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劇情中怎麼處理喜與悲

電影劇情中怎麼處理喜與悲

發布時間:2023-02-21 10:12:33

❶ 如何評價電影《長江七號》為什麼說這部電影是喜劇也是悲劇

《長江七號》是一部2008年上映的科幻喜劇電影,影片一經推出便掀起了一股全民熱潮,很多觀眾都表示自己也想擁有一隻七仔這樣的「寵物」。而此電影不光帶火了七仔,使它的形象充斥於各大商場的玩偶商店,更是成就了小「男主」徐嬌的演藝之路。

被稱為「一代喜劇之王」的周星馳曾說過:「我拍了很多悲劇,你們卻說那是喜劇。」作為無厘頭電影的宗師,周星馳為我們帶來了許多讓我們笑中帶淚的搞笑電影,而《長江七號》的拍攝,是周星馳第一次接觸父子類型的電影,而扮演的這個角色,也讓他的心理沉澱了許多,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搞笑與感動的同時,也證明了周星馳演藝路上的轉型。

喜劇是這部電影的表現形式,悲劇是結局。悲劇和喜劇的極端是公通的,正如《長江七號》,它為我們帶來歡笑的同時也感動著我們。

❷ 電影里倒敘的意義是什麼,會對電影表達有什麼作用

這個東西在影視劇作里叫非線性敘事,一般不會單獨說倒敘或者插敘,因為很少有完全倒敘的電影故事類型,這是有別於作品創作的。

只要是一條線且前後有序,都是「線性敘事」。因此,文學中的倒敘、插敘都應該算作「線性敘事」,因為它們大體上都遵循「一條線」原則,只不過是以「曲線」的形式表現的。

影視劇中非線性敘事比較復雜,與之相對的是線性敘事。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展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在寫作中,通常 歷史 事件的記錄,比如皇帝生活的飲食起居記錄,地方史等都屬於這一類,包括按照 歷史 改編的相關小說,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還有學生寫的生活類記敘文,那麼很容易理解的相對應的影視作品,比如中國 歷史 類的影視作品,比如紀錄片。

以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為例:

線性敘事 :傑克賭錢贏到船票,然後上船,遇到女主,然後兩人相愛,泰坦尼克號遇難,兩人生死相隔,幾十年後,船被打撈上來,倖存者女主接受采訪,把故事告訴了大家。

電影原作 :泰坦尼克號被打撈上岸,年邁的女主開始回憶往事,然後故事開始,傑克賭錢贏船票,遇到女主等等。

電影以主人公回憶的方式去呈現電影,但並非完全是倒敘,而是通過現實與回憶的時空交錯手法,改變了電影在時間和空間的敘事順序,把年邁的女主羅絲內心的百感交集,注入到了關於回憶的劇情中,加重了電影劇情本身的悲 情感 。

一個編劇對於非線性敘事的處理水平,信息的處理和整合,決定了電影水平的高低。

蒙太奇,快速剪輯,多線並行已經成為常用的影視技法,時間和空間在敘事的過程中被越來越淡化和模糊,泰坦尼克號的結構並不復雜,關於非線性敘事的經典作品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 瘋狂的石頭,恐怖游輪,低俗小說 。

《低俗小說》 ,這部片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非常繁雜的非線性敘事架構,眾多故事線性要素混亂交錯,事實上直到觀眾看到最後一分鍾前,腦子里仍舊是一片混亂的,但看完最後一分鍾,觀眾腦中的故事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清晰的、閉合的故事,這就是非線性敘事的頂級水平,所以《低俗小說》這部純好萊塢電影在戛納都全票拿了獎。就像是拼圖,正常拼圖是先拼上一塊,然後找到這塊周圍的部分,一點點補全擴大,但昆丁的拼圖方式是東邊拼一塊,西邊拼一塊,角落拼一塊……但是最後他一樣將整個拼圖完整拼好。

倒敘作為電影表現手法的一部分,作用顯而易見,設置懸念,使得情節引人入勝,而通過倒敘的穿插,時空的交錯,會讓整個電影變得更加復雜更加有深度,讓喜劇更詼諧,讓故事片更深入,讓 歷史 更宏大,提高電影藝術的魅力,豐富藝術的表現形式。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先簡要的解釋一下什麼是倒敘?

