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藝謀先生拍的《英雄》日本人看過嗎
怎麼可能看不懂?有些日本電影都很難看懂,但中國人也一樣看得懂。
但是因為日本脫亞入歐的思維已經根深蒂固,日本人都有「不想和中國人有相似之處」的共識。可以去看日本的動漫人物,不是黃頭發就是紅頭發的,染發其實就是從日本那裡來的,因為日本人視自己是歐洲人。
現在的中國人沉醉在日韓的腦殘劇、日本動漫中。還有現在國內那些宮廷劇、清庭劇,培養了一群白痴,活在那個小世界裡幻想。如今的中國人連《資治通鑒》都看不懂,還有什麼文化?中國的文化已經接近斷代,文物古跡也差不多毀完了。
再說《英雄》這電影有個屁的含義,裝X一流的電影。現在的「中國文化」大多都是清朝的滿洲文化。
中國現在到處是西洋的高樓大廈,要是有人穿傳統服飾走在街上,路人一定會認為是神經病。中國人現在有錢了,過年不是在家團聚,而是去國外旅遊,或去西餐廳。甚至中國人都不過年了,都過聖誕節了,把自己也當作西方人,中國文化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B. 請問日本人看了抗日神劇《舉起手來》會有什麼感想
日本人看完我們的抗日神劇就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質疑,對中國有了更深刻的不信任感:這么多年總是讓我們日本反思,但是原來你們一直這樣虐我們的士兵,應該道歉的是你們中國吧。
我嚴重懷疑日本人看完我們的抗日神劇會這么想。
在抗日神劇里,日本人個個都是腦殘,武器裝備差士兵素質低,一大群人抱著步槍追一個穿著皮衣的姑娘,也就十幾米的距離就是追不上,眼看著姑娘穿薯族純著高跟鞋在前面不緊不慢的跑,這幫笨蛋日本人亂槍齊發,卻沒有一個能射中姑娘。
到了橋上穗尺,兩面堵截,終於姑娘無處可逃了,竟然莫名其妙的停下來,邁著龜步往前走,猥瑣至極,姑娘大義凜然的從橋上跳下去,這被遠處一群抗日英雄發現了,英雄們悲憤的沖過來,舉槍射擊日本士兵,說來也怪,這群人在後面的開槍的時候槍口明明對著前面夥伴的後腦勺,但是子彈就是打不著自己人,繞了一個彎紛紛射向日本士兵,命中率百分之百,於是一群拿著手槍的中國人把抱著步槍的日本士兵打得狼狽而逃。
在抗日神劇裡面,日本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控制老百姓的糧食葯品,卻從不控制發膠,皮褲,呢子大衣的生產與流通,這就可以使我們的抗日英雄穿著大皮褲,披著呢子大衣,頭發一絲不亂的上戰場,特別帥氣,這個可以參考吳奇隆的抗日英雄形象。
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人實際上向西方學習很多年了,掌握了很多先進的製造武器的技術,但是這些在中國人的面前都是不值一提,中國人講究的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你看各位大俠手裡的兵刃並不一定多麼鋒利,但就是天下第一。所以在抗日神劇里,編劇腦洞大開,什麼都能拿來做武器,拳腳,樹葉,饅頭,竹子,反正伸手能拿到的東西都是武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著平平常常的東西,在編劇眼裡那就是殺人的利器。
我發自內心的同情日本人,背井離鄉拋家舍業,來到中國被狂虐十四年,還堅持著不回家,又愚蠢又頑固,抗日大俠稍稍動一個指頭就能灰飛煙滅,真不知道日本政府到底派了多少人來送死。
所以抗日神劇,只有更神,沒有最神,比網路 游戲 輕松好玩多了。
《舉起手來》明明白白的就一喜劇!當年馮小寧導演就沒拿它當正劇拍!包括後來的《追擊阿多丸》也一樣,老拿喜劇當 歷史 劇,正劇去評,顯得你們高尚嗎?這種題材無非讓人們樂呵樂呵,誰當真了腦子才進水了!
