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卒跡的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卒跡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二卒一直稱自己是村裡的冤種,可是很多人並不真正理解「冤種」的意思。《卒跡》的編劇楊海波老師給出的解釋是,冤種即是村裡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李二卒從村裡最底層的人一路向前直到當了二十二年村支書,他這種「拱卒精神」感染了身邊的人,而在大銀幕上,更是讓人感到強烈的震撼。
《卒跡》改編自真人真事,主人公李二卒的原型是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庄村黨委書記李連成。影片時間跨度長達60年,從李二卒的出生、童年、青年到中年再到花甲之年……100分鍾的片長囊括了李二卒平凡卻不普通的人生歷程。從大方面講,從李二卒這樣一個農民的變化更讓人窺探到新中國解放60餘年時間里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李二卒艱苦奮斗,從解決個人家庭溫飽到最後帶領全村人民發家致富,影片中講述的每一件事情,觀眾看到的每一次挫折,都是李連成在現實中所親身經歷過的,而且現實只比電影更殘忍和無奈。
李二卒的父親下的一手好棋,究其原因是他用卒用的好,棋盤不結束,任何一個棋子都有用,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趴窩卒也有可能左右這最終的局勢。所謂拱卒精神,個人理解不外乎三個詞,首先是自命不凡,倒不是說李二卒從一開始就認定自己將來一定有所作為,而是首先應當認定自己不能一輩子當冤種,就像棋盤一顆卒子,最開始或許並沒有將軍的志氣,但隨著風雲變化局勢變動,最終致對方死地的說不定正是最為人所瞧不起的卒子,李二卒同樣如此,他最終不僅當了村支書,而且一當就是二十二年,甚至立志要將西辛庄村辦成全國首個村級市。
此次是腳踏實地,棋盤上馬日象田炮翻山,似乎每個子都有著自己的個性,可是再看卒,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拱,李二卒同樣如此,沒有讀過書的他,先跑到內蒙古打工,領取全員最高工資返鄉之後,開始種瓜、種菜、選舉當支書、辦廠……一步一步將生命拱到最高峰;再次就是勇往直前,卒子沒法往回拱,註定了只能勇往直前,王二卒出身卑賤,但他一直都懂得放眼未來,不曾放過任何一個進步的機會。最終,一個農村冤種實現了人生的大逆襲。
回望新中國農村發展歷程,其實農村又何嘗不是一顆更大的卒子,經歷了農業合作社、土地改革等等運動,滿目瘡痍的中國農村才開始向著城鎮化邁出艱難的步伐。如今農村城鎮化快速發展,很多農村幾乎都成了老人跟小孩的根據地,每年將近上千萬的年輕人源源不斷的從農村走進城市,這是社會發展使然,但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很多無以言表的艱難。
《卒跡》的公映比之最終的票房收益更大的意義在於有人真正的願意麵對中國的農村問題,能夠靜下心摸索和探討農民之事。快節奏的商業電影能讓人一時快樂,而娓娓道來的現實題材電影卻能讓人長久感悟。每個人都應該有拱卒精神,就算不能叱吒風雲,但起碼可以贏得自己。
象棋,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時候它被被稱為修身之藝,而今則被視為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的活動。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悟出某種哲理。棋局中最不起眼的小卒子,往往在關鍵時刻卒子可能會發揮關鍵性作用,因為小卒子過了河可發揮車的威力。
電影《卒跡》首先從片名就很有寓意,其次才是故事本身。電影以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庄村黨支書李連成為原型,反映了一個農村最底層農民的奮斗歷程。影片主人公李二卒靠著「拱卒」精神的內在力量,不僅為自己贏得了一片天地,更帶動了整個村共同富裕。
