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攝影如何看上三下四

電影攝影如何看上三下四

發布時間:2023-01-20 05:22:03

『壹』 電影拍攝手法有哪些

1、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2、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3、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4、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5、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貳』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攝影手法

1、考察要點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某些特殊的處理手法的理解,如張藝謀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等。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的深層含義和社會性。如《離開雷鋒的日子》所討論的主題是:在自由競爭、個人利益備受關注的社會轉型時期,雷鋒所代表的自我犧牲精神、集體主義卻並未過時。
2、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與格式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會說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劇作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一說,但又說得不深入,一篇優秀的影片分析永遠不是面面俱到的,永遠都是抓住其中一兩個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論述。
首先,可以對影片作社會學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時代的某個社會問題,作品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作品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影片給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揭開了一個關於法律觀念的主題:每個人都有用法律保護尊嚴的權力,中國的法制觀念徹底普及還需要很長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敘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劇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種敘事關系,也就是如何講故事,影片的創作者如何通過情節的鋪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地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
再次,可以從技術的層面對影片的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技巧進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如侯孝賢的影片中視聽語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賢的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影片的主題,考生也可就視聽中的「聽」來進行分析。當然,對於參加本可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未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則可以進行視聽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也不要不懂裝懂,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轉而進行社會學的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叄』 電影中鏡頭移動的方法有哪些

我們都知道經過專業培訓或者出自影視攝影專業的學生都學過電影鏡頭拍攝的運鏡方式,其實拍攝視頻時鏡頭的運動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推、拉、搖、移這四種鏡頭的運動方式是我們短視頻拍攝中最常用的拍攝方式,也是電影攝影師在藝術創作中必不可少的拍攝方法。學會如何拍攝,有利於提高我們短視頻的質量,下面就和大傢具體分析。

特寫鏡頭鏡頭的運動方法是在人物不動的前提下,鏡頭向前勻速運動或者不勻速運動(運動速度也與你想讓此鏡頭表達的意義有關)。 俗話說土辦法還是有的。我們深知必須讓攝影機往前勻速移動,這時我們使用移動的三腳架拍攝或用貨運平板車拍攝就能解決此類問題。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要做好視頻防抖和直線運動。

『肆』 影視攝影基礎知識

作為影視拍攝的你是否知道一些攝影上的知識呢?下面我整理的影視攝影基礎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幫助到你。

影視攝影基礎知識

1.景別與影片風格:景別的排列和節奏:時間,景別落差。景別的排列形成重復,重復是風格與韻律。

2.空間:電影空間是銀幕空間,不是真實空間,電影攝影機有分解空間的功能,電影導演有組合空間的能力。注意機位跳躍的幅度,機位跳躍點越多,看見和再現也就越真實。要注意影片有多少空間形式。有些著名的影片只有黑夜,空間也拍攝得很好。

3.機位設定:電影的核心是攝影機,戲劇舞台的核心是人,觀看方式和創作方式完全不同。

4.運動:攝影機的外部運動。目的:改變視點以及創造節奏。運動的速度決定了畫面的運動。攝影機創造得復合運動所創造的畫面視覺將是很精彩的。攝影師是很願意在導演的意圖下進行攝影機的運動。

5.色彩:色彩是人的情緒的外化,是個人心理的外延。要觀察色彩的整體情緒基調和綜合感覺。不要單獨的局部和場次的色彩。

6.光線:唯美:是與生活不一樣的,自然:是靠近生活又不與生活一樣。攝影師是要在自然的拍攝中追求唯美。攝影的肖像光是我們攝影師的看家本領。攝影師必須控制光和使用光。是人物造型的關鍵。

7.角度:角度=視點,角度=構圖。拍攝人的時候仰拍都是比較好看的,布光混亂,中國的電視播音員全部是俯拍,肩膀做得很窄。而歐洲的電視播音員總是仰拍5度到15度,肩膀得服裝做得很寬。

8.區域曝光,局部處理:曝光的局部處理,該黑就黑,該毛就毛。

9.分析對話:對話是推動情節的最好方式,對話是開放的,動作是封閉的,分析說話的狀態,速度、音量,說話方式,說話與動作的關系。美國動作片與語言沒有關系,但是敘事一直在前進。

10.動作:有兩種情況:是環境造成的還是內容造成的。動作是做出來的不是演出來的。在分析影片的時候,一定要將動作與攝影機的運動分開來分析,攝影機的運動是導演的表現方式,動作上一演員的表演方式。

11.影像透視:是否變形,現代電影的任務變形已經成為時尚,但是要注意變形是影片的風格還某場戲的手段。後者的表現力沒有力量。一次手段,二次是重復,三次是風格、四次是大師

12.景深:可以形成場面調度,超焦距也是控制景深的方式,景深范圍小的手段是吳宇森創造的,有許多美學意念。他的拍攝手段往往與高速拍攝連在一起的。

13.敘事主體:是人還是物,張藝謀的《大紅……》《紅……》中物與人是相同的主體。

14.影調:是畫面的明暗關系,例如《辛德勒的名單》的結尾。要學會影調控制。黑白拍攝要考慮影調的關系。即使拍攝彩色也要用黑白的觀看方式比較一下明度關系。要學會用色調控制觀眾的視覺生理和規律。

