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飛越瘋人院》想要表達的思想
《飛越瘋人院》一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影片上映後,不僅獲五項奧斯卡獎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獎提名,而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飛越瘋人院》也是繼《一夜風流》(1934)之後,又一部獲五項主要奧斯卡獎的影片。
本片是美國70年代社會電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出色的表現力一舉奪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等五項大獎。影片雖然採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這一老題材,卻因為其注入了新的社會意義和內涵而大獲成功。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美國病態壓抑的工業化社會的縮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銳的諷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悲劇故事,實則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後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著濃重的悲劇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著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麥克默菲的對自由的追求和最終的悲慘遭遇深深地體現了人們所受的壓抑和悲劇命運,使影片具有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結尾是全片的點睛之作,充滿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卻也是最為感人的一個段落。在昏黃的光線下,「酋長」來到麥克默菲的床邊,呼喚著他,而麥克默菲卻只能報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語。「酋長」一邊說著「我會把你帶出去」,一邊用枕頭悶死了他。這一場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同時更令人感到了一種深重的難以名狀的壓抑。「酋長」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徵著人性的回歸。導演以一個印第安人角色來完成這一行動,也正喻示著人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壓抑人性的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重重一擊。
以商業片而言,《飛越瘋人院》表面上對瘋人院制度的控訴,是大眾所能理解與接受的,而劇情中的歡笑、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觀眾至結尾。
就哲學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公理、法規的缺陷。她讓我沉思:到底什麼為「瘋」?個別的人的個性行為如果超越社會所能接受就是瘋?就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抓後腦勺,但當一個人經常抓,他就被定義為瘋。憑什麼人類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對他人進行裁判?所謂社會共識、社會公理、社會秩序,是不是應該從這片中得到反思?
所謂「瘋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謂「天賦人權」,然而掌權人甚至社會中大部分所謂「正常人」卻以「公理」為由去扼殺一切小群體,或者美其名曰地說:糾正。人類何時起權力竟然大至覺得自己應該改變一個天生應該與他平等的人的行為呢?
② 飛越瘋人院深度解析是什麼
飛越瘋人院深度解析如下。
1、這部片子頌揚了勇敢的解放自由的精神。雖然麥克墨菲最後變成了智障人,但是我認為他並沒有輸。他鼓舞了瘋人院的很多人,繼續像他一樣追求自由。從更深層次來說,就是揭露了美國當時把正常人當做精神病人的丑態,和高階級壓抑舒服的病態社會現象。
2、開頭的鏡頭用暗調的黑色烘托氛圍,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和恐懼,也正符合瘋人院里顛倒黑白、權利壓迫的調性。然後整個片子是圍繞瘋人院里的人物展開的,所以人頭比較多,而且對話比較多,對人的景別大多是中近景和近景。在人物很多的時候會用大全景。
3、採用了很多拍攝人物對話場景的技巧,像是以人物的肩做前景拍攝說話者,還有正反打的情況也有出現。注重人物說話的形態和表情。推鏡頭和移鏡頭也是比較多的,來表現人物的怪誕和詭異氛圍。用推鏡頭來表現人物的表情和體現心理變化,片子中瑞秋護士的不屑就體現了。
4、她的表情一直都是不變的,也與那些病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的影片結尾山水景象和蔚藍天空也與一開始的壓抑形成對比,雖然麥克墨菲還是失敗了。
5、但是這更代表著希望的曙光,以後會有更多像墨菲一樣的人起來追求自由,他不是在孤軍奮戰,這場戰斗註定會有犧牲,但他同時也鼓舞了很多人。這部片子暗中也諷刺了不明黑白、掌握權勢的冷冰冰的美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