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佰》為什麼會成為全球電影滿意度第一
《八佰》作為去年全球電影票房冠軍,其中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效果非常強烈,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肯定以及電影界的稱贊,所以當之無愧成為全球電影票房冠軍。
作為一部戰爭電影,宏大戰爭場面的展現一定是大多數觀眾所期待和喜聞樂見的。在這點上,《八佰》做出了誠意,也呈現了新意。
不算影片開始階段那場不漏聲色的瓮中捉鱉之外,全片重要的戰斗戲碼一共有五場,概括來說就是毒氣偷襲、小隊夜襲、機甲強攻、壯士護旗、沖橋撤退。這五場戲,每場戰斗的著力點都不同,每場戰斗的展示空間也各異,但總體而言都算得上精彩。尤其是發生在中段的小隊夜襲和機甲強攻這兩場戲,讓大飛看得頗為過癮。
『貳』 電影《八佰》宣布日本定檔,日本為何會引進這部影片
這其實要從《八佰》這部電影的背景來說明,淞滬戰爭中我們是失敗了,日本還是贏了。
另外,電影中描繪的租界地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是軟弱的,隔岸觀火的,這符合日本描繪的新中國之前的中國人的形象。所以說日本為什麼引進這部片子的真正含義,讓我們不禁感到心寒,而且匪夷所思,但這僅僅是小編的自我感想。
電影《八佰》宣布今年11月12日在日本上映,並發布預告,侵華戰爭卻變為《中日戰爭》。
這部電影確定在日本上映後,在宣傳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片中將原本是侵華戰爭改為了中日戰爭,而侵華戰爭和中日戰爭的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完全就是扭曲事實,日本人再一次不敢面對過去。雖然變為了中日戰爭,但是這已經沒有辦法更改,這部片至少讓日本人有機會從中國人角度上去體會這場戰爭的殘酷,讓日本的青年知道他們曾經的惡行。
侵華戰爭可以改為中日戰爭,至於內容的刪減,我們就不得而知,因為現在還沒有正式的播放出來。他會不會對大部分內容進行篡改呢?我想是不會的,既然他從中國這里買到了版權,就不會惡意的剪輯,不然的話,我們有理由去法律中找回自己的合法權益。
回到電影話題,雖然我不看好《八佰》在日本上映,但這不失為文化交流的一種嘗試,尤其在諱莫如深的二戰歷史中。可以讓日本的青年看到什麼是中國力量,什麼是中國的戰士。讓他們學會戰爭的殘暴,學會珍惜和平。
『叄』 看完電影《八佰》後,從專業角度如何評價這部影片
情節與現實的嚴重脫離
首先先定個調。八佰講述了一個魔改於真實事件的戰爭故事。電影包含了導演認為的真實,以及導演認為的人性,以及導演自己理解的精神。而這些真實、人性、還有精神都過於自我化、狹隘化,符號化,甚至是偏離事實化。致使整部片子在內涵層面空洞有餘,高度不夠,情節方面嚴重與真實事件不符。致使故事的說服力大幅度下降。
這種英勇,這種無畏是具有極高可信度,是真實的。我相信,很多人會感動也是因此。但這種感動不該,也不能完全等同於電影本身的感動。它的內核很大程度源自外部而非完全來自電影本身。且不論這個橋段設計所帶來的邏輯爭議。就在精神內核上出現問題時,這種表達本身就站不住腳了。
『肆』 抗戰電影將在日本上映,《八佰》走出國門,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這部電影
《八佰》公布將於今年11.12日在日本公映。消息一出,我震驚到了。這可是我們拍攝的抗日電影,滿滿的愛國元素和對抗戰必勝的決心,對於日本侵華歷史的審判。這樣一部電影要在日本上映,日本人會看嗎?電影又能否達到宣傳歷史、弘揚民族自信的作用呢?
電影、電視劇都不是紀錄片無疑《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拿下了31.3億元的票房,收獲了大量好評。導演管虎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物。而他這部作品在整體畫面的呈現上是無可挑剔的,每一幀都經得起考驗。這是我們國產電影的一大成功。
除此這外,這部作品在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上也是下了功夫。其中戲曲的穿插和動物的映射都做到了藝術作品的高水準。利用戲曲元素表示對國家文化歷史的認同,通過他所呈現的歷史角色,來反應第一營的英雄行為。利用動物的穿插表示出高級的比喻,一群老鼠表示的是逃兵,白馬則是美好的未來。這些呈現將電影中原本不足的地方,進行了拔高,也讓管虎的導演地位更上一層樓。
我們期待走出國門的《八佰》,能夠在日本創造票房奇跡的同時,能夠將歷史真相帶給世人,也希望日本人能夠正視歷史,尊重歷史。
『伍』 抗日電影《八佰》定檔11月日本上映,日本當地的觀眾反響如何呢
有一部電影叫《八佰》,這是根據當時的一個真實情況改編的。聽著名字可能覺得當時的戰士有800人,但實際上他們的人數少之又少,他們實際人數400人,對外號稱是八百壯士。
該部電影十一月份在日本上映,日本當地的觀眾反響還不錯。
『陸』 看哭了,電影《八佰》為何如此催淚值得一看嗎
「八佰」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人」、「英雄」和一種民族精神。震驚、感動、敬畏,有直擊人心的時刻,有落淚的時刻:被帶著炸葯跳躍的人物所震撼,被那些面對敵人飛機火力勇敢挺身而出的決心所感動,更被所有「勇敢抵抗敵人」的戰士所敬畏!我覺得電影《八佰》值得一看,挺催淚的,理由如下:
6、《八佰》這樣的電影所具備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歷史的銘記之上,還對現實的當下具有激勵作用:在經歷過疫情與洪水的考驗之後,《八佰》的上映或許能給大眾帶來鼓舞力量,讓大家不忘歷史的同時,也對未來充滿希望——只要民族的韌性不滅,就一定有希望 。 想起片頭打在銀幕上的那句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向所有為保家衛國貢獻過力量甚至生命的戰士們致敬!