李二卒是村裡的「冤種」,從小就是家人受盡了村民的刁難、挖苦、諷刺,也因此也激發他勤勞致富的激情,從而勇敢的成為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領頭人。李二卒的父親下的'一手好棋,究其原因是他用卒用的好,棋盤不結束,任何一個棋子都有用,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趴窩卒也有可能左右這最終的局勢,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李二卒身上也有了這種拱卒精神。
中國電影市場上類型片很多,但農村題材電影基本是空白,很多人出品方想當然的認為這類電影不商業沒市場,所有不會投資這類賣力不討好的影片。而根據真人真事而改編的電影,彌漫著一股泥土的芬芳更加接地氣。從這個角度上講,這部影片是對農村電影主旋律的一種突破。它不是對先進人物的公式化演繹,而是從草根出發去反映「小人物的大時代」。
《卒跡》反映了小人物的堅韌,更反映了他們的悲慘,因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所以只能「拱」一步看一步,只有在法制框架下才能改變現狀。這樣的影片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中國本身就是農業大國,7、8億人口在農村,他們需要這樣接地氣反映自己真實生活狀態的影片。所有該片的現實意義巨大,可謂之一部農村題材的史詩式影片。
影片中李二卒的成長成才發家致富之路何嘗不是整個農村發展的,他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生活的變遷,是農村農民小康之路的一個縮影。從農業合作社到土地改革再到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的變遷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在廣大農村可能有千萬個「李二卒」,而本片中的李二卒只是一個農村基層帶頭人的代表。
這部電影的公映,一方面為農村發展的未來提供了精神動力,另一方面讓更多的人關注農村問題,以便於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發展的道理。這比一些一味追求票房成績的商業片現實意義更加巨大,娓娓道來的現實題材電影,讓人靜靜的欣賞,真切的感悟。電影市場上不能只有單一的商業片,農村題材也可以成就一部好的電影;不能只有河南濮陽祖鎮西辛庄村有李二卒,千千萬萬個農村都需要有「李二卒」式的人物。
睡覺成了我每天躺在沙發上的一項必修課:只要收拾完晚餐桌上的一套,我便放鬆地躺在沙發上,不久,睡意不期而至,睏倦席捲全身,我便與周公幽會啦!周末依舊。
一覺醒來,一塊反映農村致富的電影映入眼簾:李二卒八十年代初外出打工,騎著電動三輪車回家,餓了買塊油餅吃,困了躺在自家的三輪摩托車上香睡。據幕後獨白講,他——一年書沒念的李二卒在九年時間內竟然掙錢三十萬。他回家蓋起了西庄村第一座二層小樓,買上第一台電視機。全村人正竊竊私語著看著電視,裡面唱著李谷一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李二卒正與他四爺交流,四爺讓他入黨,想讓他當「老一」——西庄村的村支書。
我就是一個卒,只要不死,我就要拼盡全力向前拱……這是李二卒經常念叨的一句話。
「當幹部就要吃虧。」這是他刻在村牌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座佑銘。
「如今向哪裡拱?」村裡人如是問。「我還要拱一步,要建設西村市,全國第一個農村市。」這是片尾他的新志向。
李二卒就是這樣一個人,點子多,肯吃虧,肯干,肯領著大夥致富。他干村支書,一干二十年,老支書臨去逝時與他拉話說:「你一干二十年,不花村裡一分錢,我服了。你這個小蟞孫卒,還想往哪兒拱,告訴,到那邊我好告訴你爹娘。」
愛顯擺,肯吃虧,點子多……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他與世無爭,但又處處爭強,他愛闖新路,更愛分股份,用他的話說,「我是全村人的支書。」所以,他寧願白送出自己的大棚,寧願白送自己的股份……這樣的好支書不當典型,誰當典型?
想想生活中的人,因為行事前利益當頭,怕失利益,怕吃虧,所以不敢幹。在這一點上,李二卒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只有心中裝著大家的利益,裝著事業,裝著責任,才能無所畏懼地做事,做好事。敢闖敢幹,又有大家的鼎力支持,還有啥事情不能成功?
我就是一個卒,只要生命還在,就會為自己的事業奮斗到底。我要像李二卒學習!
