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的特點
電影藝術近年來熱度非常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一些好的電影,電影的題材也多種多樣,能揭露社會現象、能刻畫人性光輝、更多展現戰爭的殘酷,所以現代生活,電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今天妙戲教育就為大家分享關於電影的特徵。
首先,從藝術的角度來理解電影的特徵。根據藝術的存在方式和感知方式可以將其劃分為靜態藝術、動態藝術;時間藝術(如音樂)、空間藝術(如繪畫);造型藝術(如建築)、語言藝術(如文學)、舞台藝術(如戲劇);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等。電影藝術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一種感官(視聽)綜合藝術,同時還是一種動靜結合的藝術,具有運動中的造型的特點。
其次,從電影的思維特性來理解電影。電影藝術不同於其他文藝形式的形象思維,因為電影藝術的形式規范的特殊性,不僅制約了形式本身,而且還簡介的影響了思維的活動。電影思維基本的方面表現在它的視聽特性、蒙太奇性和造型特性。
1.視聽特性
在電影思維中,視覺論和聽覺既是感知的方式,組合某個形象和畫面,而且還成為思維操作的工的視聽信息在人腦海中不僅僅用來具對影片的欣賞除了形象和形象的活動之之外,還從畫面中線條的排列、面積的對比、位置的經營、光和色的處理、、聲音的使用,以及運動和運動的組合中運用視聽來思 維和理解。
2.蒙太奇特性
其一,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鏡頭的切換主要服從於敘事的邏輯。影片的表情達意主要是通過人物的活動和沖突通過故事情節來實現的。蒙太奇思維的方式表現在尋找和揭示鏡頭之間的敘事聯系。無論是條或多條敘事線索,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通常按時間線性貫穿在鏡頭之間。前後的鏡頭服從事件的延續或情節的因果律。面對銀幕上鏡頭的頻繁切換,敘事的蒙太奇思維主要被用來對鏡頭按照一定 的邏輯來整理和節重新排列。其主要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連續蒙太奇。
其二,表現的蒙大奇思維。鏡頭之間的頻繁交切不是時間線性的延續,而是空間關系的並列所造成的影像疊加,直接在切換的鏡頭之間尋找和揭示用來表情達意的聯系。其主要有:對比蒙太毒隱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
3.造型特性
如果說電影思堆的蒙大奇特性更代表著電影藝術傳統的話,那麼它的造避性何電影的當代進展的一個顯著標志。傳統電影思維主要以形象的再現和情節的延續為核心。造型並不是指如何把刷本中的人物和故事轉化為銀幕形象,而且 節的時間延續運用電影藝術表現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使形象的特徵得到強化。主要包括:攝影造型、美工造型、演員形體動作,以及由鏡頭組接而產生的蒙太奇含義的造型效果等方面。
❷ 求助:什麼是電影思維什麼是新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美學觀念的沖擊下,世界各國電影或遲或早地都在產生著新的變化。而在這一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的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在今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它使半個世紀以來舊的電影製片體制產生了動搖,使傳統的美學觀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擊。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的真正意義
第一節 新好萊塢電影所產生的背景
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酗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合眾國的總統,他是第一個主張同勞工對話並被南北方美國共同認可的總統,也是第一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嚮往著社會和改革的進步。然而,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標志著「美利堅精神信念大廈」的坍塌。此後一系列政治謀殺出現: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又慘遭遇難。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亂、人心浮動。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駐越南,從此拉開了這場發生在遙遠的亞洲的戰爭序幕。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參與戰爭;直到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個年輕的生命被惡魔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金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10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這使得曾經普遍堅信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的人們開始產生了疑問。好萊塢,這個曾以《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向世界電影挑戰,並以《飄》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在此期間戰爭這一類型的影片幾乎徹底遭到了破產,美國人民以他們青年人的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樣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國爆發了由20萬人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民權示威遊行。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曾起源於販賣黑奴,共和國的歷史則起源於黑奴的解放o。雖然,曾於1954年又頒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令」,但仍舊發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學生遇難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個美國黑人考入大學,但市長和校長卻站在門口阻攔他們入學,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下令,調動了3000聯邦軍護送這三個人入學。1963年,由上而下的艱難的社會變革,結果變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年,洛杉礬黑人住宅區暴動,面這一慘狀空前的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體——電視的形式得到了及時的轉播,激起人民意識的覺醒,甚至待中間立場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西安娜州變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帶頭火燒兵役證,以示對越戰的抗議。15萬人向五角大樓走來,反對美國侵越戰爭。政府雖然在「內亂外患」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下,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群眾。1971年的一次規模浩大的游
