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團圓》觀後感
雖然還沒看好評一片的的《萬箭穿心》,但是個人猜測,與之相比,應該還是《團圓》的素質和氣質,更接近於神作《一次別離》。都是一個原本很普通的決定,只因為家庭、社會、歷史的特殊性,而導致了各種戲劇化的「災難」出現,傷害了善良了人們。這種獨特性、地域性,讓生活化的故事,格外感人。《一次別離》只有伊朗人能夠拍出來,《團圓》也只有中國人才能拍出來。王全安的劇本確實感人,凌峰、盧燕、徐才根等幾位老演員的表演,讓這個感人的故事,越發動人。
影片一開始的兩段文字,便點明了本片故事所帶有的強烈的歷史性。因為這個家庭的特殊性,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長達幾十年的分隔,是由一個歷史事件造成的。這便使得影片變成了一個沒有反派的故事。人的善良,無法對抗歷史的無情。在面對無形的卻又強大到足以摧毀無數家庭的歷史面前,任何人的抗爭都會顯得無力,任何嘗試都會引發戲劇矛盾,任何「自私」的決定也都會博得同情。作為受到相同歷史事件影響,或者說從小聽人常常描述起這些歷史的內地觀眾,看《團圓》很難不被片中的故事引發共鳴。
分隔多年的愛人,想要重新生活在一起。這本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裡的人,都會有的願望。可是當這兩個愛人一個是上海的老奶奶,一個是台灣的老兵時,這個美好的願望,就變得阻礙多多。而阻礙其成行的,並非什麼邪惡勢力、階級矛盾、羨慕嫉妒恨,而是另外一份親情。是歷史,讓親情和愛情這兩樣事件最美好的事物產生了不可兼得的矛盾。於是我們說,歷史是無情的。《團圓》的劇本正是准確地找到了切入點,切入了這種悲劇宿命式的歷史傷痕,同時又細膩地通過角色的言行,表現了出來。這也許正是它能偷感動中外觀眾的原因。
看過《團圓》,才感到這個劇本其實寫得很冒險,因為其對表演提出的要求非常高。片中的幾個角色都是善良的人。善良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願去傷害別人。然而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又恰恰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於是,片中幾乎每個人的每一句話,都帶有了表面意思和內心意思兩個層面。表面意思上,每個人都不願自己脫口而出的話傷害別人,而內心意思上,每個人也都希望對方能夠聽出自己潛台詞中的為難,從而能夠讓自己一步,免去自己即將受到的'傷害。表面意思要靠台詞這樣的聲音信息傳遞出來,而內心意思則要靠表情和動作等視覺信息傳遞出來。演員要演出口中台詞和臉上表情的不一致,才能准確詮釋角色言不由衷的糾結。
值得我們高興的,是我們華語圈還是有能夠擔得起如此重擔的戲骨們。在我們不是很能聽得懂上海話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人誤會徐才根所飾演的角色的任何一刻的潛台詞。也正是有這群戲骨給撐場子,導演王全安不僅放手大膽地執行了自己這個超級難演的劇本,而且還在鏡頭上大量採用了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幾個主演往往要在一個鏡頭內,說十幾句甚至幾十句台詞,並且還在這大段的台詞中間,演出情緒上的漸變。這種自然而然的情緒,傳達的正是生活中的無奈與艱辛,不僅感人,更加動人。
最後,強烈建議所有正在從事表演工作,和有意將來從事表演工作的人,都仔細研究並學習《團圓》中的幾個經典段落。因為只要你能哪怕分成好幾個鏡頭去演好片中的一個長鏡頭,其所體現出的演技,便足以在華語影視圈裡立足了。
⑵ 讀《團圓》有感
書里講的大概內容是:毛毛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她爸爸一年只會回來一次,那就是「春節」。早上,爸爸教毛毛怎樣包餃子、包湯圓,爸爸把一枚硬幣放在湯圓里。中午,媽媽端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香噴噴的湯圓毛毛開心的吃起來。突然,毛毛的牙齒被什麼東西嗑了一下,拿出來的原來是好運硬幣,毛毛很開心。但是爸爸比毛毛更開心,爸爸說:「毛毛真棒!毛毛快把好運硬幣收到包包里去吧!」毛毛趕緊把好運硬幣收到包包里。晚上,毛毛睡在爸爸媽媽中間,所以毛毛聽見他們說了很多很多的話。過了幾天後的'一個早晨,毛毛聽見媽媽為爸爸收拾行李的聲音,毛毛知道,爸爸又要走了。毛毛把那枚搓了很久的好運硬幣送給爸爸,毛毛心想:「我明年還要把好運硬幣包到餃子里。」
看了這本很溫馨的書之後,我覺得:毛毛是一個很愛自己爸爸的乖孩子。她也想讓爸爸多些時間回家陪陪自己和媽媽,所以她把幸運硬幣給了爸爸,希望爸爸在外地工作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很想有很多的時間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一家人團團圓圓、開開心心、說說笑笑的多快樂啊!
