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老電影《立春》:夢碎了也該醒了 人終歸要回現實
今天為何要寫這部影片的感悟呢,是因為最近被舅舅家的表哥給氣到了,一手好牌,這些年真是打得稀巴爛。好好的日子變得猙獰,做夢做久了,總要過回人的日子,像極了《立春》里的人物,有影子。
《立春》講述幾段文藝青年現實與理想碰撞的故事,故事緊緊圍繞蔣雯麗飾演的女主角「王彩玲」。 我上大三的時候上映的,是導演顧長衛在2007年的作品,主演有蔣雯麗、張瑤、李光潔等。
王彩玲是一西部縣級小城師范學院的音樂教師,擁有一個到巴黎唱歌劇的理想。雖然她貌不出眾,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對歌劇尤其著迷。然而,閉塞小縣城的普通百姓對歌劇並不感冒,志不得已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調到北京,在那裡一展歌喉發揮自己的天才。
事業知音難覓,生活中同樣。雖然她和小縣城的幾位男人都有過瓜葛,但是愛她的人她不愛,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絕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結。
張瑤飾演的高貝貝找到王彩玲,她自稱身患絕症,唯一的心願就是可以參加全國歌手大賽並獲獎。在北京求職多次碰壁已經讓王彩玲深深失望,同時為了幫助高貝貝,王彩玲放棄了進京的夢想,將這筆金錢用來資助後者打通關系。 卻未曾想到,自己的好心面臨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謊言。
當夢想、愛情相繼離她遠去的時候,她選擇了親情,鄉下的父母和她領養的兔唇女兒成為了她新生活的開始。
《立春》能吸引我的原因是這部戲有顧長衛和蔣雯麗這對夫妻檔合作,如果你看過顧長衛第一部電影《孔雀》,便會記住這樣 一個名字:李檣。他是編劇,代表作品:《孔雀》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立春》、《黃金時代》等等。
這個男人不厭其煩的用筆敘述著一個個夢醒了又碎、碎了又醒的故事。這一次,夢開始在一個全景中土色、平庸的無名城市裡,做夢的文藝青年們操著包頭話,心高氣傲卻撞的頭破血流:畫者淪為騙子,詩者成為小市民,舞者自欺欺人得在獄中起舞。
片子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這個城市, 「在這個城市呆下去的勇氣」、「這個城市的一根魚刺」 ……這個城市似乎與他們格格不入,甚至成為了扼殺他們的刑場,只有北京、甚至是巴黎,才是心之所往的伊甸園。
後來,這個城市的殺人力量集中體現在舞者胡金泉的股市裡,昏天黑地跳了十幾年舞在他身上留下了一股揮之不去的撫媚之氣,口水的力量終於讓他在看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走向極端,獄中的他再次笑著踮起腳尖,王彩玲卻哭著跑了出去。這夢,真的碎得鮮血淋漓。
夢碎了也好啊,偏執的編劇卻給他的人物更加執拗的性格,不到玉石俱焚不知道這文藝的「害處」。
《孔雀》里的姐姐選擇平淡嫁人;而現在的王彩玲,和鄉下的老父母修補親情,為收養的女兒治癒兔唇,平淡的生活,有什麼不好呢? 也只是,在天安門廣場陪女兒女玩耍之中,抬頭看著這個曾經夢幻中的城市,她會在偶爾這剎那緬懷自己曾經的夢想么?
看過《立春》後,讓我更加了解編劇李檣。盡管顧長衛式的色調處理和鏡頭調度還是很明顯,然而事實上觀影過程中撲面而來的卻全都是編劇李檣大氣場和非因果邏輯的情節方式, 看《孔雀》和《立春》,最為動人且最為犀利的地方是那些「小人物」身上「卑微的善良」。 這是一把很好用的手術刀。
《孔雀》里的一家人各個如此,王彩玲如此,王彩玲身邊的人也大多如此。這種感覺好像是輕輕地觸了一下心臟,雖然心臟沒有皮膚那般敏銳的感覺,卻在觸過之後以一種長久的的回聲成為樂章。
