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淮海戰役為什麼拍兩次

電影淮海戰役為什麼拍兩次

發布時間:2023-08-27 14:32:07

Ⅰ 李雪健在電影《四渡赤水》中首演林彪,開創之功功不可沒

李雪健塑造過林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當年他在《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轟動一時。這是空政話劇團排演的一出話劇,時間長達四小時五十分,接近五個小時。

這個話劇,當年曾經以錄像帶的形式在全國播放,播放時應該是組織單位觀看的。筆者父親當年在學校當老師,就曾經與同事在黨校里看過這個錄像帶,還說人物表演很逼真。

現在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李雪健在影片里扮演林彪的片段,他在話劇里夾著一個尖嗓子在高八度的音準空間里叫出的「江——青——同——志——啊」,未見其人,就被這叫聲給攝服了。

這個話劇排演於1980年,現在看來,大體相當於活報劇的水平,話劇提供的 歷史 事實,明顯不超過當時的紀實文學提供的素材,但話劇能夠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演員的誇張性的演繹。

當時李雪健才26歲,卻演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的垂垂老矣但又胸有陰褻的矛盾狀態,賦予了劇本里沒有的諸多內涵,體現出了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強的功力。

在這之前,李雪健在空政話劇團一直擔負著的是跑龍套的角色,地位相當的低。

本來他演的這個角色是虛位以待中戲的李保田的,但李保田太忙,難以來到現場排練,李雪健充當了李保田的替身,代李保田走走位,定定位,一旦李保田來了,就沒他什麼事了。

但李雪健抓住了機遇,硬是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他不僅當李保田的替身做得一絲不苟,更是代入自我,越俎代庖,假戲真做,把這個角色演繹到非他莫可的程度。

對於李雪健來說,這個角色對於他太重要了。

之前,他在劇團里,只是演演匪兵乙而已,連匪兵甲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匪兵甲,要留給他的同行中比他更玉樹臨風一點的濮存昕、王學圻這些演員。

李雪健個子只有一米七零,這樣的身材,在演員中是很尷尬的,但是,他在林彪這個特型角色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從一個連一個臉都沒有的匪兵乙,躍升為副統帥,這之間的巨大的落差,就這么險象環生地砸向了李雪健,任何人在這樣的時候,如果不抓住這個可以進階的機會,都會後悔終生。

李雪健的起點非常低,父親也就是一個公社書記,他自小生活在農村裡,後來初中畢業當了兵,在部隊里因為是山東人,所以會說山東快書。那一年,北京的文工團演大戲,需要群演角色,李雪健在他的部隊系統里被借用到北京當龍套。他是一個臨時借用的戰士,戲完了,他也應該回到基層部隊,但李雪健見了大世面,就不想再回到出發地了,於是,他在北京四處投考藝術團體,最終被空政文工團錄取了,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對他來說,留在北京,是一個多麼難以企及的奢望啊。

在文工團里,李雪健什麼粗壯活都做,使得劇團都不忍心把他裁撤了,甚至考慮過讓李雪健在劇團里乾乾木匠的活,好歹對得起他的付出。

但演出林彪的成功,使李雪健不再是那個隨時被剔出劇團的可有可無的小人物了。

1982年八一廠再次上馬《四渡赤水》,李雪健理所當然地再次在影片中扮演偶而露崢嶸的林彪一角。

《四渡赤水》這個電影當年是江青所抓的項目,影片導演蔡繼渭早在1972年,就重走了長征路,體驗一路風情,了解 歷史 事實。

電影劇本正式立項是在1974年,到1976年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組建攝制組,投入拍攝了。