⑶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精選5篇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 。來的 觀後感 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 文章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方便大家學習。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1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人,每次想起他的時候,會覺得有一點點心痛。但我們依然願意把他留在心底。」
最近,泰國青春唯美的電影《初戀這件小事》感動了很多朋友,同樣讓很多人懷想起那些屬於遺忘之外的回憶。
看到幾個女孩在一起做心理測試,測適合自己的男生類型,就覺得很生活。常常也和姐妹淘們做類似這些其實根本就不準,但是依舊樂此不疲的心理游戲。電影里,一個專屬於他的小事物,成了他的象徵,帶在身邊像是帶著他全部的溫暖。那枚小紐扣成了主人公小水愛的寄託和信仰的載體。因為他是她最初的信仰,所以她的心會和打在他身上的鞭子一起顫抖,疼痛。得知他記得自己的名字,開心得像要飛起來的小鳥。為了他,瘋狂地努力,讓自己變優秀。偷偷地走過他的身邊,當目光即將相遇的瞬間再假裝看向別處或者只遠遠的看著,然後會開心的微笑,燦爛地與太陽光一起享受甜蜜。只是想要看到他,看到他自己就會開心,無所謂他知不知道,無所謂有沒有以後,無所謂這是否叫愛情。其實,每一個女生都會變成美麗的天使,只要她的心是善良的,關鍵在於你是否發現了她真正的美。
暗戀,是如此絕望的距離,又是一出難度多麼高的啞劇。讓人既叫好又心疼的隱忍,牽動人心。即使主人公最討厭這種隱忍的感覺,卻依然努力讓自己勇敢承擔悸動與想念的責任。一直喜愛《最遙遠的距離》這首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明知無望,卻甘之如飴。即使這只是關於一個人的小事。
希臘人信仰已久的奪心妙法,先到一個能看到滿天星斗的地方,然後用手指劃線,將星星連成喜歡的人的名字。當朋友走後,她會偷偷的帶著微笑和祈願指向天空的星星。把能代表自己心意的東西送給他,不能讓他知道送的人是誰,目的是讓他察覺,現在有人在喜歡著他。偷偷的送巧克力卻在炎熱的天氣里變成了巧克力奶昔,這種糗事在十字開頭的青春里你是否也做過呢?讓愛情成為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厲害,更漂亮,每個方面都要變的更好。那個人,就會自己回頭看你。如果要為愛努力,就要盡心盡力去做。你愛的人,會自己找上你。
「阿亮學長,我有話想對你說,我很喜歡阿亮學長,已經喜歡三年了。我所做的一切,我努力改變自己,都是為了你。我……去報名參加舞蹈社,去演話劇,去當樂隊指揮,努力讓自己學業進步,都是為了你。但我現在知道,我最該做也早就該做的事情,就是親口對你說:我喜歡你。」
「我喜歡你」簡單的一句話,但是要多勇敢才能說出口……
「第一次牽小水的手,但要馬上放手,因為怕別人起疑,
偷偷送蘋果,又偷偷咬了一口。
愛情能戰勝一切,尤其是恐懼。
種花真的好難,送花給小水,卻說是別人送的,我真的開不了口。
今天阿拓對小水告白,我好心痛,為什麼我們總是錯過。」
相冊記憶的是阿亮同樣卑微隱忍的喜歡。
他們終是馬不停蹄地錯過。
當看到獨角獸找到了她一直尋找的另一個同類,當看到女孩所有的隱忍都會在正確的時間得到回應,會為他們滿心雀躍和激動。阿亮學長與小水的愛一直都在,卻一直都在隱瞞,一直都在沉澱,卑微到化作塵埃,鑽進時間的縫隙。
若是相愛,註定再見。年少的心傷,在經年後開出花。九年以後,再次相遇。
「…呃…我…我…想問阿亮學長…阿亮學長…結婚了么?」忐忑的心一如從前。
「…其實…其實我…我…我一直在等那個人從美國回來。」所有感動奔瀉而出,愛,張揚而美好。
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無論再艱辛,我都會說:
「我,願意。」
如果當你,在 故事 的結尾,眼淚模糊了屏幕,模糊了影像,那麼我想,你心中也一定有那樣一個人的存在。相信我。
雖然,我閉著眼睛也看不見自己,但是我卻可以看見你……
這樣的暗戀。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2
看完《阿凡達》,內心久久無法平靜。我不僅驚嘆於它精美的畫面製作、震撼於它堪稱完美的3D視聽效果,更為其悲壯、凄美的故事,以及它所反映的對自然生態的熱愛和對人類瘋狂地、毀滅性地攫取地球資源強烈撻伐的主題久久不能平靜。
Avatar源自梵語,意指天神在人間施展善靈時所附著的肉體,即化身、替身的意思。影片中雙腿癱瘓的老兵傑克因為哥哥的一次DNA捐獻以及不幸被殺,而代替他來到富含礦物元素「unobtanium」的潘多拉星球采礦公司工作,用自己的思維控制由人類和Na』vi族人的DNA合成並克隆出的毫無意識的Na』vi人。
故事進行到這里,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阿凡達》是一部簡單的科幻探險類影片。但隨著情節的不斷發展,那優美壯闊的畫面以及自然真誠、引人入勝的劇情發展,深深地吸引著每位觀眾的心。同時,它給觀眾的震撼和 反思 也變得愈加強烈、深刻。
在一次勘探行動中,傑克的化身遭到猛獸追捕而脫離隊伍,危難時刻被美麗的Na'vi公主相救,並邂逅了一段凄美、悲壯的愛情:她將他帶到巨樹城堡,讓他看到Na'vi人與自然和睦相處;他卻將巨樹位置泄露,人類軍隊大舉入侵將它毀滅。在對自然的眷戀和對人類肆意破壞的強烈憤懣中,傑克和公主將各部落的Na'vi人團結起來,用最原始的方式與擁有最先進武器裝備的人類軍隊展開血戰,並取得最終勝利。
這是一個凄美的故事,一個帶著孩童般想像的美麗童話。在那優美的畫面中,我們雪藏已久的童年記憶得到釋放。那是一個仲夏的傍晚,一個孩童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逐漸閃亮的星星,靜靜地幻想著屬於自己的英雄史詩:和公主美麗的邂逅,無憂無慮地遊玩,奔跑於一望無際的草原、巍峨俏麗的山巔抑或風景娟麗的湖畔;愛情萌生於山花爛漫的季節,成長於激情洋溢的歲月,在風雨中經受考驗,在悲壯的歌詠中變得永恆……
《阿凡達》帶給我們的是一次對生命中那種原始美的完美體驗,是對現實中因人類的貪婪和慾望而對自然環境、其他物種甚至人類自身暴虐無度的強烈拷問。
