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奪印老電影主要反映了什麼

奪印老電影主要反映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31 07:14:55

⑴ 電影《暴風驟雨》的老演員們近況如何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爭故事片《暴風驟雨》在全國上映,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說改編,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以東北地區松花江畔元茂屯為背景,講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土改的故事。

在這部影片中,從導演到演員可謂明星薈萃,知名的導演謝鐵驪操刀。著名演員於洋、高保成、葛存壯,趙子岳、魯非等在這里都有精彩表現。近六十年過去,觀眾仍然不能忘記他們,大家都非常關注其中的演員他們的近況如何?

韓老六扮演者劉季雲

劉季雲,幼年就師從於著名京劇演員龔雲甫學習老旦。他是一個1938年參軍的抗日幹部,參加過著名的上黨戰役。1945年劉季雲入黨。1953年總政文工團話劇團擔任演員,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57年劉季雲正式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他飾演過《沖過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戰上海》中的劉毅將軍、《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風驟雨》中的韓老六、《奪印》中的陳景宜、《秘密圖紙》中的潛伏特務古仲儒等角色。

劉季雲對表演藝術有豐富的創作經驗,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劉季雲以塑造反派見長,他所飾演的韓老六兇殘狡詐,潛伏特務古仲儒老謀深算。受到觀眾的認可。劉季雲在文革期間屢遭迫害,身患多種疾病,1971年剛滿60歲的劉季雲因病逝世。

趙玉林【趙光腚】的飾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歲就參加八路軍,只念了一年小學的高保成,在部隊擔任過勤務兵、護理員。後來在冀中軍區火線劇社任演員,1956年主演電影《上甘嶺》中堅守上甘嶺的我志願軍八連連長張忠發。高保成先後在《渡江探險》《狼牙山五壯士》有精彩表現,1961年在《暴風驟雨》演趙玉林。1974年在《閃閃的紅星》中扮演宋大爹。無論是扮演農民還是軍人,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極大地熱情,憑著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實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歲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趙子岳——老孫頭的扮演者

《暴風驟雨》中善良淳樸、詼諧幽默的老孫頭,就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趙子岳飾演的。趙子岳把膽小怕事、對土改即擁護又有顧慮的老孫頭復雜豐富的心理活動,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趙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發現農民割走了他的麥子,就一句台詞『我的麥子』,托著哭腔的趙子岳把老地主貪婪的本性刻畫的淋漓盡致。

在影片中,趙子岳一輩子也沒演上男一號,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崗位上趙子岳是1937年就參加革命的老領導,他在太行先鋒劇團及軍區京劇團任團長等職。曾經擔任山西省劇協副主席,中國影協理事,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

他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克勤克儉,1981年,他將積攢的1萬元捐獻出來用於『北影青年演員進步獎』基金,以培養獎勵青年演員。他無論演戲還是做人都保持一個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這位演過幾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歲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銀幕形象永遠留給了廣大觀眾。

作者:「小方說 歷史 」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 歷史 」

雲緋 歷史 號:故紙堆間

於洋,1930年10月4日,祖籍山東黃縣,原名於延江。 原北京電影製片廠團長,表演藝術家。演員、導演。1945年長春市文化中學肄業。曾在長春市公安局任職,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文化教員。1947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在《留下他打老蔣》、《橋》、《中華女兒》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學習。1957年畢業後主演《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轉任導演,拍攝《戴手銬的「旅客」》、《大海在呼喚》等影片,並導演《哪兒是我的家》等電視連續劇。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1989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第19屆金雞百花節獲得「終身成就獎」。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爭故事片《暴風驟雨》在全國上映,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說改編,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以東北地區松花江畔元茂屯為背景,講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土改的故事。 在這部影片中,從導演到演員可謂明星薈萃,知名的導演謝鐵驪操刀。著名演員於洋、高保成、葛存壯,趙子岳、魯非等在這里都有精彩表現。近六十年過去,觀眾仍然不能忘記他們,大家都非常關注其中的演員他們的近況如何?