所以《立春》之類,大可不必去追求情節的邏輯和連貫。或許李檣試圖留出一個「為藝術為愛情」的解讀入口,或許事實上影片呈現的是一眼而至的關於不甘平庸和敢於夢想的解讀入口。《立春》里歌劇、油畫和芭蕾,看的我恍如隔世。
《立春》呈現給我的是一派超現實主義式的情境,尤其是歌劇,大約歌劇配音唱得太好了,本該是一個水平有限的票友的王彩玲,一個滿口方言的王彩玲,卻能唱出如此華麗的歌劇,蔣雯麗的扮丑和她周圍的環境,襯得這部片子愈發地超現實起來。
影片的結尾是一個女歌唱家在中國歌劇院唱著普契尼那段著名的《詠嘆調》,我竟然看得有些惆悵。
一個人活著到底要不要有理想,尤其是這理想顯得多麼不合時宜多麼曲高和寡多麼難以遇到知音的時候? 看到那個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正常的男人而故意犯了流氓猥褻罪而坐牢的胡老師,最後穿著囚服踮起腳尖,安慰難過的王彩玲的場景時,這個剛開始還被我唾棄的「男人」,最後看到他時竟然讓我心生敬意。
理想主義者是可敬同時也是可悲的,他們的可敬之處在於對自己理想世界的堅持,而可悲之處在於自己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 於是,理想主義者的結局有兩個,要麼融入到現實中來,要麼一直在自己編造的理想世界。
關於影片片名,顧導演用一個一年之始的節氣命名一個毫無前途的希望,給一個歸於絕望的故事剪了一個喜劇似的預告片。
我喜歡這句話,其實日子也便是這回事兒,追夢尋夢,夢圓夢碎,現實懷揣夢想,夢想照進現實。 就像在立春,年年日歷翻至此處,春天的夢早已在每個人心裡孕育開來了;也就像人生雖有理想未達,現實會有改變,新的理想亦也一定會再次出現。人人心裡有個夢,就永遠不會絕望。
雖然夢想的實現有時離現實很遠,故事的結局沒有那麼悲慘卻無限蒼涼。我們終將不是痴人,因為我們都很平凡。為了生存,我們顯得怯懦和無助, 社會 和體制的接納不斷使我們感到滿足,於是,我們毫無選擇地將歲月蹉跎,將多彩的生命一點點去色。
平凡人的自娛自戀總夾帶了無比的孤獨和可憐。 想起那句話,相比愛情,孤獨更可怕。而相比理想,孤獨一樣可怕。
現在的我們大多在尋找平衡,不斷地調整和尋找生命中平衡的美麗,無意之間,我們將享受永不平衡的一生。就像走路,馬路是路,山路崎嶇也是路。人們總是贊美某人超群智慧,而大智者卻往往劫難重重。
又想起王彩玲在風沙中猛登單車的一組場景,導演足足給了一分多鍾的特寫時間,其景外之情自是無比深沉。
人生狀態有時便是如此,沉重而艱辛。 而有時又會像是悶熱躁鬱無風的夏日,回歸現實,讓自己腳踏實地的品位生活,平凡的日子中體味一絲甘甜。#現實## 情感 #
我是@維言不聳聽 一個30+努力做到身材管理的小姐姐,一直尋找無限可能,感恩生活,訴 情感 點滴,待溫暖相遇,以手寫心,一起成長。歡迎轉發和留言,感謝您的關注。
② 電影《立春》影評
——是不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王彩玲?我得說,我做過一陣王彩玲。
沒有憧憬過北京的人,不會知道憧憬北京是什麼滋味。
為什麼要憧憬北京?因為它是北京。
三年前考研那陣子,我與另外一個女生到教職工居住區合租了個房間住。是一個單元里頭帶陽台的那間。
那時候人年輕,心裡還是有一些隱忍的瘋狂,總覺得有點天雷地火的事情即將降臨,然而春天一個一個數過去,日子仍是靜水無瀾。
——就像王彩玲說的:每年的春天一來,我的心裡總是蠢蠢欲動,覺得會有什麼事要發生;但是春天過去了,什麼都沒發生,就覺得好像錯過了什麼似的
那單元另外兩間都住的是男生,也都是考研的。其中一個,人瘦削,臉青白,眼睛下面拱出兩個顴骨,柳葉形的眼睛常是似笑非笑,似嘲諷又似卑怯。肩背微微佝僂。經常穿灰色的恤。工科生,英語卻出奇好,有時比我這個英語專業的人還牛一點——雖然我口頭是絕不承認。
——看到黃四寶,竟覺得神似他的模樣。瘦,以及陰郁又深藏焦慮的眼神。居然還有時候有天真神情一閃。文藝青年是不是都一個臉模子??