倒敘: 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者某個重要的片段提前到文章(電影)的前面,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著事情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

這樣「 能夠增強文章的生動性,讓文章產生懸念,引人入勝,從而避免正常敘述過程中給人的平板和單調感,還能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懸念,讓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這種手法電影或文學作品中常常用到,就比如最近剛播出的《 築夢情緣 》來講吧,第一集的時候它就運用了「倒敘」,上來就來了個「 打情罵俏 」, 「沈其南(霍建華飾)要把傅函君(楊冪飾)的爹嘗一嘗家破人亡的滋味」「傅函君說難道你對我的好都是假的嗎?」等等

反正上來 來這么一出,當時把我看得雲里霧里, 心想沈其南為什麼要讓傅建成家破人亡?沈其南和傅函君之間又發生過什麼?(這里就是製造懸念)

之中傅函君還曾提到「讓沈其南放棄復仇」這里就點明了這部劇的「主線 」

導演把中間該發生的事情拿到了開頭,這就迫使觀眾們想知道前面所發生的事情( 無形的就增加了觀眾們的閱讀興趣)

所以影視作品中巧妙的運用「倒敘」的手法

1

可以大致的點出該劇的「中心思想」

2

避免了尋常平鋪直敘給人的乏味感

3

製造懸念,引發觀眾的觀看興趣

比如先告訴你結果是主角死了,你會好奇發生了什麼他怎麼死了?具體到《泰坦尼克號》就是,女主在說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勾起觀眾具體了解經過的興趣,這種情況不是製造懸念,是鋪墊,不過效果相似。製造懸念的情況是以開放式結局的形式先告訴你結果,然後開始講經過,比如開頭主角在巷口激烈槍戰里逃亡,最後逃到一個死胡同,敵人追上掏出手槍指著主角,主角睜大了眼睛,然後屏幕黑掉,一聲槍響和倒地聲。這個就是告訴了一個結局,但是主角死沒死沒說,這是製造懸念。一般這種情況是發生在故事中段某一幕的結局。還有一種情況是創造特殊的觀影感受,比如非線性敘事的鬼才昆丁塔倫蒂諾。有時候他會先告訴你主角的結局是死了,然後再講故事,當你抱著知道主角已經死了的心態在看主角的故事時,就會有一種審視感:主角荒廢人生或者行凶作惡,你會對他感到悲哀或者為他著急;主角想要治病,你會感覺他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宿命……這種就是把觀眾放到了上帝視角,創造一種特殊的觀影感受。

之所以說了那麼多關於前提的事情,是因為非線性敘事的關鍵在於故事信息的處理。一個編劇對於非線性敘事的處理水平高低,就是故事信息處理能力高低直接導致的,而這一切是非線性敘事影響電影表達的核心。有的編劇非線性敘事把起因、經過、結果其中的一小環漏掉了,那故事就很難成立了,非線性敘事的作用反而就是消極的。

或者有的編劇對於大量非線性敘事混雜的處理功力沒那麼強,導致觀眾看完整部影片腦中仍舊是混亂的,或者有一部分混亂,那故事效果也是不會好的。一切故事吸引觀眾的首要前提就是故事讓觀眾信服,只有觀眾信服了故事,才能被吸引進去,故事才會對觀眾起作用,這是基礎。還是上面說過的例子,《低俗小說》,這部片子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非常繁雜的非線性敘事架構,眾多故事線性要素混亂交錯,事實上直到觀眾看到最後一分鍾前,腦子里仍舊是一片混亂的,但看完最後一分鍾,觀眾腦中的故事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清晰的、閉合的故事,這就是非線性敘事的頂級水平,所以《低俗小說》這部純好萊塢電影在戛納都全票拿了獎。就像是拼圖,正常拼圖是先拼上一塊,然後找到這塊周圍的部分,一點點補全擴大,但昆丁的拼圖方式是東邊拼一塊,西邊拼一塊,角落拼一塊……但是最後他一樣將整個拼圖完整拼好。

❸ 影視畫面的處理技巧

影視畫面的處理技巧

影視畫面處理是編導的基本素質之一,下面整理了一些影視畫面的處理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淡入:又稱漸顯。指下一段戲的第一個鏡頭光度由零度逐漸增至正常的強度,有如舞台的「幕啟」。

2.淡出:又稱漸隱。指上一段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由正常的光度,逐漸變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3.化:又稱 「溶」,是指前一個畫面剛剛消失,第二個畫面又同時涌現,二者是在「溶」的狀態下,完成畫面內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於時間轉換;②表現夢幻、想像、回憶;③表景物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轉場,敘述順暢、光滑。化的過程通常有三秒鍾左右。