15.視線:是語言以外的交流方式。看鏡頭和看畫面左右效果不一樣。視線一定是對應和呼應的。視線的作用,在情節和景別構圖中是很重要的。

16.軸線:一個場景中兩個人物關系的變化,軸線是人物和機位的關系,要注意軸線是單一軸線和多元軸線。

17.調度;有兩種:A在場景空間充分調度人。B調機位,用機位將人和場景調度和組織在一起。要分析機位如何表現人物,分析人物在場景和畫面中的什麼位置。人到環境到,人到光線到,人到形象到。是調度的方法。

18.位置:人在畫面中的位置。人物的位置處理可以形成影片風格。同樣的談話戲,人物在屏幕上的什麼位置上一非常重要的。

19.場景:常規場景有外景、內景、實景。三種場景在影片中的比例會對風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外景省錢,攝影棚費錢,外景出氣氛,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0.鏡頭長度,影響到影片的長度和視覺生理壓力。單個鏡頭長——視覺壓力大;節奏慢——全片鏡頭數量少。國外電影一般1600—2200個鏡頭,國內是1500—1800個鏡頭。但是如何剪輯完全是感覺的過程。

21.鏡頭數量:現代電影觀念,鏡頭數量越多視點越豐富,信息量也會大。鏡頭數量多將影響影片的敘事結構,運動鏡頭多鏡頭數量則少,也會影響到導演的敘事方式。

22.氣氛:環境氣氛的渲染和音樂的渲染,氣氛是虛的東西,無法量化,但是在對影片分析的時候要把握相關的內容。

拓展:鏡頭的技巧

1、鏡頭推拉技巧

鏡頭的推拉技巧是一組在技術上相反的技巧,在非線性編輯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個而實現另一個的技巧。推鏡頭相當於我們沿著物體的直線直接向物體不斷走進觀看,而拉鏡頭則是攝像機不斷地離開拍攝物體。當然這兩種技巧都可以通過變焦距的鏡頭來實現這種技巧效果。推鏡頭在拍攝中起的作用重點是突出介紹在後面的影片中出現的起重要的人物或者物體,這是推鏡頭最普通的作用。它可以使觀眾的視線逐漸接近被拍攝對象,是逐漸把觀眾的觀察同整體引向局部。在推地過程中,畫面所包含的內容逐漸減少,也就是說,鏡頭的運動擯棄了畫面中多餘的東西,突出重點,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某一個部分。

用變焦距鏡頭也可以實現這種效果,就是從短焦距逐漸向長焦距推動,使得觀眾看到物體的細微部分,可以突出要表現內容的關鍵。推鏡頭也可以展示巨大的空間。

拉鏡頭和推鏡頭正好相反。這是攝像機不斷地遠離被拍攝對象,也可以用變焦距鏡頭來拍攝(從長焦距逐漸調至短焦距部分)。作用是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表現主體人物或者景物在環境中的位置。拍攝機器向後移動,逐漸擴大視野范圍,可以在同一個鏡頭內反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二也是為了鏡頭之間的銜接需要,比如前一個是一個場景中的特寫鏡頭,而後一個是另一個場景中的鏡頭,這樣兩個鏡頭通過這種方法銜接起來就顯得自然多了。

鏡頭的推拉和變焦距的推拉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推鏡頭技巧上,使用變焦距鏡頭的方法等於把原來的主體一部分放大了來看。在屏幕上的效果是景物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場景無變化,只是原來的畫面放大了。在拍攝場景無變化的主體,要求連續不搖晃地以任意速度接近被拍攝物體的情況下,比較適合使用變焦距鏡頭來實現這一鏡頭效果。而移動鏡頭的推鏡頭等於接近被拍攝物體來觀察。在畫面里的效果是場景中的物體向後移動,場景大小有變化。這在拍攝狹窄的走廊或者室內景物的時候效果十分明顯。移動攝像機和使用變焦距鏡頭來實現鏡頭的推拉效果是有著明顯區別的,因此我們在拍攝構思中需要明確的意識,不能簡單的將兩者互相替換。

2、搖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技巧是法國攝影師狄克遜在1896年首創的拍攝技巧,也是根據人的視覺習慣加以發揮的。用搖鏡頭技巧時攝像機的位置不動,只是鏡頭變動拍攝的方向,這非常類似與我們站著不動,而轉動頭來觀看事物一樣。

搖鏡頭分為好幾類,可以左右搖,也可以上下搖,也可以斜搖或者與移鏡頭混合在一起。搖鏡頭的作用使得觀眾對所要表現的場景進行逐一的展示,緩慢的搖鏡頭技巧,也能造成拉長時間、空間效果和給人表示一種印象的感覺。

搖鏡頭把內容表現得有頭有尾,一氣呵成,因而要求開頭和結尾的鏡頭畫面目的很明確,從一定被拍攝目標搖起,結束到一定的被拍攝目標上,並且兩個鏡頭之間一系列的過程也應該是被表現的內容,用長焦距鏡頭遠離被拍攝體遙拍,也可以造成橫移或者升降的效果。