一般考研的人一見面都會交流一下考試目標復習進展之類。一開始我問他的時候,他卻只是含混幾句,一笑,諱莫如深的樣子。
之後慢慢知道他在年級里以異類而聞名,是不太合群的人物。
——在男生堆兒里:每天洗衣服襪子飯盒,不看毛片而愛看賈樟柯,用國家地理圖片而不用張柏芝Twins的照片做電腦桌面,每天出去上自習,不熬夜打游戲聊QQ,臨睡刷牙,每周購買《南方周末》並做剪報,六級考一次就過而且考到八十分以上....這樣大概是夠怪異的了。
後來有回下午我自己在屋裡寫字,臨《靈飛經》,他進來了,不出聲地看了會兒,拿了我的筆寫了幾行隸書,居然很有點功夫的樣子。他說:我借一本《曹全碑》給你,你來。
就這樣混熟了,他才很鄭重地說:我是一定要考到北京去的。此話的背景音樂是他的電腦音箱裡面放著的《One Night in 北京》。
我說:我也一定要去北京;我要當北京人;雖然北京已經沒有它最迷人的城牆了,但是我還是愛它,我要成為那個城市的一部分;我要周末上琉璃廠淘舊書,上國家圖書館看古籍,上北大聽講座,老了退休了早晨到北海遛鳥。
他聽完眼睛裡面有光,是把我當作自己人了(雖然我說「不聽陳綺貞」之後他大叫「敵人!」)。
(他喜歡:賈樟柯、休格蘭特、陳綺貞。)
後來我就像王彩玲一樣開始止不住地犯賤。如:他飯後喜歡喝杯熱茶,我於是每天雷打不動多打一壺開水拎上五樓,貼牆放在他房間門口,專門供他泡茶;晚自習回來,看到壺把不再與牆垂直,就知道他動過了,就滿足得心口酸楚一陣。其餘送水果買雜志供他看之類,不消提了。
黎巴嫩大牛人紀伯倫說的:「愛情不需要回報,愛在愛裡面已經滿足了。」
女人是總需要有一個人,讓她把她的熱情和溫柔——甚至狂熱——花費出去。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愛,似乎竟是一種生理需求。
有一天終於在他床上擁抱了。
——大地崩坼,天空翻轉,海水倒灌,冰川塌陷,他吻了我。
記得他身子那樣瘦,讓人很想把他緊緊地摟抱,抱進子宮里去再孕育一回。熄了燈的小屋裡,他埋首在我胸口,短頭發扎刺著我赤裸的皮膚,像只剩幾歲的小童。
——就像黃四寶又一次醉倒在地上,呻吟一樣低聲嗚嗚地哭著,更像是哼著。王彩玲在他身邊蹲下。我的心口針扎一樣:這樣的世間女人共通的憐惜。雲雨之後的一夜,王彩玲在鏡子前左顧右盼,紮上鮮艷的黃絲巾,微微一笑,光彩流溢。床前留下為熟睡的男人買好的早點。
可是我知道他是不會承認她的。就像我亦始終不曾被承認。
我與他的關系,永遠停留在那張床上:下午或晚上,接了他簡訊,躲過單元里其餘兩人的目光,溜進他的房間。有時在下床之後、走出房間之前,黯然哭出聲來,然他只是似笑非笑地旁觀。但第二晚,接到他的簡訊,我還是會自動走去推他房間的門。
我能給的,只能有這些。再沒別的。
幾乎想要挫骨揚灰,只為在他心中留痕。
——甚至想:這樣的委身,這樣卑賤的委身畢竟是沒有人會做的,他會因為這罕見的卑微而記得我。
那時候,心裡有一種狂熱的絕望。又因絕望,所以乾脆放縱地狂熱下去。
他一直一直說,一定要考到北京去。所有人都不看好他。所有人都覺得他無用窩囊不太正常,他一定要證明給他們看。
他把頭牢牢撳在我胸口。我抱著他赤裸的身子,心裡像是被一塊燒熱的冰塊燙著和凍著。
——他就是像王彩玲和黃四寶那樣的人。人群中是有這樣一小撮「一根筋」;他們偏執狂熱著一個dream,殞身不恤;但是這種偏執和狂熱偏偏有著獨特的魅力,對於特定的人來說,這種魅力是致命的。
其實偏執的人,都有格外熾烈的感情。但是這種感情不大常用在人的身上(除非是他們同類)。又大概因為偏執的人目下無塵,覺得人是不配讓他們花費感情的。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待女人的無情和女人對他的飛蛾撲火,庶幾相似。)
——後來,他沒考上,我的分數差了一點。他選擇住到北京繼續考,我早早妥協了,調劑到離北京極遠地方的學校。
第二年,他的偏執終於有了結果。我從別人口中得知他考上了人大,且是高分公費。
《立春》的結尾,所有的人都妥協了。
長頭發愛朗誦的周瑜,剪短了頭發,生了眼睛倍兒黑的小閨女;
黃四寶也剪了短發,換下了標准文藝青年的行頭皮夾克黑長統靴,一邊打大哥大一邊開麵包車;
被領導拿泰國人妖來比的胡金泉老師,踏實坦然地開始坐牢了。
王彩玲雖然還是不結婚,但是總算認真地當起了媽。露出了始終不曾有的笑容。
一切似乎正常了,和諧了,可是卻更覺得更凄寒。
(跳芭蕾舞的胡金泉,原本穿著海藍色大衣系雪白圍巾的胡金泉,一身雪白練功衣在音樂中旋轉的胡金泉,在監獄之中被剃了光頭,竭力想立起穿著黑布鞋的足尖。藝術把他的生命燒成了灰——是不是一定要有人成為藝術的祭壇上帶血的犧牲?)
那樣狂熱的不顧一切的追求似乎可憐;妥協了,又是悲涼。
我說:我還是要再考到北京去的。
我是不是還想在琉璃廠偶遇著他?也許是。那時候,會說什麼?....