4.疊:又稱「疊印」,是指前後畫面各自並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銀幕或熒屏上。它是通過分割畫面,表現人物的聯系、推動情節的發展等。

5.劃:又稱「劃入劃出」。它不同於化、疊,而是以線條或用幾何圖形,如圓、菱、簾、三角、多角等形狀或方式,改變畫面內容的一種技巧。如用「圓」的方式又稱「圈入圈出」;「簾」又稱「簾入簾出」,即像卷簾子一樣,使鏡頭內容發生變化。

6.入畫:指角色進入拍攝機器的取景畫幅中,可以經由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

7.出畫:指角色原在鏡頭中,由上、下、左、右離開拍攝畫面。

8.定格:是指將電影膠片的某一格、電視畫面的某一幀,通過技術手段,增加若干格、幀相同的膠片或畫面,以達到影像處於靜止狀態的目的。通常,電影、電視畫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開始,由靜變動,最後以定格結束,由動變靜。

9.倒正畫面:以銀幕或熒屏的橫向中心線為軸心,經過180°的翻轉,使原來的畫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10.翻轉畫面:是以銀幕或熒屏的豎向中心線為軸線,使畫面經過180°的翻轉而消失,引出下一個鏡頭。一般表現新與舊、窮與富、喜與悲、今與昔的強烈對比。

11.起幅:指攝影、攝像機開拍的第一個畫面。

12.落幅:指攝影、攝像機停機前的最後一個畫面。

13.閃回:影視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起伏,手法極其簡潔明快。「閃回」 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出現的場景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如用於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它同「閃回」統稱為「閃念」。

14.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裝配、剪切之意,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為「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稱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是為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通過「不相關」鏡頭的相連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內涵。

15.剪輯:影視製作工序之一,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影片、電視片拍攝完成後,依照劇情發展和結構的要求,將各個鏡頭的畫面和聲帶,經過選擇、整理和修剪,然後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於藝術效果的順序組接起來,成為一部內容完整、有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剪輯是影視聲像素材的分解重組工作,也是攝制過程中的一次再創作。

;