美國人的科幻大片還拯救地球呢!咋沒多少人去揪住不放?日本人怎麼看?去問日本人吧?當年林帥還演舞台劇把"小丑」蔣介石拉出去槍斃了呢!表達一下憎惡情緒不行啊?意淫也罷,神劇也罷,一切要按戰爭實力才有發言權!當年的抗日戰爭確實沒讓日本人感到痛!這也是 歷史 的悲哀!
我就搞不懂了,別國拍什麼都有理,我們拍個喜劇也被噴,拍個戰狼也被很多人罵!想干什麼?假嗎?你想真就去靖國神廁一把火點了我就服你!就連特么911都還不一定是真的!太較真會老的快!
現在說電影《舉起手來》是抗日神劇,而且還問,日本人看了之後的感受。告訴你,日本人會很氣憤,他們會反問,日本人怎麼會那樣不堪?總之,他們是不會笑的。
還有人會說,日本兵素質很高,中國軍隊不行,但也沒必要反過來神話日本兵,弱化中國兵。日本軍隊和中國軍隊至少打了8年,依然在僵持。解放戰爭打了三年,蔣公跑到了台灣。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把美軍從鴨綠江退回了三八線。當然有各種原因,但中國軍隊不是不能打 這就是事實。道理可以講,但事實是不能改變的。
再來看文藝,被人們說成神劇的很多看電影,電視劇對現在很多人說的一文不值,這也是值得商榷的,任何事情都不要一棍子打死數咐,要看來龍去脈。
其實所謂的抗日神劇也是有所根源的,而不是平地突然冒出來的,而且他們的來源很正宗。當年抗日很難,敵強我弱!但要增強人們的信心,必須擺事實講道理,鼓干勁,他們需要向上的正能量。比如喊口號,比如唱快板兒,比如講故事,這都是雛形。到以後有了電影,電視劇,結局基本上都是勝利的,即使不是勝利,後面也必須跟上一段相聲的語言來表現正能量,這是宣傳必須的,也是生活必須的,因為人都生活在希望當中。
想想解放前的的作品,想想建國後的各種文藝作品,比如戲曲,電影,電視劇,歌曲哪一個不是呢?難道必須回到現實嗎?因為文藝是來自生活,高於生活。而不是來自生活,就演生活,那叫紀錄片。
人們沒必要去跟風,人們一說抗日神劇,大家都說抗日神劇,給貶的一無是處,沒有必要。如果這樣一無是處,有關部門怎麼立項的?怎麼能播出呢?這不是打自己臉嗎?
其實反對抗日神劇和宣揚抗日神劇的人,都在浮躁。神劇如果不神,人們還喜歡那麼看嗎?的確有些抗日電影電視劇有些誇張,但也沒必要一個人打死,記住,他們只是電視劇電影,他們也宣傳了正能量。總不能像汪精衛一樣,都說抗日艱難,宣傳投降論吧?
《舉起手來》沒必要說成抗日神劇,有些批評面兒太大了,沒必要。這只是一個抗日幽默劇,宣傳的是正能量,是給中國人看的!
我想日本人看完後會很納悶:明明日本兵那麼笨智商那麼低,你把不好的詞都用在他們身上去形容都可以的人,怎麼中國人打了那麼多年都打不贏?說起國內的抗日神劇也真的是可恨,拍出來侮辱觀眾的智商,表面上是在歌頌堅強的中國人民英勇的抗日英雄,實際上反過來想想就剛好相反了。你可以突出日本鬼子的殘暴和無人性但不能說日本鬼子都是弱智,很多資料證實當年的日本鬼子在單兵素質和團隊戰術上是很強大的,要尊重 歷史 和正視 歷史 ,要不然以後我們的後代會問既然日本鬼子那麼差勁為什麼我們還打不過呢?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這部《舉起手來》的抗戰神劇拍的太好了,她是一部喜劇片,也是廣大觀眾喜愛的一部電影。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群眾全面抗戰,無數英雄前赴後繼地,為抗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最後,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以下,我想提一下自己的看法;拍幾部抗戰電影或電視劇,擴大一下抗日戰爭的英雄型像,是無可非議的。某些人總是像縮頭烏龜一樣,跪在外國人前頭也不 敢抬,連一聲響亮的話也 不敢講!真是大悲催了!