搖鏡頭的運動速度一定要均勻,起幅先停滯片刻,然後逐漸加速,勻速,減速,再停滯,落幅要緩慢。

3、移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技巧是法國攝影師普洛米澳於1896年在威尼斯的遊艇中受到的啟發,設想用「移動的電影攝影機來拍攝,使不動的物體發生運動」,於是在電影中他首創了「橫移鏡頭」,即是把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向軌道的一側拍攝的鏡頭。

這種鏡頭的作用是為了表現場景中的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系,或者把一些事物連貫起來加以表現。移鏡頭和搖鏡頭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表現場景中的主體與陪體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畫面上給人的視覺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搖鏡頭是攝像機的位置不動,拍攝角度和被拍攝物體的角度在變化,適合於拍攝遠距離的物體。而移鏡頭則不同,是拍攝角度不變,攝像機本身位置移動,與被拍攝物體的角度無變化,適合於拍攝距離較近的物體和主體。

移動拍攝多為動態構圖。當被拍攝物體呈現靜態效果的時候,攝像機移動,使景物從畫面中依次劃過,造成巡視或者展示的視覺效果;被拍攝物體呈現動態時,攝像機伴隨移動,形成跟隨的視覺效果。還可以創造特定的情緒和氣氛。

移動鏡頭時除了藉助於鋪設在軌道上的移動車外,還可以用其它的移動工具,如高空攝影中的飛機,表現曠野時候的火車汽車等。其運動按照移動方向大致可以分為橫向移動和縱深移動。在攝像機不動的.條件下,改變焦距或者移動後景中的被拍攝體,也都能獲得移鏡頭的效果。

4、跟鏡頭技巧

指攝像機跟隨著運動的被拍攝物體拍攝,有推拉搖移升降旋轉等形式。跟拍使處於動態中的主體在畫面中保持不變,而前後景可能在不斷的變換。這種拍攝技巧即可以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可以交代物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物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5、升降鏡頭

這種鏡頭技巧是指攝像機上下運動拍攝的畫面,是一種從多視點表現場景的方法,其變化的技巧有垂直方向,斜向升降和不規則升降。在拍攝的過程中不斷改變攝像機的高度和仰俯角度,會給觀眾造成豐富的視覺感受,如巧妙的利用則能增強空間深度的幻覺,產生高度感,升降鏡頭在速度和節奏方面如果運動適當,則可以創造性地表達一個情節的情調。它常常在用來展示事件的發展規律或處於場景中上下運動的主體運動的主觀情緒。如果能在實際的拍攝中與鏡頭表現的其它技巧結合運用的話,能夠表現變化多端的視覺效果。

6、鏡頭甩技巧

這種技巧對攝像師的要求比較高,是指一個畫面結束後不停機,鏡頭急速「搖轉」向另一個方向,從而將鏡頭的畫面改變為另一個內容,而中間在搖轉過程中所拍攝下來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楚。這也與人們的視覺習慣是十分類似的,這就非常類似於我們觀察事物時突然將頭轉向另一個事物,可以強調空間的轉換和同一時間內在不同場景中所發生的並列情景。

甩鏡頭的另一種方法是專門拍攝一段向所需方向甩出的流動影像鏡頭,再剪輯到前後兩個鏡頭之間。

甩鏡頭所產生的效果是極快速度的節奏,可以造成突然的過渡。剪輯的時候,對於甩的方向、速度和快慢、過程的長度,應該與前後鏡頭的動作及其方向、速度相適應。

7、旋轉鏡頭

被拍攝主體或背景呈旋轉效果的畫面,常用的拍攝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沿著鏡頭光軸仰角旋轉拍攝;二、攝像機超360度快速環搖拍攝;三、被拍攝主體與拍攝幾乎處於一軸盤上作360度的旋轉拍攝;四、攝像機在不動的條件下,將膠片或者磁帶上的影像或照片旋轉,倒置或轉到360度圓的任意角度進行拍攝,可以順時針或者逆時針運動。另外還可以運用旋轉的運載工具拍攝,也可以獲得旋轉的效果。

這種鏡頭技巧往往被用來表現人物在旋轉中的主觀視線或者眩暈感,或者以此來烘托情緒,渲染氣氛。

8、晃動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在實際拍攝中用的不是很多,但在合適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技巧往往能產生強烈的震撼力和主觀情緒。晃動鏡頭技巧是指拍攝過程中攝像機機身做上下左右前後搖擺的拍攝。常用作主觀鏡頭,如在表現醉酒、精神恍惚、頭暈或者造成乘船、乘車搖晃顛簸等效果,創造特定的藝術效果。我們如果仔細觀看過張藝謀的影片《有話好好說》的話,我們肯定對此深有體會。

這種技巧在實際的拍攝中所需要多大的搖擺幅度與頻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的,拍攝的時候手持攝像機或者肩扛效果比較好。

在上面我們講述的這些鏡頭技巧是實際的拍攝中不是孤立的,往往也是千變萬化的,並且可以相互結合,構成豐富多彩的綜合運動鏡頭效果。但我們要採用鏡頭表現技巧的時候,需要根據實際的需要來確定。拍攝的時候鏡頭運動應該保持勻速、平穩,穩定果斷。切忌無目的的濫用鏡頭技巧,無故停頓或者上下左右前後晃動,這樣不但影響內容的表達,而且使得觀眾眼花繚亂,摸不著頭腦,鏡頭運動的方向、速度,還要考慮到的就是前後鏡頭節奏和速度的一致性。

