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關於地鐵的電影
以地鐵命名的電影,法國名道呂克·貝松有一部,《地鐵》是確立呂克·貝松風格的一部影片,這部看上去好像缺乏連貫故事情節的電影卻認彌漫在其中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精彩講究的攝影而打動了觀眾的心。盡管觀眾對它給予的關注並不算多,但三項愷撒獎的榮譽表明在權威人士那兒它得到了極大的認可。韓國導演Baek Woon-Hak的《地鐵》是一部恐怖片,據說也很不錯,感興趣不妨看看。
此外,新浪潮導演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是絕對的經典,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去看的優秀影片,而且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作為一個卓越的電影專業工作者,導演在電影語言的成熟精湛方面獨樹一幟;同時,電影作為他向社會發言、表達思想的載體,精確地、溫和地、有力地呈現出人性的復雜而多面。戰爭,非常規境遇,成為一片試紙,讓人性的許多個向度有了精彩展示的戲劇性機會;導演的敘事立場,是殘酷地逼近真實,同情地觀照人類。對於思想簡單、滯留在感性階段不能自拔的人們來說,看這樣的電影實在是冒險。
《開往春天的地鐵》也值得一看
2. 歐美電影《地鐵驚魂》講的是什麼意思啊
這電影是去年看的.,嗯..先回答你問題.
⒈它說的那些話應該是過去記憶中深刻的話(估計是收養它的醫生說過的).
⒉那怪物應該是一個棄嬰,被地下婦科診所醫生收養了.
⒊那不是實驗室,是一個地下婦科診所,也許相當於中國的黑診所.
3. 電影天河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一位瓣友說的:
去電影院的時候我是懷著期待的。印象中主旋律電影一般不會太難看。看完電影出來的時候我也挺開心的。因為看到了我想看的人,還有額外的驚喜。
雖然事後回想起來覺得這個劇本實在是……咳。據說編劇下基層去摸了不少素材,也能看得出創作過程中的努力,然而還是無法掩蓋劇情架構的薄弱。
最讓我不滿意的一點是,這個故事裡每個矛盾沖突最後的落點都很奇怪。無一例外地落在了春晚式的粗淺感動當中。例如當中段奕宏在隧洞里維修器械幾乎窒息,被抬出來之後,第一時間見到了朝思暮想的父親、女兒、(誰讓老人孩子上工地的?叉出去)連一度恩斷義絕的老師都忙不迭地和他言歸於好,這種大團圓的畫面瞬間消解了我剛剛積累起來的感動。就像聽著激昂的進行曲大踏步的前進,一腳踩進爛泥里。演員投入感情的表演都被這種敷衍的處理手法浪費了。再加上若干春晚熟面孔,看整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在看一部特別加長版的春晚小品。
也感謝這部獻禮片,讓俞老師作為領導視察企業的時候,享受了新聞聯播里國家領導人級別的畫面。
然而光說不好的未免對不起辛勞的主創們。不論別人怎麼看待這類題材和表述手法,我得說這部電影的畫面和航拍是可以拿4星的。拍攝的時候正是酷暑的夏季,但是鏡頭里光線處理的很好。特別是夕陽下董家祖墳的場景;和早晨在女主父母家四合院里的場景,很美好。
這部戲里的幾位演員,從兒童角色到父母輩的老人,都有一種端正持重的態度。在大熒幕作品逐漸浮誇浪盪的當今,也頗有令人懷念之處。
印象最深的鏡頭,是周曉丹在手術室,董望川在施工現場。在人來人往的地鐵里無法承受內心的煎熬蹲下去掩住眼睛。看到那裡覺得這個男人身上確實背得太多。
數年不見,段奕宏還是那麼有型,表現堪稱驚艷。透水搶修那段和後面維修機械的兩段拍得驚心動魄。這個角色也比男女主角更加顯得親切。面臨兩難抉擇沉淪苦悶的狀態很到位。
只是戳心戳肺地一場叛師出走,最後還是換湯不換葯地干起了老本行,讓人懷疑同樣的工作體制內給的薪水是不是有點低得不合理,讓這么一個專業技術人員連十萬醫葯費都拿不出來。
動機不明的地方還很多,比方說在地鐵下方挖洞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暫停地鐵而要讓成千上萬的乘客與施工方共同承擔風險?比方說機械故障不能等廠方派人來修非要一個沒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冒險搶修?是個人英雄主義么還是只為了完成上面的趕工任務?
關於俞老師,不用我評價。這部電影讓我知道她是被愛著的,無條件的愛,這就夠了。
最後。
我對體制和主旋律沒有偏見,對南水北調工程不了解。也不想知道在這里拚命刷評論的各位的動機。這部電影既然被創造出來,就有它存在的價值。也同樣有很多人的心血在裡面。
我不敢說自己完全客觀,也沒有需要矯飾的理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