不過,當時的導演是蘇里,而不是1983年公映的《四渡赤水》的導演蔡繼渭。

蘇里是中國的著名導演,他的戰爭片代表作是《平原游擊隊》,由他來執導《四渡赤水》,也是希望他能夠在電影里保留下更多的彌漫著硝煙味的真實感。

不過,電影正在籌拍之際,「四人幫」粉碎,因為這個電影的特殊背景,被下令停拍了。

一度時期,劇組人員還因為聽命於江青拍攝這個電影而受到影響。

比如《四渡赤水》的編劇之一李傳弟就在他所供職的劇團里,因為這個原因而受到審查,後來當然沒有事了。

蔡繼渭在《四渡赤水》里的一些運鏡風格,後來也影響到《淮海戰役》的拍攝。

比如《四渡赤水》中紅軍一渡赤水、經過浮橋的場景,電影用了一個旋轉三百六十度的航拍鏡頭來立體呈現,最後鏡頭對准了橋上的領袖人物。

這一鏡頭的構思,對照《淮海戰役》中的黃維兵團開進的鏡頭、最後畫面落腳於黃維登上小土丘的終筆,可以看出兩者有著相似的運鏡構思。

《四渡赤水》里原來是沒有領袖人物的,只有團一級的將士,後來1982年重拍的時候,隨著當時的形勢,電影里將領袖人物作為主人公,但領袖人物基本沒有心理沖突,電影里的戲劇沖突成份,還是原劇本里的團一級的將士們提供的。

這樣,重拍的《四渡赤水》就有一些尷尬。原來電影有一個自成體系的故事架構,通過虛構的基層團隊——瑞金團,來表現戰爭的起承轉合,現在加進領袖的指揮部的戲,這兩者之間,便少了一個中間過渡的階層,好像是領袖直接指揮了一個團,那麼,這不是把領袖降到師一級的層次了嗎?

所以電影後期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在電影里加進了一軍團、三軍團的戲份,這樣,至少可以給人的感覺,是指揮部指揮了一軍團、三軍團,然後才有更為基層的瑞金團如虎添翼,大顯身手。

這樣,電影就加進了一軍團林彪的一場戲、三軍團彭德懷的一場戲,但這種加戲的事,是在電影已經定型之後,再怎麼加進去,也無法改變原來的電影架構。

所以,《四渡赤水》結尾的時候,領袖人物站在高坡上,前來受到接見的仍是瑞金團的團長,中間依然沒有一個中間的過渡階層。

《四渡赤水》里給彭德懷加的戲,僅僅是安排了彭德懷接了一次電話,而一軍團林彪的戲,同樣是只給了一個場景。

這個場景可有可無。

此時影片已經走向尾聲。前一場戲中,領袖們商議已經把滇軍調出來了,下一步是准備走第二步、第三步棋,然後下令發「第一軍團」。

這時候,電影里出現了一場「第一軍團指揮部」的場景,林彪正在地圖前,研究地圖上的密密麻麻的紋路。

這個林彪就是李雪健扮演的。

這時,政委拿著電報,對林說,軍委要我們進一步向東,暴露自己,帶滇軍東去。

林頭也不抬,說了兩句強調的指令,一句是「要二師做好准備。」一句是詢問「清水江架橋的事?」

邊上的指揮員都顯得很輕松,只有林彪不苟言笑,專注地沒有離開地圖半步。

李雪健扮演的這個角色,也突出了人物面無表情的成份,但對比他在話劇中的誇張的帶有明顯醜化性的表演,這個影片里的角色形象要正面得多。

李雪健對角色的定位,實際上也影響了後來《大決戰》中同樣的人物形象塑造。

1996年拍攝的《長征》中,對林彪的咄咄逼人,反而有更多的表現。當時,在一次會議上,林彪提出進攻打鼓新場,得到了在座將領的支持,而唐國強扮演的角色,對此十分惱火 ,大發脾氣,後來直接導致精簡決策機關,放棄這種扯皮的討論模式,顯然要比《四渡赤水》對人物關系的簡單化要深刻得多,也抓住了戲劇性沖突的要害。

這也反映出《四渡赤水》當時在初次涉及到新視野下的戰爭題材拍攝問題時,無法找到更好地處理指揮部與戰壕真實之間的合理分布,只好在電影里簡單地比劃一下,致使電影里更深層次的戲劇矛盾難以得到展現。