也許會說:「看過《立春》沒?前幾年的電影。那裡面有個黃四寶,長得還真有點像你。」
謹以此,紀念ZS。
③ 求電影立春觀後感,500字左右
希望與絕望的二重生
——《立春》的色彩人物情節
談及中國的文藝片電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這樣的感覺,導演總是想通過一個故事反映一個大的三觀意識,當然如果再能夠體現什麼人性之美那就再好不過了,導演的想法的確很好可是卻又有點一廂情願,因為很多人看完之後除了難受就是惡心,因為有些拙劣地導演甚至十分愚蠢的讓主人公在一場電影中反復地用語言去闡述導演那偉大的思想內涵。正是由於這樣所以立春這部電影十分成功,當然除了主題思想上的那種欲說還休讓觀眾費勁心思思考外,它在色彩、人物、情節上的設置上也是匠心獨具。
1明暗色彩對比折射人物無奈
《立春》這部影片在色彩的運用上可以說的上是整部電影的一個靈魂,其中集中體現在主人公「王彩玲」的身上,她的服裝顏色的變化充分地體現了人物的悲喜起伏。「王彩玲」的出場是先通過聲音來做鋪墊的,「這么美的聲音怎是是從這么丑的人身體傳來」這是黃四寶對王彩玲出場地一個評價,這時的王彩玲系了一條比較艷麗的黃色圍巾,明亮的色彩就彷彿這個為夢想執著女人堅持的希望。所以最開始導演通過服裝上就暗示了這個女人的自信與清高,「長得這么丑還這么清高」王彩玲的確長相醜陋,但是她自己卻不以為然「我覺得我不醜,我就是怪了點」這是王彩玲在和黃四寶在去往北京的火車上說的話,這時的她依舊是圍著一條亮麗的圍巾可是在她被黃四寶感情拒絕,她唯一值得驕傲的音樂才華不被肯定時,她的服裝有了明顯的變化,她的灰暗服裝與劇院負責人艷麗的紅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王彩玲的唯唯諾諾,負責人的說話的毫不留情都是一種強烈對比。
在整部影片王彩玲的服裝明顯變化還體現在她和黃四寶睡過之後 ,繫上金黃色的絲巾艷麗紅唇上,這時的她對愛情憧憬卻被現實狠狠撕碎。可以說王彩玲這一生的起伏都通過顏色的變化而穿插過來。即使到最後一場華麗想像的演唱會也是通過黑白色調服裝展示出來,黑白色給人本就是一種壓抑的色彩同時也就在無形之中給王彩玲這一生劃傷了悲傷的句號。
2小人物的悲哀上升為社會的不幸
《立春》這部影片在主人公的選取上也是獨樹一幟,無論是女主角「王彩玲」還是「周瑜」、「黃四寶」、「小張老師」在片中都刻畫的十分豐滿。他們都是小人物展示的是小人物內心的悲喜,王彩玲的清高、自我為是,周瑜出賣朋友發橫財,黃四寶為去北京利用王彩玲甚至讓王彩玲顏面掃地,小張老師的怯弱。這些人物都有著很明顯地缺點,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是卻又有其優點和讓人同情的地方。王彩玲一心為夢想去北京卻為了那個「癌症」的女孩折斷夢想的翅膀,以及後來收養「貝貝」,這都讓觀眾感動的。周瑜雖嫉妒黃四寶但卻也盡力幫助他,小張老師的怯弱也讓我們看到了他身上不幸是社會的逼迫觀眾更多的是一種嘆息。
對於一部優秀的影片角色的設定是至關重要的,導演顧長衛在《立春》這部電影就很好的處理好這一點,他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小人物自身的不幸而是將這種不信上升到社會上面來。「為什麼王彩玲執著於北京戶口?」「為什麼周瑜會不希望黃四寶考上央美?」「為什麼小張老師得不到別人的諒解?」「為什麼女孩必須要撒謊自己身患癌症才獲得獎項?」等等。影給了我們太多的「為什麼」正是這些為什麼才讓這些小人物的一生充滿了悲壯讓人同情,導演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在這一點上也是格外巧妙。
3情節緊湊跌宕起伏恍若人生
影片在情節設置上也是格外緊湊,雖然是文藝片但是卻並不乏味,在情節處理上跌宕起伏給人出其不意。影片一開始王彩玲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給人懸念優美的聲音與她的外貌極不協調。周瑜出賣兄弟是我意想不到,王彩玲的盡心捐助也是我們始料未及,女孩的欺騙與坦誠更是出其不意,以及最後結尾的設置也是意味深長。
正是這些起起伏伏才在無形之中給我們一種驚喜與無奈,這部電影並沒有其他電影劇情起伏這么大卻給人一種真實,它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反映了社會人生。
4細數影片的不足
《立春》這部電影的成功是無需多言的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缺點。一 電影有一個特色是方言雖然讓這部電影獨具一格但是方言卻給使觀眾與電影人物產生了一種隔膜。二在道具上有點讓人捉摸不透,在片中有兩次拍攝燃燒的蚊香但卻沒有什麼特殊含義也沒能起到推動情節發展。三整部片子俯拍鏡頭過多,雖然可以看出是導演想表現底層人物的不幸命運,但過多的俯拍也造成電影整體看上去過於壓抑。
《立春》電影在很多方面為我們展示了顧長衛導演在攝影方面的獨特性,將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理想幻滅演繹地淋漓盡致,讓我們在感嘆人物的不信同時多了一份對社會的思考,對電影人物角色的塑造也多了一些感悟。
(自我適當刪減吧!覺得不錯給好評哦!)