7、管虎導演選擇以一些「平凡小人物」的視角作為故事的切入點,不但能刻畫出鮮活有力的戰場群像,還能以小人物的視角去透視家國危難之際的選擇與覺醒,對於觀看者而言,會更有力度,也更能凸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的那股不屈不懼的韌性。 演員們對角色的演繹也很好地增強了人物的力度,同時也很好了展現了戰爭背景下各類人的不同面貌。
『柒』 電影《八佰》是一部結合歷史而拍攝的電影,毀譽參半,你怎麼看
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場「政治秀」,是蔣介石下令死守四行倉庫,其目的就是為了在西方列強面前奪得支持,順便能更好的讓主力軍撤退。但在那個年代,這死守倉庫四百名軍兵,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在夾縫里求生。他們不知何為作秀,他們想的,是保家衛國。
『捌』 拍攝《八佰》這部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拍攝《八佰》這部電影,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北平和天津以及整個華北地區落入敵手。
國民政府決定集中主力,在上海跟日軍決一死戰,遏制日軍的 瘋狂攻勢,將上海周圍日軍一舉殲滅。
會議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冗長討論,在11月24日會議通過了《九國公約會議報告書》,會議沒有理睬中國政府關於對侵略者日本進行制裁的正當要求,只是強調九國公約和平原則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適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敵對行動,避免局勢升級,坐下和談。這跟沒說一樣,完全是廢話。
而這份報告書公布的時候,淞滬會戰已經結束將近一個月,得意忘形的日軍集中了優勢兵力,矛頭直指凜冽寒風中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影片的最大意義,就是告訴世人,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的民族,無論到什麼時候,總有慷慨悲歌之士,所以中華民族才會生生不息,屹立於世界之林。無論是多麼兇狠的敵人,想要中國屈服都是痴心妄想,在中國人民面前,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影片還告訴大家,一個國家只有足夠強大,才能抵禦外侮;別把希望寄託在別國身上,沒有足夠的實力,一切都是空想!只有把祖國建設好,才能換來永久和平。
『玖』 八佰打敗好萊塢大片的原因
八佰打敗好萊塢大片有業內人士稱,《八佰》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主要源於疫情影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時候,我國率先完成了電影市場整體性的復甦,《八佰》首映時間簡直恰到好處。
一方面,國內民眾的文娛需求因為疫情被壓抑了大半年,電影復工直接讓這些龐大的需求被得以釋放,但新片缺乏。另一方面,國外疫情的情況不容樂觀,美國電影產業尚未復甦,各種大片都推遲了發行計劃,這意味著最大的競爭對手不存在了。
《八佰》的上映完全處於這個真空期,一下子將人民群眾看電影的需求全部吸收了,票房自然蹭蹭往上漲,一舉奪得年度票房冠軍絲毫不令人意外。
其他看法:
不過,也有網友並不同意這一說法,認為影片本身有一定的水準,才能吸引這么多影迷走進影院觀賞。關鍵的是,《八佰》引發了眾多觀眾的情感共鳴,這也使得即使在《信條》《花木蘭》沖擊下,該片還能持續上揚。
『拾』 從專業角度如何評價《八佰》這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影片
從題材的選擇上評價《八佰》
從題材本身來說,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作品。在淞滬會戰時,四百餘人對外宣稱戰士八百,孤軍留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與日軍苦戰四天四夜,史稱「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是淞滬會戰乃至整個抗戰史上頗為悲壯的一幕,這些浴血奮戰的戰士也被稱為「八百壯士」。這一段歷史本就動人心魄,適合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進行再演繹。
對小人物的描寫細膩
英雄就是身邊人?也可以是平民?從這部電影來看,是的!《八佰》背後的英雄史,也是平民史,這讓這部電影的格局從四行倉庫及其中的八百壯士延伸到了蘇州河另一側的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這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覆巢之下無完卵,在大巢將覆之時,沒有人能做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同樣,在日軍已經打到四行倉庫時,一河之隔的人也必然不會無動於衷。在這部電影中,保衛四行倉庫的也並不僅僅是八百壯士,在租界內原本隔岸觀火的商賈、幫派子弟、伶人、學生、大學教授等等,最終也全部加入了這場保衛戰中,全民抗戰!