影片主人公李二卒出生貧窮,自幼被人瞧不起,也從小看著父親被人欺負,苟且偷生實為不愉快,但人窮志不窮,李二卒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他始終不服氣任由命運剝削宰割,被人貶低自己。做人要有強大的骨氣,他反抗、他忍辱、他一直艱苦奮斗著,他做人的厚道、做事的靠譜,使得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生活正軌,又憑著好學、上進、敢於拼搏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人。李二卒從小是沒讀過一天書的,並且出身不好,他試圖抓住每一個機會改變命運,可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他像一枚沒過河的卒子,被禁錮在卑微的地位上。改革開放來了,給了卒子過河的機會,通過努力的李二卒在村裡起了第一幢樓房並贏得了村民的信賴,當選了村支書。此後又帶領村民搞大棚,搞企業,搞新村規劃,蓋學校和醫院,努力弭平城鄉差距,為圓夢,他就像一枚過了河的卒子,艱辛而踏實地拱出了他豐富而具有啟示意義的人生。
我們大多數青年都是來自普通家庭,包括我自己,我們來自五四四海的普通工人家庭或農民家庭,沒有馬炮的優勢,也沒有大車給我們保駕護航,在社會這個大棋盤里,「年輕人「如同一顆卒子,在社會的各個位置上都顯得那麼的不起眼。
但是,我們不是不重要的,卒子也有能將軍取勝的一天,對嗎?
卒子想要將軍,首先就得拱過河,過河的卒子,是很光榮的,但也是不容易的。卒子走動慢,我們都是走出社會參加工作沒幾年,從事著最基層的工作,工作經驗和位置起點都不高,走得慢些也不足為奇,但是卒子會為了目標,懂得前進而從不後退,盡管直奔目標的路上困難重重,還可能會被車馬吃掉,但它都一如既往,恪盡職守的往前沖,無畏無我,卒子的氣魄足以讓車、馬、炮佩服和敬仰。
人有時候得學卒,卒在象棋的規則很簡單,不走回頭路,而且每次只能走一步,踏踏實實的。雖然只能一次走一步,但每走一步便會離目標近一步,看似很渺小,卻有著無限的潛能,當過了楚界,威力也會越來越大,任何困難都將滅於卒的腳下。車馬雖走得快,但也終日奔波勞碌,帥營一聲令下,便得回頭朝見,甚至還會被棄車保帥,卒子的使命沒有負擔,全身心的投入每一場生死對決,直奔目標。人生如此便好。只為那個夢想出發,前進。
在青春追逐夢想的這條路上,我們也像過河的卒子,過了就再也不能再回去了。每一步,都是珍貴的,走錯了走外了,雖然是這小小的一步,不認真走,人生這盤棋就很有可能會輸掉,青春不能重來。
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你站在什麼地方,而是你朝什麼地方看,往什麼方向走。人生如棋,心境如卒,我願像影片中李二卒一樣,在雲我們司從一個卒子做起,步步為營,小心謹慎的勇往直前,行動雖然慢,卻從不會後退!我們要在青春的時光里努力奮斗,積累本領,向拱出個精采人生,前進!
農村題材的電影有過一些,但都在早些年間。在如今商業片橫行的市場中,印象里已毫無這類影片的痕跡。《卒跡》能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市場中,堅持純正的農村題材和農村特色,我對製作團隊的勇氣和決心尤感敬佩!
我本農村出身,自小村裡長大,雖然現在一直漂泊於城市他鄉,但電影《卒跡》中的許多情節和事跡,我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一些共鳴感。當然,大部分情節是我所未親身經歷過,但從父輩們的口中都有聽說。其實,那時候許多人都跟片中的李二卒一樣,窮得叮當響,家中孩兒多,經常吃不飽甚至沒得吃。只是像李二卒那樣從一個「冤種」翻身成為先鋒代表予以大眾學習的榜樣人物,如此「卒」步大變的人不多,而像他那樣始終保存著農民純朴、大度的精神、以及創新思維和領導能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當這樣一個人物用他自己的一生所譜寫出的時代歷史,出現在大熒幕上的時候,那種感動是不言而喻的!
