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的藝術特徵:
1、用直觀形象展現生活過程。
同時訴諸生理與心理層面,激發「通感」,全面調動人的興奮與亢奮;最完整,最宏觀,最主觀;講究原生感,質感,親近感,亦即現場性與人間性。
2、以運動的方式表現運動的事物。作為效仿最佳的造型藝術,直達生活的真相與本質,揭示事物的動態性質。
3、用綜合的方式實施藝術創造與傳達。
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均為所用,但不是機械拼合,而是有機融合,服從自身目標,從而成為其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1)中國電影的藝術性怎麼樣擴展閱讀: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了它傳播的普遍力量。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電影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 如何看待中國電影
中國並不缺乏好的導演,編劇,有著良好的藝術創作團隊,但中國電影最大的軟肋並不是技術上的,而是製片方過於商業化。只要電影賺錢就無所謂藝術性的問題,就造成了第六代導演的電影在國內票房低的可憐而在國際上頻頻獲獎的結果。同時中國國家廣電總局的電影審查制度也是一個限制,許多東西導演不敢拍,編劇不敢寫。國內也缺少一種藝術氛圍。不過中國是電影發展比較早的國家,在1896年第一部電影就在香港放映,1905年中國人拍了第一步自己的電影《定軍山》,其後的《漁光曲》成為了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性大獎的電影,《馬路天使》等也是經典之作,新中國成立以後更是迎來了電影發展的「黃金十七年」,優秀導演層出不窮,並有打破「學院派」的趨勢,對中國電影充滿信心
記得採納啊
③ 14億人口,大家覺得中國電影,居然如此木有藝術水平
拜託,張易謀的電影能和西方一樣嗎?他的電影完全體現不出來他自己的特點,中國電影有相當一部分完全在弄虛作假,開始還可以騙一下善良的中國老百姓們,但時間一長看誰還能上當
④ 中國電影現階段更應注重商業價值還是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的才能帶來更多商業價我是比較喜歡看藝術價值高的,所以還是藝術更重要其實我相信大多數導演初衷除了想撈點是真的想拍個好電影來的,只是有人技術到了,藝術素養不一定夠;藝術素養夠了,發現拍的沒人看。
我知道影視行業中的文藝片:文學藝術影片的簡稱。文學性和藝術性並存,區別於商業電影。有人說最成功的文藝片就是商業電影。 電影是第七藝術,集合了文字、圖像與聲音三種文學表現形式,所以欣賞電影要求有很高的審美性。
現代電影偏商業價值還是藝術價值是很難取捨的問題。以及整個電影產業鏈,和藝術創作者的價值觀,直至現在影視學校以及各種外部環境影響。
因為人們看的大多數電影都是商業電影,多少都會考慮觀眾的感受。
⑤ 中國頂級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哪些特點
中國電影經歷了萌芽時期、成長成熟時期、新中國電影時期。
萌芽時期。1905年,譚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戲曲片電影《定軍山》。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出片最多、歷史最長的製片機構。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成長成熟時期。電影藝術從娛樂性轉變到反映生活、現實文化中。此時電影主要內容題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時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黑暗、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社會人生的思考等,從而承擔起啟蒙教化、推動社會變革的使命。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漁光曲》等。
新中國電影。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大致分為六代導演。第一代導演:鄭正秋、洪深等。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鄭君里、史東山等。
第三代導演:成蔭、崔嵬、凌子鳳等。此時的經典作品有:《劉三姐》、《紅色娘子軍》、《甲午風雲》、《洪湖赤衛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導演:稱之為「學院派」。這個時期的導演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代表導演:吳貽弓、張暖忻等。經典作品:《城南舊事》、《小花》、《良家婦女》等。
第五代導演創作主體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學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壇,以飽滿的情緒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個人化風格、富於挑戰性突破性的電影語言開創了「中國新電影」。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也稱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學習,90年代嶄露頭角的電影人。更具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主要導演有張元、王小帥、賈璋柯等。
⑥ 中國的電影在世界范圍是什麼水平
我覺得中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就是出於一個上升期,沒有特別大的地位。這五部最高水平的中國電影,在全世界影史上也是頂尖的。
霸王別姬,93年戛納金棕櫚讓陳大導演的身上鍍上了一層金,雖然有人說這是他父親指導的。但是這又有什麼關系那?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經典佳片。而金棕櫚也是實至名歸。從影片里我們能看到愛恨情仇,更能看到整個社會的變遷。歷史總是這樣,帶走了時間,把滄桑和思索留給我們。就如程蝶衣的那句「說好一輩子就一輩子,少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叫一輩子。」
⑦ 中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電影的特點:
特點一:電影市場爆發式增長賀歲檔失利導致票房飲恨300億
特點二:華語名導大崩盤新生代逆勢崛起
特點三:明星「改朝換代」黃渤加冕「喜劇之王」
特點四:互聯網公司來襲電影行業上演「生化危機」
