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條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嗎
1、在遙遠的未來,某位科學家研發出一套能夠逆轉「熵」的科技,讓人和物體能夠「逆時而行」。熵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物理概念,通常用來解釋為何有些時間順行的情況下自然發生的事物,一旦時間逆行卻不會發生。根據其中一種解釋方式,冰塊融化、鹽或糖溶解、製作爆米花或煮沸開水都能夠增強你家廚房裡的『熵』。
2、而在電影《信條》的世界觀中,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主角」就看到一個擁有「逆熵」的子彈,能夠從彈孔逆向飛回彈匣中。若你想「逆行」,由於一般的空氣無法進入逆行者的肺,在時間中逆行的人們必須得穿戴特別的氧氣罩才能行動自如,這也方便觀眾們區分畫面中的人們誰是逆行者;倘若逆行者接觸到順行時間中的自己,就會造成「自我毀滅」──等同於自殺行為。
② 《信條》觀後感 你看明白了么詳細解析
雖然之前做好了准備,但很多人看了《信條》還是被震的一臉懵逼的走出影院。信息量太大!
在詳細解析前,需要大家了解一個概念:莫比烏斯環
拿一張白的長紙條,把一面塗成黑色,把其中一端360度翻一個身,粘成一個雙側曲面。用剪刀沿紙帶的中央把它剪開。紙帶不僅沒有一分為二,反而剪出兩個環套環的雙側曲面,你會發現只有一個面,並且前進和後退都可以在一個平行點上,即影片所表達的正反時空, 即時間不是我所了解的平行線。
《信條》從故事上可以簡單總結為特工男主為了摧毀反派毀滅世界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最終達成拯救世界的目的。但如果僅僅從這個故事的維度去看影片,那真的只能說是太簡單。
電影僅僅是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輸出諾蘭導演最新的各種理念,並極盡所能的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達到向觀眾輸出自己對時空觀念的新的認知。
所以這部電影並不僅僅是一個特工題材的電影,相反,它承載了更多的前衛的理念。
前所未有的視效體驗 :一反常態,正逆時空同框!
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視覺體驗都可以算是「正向」,但如果有一個逆向的時空,和我們所處的「正向」時空同時存在,並且相互交織,那麼會呈現出怎樣的碰撞呢?
在《信條》的世界中,正向時間線與逆向時間線首度銀幕合體同框,超級震撼令人驚嘆!比如在正向世界中人是向前移動的,但如果這個人體經過了逆向傳輸,他和正向的人同時處在一個時空之中,只不過他需要反向移動,即倒著走。
這種情況最突出體現在追車戲和戰斗戲中。
追車戲,一隊正向開車,正追的你死我活之時,另一隊有幾輛車是倒著開的也是追得難舍難分,而後兩隊產生各種碰撞,可以說是非常刺激的速度與激情。
如果說追車戲是小試牛刀,讓你大概體會到什麼是正向逆向共處一個時空產生了極具震撼力的效果,那麼戰爭場面將這種感覺放大為更宏大更激烈的體現。
紅藍兩組小隊成員,一組正向進入,一組反向作戰。一組子彈從槍膛射出,一組子彈從廢墟中回到槍膛;一組遇到爆炸是泥土飛濺然後上升為蘑菇雲,一組是蘑菇雲從最大迅速收緊泥土從散落到回到土地之中,兩種爆炸效果的展示,兩條時間線的戰士匯合在一起產生的順和逆同時存在的視覺刺激讓人大開眼界。不只是視覺的盛宴,更是思維的應接不暇的體驗!
看到這樣的視覺沖擊,當時腦子基本是不需要轉動的,只剩下單純的欣賞,我感覺自己的兩隻眼睛都不夠用,內心os: 太牛了!