影片的背景設置是從解放初土地改革到新世紀新農村建設,時間跨越長達半個多世紀,橫向來看,這已足夠稱之為史詩型的影片。在這段近六十年的歷史里,時代的一次次變遷,也使得中國農村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飢荒到溫飽,從小康到富裕,一步一步走過來,這期間的故事和辛酸極度令人記憶猶新。
《卒跡》的故事是改編於真人真事,那個傻傻分不清楚的李二卒其原型人物是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庄村黨委書記李連成。影片中將這位主人公從出生開始,包括童年、青年、中年的生存狀態進行客觀展現,如實的以這位小人物的夢想歷程映射中國農村的發展軌跡。人物的變化反應著時代的變化,人物的變化也帶動著時代的變化。
李二卒出生於冤種世家,自幼被人瞧不起,也從小看著父親被人欺負,苟且偷生實為心情不愉快。李二卒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但始終不服氣任由剝削宰割、被人貶低自己。他有著一股傲氣,還有著強大的骨氣。他反抗過、他忍辱過,他也一直艱苦奮斗著,做人的厚道、做事的靠譜,使得他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生活正軌,又憑著好學、上進、敢於拼搏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人。可貴的是,這位曾經受盡了鄉里鄰親欺負的小夥子,最終不計前嫌的帶領著全村人民發家致富。
相比其他傳奇人物的再造影片,《卒跡》毫無刻意宣揚人物的偉大和神聖,以相對現實、溫和的手法,將時代變遷中這位特殊人物的變化細致入微的一一展現,將一個普通農民的人生夢想詮釋得尤為真實、倍感生動!
電影的主題非常鮮明,從影片名中即可得到詳細分解。「卒跡」,一位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草根人物、一個中國象棋中最不起眼的「卒」子,他願當炮灰,一步一個腳印,通過個人奮斗解決溫飽過上小康帶領大家共同致富。這一路,就像一枚「卒」子一樣,艱辛而踏實的拱出他豐富而具有啟示意義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農村幾十年滄桑巨變的歷史痕跡!
「人生如棋,我願為卒,三思後行,步步為營,行動雖慢,何曾後退……」,我們的人生尤如一盤棋局,而許多時候我們也不由得當起那個卒子,但我們必須腳踏實地、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勇往直前!這是《卒跡》中時刻散發出的人生哲言,這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拱卒精神」。如果我們能像李二卒那樣,每天踏實的拱以卒,那人生也許就會像他那樣輝煌!
編劇和導演以棋盤格局和拱卒精神貫穿全篇,用一種非常規的敘事方式,通過人物關系之轉變探討農村建設路之艱辛,生動的概括和展現了中國的一個時代。勾勒出了深刻的內涵,留下的是對農村建設的認知和思考。
最近,各地正在熱映以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庄村原黨支部書記李連成為人物原型創作的電影《卒跡》。我觀看後,深受啟發和教育。影片將主人公李二卒定位為一個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草根人物,比作中國象棋中最不起眼的「卒」,講述了他雖出生貧寒、境遇窘迫,但不屈服命運擺布,從一個農村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名優秀支部書記,帶領全體村民一起走向富裕道路的奮斗歷程。影片畫面倒沒有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視覺沖擊,但「小卒過河頂大車」的不懈奮斗,給我思想心靈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引發的情感共鳴是強烈的。
和李二卒一樣,我也出生在農村貧困家庭,親眼目睹過窮困鄉民貧寒度日的生存狀態,也親身感受了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們兄弟姐妹六人長大成人的艱難和辛酸。所不同的是,我有幸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有機會讀書就業,一步步走上基層領導工作崗位。但深學細照李二卒,覺得自己在黨性修養、思想作風、奮斗精神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李二卒是基層幹部的楷模,更是我學習的榜樣。
學習李二卒,就是要學習他忍辱負重、刻苦自勵的堅韌品格。李二卒所在的西辛庄貧瘠荒涼,地里光長鹽鹼不長莊稼,而他自己家境極為貧寒,未上過一天學。父母分家時,兩間破屋、一張舊床、一口鍋、一把勺子就是他的全部家當。父母兄弟在村裡長期受氣,是出了名的「冤種」。面對現實,他沒有沮喪,沒有抱怨;面對刁難,他常說:「咱沒有資格計較別人怎樣對咱,只能把別人罵咱的話當成耳旁風」,這何嘗不是一種豁達和自勵?當上村支書後,大字不識的他每天早上四點鍾就起床學習識字,又何嘗不是一種不屈和自信?可以說,艱苦的條件不僅沒有擊倒他,反而磨礪了他倔強、隱忍、自強的性格,也為他日後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個性基礎。