❹ 電影鏡頭語言

鏡頭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
一、景別:
根據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二、攝像機的運動(拍攝方式)
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搖: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如軌道或搖臂,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升:上升攝像。 降:下降攝像。 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反打:指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變焦拍攝: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三、影視的畫面處理技巧
淡入:又稱漸顯。指下一段戲的第一個鏡頭光度由零度逐漸增至正常的強度,有如舞台的「幕啟」。 淡出:又稱漸隱。指上一段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由正常的光度,逐漸變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稱 「溶」,是指前一個畫面剛剛消失,第二個畫面又同時涌現,二者是在「溶」的狀態下,完成畫面內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於時間轉換;②表現夢幻、想像、回憶;③表景物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轉場,敘述順暢、光滑。化的過程通常有三秒鍾左右。 疊:又稱「疊印」,是指前後畫面各自並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銀幕或熒屏上。它是通過分割畫面,表現人物的聯系、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由於劃:又稱「劃入劃出」。它不同於化、疊,而是以線條或用幾何圖形,如圓、菱、簾、三角、多角等形狀或方式,改變畫面內容的一種技巧。如用「圓」的方式又稱「圈入圈出」;「簾」又稱「簾入簾出」,即像卷簾子一樣,使鏡頭內容發生變化。 入畫:指角色進入拍攝機器的取景畫幅中,可以經由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 出畫:指角色原在鏡頭中,由上、下、左、右離開拍攝畫面。 定格:是指將電影膠片的某一格、電視畫面的某一幀,通過技術手段,增加若干格、幀相同的膠片或畫面,以達到影像處於靜止狀態的目的。通常,電影、電視畫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開始,由靜變動,最後以定格結束,由動變靜。 倒正畫面:以銀幕或熒屏的橫向中心線為軸心,經過180°的翻轉,使原來的畫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轉畫面:是以銀幕或熒屏的豎向中心線為軸線,使畫面經過180°的翻轉而消失,引出下一個鏡頭。一般表現新與舊、窮與富、喜與悲、今與昔的強烈對比。 起幅:指攝影、攝像機開拍的第一個畫面。 落幅:指攝影、攝像機停機前的最後一個畫面。 閃回:影視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起伏,手法極其簡潔明快。「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出現的場景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如用於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它同「閃回」統稱為「閃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裝配、剪切之意,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為「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稱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是為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通過「不相關」鏡頭的相連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內涵。 剪輯:影視製作工序之一,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影片、電視片拍攝完成後,依照劇情發展和結構的要求,將各個鏡頭的畫面和聲帶,經過選擇、整理和修剪,然後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於藝術效果的順序組接起來,成為一部內容完整、有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剪輯是影視聲像素材的分解重組工作,也是攝制過程中的一次再創作。
四、其他名詞:
前景:鏡頭中靠近前沿或位於主體前面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並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後景:鏡頭中靠近後邊或位於主體後面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有時直接構成背景。 中景:處於畫面中間的部分。一般主體會出現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間的部位。 前景、中景、後景是攝影構圖的基本層次,它們可以使畫面富於層次感、縱深感。有些畫面的層次作了更細致的劃分,如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許多畫面構圖,可達七八個層次。 內景: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外景: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生活氣息。 攝影棚:專供拍攝影視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築物。較大的攝影棚面積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為8米以上。棚內四周有為繪制背景用的天片,裝有各種照明設施、音響條件,以及隔音、通風、調節氣溫、排水等設備。棚內可搭建供拍攝的各種室內外布景。 造型語言:傳統意義上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視覺直觀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總和。對於影視而言,各種視覺造型藝術的手段和技法(如線條、色彩、光效、影調、構圖、透視規律、材料結構、空間處理等)與聲音造型諸因素(音量、音色、音調、運動、方位、距離等),共同形成了它們的造型語言體系。 畫外音: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音響的畫外運用也是畫外音的重要形式。畫外音使聲音擺脫了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強化了影視作品的視聽結合功能。 銀幕: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寬銀幕電影:本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型電影,採用比標准銀幕寬的銀幕,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採用橫向壓縮畫面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使放映畫面高寬比由普通銀幕電影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故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 遮幅寬銀幕電影: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能得到與變形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的方法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聲畫同步:也即音畫同步,指影視作品中的對白、歌曲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 聲畫平行: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一種情形,也稱聲畫並行、聲畫分立,指影視作品中聲音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其基本特點是聲音(尤其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聲畫平行的音樂。 聲畫對位: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另一種情形,包括兩種藝術處理方式:(1)聲畫對比。聲音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但存在量度、節奏的反差。 (2)聲畫對立。聲音與畫面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編輯本段景和鏡頭的基本含義