當靈魂樹的種子飄盪在傑克和Na』vi公主周圍,每一隻晶瑩剔透的種子好似精緻的小水母一般在畫面中輕輕飄過,我似乎看到童年的某一天日暮時分白楊樹纖弱而執著的種子隨著暖風飄過眼前;當傑克和公主騎著各自的迅雷翼獸在萬米高空自由翱翔,我彷彿重溫了童年的某個夜晚夢中揮動潔白的翅膀自由飛翔的豪壯;當看到巨樹城堡遭到人類攻擊而被連根拔起,盤虯卧龍般的枝幹在最後一次享受了陽光的撫慰後轟然倒下,我似乎看到故鄉的老桑樹林在最後一次用甜美的桑葚送別這群懵懂的少年之後,在電鋸冰冷而無情的鋸割聲中逐漸消失;當看到Na』vi人獲勝之後逐一將人類趕上飛船遣返離開,我真不願去回想現實:鋸扔在不停地截斷老樹的筋脈,而當年那些手握電鋸的人已經不在,卻將它傳到了兒子手中。而他們,當年亦曾接過老桑樹臨終前最後的饋贈和囑托……
有些人認為《阿凡達》是一部老套的故事,只不過在3D技術的應用和畫面製作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它裡面所表現出的Na』vi人對自然的熱愛,對生靈萬物的眷顧是如此真切,如此令人動容。它讓每位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更為深刻地體會到:人類對自然資源貪婪攫取,帶給其他生物和自身永無止境破壞的深深的負罪感和恐懼感,為每位觀眾上了深刻的一課。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3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國歌》結束了。但在我的腦海中,電影中的一幕幕仍然正在回放,我的心臟也依舊在隨著國歌而跳動。
電影主要塑造的是國歌的作詞者--田漢,又在其中夾雜一些愛國熱血兒女的故事,主要描寫了他們在「9。18」事變、滬淞戰役後,在上海、在東北為抗戰作出的巨大貢獻與犧牲。而電影的主線,則是田漢的思想變化。從他遇到兩位東北學生開始,深入地了解了侵略者對人民造成的巨大創傷;後來感受到了全世界的華人對抗戰的支持與貢獻,又差點被日本軍隊綁架,從而了解到了精神對人類的鼓舞,著手開始拍抗戰電影;而在最後,當他經歷了好友妹妹與東北學生的犧牲後,完成了思想最後的蛻變,終於一氣呵成寫下了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也就是後來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國歌》這部影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日寇肆無忌憚地在中華大地上橫行霸道,屠殺我國人民,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恨和反抗。而國民黨卻採取不抵抗政策,使中華民族遭到踐踏,大好河山淪陷敵手,祖國母親倍受凌辱。就在這關系民族生死存亡之時,田漢、聶耳認為必須有一首能夠激發人民鬥志,壯我中華氣勢的歌曲,來喚醒中國人民,鼓舞他們不畏流血犧牲,為祖國、為人民而戰,於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了--國歌誕生了。
「起來,起來,起來……」聽著這熟悉的歌詞,使我感到民族振興的重要性。也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田漢先生在寫歌詞時的那份渴望國家振興,民族昌盛的迫切心情。而且對現在而言,這句歌詞也並沒有過時。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在為我們敲響警鍾,告誡我們不要為眼前的進步和發展而滿足。雖然我們已經「站起來」了,但需要加快步伐去趕追發達國家,增強綜合國力。讓歷史的教訓不再重演。
縱觀全片,高潮迭起。高潮的出現,也使觀者的思想處於亢奮的狀態。在影片的最後,當已身處在監獄中的田漢聽到了高牆外人們為他播放的《義勇軍進行曲》時,我們的情緒也已到了最高潮。當時,就好像全身都充滿了勇氣和希望,敢於在任何時候都沖在隊伍的最前方。這是精神帶給我們的力量。
片中田漢意識到對抗戰的支持不全部是錢財或士兵的援助,而是精神上鼓舞和振奮人們的力量。因此,他想到了用藝術的形式。而在不斷的摸索當中,也終於明白了歌曲是最通俗、傳遞最方便,也使最能鼓舞人心的藝術。而說到底,其實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
我們的身體,血肉之軀,會疲勞、會傷痛、甚至會消逝。但精神,卻延續了我們肉體存在的時間,也讓我們的肉體獲得力量。當軍隊已經疲勞不堪,無力繼續,嘹亮的歌聲響起的時候,士兵的精神會為之一動,會為之振奮。這不是因為睡覺或吃飯,而是因為精神上的滿足。貝多芬的「命運」,流傳於世,被人們所稱贊,那是因為作者已將自己的精神傳入作品當中,聽者,也感受到了這種精神的振奮與鼓勵。力量,是我們的思想與精神傳遞給我們的。
當我們靜靜地感受精神帶給我們的力量時,聆聽一首歌,或是觀看一部電影,我們的內心,也會一點一點地充實起來。就好像熱量傳遞到我們的心中,我們的身體上;就好像一塊沒有點的電池板被一點一點地激活。那種力量,能夠持續很久很久。
多少年來,《義勇軍進行曲》一直鼓舞著中華兒女。在戰場上,在天安門,在學校里,在我們的心中,它都曾被無數次地唱響過。它鼓勵著我們前進,支持我們繼續。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它永遠是最偉大的歌曲。
作為跨世紀的接班人,要有遠大的理想,要有真實的本領。如何做才能學好本領,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學習固然重要,但不能僅僅局限於「主科」,而忽略了課外知識的「吸取」,更不能放棄自己的業余 愛好 ,否則,就會成為一名「正宗」的書獃子。而要努力培養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特別要敢於探索、敢於攀登知識的高峰。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4
最近看了威爾史密斯的獲獎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始終都曉得這是一部 勵志電影 ,也始終沒時間去看,看完後我才知道,這部電影能教會我們很多!
