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生科普電影觀後感
《少年科普世界》讀後感
我拿一本散發著墨香的《少年科普世界》翻閱著,呵,一篇篇文章多麼富有知識呀!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啊!一本好書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少年科普世界》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體、健康、醫葯、動物等方面的內容,是一本增長知識的科普讀物。書中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少年科普世界》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科學奧妙的存在。自從我讀了這本書後,開闊了我的視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麼,還增長了許多科學道理和文化藝術類的知識。書中一個個新奇的知識,讓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繽紛和自然界中的千變萬化,真讓我愛不釋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麼」,「太陽帆遠征宇宙」,「為什麼跑步的時候氣喘吁吁」和「空氣到處是一樣的嗎」等。這些內容我都很喜歡,但是,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家裡的遙控器越來越多》這篇文章。「遙控器各種各樣,奇形怪狀,近幾年,家裡遙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較快,遙控器太多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人們又發明了多功能遙控器。」這段話讓我想到了,我家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家裡的電器也越來越多。
書是知識的源泉,能教給我們許多知識。一本好書,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慾望,而且還可以開拓眼界,它就像一位無形的老師,幫助我們筆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應該懂得知識的可貴,少玩一次游戲,少看一次電視,經常讀有關這方面的書,頭腦中產生的疑問才會越來越少,興趣也就越來越高。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多的學問,更多的人生道理!
❷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高中生
《 摔跤 吧爸爸》——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印度的一位摔跤手。他因生活所需,只能把奧運會獲得冠軍的任務寄託給他未來的男孩。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摔跤吧爸爸電影 觀後感 高中生,供大家參考。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高中生1
「誰說女子不如男?」在中國,有有少的家庭主婦,但有更多的職業女生。可是在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低,她們整天有做不完的 家務活 。女孩子從一出生就註定是男人的附屬品,長大以後就得不停地幹活,一到十四歲就要出嫁,然後嫁到一個從未見過面的男人家裡做媳婦,好為自己的家庭減輕點負擔。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家庭卻同印度大多數家庭截然不同。辛格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後來因為生活所迫,放棄了摔跤事業。但是他希望讓兒子替他完成夢想——奪得世界冠軍。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四個女兒,這讓辛格的夢想破滅了。
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辛格發現自己的女兒們有著驚人的摔跤天賦。有一次,調皮的男孩們說吉塔和巴比塔的壞話,於是她們倆就把力大如牛的男孩們打得鼻青臉腫。父親辛格趕到後,不知道怎麼,他心中有一份按捺不住的喜悅,那就是:世界冠軍女孩也可以拿,摔跤手女孩也可以當!他的夢想又重新燃起了!
在一次次嚴厲的呵斥、艱苦的訓練下,女兒們從被動訓練轉化為主動訓練,這讓辛格興奮不已。果然,吉塔在一次次的訓練中磨煉出了非凡的意志。在大大小小的比賽中都獲得了冠軍,由中級組闖進高級組,爸爸也由中年邁入了老年。果然,吉塔奪得了全國摔跤冠軍。可是她仍然刻苦訓練,經受了失敗後,以超人的智慧和驚人的意志,取得了世界冠軍,圓了爸爸的夢想。
有一位叫馬丁路德·金的黑人說過一句 名言 :「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這句話在一個喜歡炫耀白皮膚的國家掀起了一場黑色風暴。只要不失掉心中的夢想,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你的生命就是充實的、美麗的。
不經風雨,就沒有彩虹。在美國有一位男孩,小時候立志要當一位盲人大臣,許多人諷刺他,嘲笑他,可他卻像珍珠貝一樣,在傷口處,結出了一顆完美的「珍珠」。
其實,我們的人生就像吉塔一樣,都是在不斷地將不可能轉變為可能。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質疑、嘲諷,但我們要像吉塔一樣,克服困難,將不可能變成一定能!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高中生2
近期上映了一部電影叫《摔跤吧,爸爸》一部印度片,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尤其是對摔跤界的關注!