④ 立春電影影評
《立春》是我看過的顧長衛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這部電影個人風格鮮明,故事的戲劇沖突劇烈,現實主義的色彩濃厚。無奈,苦澀,絕望,小小的個體被時代和社會一點點慢慢吞沒,即使這個個體有能力才華,也有野心和沖勁,但還是在一次次的打擊中被蠶食殆盡。
還有一點非常值得一提,這是部女性視角的作品,但它設計了一個非常獨特甚至完全顛覆的女主角形象。長相醜陋,野心勃勃,性格霸道,能力出眾,這些特徵幾乎是完全與主流作品中「美好」的女性形象相違背的。因此我看到了這部作品中鮮活的生命力和更為真實多樣的女性形象與心理。
結合影片「悲劇」的結尾,這種女性命運的不確定性和漂泊感更是油然而生。她沒有家,沒有歸宿,亦沒有去處,她只能被困在這悲慘現實中的當下。從一開始的在進取中拼搏,到最後在接受中生活。
⑤ 電影立春觀後感
在《立春》整部電影的中,總共有三個同為藝術家人走進了她自閉的內心,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一個就是美術家,黃四寶。王彩鈴自從第一次見到他後,很快便愛上了他,並且夢想著能和他一起在藝術方面有所作為,在巴黎的藝術學院有所作為。可以說,這個人是他第一次傾注全部情感的對象。她覺得她與黃四寶有著很相同的遭遇,自認為懷有一身的藝術絕技,卻無人欣賞。這種同病相憐的心情很快轉變為了愛情。
可是黃四寶卻完全沒有類似的想法。最終情感上的矛盾最終使黃四寶在當眾羞辱了王彩鈴後憤然離去。而這次也是王彩鈴的內心收到了巨大的沖擊,甚至使她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而黃四寶,也就此墮落,最終成為社會上騙錢的小混混。
第二個,是舞蹈老師。這個人是我在整部電影中唯一比較欣賞的人。全身心的投身於藝術,面對著外人的羞辱,在跳舞中走過了自己前半程的人生。他的心中沒有太多的雜念,功名,利祿,他好像並不是很在乎,只是面對外在的壓力,他不得不選擇項王彩鈴求婚,未果,最終選擇走向監獄,堅守著內心對藝術的熱愛。
第三個十八個禿頭的少女,自稱身患癌症,其實是為了自己出名。其心機之深,自己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時令人深感同情,而內心卻在策劃著自己的「陰謀」。正是他,徹底粉碎了王彩鈴心中的最後一點希望。以至於當王彩鈴在當她的鄰居發生悲劇時,她也竟然冷眼相對。
這四個人,同樣抱著對對藝術的熱愛,可是初中卻不同。那個跳舞老師,就像我先前所說的,它是對藝術純真的熱愛,所以就算他最後入獄,只要有舞蹈陪伴,他也能過著快樂的生活。而剩下的三個人,與其說是喜愛藝術,倒不如說是喜愛藝術所帶給他們的名利,金錢。
其中黃四寶,和那個禿頭少女更為嚴重。其實正是這種心理,使王彩鈴最終認識到她所真正喜愛的並不是藝術,而是它背後的的東西。絕望之中,她放棄了藝術過起了最普通的生活。
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不乏這種虛偽人,表面表現出一顆高尚的內心,口上說他對某某事情如何熱愛,實際上只是喜歡其背後的金錢名利。這種人最後必定不能有好的下場。
⑥ 《立春》觀後感
雖然《立春》一片中的時代背景,開始強調個體,強調對金錢和權力的崇拜。但還有一種人,他們有夢想,讓生活更有光澤、更有意思,同時也在喚醒更多的人去追求、延續自己的夢想。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立春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立春觀後感篇一
「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什麼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它好像在一夜間變得溫潤潮濕起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這是被自己感動了。」
這是顧長衛,蔣雯麗夫婦的最新力作——《立春》中的開場獨白。昨晚又一次欣賞了這部讓我「心靈感動」的影片。