「時空大師「諾蘭再次突破 時間成為未來最大武器
諾蘭導演對時空的把控是在是由來已久。從《盜夢空間》現實與夢境交織的 多重時間維度 ,到《星際穿越》五維空間顛覆認知的 時間流逝方式 ,再到《敦刻爾克》非同一般的 時間刻度 ,時間始終是諾蘭電影的經典元素, 只是在《信條》里,時間變成了最關鍵的武器, 用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信條》中,諾蘭導演又將自己的時空觀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這不是你以為的時空穿越,而是「時空逆轉」。
電影中可能存在現在和未來兩個獨立的世界,時間是逆反的,但卻互為鏡像,兩個世界都是合理的。
導演在采訪中談到自己曾經對「逆時空」觀的理念,以及到作品的成型,追溯逆時空的源頭。「子彈從牆壁里被吸出來彈回到一把槍里,這個念頭至少存在我腦海里超過20年了。」諾蘭導演的這個想法,是影片創作的原動力。
所以在整個行動之中隊員們從正時空變換為逆時空,又從逆時空再次逆轉為正時空,以及他們可以回到不同的時間點去進行行動,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這點非常精彩,而這也是諸多影迷一直在探討的「捋清時間線」的問題。
當從正向時空逆轉到逆向時空後,氧氣變為逆熵物質,需要戴氧氣面罩維持呼吸;而再從逆向時空回轉到正向時空,則不需要再戴面罩。諸如此類,需要去分辨這個人到底是從哪個時間點逆轉而來,他的作用是什麼等等。
正時空和逆時空的相互交錯無論怎樣作用,最終的結果都不會被改變,這也是影片一直強調的觀念: 事實就是事實,不能改變 。
這與之前很多科幻電影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觀念是相反的。
相互交錯的時空線索 每一條信息都是未來的伏筆
我們會隨著主人公一直在按照正序的時間線進行 探索 ,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時空的維度拓展開來,我們會發現,單一呈直線的時間觀念在影片中是被排斥的。
誠如主人公被隊長告知「如果你的時間觀念是一條直線,我不建議你上飛機(繼續戰斗)」。
因為在鉗形時空之中,每一個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向。而所有人也都可以藉助自己在今天留下的信息等待未來的自己或他人給自己一個反饋。
所以,按照這樣的時間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出的每一段文字,打的每一個電話,都可以看作是某種意義上與未來的自己的對話,這都是我們留給未來的「麵包屑」,他們一點一滴的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這種時空線索一旦深入到生活之中,就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或許你平時不注意留下的一個小小的筆記,一個隨手寫下的只言片語,到了未來的某一時刻就會成為啟迪他人或者自己的契機。
這對我們自身而言是如此,對整個世界和人類傳承也是如此。
我們人類在不斷的留下屬於自己的這個時代的痕跡,我們在當下留下的會為今後的未來的人類作為一個儲備,反觀我們的 歷史 ,那些曾經存在的悠久的文明的點點滴滴,不也是穿越了千年的 歷史 一直在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信息嗎?
諾蘭導演用這樣的以小博大的表現方式,讓觀眾意識到萬物皆可聯系,從微小到宏觀的升華,最後乃至全世界和全人類的命運都如此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不由讓我熱淚盈眶。
《信條》是諾蘭寫給影迷的一封情書
真正考驗觀眾的是,反常的經驗和復雜的邏輯交織在一起時,人腦常常來不及處理當下湧入的全部信息。
再加上諾蘭快節奏的剪輯,能否「追趕」上情節,成為了《信條》對觀眾最大的考驗。不太誇張地說,大部分普通觀眾很難一遍就抓住影片全部值得回味的細節。
作為一個影迷,在觀看了《信條》之後,深深感覺到有一種驕傲和自豪感。這種感覺的來源不是說我一遍就看懂了這部電影。
相反,是我沒有完全看懂這部電影,但依然會沉浸在對電影的解讀之中不可自拔的感覺。
我和身邊的朋友們因為這樣一部更挑戰自我觀影體驗的作品而興奮!
我們會為時間線爭吵不停,不斷的討論、二刷三刷的極致體驗,成為了頭腦風暴最強有力的承載品!而這,或許就是最讓影迷興奮的事吧!
不得不說,諾蘭導演藉由這部電影提升了更多人的觀影層次。
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將有更多影迷進入到深層次的交流之中,會投入的討論交叉剪輯、非線性的時間、結構巧妙的劇本,並且延伸到時間存在方面的現在與未來的矛盾,以及時間是否可以獨立,是否可以分割等等問題,這是一次影迷的狂歡契機!