行示威中,僅被捕者就多達15000人。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議會由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強烈的憤懣。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與暴力行為,戰爭政策與人民反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壓制,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潮流。而這時在青年人當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種逆反心理通過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的原因是無法迴避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O。出現了一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們的確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等方面的問題,也拍攝出了幾部影片,但最後還是要大公司來為他們發行。「獨立革命」很快地煙消雲散了。然而,它卻預示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影片公映,盡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非同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第二節 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創作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人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道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影片《出租汽車司機》的導演是出生在紐約「小義大利區」的馬丁·斯柯塞斯,他曾做過短片、剪輯、助理導演等職。斯柯塞斯從f、目睹了小義大利區生活中的種種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孤獨的生活。他對街道上屢屢發生的暴力事件及行為有著深刻印象,本來做神職人員的理想漸漸被藝術情趣所取代。1968年,斯柯塞斯拍攝了處女作《誰在敲我的門》。此後,他遇到了約翰·卡薩維特斯,他的友誼與忠告一直伴隨著他,這就是「小夥子,永遠不要導演商業影片2,,斯柯塞斯後來以《出租汽車司機》和《基督的最後誘惑》實踐了這一忠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萊塢電影創作的中間分子,曾被傳統的人稱之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偉大導演,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曾與1962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一部恐怖片《痴呆症》;1967年,拍攝了作為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論文的《他已是小夥子了》起了人們的注意;1970年他又因《巴頓》一片的編劇(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而成功,為自己確立了地位;1972年,描寫黑手黨領袖的強盜片《教父)).,因創造了2億美元的票房,而獲得美國電影史上空前的記錄;1974年,那部關於竊聽專家哈里,考爾的《對話》,在聲畫對佼上精妙的處理,使人們看到了「美國新電影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形象」;1979年,《現代啟示錄》出現,這部影片同前一年出現的邁克,西米諾的《獵鹿人》一起,對人們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戰爭」問題發了言……。科波拉的電影創作走過了一條輝煌的歷程。他從獨立製片開始,不僅自己製作影片,還資助別人拍攝影片,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就是在科波拉的幫助下(科波拉的製片人)拍攝的。他雄心勃勃企圖要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要為電影藝術賠上一生」。然而,由於他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漸地背離了自己,走向了「重磅炸彈」的高成本、重大題材的製作。在新好萊塢時期之後的好萊塢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
在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影片還有:羅伯特。阿爾特曼,這個稱作「失魂落魄的夢幻者」,於1969年拍攝的《公園里最寒冷的一天》;西德尼·波拉克於lQ69年拍攝的《無力的馬不是要射殺嗎》;
哈爾。阿什比於1971年拍攝的《哈羅德和莫德》;以及米洛斯·福爾曼拍攝的《飛越瘋人院》等等。新好萊塢電影在商業片領域里也取得了廣泛的成就:在喜劇片類型中,出現了傑里。劉易斯、伍迪·艾倫和梅爾·布魯斯。他們3個人都是喜劇的導演和演員,他們的「相聲滑稽劇」妙語連珠地嘲諷了社會,既顯示出美國強大的喜劇傳統精神,又融入現代色彩。商業片卓越天才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75年拍攝的科幻片《大白鯊》,這部影片實際上預示了以後的《外星人》(1982年)、《株羅紀公園》(1993年)等影片的出現與成功。他還在36歲的時候,就曾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斯皮爾伯格影片的巨大的票房收人為美國電影贏來席捲全球的聲勢。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一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❸ 影評寫作電影基礎知識
影評寫作電影基礎知識
電影是什麼:是一種由活動照相術與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現代藝術。起源於19世紀末,1895年12月28日為世界電影誕生日。
電影的本性
1、作為大眾文藝樣式的藝術觀賞性;
2、作為實現利潤、擴大再生產手段的商品性;
3、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工具性。
電影事業的要求
1、體現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
2、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
3、實現經濟價值的功利性。
電影的兩大風格類型
紀實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影片對生活的紀實。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
戲劇風格:源於美國用電影對舞台演出的紀錄,注重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形成好萊塢式電影風格,對故事片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成為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影片樣式。
電影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將片斷鏡頭加以組合,並與聲音配合,創造出特殊電影時空的結構方式。