C. 美國電影講的是英雄,那日本,中國分別側重講什麼呢
日本人追求的是小我的內心世界,電影重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致刻畫。日本電影擅長用在絕望中給予希望,在悲哀中賦予溫馨的手法來表現影片溫婉浪漫的主題。
中國人自古就比較追求大我~特別是以前這樣的電影也很多。最突出的就是抗戰時期的片子。從宏觀層面上來講,近代以來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使得國人心中始終存有一種趕超情結,這種情結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國家政治制度到民俗衣著服飾,中國人始終在不斷追求世界潮流,以期達到民族自立自強的目的。這種情結對於中國當代電影的影響也不可謂不大。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好萊塢大片為世界所矚目,國產大片可以視作是好萊塢模式對中國電影業的最新影響,國產大片是個「混血兒」,是好萊塢模式中國電影產業之現狀相結合的產物,是好萊塢大片的「中國化」,是在大我中追求英雄主義的中國式電影。
美國人的性格特點直接決定了美國人的做事風格,美國電影業也是深受其影響。首先他們具有更強的獨立性,這就決定了在美國電影中主人公的特點大都也都具有極強的個人主義。
其次,美國人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因為在判緩美國這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裡,人們的觀念也與其
他的地方不同,像中國傳統的教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搞」在美國行不通的比方說在美國,一部電影的成功是用它的電影票房來證明的,而一部書則是用它的銷量來說明作者的成績,這就是禪斗美
國,一個到處充滿著競爭與較量的掘襲模國家,因此也造就了許多領域的成功人士。再有美國人的做事效率極高,在電影中你也可以體會到那些英雄做事是多麼的乾脆與高效,使觀看的人都不由得發出感嘆之聲。
滿意請採納,謝謝~~~~~~~
D. 八佰在日本上映,當地民眾的反應是什麼呢
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日本人都被邀請參加大阪亞洲電影節。可以想像,他們的地位,文化或者素質都是優越的,而且他們似乎對中國的內政有一定的了解。在電影《八佰》中,形象的兩個方面都被認為是公正的,尤其是導演沒有刻意誇大抗日英雄,也沒有刻意詆毀日本軍隊的形象,甚至在劇中也沒有很多日本軍隊的形象。這部電影在日本上映後,將不會減少,這樣可以讓日本觀眾更充分地理解電影的表達。意義。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文化被帶到了極端,不能肯定地說看反日題材電影就是身份認同,可以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但是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思考。這部電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
E. 想知道日本人如何評價《最後的武士》
這部電影並不是翻拍, 「原始」我認為,這工程。美國更重要的是,原來七武士,日本人民的荒野,如七個顏色KUSHITA濃艾倫重塑英雄的網頁,這是將原來的星球大戰。我不喜歡原來的心臟電影。美國的英雄,顏色也強,你住的地方廳虛磨就像是脆弱的。
我們問義的含義是電影製作人,現在在星球大戰認知時間,並享受原見較比率,並再次,我有一個很好的意義。即使是日本,這是所有場所拍攝,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偉大的?義。
無論如何,我能夠探索和欣賞這部扮斗電影,我感覺非常動。請來見。
監督宣傳青年
秘密的譽茄俳優飯平庸
見原來的主題是青年一代
F. 日本人看了發哥的英雄本色和賭神後感覺怎樣
英雄本行侍備色在日本談掘公映時的名字:男たちの輓歌,翻譯過檔毀來是:男人們的輓歌。公映時、很轟動,三十多年過去了,至今還有日本人向我提起這部電影......
