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與國外電影競爭
談到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好萊塢的大片,在電影院也是這類影片充滿了噱頭吸引觀眾,其次才是國產影片,但是卻不分大片什麼的檔次了。這是人們的一種潛意識,當然,這種潛意識的形成也是因為國產影片在早些年的時候無論是電影中的特技還是畫面的質量都及不上國外所謂的大片。但是,在近些年國產電影還是有著飛快的發展,無論是從影片內容還是畫面質量都有著質的飛躍,雖然在一些觀眾心中還是傾向於國外的大片,但是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觀眾掉過頭來以國產電影為主了。
有很多數據就可以充分證明著國產影片的飛速發展。首先是電影的產量,2006年1~8月的產量是330部,而在2007年同期就超出400部,2008年卻又比同期增長55部,每年連續的增長說明在國內,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強勁。2007年的票房全年在34億左右,其中包括一級城市、二級城市和農村,而在2008年又同比增長了近百分之三十,票房總量佔全球第十一名。此外,還有很多國產的大片獲得國際獎項,使國產電影在世界影壇上聲名鵲起。如賈樟柯的紀錄片《無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而他的《三峽好人》自威尼斯電影節之後又斬獲了7項大獎,創造了在歐、亞、拉美、非、大洋洲全部獲獎的記錄,此外還有很多國產大片得到世界的認同,是國產電影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這些都象徵著國產電影的崛起,可是在此同時國外影片也在飛速的成長,兩者在搶占市場的同時,也在進行激烈的博弈。
2007年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進口片票房的爆炸性增長。2006年進口片只有2部票房勉強過億,但2007年不僅共4部過億,其中《變形金剛》更是取得了27億元的超高票房,是自1998年《泰坦尼克號》之後近10年以來票房最高的進口片。《變形金剛》在周票房仍達到1000萬元時被撤下檔期,總票房才未能最終突破3億元。
2006年進口片前10名票房總計約6.6億元,2007年則達到10億元,增長了46%,而2007年度國產片前10名票房難以超過7億元。從票房產出能力上看,進口片遠遠超出國產片,以2007年度中國電影票房32億元計算,10部進口片的票房就約佔全部票房的30%。國產電影只能依賴年底的三部影片《色戒》、《投名狀》和《集結號》勉強抗衡進口電影。
自此就可看出,兩者之間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不過,論增長幅度來說,國產影片還是遠遠高於好萊塢的,在今年甩掉了排名第11的巴西,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而且,據專家預計,中國有望在2010年趕超義大利和澳大利亞,躋身前十位,只是距離第一軍團好萊塢、韓國和日本還是會相差甚遠。
這兩者的差距頗多,如果從源頭開始,可以追溯到電影的投資上。國產電影的投資要比國外的許多電影的投資成本少很多,這里不僅僅是在電影拍攝時所需的資金和明星的費用,也包括電影製作後期的資金,比如設備。在國內現有的很多電影製片廠里仍沒有很及時的升級設備,使得兩者在和面的質量和特技的效果上存在著一定差距。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著人才的缺失,在國內,電影方面的人才還很稀少,甚至可以說是幾乎為0。個別的人才是無法建立起一個體系和一個項目的,需要許多此類的人才配合才能生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片,所以在設備的引進的同時還需要人才和技術的引進。當然這也是投資的一部分。其實,這種現象也是極其明顯,國產電影在產量飛速增長的同時質量卻跟不上,比如2004年韓國電影產量不過60部,收益卻是國產電影的6倍。而2007年中國電影產量近400部,可真正投資超過1000萬的電影不足50部。從票房角度來看,2007年的400部電影中,超過100部電影不足60部,僅占國產影片時長的百分之十五,而超過千萬的影片就更少,只有30部左右。觀眾的選擇其實也就代表了一部分影片的質量,這也是國產影片競爭中的不足之處。
⑵ 中國電影理論的新中國理論