學習李二卒,就是要學習他勇於開拓、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改革開放為一切勇於探索奮進的人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和空間。為改善家境,他果斷外出,到山西拉煤,到內蒙打工,學習種植地膜西瓜和大棚蔬菜,以頑強毅力擺脫困境。自家富裕後,他又想到了困難的村民,將自家大棚轉讓給困難村民,並無償提供技術,規模化發展大棚蔬菜,帶動了村民致富。按說,這就已經不易了,但李二卒「發展有癮」,想到的是辦企業,實現村級經濟二次騰飛,並興教育、文化公共事業,建農民新村,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就是憑著這樣一股不安現狀、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就是憑著一種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實干作風,愣是把一個昔日人口不足700人的貧困小村發展成為目前擁有1萬多人,20多家企業,總資產達10億元,人均純收入2.7萬余元的文明、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學習李二卒,就是要學習他心繫百姓、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李二卒始終恪守一個信條,那就是,當幹部就要帶頭幹事、帶頭吃虧、帶頭吃苦。影片中反映的幾個細節我印象很深,李二卒當上書記第一天,面對鎮里的領導,他說,以後上面來人,村裡能否「一律不管飯」,自覺克勤克儉,嚴格要求。他想把先期辦企業的股份分給全體村民,遭到了包括自己兩個兄弟在內的部分股東的強烈反對,但他態度鮮明,發出「支持也得支持,不支持也得支持」的金剛怒吼。當新村規劃推進遇到障礙時,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家新建不久的房屋率先拆除,以自身的表率行為帶動了新村規劃的實施。村民們自發贈聯贊頌:「一身正氣,甘心吃虧為百姓;兩袖清風,心底無私好楷模」。這種清正之氣無疑就是西辛庄村快速健康發展的巨大正能量,無疑就是黨的事業大廈堅不可摧的牢固根基。
李二卒雖然只是千千萬萬農村基層幹部中的普通一員,但小小「卒」子布局人生、布局事業,他能夠以平凡創造卓越,以足跡寫就輝煌,最終靠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靠的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正是這份信念和執著成就了他平凡足跡下的不凡人生。
Ⅱ 日本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觀後感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這部影片是中日復交以後兩國共同編劇、共同導演、聯合演出、聯合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78年,李洪洲與葛康同創作了電影劇本,中國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訪日時倡議由雙方合拍這部影片,得到日本同行的積極響應,最終確定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和東光德間株式會社合作拍攝。1981年1月,《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在日本神奈川縣的長濱海岸開機拍攝。影片由佐藤純彌和段吉順執導,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扮演主角況易山;日本著名演員三國連太郎飾松波麟作。在中日建交10周年之際,這部電影與兩國觀眾同時見面。佐藤純彌表示,他導演這部影片的目的就是日中友好。三國連太郎說:「參加拍這部戲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事,這種光榮要讓兒子、孫子,世世代代傳下去。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要攜起手來友好下去。」時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的汪洋說:「如果我們把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聯系,也當作『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那麼這將是一盤真正的永遠下不完的棋。」
