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鋼的琴」電影簡介
電影:《鋼的琴》
外文名:The Piano in a Factory
導演:張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張申英,周逵
上映時間:2011年7月15日
【《鋼的琴》基本信息】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電影劇情】
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一個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飾)下崗後,為了維持生計,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與此之時,妻子小菊(張申英飾)卻不堪生活重負,移情別戀,跟了一個有錢的商人。之後,小菊光鮮回歸,要求與丈夫陳桂林離婚,並且要求獨生女陳小元的撫養權。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成了爭奪撫養權的關鍵所在。陳桂林希望將女兒培養成一名優秀的鋼琴家。為了得到對於女兒的撫養權,他忍受種種壓力,多方籌措為女兒買鋼琴的錢,在四處受挫無果的情況下,於是便決計鋌而走險,和女友淑嫻(秦海璐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然而卻又被人發現被抓。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最後在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幫助下,他們造出一部「鋼」的琴,一群男人為尊嚴而戰。愛情,友情與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荒誕燃燒
B. 鋼的琴電影劇情介紹
《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於2011年7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劇評
導演吳宇森、韓國導演郭在容、電影人方平與鮑起靜夫婦、張小北、程育海以及主持人崔永元都給予高度評價。張猛的《鋼的琴》,不光是對生活無奈的戲謔和自嘲,更是對一個逝去的時代,一批舊人緬懷和追憶。對於現實也許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但只要努力過,製造不了風景線,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憶。
C. 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接下來我搜集了電影《鋼的琴》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業城市,破舊的鋼鐵廠,蕭瑟的街道,黃昏時緩緩開過的火車,甚至是那兩個陪伴了幾代人、一直豎立著的、不停往外排煙的煙囪都在無時無刻的渲染著一種衰敗落魄的氛圍。故事以葬禮開頭,以小元彈著陳桂林做出來的鋼的琴結束,發生在萬物凋零的冬季。整個影片和這個落魄的城市一樣低沉,為數不多的笑點都讓人隱隱地透著點心酸。
看完《鋼的琴》後,對陳桂林的印象是驚訝的。他會彈琴,雖然自己沒有條件,也在盡力滿足女兒小元的興趣愛好;在所有人都在簽字反對炸煙囪的時候,他能獨辟蹊徑,想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卻又貌似可行的辦法,盡管到最後煙囪還是沒能留下;在四處借錢碰壁之後,他在圖書館查閱書籍,召集好友,決定自己做出一台鋼琴,讓女兒留在自己身邊。作為一名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他給人的感覺是成熟,先進,前衛並且敢想敢做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電影中陳桂林帶著女兒在朋友家練琴,被幾位女老師嚴令禁止。身為老師,卻不能理解一個孩子對鋼琴的熱愛和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父愛;身為女兒,卻對愛她的父親說誰給她買琴就跟誰這樣的話。
偷琴失敗後,陳桂林在黑暗中、燈光下、抽著煙、飄著雪、彈鋼琴。那好像是陳桂林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後的心理狀態,他沒錢也沒辦法給小元一架鋼琴。
小元親媽來看小元,給小元買了很多東西,小元問他怎麼想的時候,陳桂林激動到把小元趕出去並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鋼琴都推翻踢毀。此時的陳桂林該是在生氣小元的要求,更氣憤自己的無能為力。
……