「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重新開始了電影理論的建設。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標志這一時期電影理論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對電影本性的探討。
從20年代「影戲」觀念確立以來,戲劇式電影觀念和劇作理論的研究一直在中國電影理論中占著統治地位。1979年,白景晟首先發表文章《丟掉戲劇拐杖》,向傳統的戲劇電影觀念提出了挑戰。他認為:「不可否認,電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確實從戲劇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電影依靠戲劇邁出了第一步。然而當電影成長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之後,它是否還要永遠依靠戲劇這條拐杖走路呢?」作者對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強調,「電影和戲劇最明顯的區別,表現在時間空間的形式方面」,並在文章中對此作了具體的論述。接著,張暖忻和李陀、' class=link>;鍾惦也先後發表文章,提出了「電影語言現代化」和「電影和戲劇離婚」等口號。這些文章發表以後,關於「戲劇性」在電影藝術中的地位問題,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邵牧君等人對以上觀點表示了不同意見。邵牧君在闡述了戲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後提出:「戲劇化並不等於典型化,但典型化必須要戲劇化。」針對以上兩種意見,張駿祥提出了「一夫多妻」的主張,他說:「電影文學對敘事文學、戲劇文學、抒情文學要兼收並蓄,就叫做『一夫多妻』吧。」
在關於電影戲劇性問題的論爭稍後,又爆發了另一場關於電影文學性問題的論爭。電影文學性命題的提出,既是在戲劇電影觀念面臨挑戰時,探索電影本體論的一種新的努力,也是對那一時期創作實踐中過於追求新形式、新技巧偏向的批評。在1980年初召開的一次導演總結會上,張駿祥提出了「文學價值」說。張駿祥說:「針對某些片面強調形式的偏向,我們要大聲疾呼:不要忽視了電影的文學價值」。「文學價值」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其次是「關於典型形像的塑造」;第三是「關於文學的表現手段」;第四是「節奏、氣氛、風格和樣式」。這些都是應由劇本所「提供」和「決定」、而由導演用電影手段來「體現」和「完成」的「文學價值」。張駿祥的發言在電影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反響,許多刊物圍繞「文學性」和「文學價值」以及和電影的關系展開了討論陳荒煤撰文提出「不要忘了文學」,許多文章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電影的文學性。和以上意見相對,鄭雪萊發表了《電影文學與電影特性問題》的文章,對「文學價值」說提出質疑。他說:「我很懷疑,『電影文學價值』如果作為一個嚴格的文藝概念,它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這樣來界說。」「如果一定要用『價值』這字眼的話,那麼各種藝術所要體現的可說是『美學價值』,而未必是『文學價值』。」「我認為,不可以脫離電影美學特性和電影特殊表現手段來談論電影的本質。」鍾惦也在《電影文學要改弦更張》一文中提出「諸種藝術均須發展其自身」的觀點。
在另一方面,一種並非以論爭面目出現的更為深入具體的電影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那就是對於影像(包括聲音)結構特性的研究。它們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從影像結構的本身,即電影的具體手段出發的。倪震在《電影造型》一文中提出:「一個被拍攝下來的戲,和一個有著戲的因素的『電影』,這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所以,一部電影在它最初構思的時候,就應該是由視覺的(或視聽的)元素構成其骨肉之軀。」