韓老六扮演者劉季雲 劉季雲,幼年就師從於著名京劇演員龔雲甫學習老旦。他是一個1938年參軍的抗日幹部,參加過著名的上黨戰役。1945年劉季雲入黨。1953年總政文工團話劇團擔任演員,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57年劉季雲正式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他飾演過《沖過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戰上海》中的劉毅將軍、《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風驟雨》中的韓老六、《奪印》中的陳景宜、《秘密圖紙》中的潛伏特務古仲儒等角色。 劉季雲對表演藝術有豐富的創作經驗,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劉季雲以塑造反派見長,他所飾演的韓老六兇殘狡詐,潛伏特務古仲儒老謀深算。受到觀眾的認可。劉季雲在文革期間屢遭迫害,身患多種疾病,1971年剛滿60歲的劉季雲因病逝世。

趙玉林【趙光腚】的飾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歲就參加八路軍,只念了一年小學的高保成,在部隊擔任過勤務兵、護理員。後來在冀中軍區火線劇社任演員,1956年主演電影《上甘嶺》中堅守上甘嶺的我志願軍八連連長張忠發。高保成先後在《渡江偵察記》《狼牙山五壯士》有精彩表現,1961年在《暴風驟雨》演趙玉林。1974年在《閃閃的紅星》中扮演宋大爹。無論是扮演農民還是軍人,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極大地熱情,憑著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實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歲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趙子岳——老孫頭的扮演者 《暴風驟雨》中善良淳樸、詼諧幽默的老孫頭,就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趙子岳飾演的。趙子岳把膽小怕事、對土改即擁護又有顧慮的老孫頭復雜豐富的心理活動,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趙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發現農民割走了他的麥子,就一句台詞『我的麥子』,托著哭腔的趙子岳把老地主貪婪的本性刻畫的淋漓盡致。 在影片中,趙子岳一輩子也沒演上男一號,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崗位上趙子岳是1937年就參加革命的老領導,他在太行先鋒劇團及軍區京劇團任團長等職。曾經擔任山西省劇協副主席,中國影協理事,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 他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克勤克儉,1981年,他將積攢的1萬元捐獻出來用於『北影青年演員進步獎』基金,以培養獎勵青年演員。他無論演戲還是做人都保持一個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這位演過幾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歲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銀幕形象永遠留給了廣大觀眾。

老人們好![捂臉]

⑵ 75版電影《鋒火少年》 中歌曲演唱者是誰啊

那位前輩叫做郭芙美~~~
郭芙美戰友文工團歌唱演員。戰友文工團獨唱演員人才濟濟,當時流傳一句話叫做:總政的腿,戰友的嘴。意思是總政文工團的舞蹈很有名,戰友文工團的獨唱很出色。自然郭芙美在戰友也算不上一流,也就是二流演員。所以她的歌並不多我記住的也就是《烽火少年》中的兩首歌。好像還有但已沒有印象了。郭演唱的很到位很有特點。客觀地說郭芙美的演唱不是很完美,聲音也有缺陷,但她唱的很成功把歌曲內容表現得很好

郭芙美在文革前也給電影配唱過。

故事片《奪印》,她和呂文科配唱。

⑶ 集60-80年代老電影名

1 老電影你記得的還有多少? Z
看朋友們評價外國電影,自己也突然興致勃發,不過是回憶起過去的流金歲月,那些看過,難以忘懷的國產老電影。很多老電影,都是經典,百看不厭。至今回味還是那麼的親切,激動,因為它伴我成長。先就能想起名字的,看過的電影,串連成串。不知道,你記得多少?看過多少?