這些情節都能夠讓觀眾輕易的感受到陳桂林對女兒的愛,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對城市環境的鏡頭的刻畫也毫不吝嗇,一群人在倒塌的樓房上、臟亂的鋼廠里、枯黃的早木中忙活著自己的事情,反襯出在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們有條不紊地做著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讓人生出一種敬佩的感情。最後鋼琴成功造出來了,陳桂林卻主動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而那兩根煙囪,最終也還是沒能留下來。結局或許是悲傷的,但是從整個電影的基調來看,這樣的結尾又不讓人覺得意外而且容易讓人接受。
也許對陳桂林來說,套用汪工說的話: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唱著兒歌:「好爸爸壞爸爸」,長大了學習了理財書籍:「窮爸爸富爸爸」。原來爸爸有很多種,他們對孩子「愛的方式」也不一樣,不管是怎麼樣的爸爸,他們的愛也許愛會創造奇跡……
突然發現音樂是如此的美好啊。音樂的世界裡,沒有歧視,人人平等……農民有音樂,軍人也有音樂,工人有音樂,藝人有音樂,乞討者也有音樂……ktv里有音樂,田野里有音樂,草原上有音樂,工地上有音樂……人們開心的時候有音樂,難過的時候也有音樂……音樂是無處不在的,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么多人都喜歡音樂的原因吧,她像水一樣無私滲透進每一個人的靈魂,是屬於生命的禮物……
只可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施加了理想的.重量,似乎就悲催起來。如懷抱著一夜成名理想的流浪歌手,這幾乎是一種危險的做法,一旦為你的好愛施加各種艱難險阻的壓力,幾乎會毀掉你的愛好,你也許在也不會拿起你心愛的吉他如痴如醉的彈唱了,如同影片的最後,鋼琴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卻沒有成功了的喜悅……
城市裡的流浪歌手,狼狽畫家,景德鎮的陶藝家,其他流浪的藝術家……
有理想,有寄託,有為之奮斗的目標,生活就是美的,是令人欽慕的…… 更重要的是"藝術",也能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
可是,爸爸將理想寄託給兒子,兒子將理想寄託給孫女……一個理想需要世世代代完成嗎?……我真不知道。也許此類文藝片看太多了,悲催到覺得為固執的理想付出似乎不太值得?學「海上鋼琴師」自彈自唱,自我陶醉,沒有壓力,有什麼不好?是不是人們都有著「被認同,被認可,被欣賞的需求,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總是讓我最欣賞的是:一些人過著艱難的日子的人們,卻在某些當下,放下一切窮開心的樂呵傻勁:「似乎這個世界並沒有叫做困難的事情」,人也許就應該有著自娛自樂,面對生活的樂觀精神。
片子里重復說過一句話:「解放自己要先解放思想。」
也有另外一句話:「我們總要試著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悠揚的琴聲透著憂傷……不管怎麼說,生活都還是要繼續的……
從小也是成長在工廠里,雖然沒有那麼清晰的記憶,不過也挺喜歡工廠這個生活體的熱鬧!所以看了電影也有點小感觸。
一是父愛如山,哪怕是再苦再累,也將女兒的需求看得很重要。也許有寄託自己鋼琴夢的原因,也許有和老婆賭氣爭孩子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樣,對比現在的孩子父母桂林的父愛也是值得感動的。
二是桂林的一幫朋友,都是工廠曾經的精英,各有一手絕活,可惜工廠倒閉後無法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或者工作,只是為了生活而掙扎。直到桂林請求他們幫忙,他們才想起了自己的手藝,就算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也願意默默付出,既是對朋友的支持,也是對過往的追憶!都是各有絕學,但是他們沒有11羅漢的機遇,他們僅僅需要為自己證明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桂林老婆和女兒的冷漠,對比秦海璐的善良。桂林老婆為了更好的物質放棄桂林可惜理解,但是桂林女兒為了更好的物質居然跟丟棄自己裡面的母親越來越近真的是顛覆了我的三觀。但是反觀秦海璐對於桂林,可以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也許骨子裡是欣賞甚至是愛慕,但是無條件的付出才是又一個讓人心動的場景。秦海璐和桂林妻女的反差深刻的揭示了被社會拋棄的產業工人和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小部分人的巨大鴻溝,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上。