美國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成功的運用。蘇聯電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將蒙太奇上升為理論。“庫里肖夫實驗”,一個毫無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村、小孩的畫面連接,產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有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蒙太奇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對一個運動志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著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而提出的一種電影閏美學理論。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電影名詞解釋
1.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錄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在螢幕上造成活動影像和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2.電影藝術: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熒幕上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出來,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
3.電影史:電影自身發展的歷史。
4.電影思維:藝術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為創作影片所進行的與未來熒幕形象有直接關聯的思維活動。
5.商業電影: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統稱。
6.藝術電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藝術技巧,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電影。
7.場景:展開電影劇情單元場次的特定空間環境。
8.電影空間:由熒幕體現的空間世界。
9.景別:被攝主題在畫面中所呈現的范圍。
10.多景別:同一鏡頭中,不間斷變化的畫面景別。
11.特寫:表現成年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部分的電影畫面。
12.全景:表現成年人體的.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
13.中景:表現成年人膝蓋以上或場景局部的電影畫面。
14.近景:表現成年人體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電影畫面。
15.電影畫面:即電影鏡頭。
16.電影學:即一般電影研究,包括電影理論,電影批評,電影史等等。
17.電影時空的特殊性:即電影既是一種時間藝術,又是一種空間藝術。
18.段落:電影劇本中的一段相對完整的情節。
19.場面:構成一部電影劇作情節發展過程的基本單位。
20.客觀鏡頭:鏡頭特點不帶有明顯的導演主觀色彩,而是採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觀點。
21.主觀鏡頭:所表現的內容明顯的帶有導演的主觀評論觀點的鏡頭。
22.電影構思:電影劇作者考慮和醞釀電影劇本寫作的藝術思維活動。
23.電影文本:是對當代一般哲學解釋學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基本概念狹義文本作廣泛使用的一種形式。
24.電影劇作:按照對生活的理解,體驗,評價,運用電影思維所進行的電影創作工作。
25.電影導演:是影片藝術創作的領導人物和總指導。
26.電影製片人:指在電影生產,製作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資金,人員,物質材料等所進行經營管理工作的人。
27.電影攝影藝術:以劇作為基礎,以客觀實體為對象,運用光學鏡頭,攝影機等主要技術手段,通過光學,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段的處理,在熒
幕上創作出可出現的,運動著的造型藝術形象。
28.肖像構圖:指人物特寫或近景畫面形式所構成的。
29.電影美術:指為電影造型而進行的設計和製作的藝術創作。
30.造型語言:藝術家用來構成視覺形象,體現創作構思的手段和技巧。
31.電影音樂:專門為特定影片而創作而編配的音樂。
32.聲畫對位:聲音和畫面形象分別表達不同的內容,從不同方面說明同一涵義。
33.聲音蒙太奇:在時空動態中,聲畫匹配的聲音構成方法。
34.類型電影:按照外部形式和內在觀念構成的模式進行攝制和觀賞的影片。
35.意識流電影:以意識流理解世界為宗旨,以意識流為人思維的經常模式,並以意識流的創作方法創作的電影。
36.主流電影: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及觀念,具有穩定的票房保證,因而投資者肯投資的一類影片。
37.寬銀幕電影:是指比普通標准銀幕更寬的電影統稱。
38.數字電影:是指電影攝影,放映和剪輯過程全部用數字格式統一起來的電影。
39.電影院線:由電影發行者建立的電影院組織。
40.藝術:被廣泛認同,專業化水平發展很高的媒介表現手段。
41.藝術風格: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在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
42.藝術形式:指作品得以表現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
43.文藝批評: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運用一定的觀點,對文藝作家,文藝作品等所做的探討,分析和評價。
44.藝術典型:指以鮮明獨特和豐富多彩的個別性,深刻的顯示出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律,並達到較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象。
45.藝術欣賞:是讀者或觀眾主動接受藝術作品的一種再創造的審美活動。
46.藝術流派:指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在創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
的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流派。
47.藝術沖動:指藝術家創造藝術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動機,是藝術家在生活實踐中由於某種事物的啟發和激勵而產生的強烈的創作願望。
48.藝術技巧:是藝術家提煉素材,揭示題材意義,安排作品結構,運用語言,線條,色彩等材料塑造形象,進行藝術傳達的手段和能力。
49.藝術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達主題思想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
50.藝術思潮:指在一定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影響下,在藝術領域中所出現新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傾向的一種潮流。
;❹ 導演思維具體指的是什麼 要學習什麼
導演思維具體指導演的電影觀、世界觀、人生觀等等觀念的融合呈現。導演要學習的是專業的知識,首推鏡頭知識,絕對的基本功,然後還有場面調度,安排演員走位。
關於風格的形成有的導演是自知的,有的導演是不自知的。自知的是電影觀在統領創作。不自知的是個人的三觀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創作。
導演的技巧:
1、作為一個導演最困難的是決定你要拍什麼作品。
2、做導演的最好辦法,就是寫一個劇本。
3、大量的看片,拉片,尤其是大師們,例如:伯格曼。
4、拍攝廣告/宣傳片的經歷也能得到了很好的技能提升,但你的夢想一定是電影,做故事版的習慣能夠提前把控作品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