影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過去電影行業主要是由中影、華誼、博納、星美等六大電影公司主導,但是如今格局突變,網路、阿里巴巴、騰訊來勢洶洶。
參考資料:中國報告大廳材料。
⑧ 中國電影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以我自己來說,看中國的電影最大的一點是更有感染力,更加容易沉浸進去。對於觀眾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優勢了,相信誰也不想看電影的時候分分鍾出戲吧,誰也不想對著一個個面癱尷尬無比;對於電影製作者來說這也是最大的優勢,有什麼能夠比自己的電影觀眾看得投入更大的希求呢?對於電影本身來說,這也是最能夠體現一部電影價值的地方。電影藝術不比其它藝術,電影天生就是拿來給人看的。畢竟一部電影的問世投入之大是其它藝術難以企及的,侯孝賢拍《刺客聶隱娘》沒什麼人看得下去,但是人家有人投資,為什麼,人家有名總有人買單,不管是錢還是名聲。一個民族文化的語境是難以改變的,氣氛這種東西是很難營造的。說歷史,說語言,說文化,說情感,等等,說白了,就是一個感染。有感染不是說沒有差評了,至少代表看得下去,並且能夠引起情感變化。
⑨ 中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20世紀中國,歷演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在百年歷史上,這最後的10年,也許算不上驚心動魄,似乎也沒有出現像千年轉折那樣的歷史里程碑,人們在令人眼花繚亂的高速旋轉中,不斷忘卻的同時甚至還來不及產生新的記憶。但在歷史發展的鏈條中,每一個環節其實都證明著它存在的合理性,90年代對於中國來說也同樣如此。與作為一個舊世紀的終結和一個新世紀的降臨相對應,我們正經歷著一種社會形態的漸隱和另一種社會機制的漸顯,從而形成了鮮明的時代性特點:一方面是轉型的沖突、分化、無序,另一方面則是通向共享、整合、有序的努力,這一社會沖突直接形成了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的品格和面貌。在用「中國特色」來搭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的橋梁的過渡中,電影在繼續用「主旋律」書寫來承傳主導政治的權威的同時,也在艱難地向文化工業轉型。政治文化與文化工業的共生現實,可以說是90年代一幅巨大的天幕,中國電影便在這幅天幕下編織歷史,並進退維谷地證明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由於國際國內傳播媒介環境的變化,電影消費者群體的素質和行為習慣的變化,也由於中國電影從觀念到體制都還沒有能夠適應文化的產業化轉型,90年代中國電影無論是就其與主流社會文化思潮的聯系,或是進入現代消費市場的程度來看,都還沒有能夠建立起與當代人廣泛的生活與精神聯系。盡管如此,如果回眸這剛剛度過的10年,除了《孫中山》、《大決戰》、《周恩來》、《焦裕祿》、《橫空出世》、《生死抉擇》等一批作為國家意識形態話語表述的「主旋律」影片以外,《秋菊打官司》、《本命年》、《四十不惑》、《霸王別姬》、《背靠背臉對臉》、《三毛從軍記》、《心香》、《找樂》、《鴉片戰爭》、《長大成人》、《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一批影片,無論其人文深度或藝術深度應該說也都顯示了中國電影一種生長的力量和渴望。與此同時,一代新電影人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艱難成長,這使人們相信,盡管中國電影作為一種工業已經落在電影發達國家後面,但電影藝術的靈魂還仍然頑強地存在、生長並孕育著希望。 如果說,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後期,意識形態的多元走向、政治/經濟體制的變革潮流、文化/藝術的啟蒙傾向以及社會/心理的個性化趨勢構成了這一階段的主導特徵,那麼,從80年代末開始,中國社會發展則逐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執政集團通過機制修復和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強化加固了政治的一體化體系,另一方面已經形成慣性運作的經濟的國際化和市場化,又使市場經濟邏輯滲透和影響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層面。政治一體化要求與經濟市場化趨勢相互纏繞、制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協作。這樣一種社會/歷史狀態,加上國際化、全球化格局,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也作為一種「力量」,直接控制、作用、影響著90年代以來的中國電影。90年代中國電影文化正如整個社會文化一樣,不可能象80年代文化那樣充滿異類、喧嘩和叛逆,個人主義的、標新立異的、天馬行空的現代主義美學形態被後現代工業所整合,電影文化中的先鋒性、前衛性、實驗性因素被降低到了最低點。同時,由於製作和融資方式的多元化,一些非主流、甚至非常規的電影仍然以一種邊緣姿態出現。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革命與保守、開放與封閉、主流與邊緣、戀父與軾父、結構與解構、資本邏輯與藝術精神,都在這種格局中相互沖突、相互利用和相互融合,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政治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夾縫中,出現了以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多種文化、多種價值觀念、多種社會立場、多種意識形態體系共生並存的90年代電影狀態。 「主旋律」策略:倫理泛情化與國族主義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中強調,「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牢固樹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堅定信念」,要求加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出文學藝術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這些表述,實際上可以被讀解為政府話語對電影「主旋律」的核心闡釋。90年代以來,在加強對文化藝術業的總體調控的同時,國家政權特別重視和加強了對電影文化的具體規范。電影規劃和生產的「主旋律」化,正面宣傳為主,鼓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淡化海外境外節目,保護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加強 來源: http://www.shop99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