主人公爸爸是以為印度全國摔跤冠軍,一生的追求夢想就是成為全世界的摔跤冠軍。因為政府對摔跤其實不是太關注,所有的經費都很少,而且印度人像他那個階層的人,沒有富裕的錢來支持他的夢想,隨著年齡的日益增大,身體發福,他就把他的希望寄託在他的兒子身上,可是他的妻子生的是女,村裡許多老人就紛紛出主意,到最後妻子臨產的時候,全村的人都來了,結果很意外他的妻子又生了一個女兒,而且接連生了四個女兒,好像就連上帝也在捉弄他,想要讓他放棄這個夢想,確實他把夢想藏在了內心,直到有一天有人找上門來說他的女兒給男孩打架還把男孩打的遍體鱗傷,這燃起了他熄滅好久的希望。
他開始訓練他的女兒成為摔跤手,起初女兒們以為只是懲罰她們打架,但是慢慢的她們發現原來是父親把他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她們身上,開始她們抱怨他把他們當成他的願望而不是遵循他自己的意願,心裡痛恨父親,所以做出一系列的方式和父親展開了自我保衛戰,但是直到有一次她們認識到,自己的父親不僅僅為了他自己而且還為了她們的未來,她們偷偷去參加一個印度女子的婚禮,按照風俗印度女子一到十四歲就被嫁為人婦,而且自己的丈夫素未謀面,聽到那個女子的訴說,她們從那天開始又認認真真的開始練習摔跤,父親帶她們去參加摔跤和男孩子摔跤,在印度人來看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種,第一次失敗了但是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對於女子摔跤的關注,後來在父親一手培育下她一步一步的走向印度人民的視野,後來女孩長大了進入國家訓練營,可是成績卻一落千丈,她認為父親的教的技術都落後了,只是聽教練的話,而教練鼠目寸光,她一步步的落後,而且和父親關系僵硬,直到大賽的前一天,她在妹妹的說服下和父親通電話,父親費勁各種 方法 幫她恢復原來的成績和技巧,最後她獲得了世界女子摔跤冠軍,打破了這個印度從未走進世界比賽的魔咒。
父親的願望實現了,蒼老也遍布了他的臉,在世界的注視下,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高中生3
今天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作業。就是讓我們回家和爸爸媽媽嗎一起看《摔跤吧!爸爸》我覺得這項作業很有趣,以前一直就想看這部電影,可是要去電影院一看,沒有時間去。現在老師發了一種軟體可以讓我們下載後直接看。
我一回到家就和媽媽說今天老師給我們布置一項作業,讓我們看一部電影,還要爸爸媽媽們一起看。
這部電影講的是有一個小鄉村,住著一位全國摔跤比賽的冠軍,但是他的願望是摔跤比賽的世界冠軍。但因為家裡條件很貧困,就沒有意志堅持下去,他想讓自己的妻子生一個男孩,完成自己的心願。可是上帝不願幫助他,生了四個女孩,這是這位父親從失望走到了絕望,但是有一天他自己的兩個大女孩把另兩個男孩揍得鼻青臉腫。她發現自己得的兩個大女兒有摔跤的天賦,所以就開始了他的魔鬼訓練。每天早晨五點起床跑很長的路,做各種各樣的鍛煉,父親還把自己女兒的頭發剪掉了,就這樣,女孩兒們堅持的走到了最後。大女孩成了全國冠軍,但是,女孩有點驕傲,以前輸了一次比賽會傷心,但這次輸了世界比賽,她沒有一點失望。最後在爸爸和自己的妹妹的支持下取得了世界冠軍,所有的印度人記住了她,她為爸爸完成了心願,也為國家爭光。
這部電影告訴了我是要努力了就一定會獲得成功。還要對自己有十足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高中生4