一直聽說此片的口碑,直到昨日才有機會欣賞,票房的不佳不能掩蓋電影的優秀。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感悟。
《鋼的琴》是由張猛導演,、秦海璐、張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誕寫實主義的黑色幽默風文藝影片。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風的表達方式不同,周的表現手法在於劇情的無厘頭反轉及誇張的表達,張的幽默在於台詞及音樂的包裝渲染。
該片主線是:鋼鐵廠退休工人陳桂林與妻子小菊離婚,兩人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女兒熱愛音樂與鋼琴,說: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該片由:女兒學琴————陳為女兒用紙做琴—————借錢買琴————偷琴————造鋼琴,逐步展開。
輔線是:陳桂林與女友淑嫻(秦海璐飾)的愛情故事;胖頭與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為保住鋼鐵廠煙囪而做的種種。
破舊的鋼鐵廠,銹跡斑斑的建築,撲面而來的年代感。懷舊的色調帶來視覺的渲染,營造出專屬於小人物的溫情與悲壯。
以俄羅斯音樂為主背景樂,將濃濃的年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導演開創性的將悲傷的劇情用激昂的俄羅斯音樂來黑色幽默化處理,使悲傷不再絕望反而變成一種釋然。有人疑惑:為什麼整部電影音樂主體是俄羅斯音樂? 這是因為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中蘇(俄羅斯前身)關系處於蜜月期蘇聯派了大量技術人員來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新中國重工業的發展。當時,人民對蘇聯普遍好感政府還開設俄語課程,以此來促進兩國交流與人才的流通。張猛以俄羅斯音樂為主體,不僅展現了那個年代俄羅斯對於新中國建設所存在的巨大影響力,更因音樂無國界,情感上極易產生同悲共喜的共鳴,增強了影片的文藝質感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賞價值。
「你要讓那兩根煙囪不被炸,那你就要讓人看到那不是兩根煙囪,這是兩根金條……。你哪怕弄成抽象的兩根筷子呢,那也是一個亮麗的風景線啊」(陳對汪工說)
「當有一天,聽說他要走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在我身邊」(汪工)
影片的台詞堪稱精品,大道理從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講出,不僅能讓普通觀眾有醍醐灌頂的透徹感,更能讓專業影評人和思想深度足夠的觀影者細細玩味兒文字活躍思想,與影片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淚的幾段情:親情篇:陳桂林為了圓女兒的鋼琴夢,和朋友們排除萬難的製造出一架鋼結構的鋼琴;愛情篇:淑嫻對陳桂林說:「你去偷琴我給你把風,你去買琴我給你墊錢,你整一幫人來給你做鋼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這個破廠子里頭陪你瞎耽誤工夫,還得給你們整飯吃」;友情篇:季哥為幫助陳桂林完成荒誕的造琴夢,撇下自己的賣廢鋼鐵事業,全心全意紮根廢棄的鋼鐵廠。隨後,季哥因賄賂而被警察帶走盤問,臨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鋼琴的沙盤是否成型,向陳妥善交代後才隨著警察離開。
個人覺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頭的女兒被人搞大肚子,陳 淑 胖頭 快手等一幫人或騎車或開車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賬。幽默,壯觀,韻味兒十足,看著特帶感。
影片的結尾算是皆大歡喜吧,陳桂林放下了自己的執念,同時也救贖了兩個女人。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告訴小菊:「女兒你帶走吧!」小菊順利拿到孩子的撫養權;處理好家務事後,陳對淑嫻說:「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兒坐於父親他們做出來的鋼琴前,嫻熟的彈奏著俄羅斯歌曲《討厭的啄木鳥》中收尾。
今夜無事,靜心看了一部次新國產影片《鋼的琴》。之所以在友人從國內帶回來的一堆碟片中選擇這部片子不是因為其他,只是因為對片名感到好奇。