相比之下,1996年的《長征》始終圍繞的是領袖人物的思維決策而謀篇布局,更符合藝術規律。這個影片中的林彪是由鍾山扮演的,從外貌形象上來看,還不如李雪健來得更為相象。

盡管如此,李雪健在《四渡赤水》里首次出演林彪,還是有著不可忽略的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

對李雪健來說,這是他首次告別匪兵乙擔綱這么一個重要人物的演繹任務,而對這個角色來說,李雪健也是第一次為這個角色定下了日後影視作品中始終難離左右的色彩調門。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 歷史 上備受爭議的角色,卻是李雪健日後鯤鵬展翅的福星呢。

Ⅱ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的戰爭背景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是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


Ⅲ 淮海戰役的電影是哪年拍的

大決戰海報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Decisive Engagement: Wei-hai campaign (1991) 影片資料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219 min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演職員表 導演: 李俊 ....總導演 蔡繼渭 ....首席導演 韋廉 楊光遠 景慕逵 翟俊傑 編劇: 李平分 史超 王軍 主演: 古月 Gu Yue ....毛澤東 蘇林 Lin Su ....周恩來 吳志遠 Zhiyuan Wu ....宋美齡 劇情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劃淮海戰役。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及時切斷正向徐州收縮的黃百韜兵團的退路,並將其包圍在徐東碾庄圩地區。同時,中原野戰軍攻佔了軍事重地宿縣,切斷了徐州劉峙集團的陸上退路。 蔣介石調杜聿明回徐州作戰,敵人幾路兵團雲集逼近徐州,淮海戰役形勢異常嚴峻。國共雙方統帥鬥智斗勇,頻頻調兵遣將,經過十幾天的激烈戰斗,黃百韜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困,黃維兵團全殲。蔣介石雖多方設計救援杜聿明集團,但終因軍無鬥志,終致全軍覆滅,具有決定意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作為《大決戰》系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續了同系列電影氣勢恢宏的特點。黃維兵團登場時,使用了長達一分鍾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鏡頭,充分表現了黃維兵團的規模。而聚殲黃維兵團的那場戰斗,同樣使用了長時間的航拍。 電影從大處著眼,一些歷史細節上也未放鬆,比如黃維兵團被圍時,曾將卡車裝滿土擺成一線,以抵擋子彈,在影片中亦有顯示。電影中還展示了解放軍自行研製的一種土火炮—飛雷。 電影使用大篇幅表現了解放區人民群眾冒著國民黨狂轟濫炸,對解放軍的大力支持,同時客觀反映了國民黨軍隊內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對比說明了戰爭勝負的客觀性。 其它電影 電影《車輪滾滾》 (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1975年出品) 講的就是人民群眾支援淮海戰役的故事,主要是以膠東地區一支民工小分隊為線索。其中有個壯觀的場景,成千上萬的民工推車挑擔,為解放軍運糧送彈,車輪滾滾,人歡馬叫。據說,當年參戰的元帥、將軍觀看此片時,感動得熱淚直流。數以萬計的民工為支援淮海戰役付出了生命。 電影《佩劍將軍》(1982年出品) 以淮海戰役起義的張克俠、何基灃為原型,反映第三綏靖區起義的故事,佩劍指的是顧祝同向兩個將軍授予中正劍。 電影《今夜星光燦爛》(八一廠1980年出品,李秀明主演) 主要情節:1948年冬,在硝煙彌漫的淮海戰場上,一個准備上吊姑娘被我軍某電話員小於救回掩蔽部里。姑娘名叫楊玉香,弟弟被地主打死,父親不幸死去,她走投無路只得出此下策。楊玉香為報救命之恩,願以身相許,小於不知所措,老班長把玉香留在伙房幫忙。從此,這個孤苦伶仃的姑娘生活在革命的大家庭,成為連隊編外一員,開始了不平常的新的生活。戰鬥打響後,玉香冒著炮火為同志們運送干糧。在激烈的戰斗中,連部通信員小郭光榮犧牲。為了對垂死掙扎的敵人發動政治攻勢,電話員小於英勇地接受了上級交給的任務。他沖破險阻,終於接通電話線,並沖進敵軍師部,命令敵師長與我縱隊陳司令員通話。當敵師長頑抗時,小於拉響了腰上的一束手榴彈壯烈犧牲。玉香聽到小於犧牲的消息後,悲痛不已,而戰斗的烈火逐漸把她鍛煉得堅強起來。在衛生員小孫不幸犧牲後,玉香果斷地接過醫葯箱。從此,她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戰士。在總攻戰斗中,連長何戰雲也光榮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嘹亮的軍號聲中,南下的部隊在星光下集合,這時響起了陳司令員的聲音:很多戰友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樣,永遠照耀著我們……玉香望著雲煙飄渺、星光燦爛的夜空,眼前又浮現出戰友們親切、剛毅的面容…… 本片編劇白樺的創作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這是首次用人情味來描述解放戰爭。