很值得大家一看的一部電影!以下是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親子、勵志,這樣用於定性的字眼放在這部片子上其實是過剩的;盡力、奮斗、幸福,這樣的過程放在這部電影里實在也是多餘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一部勝利的電影興許並不須要一個萬眾矚目的離奇題材,回歸於生活,最切實的生涯也許也是最高的藝術了。這部掙扎在貧困底線里的勵志親情電影來得平易近人,也更容易引發咱們對生活諸多感情的共鳴。
幻想;不管在什麼時候突然來臨,其實都不算太晚。只有我們還有力氣去追趕;於是我們也有了實現妄想的祈望。這部電影里對妄圖的定義顯然是淺近而直白。史密斯飾演的克里斯走在路上,遇到一個開著法拉利跑車的男人,問他: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以及你是如何做到的;他所傾慕的並不是可貴跑車或者體面的工作,而是那些人們發自於心田深處幸福的笑顏。
幸福。什麼才是幸福,什麼樣的生活才稱得上是幸福呢。美國的《獨破宣言》劃定了每個國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也許,正是因為幸福總是遙不可及,所以必須不停地去追求。克里斯,一個落魄的中年黑人站在街道上喃喃自語的時候;也許,所有的人都會想到這個故事的最後終局。(勵志電影 )可以說,這部電影其實一點都不出人意表;然而,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被它感動。勵志並不那麼刻意,煽情得不造作,在細節處理上細膩而溫情;這也許是這部電影讓人喜好的起因。
奔跑;不停地飛奔。這是合乎一個活在繁忙都市裡成績個別的推銷人員的日常生活場景的。為了什麼而奔波;什麼樣的生活節奏才稱得上奔走呢。像克里斯;為了趕上那一班公車,為了趕下一個商務會面,為了這一個夜晚的容身之所必需趕在其餘人前面去排隊進入收容所……這也許是生活在美國最底層的人們無奈而艱苦的奔忙。為了保住一份工作;而後養子糊口、房租、國稅、吃飯和一瓦遮頭。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無家可歸的父子留連在地鐵站上的長椅上相顧無言。玩一個並不好玩的游戲,想像著四處凶險的環境以及可怕的猛獸,找一個岩穴,父子倆彼此依靠著取暖睡覺。當然,地鐵站里不可能有山洞;克里斯帶著兒子躺在用衛生紙鋪在廁所里的地板上蜷縮著。一個男人的淚水;縱然這個男人已經兩鬢斑白,這個場景依舊讓人沖動。那是一個中年男人對本人五歲兒子的愧疚、任務、年介中年卻仍然一事無成的挫敗感以及對幸福最熱切的渴望。捂著兒子的耳朵不讓他聽到外面喧囂的拍打著門的聲音,那是他唯一有才幹保護兒子的表現。電影在描繪克里斯對物資財富的尋求的同時,這種父子間的親子交流則成了精神財富的積蓄。史密斯的兒子賈登?史密斯(Jaden Smith)給這部惡俗的勵志電影增色不少。不需要做作的父子親情,小史密斯飾演克里斯的兒子克里斯托弗,而賈登的實質出演實現了這部電影煽情卻不讓人反感的所有細節。可能是由於是跟兒子對戲,以顧家馳名的威爾?史密斯演來分內真情流露,他成功詮釋出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義務,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的。
置之去世地而後生,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多少次曾經想到這個詞;當一個男人處於他的這種境況的時候,多少人會掃興呢。訴求無門,求助無路,離空想只有一步之遙卻因為事實的問題無奈解決而放棄或者連續努力。
也許,不得來的艱難;也不會在得來之後滿意而感恩。
當克里斯最終得到那份年薪80萬美元的股票經紀的工作里喜極而泣,走進熙熙攘攘的街頭對著所有人幸福地微笑時,當他帶著兒子走在繁華的住宅區走向他自己的房子時;物質的財產也許並不象徵著所有的幸福,他跟兒子在這段艱難時光里的相依為命也許才是他最大的財產。
不再對兒子愧疚,不再對生活失望,不再只經歷挫敗。《獨破宣言》規定了所有美國公民享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然而它卻未曾對所謂幸福下一個定義。也許,是不是因為幸福的含意過於廣泛而且形象呢。然而在這部電影里看起來,幸福真實 未審也可能很簡單。所謂幸福,興許是當我們對著我們深愛的那些人們時;咱們能夠心安理得地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給他們我所能給的最好的所有,不論是清苦或者富餘。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5
這個 春節 ,因為武漢疫病,整日宅在家中。許多人吐槽,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今天是大年初五,早晨吃過飯,想起網路上免費電影《囧媽》還沒看。以往過年,一般都會到電影院看個賀歲片。今年因為疫情,幾大賀歲片全都撤檔,延期上映。而導演徐崢卻把他的影片《囧媽》賣給北京位元組跳動公司,可以在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等平台免費觀看。
徐崢此舉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觀眾們很喜歡,可以在家免費看電影,但院線怒了,說他破壞了行業規則,競爭對手也不樂意,甚至爆出了粗口。此舉可能是動了他們的乳酪,且開創了電影行業首次線上播放。我覺得,只要不違紀違法,徐崢的做法無可非議。充其量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是他不吃以後總會有人開吃,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廣大觀眾認可是首要的,不必對其口誅筆伐。