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作者在文章中結合電影創作中劇作、導演、表演、攝影、美工各個環節詳細闡述了造型元素的重要性及其運作方式。周傳基在《電影時間結構中的聲音》一文中強調了電影的聲音對於電影的重要意義。首先,「聲音給電影帶來了更豐富的內在運動,電影增加了內在的理性思維運動──言語,和內在的感情運動──音樂。因此電影可以形成更復雜的時空結構」。其次,「出現了一個聲音空間」;並且「聲音和視覺畫框之間出現了張力」。另外,周傳基還對電影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歷史以及電影聲音的各種構成因素、運作方式進行了研究。對於影像結構特性的另一個層次的研究是從有關的經典理論,即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出發的。1980年,周傳基、李陀發表《一個值得重視的電影美學學派》一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A.巴贊的長鏡頭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歷來「對蒙太奇是很重視的,這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今天是否可以兼采眾長,不一定再保持一邊倒?例如蒙太奇理論比起長鏡頭理論,對鏡頭的內部結構,對單個鏡頭的表現力,注意得就不夠。」鄭雪萊、俞虹則撰文對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表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在強調「以辯證思維為基礎的蒙太奇理論並沒有過時」的同時,對紀錄派理論表現出更多的批評意向。之後,又有許多文章對影像理論的這兩個層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於電影民族化問題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發展,這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主張的具體和深入的闡述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口號本身的反思上其中,堅持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其內涵作了較為系統闡述的有羅藝軍。他在1981年發表《電影的民族風格初探》及其以後有關文章中提出:電影的民族風格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既表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氣質、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民族風貌)把握上,也顯現在民族審美經驗、審美習慣的追求中。這不是對古典文學、 戲曲、 國畫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剝,而是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性吸收傳統美學的精神。不贊成提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自己觀點作出有力表述的有邵牧君。他在《「異中有同」辯》及一些文章中認為:「民族化」是一個針對外來文化的口號,它要求把外來文化的影響置於民族文化傳統的管轄之下。在文化問題上鼓吹走「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著今隨古制,崇尚國粹,與現代化步伐是不合拍的。
新時期電影理論的發展,一個共同的傾向是對傳統命題全面反思,開創了中國電影理論史上一個空前活躍的時代。
⑶ 從《流浪地球》到《獨行月球》,中國的科幻片還有多少成長的空間
從《流浪地球》到《獨行月球》,科幻片成了大家關注的電影類型。《流浪地球》開播之後,也讓國產的科幻片帶出了大門,在這期間國產科幻片也經歷了太大的大起大落,而且也是高投資,成功的項目也能夠賣到20多億元,但是也有很多失敗的項目,因為科幻片承載的不僅僅是人文情懷,而且包括夢想和情懷,所以科幻片的製作周期也非常長,投資的難度也非常巨大,這其實也是具有一定冒險性,在科幻片當中想要一舉成名是非常困難的,但有人卻能在科幻片中一戰成名,也會有人輸得很慘,所以我國的國產科幻片的發展歷程,相對來說也比較有起有落。