G. 日本票選10大受歡迎漫威復仇者結果出爐!第一竟然不是鋼鐵俠
10:蟻人 Ant-Man
由保羅路德(Paul Rudd)飾演的「蟻人」,獨特的戰斗方式與幽默風格是最引人的地方!日本人也非常喜歡他保護女兒的慈父形象。所以如果「鷹眼 Hawkeye」 也有獨立電影的話,肯定也能擠進前十名!(個人最喜歡的是那個墨西哥小哥,用rap來說故事,太好玩了!SKR~~)
9:黑豹 Black Panther
因為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為主角的電影,日本人普遍認為這是可以流傳 歷史 的巨作。超高 科技 、艱難的戰斗,都令人著迷森答!日本人對這樣一個「王國」,以及由查德威克鮑斯曼(Chadwick Boseman)飾演的「國王」有著無限幻想:「如果這是在現實生活中,他一定超酷!」
8:黑寡婦
是初代復仇者中唯一一位女英雄!由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飾演的「黑寡婦」性感、堅強,她的黑暗面也讓人感到好奇。日本人認為她是復仇者的精神支柱,能讓失控的浩克冷靜下來,能鼓勵美國隊長讓他不再感到孤單。當然啦,日本人最期待的,還是她每一部作品的發型發色變化。
7:奇異博士 Doctor Strange
迪克特·康伯巴奇 (Cumberbatch)飾演的「奇異博士」,原是一名傲慢的神經外科醫生就足以吸引了一批小迷妹了。他淵博的知識,以及為《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計算」的結局令人佩服。他的冷靜與智慧,和其他英雄的特質完全不同。(簡直就是漫畫里走出來的一樣!)
6:緋紅女巫 Scarlet Witch
由伊莉莎白奧森(Elizabeth Olsen)飾演的「緋紅女巫」竟然打敗「黑寡婦」!結果竟然是因為她與「幻視」的愛情太有魅力、太感人。她的美麗讓人驚艷,而她次次為了幻視必須堅強,也讓人很心疼。(老男孩你懂的....)
5:冬日戰士 Winter Soldier
由賽巴斯蒂安斯坦(Sebastian Stan)飾演的「冬日戰士」竟然擠進了前 5 名!他的故事從美國隊長的軍中摯友巴奇,到失去記憶的刺客,再到他成為盟友與「獵鷹」一起戰斗⋯⋯ 酷寒戰士的身世真的太坎坷,日本人希望他能得到快樂。還有,他在黑豹的瓦干達以「白狼」的稱呼存在,真的太酷了!
4:驚奇隊長 Captain Marvel
由布莉拉森(Brie Larson)飾演的「驚奇隊長」雖然出現的時間不長,卻打敗一眾英雄奪得第 4 名。堅強、溫柔、美麗,是日本人對她的評價;而她那來自太空的力量,也強大到讓人想一輩子追隨這位女英雄。
3: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
美國隊長是漫威作品中最具象徵性的人物,他正義、帥氣、高大,卻是一個可憐的角色。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演繹的「美國隊長」證明了一個人的信念能有多強大!他在關鍵時刻,永遠是最勇敢、最堅強的那一人;盡管體格上來說不是最強壯的,戰斗風格也不華麗,但他從心底散發的力量無人能及,能將所有英雄團結在一起!
2:鋼鐵俠 Iron Man
最喜愛的復仇者,必須要有「漫威一哥」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呀!從2008年至今,時常覺得小羅伯特唐尼就是「鋼鐵俠」托尼史塔克本人!他有不少缺點,卻用聰明的頭腦發明的武器,一次又一次與邪惡對抗、拯救地球!而他穿著西裝的場景,是MCU最浪漫的時刻擾遲。他總是語帶諷刺的說話風格,也很吸引人。凡人之軀比肩神明,我愛你3000次......
1:蜘蛛俠 Spider Man
果然還是像「蜘蛛俠」這種充滿高校熱血的故事最受日本人歡迎啊!影迷大贊蜘蛛俠戰鬥技巧和 搞笑 對話都非常有趣,不僅角色很可愛、有親切此李慧感,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版本的蜘蛛俠更是「忠於」原著漫畫。而他明明是個不成熟的孩子,卻格外努力想成為英雄,讓人感動!(老版太過苦大仇深了,個人還是更加喜歡荷蘭弟的小蟲。記住漫威一個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蜘蛛俠,要不是漫威電影,第十到第二名加起來的名氣都沒有蜘蛛俠高)
復聯3的bgm+武力擔當,復聯4里的快樂肥宅——雷神托爾竟然沒有入圍!難道是因為這在盛產宅男的日本簡直是真實寫照,刺痛他們都心?