這幾天,看到《囧媽》的豆瓣網評分不高,打開看了看評論,發現褒貶不一,大多數的評價都是好的,有網友質疑是有人故意在黑,畢竟他此舉得罪了好些人。當然,由於每個人的成長、閱歷、性格、喜好不同,對一部影片有不同的感受是正常的。究竟怎樣,還是要自己看了再說。
整部電影是圍繞著兒子被迫陪著母親坐火車去俄羅斯完成心願展開的,展現了家庭中的親情、愛情,相愛相殺,最終在經歷後,慢慢理解了別人,醒悟了、明白了愛的真諦。我覺得,中年人應該比較有同感,上有老,下有小,經歷了兩輪這樣的相愛相殺,本來都是出於對對方的愛,卻不知變成了對對方的傷害。現實中,這樣的親情、愛情,這樣的家庭太多。不是我們不愛,而是愛的理念,愛的方式、 方法 出了問題。
影片中有一段話觸動頗深,妻子張璐說給丈夫徐伊萬,兒子徐伊萬也同樣說給自己的媽媽,這句話可能適應好多人: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我,我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都這么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是的,好多親情、愛情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想改造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對方,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在微信公眾號上曾看過一句話,深表認同: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愛一個人,就應該讓那個人成為更好的他(她)自己。一個人最幸福的事,也是成為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愛是成全,而不是毀壞。誠如影片最後所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我想這就是影片想要告訴人們的。
這個宅家的春節,關心著疫情動態,感動著那些大愛無疆的醫務人員和各界愛心人士,也感謝這部溫情而有 教育 意義的電影。
⑷ 兒童繪本《團圓》讀後感
《團圓》講的是過年的故事。故事中的爸爸是一名建築工人,是在外面蓋″大房子"的。要過年了,爸爸回家了,他為家人帶來了快樂和溫暖。。「我」享受著爸爸特有的關愛,一起去剪頭發,去看龍燈,放煙花,還吃了包入一枚好運硬幣湯圓。可是陪伴很短暫爸爸就要離開了,短暫的團圓之後又是長長的離別。「我」把好運硬幣交到爸爸的手中,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 故事中的父愛如山感觸人心,讓我懂得了要好好愛家愛家人。家人團聚是家最溫馨的時刻!
⑸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作文
《紅海行動》可謂是 春節 的一大燃片。本片與《戰狼2》不同,講究的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著力講述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的合力協作,在每一個人的努力下,順利營救海外華僑回國,展現了我國海軍的氣勢。下面是的我為你們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紅海行動 觀後感
大家都明白《紅海行動》是改編自15年的葉門撤僑事件,我想過這會是一部質量不錯的片子,但我絕沒想到質量堪稱絕佳。在看之前我很擔心以下幾個事情
故事 類似《戰狼2》,如何突破票房?
林超賢導演在之前的電影里文戲武戲協調不好的局面能否在那裡得到提升。
戰爭題材的電影太多,審美疲勞怎樣辦?
但看完了真的沒有這些顧慮了。
中外軍事題材電影雖多,但就以下幾點來比較,《紅海行動》卻使中國電影到達了更高的高度。
以往的影片更多體現的是孤膽英雄的故事,但《紅海行動》沒有神一樣的打不死的金剛之軀。「蛟龍」里的每一位隊員都有血有肉有感有情,象徵著親情的藍色手鏈像護身符讓電影帶有充足的感情、失去了與軍艦的聯系時領隊的決定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軍隊的強大與善良、心形的照片與剝不開的糖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起來、狙擊手作為對手也作為戰友之間的彼此欣賞。
尺度更大。人的肉體在戰爭與武器面前顯得脆弱而無力,被炸彈炸得血肉橫飛的人體遍地可見,血淋淋的人像螞蟻一樣渺小。看《血戰鋼鋸嶺》時,桃子姐姐當時覺得那種斷肢斷腿異常震撼,但看過《紅海行動》後桃子姐姐為中國電影驕傲,說來慚愧,《鋼鋸嶺》讓我感到有些恐懼(那時有一些鏡頭加背景音樂甚至使沒出息的躲在桃子姐夫的懷里不敢看)。但《紅海行動》的斷指斷肢斷腿甚至斷臉卻讓人在比較之下感覺更加刻意,殘酷的鏡頭更多。按理說這樣不是更加嚇人嘛,但好就好在這是林超賢,反而讓這些鏡頭在起到了真實的作用同時,又融入了人性的情感,竟然一點也不害怕。比如斷指雖然不忍直視,卻有我們的戰士為他重新安放埋上黃土。再比如石頭死前半邊臉被炸裂但是卻有愛的人剝糖。
導演輸出的價值觀恰到好處,一句「人還活著,但是家沒了」讓我們看到了導演真正對於影片價值觀的態度。導演對於影片的質量有超高的追求,戰爭題材沒有硬加入的搞笑,沒有硬加入的情懷,讓人看了沒有違和。導演對於旋律的把握很好,節奏很緊湊,不會拖泥帶水,直接開打,沒有廢話。故事性不強但情感飽滿。戰爭題材的還原度很高,動作場景真實感很強。每一個地點的作戰不會讓人感覺眼花繚亂。
觀影之後,桃子姐姐想提醒大家,如果在海外遇到危險,要聽解放軍哥哥的話。比如電影里有一個場景就是「蛟龍」解救完人質後,遇到襲擊,隊員想讓人質下車避免危險,但是車里無人給開門,最後一車的人質都遭受了炮彈,被炸死了。