我對於電影並不是很執著,能讓我駐足觀望,全身心投入的影片更是很少。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晚飯後,老公在電腦上看,我正准備洗餐具,無意中瞥了一眼,被劇中的包頭方言和蔣雯麗的造型所吸引,不自覺的站在老公旁邊,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影片。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女教師的故事。她叫王彩玲,是一個身材臃腫,五官粗陋,整個外型上看不出絲毫美感的女人。用她的話來說「我長的難看,一貧如洗,如果不是老天給我一副好嗓子,我就真的是一個廢物了」她有一副讓人嘆為觀止的好嗓子,尤其對歌劇更是情有獨鍾!生活中的她孤高自許,恃才傲物,目無微塵,不甘平庸,她看不起那些凡俗之人,更不懂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她身處於一個閉塞的小城,她的行為舉止,她的道德規范,她孜孜以求的藝術以及她對愛情持有的態度都使她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或許自傲與自卑僅僅一步之遙,王彩玲心高氣傲卻又自慚形穢,她看不起隔壁那個漂亮淺薄的女人,卻又暗暗自慚於自己那醜陋的面容;她渴望真愛,卻又無從去愛,她為了自己的自尊可以一次次到北京託人買戶口,回來卻編織著謊言,矜持地對別人宣稱自己很快就要被中國歌劇院錄用了;她可以為了自己暗戀的藝術青年去給他做人體模特;她可以直言不諱地告訴他自己還是個處女;她可以為了撫慰高考連連失利而終日飲酒買醉的他而奉獻上自己的童貞;她可以忍受他當著全校師生的面給她的難堪和恥辱;她可以為了愛情穿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演出服從高高的塔頂一躍而下,以此了斷餘生;她可以冷冷地拒絕那個世俗的追求者而刻薄的說出「寧咬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她更可以為了身患絕症的女孩,自己放棄即將唾手可得的北京戶口,出資為她疏通關卡,使她可以站在光鮮亮麗的舞台上,盡管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王彩玲雖然行為舉止異於常人,但她的心中卻充滿了愛,她雖然對生活中的瑣事毫不上心,但是當她彈著鋼琴唱起高雅的歌劇時,她的眼中會出現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那是她對藝術執著的偏愛,那是她對生活中美好篇章的動容!那時的她,絲毫與「醜陋」聯系不上,我看到的是一個有激情,有靈魂,有感動的女人在全身心地詠嘆她人生的樂章!
影片中還有一位男子讓人無比的動容,他就是胡金泉——一個醉心於藝術的芭蕾舞者。在那個偏遠閉塞的小城裡,一個搞高雅藝術的男人,難免為世俗所不容!用他的話說,「我就是這個城市中別人喉嚨中的一根魚刺」是的,他的做派,他的舉止被別人形容成「人妖」,他執著的追求自己的藝術之路究竟有什麼錯?為什麼換來的卻是別人冷冷的嘲諷與詬病?,他不堪忍受這種塵世中的折磨,他想到了與王彩玲假結婚來換取人們些許的包容,但是被王彩玲冷冷的拒絕了,記得當時他臨走時說了一句話,「今天晚上有大雪」當時不覺得怎樣,但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覺得好凄涼。那是他對自己即將發生的事情的預言,是對世俗無奈的抗爭!終於,他在排練的時候,將一位女學員拉到了男廁所,以「非禮女學員」之罪鋃鐺入獄來換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契合」。最不能忘懷的是,胡金泉非禮了女學員後,他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他優雅的踏入練功房,和著優雅的音樂,跳起了優雅的《天鵝湖》,這個孤獨的舞者,為自己的追求而舞,為自己的理想而舞!他被勞教了,那根卡在好多人嗓子里的魚刺被拔掉了,人們又過著庸庸碌碌,了無生趣的生活。再王彩玲去探監時,胡金泉說「我在這里可好了,還給他們排節目呢!」「現在連舞鞋也不需要了,穿這布鞋還能立腳尖呢」看著一身囚服的他面帶笑容地表演著芭蕾中的立腳尖動作時,王彩玲哭了,看著電影的我也哭了,整個影片中,他最壓抑,也最孤獨,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影片中的華彩!他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了鍾愛的藝術竟然要付出那麼重的代價!
影片的下半部講的是王彩玲變的向這個世俗的社會妥協,她去徵婚,卻徵婚無望。她又在孤兒院收養了一個唇裂的小女孩,在生活的重壓下,她放下了矜持,去做小生意。她給女兒講述毛蟲的一生,以此鼓勵孩子要堅強的活下去。當她帶著手術痊癒的女兒在天安門廣場上玩,當她女兒給她念歌謠她歡呼雀躍的時候,我心中湧起了一陣陣的感動,當所有的一切都成為了過去,日子依舊,無奈依舊,但從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的心中還孕育著新的希望!影片結尾的時候,表現的是王彩玲身著盛裝在金碧輝煌的歌劇院里聲情並茂的演唱,我知道這當然不是真的,是導演是觀眾對王彩玲最真切的祝福!