「景」就是指銀幕和屏幕上的單個畫面圖象,是一種瞬間的空間呈現.不同的畫面叫「景別」,景和景別都是一個空間概念,而「鏡頭」頭則不同,它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一個鏡頭就是攝影機或攝象機從開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個鏡頭可以是一個景,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景。
編輯本段鏡頭的形態以及景別的拍攝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每一單個鏡頭鏡頭的形態有以下四個方面構成:
景別,遠景
(1)景別,遠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各種景別的界定以人在畫面中的比例為准。如遠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現人被周圍世界吞沒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攝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較接近生活中人們常規的視野,一般情況下的運用過程,都適於在這種均衡;平穩的景別中表現。近景和特寫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鏡頭,它們象放大鏡似的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細部,當導演要強調人物的瞬間反應或激情,給予觀眾情緒沖擊力的時候,近景和特寫就突出地發揮著他那逼近觀察的作用。大特寫一般指人臉上的某一個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這是用的極少,但一用則讓人過目難忘的一種鏡頭。 景別決定著我們對銀幕上人和事物關系的程度,它所產生的不同構圖又創造著各種造型表現的不同意向.通過景別的變化給觀眾帶來的時遠時近,時粗疏,時細密,時而瀏覽品味時而一目瞭然的觀察方式,是電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個方向上鏡位的選擇,以攝影機和被攝對象的不同方位關系,分為正;側;背;平;仰;俯等。
移動形式
(3)移動形式,移動鏡頭推;拉;搖;移;升;降以及綜合鏡頭。鏡頭的各種運動形式是對角度和景別的修飾和擴充,橫向,垂直,縱身諸多方向上的移位,達到在運動中觀察的效果,跟固定鏡頭的靜止觀察互為補充。運動鏡頭所造成的畫面空間不斷變化,更大程度地還原了活動的人在活動的世界中的視覺感受,接近(推);離開(拉);環視;搖首;和俯身(搖下)邊走邊看(移);緊緊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種種復合的動態觀察(綜合運動),這些也正是更為生動地描述劇情展現動作的必要手段。
長度
(4)長度,鏡頭的時間以膠片的長度來折算,攝影機每一秒鍾拍攝24畫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鏡頭就是2秒,90英尺的鏡頭就是一分鍾。通常一部影片的長度一個半小時,膠片總長度既90(英尺)x90(分鍾)=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鏡頭數大約300-1000個左右,如果3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每個鏡頭長27英尺,18秒鍾,而9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鏡頭就變成了90英尺,6秒鍾。從這個粗略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來鏡頭長度的意義——它是導演通過時間控制創造電影敘述節奏的媒介。 一個鏡頭的長度是由內,外兩個因素決定的。內部因素即鏡頭內容和空間形態的制約,畫面內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響著鏡頭長度。外部因素是指鏡頭段落與全片鏡頭序列的敘述節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緩的講法多用長鏡頭,追逐;暴力;歡樂;恐怖的場面和驚險;戰爭;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鏡頭為主。 鏡頭的長度沒有統一的標准,景別;角度;運動形式;長度,把每一個鏡頭以空間和時間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構成影片的一個內容單元,同時,他們又跟相連的鏡頭和全片鏡頭的形態建立起各種對應關系,成為影片蒙太奇結構中最基本的元素。確定每一個鏡頭的形態時都不應孤立,單一地進行,要通盤考慮下,把總體的形態。把握,分別落實到一個個鏡頭及相互關系中。 在安排一個鏡頭時,應考慮到根據故事內容,鏡頭的具體布局,哪一角度更富於動作性或感染力,連貫性,預期的視覺效果和情緒效果,剪輯方案以及切出鏡頭和插入鏡頭的運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結構感,畫面寬度以多長為宜,怎樣改變和轉換觀眾的注意力,怎樣運用主觀鏡頭或客觀鏡頭。一個鏡頭在一場戲中究竟應佔多長時間,以及怎樣確立或改變拍攝對象與空間之間的關系等等。
鏡頭的組接方式
單個鏡頭雖然都有一定的含義,但是要按照劇情的發展,有機地,自然流暢地組接起來,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於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鏡頭組接方式。顯;隱;化;切;等,這就是指鏡頭與鏡頭之間的不同的組接方式 顯,又叫漸顯;漸顯;淡入,這就是畫面從空白或全黑中漸漸現出。 隱,又叫漸隱;淡出,與漸現正好相反,就是畫面逐漸退隱直到完全消失。 若將漸隱和漸顯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明顯的間歇感這就是告訴了觀眾,這是一個完整的段落的結束和另一個段落的開始。 化,又叫「溶」或叫「疊化」上一個畫面在下一個正在顯現時漸漸消失叫「化出」下一個畫面在上一個畫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漸出現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來表現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間的時間分割。運用疊化能表現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變化。 切,又叫「切換」具體講,又可分為連續性切換和穿插性切換。 連續切換,即後一畫面中所表現的動作是前一畫面中動作的繼續或者是前一畫面中所展現的內容的一部分。把其間的許多不必要表現的過程都「切」去了,不但脈絡清晰,而且簡潔流暢。這便是連續切換。 穿插性切換,它與連續性切換不同,後一鏡頭不是前一畫面中某一動作的繼續,他不包括前一畫面的某些部分。但它們有內在的相關因素,在整個故事發展的鏈條中是可以連接在一起的。 關於鏡頭(畫面)的上述組接方式,只是影視藝術剪輯的多種多樣手法中的幾種。歸納起來有兩大類:即技巧性組接。如果畫面的組接使用的是隱;顯;化等手法就須在剪輯組接時使用某些光學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組接。而切換則無須使用任何光學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組接。 關於影視畫面的各種組接方式,實際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畫面轉換和組接中的具體運用。電影和電視其所以通過畫面說話,成為能講故事的敘述藝術,只因為它們具有一種最基本的構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視成為獨特藝術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視畫面實現基本敘事功能的一種「語法修辭」,或者說影視和電視能夠成為完美而獨立的藝術的基本手段。 在電影的製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表現的內容,分解成許多不同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在按照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許多分散的;不同的鏡頭,按照故事的發展,藝術地加以剪輯;組合,使其通過畫面形象相輔相承的關系,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構成一部有機的;自然流暢的;能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又增加了畫面與聲音,畫面與色彩,以及聲音與聲音等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著的藝術范疇。