拓展

一、用光

用光可分為以下幾種:

正面光:即順光。指與攝影(象)機同一方向照明被攝體的光線。

側面光:即側光。從被攝體左右成90度的側面射來的光線。光線從被攝體左右靠前45度角的側面射來的光叫前側光;靠後45度角的側面射來的光叫側逆光。側光反差強烈,有利於表現物體的立體感和質感。

背光:也叫逆光、輪廓光。從被攝體背後照射過來的光線,使物體輪廓分明。

頂光:從被射體上方照下來的光線,產生濃重投影。

底光:也叫下反光。靠近被攝體向上照射的光線,它能造成人物的恐怖感。

二、光種

按光源可分為自然光、人造光;

按光線性質可分為散射光(軟光)、直射光(硬光);

按光位可以分為順光、側光、側逆光、逆光、底光、頂光等;

按造型作用可分為主光、輔光(補助光)、背景光、眼神光、效果光等。

1、自然光:日光和天空的照明。自然光由於時間、季節、氣候、地理條件的變化而受影響,在攝影實踐中除掌握自然光的光照強度、角度、光線性質變化外,還應掌握色溫變化的規律。

2、人工光:人工光在光照的強度與范圍、顯色性等方面不如自然光,但在使用上卻有較多的優越性。利用人工光可以從容、自由地對景物進行造型處理;可以根據創作設想用燈光造成各種藝術效果;用作對自然光的補充時,可用於陰影部分照明,構成豐富的影調層次。

3、直射光:又稱「硬光」。在被攝體上產生清晰投影的光線,其特點是:有明顯的投射方向;能在被攝體上面構成明亮部分和陰影部分及其投影;能表達出被攝體的立體形狀、輪廓形式、表面結構;易產生局部光斑;直射光造型性好、光感強,一般多用作主光。

4、散射光:又稱「軟光」。在被攝體上不產生明顯投影的光線,其特點是:沒有明顯的投射方向;照明均勻,能用光調描繪對象的立體形態,層次細膩,效果柔和。散光常用於輔助光。在內景拍攝中,常用紗網、柔光紙、反光板造成,或用機械控制,使光線擴散成為柔和的光。

5、背光:影視拍攝布光的方式之一。這樣可以使演員和背景分開,從而克服畫面的二維空間性質,使其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感。

6、主光:畫面中主要的光源。用它來造成光線效果,決定畫面的明暗對比。

一般主光照明的方式,都在被攝對象的正側面稍高的地方,這樣可以比較好地表現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和質感。

7、輔助光:亦稱「副光」,是指照在未被主光直射的陰影部的輔助光線。它對畫面陰暗關系起一種調節平衡作用。輔助光常用比較柔和的光線。

輔助光和主光之間的亮度大小比例影響畫面的.明暗反差,光比的大小沒有固定的比例,要依具體情況而定。時間、環境、人物不同,光比也就不同,一般情況下,光比應在1∶2~1∶4之間。

8、眼神光:即眼球對光源的反射,也是影視照明藝術刻畫人物精神面貌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一般通過人物正面輔助光即可得到眼神光效果。

三、遮光

利用工具設備擋掉不必要的光線。在外景拍攝中常用布幕或各種紗對景物、人物加以遮擋後重新布光,使被攝影物在造型上符合情節需要。有時是為了避免太陽直射的頂光;有的是為追求一種比較柔和的散射光效果。

四、基本照明方法

對被攝體進行布光(照明),確定光位,測定光照強度,調整光比,糾正干擾等。基本步驟為:

1、確定主光的光位,對被攝體作初步造型;

2、配以輔助光來彌補主光不足之處,改進未被主光照明部分的造型;

3、為了區別主體與背景,增強被攝體的空間感,可運用輪廓光照明;

4、為了交代環境背景,突出和烘托被攝體,使用背景光處理背景。

『伍』 電影拍攝手法

1、麥格芬手法是一種電影的表現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有時又利用虛化的事件,比如《後窗》中的推銷員謀殺案。

2、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包括室內設計和藝術塗料領域。

3、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於蒙太奇拍攝方法。 這里的「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

長鏡頭並沒有絕對的標准,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文場戲的演員內心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

(5)電影攝影如何看上三下四擴展閱讀:

立體電影拍攝技術特指用兩台攝影機同時以一定間距和夾角來記錄影像的方式。

立體特效可採用正投、背投,平面、環幕,主動、被動等多種實現方式。

目前大多數立體電影製作還停留在電腦三維的虛擬繪制狀態,實拍因為兩台攝影機雲台的同步對焦,同步變焦,同步角度調整需要幾個人同時同步作業,非常難以協調,這也是觀眾最終在電影熒幕上看立體效果時間長會導致雙眼疲勞和難受的原因.此問題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在後期剪輯時也可以校正。

『陸』 拍攝手法有哪些

1、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2、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 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3、搖:指攝影、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4、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影、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5、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同時進行。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6、升:上升攝影、攝像。