Ⅳ 電影淮海戰役怎樣呀

電影版《淮海戰役》太讓人失望。戰役從提出、運籌到指揮,包括最終形成南線大決戰而發出"齊辰電",也包括對整個戰役走向情況的把控,都是粟裕將軍通過一封封電報通過中央軍委部署完成的,但在電影版《淮海戰役》中,做為主角的粟裕將軍就像個傳令兵一樣,忙的不亦樂乎。最不應該有的鏡頭是"洗冷水澡",作為個人習慣,怎麼能放到生死悠關的鐵血戰場上?還按排劉陳兩個司令員去請示匯報工作,這也太假的可笑了。

淮海戰役,在宏觀戰略決策的大政方針上是由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導,在戰役的主要方向、主要作戰方向的前線具體決策上是粟裕指揮和由第三野戰軍實施。戰役的一個配合方向,是第二野戰軍在第三野戰軍的協助下消滅了黃維兵團。

而電影《淮海戰役》卻主次顛倒,粟裕的決策和指揮只是被浮光掠影地、簡略地表現,而作為不是主要方向的、戰役次要的、配合的方向,卻是成為了電影的主要部分。

淮海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粟裕沒有被公正地表現出來,電影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後來的 歷史 結果來決定以前的 歷史 狀況,甚為荒唐,對 歷史 極不負責任,誤導了我們的後代的認知。《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拍得最令人詬病的。人民心中的形象沒有在電影中得到表現。

重點不突出,關鍵場景缺失。如:沒有主席親自交代「我把指揮交給你」,以及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場景。

看了網友的評論,原本想去看電影(淮海戰役),演的這么槽,又改變 歷史 情節,決不看了。三大戰役本是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軍委親自布暑,不實出毛主席,不突出主要戰役指揮者,就失去意義了。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偉大戰役,是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濃筆重彩。

可惜,電影《淮海戰役》,硬是被不懂、不了解或曲解 歷史 的編劇、導演搞成了「不知所雲」,最高決策者 偉人被淡化,戰役的真正軍事指揮者 粟裕被邊緣化,厚重的 歷史 ,被他們搞的不倫不類。

尊重 歷史 ,反映 歷史 真相的影視作品,才有生命力,否則,在拚命「廣而告之」,也只是曇花一現。

電影《淮海戰役》,場面宏大,空前絕後,值得稱贊。

說主題:要說九十年代拍攝的淮海戰役怎麼樣?一句話:對粟裕有失公平,距離真實有差距。

毛主席有言: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這是定論。[贊][贊][贊]

所以,電影《淮海戰役》最應該把粟裕大將的指揮藝術、戰略眼光,要有更多的展示,而電影,卻有遺憾欠缺,許多鏡頭都「喧賓奪主」了……。原因嘛,也許是當時的政治需要吧?