❺ 舉例談談你對喜劇與悲劇的理解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的說法雖不能作為定義,但卻抓住了諷刺喜劇的內核。諷刺與幽默是人的智慧的最高表現,即使是「正喜劇」也需要藉助諷刺與幽默。事實上,悲喜劇精神是人對待人生的兩面:對於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表示憤怒、悲傷和沮喪,就是一種悲劇的態度;對於生活中無價值的東西被揭露感到高興,就是喜劇精神。喜劇中往往包含著悲劇的底蘊;悲劇也滲透著樂觀的因素。到了現代,悲喜劇交相混雜,不僅有悲喜劇,還有荒誕劇、黑色幽默等錯綜復雜的美學形態。一個喜劇藝術家可能心底是極其悲哀的。

❻ 「喜頭悲尾」小品模式遭到陳佩斯痛批,這種模式的源頭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小沈陽退出喜劇界時說:「小品我放棄了!喜頭悲尾,我不喜歡。」小沈陽宣布放棄小品。這是在《我就是演員》的舞台上,當漂亮的女主持人問小沈陽,還會回去演小品嗎時,小沈陽說的一句話。

《金牌喜劇班》中,陳佩斯對王喳喳的《電梯奇遇》進行了深入靈魂的痛批

認為這是一個缺少喜劇內核,強行煽情的半成品。而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喜頭悲尾這種低劣的處理手法作祟。如果把所有前面的過程再縮短還能好看,你看一遇到鬼就好看了,觀眾知道,你們不知道,於是就出現了喜劇情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至於如何保持它,在這個基礎上往前發展就更好了,其實我特別反感這種所謂「光明的尾巴」,光明這兩個字用的是一個借口,是我們能力不足。

要容於社會,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弘揚正氣,宣傳道德規范,倡導誠信友愛、愛崗敬業精種、尊老愛幼的良好風氣,抨擊社會各種不良現象,弘揚英雄事跡。小品好壞主要是內容要充滿正氣,通俗易懂適於大眾,表演給人們帶歡樂與開心的效果。

❼ 怎樣區分喜劇和悲劇

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它淵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他們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

在戲劇史上,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范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英雄悲劇。它往往表現政治斗爭、階級斗爭、民族斗爭中的重大題材。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其二為家庭悲劇。表現家庭之間、家庭內部各種復雜的倫理關系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的矛盾沖突及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其三為表現「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與「小人物」相對立的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最後一種其表現的矛盾沖突貫串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展現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歷程。

著名的悲劇有許多,如《俄狄浦斯王》、《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羅密歐與朱麗葉》、《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等等。