《獨行月球》是一部戲劇劇本加上科幻元素提供的一個科幻片,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們了解到了科學,這部影片展現一起浪漫的英雄主義精神也能夠打動我們,而這種科幻加喜劇的效果也能夠更好的融合,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化學效果。國產科幻片能夠在短時間內進入大眾的視野,這也表示中國的科幻片的類型也並沒有完全的考慮清楚,因為國產片的每一個科幻片都是發展我國科幻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這樣才能使國產科幻片真正發展起來。
⑷ 中國電影現在迎來了「5大導演」時代,張藝謀和陳凱歌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
河山代有才人出,短短的兩年間電影產業的「世圖們」慢慢走向成熟,馮小剛、陳凱歌、馮導三大導演三足鼎立的時期一去不復返,愈來愈多的新導演逐漸不斷涌現,打開了國內電影的新的篇章。而如今中國就會有五位可謂是聚勢的新勢力導演。
經典作品:《無名之輩》、《人潮洶涌》,導演著作票房:15.45億,饒曉志畢業於中間電影學院,帶上影片夢的他在戲劇學院卻結交了戲劇表演,兩年的陶冶使他對戲劇表演造成了深厚的興趣愛好,畢業之後一頭扎入舞台劇領域,打造出了獨樹一幟的「紳士喜劇片」經典作品有《你好,打劫!》、《你好,瘋子!》、《東北往事》等。作為一個自小在錄像廳看香港電影成長的小鎮青年,踏入了戲劇表演領域,但仍然有一個影片夢,到2016年饒曉志總算拍出了經典作《你好瘋子》,取材於同名的舞台劇,影片摻雜了荒謬、喜劇片、懸疑推理等多種多樣原素,在密閉空間中討論人的本性善與惡,但知名演員的演出、主要表現方法真是太過舞台劇,遭受了許多抨擊。
⑸ 中國電影爛片多根本原因是什麼
馮小剛委員:中國電影爛片多 根本原因是創作人才匱乏
有人說,可以讓北京電影學院等高等院校培養新導演,但電影創作不是照本宣科,僅靠書本遠遠不夠,只有經歷過在創作實踐中的摸爬滾打,才能歷練出優秀的導演。又有人說,那就把培育新導演的任務交給市場吧,但那些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如果任由資本擺布,也有可能會被「揠苗助長」 ,最終會因為趕制大量爛片而走向早衰。
要科學合理地培養人才,還是得靠全行業傳幫帶。為此,3年前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啟動了旨在扶持青年導演的「青蔥計劃」,至今已有近千名青年導演參與了這項計劃。我們每年從報名的青年導演中遴選出30位佼佼者,然後組織全行業的一線創作者以前輩和師傅的身份對他們進行指導與幫助,通過公正評選和悉心指導,最終精選出5個最優秀的電影項目,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給予每部100萬元的扶持資金,助力影片最終投拍。除此之外,我們還為青年導演牽線搭橋,幫助他們組建演員團隊、聯系投資公司和發行公司,力爭讓他們的作品能被更多觀眾看到。
青年導演是中國電影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的「青蔥計劃」正是以青年電影人才培養為核心,對優秀青年導演進行挖掘、孵化、選拔和培養,真正為未來的中國電影產業輸送新鮮血液,為蓬勃發展的電影市場輸送優質作品,從而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良性發展。
⑹ 不管是自演還是自導,周星馳的電影伴著多少人成長
如果你問我,香港喜劇電影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誰。我肯定是會說——周星馳。「喜劇之王」這個稱號,非星爺莫屬。重復看他的電影,卻怎麼也不會有厭倦感,看的次數多了,很多台詞都能答得上來。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從最早大賣的《賭聖》到之後的《逃學威龍》《審死官》《武狀元蘇乞兒》《唐伯虎點秋香》等等,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這些電影比較符合眾人的口味,一提起周星馳必然會想到他的這些「無厘頭」電影,兒時的歡樂。長大後釋放壓力和焦慮的一劑良葯,不管看多少遍,還是讓人心情愉悅,開心一笑。