H. 日本人是怎樣看待我們的抗日劇的
http://www.hu.com/question/21731836
國內的朋友在微信上問我:「關於中國的抗日神劇,不知道日本人了解多少?他們對此的反應如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允許我先說一個有關日本人聽笑話的故事:
據說日本人聽一個笑話,至少得笑上三次:
第一次笑,是在剛聽完笑話的時候。
第二次笑,是在講笑話的人告訴日本人笑點在哪裡的時候。
第三次笑,是在若干天之後——日夜在腦子里琢磨那個笑話的日本人,終於理解了那個笑話的含義,於是,發自內心地躲在角落裡獨自笑了……
呵呵。這個關於日本人聽笑話的故事,當然它本身就是一個笑話,意在譏諷日本人的反應遲鈍——大和民族也的確是個普遍擁有鈍感力的民族。
這一點看他們的歷史也可窺見一斑:一百多年前,他們因為「黑船來航」而被迫打開了國門,結束了二百來年的「閉關鎖國」史;然後又在七十年前,因為戰敗而無條件接受了美國人規定的民主,結束了一度引以為傲的「大日本帝國」演變成了一個民主國家。
各種鈍感帶來的被動,成就了這個國家的許多歷史轉折。想必這都與其「後知後覺」的國民性不無關系。
當然,日本人在另一些方面,又擁有無比敏感的神經,例如面對四季變遷容易善感,看到一片落葉也會含淚……但這又是另一個話題,此處略去不談。
日本人既然後知後覺,對於笑話的反應又比較遲鈍,因此,當他們剛開始接觸「抗日神劇」時,其表現自然也不會機警伶俐到哪兒去。基本上他們對於「抗日神劇」的態度,和聽一個笑話要分三次笑的步驟是差不多的。
一開始,日本人剛知道「抗日神劇」這個東西時,難免心驚。因為他們一頭霧水,加上許多人不懂梁如中纖渣衡文,完全弄不明白這些抗戰劇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能記住那些痛殺「鬼子」的鏡頭:人人都是武林高手,個個身懷絕世神功,「日本鬼子」哭爹喊娘,各種丑態,一下子就被消滅光了。
我身邊一些學中文的日本朋友,最開始接觸中國的抗日劇時,內心感受只能用兩個字來描繪,那就是「怪異」。對於在某些方面不太開竅的日本人而言,面對中國的抗日劇,他們也說不出哪兒不對勁,總之只感覺到各種怪異各種不自在。
接下來,「抗日神劇」在中國越演越烈,「抗日」的功夫也越來越神。於是中文網路出現了不少批評「抗日神劇」的文章。就連《人民日報》都看不過眼了,撰文批判說:
「八路軍戰士像撕魷魚片一樣徒手將敵人撕成了兩半,『鬼子』血肉橫飛,英雄凜然一笑。八路軍女戰士被一群日軍侮辱後,騰空躍起,數箭連發,幾十名鬼子兵接連斃命。綉花針、鐵砂掌、鷹爪功、化骨綿掌、太極神功輪番出現,取敵人首級如探囊取物。」
「五花八門背後則是驚人的一致:我方戰士英俊(或性感)瀟灑,神勇無敵,日本軍人猥瑣而弱智、暴虐而無毀做能。」
「不過,我們實在不能把這種慷先驅之慨的做法稱為『幽默』。中國盡管取得了八年抗戰的最終勝利,但我們的前輩也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我們的勝利是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的,這是我們認識那段歷史的基本理性。」
《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被日本媒體翻譯成了日文,轉載到了日本的各大網路媒體,於是日本人也終於如夢初醒:原來所謂「抗日神劇」,居然是這樣子的!這些抗日劇貌似在表達愛國情懷,卻原來如此不尊重自己的歷史啊!