為了「打擊侵略者」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咱們的牛百穗」 帶領無數「英雄兒女」 組成「平原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 ,「紅湖赤衛隊」 和「回民之隊」,「南征北戰」展開了堅苦卓絕的「地雷戰」 和「地道戰」 。「紅孩子」 和「小兵張嘎」 學「半夜雞叫」 傳送「雞毛信」 ,「智取華山」,「智取威虎山」 「奇襲白虎團」 並攻克了「上甘嶺」 ,戰報頻傳。我們的「偵察兵」 「英雄虎膽」 「三進山城」 打入敵人的後方「野火春風斗古城」,化名「苦菜花」寫下了「渡江偵察記」 發出了「永不消逝的電波」 ,為「兵臨城下」 「戰上海」 寫下了不朽的「青春之歌」 。「車輪滾滾」「大浪淘沙」,無數「風雲兒女」在「烈火中永生」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和「平津戰役」 奠定了「開國大典」 ,新中國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了「紅日」 。

「和平年代」,艱苦「創業」 。為保衛勝利果實,」黨的女兒」「紅色娘子軍」 改編成了「霓虹燈下的哨兵」 , 「閃閃的紅星」 輝映在這」不夜城」的「十字街頭」。此時,敵特活動仍然猖獗,突聞「保密局的槍聲」,發生了「405謀殺案」,丟失了「蘭盾保險箱」 里的「獵字99號」「秘密圖紙」。 「大李小李和老李」 奉命追查這「藍色檔案」 。啟動了「羊城暗哨」,民兵「海霞」 帶領「李雙雙」 和「劉三姐」協助查訪了「沙家浜」 的「林家鋪子」 里的「72家房客」 。 「霧都茫茫」,「馬路天使」 在「大橋下面」 發現了神秘的「黑三角」,直指「芙蓉鎮」 的「神秘的大佛」 。在「花園街5號」 「舞台姐妹」 正上演的「紅燈記」 的劇場里,發現了可疑的「冰山上的來客」,於是「跟蹤追擊」「8千里路雲和月」 ,終於在「林海雪原」 發現了「熊跡」 。「鋼鐵戰士」 駕駛「鐵甲008」 經過「大決戰」 的」生死搏鬥」,揭開了偽裝的「斗鯊」 「畫皮」 ,終於在「國慶10點鍾」 勝利的完成了任務,慶祝的鳴放了「索倫河谷的槍聲」 ,驚起了「烏鴉與麻雀」 。

「祖國的花朵」 在茁壯成長,然而「早春二月」 的一場「奪印」 風波,使多少家庭「決裂」 。「惡夢醒來是早晨」 ,親人成了「戴手銬的旅客」,遠配「青松嶺」 下。這里也成了「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有著多少「苦惱人的笑」 ,「牧馬人」 彈起了「生活的顫音」,寫下了一代辛酸的「天雲山傳奇」 。

「好事多磨」, 「十月風雲」 粉碎了「四人幫」。「人到中年」 的「他倆和她倆」 「歸心似箭」 。在「本命年」 的「巴山夜雨」 中「第二次握手」 ,」苦戀」的」知音」終於緣了「柳堡的故事」 的夢。改革開放,人們精神煥發。瞧,「白毛女,春苗,小花,阿詩瑪,孔雀公主」,這「小字輩」的「五朵金花」,在「陽光燦爛的日子」 ,穿上「街上流行紅裙子」,戴著「高山下的花環」,和心愛的人」巴士奇遇結良緣」,展開了「廬山戀」 ,去看「一江春水向東流」 ,「沙鷗」翱翔,真是「天仙配」 。」」雷鋒的故事」感染了社會大眾, 「女藍五號,女跳水隊員,女理發師」雖」今天我休息」,還要主動到」女大學生宿舍」義務服務. 我們的田野」上」玉色蝴蝶」在」長空比翼」,」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回憶著那」子夜」「 殘雪」過後的「城南舊事」.