在「九七」香港回歸之後的這些作品當中,周星馳讓我們看到了他不一樣的改變。不管是影片的一次又一次的小改變,還是他本人心態的改變。他依然用自身的觀念,個人的情懷去表現自己的作品。不管當初是自己演,還是自編自導自導,到現在退居幕後做起導演,周星馳還是那樣深受大宗喜愛。
今年,香港回歸20年。香港電影正不斷突破過去的界限,一步步走出香港,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希望在保護香港本土電影發展的同時,香港和內地共同推進中國電影的發展和進步。希望我們這些喜歡看電影的人能看到內地和香港的共同努力。
⑺ 為什麼說中國美術電影實在民主化根基上創新成長起來的
,實在令我們這些影迷失望。
第三,從形式上,男人穿長衫。當然:我們中國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
另外,真的很棒,或是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我實在是控制不住想說,他們的愛情電影確實拍的可歌可泣,可是我們的電影中,印度電影是典型的歌舞電影,總會有一些東西給人以感悟,於那個寂靜的角落,印度電影一般比較浪漫,載歌載舞。,從時間上。
只要能靜靜地坐下來,致使印度電影據我了解很少有一個半小時時長的,靜靜地散發著自己的幽香。
其次。
我對電影不太懂,韓國電影一群人瞎鬧,我看到的大多數是嘩眾取寵,或是其中穿插的一段異域風情十足的歌舞,通過歌舞講述一些人物背景或交代一些故事情節,或者緊緊是電影中涉及的某個印度的小巷,尤其是現在的電影,歌舞形氏帶有民族風情的偏多,多多少少總會摻雜著美妙的愛情故事。,更別提以愛情為主題的印度電影該有多麼的華麗。,尤其是寶萊塢電影。或是完整巧妙地故事構思,那麼印度電影真的是這個亂世的一朵奇葩,一派喜氣洋洋,女人穿紗麗!),也是有著獨特的魅力的民族特色的民族,這種也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種形式,我只能說,美國電影最喜炫耀,靜靜地品味,就是我感觸最深的,因為大篇幅的歌舞占據了一部分時間,從電影的內容上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說中國電影最喜說教:我最喜歡的印度演員沙魯克汗首先
⑻ 1999年當時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何
現在行業比較多人關注,那其實已經處於一個較高的點,那就容易遇到瓶頸。
但是大多數行業還不算到了瓶頸期,特別是比較基礎的行業,類似服務業,吃的、醫葯等,有需求的行業,不管怎麼變遷,都是有市場的。
現在很多從業者確實也感覺到吃力了,其實所有行業都有飽和的時候,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壯大,主要還是要自己身硬,從服務、管理、內容上不斷加強自己,有了扎實的基礎後,自己不怕競爭不怕對比,那麼不管什麼行業都能逆流而上。
當然現在比較流行的行業更多偏重設計、服務行業,重體驗感,關心客戶的感受,口碑的傳播。所有很多設計行業隨之興起,個性化的商品也比較吃香,還有傳統手工藝品。
如果有一定技能的話在市場競爭下,就比較吃香,畢竟現在網路技術的發達,人們可以更多選擇,自然是好的。
⑼ 從【大護法】可以看出中國的動畫電影的成長嗎
國內電影院終於能看到分級為PG13的限制級電影了,雖然這個限制級是片方自己分的。
7月13日,由光線傳媒、好傳文化、彩條屋影業聯合出品的國產動畫電影《大護法》在國內各大院線上映,這是光線傳媒繼《大聖歸來》、《大魚海棠》之後推出的第三部同時也是最後一部「大」字頭系列電影。1
評分雖高,難有票房探索中國成人動畫的風格
說到中國成人向動畫,就不能不提和《大護法》同為「大」字頭系列電影的《大聖歸來》和《大魚海棠》。實際上,中國市場在成人動畫電影這個類型片上的集體探索正是開始於兩年前的《大聖歸來》。2015年7月上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拿下了9.56億的票房成績;
次年,《大魚海棠》上映後拿到了超5億的票房,這兩部電影讓行業看到了這一類型片的市場潛力。
大量熱錢湧入成人動畫電影這一類型片的,這也是《大護法》這一部「能把小孩子嚇哭」的「骨骼清奇」的動畫電影能夠在影院上映的根本原因。
《大聖歸來》在故事內核上是向經典取經,重構了我們熟悉的西遊故事,在表現形式上,大聖歸來使用的是產生於歐美的3D形式,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西結合的方式經過近十年的磨礪走出了中國動畫電影的一條新的道路。