著名的悲劇作家無計其數,如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斯特林堡等等。

總之,悲劇最能表現矛盾斗爭的內在生命運動,從有限的個人窺見那無限的光輝的宇宙蒼穹,以個人渺小之力體現出人類的無堅不摧的偉大。

喜劇 又稱「喜」或「喜劇性」。廣義是審美范疇之一,狹
義上特指戲劇的一個種類。作為美學范疇,喜劇與悲
劇相對應,並與丑、笑和滑稽有密切聯系和區別,是美學
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喜劇藝術最早出現於古代希臘。從語源學看,「喜劇」
一詞源於希臘語的「詩篇」和「載歌載舞的歡樂行列」二
詞。一般認為它主要起源於古希臘祭祀酒神狄奧尼蘇斯
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後來經「喜劇之父」阿里斯托
芬將其定型化,成為以藝術手段對社會不良現象進行諷
刺和批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喜劇」
一詞的涵義逐漸突破了一種戲劇類型的限制,上升成為
泛指一切藝術和生活中令人感到可笑的對象的審美范
疇。
在西方美學史上,出現過許多有關喜劇的理論。最早
把喜劇作為美學范疇加以研究的是亞里斯多德,他在《詩
學》中指出:「喜劇的摹仿對象是比一般人較差的人物。所
謂『較差』,並非指一般意義的『壞』,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種
形式,即可笑性(滑稽)。可笑的東西是一種對旁人無傷,
不至引起痛感的醜陋或乖訛。例如喜劇面具雖是又丑又
怪,但不至引起痛感。」另一古希臘佚名作者的《喜劇論
綱》指出:「喜劇是對於一個可笑的、有缺點的、有相當長
度的行動的摹仿。」「喜劇來自笑」。這種看法把喜劇當作
丑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對後來發生了深遠
的影響。
康德沒有系統的喜劇理論,他試圖揭示笑的本質。他
認為:「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種
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轉
化為虛無的感情」。
黑格爾從唯心主義辯證法出發,建立了較為完整的
喜劇理論。他認為,主體性是喜劇的本質特徵,也是喜劇
性矛盾的源泉。喜劇都具有可笑性,但並非一切可笑性都
是喜劇,二者應當加以區別。喜劇的基本特點在於喜劇的
主體(人物)追求的不是嚴肅、重大的目的,而是某種自身
微不足道的,沒有什麼價值的,甚至是虛偽的、自相矛盾
的東西。喜劇的主體以一種愉快和自信的心情,凌駕於一
切矛盾之上,自以為可以解決一切矛盾,實現一切目的,
而實際上由於目的的虛幻和無價值,不得不四處碰壁,必
然走向最後的毀滅,然而他並不把這失敗或毀滅放在眼
里。這同悲劇形成鮮明的對照。悲劇主人公由於堅持善良
意志和性格的片面性,追求實體性的目的,他是帶著嚴肅
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走向毀滅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喜劇離不開人類的社會生活,
其主要特徵是「用貪求有內容和有實際意義的外表來掩
飾內在的空虛和微不足道。」
魯迅認為,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把喜劇看作歷史發展
中新舊兩種社會力量斗爭的產物,深刻揭示了喜劇的社
會本質。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他指出,當歐
洲歷史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情況下,依然保留封建
割據的「現代德國制度是一個時代錯誤,……它向全世界
表明舊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像自己具有自信,並且要
求世界也這樣想像」,這種「用另外一個本質的假象來把
自己的本質掩蓋起來」的「現代的舊制度不過是真正的主
角已經死去的那種世界制度的丑角。歷史不斷前進,經過
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方式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式
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喜劇。……歷史的進程為什麼是這
樣的呢?這是為了使人類能夠愉快地同自己的過去訣
別」。並且認為,一切偉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在歷史上都
會出現兩次,「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喜
劇出現。」
喜劇的真正王國是人類社會。喜劇是社會生活現象
和人的行為所固有的一種審美價值,同時也是對其所做
的一種審美評價。喜劇不是事物的自然屬性,在自然界里
無所謂喜劇。喜劇根源於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具有客
觀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內容。
喜劇與丑有聯系又有區別。喜劇的對象是可笑的事
物或行動。一切陳舊的、過時的、落後的、反動的事物以
真、善、美的偽裝掩蓋自己假、惡、丑的本質,這無疑是令
人可笑的。通過笑,人們可以剝掉其偽裝,識破其本質,在
精神上否定假、惡、丑,肯定真、善、美。但這只是構成否定
型喜劇或諷刺喜劇的一種類型。還有一類「可笑的事物或
行動」,並不表現為落後的、反動的、垂死的、丑惡的事物,
而是以正面的肯定的事物或行動表現出來。這類「可笑的
事物或行動」則構成肯定型的喜劇或歌頌性的喜劇(如
《李逵負荊》、《阿凡提的故事》)。西方美學史上不少美學
家只強調喜劇與丑的聯系,把丑看作喜劇的根源和本質
是片面的。
喜劇與滑稽、與可笑性也是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喜劇
對象的突出特點在於自身的矛盾性,如名不符實、表裡不
一、反常背理、怪誕離奇、以假充真、自炫為美、小題大作
等等,它們都顯示出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主觀與客
觀、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等的自相矛盾和不協調,因
而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但作為美學范疇,喜劇又不等同
於滑稽和可笑,一般來說,滑稽和可笑性的范圍或容量比
喜劇要大,而喜劇在內容上要比滑稽和可笑重要和深刻。
喜劇不但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而且能夠體現社會生活
中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矛盾沖突,具有較為深刻的社會內
容,能使審美主體在笑聲中肯定真、善、美,肯定合乎必然
性的理想,否定現實生活中的假、惡、丑。見不出矛盾沖突
的孤立的滑稽動作,庸俗低級的笑,胳癢的笑,顯然不能
歸入喜劇的范疇。喜劇的笑是明朗的、高尚的、肯定理想
的笑。喜劇的審美價值不在對現實的單純否定或肯定,而
在顯示理想對現實的勝利。
喜劇的具體表現形態是十分豐富和多樣的,不論日
常生活中的喜劇,還是藝術中的喜劇,都有許多變體,如
諧謔、揶揄、打諢、嘲笑、怪誕、鬧劇、趣劇、幽默、諷刺等等,
它們相互間的區別常常是富有彈性的,尚待進一步研究。
其中諷刺和幽默是兩種最基本的形式。諷刺是否定型喜
劇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階級社會中,諷刺的運用有階級
性,可以用來對付敵人,也可以用來批評人民內部的不良
現象。由於諷刺的對象不同,諷刺者的立場和態度不同,
諷刺的否定性質和程度也不相同。幽默更多與肯定型喜
劇相聯系,它不象諷刺那樣辛辣,更多一些善意和風趣,
但也有輕微的否定性和諷刺意味。幽默更多顯示出審美
主體洞察事物本質和堅信進步理想的優越性和樂觀精
神。