「今夜星光燦爛」 ,遠處傳來陣陣「月亮灣的笑聲」,「瞧這一家子」!我「喬老爺上轎」 趕快去獻上「十五貫」,「祝福」 他們「甜蜜的事業」 ,「錦上添花」!

作者: 男丁 2005-10-3 22:38 回復此發言

⑷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七十年代的農村露天電影,如果那村晚上有電影,會傳的很快,而且會興奮很長時間,那怕是看過幾遍的「三戰」也是提前吃飯,老早的去佔地方的。

七十年代農村的露天電影,最明顯的是一部放映機,中間要換四回膠片。看到正過癮的時候換膠卷,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電影看過幾遍了還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枯彎子們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著了,大人們都散場了,才有醒來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邊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邊的女孩身上了。

陸續的有了電視 ,電影在農村就失去了市場。

時間的推移,讓該出現的事物必然出現。該消失的也必然消失。

就怕電影機和發電機出故障!還怕天氣不好!夏天怕下雨!冬天怕下雪!一年四季怕刮風!那時候農村沒有 娛樂 活動!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的電影隊進村給放場電影!那時候看場電影就象過年似的盼啊盼啊!啊總算是把你們給盼來了!一聽說今天晚上咱們村放電影!那個高興勁呵!真是要多高興有多高興!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年歲大一點的人們都會有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現在回憶起來快樂無比、幸福滿滿。

那個年代人們主要的業余文化生活,就是聽廣播、讀報紙、看雜志、讀小說、偶爾看看露天電影,雖然單調了一點,但都很快樂,也很享受,更是滿足。那時候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多是你幫我、我幫你、互幫互助、家常理短,有時間會談論電影里人物場景、孩子成長、集體福利、生產隊建設、公社大幹快上的發展情況、國家新聞與新政策等,每個人都用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昂的革命鬥志,投入到家鄉的生產和建設之中。那時候的人們不物質、講奉獻, 社會 公平和諧,不講房子、車子、票子,沒有黃賭毒,有的只是:合作醫療到農村去,農民享受到免費的醫療待遇;開展青年學生上山下鄉運動,接受農村教育;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利益,建水庫、修橋梁、開荒山、修梯田,加快三線建設,實現農業機械化;在學校里,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訓練、打球的喝彩聲、音樂課甜美的歌聲,一幅最美麗、最動聽、最活潑、最充滿活力、最歡快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公平的集體經濟生活,人們活得輕松、活得純真、活得 健康 、活得幸福感爆棚;那時候的 社會 風尚良好,電影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整個 社會 崇尚敬老愛幼、團結互幫、積極向上、大公無私,沒有爾虞我詐、坑綳拐騙。

那時候的農村天空是藍藍的,田地向圖畫一樣整潔有序,開工的鍾聲、有線廣播的喇叭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號子聲,涓涓小河的流水聲,真是美妙至極,特別是晚上看上一場露天電影,真如同過節和參加盛會一樣,讓人彷彿置身於仙境。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春差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沒森悶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當時的電影只有七部樣板戲,每部都看多遍,其中故事情節耳熟能詳,因當時沒有別的 娛樂 項目,還是得知大隊要放電影還很興奮。

當時看電影最怕的是下雨刮風,當時的孩童,一聽說大隊要放電影,打聽放什麼故事片,即使看過多遍也很興奮,不午上課都聽不進去老師所講,放學後早早搬上橙子,去操場站地方,並在地上挖個小坑,尿尿用,早早盼天黑,最擔心的是後邊一打架,總怕是自己哥參與打架,當時青年總愛打架。

總之當時看電影,風里來雨里去,可少年的我是快樂的。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人民公社有一個小放映隊,晚上掄流到各村放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那幾部老片子,一個影片重復放半個月,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到各村亂竄場場不耽誤。電影都是在農村的麥場或戲台前放映,小孩子在天還沒有黑下來,就把小橙子,馬扎子,長板凳擺在了電影場上,叫"佔地方"。在室外看電影,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飛,咬的人們滿臉起泡;冬天看電影,則凍的腳丫子疼,凍的小耳朵直發癢,冬天在室外看電影太冷了!