《大魚海棠》用傳統的古典情懷打動人心,用國漫崛起的情懷賣座,最後卻因為沒有好的故事只有華美的畫面空剩情懷。與這兩部前作相比,《大護法》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我們的動畫人用自己的邏輯,建立起了一個屬於它自己的完整世界觀,用自己的語言邏輯和畫面風格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可以說,《大護法》完完全全就是創新的產物,他不是新瓶裝舊酒,也不是情懷動人心,而是走了一條新的道路。
雖然《大聖歸來》與《大魚海棠》皆有自己的成功模板,《大護法》卻並未陷入一種對模板復制的桎梏中,而是跳出去帶來國漫新的思維與多種可能。
《大護法》能擁有這樣的格局的創新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導演鬼才導演不思凡。
用不思凡自己的話說,「動畫只是講故事的一種方式」,他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討論最復雜的人性。」從影片的內容和觀眾們的反應來說,不思凡的確做到了他所說的。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大護法》其實也並不能說是一部純粹的商業動畫電影,導演不思凡在故事題材中留下的濃濃個人印記,反而更讓它像是一部小眾的動畫電影。
它開拓了較以往國產動畫完全不同的現實暗黑新風格,其水墨與血腥結合卻仍干凈利落的畫風,背後蘊藏的哲學思辨,以及在院線上映的「過審」突破,都是在以清奇的姿態打開國產動畫電影的新大門。
4
中國成人向動畫電影的隱憂
盡管上映後好評不斷,但《大護法》的上映過程卻並不那麼順利。
起初,《大護法》的目標不是院線電影,而是一部總長近600分鍾的動畫長片。雖然有動畫長片的製作計劃,但在《大護法》製作的初期,不思凡的製作團隊僅僅只有4個人。除了團隊人員不足外,資金也有相當大的缺口,受制於資金和人力成本,不思凡只能用創意去彌補製作上的不足。
2013年,好傳動畫成為這個項目的第一個投資方,《大護法》才開始擺脫資金掣肘。2016年下半年,光線以1050萬人民幣入股了好傳動畫,占股30%,旗下的彩條屋影業也正式成為這部影片的投資方。
作為一家對動畫電影未來押注最大的影視公司,光線傳媒繼2015年的《大聖歸來》和2016年的《大魚海棠》之後,連續第三年在暑期檔推出「大」字頭系列國產動畫電影——《大護法》。
《大聖歸來》和《大魚海棠》的成功讓更多資本「熱錢」湧入動畫電影行業,但同時也暴露了這個行業最嚴重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動畫電影的產能不足,尤其是優質的原創產能。與能夠迅速回本的電視劇、網路劇等相比,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尤其更需要獨特的新創意和長時間的精心打磨。
像《瘋狂動物城》這樣的一部無論是故事還是特效都俱佳動畫電影,花費了兩年的籌備期,兩年的製作期,前後耗費資金兩億多美金,最終才成就了動畫電影市場的黑馬。
而反觀我們同檔次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4年時間籌備,4年時間製作,成本在一億人民幣左右。資本投入少在一方面,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國產動畫電影普遍面臨的問題——產能嚴重不足。
很多製作公司根本沒有原創動畫電影的能力,拿到了錢都開始做原創,接下來兩三年,很可能就會因為原創動力不足,原創能力缺乏等問題缺少產出,進而造成破產倒閉。
過去兩年,在國內動畫電影經歷過《大聖歸來》和《大魚海棠》的成功,以及二次元產業的全面爆發,整個市場並不缺少資本的關注和觀眾的期待。
但是,對於仍處於起步期的中國動畫電影行業,相比這些洶涌的「熱錢」,更需要的是有創意的和有性格的內容,突破某些既存的邊界,而內容本身,也正是動畫電影提升產能的本質所在。
⑽ 耗資上億的《明日戰記》,將掀起「國產科幻電影熱潮」,這部電影好看嗎
《明日戰記》這部電影由古天樂、劉青雲和劉嘉玲等多位知名演員主演,故事方面,基本上都在官方的故事梗概當中放出了,就是男主站隊應對外星生物危機,最終揪出內鬼,贏取勝利。
古天樂對抗外星生物的場景已經震撼到了許多人,上映時必然帶來驚喜。可見,《流浪地球》和《明日戰記》滿分優劣,唯一可以保證的是《明日戰記》票房不會太差,無論結結果如何,它們都會是國產科幻片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