無論是《湄公河行動》還是《戰狼2》在作品的質量上都使中國電影的品質在一步步上升,但《紅海行動》卻是作為中國電影超越前者的又一個高峰。雖然《紅海行動》堪比好萊塢大片,但我們務必清醒地認識到這絕不是中國電影的巔峰,期盼中國電影會發展到更高層次。
片尾的海軍名牌、12308、「勇者無懼,強者無敵」和「我們是中國海軍」真的超級令人感動。春節檔電影,桃子姐姐首推《紅海行動》,幾乎是挑不出毛病值回票價的滿分電影,值得二刷。
致敬中國海軍,致敬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中國。
紅海行動觀後感
《紅海行動》可謂是春節的一大燃片。本片與《戰狼2》不同,講究的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著力講述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的合力協作,在每一個人的努力下,順利營救海外華僑回國,展現了我國海軍的氣勢。
電影以一次海盜突擊為開頭,為下文的營救活動埋下了伏筆。營救活動的目標是解救一個中國僑民鄧梅,而在影片中,我們能明白透過華裔記者夏楠的努力和對隊長敞開心扉的訴說,使蛟龍隊的目標改為解救全部的人質。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艱難和冒險的目標。為這個目標,也犧牲了救援隊員。
此次救援,處處透露著危險,子彈不由人,槍下不留情,那地上的一個個血肉模糊的屍體正應驗了殘酷無情。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下,才顯露了每位蛟龍隊員的硬氣。在關鍵時刻,蛟龍突擊隊副隊長憑一己之力滅掉三個恐怖隊員。被子彈打穿腿的他,幾根手指也被炸掉,還和敵人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近身肉搏。恐怖隊員用刀刺其傷口,殷紅的鮮血在流淌,他用盡最後力氣關掉干擾信號的干擾器,臉上失血依舊奮勇抵抗,這血腥的場面,都給觀眾強烈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撼。
更讓人動容的是,在找到人質後,隊長為了使人質放心,喊出的那句「中國海軍帶你們回家!」這話里有君子的自信,海軍的氣勢和英雄的氣概。那份硬氣下也有著讓人心疼的情懷。蛟龍隊中的一員「石頭」,他愛吃糖,也總對隊友說「吃了糖就不疼了」,也使得他在臨終前含著糖,離開了。子彈穿透身體的痛,怎是一顆糖能治癒的?兒時被母親追打著換來一顆糖的經歷,讓他永不忘記,這股依戀糖的勁總讓人覺得他傻傻的,像個孩子般單純。我想,在石頭心裡,糖含在嘴中,刺激的不但是味覺,還刺激了心,治癒了心。
當海軍整齊劃一筆直地站立在艦上時,我感受到了一股積蓄已久的愛國情在這群英雄的心中噴涌而出,或是對自己身為海軍的自豪,或是對隊友犧牲的悲哀,或是承載著祖國的期望繼續前進,這都無疑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紅海行動,凝聚著每一個軍人的魂,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在這個行動中,我們體會到了海軍的硬氣和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紅海行動觀後感
「勇者無畏,強者無敵」,當這八個字出此刻我眼前的時候,《紅海行動》這部電影中一幕幕精彩的畫面,又重新浮此刻我的眼前。
總的來說,這部中國海軍參與製作的電影,沒有讓我失望。《紅海行動》的故事說起來不復雜,從一開始就能猜到。但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和戰狼的區別但是就是一個人干一群人,和8個人干一群人。林超賢導演並沒有把這個簡單的故事講得如此乾枯。
這部電影中有許多亮點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沒有個人英雄主義。真正的戰爭也許有英雄,但沒有哪個英雄是能夠如冷鋒一樣,在萬軍叢中,七進七出,不傷毫發,還打破敵陣兼取敵上將首級的。《紅海行動》中,蛟龍特戰隊完全詮釋了什麼是一個團隊,為什麼只有凝聚精神的隊伍才能有如此戰鬥力。在這支隊伍里,每個人都性格鮮明立體,卻又團結一心。我看到的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冷鋒,而是能相互照應,替彼此守護身後的軍人群像,這才是中國軍人就應有的樣貌。
第二,戰爭真實殘酷。從沒有在中國戰爭電影中見過有如此殘酷的場景。以前,但是就是些屍體橫七豎八躺滿畫面。而這次,汽車炸彈爆炸後,斷了四肢還在顫抖的人體;被迫擊炮轟擊命中的滿車狼藉;還有特戰隊員的斷肢,斷手。石頭臨死前腫脹的頭顱,以及脖頸處不斷噴射出的血液。讓人不寒而慄,也讓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奧馬哈海灘。自從《拯》之後,我第一次直觀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讓自己如此厭惡戰爭。很多人覺得這個尺度太大,但讓人在影院中直面這種恐怖也許比爽快的打鬥與炫目的爆炸有好處的多。而且,真實戰爭本身比這個要殘酷何止百倍。
第三,這部電影第一次讓我覺得,女特種隊員的加入不是因為電影需要女人點綴。以前很多電影都得把個女軍人硬塞到小隊里,但無論演員怎樣演,我都有種「因為觀眾看太多子彈有點膩,需要有個女人來調劑一下的感覺。而這部電影中卻展示了,巾幗不讓須眉,那種從內而外的颯爽,海軍陸戰隊霸王花本就是如此。
在片頭,艦長就說過:「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也為全片埋好了所有感情細節,最後摧枯拉朽。又殘酷,又真實,又感人。看完這部電影,才能真正體會到,當我們為了幾個明星的緋聞猛刷微博時,當我們闔家團圓歡度春節時,當我們為了一些瑣碎小事在朋友圈裡發泄情緒時,是誰在保衛我們的生活?
致敬中國海軍!