7、降:下降攝影、攝像。

8、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9、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10、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11、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12、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13、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14、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15、短:指短鏡頭。電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約合膠片15米以下的鏡頭;電視30秒(每秒25幀)、約合750幀以下的連續畫面。

16、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對於長、短鏡頭的區分,世界上尚無公認的「尺度」,上述標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區柯克《繩索》中耗時10分鍾、長到一本(指一個鐵盒裝的拷貝)的長鏡頭,也有短到只有兩格、描繪火光炮影的戰爭片短鏡頭。

17、反打:指攝影機、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18、變焦拍攝:攝影、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19、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拍攝雨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雨天光線變化很大,有時雨景亮度,而烏雲密布的傾盆大雨亮度又很低,兩者之間的曝光
量可以相差很多倍,因此拍攝時,最好使用測光表測光。

2、雨天拍攝,常常會出現曝光偏多的現象,而曝光過度對表現雨景是極為不利的,因為雨天景物反差小曝光過度會使反差更小,照片看起來是灰濛蒙一片,所以,一般多採用減少曝光,延長顯影的辦法,來改善反差的情況,可按正常曝光量減少一擋到一擋每減少一擋時,可增加20%-30%的顯影時間,這樣有助於提高畫面反差。

(6)電影攝影如何看上三下四擴展閱讀

拍攝技法:

1.以長焦距鏡頭為主要拍攝鏡頭(120型相機的約250mm左右鏡頭,或135型相機的135mm左右鏡頭),取其短景深功能。

2.依人像公式構圖法的原則,直接框取特寫、半身、七分身或全身之構圖,大約是距離被拍者5—8步左右,即可輕易拍得。

3.曝光時,需依人像攝影的特點,多開1~2檔光圈補償,以使臉部質感較為亮麗。人物臉部的光線柔和亮麗,是拍攝此類型照片的重點。

4.為了製造亮麗的眼神,最好在人像前方置一塊反光板或白色板,以使眼睛反射雪亮光點。

5.沖印時,最好依後加工處理技巧加上沖印柔焦處理,全面性的柔化膚質後,即可達到整張照片柔美漂亮的效果。

6.應多變換主題人物的造型或道具,否則拍照張數多時,視覺重點會毫無變化,構圖、景深以及拍攝技術類同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

7.設計好主題人像的造型風格,選擇適合整體表現的場景,做好先期的主題與場景設計作業。

8.平時應多培養美學構圖的能力,並在拍攝時擬定好主題人像與場景之間的整體構圖計劃,不可落入人像公式構圖的俗套,而拍成特寫類型的照片。

9.解析並運用現場採光情形,用加減運作的方法融入所要拍攝的人像主題,在場景環境中,控制採光的突出表現,而不落入一般紀念照的平光通病。

10.控制景深的長短,製造動人與高層次的景深表現,不可落入一般生活照的雜亂模式。

11.選擇最適當的拍照時機按下快門,掌握住人像的生動感與景象的藝術感,拍攝出完美的人像帶景藝術作品。

12.拍攝此類型照片,最主要的是底片的選用,只要用黑白底片,即可沖印出此類照片的調子。

13.在拍攝的過程中,應注意背景與道具的色彩,以灰色系為佳,因為過黑與過白的背景、道具或服裝會使照片沖印出來時產生全黑或全白的反應,這是拍攝黑白照片應有的常識。唯有在適當的灰色系時,經由彩色沖印所套印出來的單一色調,才會有豐富的層次表現。

14.在拍攝黑白照片時,正確控制曝光,可以得到漂亮的階調。不可像一般人像常用的彩色負片拍攝法,經常以二檔以上的曝光補償。只有正確曝光,才可避免飽和的階調流失。

15.市場上有ILFORD廠商生產的另一種底片,可以直接彩色沖印,不必經由黑白葯水的手工顯影過程,拍攝效果是一樣的,是比較方便的底片。

16.經過拍攝、沖洗出來的底片,即可經由黑白沖印的洗相程序洗出純黑白照片。或者是經由彩色沖印的印相套色程序,洗出單一色調的照片。

『柒』 電影攝影怎麼學

(一)如果沒有攝像機,怎麼學?

1,「在沒有攝象機的條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靜態的照相機來代替。就是用拍電影的動態思維來拍呆照。...那隻是一個鏡頭中的一個畫格。

2,「試著抄襲一個你喜歡的段落, 當然是拍起來比較容易的. 或者是拆幾個這樣的段落, 拆了再拼起來, 拼的時候不許再看原片, 練練自己的記憶力和判斷力. 你就這樣埋頭練, 根據我的經驗, 埋頭練一兩百個段落, 你也就自如了.當然一兩百個鏡頭, 大概需要花上一兩年的時間. 急什麼. 俗速不達. 你必須熟練到能夠用視聽語言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為止」

3,「把你手中有的一些錄象帶看它幾十遍,然後把某個鏡頭按你自己的想法與另一個鏡頭相接。這個做法包括了好幾種訓練。...你可以仔細揣摩他的鏡頭是怎樣用的,什麼接什麼,你也可以研究他的鏡頭是怎樣一步步地引導觀眾的心理活動。...讀解和分析大量精彩的三分鍾的段落.也就是把整個動作鋪開,然後再壓縮成三分鍾。研究他人是怎樣取捨的。