太好、太熱鬧、太開心了!

遺憾的是,那場面回不去了。 可以說,那是我們童年時最快樂的事情。每年夏天,只要村裡來了放電影的,那村裡的娃些不知要多高興呢!村子裡一下就沸騰了。到處都聽見娃些大呼小叫地喊:「演電影啦、演電影啦!」一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們那些小夥伴們心裡就樂開了花,大們也著急地早早地做好晚飯,准備著吃過飯,搬上凳子去我們的學校院里看電影。男女老少都要去的。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也要去,下至吃奶的孩子,年輕的媳婦們抱著孩子,一邊餵奶一邊看電影,什麼都不誤。院子里擠得滿滿當當。為了讓電影早點開演,你看吧!有的幫忙拉屏幕,有的幫忙擺放機子,有的幫忙搭檯子,反正是忙得不亦樂乎!聚集在一起的孩子們,你看那耍鬧、玩吧、就別提有多高興了。滿場地跑嗎、鬧呀!大人們坐在一起,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雖然是晚上了,但那時候,那個學校卻是我們歡樂的海洋。

多年以後,我們長大了, 社會 發展了,家裡都有了電視,人們漸漸地就不看電影了,也沒有有再來村裡放電影了。尤其現在人們有了手機,人們更是能隨時方便地想看什麼看什麼,誰還願意那樣半夜三更冷冷地守在露天院子里看電影呢?現在的孩子想想都不可能。但,我們小時候,那可是真實的,快樂的日子。多麼美妙的回憶啊!寫著、寫著,我都快樂著!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⑸ 奪印和箭桿河邊是一個電影嗎

不是,只是表達的是,同一類戰爭類型的片子。
電影簡介,陳瘸子是《奪印》劇中一號反派人物,是個陰險毒辣的壞分子,他耍陰謀,篡奪了村的行政權力,在盜竊集體稻種時摔壞了腿,卻要偽裝成為保護集體財產而受傷。後來在上級派來的何書記帶領群眾與他展開激烈斗爭,粉碎了他種種陰謀,奪回了被他纂取的權力,在面臨失敗下,陳瘸子企圖製造沉船殺人,被群眾擒獲。
寨頭村演出《箭桿河邊》,其他演員包括扮演妄圖變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員,都沒被起上外號,唯獨扮演二流子的演員大劉,在演完戲後,攤上了外號。
農村人演戲,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務之類的丑角,在舞台上都愛誇張丑態,以博觀眾眼球,大劉也不例外。他飾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閑的二賴子,劇中他的戲份不大,僅出場兩次,總共四、五分鍾,可是在短暫的表演中,他大耍噱頭,丑態百出,十分賣力。
所以表達的不是一個電影。

閱讀全文

與奪印老電影主要反映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先鋒電影城泰安 瀏覽:349
美國50部經典動作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898
世界上最貴的電影票 瀏覽:767
李煥英電影如何購買 瀏覽:844
電影猛龍插曲 瀏覽:886
俄羅斯的007電影叫什麼 瀏覽:937
畢節電影院 瀏覽:492
電腦看3d電影怎麼沒用 瀏覽:413
國外電影科幻能掌控鐵 瀏覽:526
360黑社會老大電影大全 瀏覽:15
第一次用美團買電影票 瀏覽:281
如何看待電影院不文明現象 瀏覽:871
法國電影一家有三個女兒 瀏覽:852
幸福來敲門電視劇在線琪琪電影網 瀏覽:596
周星馳和大飛的電影 瀏覽:218
甜蜜蜜電影日本 瀏覽:341
國外一個買賣時間的電影 瀏覽:429
主角叫阿爾伯特的電影 瀏覽:466
俄羅斯紅燈區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164
萬符鎮棺什麼電影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