現在,日本人對於「抗日神劇」的態度,已經從第一階段的感覺「怪異」,到第二階段經《人民日報》點撥後的「如夢初醒」, 開始順利進入到了第三個階段:他們開始享受「抗日神劇」所帶來的各種樂趣了!
不少日本網民開始對我朝「抗日神劇」變得津津樂道起來。有懂中文的好事者,甚至特意跑到中文網路里「挖」出不少「抗日神劇」的劇照,指手畫腳地逐一品頭論足。
看到「抗日神劇」中那些乘坐80年產大眾車的日本兵、還有手持80年代中期研製出品的AWP狙擊步槍的八路軍時,日本網民們也興奮直想猛捶榻榻米……那些沒學好中文的日本人,似乎還不太懂得如何使用「穿越」這個詞,但他們已經意識到中國的「抗日神劇」,完全比哆啦A夢的「四次元百寶袋」還要神奇。有不少日本網民這樣在日文社交網站上留言說:
————這個要是在日本播出,估計會超人氣啊(笑)!
————希望抗日神劇毫無顧忌地朝著魔幻路線突飛猛進,僅僅是一台(80年代產)的車,還遠遠不夠震撼。最起碼得讓日本軍的軍車變形成機器人屠殺人民,然後再使用最強解放軍的功夫拳,將日本兵炸得粉碎……
————這是朝著「抗日水滸傳」狂奔的節奏啊~
————希望快些翻譯到日本來!太有趣了!我喜歡這類B級劇。
————中國人真是生活在魔幻之中啊!
————說是抗日劇,但完全是SF劇啊,真的很想看……
這類留言還有許多,不一一翻譯了。總之,許多日本人對「抗日神劇」的看法,已經從最開始的「感覺怪異」升級到「心嚮往之」了。因為日本人已經知道了:那不是抗日片,而是娛樂片。既然是娛樂片,日本人在神劇里被犧牲一下,也沒什麼不好,滿足一下中國憤青們的抗日需求,也算是一種「娛樂關懷」。
而我有一位大阪出身的日本朋友,則更具有「犧牲精神」,這位日本友人的中文雖然沒學好,但卻記住了抗日神劇里的好些「鬼子」台詞。跟中國人的朋友一起去居酒屋喝酒時,喝到興頭上,會說:「你的米西米西,我的鬼子死啦死啦的!」說完拿起筷子指著自己的腦袋,嘴裡「叭!」的一聲槍響之後,自顧自地應聲歪倒在自己的餐座上,表示他已經被自己的筷子「殺死」了。
以上是普通日本人對於「抗日神劇」的反應。至於日本的學者和媒體人,針對中國大肆風行的「抗日神劇」,他們更喜歡從中國的社會矛盾、審核制度、愛國教育等各方面作出深層次的詳細分析。因為「你懂的」等各種原因,這些日本媒體和學者們的分析,在此且略去不談。
不過,在這些我所看到過的日本人對於「抗日神劇」的評價中,至今為止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評價,是一位日本人無名氏寫在2CH網站的留言。那位匿名留言的日本人這樣寫道:
「中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都是反日的。作為日本人,我的看法是:韓國人是反日原理主義,而中國人是反日機會主義。」
對於這句評價,我個人深以為然。
……
I. 國人吐槽抗日神劇,那麼,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國人吐槽抗日神劇,日本人對這種神劇多半也都是不認可的態度,因為這些作品確實讓人覺得非常的無語。真正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在打仗的旁兆時候整體的情況是非常殘忍的,而且戰爭也給人一種非常血腥的感覺。當時我們國家有很多英雄先烈都為此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為了國家的大義奮不顧身的往前頂,出現了很高褲多的人員傷亡,這對於中國而言是非常慘痛的一段歷史。
這些作品為了輕易的過審內容出現了假大空的現象,而且還給人一種在侮辱觀眾智商的感覺。日本人在看待這種抗日神劇的時候也覺得非常的莫名其妙,他們發現自己人隨隨便便的就會被打敗,而對方幾乎都是武林高手,所以很多日本人在看了這樣的影視劇以後都以為中國人都會武功。這種作品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會覺得荒誕不經,所以抗日神劇在當下的市場上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了。