所以對影迷來說,這就是諾蘭導演給我們出的一道謎題,也是給我們的一封情書!
所以,大家明白了 么?
③ 看諾蘭新電影《信條》,有哪些必須知道的天文物理知識
這是一部打破大家對於“時間”傳統認知的電影,所以對於“時間”這個概念有必要重新認識下。
01、諾蘭又一部燒腦電影《信條》。聽聞諾蘭新電影上映,我還是非常期待的,這位“時間管理大師”這次又會給我們呈現怎樣的震撼呢,想想就刺激。諾蘭的新電影名為《信條》,在2020年9月4日上映。
以諾蘭以往的電影來看,這部片子定然不會差哪裡去。如果還有人不認識這位導演,那麼我來簡單介紹下,《星際穿越》、《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都出自他之手。
影片核心便是逆轉時間,它不是時間穿越那麼簡單。打個比喻,我現在正在就一個人,按照常理時間穿越,肯定是穿越到過去,過去與現在的兩個我一起救這個人。
但這部影片給我們提夠另外一種遐想,如果我穿越未來,未來的時間在逆轉,未來的我與現在的我也能一起救這個人。總之我對這部影片比較喜歡的,當然我的理解可能有誤,希望指正。
④ 信條 女的回去之後為什麼不用氧氣罩
回去之後,為什麼不用氧氣罩,我覺得那是因為他現在身體恢復的已經很好了,所以她才不用氧氣罩。如果身體恢復的不好的情況下,那肯定是以身體為主。
⑤ 《信條》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劇情主要講述了啥
《信條》這部由諾蘭執導的電影又一次創造了既賣座又叫好的成果。不過很多人在觀看完這部電影後表示沒看明白,一頭霧水,這個也正常,因為這部電影中的時空關系就是一個123,321的關系。整部電影運用了很多的時空理論,還有經典的祖父悖論。主角在差點被大壯殺掉,不過尼爾救了他並且主角也明白了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一行人回到倉庫進入了時光機回到之前,從印度軍火商那裡得到了很重要的情報,知道了大壯意圖毀滅世界。這個計劃是未來人為了殺掉21世紀的人類所做的。只要滅世武器被集齊就能讓人類都毀滅。因此主角和夥伴們准備阻止大壯,他們回到了過去,小美拖住大壯而主角和尼爾等人去解決滅世武器。在這個過程中主角等人經過了一番打鬥,就在主角即將被小BOSS給打死時有個屍體突然復活然後逆向幫主角擋了子彈。最後主角一行人成功阻止了大壯和未來人的滅世計劃。不過就在大家以為要結束的時候,尼爾突然說自己要逆向回到過去。主角才明白之前為自己擋子彈的人就是尼爾,而現在他要去赴死。並且尼爾還告訴主角,自己是未來的主角招募的人,主角未來會成為這次行動的創立者。到此,整個故事才呈現出來。
⑥ 諾蘭最難懂科幻片《信條》,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話說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備受關注,他極其善於拍攝關於“時空”的題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別燒腦。這次的電影《信條》也是如此,而且要遠比之前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燒腦得多。同樣的,《信條》這部電影也加入了許多“科學理論”,同時還做了一些奇怪的設定,令絕大多數的觀眾看得目瞪口呆。這篇我們就來聊一聊《信條》當中,那些基礎的物理學概念到底是什麼?