人在南非很長時間了,對國產影片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依稀印象中,感覺近些年能真實反應國人生活狀況的片子並不是很多,貌似忽悠類,腦殘娛樂類,高大全類的片子成了主流,熒幕上看來看去,還是10年前那幾張老臉在晃悠。
但是,看完這部片子,我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一聲贊嘆 :「小製作大內容 鋼的琴 父的愛 人間情。好!」
影片的整個結構框架和劇情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在90年代中期,在東北某地,承受老國企改制後惡果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能和離婚妻子在爭奪女兒的戰斗中勝出,和周圍一群同樣是下崗工人的夥伴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做出了一架鋼琴。
影片以主人公製作鋼琴為線索,深入刻畫了當時下崗工人的生活狀況,殘破的家庭、不幸的婚姻 、拮據的經濟條件、僅能勉強度日的臨時工作……。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深深展現了主人公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對女兒的深切的愛,以及對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還有就是下崗工人之間深厚的階級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義氣吧。
影片敘事性強,整個故事情節緊湊,不拖沓,沒有無病呻吟的矯揉造作,沒有說教,沒有煽情。只是用鏡頭把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婉婉道來。雖然朴實無華,但也不是說影片平淡。其結尾有點歐亨利式的,主人公在鋼琴就要做好之前突然放棄了,因為他的一個朋友被捕使得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況是無法給女兒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的。但是在女兒歸了女方後,他又帶著大家一起完成了鋼琴的製作,這時候的他不僅僅是在做鋼琴,而是為了通過製作鋼琴這件事來證明自己對生活的抱有的樂觀態度和自身的能力。
影片的實景拍攝相當不錯,如簡陋的住宅、臟亂的街道、破舊的廠房,斑駁的圍牆、過時的標語,灰色的天空……讓觀眾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在心中產生不少共鳴。
《鋼的琴》的背景音樂相當不錯,老港台歌曲,老革命歌曲,前蘇聯經典歌曲,俄羅斯的搖滾樂輪番上陣,烘託了影片氣氛,感染了觀眾的情緒,也是整個影片中的亮點之一。
影片的充滿東北口音的對白很詼諧,有點小品的風格,但不貧嘴,不招人煩,還充滿了喜劇元素。為影片沉重的時代背景稍稍鬆了綁。
我喜歡女主人公秦海璐的表演,本色地把一個敢愛敢恨,執著的東北女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人公的表演亦是相當出彩,盡管不顯山露水,但是讓人感覺他的表演就是這部影片的靈魂,簡約成穩順暢。
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國產影片的希望,不求大場面大製作,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把要說的事情講清楚了,表演明白了,讓觀眾認可了,那就是部好影片。
D. 《鋼的琴》要說明什麼
一種兒時記憶和父輩時代的過去。
這部片子是很難得的,我跟我爸都很喜歡的電影。我留美五年了,離爸媽很遠,我爹是很老派很傳統的人,有一天我在微信上說,很喜歡《鋼的琴》這部片子,感覺好電影都被埋沒了,結果我爹居然回復我說,他也很喜歡這個電影,覺得看完了很感動。
頓時,我就覺得,也許這個片子要緬懷的就是這種說不出來的「通感」,聯系著中國社會進步變化中的兩代人。而給予了父輩們,過去的輝煌的一輩人的,最溫暖的悲憐。
也許是一種工業時代過去的輓歌,看起來唏噓。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幾處場景的設置安排,有戲劇舞台的美術感。背景出的安排甚至超過了電影中情節和人物的表現。
這是種類似於 Edward Hopper 對於美國逝去時代的描繪,《鋼的琴》里的時代風情畫,充滿了懷舊情緒,出現在電影的多處場景里。
電影一開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筆直地站著出現在鏡頭前,他們各自望向不同方向,雖然在相互對話但都沒有扭頭看對方一眼。陳桂林和妻子小菊用這樣子的方式出場,既體現了他們分崩離析的感情關系,也在畫面上製造了一種戲劇沖突。