電影《淮海戰役》可以說演員演技可圈可點,場面宏偉,大致符合 歷史 史實,但重點人物刻畫主次不分,使學過 歷史 和懂軍史的人大跌眼鏡。

聽說電影淮海戰役拍了兩次,所公演的電影是由當時的 歷史 局限所致,主次顛倒。現在可以將兩次拍攝素材根據 歷史 事實重新剪輯即可。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沒看過,本來想看看,看到網上的評論;已經倒了胃口,決定不看了。淮海戰役本是劉、粟是主要指揮。這在毛主席、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就可以看出。 歷史 就是 歷史 ,來不得半點虛假。特別是 歷史 體裁的影、視劇,更應該實事求是反應當時的 歷史 真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中央嚴把 歷史 影、視劇的關,杜絕改變 歷史 真實性的 歷史 影、視劇再次出現!

說心裡話有點失望

看了許多評論 很欣慰,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Ⅳ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幾部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三部,分別是《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2:淮海戰役》《大決戰3:平津戰役》。

1、《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2、《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蔡繼渭等執導,由古月、蘇林、趙恆多等主演。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

3、《大決戰3:平津戰役》

《大決戰3:平津戰役》由李俊、韋廉執導,由古月、蘇林、吳志遠、趙恆多主演,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傅作義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1月01日在中國上映。



(5)電影淮海戰役為什麼拍兩次擴展閱讀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主要劇情:1948年3月,在東北站穩腳跟的解放軍,在林彪(馬紹信飾)的領導下,發展為近百萬大軍。毛澤東(古月飾)、周恩來(蘇林飾)、任弼時(路希飾)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郭法曾飾)、朱德(劉懷正飾)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的形勢。

毛澤東、朱德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

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盧學公飾)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趙恆多飾)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Ⅵ 大決戰之淮海戰役評價如何

其實三大戰役里,拍得最經典的就是淮海戰役,雖然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瑕疵,比如過於突出鄧公在戰役中的影響力減輕了粟裕的描寫,其實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據當時的主創人員回憶,本來是想以尊重歷史已粟裕大將為主線,但後來因為當時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無法進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戰軍和劉鄧為主,主要突出鄧公的影響。

但瑕不掩瑜,無論陳鄧還是粟裕劉伯承元帥,他們都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歷史不能埋沒粟裕大將的卓越戰略謀劃和戰役指揮才能。如果不是當初第三野戰軍對濟南戰役的勝利,也不會有後來淮海戰役的構想,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粟裕大將卓越的戰爭藝術造詣。

電影對戰爭的宏達場景的描繪,對戰士,對國共高級指揮員以至於領袖人物的刻畫,簡約不簡單,恰到好處,精闢到位,沒啰爛。戰爭進程也是真實還原,此後的戰爭電影,再無超越的了。豆瓣評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觀性。在中國戰爭電影史上,至少9分,再無比他高的了。

閱讀全文

與電影淮海戰役為什麼拍兩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谷華聯電影院 瀏覽:943
90年代山東台播過的歐美電影 瀏覽:543
2018年電影上映時間表中國 瀏覽:611
電影血戰台兒庄觀後感 瀏覽:313
信用卡看電影哪個便宜 瀏覽:931
明天會更好電影男主角 瀏覽:878
美國電影影片 瀏覽:230
慾火難耐印度電影 瀏覽:418
美國有龍的電影 瀏覽:312
罪人電影2018下載 瀏覽:685
電影戰爭美國 瀏覽:608
紅旗電影院今日影訊 瀏覽:779
大武生電影結局 瀏覽:310
法國電影關於復仇 瀏覽:937
2018喜劇電影大全排名 瀏覽:765
監獄歐美題材的電影 瀏覽:89
在平台點擊電影量怎麼算錢 瀏覽:341
有哪些好看的電影可以推薦免費 瀏覽:694
不卡網電影電視劇 瀏覽:981
導演被判刑是什麼電影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