1924年的一天,北洋軍閥龐總長為慶祝30大壽在北京舉行棋會,名家薈萃,盛況空前。日本名棋手鬆波刨作應邀前來,被譽為「江南棋王」的圍棋名手況易山也應摯友古琴家關小舟之邀,攜子阿明北上赴棋會。性情耿直的況易山在與龐某對弈時,不願下「奉承棋」,使龐惱羞成怒,竟不準他和松波對弈。松波因求棋友心切,當晚找到關家,與況易山對弈,並在無意中發現8歲的阿明棋藝精湛,很想收他做學生。不料,松波剛在「天元」位擺下一子,況易山就被龐派來的警察抓走了。松波設法將況易山救出,但他歸期已到,於是留下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行前,松波懇請況易山將來把阿明送到日本,要把他培養成棋壇明星。1930年,況易山賣掉了祖產,送子赴日。走前,他將一柄寫著「奮飛」的摺扇交給阿明,勉勵他學好棋藝,為振興祖國棋壇而努力。阿明赴日後,時刻不忘父親的囑咐,與森川等師兄一起學棋。松波對他如同親子,妹妹忍和女兒巴也都把他當作親人。不久,他與巴相愛成婚。盧溝橋事變後,阿明為國擔憂,在巴的勸告下勉強留下,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取得「天聖位」。但是,日本軍部卻強迫阿明加入日籍,阿明表示寧可放棄「天聖位」,退出日本棋院,也決不改變國籍。於是,他和巴決定逃回中國。松波在幫助他們逃走時,因輕信橋木的謊言,致使阿明被日軍殺害。巴為此而精神失常。松波和妹夫恩田,也受到牽連被強征入伍。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這時,況易山在無錫因拒絕與日軍大佐尾崎對弈,也遭到巨大的不幸和屈辱。他全家在游擊隊的掩護下逃走,途中妻子被殺,自己又落入尾崎的魔掌。尾崎以斷指威脅,逼他下棋。況易山誓死不從,當場被砍斷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當時,松波作為二等兵來華,目睹了這一慘狀,痛苦萬分。日本投降後,況易山搭船赴日尋找分別15年的阿明。當他得知阿明已死,誤信松波出賣子阿明,決心找松波算帳。而松波回國後,窮困潦倒,萬念俱灰,整日借酒澆愁。後來,況易山聽說他已戰死,便失望而歸。新中國成立後,況易山為實現自己追求的「奮飛」夙願,精心培養下一代棋手。1956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華,重振棋藝松波帶著忍和阿明之女華林,專程尋訪況易山。他懷著負疚之情把阿明夫婦的骨灰和染著阿明鮮血的「奮飛」扇還給況易山,並把他們的不幸遭遇告訴了這位棋壇老友和異國的親人。況易山和松波在經歷了30年的人世蒼桑後,終於重新擺開了那盤沒有下完的棋局。
影片由中日兩國藝術家合作創作完成,以真實的歷史背景下況易山和松波兩個圍棋家庭三十年的滄桑變故,反映了日本侵略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和兩國人民源遠流長的真摯友誼。影片製作精良、立意深遠,體現出強烈的歷史感和時代感,引人深思。中日兩國的著名演員孫道臨和三國連太郎在片中均有出色表演,將人物演活,支撐起整部作品的藝術構架。
Ⅲ 求有一部下棋的動畫微電影名字,外國的。裡面是一個老頭在下國際象棋,但是只有他一個人在下。
棋逢敵手 Geri's Game (1997)
導演: 簡·皮克瓦
編劇: 簡·皮克瓦
主演: Bob Peterson
類型: 動畫 / 短片 / 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97-11-25
片長: 4 分鍾
又名: 棋局 / 格里的游戲 / 棋逢對手
IMDb鏈接: tt0131409
Ⅳ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200字
這是一部充分展現了中國人血性的好影片。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上,《金剛川》另闢蹊徑,沒有選擇上甘嶺,長津湖,鴨綠江等為人所熟知的主戰場,而是把視點聚焦在了金剛川這樣一座橋上。
場面大、氣勢大、演員陣容大,卻採用了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的方法,圍繞著具體的、有鮮活的小人物的活動,帶動了大情節、大場面、大主題。
感人至深而無說教味,人物豐滿而不概念化,即便是對稍縱即逝的美國飛行員也表現得真實可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能夠通過簡單的情節而把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影片在結構上也有新的嘗試,不是一般的線性敘事,也不刻意追求奇險的情節,而是把同一時間段的情節,分成不同的視角,三維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盡管有些鏡頭和場景是重復的,但所呈現的卻不只是一個重復場面而是蘊涵在場面下的人物的心理活動,讓觀眾沉浸於戰爭氛圍之中並強烈地感受到戰爭氛圍之中人物的真實內心世界而引發心靈共鳴及震撼,使電影更具深邃感、厚重感。
(4)微電影棋局觀後感擴展閱讀
影片完全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性卻並沒有使人產生對戰爭的恐懼,反而使今天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到了當年的先烈是在怎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為了後代的安寧、幸福而前赴後繼、奮勇犧牲的,喚醒了和平環境中沉睡在人們心中某個角落的英雄情結。
影片的結尾虛實結合,運用雕塑、音樂和真實場景等多種藝術手段的有機融合而成功地把情感烘托推到最高潮,達到了非常好的審美效果。
Ⅳ 推薦幾部好看的恐怖片
一:《驚魂記》豆瓣評分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