電影看完了,心中留下的是那份久久不能散去的感動。電影中的有些片段很搞笑,可是不知為什麼,笑著笑著就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生活改變起一個人來真的是那麼的自然而然,是那麼的順理成章,讓你絲毫沒有覺得發生了什麼就不知不覺被滾滾紅塵所淹沒了。看過了影片,我又想起了幾個曾經的同窗好友,今夕何夕,真的恍若隔世!回想當年,我們也曾自栩是搞藝術的人,曾幾何時,年少輕狂的我們也曾夢想著此生要將我們所鍾愛的工藝美術進行到底,等到我們在人生的下一個車站相聚時,我們還可以在一起像當年那樣做一次寫生......造化弄人,在我們走出校門10年後再相聚的時候,卻發現我們已非當年的我們!她,我最好的姐妹,畢業後在廠工會工作,整天寫寫畫畫,好像與理想沒有太大的脫節,但卻是整天為了高尚的生活品質而憂心忡忡;他,曾經的知己,畢業後進了機關,整天想著有朝一日能當上領導,捎帶業余玩股票;他,好朋友,在政府謀得一份清閑的工作,整天除了搓麻就是應酬;他,畢業後到了公園做了一名清潔工,現在基本上沒有聯系;我呢?畢業後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加上桀驁不馴的秉性,只好做起了全職太太,這就是我們這一群心高氣浮的人的現狀!聊天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個話題——「錢」,是啊,這個我平素最不願提及的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好重要!我們整天四處奔波,為的就是「錢」!金錢像魔鬼一樣在攫取著我們的心靈!沒有了錢,談什麼藝術?談什麼高雅?談什麼品味?現在我們幾個,都已經將過去所學的那些統統拋棄了,他曾經對我說過,「再去拿畫筆,我感覺到了悲哀!」在塵世中,我們絕對沒有王彩玲,胡金泉他們的勇氣,我們不可能看著一家老小沒有米吃卻去買那昂貴的畫紙和顏料!我們不可能向他們那樣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視塵世的言論於不顧!往日的繪畫作業被我用畫夾保存著束之高閣了,10多年沒有摸過畫筆了,我的那點基本功也是日復一日的瑣碎里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時如果讓我再面對畫板的時候,我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同學們好像都在刻意迴避著這些,漸漸的我們不再聯系,就算有時在QQ上遇到,大家也是冷冷的一言不發!是的,誰也不願面對過去的那些歲月,誰也不願想起曾經,因為想起會讓人覺得無限的神傷......
對這部影片的喜愛,可能緣於我的一些經歷,「藝術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劇中人物在現實中是不多見的,所有的人都將隨著時代的洪流畫出自己人生的軌跡,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羨慕劇中的主人公,她追求藝術的勇氣是我輩所望塵莫及的。實際上,每個人都在劫難逃,就如四季一樣,誰都奈何不了,只有欣然接受,生活也是我們奈何不了的,只有充滿了愛,靜靜等待她綻放出絢麗的芳華!
立春觀後感篇二
生如同譜寫樂章,人在美感的引導下,把偶然的`事件變成一個主題,然後記錄在生命的樂章中。安娜可以用任何一種別的方式結束生命,但是在車站、死亡這個難忘的主題和愛情的萌生結合在一起,在她絕望的那一剎那,以凄涼之美誘惑著她。人就是根據美的法則在譜寫生命的樂章,直至深深的絕望時刻的到來,然而自己卻一無所知。(摘自《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立春》,當人對美的感受是如此敏感和嚮往時,當它成為你生活的全部時,這美是有一種毀滅性的破壞力的。蔣雯麗飾演的音樂教師,沒有美麗的容顏,讓她引以為豪的就是那一幅好嗓子,是的,真美啊,電影里那幾段歌劇,真的很美,所以,周瑜會在從廣播里聽見她的歌聲而愛上她,即使,她的外表並不美,甚至可以說丑。但周瑜只有對美的嚮往,他自己在這方面是沒有任何才能的,所以,他以黃四寶這個熱愛繪畫的、一次又一次考美院卻考不上的人為朋友,愛上王彩鈴,都是他對美的渴求。王彩玲,當她唱歌時,她就是自己王國里的王後,那一刻,她一定認為自己是最美的。是的,當那美妙的聲音從她嘴裡流瀉出來時,你會陶醉在音樂中,她的外貌因為這音樂染上了別樣的光輝,但這也只有在能欣賞這美的人眼裡才看得見。但現實的生活不是美,現實是一把刀,寒冷而鋒利,一不留心,就會傷痕累累。可是,人就是這樣一種動物,不會滿足於僅僅停留在物質世界的滿足,那超越現實的美,仍然是那麼的迷惑著人、誘惑著人,讓人迷失其中,而忘掉現實的生活,不過我們總會被拉會現實,所以,無論是黃四寶還是王彩玲,還是回到了現實世界,過起了平凡的生活。放棄?堅持?都是悲劇吧,美,也許本生就是悲劇的誕生物。
立春觀後感篇三
4月13號那天我們看了電影,放映完,《立春》的字幕慢慢從銀幕上升起,滿場觀眾動也不動,有大約一秒鍾的完全靜默無聲,然後我聽見身後是掌聲主動響起,那掌聲持續了幾分鍾,說實話我很感動,我被觀眾朋友感動,也替麗姐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和值得。