小菊問他,「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
陳桂林答,「別拿幸福嚇唬我。」
小品式的對話風格充滿了濃郁的東北味兒,但也契合了這種視覺上的戲劇感。
畫面遠景里慢慢拉出的那兩根巨大的工廠煙囪,一方面在形式上對應了一男一女的視覺構成,達到了一種觀感上的和諧之美,同時也在心理上暗指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年代,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心理情緒和故事走向。
冒著稀疏煙圈的煙囪如地方神仙一般地注視著這片土地上男人和女人,各家的悲歡離合都凈收它的眼底。但它只是默默地看著,不做任何評價。因為它知道,自己已經是時代的淘汰品,而土地上人們所經歷的歡笑或淚水也不過就是時代轉型時期里的必經過程。這過程不能說其好壞對錯,只能遠遠地看著,多讀出一份溫馨,試著用笑去化解淚的苦澀。
另一個時代風情畫的描繪發生在陳桂林拜訪汪工之前,他來到潛水池塘旁邊炸魚,想用不要錢的魚作為見面禮去請教汪工。
對於這個畫面我個人十分有感情,作為八十年代後期生人的我們都沒有機會親眼見到這樣的場景,但這種炸魚吃魚的活動充滿了父母親對上一輩人的描繪里。
我的外公也是一名金屬冶煉廠的工人,在母親的回憶里,父親帶著孩子們去荷塘里炸魚補貼家中伙食的故事既是心酸的過去,但也是甜蜜的記憶。
陳桂林炸魚的這片水塘已是荒草叢生,毫無生氣,眼看就是這段靠天吃飯的時代尾聲。這里的自然環境已在奄奄一息的邊沿,看來再過幾年,經濟發展帶來的工業污染就會將這水塘里的魚消滅干凈,甚至那時這里還會不會有水塘都是個問題。陳桂林站在溏邊捂著耳朵抽著煙,看著泛著白肚皮漂上水面的幾條小魚,似乎在思考些什麼,但也許什麼也沒想到。畫面的遠景里,水泥高架橋上一列綠皮火車吐著濃煙轟轟隆隆地駛過,打破了這看似平靜的畫面。靠天吃飯的時代已徹底被「不勞而獲」的時代所取代了。
馬上,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將不再是只要你勞動就可以致富,反而是那些靠著錢生錢、或是鑽時代空子的行為才會佔去既得利益。陳桂林看著那幾條死魚,也看著屬於自己的工人時代的死去。
這種對一個過去的工業時代的刻畫其實出現在電影的每分每秒里,很多時候,導演甚至是在用破壞畫面的方式去打破敘事常規,為了突出展示一些遙遠而沉默的東西。在《鋼的琴》里,講故事、表情感的,不僅是前景里的男人和女人,還有中景里的房屋街道、過往人群,更還有遠景里的綠皮火車,無聲無息的大煙囪。這些鏡頭的設計十分講究,有時內容完全居中,有時人物就出現在鏡頭的黃金分割點上,這種近乎舞台劇的構圖設計讓那個時代的風貌完美地呈現在了一幅幅畫面里,看上去甚至不像是電影,而更像是對於一張張珍貴的泛黃老照片的動態想像。
而有的時候,在某些動作鏡頭里,人物甚至已經跑出了電影畫面,但創作者對於時代背景的關注和留戀甚至超越了對於人物關系或者動作的描述。在很多轉場切換中,鏡頭對於背景和環境的表現成為了主要任務。似乎相較於人物間的矛盾關系、愛恨情仇,導演張猛在更多的時候,是在電影里表達了對那個時代和環境的懷念和不願離去。
鏡頭長久地定留在那裡,注視著沒有人物的空鏡頭,深情地望著遠處的背景,目送那個時代的消逝。
看看郭四娘的小時代系列已經票房突破16億了,我就為中國電影感到悲哀。
用電影中陳桂林評價前妻小菊的話說,「她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
這也適用於中國電影美好時代的拜拜。
好電影不賣座,腦殘導演站著把錢給掙了。
《鋼的琴》這部電影是在導演四處借錢,劇組處處省錢,演員自己掏錢的狀況下拍攝完成。張猛終於在2010年造好了自己的《鋼的琴》,也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大獎,但進入國內院線卻沒法掙錢。張猛就跟陳桂林一樣,終於意識到了社會的現實,資本的力量。
電影結尾處,造好的鋼結構鋼琴在車間被緩緩吊出,那氣勢如虹的現身,如森林之王一般的氣質讓人動容,雖然彈出的聲音和高級鋼琴的音準和音色都有差別,但這架鋼的琴還是如夢如幻般地完成了。結果,這激情的事業完成後,女兒還是沒能留下;在激情的文藝情懷的實現中,觀眾還是沒有用票房留住這部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過百億的傳說中,《鋼的琴》和工人階級的時代一樣,被市場快速地淘汰了。
對於中國的電影而言,現在的確是一個市場繁榮、氣勢磅礴的大時代;但對於《鋼的琴》這樣的非主流、非商業之作而言,這一定不是一個最好的年代。
我不知道導演張猛對於他這腔熱情的滑鐵盧會作何感想,但在電影里,陳桂林發現偷琴行動失敗後,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在雪夜裡,獨自浪漫地在鋼琴上演奏一曲。這種極其不合常理,沒有邏輯,荒誕滑稽的行為也許是一種口號,一種情懷,一種理想。
此時坐在這里給自己演奏的,不僅是陳桂林,也是張猛本人。
一種兒時記憶和父輩時代的過去。