J. 電影《英雄》的影評
吊足了的胃最終吃了一頓飽飯。在一片狼籍的中國電影飯桌,英雄是一道真正的招牌菜。
集中了華人乃至世界頂尖的製作群體,投入3000萬美金,英雄成為我所見過製作最為精良的中國電影。很久沒有一部中國電影讓眼睛,耳朵如此興奮了。張藝謀的專業精神令人敬佩,如果誰要向張藝謀豎中指,還是先鞠個躬再說。
看過片子絕對同意這種評價: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我覺得如果早些時候拍出來,英雄還可以拿去做申奧片。所有關於中國的符號,英雄里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簡,弓箭,威威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英雄電影的畫面,極具中國畫的意境。如果不去做申奧片,英雄還可以去做中國旅遊的廣告片,或是愛國主義教育範本,的確,我相信每個看過電影的都會為我大好江山,我泱泱大國擊節贊嘆,相信這部電影全球放映後,會加快留學人員歸國效力,加大各國人民來華旅遊觀光力度。
有幾個鏡頭給人留下強烈印像:李連傑一劍刺中甄子丹,為描述劍之快,鏡頭在李連傑的臉一點點穿破雨水的畫面中一一定格。李連傑與梁朝偉在九寨溝一場對決戲,二人蜻蜓點水,水面及水下的鏡頭,絕對可以寫入武俠片視覺經典。我也相信很多人在章子怡和張曼玉比劍那段漫天黃葉的戲中瞠目結舌,盡管那段戲倒更像屬於日本人的意境。
在聽覺方面,英雄把武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不再像以往武俠片強調刀劍,拳腳,飛行的強烈誇張表現,相反,英雄的錄音和擬音方面都相當克制,他們更重視體現"綿長""幽遠"的意境,更強調聲音的質感。這些克制後表達出的竟境令人大開"耳"界。在影院,正對畫面,背景聲安靜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袍揮舞和鼓聲的中低音中,劍聲劃破空氣的銳響,配合人影騰挪的聲音,槍劍相撞後的漸弱的震顫聲,極富韌性極具質感。讓人印像深刻的是為描述李連傑劍法之准,他一劍橫貫毛筆,從劈裂筆桿竹質到筆尖毛質聲音的變化。還有在九寨溝對決的劍戲,人腳踏在平靜的水面聲,劍挑破水,震開的一圈圈漣漪聲,人耳悶在水裡到躍出水面後撲面而來的空氣感。影片配樂依然是譚盾,看到最後,我幾乎有點迷乎了,那鼓聲,琴聲,包括伊扎特帕爾曼的小提琴,都真的很像《卧虎藏龍》。
編劇李馮和張藝謀用紅,蘭,白,黃四段視覺的變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講述,還加了不少辯析的色彩,這讓人想起《羅生門》。這個故事講得很別致而且基本能自圓其說。再一想到電影的短短的拍攝周期,讓人對老謀子心生敬意。而畫面上,英難更像一部部精美的MTV或廣告片的聯播。
英雄是一部符號化的電影,所有的符號都在傳達一個標識:"MADE IN CHINA"。在這樣的視覺聽覺轟炸中,演員的表演成為影片中最為弱化的環節,如果不是出於商業的考慮,估計誰來演都可以完成任務。大牌明星們的表演徘徊在扮酷或更好的扮酷之間,說狠一點,劇本給他們的空間,無法演出"人味兒",他們的內心活動,表情都不再重要,重要是他們要服從服裝顏色變化的需要,電影的主角是服裝,布景,道具,這些符號代表著忠,義,情。演員是人,但是有一群神一樣的攝影舞美燈光,人便不再是人,是英雄,於是一個歷史故事最終變成一個超現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