」 4,「一般來說,先看一遍,然後看你最喜歡的那一段落,或者是你認為是最不好的那一個段落。它的鏡頭都是怎麼接的?也就是說,前一個鏡頭的最後一個畫格跟下一個鏡頭的第一個畫格之間有什麼光和聲的關系。有含義嗎?好看不好看,有什麼視聽效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用什麼手段表現出來的?靠對話?有沒有運動,用得好還是不好,或者說,是你覺得該用還是不該用?光是怎麼用的?色彩是怎麼用的?聲音有空間感嗎?聲音有表現力嗎?然後你再把內容擺進去看看,合適嗎?導演為什麼要這樣來處理,有沒有修改的地方?」

(二)怎樣進行視聽思維訓練?

1,「不準用任何文字形式,純粹用視聽語言來講一個故事(基本功),每天寫個一百字的事件。只能寫一百字,只能寫動作。...動作就是人物,動作就是沖突,動作就是情節。...最開始的訓練是讓學生寫鏡頭, 銀幕上沒有的不準寫...寫鏡頭所選的鏡頭必須是有視聽效果的.學生必須想辦法用文字把那視聽效果寫出來,然後再自己拍出來。...要求寫的是發生一件事,發生意味著運動、過程,沒有要描寫,描寫是靜態的。不準寫靜態的。」

2,"最後寫幾個中等的劇本,不準寫台詞。如果別人都看明白了,然後才能把台詞加上。...凡是可以用動作來代替的對話,一律不要。這個劇本通過後,再由學生自己拍出來。"

3,大量讀解優秀經典影片。

(三)關於電影書籍的選擇?

『捌』 電影拍攝技巧分享

技巧運動因其具有極強的藝術欣賞性,更適合表演。中國技巧運動員的精湛表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電影拍攝技巧分享,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拍攝技巧分享 篇1

①推鏡頭

推鏡頭是電影拍攝中的常用手法,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影片使用了85mm或100mm中焦距鏡頭來拍攝人像。當前景中的物體形狀越來越大,鏡頭焦越拉越長;當鏡頭框架中的物體移動越來越快,鏡頭焦距越拉越長。

②跟鏡頭

跟鏡頭是電影拍攝中的經典手法之一,但是在斯皮爾伯格在實際應用中賦予了這一手法更多詮釋,形成了極具辨識性的斯式跟鏡頭風格。一般,斯皮爾伯格會使用長時間的跟鏡頭,記錄行走並交談的兩名角色。為了追求出色的視覺質感,斯皮爾伯格會在角色和攝像機之間以多樣方式排列道具和零時演員,提升畫面框架和角色活動的視覺豐富性。

另外,當邊走邊談的兩名角色的場景進行到最後,其中一名角色將要說服另一名角色時,斯皮爾伯格會要求兩位演員靠近攝像機,記錄他們相互對視的畫面。

③過肩鏡頭

過肩鏡頭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拍攝手法,然而在斯皮爾伯格卻能將平凡化作神奇。斯皮爾伯格通常會隔著主角的肩膀使用寬鏡頭拍攝,這樣可以使得主角的形象在畫面上比其他角色更高大,從而突出主角的作用和地位,達到強烈的戲劇效果。

另外,有時候在過肩鏡頭中,會讓肩膀占據大部分的畫面,從而把想要突出的畫面主體擠到鏡頭框架的邊緣。雖然不是標準的過肩巨頭,這樣做通常都有特別意義。斯皮爾伯格這樣用是為了強調某一場景的特俗含義,不過他在一部影片中絕對不會用超過第二次。

④特寫鏡頭

很多導演都會使用特寫鏡頭,但是迄今為止特寫鏡頭應用的最好的當屬斯皮爾伯格。

⑤寬鏡頭

斯皮爾伯格極其偏好寬鏡頭,無論是過肩,跟鏡頭或者其它各式各樣的拍攝手法中,只要他想突出畫面背景中的前景,他一定會使用寬鏡頭。許多人指責斯皮爾伯格 認為他的寬鏡頭用的非常保守,不過事實上,斯皮爾伯格對寬鏡頭的處理比不少導演要大膽得多,他應該是電影史上最有冒險精神和雄心壯志的導演之一。

⑥通過大量前景構造鏡頭畫面

斯皮爾伯格特別喜歡在鏡頭中用各種背景來構造鏡頭畫面。在《少數派報告》的開頭,有一個隔著椅子拍攝小男孩的場景。這使得觀眾能夠感覺到一種緊張刺激的感覺,好像你是從哪個隱藏角落進行偷窺。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把鏡頭對准小男孩要高明多了。

⑦鏡像拍攝手法

在電影中,經常看以看到通過鏡像來表現故事場景的拍攝手法。鏡像拍攝一般通過寬鏡頭來處理,慢慢過渡到對角色的特寫鏡頭,通過這種手法,鏡頭上的過渡得順理成章,不漏痕跡。

鏡像拍攝另外還可以在鏡頭中用來突出角色。

⑧匹配剪輯

所謂的`匹配剪輯是指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但圖像軌跡相似的兩個場景連接起來。斯皮爾伯格的匹配剪輯讓人印象深刻。