這部片子是很難得的,我跟我爸都很喜歡的電影。我留美五年了,離爸媽很遠,我爹是很老派很傳統的人,有一天我在微信上說,很喜歡《鋼的琴》這部片子,感覺好電影都被埋沒了,結果我爹居然回復我說,他也很喜歡這個電影,覺得看完了很感動。
頓時,我就覺得,也許這個片子要緬懷的就是這種說不出來的「通感」,聯系著中國社會進步變化中的兩代人。而給予了父輩們,過去的輝煌的一輩人的,最溫暖的悲憐。
也許是一種工業時代過去的輓歌,看起來唏噓。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幾處場景的設置安排,有戲劇舞台的美術感。背景出的安排甚至超過了電影中情節和人物的表現。
這是種類似於 Edward Hopper 對於美國逝去時代的描繪,《鋼的琴》里的時代風情畫,充滿了懷舊情緒,出現在電影的多處場景里。
電影一開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筆直地站著出現在鏡頭前,他們各自望向不同方向,雖然在相互對話但都沒有扭頭看對方一眼。陳桂林和妻子小菊用這樣子的方式出場,既體現了他們分崩離析的感情關系,也在畫面上製造了一種戲劇沖突。
小菊問他,「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
陳桂林答,「別拿幸福嚇唬我。」
小品式的對話風格充滿了濃郁的東北味兒,但也契合了這種視覺上的戲劇感。
畫面遠景里慢慢拉出的那兩根巨大的工廠煙囪,一方面在形式上對應了一男一女的視覺構成,達到了一種觀感上的和諧之美,同時也在心理上暗指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年代,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心理情緒和故事走向。
冒著稀疏煙圈的煙囪如地方神仙一般地注視著這片土地上男人和女人,各家的悲歡離合都凈收它的眼底。但它只是默默地看著,不做任何評價。因為它知道,自己已經是時代的淘汰品,而土地上人們所經歷的歡笑或淚水也不過就是時代轉型時期里的必經過程。這過程不能說其好壞對錯,只能遠遠地看著,多讀出一份溫馨,試著用笑去化解淚的苦澀。
另一個時代風情畫的描繪發生在陳桂林拜訪汪工之前,他來到潛水池塘旁邊炸魚,想用不要錢的魚作為見面禮去請教汪工。
對於這個畫面我個人十分有感情,作為八十年代後期生人的我們都沒有機會親眼見到這樣的場景,但這種炸魚吃魚的活動充滿了父母親對上一輩人的描繪里。
我的外公也是一名金屬冶煉廠的工人,在母親的回憶里,父親帶著孩子們去荷塘里炸魚補貼家中伙食的故事既是心酸的過去,但也是甜蜜的記憶。
陳桂林炸魚的這片水塘已是荒草叢生,毫無生氣,眼看就是這段靠天吃飯的時代尾聲。這里的自然環境已在奄奄一息的邊沿,看來再過幾年,經濟發展帶來的工業污染就會將這水塘里的魚消滅干凈,甚至那時這里還會不會有水塘都是個問題。陳桂林站在溏邊捂著耳朵抽著煙,看著泛著白肚皮漂上水面的幾條小魚,似乎在思考些什麼,但也許什麼也沒想到。畫面的遠景里,水泥高架橋上一列綠皮火車吐著濃煙轟轟隆隆地駛過,打破了這看似平靜的畫面。靠天吃飯的時代已徹底被「不勞而獲」的時代所取代了。
馬上,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將不再是只要你勞動就可以致富,反而是那些靠著錢生錢、或是鑽時代空子的行為才會佔去既得利益。陳桂林看著那幾條死魚,也看著屬於自己的工人時代的死去。
這種對一個過去的工業時代的刻畫其實出現在電影的每分每秒里,很多時候,導演甚至是在用破壞畫面的方式去打破敘事常規,為了突出展示一些遙遠而沉默的東西。在《鋼的琴》里,講故事、表情感的,不僅是前景里的男人和女人,還有中景里的房屋街道、過往人群,更還有遠景里的綠皮火車,無聲無息的大煙囪。這些鏡頭的設計十分講究,有時內容完全居中,有時人物就出現在鏡頭的黃金分割點上,這種近乎舞台劇的構圖設計讓那個時代的風貌完美地呈現在了一幅幅畫面里,看上去甚至不像是電影,而更像是對於一張張珍貴的泛黃老照片的動態想像。
而有的時候,在某些動作鏡頭里,人物甚至已經跑出了電影畫面,但創作者對於時代背景的關注和留戀甚至超越了對於人物關系或者動作的描述。在很多轉場切換中,鏡頭對於背景和環境的表現成為了主要任務。似乎相較於人物間的矛盾關系、愛恨情仇,導演張猛在更多的時候,是在電影里表達了對那個時代和環境的懷念和不願離去。
鏡頭長久地定留在那裡,注視著沒有人物的空鏡頭,深情地望著遠處的背景,目送那個時代的消逝。
看看郭四娘的小時代系列已經票房突破16億了,我就為中國電影感到悲哀。
用電影中陳桂林評價前妻小菊的話說,「她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
這也適用於中國電影美好時代的拜拜。
好電影不賣座,腦殘導演站著把錢給掙了。
《鋼的琴》這部電影是在導演四處借錢,劇組處處省錢,演員自己掏錢的狀況下拍攝完成。張猛終於在2010年造好了自己的《鋼的琴》,也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大獎,但進入國內院線卻沒法掙錢。張猛就跟陳桂林一樣,終於意識到了社會的現實,資本的力量。