今天,我看了電影《摔跤吧!爸爸》,這是一部印度勵志影片。
男主角馬哈維亞,以前是摔跤王,但還沒等他完成自己的夢想,就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棄摔跤。他希望生一個兒子,這樣就可以完成他的夢想——奪得世界摔跤冠軍。但是老天爺不開眼,一連生了四個女兒,他絕望了。
但他無意中發現兩個女兒有摔跤的天分,兩個女兒長大後,大女兒進了國家隊,一度忘了爸爸的教導,連連敗退。後來,在二女兒的幫助下醒悟,獲得了世界盃55公斤摔跤的冠軍。
在總決賽的時候,摔倒了對方好幾次,我想:這次贏定了,可是對方反擊,比分4:1,吉塔1分。我為她捏了把汗,又著急又無可奈何,後來吉塔一翻得了五分,我又開心又激動。
我爸爸雖然不嚴厲,但有一次他把我嚇壞了。我寫作業講究質量,所以寫得慢。有一個星期日,我在加班加點地趕作業,爸爸走過來說:「你這孩子,老是拖拉作業,快點寫啊。」我在一旁默默的寫著,時間比較晚了,爸爸生氣了,把我的書拿走說:「別寫了!」我嚇了一跳。過了一會,我去找爸爸說:「我還要寫作業呢,能把書還給我嗎?」爸爸說:「不寫了,睡覺去!」說著准備把書丟到地上,媽媽前來勸他,他們又吵起來。
爸爸准備把我的英語書撕掉,我哭了,全家人都在勸,過了一會,我又開始寫作業,現在我寫作業速度都很快了。
我覺得這兩個爸爸都很偉大,一個培育女兒成為世界冠軍,一個 教育 女兒不能拖拉作業。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高中生5
這是一個發生在印度的真實的 故事 。爸爸因為自身原因,而沒有拿到世界級的摔跤冠軍,他希望把他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己的後代上。
他一直希望自己有個兒子,信從了各種方法,但是並沒有得到兒子,而是接二連三的女兒。當他以為自己的夢想將永遠不可能實現。這時,他的女兒惹事了,打了鄰家的男生,當爸爸問她們怎麼打的,她們倆的動作使爸爸眼睛裡看到了一絲光亮,發現她們有摔跤的天賦。
於是,爸爸開始培養她們,但她們卻反抗。參加她們朋友的婚禮後,朋友告訴她們,她還希望有這樣的一個爸爸,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她們為此而觸動。開始配合爸爸的訓練。
就這樣在坎坎坷坷下,她們成為了當地的摔跤高手。從開始鄙夷、不解、嫌棄的眼神,到羨慕、敬佩、不可思議的眼光,都讓她們給跨過了。就這樣把她送進了國家體育館,在那裡可以受到最好的指導,她說。可在那裡大姐開始變得墮落起來,逛街、留長發、看電影,無時無刻享受著生活,留那麼一點點時間訓練……
幾場的國際賽,她都以敗北而歸。她噙著眼淚,拘束得給父親打了電話,而父親能體會她的感受,給她莫大的支持……就這樣她做回了原來的自我,剪掉頭發,開始刻苦的訓練。父親也陪著她偷偷地練。
就這樣世界級賽事,終於向她走來。前兩個對手她都以很好的比分拿下比賽。最後一局,也就是驚心動魄的時候,父親並不在她身邊,當她以一比五的差距,別人都認定她不可能成功的時候,她想起爸爸的話:孩子爸爸不可能隨時隨地的保護你,最關鍵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然而她又想起爸爸說的五分那一個高難度的動作,這個五分很難,但不是不肯能……她做到了,贏得了世界冠軍,被關在屋子裡的爸爸聽到國歌聲,眼裡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他快速的沖進賽場,抱住女兒:你是爸爸的驕傲!