不過,關於“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個說法是存在爭議的。這個說法成立的條件是宇宙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然而如今的研究發現,宇宙並非是封閉系統。因此,“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種說法並非是科學界的主流認同,而只是一個假說而已。
⑦ 諾蘭新作《信條》有什麼劇情硬傷
第一遍看完就已經發現很多硬傷。從物理的角度來說說,既然設定在某些情況下時間可逆,而且逆時間流動的前提是熵減,那麼顯而易見,處於時間逆向流動狀態的物體應該是熵減的。恕我直言,諾蘭根本就沒搞懂什麼是熵減。
實際上信條這種設定會導致邏輯爆炸,整個邏輯都完全崩潰,連循環都算不上。影片裡面好像有著各種「我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就是不說」和「事情結束了,但我不知道怎麼的,就是想再回去友情出演一波」 ,各種補丁打造了一個看似情節完整閉合的劇情。但是實際上,這個設定本身就已經bug到沒有任何可以補足的地步。問題就在於,逆向的物體、人和正向的物體、人居然可以出現在同一個世界並且還可以在物理上相互作用,這是相當可怕的,因為因果律在這里都不是逆向正向那麼簡單了,而是相互混合糾纏一起,後果不堪設想。
⑧ 《信條》的超前觀看指南是什麼
《信條》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克勞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
舉個例來說,如果把冰塊放進可樂里,只可能變成冰可樂。如果不做其他變化,是不可能出現冰塊越來越冷,可樂越來越熱的。這個定律跟我們之前學過的,包括牛頓定律、電磁方程、相對論等等定理和基本方程都不一樣。因為在其它的定理中,物體的狀態都是可逆的。
也就是說當我們觀看一個球在光滑平面滾動的視頻的話,其實我們分辨不出是正放還是倒放。但是如果有熱量參與進來,它就一定是有方向的,過程不可逆的,所謂「時間之矢」就會出現,我們就可以分辨出時間前後的差別。
後來克勞修斯引入了一個參量,來度量熱量的單向不可逆的過程,這個參量就是熵。熵在孤立系統中只會保持不變或者增加,永遠不會減少。在物理上熵也用來描述混亂的程度,也就是說事情總會朝著越來越混亂的方向發展,把你或者哈士奇關在房間里,房間只會越來越亂,只不過亂的速度不同。
宇宙作為整體來看,也是符合熵增加規律的。那會不會出現熵減少的反常現象呢,事出反常必有「妖」,物理學四大神獸之一「麥克斯韋妖」就出現了。
而在電影《信條》里諾蘭加入的一條規則,就是類似「麥克斯韋妖」的技術在未來實現了。任何物體甚至是人,都可以進行熵減和熵增兩種狀態的切換。電影《信條》里,根據熵減呈現出的視覺奇觀和情節,是聞所未聞的。
此外,《信條》里還有三把關鍵鑰匙。第一個就是預告片多次出現的紅色和藍色,其實可以簡單理解成紅色代表正常時空,藍色代表逆向時空。只要看準顏色,就不會被電影的奇觀,還有視角的轉換搞暈。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就是防毒面罩和氧氣面罩的區別。防毒面罩類似豬鼻子,氧氣面罩類似象鼻。分清楚兩只區別,就不會被電影里貌似出現的Bug困擾了。第三個重要的細節,就是電影里會多次出現的小掛件,它是理解電影情節和角色之間情感非常關鍵的道具。
最後,看《信條》之前,最適合回顧諾蘭早期成名作《記憶碎片》。看的時候可以重點練習一下,對故事情節和影像細節的記憶能力,只要有足夠的記憶力,即便片中的物理概念一竅不通,也不會看得雲里霧里。
(8)電影信條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氧氣擴展閱讀
諾蘭談《信條》:
在介紹電影故事時,諾蘭說:《信條》是一部間諜驚悚片,其主人公是故事的核心,他就職於一個名叫「信條」的高度機密組織。通常,此類角色都非常冷酷、憤世嫉俗。
然而,他們的行為及肩負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無私和自我犧牲的,代表了不同的行為准則及對同胞的責任感。我和約翰·大衛·華盛頓(影片主演)都覺得在這里有機會更多地利用這些屬性,以此激勵人們犧牲小我,去做更宏大的大事。」
諾蘭總結道:我希望通過《信條》為觀眾提供重新感受、重新體驗動作片,尤其是特工間諜片的理由。我想為我的觀眾呈現一套全新的觀影方式,讓他們也可以體會到我小時候觀看特工電影的那種興奮感。
我們也努力為觀眾提供一種全新的體驗,即你觀看電影中的動作場面時,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真切希望帶給觀眾們前所未有的時空逆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