紅海行動觀後感
大年初一,《紅海行動》上映。聽同事說,春節期間電影票比較火,提前好幾天在網上訂了票。乘著熱熱鬧鬧的拜年人潮,我第一時間刷了這部影片。
作為一個軍事小白、電影小白,影片十分贊、爆點十足,全程無尿點。以往,就算是看好萊塢大片期間,我經常有吃零食、打瞌睡、頻繁看手機等小動作,看《紅海行動》,連水都忘記喝了,手機更是顧不上呢。
我對於軍事類題材實在不敏感、不感興趣。改變我觀影習慣的,恰恰是前一陣大爆的《戰狼2》。而《紅海行動》又與《戰狼2》有諸多相同點,上映時間也相差不長,我觀影時也一向在比較兩部影片。
同為發生在非洲大陸上的撤僑事件,同樣宣傳中國軍人的偉大形象,電影畫面同樣炮火十足、精彩紛呈,都是好萊塢大片的水平(請原諒軍事小白,此處無法用語言描述兩部影片激烈的打鬥搏殺技巧)。同樣,觀看兩部電影的初始階段,我都無法抑制的在心裡嘀咕:比較電影里的炮火紛飛,能坐在電影院太太平平看個電影,小日子真好!不管家長里短、一地雞毛有多讓人心煩,比較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影片人物,幸福感絕對杠杠滴!
隨著影片的推進,我的代入感也逐漸加強,熱淚盈眶、熱血沸騰時有發生。影片中的那句「我們是中國海軍,接你們回家」,瞬間想起《戰狼2》中的「無論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樣的危險,請你記住,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影片中,海清飾演的法籍華人記者夏楠痛哭她的老公和孩子死於2005年倫敦恐怖襲擊事件時,我的眼淚也忍不住流下來。無比認同影片演員杜江在采訪時說的,「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感謝祖國,給了他的子民們滿滿的安全感!
觀影過程中,有一個點當時個性不理解,伊國平民轉移的大巴車遭遇反動勢力炮轟之後,滿車都是血肉橫飛,基本上沒有幾個活著的了,突擊隊在急著去救人、所剩時間不多的狀況下,為什麼爆破手徐宏還要費那麼多精力來拆彈?而且,最後,炸彈還是都爆了,全車沒有活口。之後,到突擊隊營救人質營其他人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這就是鮮明的比較嘛,非洲戰亂國家,人命如草芥,成千上萬的人被隨意屠殺,死了就像垃圾一樣扔掉;而我們的祖國不僅僅能夠庇佑自己的子民,還能夠解救其他國家的人民,大國風范無外如是。
影片的最後,對兩位犧牲的突擊隊員的軍牌來了個特寫,我更是哭的稀里嘩啦,「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感恩人民子弟兵,期望軍人都平安!
從主角分布來看,《紅海行動》屬於群像式刻畫,《戰狼2》更突出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在描繪軍人軍魂方面,前者更勝一籌。從情感表達方式來看,前者是理性嚴謹的娓娓道來,後者是笑淚結合的波瀾起伏,無法比較優劣。從畫面觀感來看,場面宏大,沙漠、坦克、飛機、軍艦都齊活了,略有瑕疵的是,《紅海行動》血腥場面尺度比較大,確實過於逼真。
影片真實的呈現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觀看這部電影讓我們為自己的國家深深自豪,也為生活在這樣和平的國家而慶幸!
紅海行動觀後感
首先,看了《紅海行動》之後,一路感覺很帶勁,強烈的動感,似乎能把中國人這幾十年來的憋屈全部噴射出來,精神為之一振!
其次,這部《紅海行動》之拍攝製作技術完全不輸於美國類似大片的水平。說明此刻的有些電影工作者已經緊緊的跟上了時代的潮流,拍出的電影已經能夠激勵國人不懼艱難困苦,奮勇向前!
更重要的是,聯繫到目前的世界局勢,我們更就應需要深思。
百年之前的中國,大家都明白中國是什麼樣的中國,一盤散沙,外國列強將中國當成一塊肥肉,爭來爭去的是怎樣來瓜分這塊大肥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在那種時代的中國人真是又悲又慘!
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能夠毫不誇張的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是我們全中國人最可信賴的保護者,沒有他們,我們沒有這天十分安全的生活。看看外面世界的亂象吧,不是偶爾的槍擊案、就是戰亂頻發。
這天我們幸福安寧的社會來之不易,都是國人這幾十年奮斗的成果,就應值得珍惜!
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倡議,給國家的強盛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越來越多的國家靠攏在我們國家的周圍。祖國也正在日益繁榮
當今的每個中國人都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當然也是肩負歷史使命的。我們不能辜負於這個偉大的時代,不管我們每個人從事什麼不同的職業,只要人人盡心盡責干好自己該乾的事,我們這個國家就會越來越強盛,人民就會越來越幸福!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 作文 相關文章:
★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作文
★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
★ 紅海行動觀後感600字作文
★ 紅海行動觀後感500字
★ 紅海行動觀後感900字作文
★ 紅海行動觀後感800字作文
★ 紅海行動觀後感500字作文
★ 紅海行動觀後感5篇範文
★ 紅海行動觀後感1000字作文
★ 紅海行動觀後感700字作文
⑹ 讀《團圓》讀後感
[《小團圓》讀後感]
看《小團圓》,很多人是在看熱鬧,是因為大張旗鼓宣傳是張愛玲最神秘的小說遺稿,本書是類似於張愛玲的自傳,本書是張愛玲真實的以小說的名義在寫她與胡蘭成之間的情事,《小團圓》讀後感。眾人的心理是但凡別人的隱私,都想窺探,更何況她是張愛玲。於是,張愛玲不知道在她去世十四年之後,身後會是這樣的鬧熱。可是於她都已不重要了。
張愛玲說「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之後,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的確,愛情在幻滅之後,會給我們留下點什麼?