這個摔跤手多麼不容易啊!歷經滄桑、歷經坎坷,如同西天取經般的困難,最後她做到了。人生就是這樣的非凡,在逆境中成長。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相關 文章 :
★ 高中生摔跤吧爸爸觀後感五篇
★ 《摔跤吧爸爸》高中生觀後感400字優秀作文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範文5篇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1000字範文
★ 高中生看《摔跤吧爸爸》600字觀後感範文
★ 高中生摔跤吧爸爸讀後感作文
★ 電影《摔跤吧!爸爸》觀後感範文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1000字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精選6篇600字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❸ 電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觀後感作文
《一九四二》的拍攝橫跨7地,歷時135天。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觀後感二
倒在電影院的椅子里直到聽完《1942》最後的片尾曲,才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電影院,內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虐心」。
而上一部電影能讓我在電影院這個「娛樂」場所「眉頭緊鎖,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圍城》。它們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憶電影中的每個細節,每個細節表現出來的某種隱喻,某種,又讓人進入沉思,所以,回來的路上,我人是呆滯的,遲鈍的。
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滿足,於是,我們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種.種罪惡,種.種扭曲,種.種我們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的感受。感謝劉震雲先生完成的這一部調查體小說,也感謝籌拍這部電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我覺得和在三尺講台上的歷史老師一樣崇高,讓我們銘記和正視歷史。
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心都是丑惡的,當你能吃飽別人都吃不飽時人心更丑惡,因為人都有慾望。馮小剛最近的兩部「災難片」里開頭都有「你懂的」場景,《唐山大地震》我覺得那完全就是個俗套,而這一次,在我們感覺到「虐心」的同時,已經說明了它更加真實,更加赤裸地還原了人性。每個人,在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的時候,心都是丑惡和扭曲的。而這個場景,莫言的小說里有幾乎一模一樣直擊人心的描寫。我想這不是巧合。
電影中很多賣自家小孩只為換兩斗米的場景,每個人都是眉頭緊鎖搖搖頭,而狗吃死人的場景,更是讓很多女生「哎呀」一聲轉過了頭。可是在那個「餓瘋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孫子這種說出來心都要一抽抽的 故事 。我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到底是文明時代,還是蠻荒時代,究竟是新社會,還是奴隸社會。 說出來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軍官想出來的狠招給災民發吃的讓他們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過充分也太簡單:「他們是中國人,但他們首先是人。」而我說,人是人,但人首先是獸。當日本飛機編隊向雪原中已經不是「手裡有沒有寸鐵」而是還有沒有力氣站著往前邁步子的中國人投炸彈,掃機時,成批成片的中國災民倒下,當雪原已經變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體內有某種原始的性能被喚醒,某種蠻荒時代的慾望被滿足。人是人,人首先是獸。獸有獸性。
時刻自詡為「硬漢」,但當張涵予飾演的傳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愛的神父邊幫他包紮邊和他對話,信仰堅定的傳教者眼神已經開始變得迷茫,直至最後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贏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個求!」;當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兒自願「賣身」換米,用「再也不見」來換取父女倆人的活路時,老范噙著淚水,仰天長嘆:「我老范辱沒祖先!」;當栓柱沒能在火車上「拴住」自己的倆孩子,毅然跳下火車找孩子,卻把用老婆換來的糧食落在了火車上,他精疲力盡地追著火車,聲嘶力竭地罵了一句:「火車,我日你親娘!」時,我再也忍不住,我緊握著扶手,轉過頭,緊閉雙眼,深呼吸,極力不讓眼淚流出。
整個電影的基調低沉壓抑,對白簡單真實,可我無法忍受在故事發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觀眾時不時傳來的零星笑聲,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看著自己爺爺奶奶們真實經歷過的事在笑什麼?我記得「優酷」做過一組「口述歷史」的視頻,裡面有一段血紅的大字,「當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別的民族,甚至過去敵對的國家來講述的話,我們就都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而最為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著自己記錄的最真實最悲壯甚至最赤裸裸的歷史時,卻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聲。
一部「虐心」的電影,又讓我敲下了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聲,用三個字跟這種低沉的心情做個了斷,然後呼呼大睡進入夢鄉。畢竟,我們今天活得好,老祖宗們也就瞑目了。
《1942》觀後感三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先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齊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十分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齊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思考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思考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思考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1942》觀後感四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五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豎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 瑜伽 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相關 文章 :
1. 《1942》觀後感範文5篇
2. 電影1942觀後感500字5篇
3. 1942觀後感範文6篇
4. 電影《1942》高中生觀後感5篇
5. 電影1942觀後感10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