❽ 你如何理解電影里的喜劇和生活中的悲劇的關系

您好

電影裡面的喜劇主要是一種藝術的表現,讓人們看到一些生活裡面的美好,讓每一個人的心情變得好起來。可是,生活是非常現實的事情,不可能和電影裡面的喜劇作比較,因為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真實的去做,而不是藝術上的一種展現,因此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電影里的喜劇和生活中的悲劇關系就是,將現實的悲劇,藝術上升到電影中的喜劇,給人一直心理安慰。

❾ 現在的喜劇作品總是喜頭悲尾,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嗎

現在的喜劇作品總是喜頭悲尾。現在的喜劇作品,不論是喜劇電影還是小品,都變得越來越不像喜劇。無論開頭是否搞笑,結尾一定是非常煽情,好像沒有在比讓觀眾多開心,而是最後能否打動觀眾,讓觀眾落淚。所以也就是有越來越多的讓不喜歡看小品而是選擇看相聲,雖然相聲是一個串一個的包袱,但至少一直都能將觀眾逗樂。喜劇作品開始喜頭悲尾,這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不是真正的喜劇

大家還記得那個在春晚舞台穿裙褲的小沈陽嗎?他宣布退出小品事業,他說“因為現在的小品都是喜頭悲尾,我不喜歡,我喜歡逗大家笑,從頭到尾的讓觀眾笑的開心,這是我想要的”。非常認同他的觀點,不是從頭到尾的逗觀眾樂的喜劇作品,不是真正的喜劇。變了味的喜劇作品,就會讓人感覺不夠純粹。

以上為個人觀點,你認為現在的喜劇作品總是喜頭悲尾是一種好的現象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下你的看法。

❿ 電影里的喜劇與悲劇,你會選擇喜歡那個

喜歡悲劇,悲劇的開頭,總是以喜劇的形式來結束.這也並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讓我們認識生活,一些不必要的劇情我們可以不必上演.喜歡悲劇的原因就是不讓悲劇上演在你我的身上.喜劇的背後有太多的辛酸,而我們能像喜劇中那樣快樂開心的生活嗎?答案是永遠不可能.

與電影劇情中怎麼處理喜與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值得觀看的法國電影 瀏覽:156
小醜女哈莉奎茵電影解說第一季 瀏覽:556
哪個電影男主角克里斯 瀏覽:660
美國外星動畫電影人身馬腿 瀏覽:433
玫瑰2015電影版免費觀看 瀏覽:571
歐美電影被熊咬了 瀏覽:398
我不叫潘金蓮2017微電影演員表 瀏覽:293
電影推薦國產經典動作 瀏覽:192
看藍光電影的電腦硬體要求 瀏覽:261
2017年ip電影票房統計 瀏覽:336
韓國床戲電影片段 瀏覽:610
南瓜電影下載的電影怎樣傳電腦上 瀏覽:864
2017西遊記電影馮紹峰 瀏覽:917
2017歐美一級倫理電影 瀏覽:506
韓劇社的電影在哪裡可以看 瀏覽:446
日本電影唯美圖片 瀏覽:731
電影今天我休息導演魯韌 瀏覽:221
韓國電影美人33視頻 瀏覽:859
美國電影一隻狗叫麥克斯會說話 瀏覽:91
中國票房最高的電影排名2018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