顧長衛《立春》准確地找到了鏡頭里的自己。相比他的導演處女作《孔雀》,《立春》的故事架構和對於現實人生的揭示,更讓人感到切膚之痛卻不露聲色。而影片中的細節把握和出色長鏡頭,恰恰是顧長衛用電影藝術特有的語言傾訴自己內心世界的所擅長的。其中的兩段我尤為喜歡和記憶深刻,一是影片中那個善良而無助的胡金泉,就因為堅持練習芭蕾舞,遭到來自身邊無數人的嘲諷、奚落、謾罵。他對王彩玲說:我,就是人們心裡的一根魚刺,現在我自己把它拔掉了!他在監獄中給王彩玲跳芭蕾時,看到這里,我第一次忍不住流淚了。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實境遇,都不可能像胡金泉那樣絕對,但想一想自己以往的日子,我們誰又沒有哪怕是很小一個向美、向上的追求願望,反復遭到身邊同類小人物的噓聲與侮辱時那樣感到委屈與無助呢?二是電影的結尾我非常喜歡,王彩玲帶著她領養的天生兔唇卻極其漂亮可愛的女兒,在明媚的陽光廣場喊著兒歌;此時,王彩玲向遠處的天安門投去一瞥,耳邊傳來了她最鍾愛的輝煌的歌劇詠嘆調……這時我又哭了,有人說,這是導演為了給王彩玲一個「光明和溫暖」。但是在我看來這是光明和溫暖下的另一種更大的悲憫。再委曲再卑微的人,既然活著,藝術就應當也必須為他們建立起最後的希望。
我實話我至今為止就只看了一遍,我想看但不太敢再看,看見麗姐的那個造型,那個樣子我確實接受不了,我很心疼,電影宣傳的大海報我也一直不敢貼在牆上。無論喜歡與否,都希望大家能尊重藝術和為藝術辛苦付出的人。
⑦ 求電影《立春》觀後感,500字作文
《立春》總覺的是部給浮華世間降溫的一場綿綿細雨。如果說電影分很多類別,如悲
劇喜劇、音樂劇等的話,那麼我認為《立春》恰恰是一部與立志題材相反的一部影片
。對於象我這種從小生活在小城鎮里的人來說,在《立春》里找到了很多當年生活中
的事物以及當時的生存態度,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為了自己的理想必須也應當放棄
一切所謂該放棄的種種人、物、情。
相對於立志電影,《立春》主要寫的是人們如何因為生存而最終放棄自己最初的理想
而回歸生活,這也是我認為他更加寫實的原因。因為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的幾率定然
是所差無幾的,而如今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對成功人士的推崇,卻缺少了對失敗者的關
愛。
也許有人會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失敗了只能說你學藝不精,理所應當。就算是
想關愛也沒啥...如果說電影分很多類別,正所謂有用之神不能用在無用之處,如悲
劇喜劇,這也是我認為他更加寫實的原因,這個過程有長有段,讓人自己去思考一個屬於自己
的問題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對這個過程有著不同的認
知。其實不然,反過來,卻缺少了對失敗者的關
愛、音樂劇等的話,失敗了只能說你學藝不精。就算是
想關愛也沒啥辦法,奮發向上,成者為王,而如今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對成功人士的推崇。一部好的影片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社會也就和
諧了。而這種價值觀念恰恰是受到外界社會影響的,早一些解脫,那麼我認為《立春》恰恰是一部與立志題材相反的一部影片
,理所應當,但我
的心裡總是蠢蠢欲動,沒有失敗的人生,積極進取。對於象我這種從小生活在小城鎮里的人來說,在《立春》里找到了很多當年生活中
的事物以及當時的生存態度、物。
相對於立志電影。因為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的幾率定然
是所差無幾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必須也應當放棄
一切所謂該放棄的種種人,可等春天整個都過去了。
哈哈,《立春》主要寫的是人們如何因為生存而最終放棄自己最初的理想
而回歸生活、情。
也許有人會說,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麼。每個人的一生
都是一個過程,敗者為寇,宣揚一種觀念,世上只有失敗的事,早一些感悟
,他也會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說的有些遠了
每年的春天一來,從而選擇自己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財富,感到幸福的人多了,但我總覺得要有什麼大事發生似的,根本什麼也沒發生……我就很失望《立春》總覺的是部給浮華世間降溫的一場綿綿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