33. 中國1989:晚鍾(吳子牛)
34. 中國1989:百色起義(陳家林)
35. 中國1989:開國大典(李前寬)
36. 中國1990:菊豆(張藝謀)
37. 中國1990: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夏剛)
38. 中國1990:過年(黃建中)
39. 中國1990:雙旗鎮刀客(何平)
40. 中國1990:北京,你早(張暖昕)
41. 中國1990:血色清晨(李少紅)
❼ 《城南舊事(紀念珍藏版)》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城南舊事 (紀念珍藏版)》(林海音)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wO6CbREe6nO6ycT2bHtCag
書名:城南舊事 (紀念珍藏版)
作者:林海音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1
頁數:396
內容簡介: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作者將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風光適切地融入字里行間,在展現真實熱鬧的市民生活之餘,更為讀者架設一個明晰的時空背景。
除了小說被不斷再版,導演吳貽弓將《城南舊事》搬上銀幕,也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中國當代電影中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現代女作家。她原籍台灣苗栗,生於日本,長於北京。196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成名。林海音不僅創作了許多小說和散文作品,她在出版業上亦有許多成績。從1951年開始,她主編《聯合報》副刊10年,樹立了編輯的典範,提升了文藝副刊的水準和地位;1961年創辦「純文學出版社」,發掘鼓勵許許多多的年輕作家。
❽ 10部最好看的戰爭電影
1.《黑鷹墜落》 2001年上映 豆瓣:8.7分
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1992年,在索馬里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權兩大高官的行動中,美軍特種部隊受到索馬里民兵的頑強抵抗。雙方在市中心展開激烈對峙,美軍黑鷹直升機受到火箭彈攻擊墜落在市區,機組人員危在旦夕。為了營救同伴,特種部隊士兵不得不深入虎穴。
❾ 大陸有哪些經典的劇情片值得一看
大陸比較經典的劇情片,就不得不說今年很火的一部電影了--《我不是葯神》
導演吳貽弓榮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鄭振瑤則榮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電影根據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那首李叔同作詞的《送別》,也是自電影《城南舊事》起盛行,電影的《城南舊事》與《送別》是不能分離的,無論從主題或是畫面攝影上。這首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里,真正能感懷別離的,莫過於逐漸告別青春而成長的學子,最美好的青春與天真漸行漸遠,帶著淡的哀愁,與童年作別,帶著淺的憂傷,與青春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