⑨用背光燈來製造陰影輪廓

斯皮爾伯格早在21歲拍攝他的第一部短片《安培林》時就學會了如何用背光燈來構造陰影輪廓,不得不感嘆他的少年英才。

⑩多種鏡頭不間斷拍攝

斯皮爾伯格最大的天才在於他對於各種鏡頭的融會貫通。通過不斷的變換拍攝位置,斯皮爾伯格可以不間斷的使用寬鏡頭,特寫鏡頭,過肩鏡頭,最後再到特寫鏡頭的進行連續拍攝,一氣呵成,沒有停頓。

電影拍攝技巧分享 篇2

第一大類:鏡頭角度

1.鏡頭角度之平視

平視鏡頭是最基礎的鏡頭角度,手持穩定器向前水平拍攝,即可拍攝出平視鏡頭。在電影中,通常用平視鏡頭來保持(第三方的)客觀性,而不是改變被攝人物之間的關系。

2.鏡頭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3.鏡頭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攝是一個手持穩定器從低角度仰視拍攝,可以使得被攝對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據主導地位的鏡頭角度。

4.鏡頭角度之俯角

與仰角拍攝相對的是俯角拍攝,利用穩定器的圖傳功能可以輕松實現從高往下處拍攝,讓被攝人物顯得弱小。想要展示鳥瞰拍攝角度的可以用獨腳架或者延長桿搭配穩定器實現,一般用於展示大局和全景。

5.鏡頭角度之過肩

過肩鏡頭也可以說是特寫鏡頭,過肩鏡頭中一個人會正對著另一個人,在電影對話鏡頭中會常用到,畫面帶有沖突感。

第二大類:景別

1.景別之特寫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2.景別之中景

中景鏡頭介於特寫與遠景之間,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裡拿著東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會拍攝中景鏡頭。

3.景別之遠景

遠景是與特寫相對的景別鏡頭,遠景可以拍攝對象的全身,觀眾也可以看到場面的大鏡頭。遠景鏡頭一般用於電影中的打鬥場景拍攝,能看到完整的拍攝打鬥動作以及場景。

4.景別之單人雙人

當鏡頭裡面只有一個畫面角色的時候,可以把這類鏡頭歸類為單人鏡頭;雙人鏡頭則是鏡頭裡面有兩個畫面角色。

5.景別之POV視點

POV也稱視點鏡頭,視點鏡頭拍攝的畫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內容,在電影中使用POV鏡頭,是想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畫面鏡頭中。而在日常拍攝中,也可以利用穩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實現這一鏡頭的拍攝。

第三大類:鏡頭運動

1.鏡頭運動之橫搖直搖

水平橫搖和上下直搖是最簡單的一組鏡頭運動鏡頭,拍攝過程中保持穩定器和相機位置不變,利用穩定器搖桿控制鏡頭上下左右移動。這種鏡頭運動的優勢在於使觀眾一直處於旁觀者的角色,鏡頭畫面和劇情發展不帶偏向性。

2.鏡頭運動之變焦

變焦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鏡頭了,利用穩定器實現變焦和拍攝運動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攝出希區柯克變焦鏡頭。

3.鏡頭運動之跟隨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4.鏡頭運動之不規則運動

穩定器圍繞一個點不定向的搖動,隨心所欲的控制鏡頭拍攝,叫做不規則運動。不規則的運動鏡頭可以為畫面增添運動感,使畫面更具張力。

5.鏡頭運動之360度環拍

360環拍是鏡頭運動中難度最大的運動鏡頭,指在展現人物的同時,手持穩定器圍繞主體進行360度的環繞拍攝,讓畫面看起來像是在三維空間中運動。360度環拍十分考驗畫面的穩定性,所以拍攝時一定要使用我們的穩定器拍攝。

當你精通鏡頭手法的拍攝和組合時,你可以將視角,景別和鏡頭運動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鏡到底,一鏡到底一直都是難度最高的長鏡頭拍攝手法,需要極高的拍攝經驗以及一氣呵成的劇本安排,再配合演員以及拍攝設備的配合。

『玖』 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有哪些

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有哪些?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有關於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供大家參考!

1、旁觀Tension Away

演員在一個對話鏡頭種,通常都會有眼神的接觸,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因為在實際生活種我們與一個人對話時也是這樣的。

但是,導演也可以運用旁觀技巧進行處理。演員或許在整段對話種沒有互相對視,或許會在一個特寫鏡頭種肩並肩挨著,凝望著遠方,而從未瞥對方一眼,不僅如此,還可以採用讓演員背離攝影機的方式。當觀眾在一個鏡頭中看到的是角色的背面而不是正面時,該角色會從場景中被孤立出來。旁視可以創造出一種孤獨或寂寞的感覺。當演員避免視線接觸時,旁視可能在暗示掩蓋著的情緒或者怨恨。

2、帶物(主觀)視點 Inventory POV

帶物(主觀)視點是基於標準的主觀視點技巧的一種變化。角色通常會在其面前拿著一件物品——例如一把刀,或者一把槍,這件物品會在畫面中出現,讓觀眾看到角色手裡正在拿著的是什麼。