電影結尾處,造好的鋼結構鋼琴在車間被緩緩吊出,那氣勢如虹的現身,如森林之王一般的氣質讓人動容,雖然彈出的聲音和高級鋼琴的音準和音色都有差別,但這架鋼的琴還是如夢如幻般地完成了。結果,這激情的事業完成後,女兒還是沒能留下;在激情的文藝情懷的實現中,觀眾還是沒有用票房留住這部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過百億的傳說中,《鋼的琴》和工人階級的時代一樣,被市場快速地淘汰了。
對於中國的電影而言,現在的確是一個市場繁榮、氣勢磅礴的大時代;但對於《鋼的琴》這樣的非主流、非商業之作而言,這一定不是一個最好的年代。
我不知道導演張猛對於他這腔熱情的滑鐵盧會作何感想,但在電影里,陳桂林發現偷琴行動失敗後,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在雪夜裡,獨自浪漫地在鋼琴上演奏一曲。這種極其不合常理,沒有邏輯,荒誕滑稽的行為也許是一種口號,一種情懷,一種理想。
此時坐在這里給自己演奏的,不僅是陳桂林,也是張猛本人。
最後引用劇中汪工對兩根大煙囪的講話來描述這種對已逝的理想主義,和輝煌不再的工人階級的懷念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這些話語可以看作是對工業時代生活印記的告別,也可以看做是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的獨白,最終也成為了《鋼的琴》這部好看但不賣座的電影輓歌:
「這兩根大煙囪,在我看來,他們是某些人成長的記憶,也是某些人回家的坐標,但他們更像是兩個被我遺忘的老朋友。我不知道是應該極力地挽留,還是應該默默地看著他們離去。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憂傷,似乎覺得自己有話要說,可又不知道說些什麼。時光荏苒,社會變革,如今為了時代的發展進程要求他們離開,我們總還是要試著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果我們失敗,他們也將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最後引用劇中汪工對兩根大煙囪的講話來描述這種對已逝的理想主義,和輝煌不再的工人階級的懷念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這些話語可以看作是對工業時代生活印記的告別,也可以看做是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的獨白,最終也成為了《鋼的琴》這部好看但不賣座的電影輓歌:
「這兩根大煙囪,在我看來,他們是某些人成長的記憶,也是某些人回家的坐標,但他們更像是兩個被我遺忘的老朋友。我不知道是應該極力地挽留,還是應該默默地看著他們離去。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憂傷,似乎覺得自己有話要說,可又不知道說些什麼。時光荏苒,社會變革,如今為了時代的發展進程要求他們離開,我們總還是要試著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果我們失敗,他們也將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E. 影評《鋼的琴》主題分析
描寫小人物生活。
王千源飾演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用工廠廢棄的鋼鐵為女兒鑄造了一架飽含父愛的「鋼的琴」的故事,視角獨特,詼諧幽默中有著對現實的人文關照。王千源在戲中貼近20世紀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跡的表演風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個真實而特別的父親形象,他帶有超越常規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讓整個影片擁有溫暖的質感。
雖然故事講訴的年代環境艱辛,物質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下崗後自謀生計組建樂隊為婚喪嫁娶吹拉彈唱,他充滿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將平凡無奇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快樂與激情。
當看到陳桂林與女兒在一起,與眾工友在工廠里熱火朝天的鑄造鋼琴的時候,可以讓人看到生活艱辛以外的溫暖質感,同時又清新、生機盎然。
劇情簡介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於2011年7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