但很多人看《小團圓》失望了,因為前面龐大的人物出場,有很多人晃一眼也便不見了,對張愛玲的家族史不了解的人,沒法看懂裡面的真實。
張愛玲畢竟還是個女人,不管她是如何在二十三歲的年齡就已才華橫溢的早早出名,想想這個年齡的女人,放在今天也只能算是女孩子,她張揚而自負,很有年少輕狂的味道。可是如果是女人,不管她是什麼樣的女人,遇到愛情這種事情,除了淪陷別無它法。張愛玲這樣的高傲女子一樣毫不例外。
相遇時,她24時,他38歲,她名響一方,他有復雜的政治背景。而張愛玲就是張愛玲,那些政治與她無關,她愛的是這個人。
她見到他,也只是低到塵埃里,又從塵埃里開出花來,讀後感《《小團圓》讀後感》。「她崇拜他,為什麼不能讓他知道?等於走過的時候送一束花,像中世紀歐洲流行的戀愛一樣絕望」。
無奈張愛玲看這一段情是一生一世的莊重,而胡蘭成看這段情卻是千千萬萬人中的一段風流史。
正如書中的雍之,去華中時不忘留情於護士小康小姐;去逃難時,也不忘找個巧玉來做「保護色」,還坦承落難時與日本女人有段露水情緣。他以為她是什麼,他以為她會認為有很多人喜歡他是好事,可是她也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人。只不過略有智慧罷了。他沒想到,她一樣會問他「不能放棄小康小姐,我可以走開。」而他想的是「好的牙齒為什麼要撥掉?要選擇就是不好…….」什麼邏輯,還想著有天他轉運過來,「等他回來三美團圓?」
邵之雍在她生命里出現過,不僅僅是出現過,而且給她造成了一世的影響。有時我們在即將撞軌的列車上坐著,下一秒將發生的驚天動地而我們卻不自知。我們安然的坐著,等待著那場莫名的撞擊。
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之後,留下點什麼?
也許留下的只是時間的陰影,留下的只是那時的風月情事如過眼雲眼,只是在心底偶爾無事的任由它翻騰,放下轉身成了我們唯一的姿勢,不然又能如何?可是她卻為她的傾城之戀付出了一生一世的代價。
〔《小團圓》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⑺ 人間大團圓觀後感怎麼寫
我是沖著朱嘉琛去看的這個電影 結果她戲份好少,不過電影很讓我驚喜。先說說我不喜歡的方面。電影拍到了抗戰勝利並沒結束,還接著拍,但又一筆帶過。最後就有三人追隨你黨了,而且特正義凜然,小妹對媽媽表示你們之前活錯了。可是她三個哥哥,一個翻譯官,一個空軍,還一個算是俠客,真都算是為了抗戰出過不少力呢,她就一直後方做農村工作,不知道這自信從哪裡來啊妹妹。寫到這里我覺得可能編劇是在高級黑吧。。我很喜歡的就是電影的京味兒以及輕松幽默。電影的觀感的確是很私人的東西,角色的性格,生活狀態,精神世界如果讓人有認同感,就會看的很愉快。這電影寫的是老北京人的故事,雖然演員很多不是北京人,說話南方口音。。書香門第,住四合院,媽媽在飯桌上很自然自豪地對來自上海的未來女婿說,我們這一家子啊,都是神經病,上海女婿就說沒事,我更神經! 就很多這種搞怪台詞。三哥說,我覺得世界大同的前提就是國際聯姻,然後暢想他未來組建的國際家庭,二哥就沒事唱兩句無所事事有民族大義但終極夢想就還是閑著,大嫂賢妻良母但也不放棄風情二字,大哥不得志但也不會亂發脾氣,二姐爽朗但也是有度,媽媽自己的話就是我們張家人從來不著急。一家子沒有勾心鬥角也不假熱情雖然觀點不一致也都客客氣氣為了對方著想,雖然貧但絕不會招人討厭因為是真的逗而且真誠。臟字那是一個沒有。還有很多細節確實讓我懷舊,比如遇見人必微鞠躬打招呼,家裡的鉤針的窗簾布啊暖水袋啊。很家常。裡面那個上海人也是寫了現實精明愛老婆那面,但也沒有醜化,一點也不小氣。上海人見了二妹的很久不見的男朋友來家裡,一家人吃飯呢,二妹見到男朋友來就回屋,上海人馬上說你別在這里應酬了先去找她吧。這樣的一家人才真有家的感覺吧。非常好的電影。
⑻ 《團圓》讀後感
《團圓》故事講得是:一個小女孩叫毛毛,她的爸爸常年在外面工作,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一趟家,只有過年才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刻,他和爸爸一起包湯圓,包餃子, 爸爸把一枚硬幣包在湯圓里,說是誰吃著了,就代表這一年會給他帶來好運哦!小女孩吃到了,她幸福的把幸運硬幣裝在身上,對她來說:這比大春的大紅包還要珍貴哦!當爸爸要走了,要離開時,毛毛把那一枚幸運硬幣送給爸爸,讓它來爸爸帶來好運,還對爸爸說:「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里噢。」毛毛和媽媽目送了爸爸遠去。看了這本書,讓我想到之前每年春節時,爸爸、媽媽和我一家三口都要趕回鹽城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大年初一早上奶奶都會包餃子給我們吃,餃子里可都是深深的祝福啊!
書中描述著短短的團圓之後,卻是長長的離別,團圓的日子顯得特別珍貴。我從《團圓》這個故事裡感到了一個家庭在春節期間的甜蜜融融,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是如此的純真美好!我希望在外奔波勞碌的父親母親都能早點回家,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可以不再孤獨。每個家庭都能團團圓圓。
⑼ 愛國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1500字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經典台詞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⑽ 團圓飯電視劇觀後感2000字
團圓飯》由新麗傳媒出品,徐紀周執導,王力扶編劇,李光潔、馬蘇、李健、傅晶等主演,該劇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了李光潔扮演的大哥宋一達,團圓飯和馬蘇扮演的大嫂白麗娟,為了聚齊五個弟妹而發生的礪志、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