3、物體(主觀)視點,POV Object

物體(主觀)視點採用的是無生命物體的視點——例如一台打字機或者一聽蘇打水的視點。當演員需要碰觸、或者與一件物體進行互動的時候,觀眾會從這一種獨特的視點看到畫面。

還有另一種是,拋射物(主觀)視點是指鏡頭跟隨一個拋射線(主觀)視點是指鏡頭跟隨一個拋射物行進,例如射向目標的一顆子彈,或者一支箭。這種鏡頭會讓觀眾“體驗”一把拋射物的感覺,並且看到其造成的結果。

4、(主觀)視點 POV

POV代表(主觀)視點,指的是觀眾看到的正是影片中的角色所看到的景物。(主觀)視點可以用來強化觀眾對銀幕角色的情感依戀。

5、直視攝影機Tension to Camera

在電影中,演員通常是不直視攝影機的。避免這樣做的原因的,這可能會給觀眾的一種暗示:演員被攝影機搞得心煩意亂了,或者演員寧可要看著觀眾都要不看劇中的其他角色。

然而,導演會為了特殊效果而運用直視攝影機的技巧。選擇讓演員直視攝影機,會使觀眾不安和緊張。另一方面,直視攝影機技巧可以讓觀眾對一個特殊鏡頭或設置引起注意。

6、打破第四面強Broken Wall

在電影的設定中,演員是不與觀眾對話的。電影角色存在於其獨立的“電影時空”中,不與觀眾進行互動。

當演員轉向攝影機並與觀眾進行對話時,我們就看到了打破第四面牆這個技巧。打破第四面牆這個詞是取自戲劇的專門術語,因為在戲劇舞台上,演員的身後是有三面強的。

而假想中的“第四面牆”,指的'是分隔角色與觀眾的那面牆。當這面牆被“打破”的時候,劇中的真實空間與觀眾的真實空間就交融到了一起。

7、窺視視點Voyeur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窺視者——暗中監視者銀幕上角色們的私生活,那些角色並沒有讓我們闖入他們的生活,那些角色並沒有讓我們闖入他們的生活。我們僅僅是為了施惠於自我,用他人的真實生活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來滿足我們的胃口。

窺視片段可以是特意設計的,使我們感到自己在窺視銀幕上的角色,而不是單純地感受者影片所講述的故事。鏡頭也許會採取加邊框(從隱蔽處通過雙瞳望遠鏡觀察)這樣一種方式,來強調一場戲的窺視視點。

8、篩濾 Screen

篩濾技巧是指用一個簡單的物體充當整個畫面的過濾器。當我們看一個電影片段時,畫面是透過百葉窗、彩色玻璃或者是一種材質(比如水)來呈現時,此時我們的視點就被篩濾技巧過濾了。

篩濾技巧對於營造鏡頭氣氛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而且還能幫助觀眾洞悉角色的情緒或感覺。

9、映像Refletion

映象是神秘的具有哲學意味的有趣事物。我們看到的是反射出的影像,而不是世物本來的面貌。鏡子就是最常見的例子。

『拾』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推鏡頭指攝影機向被攝物體推近或是用變焦距鏡頭逐漸拉長焦距,使觀眾有一個移近被攝物的感覺。

2、拉鏡頭則和推鏡頭正相反,造成畫面上的被攝物逐漸遠離觀眾視點的感覺。並逐漸擴展視野范圍。

3、搖鏡頭是指攝影機在原位置不變,通過機身的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畫面呈現動態構圖,產生巡視、環視周圍環境事物、揭示動態中的人物內心世界、烘托情緒的藝術效果。

4、移動鏡頭又稱「移動攝影」,將攝影機放在可移動的車輛或升降機上,對被攝物體作各方向移動所拍攝的畫面。

基礎景別有以下這些:

1、遠景:在拍攝人像時不要總想著拍攝人物,帶著環境可以很好地渲染氣氛。

2、全景:全景景別有助於表現人物的動作。

3、近景:為了將人物表情表現得比較好,可以使用近景。

5、特寫:特寫能夠讓你完全注意人物的細節,是表現細節最好的方式。

(10)電影攝影如何看上三下四擴展閱讀:

鏡頭語言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

鏡頭語言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閱讀全文

與電影攝影如何看上三下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情歌2016電影 瀏覽:257
2015聖誕節上映的電影 瀏覽:152
插座驚魂美國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92
韓國等級動漫電影 瀏覽:846
2017面具電影 瀏覽:929
軍旅題材電影大全 瀏覽:891
日本電影講述男子出獄後 瀏覽:723
電影中很酷的台詞女主角 瀏覽:108
電影導演乞丐的模式 瀏覽:711
蘋果電影怎樣連接電視 瀏覽:644
歐美電影海魂 瀏覽:987
梅爾吉布森導演過電影 瀏覽:868
賽羅奧特曼大電影視頻 瀏覽:94
好看的電影動作大片推薦經典 瀏覽:73
利智電影大全 瀏覽:689
劉德華吳倩蓮電影叫什麼 瀏覽:731
第六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瀏覽:109
美國電影世界末日 瀏覽:869
3d電影效果最好的 瀏覽:276
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電影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